第一篇:20育才屈凡军八年级《平易之美》
课 题:“表达 交流”-“平易之美”
课 型:写作
上课日期:
作者姓名:屈凡军
单 位:滕州育才中学
2012/11/5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平易之美”(2课时)【课前预习】
1、再读本单元的课文,初步感知文中描写、说明的平易之美。
2、请把《小石潭记》改成《小石潭风景区简介》,并用口头语言向同学们介绍小石潭风景,再次感知说明中的平易之美。【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目标】
1、领略平易的语言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2、学会用平易的语言对某一现象进行解说。
3、养成应用各种语言的能力与习惯,清楚明白,通俗平易地表达。【教学重点】
学会用平易的语言对某一现象进行解说。【教学难点】
养成应用各种语言的能力与习惯,清楚明白,通俗平易地表达。【评价任务】
1、学生读、讲故事,感受平易之美。
2、学生写作,表达平易之美。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学生展示改写后的《小石潭记》(《小石潭风景区简介》)。老师引导:“把这篇小品文(游记)改写成说明书或导游词。可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交流对象,对原文进行加工,也可以作适当的想象。如果写成说明书,可以书面语为主,文词优美、典雅些;导游词是用来说的,则要口语化些,朴实、生动、明快些,如果能写得风趣、幽默、逗人就更好。比如:‘走好,当心点,别看这个浅浅的小水洼,您知道过去有多少文人不小心滑溜进去啊!您知道当年柳宗元老夫子看到的那一百多条鱼,现在这里安居乐业的是它们的多少代子孙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感受说明中的平易之美,领略平易的语言对文章的表达作用,学会用平易的语言对某一现象或事物进行解说。
情境导学一(理解“平易之美”)
一、师生交流:何为“平易之美”?
1、学生查阅资料,交流观点。
2、师生明确:平易,可理解为“平和简易,浅易易懂。”
二、课堂实践
1、介绍漫画:
师生分析漫画内容,清楚地了解了画面,自下而上是: a.标题: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
b.平地的截面图。由于是截面,所以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土地的底层蕴藏着丰富的水源;而土地的表层已被挖了深浅不同的五个坑——这显然是五口未挖成功的井,其中一口已经接近地下水源了,却功败垂成。
c.画面上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身上只穿件背心,外衣脱下来搭在右臂上,裤管撸起来半截,左手提着铁锹,一副刚刚干过活的样子。那
些井就是他挖的。他嘴里叼了根香烟,高高地抬起腿,从被他动了动土皮的第五口“井”旁走开去。
读了这些文字,我们就能清晰地知道画面各个部分的内容。这就是说明性文字。说明性文字一般只做如实的介绍,不能有太强的主观性、想象性的成分。不能你不说还明白,你越说越糊涂。
2、亲近“黄果树瀑布”之旅:
“黄果树瀑布”之旅练习只是一个举例性的,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某一本地的或学生感兴趣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做一个综合性的说、写实践活动。比如:泰山,孔庙,滕州龙泉塔、红荷湿地„„当然,也可以介绍一些名不见经传乡村胜地。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宣传材料搜集拼凑在一起,必须是经过自己“再创造”的作品,在表达上避免千篇一律,尽量写出自己的文字个性。请学生自己动手写广告词、导游词、解说词、游记、考察报告、调查报告(择一)等,有条件的也可以搞摄影展,或拍摄广告片。
情境导学二(品味“平易之美”)
一、课件展示平易语言的特点及例句,使孩子们直观地了解这一语言特征。
二、学生再读本单元的课文,找出体现平易语言特点的语句,并试着分析其表达效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全班明确。)
三、平易之美,在于使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中得以集中地体现。老师补充一些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2、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1)、实用性说明文 --如说明书之类。(2)、科学小品文--主要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3)、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4)、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1、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有说明性的特点。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的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也可以用其它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2、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接的、集中的。
3、科学性:说明文是向人们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如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4、通俗性:说明文是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的,要是大多数人易于接受,文章必须通俗。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训练反馈(表达“平易之美”)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介绍家乡的一处风景区。要求:抓住景区的主要特色,语言简洁,表达清晰、完整,不少于600字。教学反思
对于我来说,上“表达●交流”课是一种挑战,心里没底,因为我感觉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不是太重视,课堂上积极性不高,课堂很沉闷。为了避免课上“冷场”,课前我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也事先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一些有趣的故事,一些个人的童年往事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课堂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欣慰。但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深感自己在文学修养上的欠缺,因此,要上好语文课,老师必须要好好专研教材,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推荐理由:本单元的“平易之美”应该让学生明确“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训练板块一(漫画介绍)侧重训练说明语言的平实,训练板块二(黄果树之旅)侧重训练说明语言的生动。本教案重视并明确说明文的语言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有效训练。
第二篇:平易之美教案
平易之美
教案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
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说明文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实用性说明文 --如说明书之类。
2、科学小品文--主要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
3、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3、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1、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有说明性的特点。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的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也可以用其它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2、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接的、集中的。
3、科学性:说明文是向人们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如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4、通俗性:说明文是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的,要是大多数人易于接受,文章必须通俗。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1、总(概说)分(具体)式
2、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
3、分(具体)总(概说)式
4、并列式
4、递进式
说明文考点
一、对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内容的理解
说明对象: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特征: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内容:就是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二、说明的角度
即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
回答这方面的问题,往往要与文章的结构层次联系起来。
三、说明内容的详略
往往考察的是为什么详写,为什么略写。
回答这样的问题,始终要围绕其说明内容是否是读者所熟悉和或容易理解的去回答。
四、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做这种题关键是要熟悉所有的说明方法,千万不可将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修辞手法以及艺术手法混为一谈。
另外,还应该注意某篇文章、某段文字以及某个图表从整体分析与从局部研究的不同。
对于说明方法的考查,我们应该学会下定义
定义=被定义项+是+与相邻概念的 本质区别+属概念 这类试题的考查往往都是将一般的诠释改为定义,所以应该对原诠释的内容反复阅读体会。
五、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做此类题目,心中应该始终有这样的思想: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
六、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心中要有说明文段落结构方式的基本概念。
要始终不忘重点看开头和结尾,对于中间部分也要作必要的浏览。
七、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对文意的概括其实就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至于层意和段意的概括,方法与对文意的概括是一样的。
八、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要明确所分析的词语在语句中所起的作用,应该考虑该词是表达性质(范围、程度、估计、数量等)。
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应该从有无该词的角度进行分析。
九、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这方面内容的考查不仅有对语言准确性的体会,还有对词句含义和作用的揣摩。
对于后一种类型的试题,我们应该从其运用的手法考虑,结合说明的内容,联系作者的情感或思想倾向来分析体会。
十、开放性试题--说明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列举型的,更多的是谈认识和体会。
对于后者,往往要么是结合原文谈,要么是结合实际说,这些要注意审题。其答题的基本套路往往是: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其它考点
此外,在说明文考查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许多其它考点,如词语的选用、句子的衔接、篇章的安排、修辞手法的识别、标点符号的运用等等,这些考查内容基本和其它文体考查是一样的,它们都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此不再涉及。
说明文阅读的难点
1、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的准确评价;
3、下定义与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的区别;
4、事理说明文与说理散文的区别。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字词注音、释义
口吻:(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2、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这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2、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何作用?
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3、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桥之美12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本文与 《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 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师生互动)
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
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 是飞瀑流泉,桥面
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
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 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 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 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 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 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
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 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
——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
——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
——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
——欣赏———安详自在
桥
感受
美
第五篇:八年级政治感受大自然之美
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 第1课时预习学案
【预习课题】感受大自然之美 【预习目标】
1、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大自然的情感。
2、掌握鉴赏自然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预习重点】掌握鉴赏自然美的方法,提高鉴赏自然的能力。
一、预习任务
预习任务一:阅读P32--34,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材搜集的材料所表现的景色有:神秘的___ 奇妙的___ 美景如画的___。这些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的身心成长所具有的作用?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无穷的,带给我们欢乐,陶治我们的___,丰富我们的___。预习任务二:阅读P34--37,知道鉴赏大自然之美的方法。
⑴想一想,你到过雄伟的泰山吗?欣赏过苏州园林吗?它们的美有什么不同? 它们都是___美,美的大自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 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过直接改造的___,这些都是我们经常能够___和___到的。
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结合课本与自己搜集的风景资料,谈一谈诗句启示我们应怎样欣赏自然美?
★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___、___、___,还要发挥人们的___,另外自然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以此为基础领悟了人类在,我们对自然的美的理解会更深刻。
二、预习检测
1、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并把所思所悟付之于诗词文章。历代不少的名篇佳作就是人闪对山水的赞美歌颂。下面诗句中不属于表达人们赞叹自然之美的有()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同样是面对梅花,失意的陆游写出的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而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却写出的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自然美的欣赏与人的思想观点,精神状态密切相关。B、陆游不会欣赏自然美。
C、自然美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D、面对同样的自然景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3、请你说出美得自然对象是如何分类的?
三、预习质疑:通过以上的预习,你有哪些疑惑,请将疑问记下:
预习评价: 等 级 评定人
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 第1课时限时作业
(教师寄语: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
一、选择(每题1分,共4分)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诗描写的景色有 ①宇宙之美 ②生物界之美 ③自然风光之美 ④劳动之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大自然内容丰富,有神秘的宇宙、奇妙的生物世界、美景如画的秀丽风光,它给我们的感受是 :
①给我们精神享受 ②没有什么美与不美 ③带给我们快乐 ④陶治我们的情操 ⑤丰富我们的知识
A、①②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
3、大自然的美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另一种是未经过直接改造的自然。下列景观中属于后者的有()
A、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的福建土楼 B、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 C、麦浪滚滚,金黄的麦穗此起彼伏 D、拉萨的布达拉宫宏伟奇特
4、作为一名泰安人,很早就知道泰山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泰山佛光、云海玉盘”,虽然也多次登临泰山,却一直没有能够全部欣赏到这“四大奇观”,这是由于()
①欣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距离、角度 ②欣赏自然风景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 ③欣赏自然风景要花时间、金钱 ④欣赏自然风景要注意欣赏的时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简答(6分)
1、美得自然对象分为哪两种?(3分)
2、怎样才能鉴赏自然之美?(3分)
得 分 评定人
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 第2课时预习学案
【预习课题】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预习目标】
1、知道大自然目前面临的威胁都是有哪些。
2、了解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及对我们人类生存的影响。
3、增进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预习重点】大自然面临的威胁对人类的生存及生活的影响。
一、预习任务:
阅读P37~40,了解大自然目前面临的威胁。
1、_____在减少。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_____和_____因素外,还有___因素,特别是___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_____开发和利用。
后果: 我们应该怎么办:
2、_____遭到人为破坏。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日益严重。以_____、_____为代价发展旅游经济,无异于饮鸠止渴。
※想一想,你们这个地方有没有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事例?
3、_____不容乐观。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危害:它威胁__ ___,危害_______,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_____。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预习检测
1、在环境保护中,物种生存及物种灭绝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以下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A 中国是一个生物物种特别丰富的国家
B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的人口压力,给生物物种造成了很大影响,致使中国成为生物物种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
C 在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的濒危物种占了很大份量,形势向相当严峻。D 中国人口素质较高,保护生物意识特强,所以在这方面根本没什么可担忧的。
2、当修建青藏公路时,对穿越可可西里、楚马尔河等自然保护区的路段,采取了绕道行动,设置野生动物活动通道等措施。这样做()A 能降低修路成本 B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C 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D 说
明人们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
3、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大力提倡使用布袋子、竹篮子代替上塑料带,其目的是()① 降低人们的消费需求 ②节约木材,讲究卫生 ③ 减少环境污染 ④ 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构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⑴ 当前,在我国,人与自然还存在哪些不和谐的表现?
⑵ 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什么?(至少写两点)(6分)
三、预习质疑:通过以上的预习,你有哪些疑惑,请将疑问记下:
预习评价: 等 级 评定人
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 第2课时限时作业
(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一、选择(每题1分,共5分)
1、下列做法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是
①为吸引游人,在自然风景区建造宾馆、剧院等。②砍伐绿化带内林木,建造游乐场
③破坏花园的花草树木 ④捕杀野生保护动物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首反映淮河流域水质变化的民谣说明
①该地区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短缺现象突出。②该地区人口形势不容乐观 ③该地区水域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④该地区环境污染危害越来越大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3、某水厂被污染,造成附近1.4万居民出现腹痛、腹泻、头疼、恶心等症状,2万人不同程度地中毒。这一事件说明:()
A、环境污染威胁生态平衡 B、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C、环境污染直接制约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环境污染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
4、我们常看到垃圾乱扔,闻到河水发臭,听到汽车噪音等现象,这些现象属于环境问题中的()
A、环境污染 B、环境破坏 C、环境干扰 D、环境改善
5、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应当是()
①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②人类应当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③人类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④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A、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问答题(共5分)
《经济日报》载文指出,森林资源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1.5%,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左右;林地流失依然严重;超限额采伐仍达7550万立方米;森林经营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过少,个别物种极度濒危;自然湿地面积大幅度削减。据统计,全国共围垦湖泊130万多公顷,围垦导致天然湖泊消失900多个;水土流失的绝对面积仍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荒漠化依然十分严峻,全国荒漠化土地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沙化土地174.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⑵ 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3分)
⑶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打算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1分)
得 分 评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