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广州二模作文
2011年“广州二模”作文“另类”写作导航及范文展示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曾经有人说,阮籍,郑板桥,布鲁诺是另类;也有人说,韩寒、李宇春、丁俊晖是另类;还有说,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广州亚运会的“水上开幕式”很另类……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另类”的看法,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属于800字。
二、写作导航
对今天学生而言,写好这样的作文,应该心中有数,底气很足。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可以经常见到奇装异服,可以听到奇谈怪论,也经常碰到人们对谋个问题价值不同判断。传统与变革、经典与时尚、追随潮流与张扬个性,构成了我们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此,谁没有体验和感悟呢?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学生,大家都有话可说。
【审题重点】
1、首先明确材料作文的审题重点。材料给了我们提示,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命题人的情感的方向。而“谈谈你生活中与‘另类’的看法”的提示语就是命题人对考生写作思维的引导;因此,作文的落脚点是“另类”,这是审题的第一要点。
2、作文的关键词是“另类”,必须理解“另类”的含义。“另类”,是指另外的一类,指与众不同的、非常特殊的人或事物,是与传统,或者当今主流不一样的言行。
3、作文审题的重心不在于阐释什么是“另类”、而是要善于猎取生活中与主流相差甚远的“另类”进行现实意义和价值观的阐述,其重心应在于“怎么办”,即“面对生活中的另类,我们该怎么去(以什么心态、方法、智慧)应对。
【审题思路】
1、阅读并理解材料意义。其材料或提示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思想情感倾向和思维方向引导,理解材料意义一则可以较好地规范我们审题立意的方向和范围,二则可以正确引导我们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路径。这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几个意思:一是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存在“另类”;二是面对生活中的”另类“,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2、深入分析材料,将“另类“具体化。构思是必须思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中有哪些“另类”,诸如另类高考作文,另类衣着,另类言语,另类行动,等等。二是既然生活中有这些“另类”,那我们该如何对待、解决这些“另类”?宽容、信任、赞成、反对„„ 换个角度思考“另类”,站在“另类”的一方,为他人着想„„都是我们面对“另类”应有的心态和处理的方式。
3、找准突破口,明确立论点。议论文审题三个突破口,就是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作文如果仅仅从“是什么”来突破的话,可能写出来的作文会很肤浅,只会是表面地列举生活中的种种“另类”来办展览,文章会缺乏深度。如果从“为什么”的角度来突破,写“生活中为什么有‘另类’”,分析“另类”产生的根源,阐释生活中“另类”存在的必然性,文章可能有一定深度和价值。但是,比较理想的突破口应该是“怎么办”,即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另类”,在“另类”面前我们是宽容、赞成、扶植?还是视为洪水猛兽般反对、压制,这样的文章才会比较深刻而又有现实意义。【立意角度示例】
立意一:辩证看待“另类”
1、造成“另类”的原因是什么;
2、“另类”与时尚,“主流”与传统;
3、“另类”与山寨文化;
4、“主流”“另类”都是潮流;
5、“出位”“叛逆”“另类”与“主流”;
6、善待新生事物,谈“主流”如何对待“另类”;
7、“另类”“主流”可以和谐共存;
8、“另类”终将汇聚成“主流”;
9、生于“主流”,活得“另类”;
10、和而不同,谈文化和思想的包容。立意二:赞美“另类”
1、偏离“主流”才能引领“潮流”;
2、偏离“主流”才能成就自我;
3、“另类”成就“主流”;
4、舒展个性,活得自由,活得另类,走自己的路;
5、敢为天下先,做时代的逆潮儿;
6、文学的“另类”,成就“潮流”;
7、艺术的“另类”,独领风骚;
8、尊重生命,就必须尊重个性。9、90后(当代青年)的个性魅力
10、出格,超出一般,与众不同;越出常规,敢于创新;
11、“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谈历史上的“另类”那些人
12、抹杀“个性”:对当代教育的批评和反思。立意三:反对“另类”
1、一味追求时尚,对“美”的涵义理解偏颇;
2、刻意标新立异,太“雷”人;
3、对没有爱心、是非不分的“网络非主流”的批评与反思;
4、对社会不正之风进行抨击,如对“钓鱼执法”、“楼脆脆”、“范跑跑”等现象进行理性批评。
【审题失误评点】
1、部分同学抓不住作文的审题重心;
2、对材料理解不准确,只抓住材料中“另类”大做文章,而没有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来谈感想。
3、扣住了材料,但审题肤浅,没有抓准写作重心,如单纯罗列生活中的“另类”种种现象,忽略了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的关键一步。
4、审题重心选择在“是什么”,结果写成了一篇见解颇为皮毛、空洞无物的政治文章。
三、优秀范文展示
例文1:
另类的突围 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一种主流,压倒一切,以无可辩驳的姿态居于史书的中央。殊不知,在书页的边角,有不凡的力量在涌动,突破主流的围堵,以强硬的精神决然而立,即所谓的另类。
社会的存在不免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志趣与追求,战国时期的诸侯们渴求占领与吞并,唐宋时期的人们碌碌于功名,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在埋头于机件厂,着力于打造出完美的生活方式,精神乃至于人们自身。然而,另类的存在似乎是大众化编程过程中的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却是如此美丽与可爱,庄子鼓盆而歌,心怀人贵适志,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因为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钱钟书一介恂恂儒者,也在人生边上风趣地调侃世人的嬉笑怒骂。
当然,“另类们”的另类之处绝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他们理解生活最隐密的肌理,深入时代雍塞的脉络,于污黑浊臭中认清时代的溃疡,于黑暗中看到新的希望。这是必须的,社会乃至时代必得要一些不同于这个社会与时代的人来看到它的不足之处方能蹒跚前进。而这些人,这些开拓者,是如此地不为主流所理解,所接纳,他们对“另类”这个称号是如何地嗤之以鼻,心酸于主流大众们的目光短浅。总有些人是站在世界的脊梁上,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便是进行“燃烧着的观看”,灵魂的燃烧,他们的痛苦来源于积累的主流无所察知的黑暗,而他们的坚持来源于他所说的“我愈受苦,愈欢欣。”海子奋力奔向黑暗,以寻找黑暗中央,地狱中央的火焰,他不屑于那些汲汲于功名的人们,而愿以自身的燃烧交换一个更加干净的世界,可惜他太过天真,千钧的黑暗岂是他“青山无柴烧自己”所能照亮的?
我们不禁慨叹,另类太少了,而且还越来越少了,螳臂当车的你们是否也到了灰心失意的境地?现在呢?主流的众人们伏首于劳绩,鲜有人直立起本应不同于兽的膝头,而直抵青天。浩浩荡荡的人群在世间穿梭奔走,主流与另类的界限日趋模糊,更可悲的是,竟有些许人自画界限,标榜自己为另类,这可真让古时候那些高蹈出世,千金裘拿来换美酒的谪仙们哑然失笑:“此狂夫之大者也!” 例文2:
芝麻可拎,西瓜勿忘
漫步街头,你能感受嘈杂的嘻哈乐对你的呼唤,你要忍受时尚男青年“袭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你应欣赏五彩斑斓的涂鸦对单调的市容巧妙的装点。你也许习惯了一本正经、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而难以接受这怪异稀有的另类文化。也许你厌倦了主流文化的沐浴,而急切地对另类文化抱有猎奇之心。无论如何,我们应有意识地拾掇、享受另类文化这颗芝麻的凝练与新奇,但也不应舍弃主流文化这只西瓜的哺育。
另类文化的衍生表达了人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且看央视春晚自1983年呱呱坠地,从鲜为人知到小有名气,以致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然而近年来,尽管春晚越来越重视向高科技、国际化过渡,却越来越难以抵挡观众离座的潮流。而山寨春晚应运而生,有意与央视抗衡。央视春晚乃主流文化的集大成者,上世纪中国人民之见识未及广博,自然怀抱这颗丰硕、甜美多汁、几尽完美的西瓜,对春晚等主流充满了崇敬之意,翘首期盼。而近年来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已使民众富有对“芝麻”的创造力,同时倍感西瓜单调乏味,后劲不足。芝麻虽小,但这多元的另类文化需求与创造力也足以我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欢欣之,鼓舞之。
另类文化体现了文化需求之余,也体现了平民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生活,纵观去年网络流行语汇,“人生是盘上的杯具(悲剧)”等语句展现了国民的哲思;“雷”“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词使人如丈二和尚,但也体会到网民娱乐精神的活力。“钓鱼执法”“蜗居”“蚁族”等则使网民的正义感与法律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网络就如一盘星星点点的芝麻,有流水般的古灵精怪,也有烈火般的正气凛然。这般集智慧、娱乐于一身的另类文化,如天女散花般使主流文化的形式获得了“唯有源头活水来”式的补给,使主流文化的思想接受了“绝知此事要躬行”式的实践型丰收。
纵使另类文化如何璀璨夺目,我们还应铭记主流文化是永恒的乳娘。西瓜的丰富、正统、正式与全面,使我们通过主流文化的哺育形成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生发了对文化初步的感知、判断力与创造力。唯有饱食了营养全面、强身健体的西瓜,我们方有余力出外寻觅、拾掇芝麻,接受另类文化对视野的扩展、对自主意识的提升与强化。抛弃了主流文化,另类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片面性甚至将引领探路者踏上不归路。
拾掇芝麻,勿忘西瓜,在主流和另类间融会贯通,文化长河将奔腾不息。例文3:
哼一首歌,在主流之外
他们生长在世界边缘,却投影在我心中。——题记
抬起头,淡蓝色的天壁覆盖于瞳孔之上,白光刷刷地粉刷着蓝天,遥远的青山,柔软的浮云在视界里闪现,与苍穹下繁华的主流人间构成对峙,展开一片新的洁净世界。
熹微的晨光中,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一隅尘埃浮动,钱钟书先生专心致学,读书习字,外界称赞他说“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他听了也只是给他们笑容。就是这般游离于主流之外,每日在图书馆中汗流浃背地查找文献,多少生僻线装书的借书条上只有他的名字。
也正是这种与世无争的心态,才使钱钟书先生得以歆享了这属于自己的 “另类”生活,不理会主流世界的纷纷扰扰,在学术的海洋里沉淀自己,游离于世俗功名之外。是心如止水,静若山川的人,却又无限日清月明的景致牢牢地把持于心。
同样,在梦一般飘渺的潋滟波光中,梭罗也有着清清如许的心境。瓦尔登湖畔,山影湿碧流翠,蓊郁的山林莺歌婉转,生命的意义在此开始回升。于这主流世界外的湖光山色力,他喂马砍柴,伸出双手化成羽翼感受每一阵风过,聆听每一声花开。像是以湖水为枕的孩子,夜夜借着铺满江面的璀璨星光而甜甜入睡。
“再也没有比自由眺望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 ”梭罗说。当飘幻着波光的涟漪涤荡了哲人的混沌,主流世界的声色诱惑侵染不了梭罗那纯净的心,他的遐思驰骋于浩渺无垠的宇宙,与湛蓝晶莹的湖水产生了深深地共鸣。
寂静如钱钟书,朴素如梭罗,他们生活于世俗的边缘,有着最朴素的生活,与最斑斓的精神财富。这种游离于主流之外的生活态度,更贴近于生命本质的浪漫,其意义远大于人间繁华所带来的如梦似幻的视觉效果与快活体验,并真真实实地表现在作者用心灵写作所迸发出的热情述说当中。
泰戈尔说:“到世界边缘来吧,让你心中充满了歌。”正是这种超然于主流之外的生活态度,才使得林和靖那疏影黄昏下的梅花暗香历经岁月而愈加芬芳,才使得苏东坡那轮中秋之月年年散发着动人心弦的光辉,才使得南山下陶潜的“归去来兮”在菊花与墨色中升腾了千年„„ 单色铸造了辉煌,“另类”何以成就了永恒?堂皇转眼凋零,喧嚣是短命的别名,于主流之外,哼一首歌,做“另类”的人,获得平和宁静的心态,歆享层层叠叠的朝花夕露,度过绵绵不绝的流年碎时。例文4:
尊崇主流 包容另类
皓月当空,如同璀璨的华章;明星荧荧,如同玲珑的小令。林海汪洋,如同澎湃的交响;花草点点,如同温婉的独奏。主流正如皓月与林海,博大厚重,坚实的肩膀撑起文明的苍穹;另类正如明星与花草,珍贵玲珑,灿烂的笑脸点缀知识的蓝天。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我们无须迷惘,更不必愤慨。尊崇主流,守护立身的根本;包容另类,追寻时代的步伐——这正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号角,不断高飞的翅膀。
尊崇主流,是我们立身的根本。屈原行吟泽畔,自沉汨罗,拳拳爱国之心凝入历史;苏武持节北海,饮毡望月,刚毅不屈的坚守可昭日月;于谦舍身护国,城前叱咤,巍巍如山的忠贞万古流芳„„其实无论是精深的中华美德,还是博大的中华文化,它们都已在千年风尘中沉淀入我们的血液,成为了我们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尊崇主流文化,是尊崇我们的根本。尊崇主流,我们方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之中找到坚实的坐标,方能成长为蔚然的大树。试问一棵主干枯基的树,如何能够果实累累呢?
我们需要主流的坚实,也需要另类的灵动。另类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别样的思考,是人类发展的源泉。爱因斯坦是个另类,他的相对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是个另类,却摆脱了人类神学的枷锁。另类似乎不仅止于点缀,它是我们前行中不断发现的新景,是我们的探索与思索。人类唯有在这样另类的思考中不断地超越自我的局限,从而观览到更加开阔的风景。试问,墨守陈规的达尔文如何能写出生命进化的奇思?
尊崇主流,守护根本;包容另类,追逐时代。在面对如此多元文化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我们国家不正是要求发扬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选择性吸收另类的外来文化吗?主流与另类都是时代的篇章,我们更需要的不是排斥,不是对立,而是这样一种包容与积极,豁达与进取。
尊崇皓月,是它皎皎月光照亮了黑夜;包容星辰,是它们构成了璀璨的星空。尊崇林海,是它蓊郁的林木创造了生机盎然的大地;尊崇花草,是他们带来活力与欢笑。
让我们尊崇主流,包容另类吧!例文5:
另类,是一双翅膀
周国平曾说:“现代人是活得越来越复杂了,拥有许多优越,却并不幸福。得到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在钢筋水泥的现代丛林里,人类自茹毛饮血的时代蹒跚至今,终于在物质上获得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再这看似多元的背后,这个时代还涌动着它本质的主流,就是现代人的物质上的追求。
黑格尔有言:一个民族需要有仰望天空的人。而在这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世界里,高速运转的社会,人们疯了似的忙碌,每日每夜,人们死死地关注脚下那条坑洼的道路,它在社会的竞争中已显得坎坷不平,这便是当代社会的主流。然而,时代需要进步,必须有仰望太空的另类,关注真正的社会价值,追求精神上的幸福与自由。
回想中国大学的发展,自戊戌变法建立了京师大学堂以来,学堂一直是官僚政治的培训班,富家子弟进学堂的目的就是将来做官,设想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若没有敢于突破主流,弘扬“学术至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先生,何来中国学术的发展,何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何来中华民族的进步?在那官僚之风成为主流的时代,蔡先生的坚持就显得另类,一个民族需要有另类的人,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冲破主流的限制,承担起先知先觉的使命的另类。
在当代社会中,亦需要有敢于屏弃社会浮躁、喧嚣,潜心专研学术的人,如当年陈寅恪放洋十六载只为学问不求学位的另类精神,这样才能使大师之后再崛起大师。
时代需要另类,并非只是物质上刻意的与众不同,更应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不能让物质的繁荣折射出精神的空洞。十九世纪的维也纳,在哈布斯堡王朝几个世纪的统治之后,形成了崇尚艺术、淡漠政治之风,也正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才使维也纳成为艺术的天堂。那个时代的人们,以一种自由的开放、包容的精神接受不同的思想,维也纳的咖啡厅更成为学术激荡的天堂。正式那样没有主流的思想多元化时代,才出了弗洛伊德、茨威格、海顿等闪耀思想与艺术光辉的人物。
物质繁荣了,现代人的生活却越发单调、忙碌、空洞,这便是在追求物质享受的主流之中,缺失了对精神自由与繁荣的追求。
多元的物质生活之中,我们更应该时时仰望天空,突破主流,成为追求精神幸福、关注普世价值的另类,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亦是使人类社会能够真正进步的使命。
另类,才是人类进步的翅膀。
第二篇:2013年“广州二模”作文
2013年“广州二模”作文范文
让数据不再冰冷
作家梁晓声曾把现今的中国分为三个中国:数字中国,网络中国,身边的中国。而美国也有一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数据,已走进并深刻地了我们的生活,数据成为了我们度量科学、衡量生活的标准。但生活在数据之中的你我,可有冰冷的感觉?
曾经,我们无限地推崇数据的重要性。百年中国,屈辱百年,一穷二白的我们急需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证明我们的进步。回首那疯狂的大跃进时代,我们把强国梦幻化成那“赶超英美”的钢铁生产数据;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也把富国梦量化成那不断飙升的GDP数据;而具体到个人,我们也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异化为那一连串不断增加的人民币数字。国家的振兴富强,个人的自我实现,好像都和数据紧密相连,数据的作用被无限地放大,以致衍生出可怕的“唯GDP论”、“财富论”。当一个国家、个人,把自己的前进仅仅寄希望于数据之上时,难道没有一丝冰冷的寒意?没有一种被逼迫至死角的压抑感?
无可否认,当我们对一个事物进行评价时,数据有着其一定的客观性、合理性,尤其在崇尚科学的西方,数据成了科学的度量,成了度量一切的标准。但东方千百年来的智慧也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当把一个标准的作用放至无限大的时候,也是这个标准产生异化的时候。在数据说明一切的思维下,我们的钢铁产量喜报捷报,但质量却不敢恭维,大跃进变成了数据的浮夸,变成了经济大倒退;我们的GDP一路飙升,但其中又多少是注了水分的数据,不得而知,而在光鲜的GDP数据的掩盖,又有多少民生问题被解决了?又有多少百姓诉求被接纳了?当我们手握现金,抑或是看着银行卡了那一串长长的阿拉伯数字,我们的双手是否干净?我们的内心是否安稳?我们的人情是否依旧?数据不是唯一,更不是万物的尺度,它只是不同的数字,冰冷的数据不会温暖我们的内心。
但幸好,人终究是人,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数据所控制,以致只能生活在冰冷的数据之中。我们的政府不再只是一味追求GDP发展的数据,国务院政府报告也不再把保持8﹪当做预期目标,而把目光放在了民生问题的解决上,民众的幸福成为关注的热点;当2008年汶川地震,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时,政府也不再把伤亡人数用一个冰冷的数据来代替,而是把所有的遇难同胞的名字进行公布,让死者安息,生者欣慰。试问,当看到一个个同胞的名字在电视屏幕上滚动时,是不是比看到一个冰冷的伤亡数据更加温暖,更加贴心?
拒绝那些冰冷的数据,让数据也能温暖人心,此时,我们就离幸福不远。
第三篇:广州二模语文作文
2015届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作文审题分析及考场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周国平)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
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材料是周国平的话语,意思是,在这喧嚣的社会中,他选择安静的生活方式,安静地写作,安静地思考,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或诱惑,守得住自己的内心。
第二段是莫言在2014年南国书香节上演讲的观点摘录。意思是,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谁人都不能避免直面喧嚣。如何看待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喧嚣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两个:“安静”和“喧嚣”。如果把“安静”理解为“宁静”“安宁”“平静”,把“喧嚣”理解为“喧闹”“热闹”,不作偏题处理。
“内容”层面,可侧重对“安静”和“喧嚣”意义的直接解读;“含意”层面,可以由“安静”和“喧嚣”引申到对现代人生活态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
关于“自选角度”,学生可以在“安静”和“喧嚣”两者中任选一个作深入思考,也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思考。
【考场优秀作文】
在喧嚣汇总寻求“静”土
周国平渴望过安静的日子,莫言却认为生活本应是喧闹的。而我以为,作为个体应沉静下来,社会则应在喧闹中发展。
每个人,只有静下心来才有可能作出一番成就。梅贻琦曾说:“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只有摒弃浮躁的心灵,才能深刻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专注于学术上的思考,从而有所作为。余秋雨在文革期间躲进僻静无人的藏书阁中,苦心经营文化典籍,最终著称了《文化苦旅》一书;季羡林请求摘掉“三顶桂冠”,潜心钻研国学,而成为一代大家。在安静的日子中,他们与文学进行着心贴心的交流,由此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而非停留在表面。无视外界的喧闹,无论是褒是贬,静下心来,成就自己。
然而社会往往是在一片喧闹声中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人才荟萃的稷下学宫中总能传来激烈的辩论声,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最终推动了文化的大繁荣;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机器的轰鸣声响彻云霄,人类科技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安静如桃花源般的世界虽宁静和谐,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有在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中,在技术的革新与相互促进中,社会才能向前发展。
但如何在喧闹的社会中寻求安静的自我呢?陶渊明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社会本无不同,只是心态上的差异罢了。有人有了一些小小的发现,便迫不及待的到处炫耀;有人对问题刨根问底,只求探寻其本质的原因。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难免会造成人心浮躁的情况,但若我们能够摆正心态,能够窝在角落中静静地品味一杯香茗,阅读完一本好书,或许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日子就不遥远了。
但反观当下,所谓的“专家”、“教授”层出不穷,网友也不禁调侃:让我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人心过于浮躁,最终让个人也无法沉静,而那些名噪一时的专家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学会在喧嚣中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静”土,从而推动社会在繁荣与喧嚣中发展吧。
【得分:24+23+9=56】
喧嚣与安静
自古以来,喧嚣和安静都被放在一个对立的位置之上,文人墨客间关于二者的讨论不免引发现代人对喧嚣和安静的思考。我认为,这两者不应是矛盾的,而是可以共存的。
喧嚣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常态,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有了人们处事的行为方式不同,所以有了喧嚣;因为有了人们思想的迸发与碰撞,所以有了喧嚣。也因为有了喧嚣,人们有了发展自己更完善人格的机会。当今社会从不缺乏笔锋犀利的时评家,他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观点可以截然不同,于是引发了大众的热议和思考,亦在这一1 过程中,每个人的思想系统都获得了重建的砖头,以此构建自己更坚固的思想体系。在人处于安静的状态时,他可以自由地思考却难以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这只可以从喧嚣中得到。有了喧嚣的生活形态,才有了人与人间的密切交往,才促进了人们的自我更新。
然而,超出负荷的喧嚣只能带来人心的浮躁,喧嚣的生活里每个人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安静一隅。在人们的喧嚣中,摘得奥运金牌的孙杨因心生浮躁而飞驰于道路,刚刚出道便倍受赞赏的柯震东迷失自我沉溺毒品做出了最不好的示范。如我们终日沉浸在喧嚣中乐不思蜀,便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深知这个道理,厌倦了官场的陶渊明如所有隐士一般归隐深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德国的一家名为“慢时光”的特色咖啡店也会为客人提供免费的茶点,只以客人逗留在店中的时间收费,旨在为客人提供安静的一隅,他因其远离繁忙都市的喧闹而备受青睐,吸引了当地以及国外的游客。喧嚣中的我们无不需要在安静中懂得人生的真谛。
喧嚣是品味过安静后对人生的依然热爱,安静是喧嚣过后对人生的释然,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表示在知道获奖的消息后,兴奋不已,这实在是一份对中国人来说特别的荣耀。接连不断的采访纷至沓来,“莫言”这一名字亦在中国乃至外国传播更广。然而,莫言也说,他最希望的是在获奖之后,仍能过上从前的生活。从前的生活安静,不受打扰。喧嚣亦好,安静也罢,二者兼有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喧嚣让人对生命充满热爱,安静让人感受生命的独特与自在,喧嚣而又安静的人生教会我们理性而又快乐地生活。
【得分:24+24+10=58】
不舍喧嚣 亦可求静
在尘世喧嚣中,听听闲言碎语,与人打打闹闹,求的是一种生活的趣味,驱走寂寞。在喧嚣外静静独立,倾听自然之音,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宁静平和,驱赶烦躁。而生活,本不该只有其中之一,不舍喧嚣,我们亦可求静。
莫言说“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可不是吗?人生来为群体动物,终归属于人群,有人群之处便注定有喧嚣,然喧嚣使我们不再孤独,给生活添上几笔明丽。想想过年时的花市,花香阵阵,人影重重。天气还透着凉,人们穿着薄袄,挤在一块儿,几乎可以感到从挨着的陌生人身上传来的体温,但每个人都是笑着的,赏花的笑声,赏月的笑声,还有祝福的笑声,笑声朗朗,一片喧闹,却也这样温馨,仿佛这一大群人都是一大家子。过年过节的韵味实在只有在这一片喧嚣之中才足够透出热闹的气息,这是一片美妙的喧嚣,我们生活于其中,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便越发离不开。
喧嚣要带着求趣味,求温暖的心去细细体味,才能感到它的重要,然而也不可一直待着,需要我们懂得适时适当给心灵一片宁静,在喧嚣过后,带走烦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即便身处热闹之地,依然能感到心灵宁静,达到这样的境界,固然与自身修养有着密切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把心移出人群,稍稍安置于大自然之中。这让我想起一篇“听雨”的文章,诗人在闹市的房子之中准备写作,雨却落了下来,外面很吵,有人的喧闹声,但诗人的心却渐渐静下来,听着雨声,滴滴答答,恍若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打落在窗上、屋顶上,竟分外清脆悦耳,好听的紧。那雨声其实已悄悄落于诗人心头,让他仿佛置身于自然母亲的怀抱之中,心灵也便宁静了。当心神放松时,拥抱自然,让我们能够在喧嚣中透出一口气,这便是于闹中求静的良方了。
当心有自然,而身在人境,生活最适宜悠然的样子也便不过如此罢了。我们不舍喧嚣,是懂得品尝其中之趣,而求静,其实也简单,把心放大,置于蓝天白云,置于花花草草中,不就够了吗。
【得分:23+23+9=55】
闭目独静,开牗同喧
周国平说:“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在尘嚣渐上的世界里,每个如他一般的思考者都渴盼一个安静的角落。安静,是一种思考的自由,理应存在。而安静并非沉默,守静的人更应有睁开双眼、走出静室、与人同喧的襟怀。
在交流途径如此广泛的当今,我们愈发难以守住宁静的空间,却愈发渴望守住。安静带来干净,带来别无他物、独我一人的空间。梭罗筑舍湖畔,舍弃雅典执政官身份带来的喧嚣,守住了一片安静的空间,一颗平静的心;阮籍吟咏溪畔,啸歌山林,同样是为了无人打扰、自得其乐的自由,为了乱世中一点清静。守静,也为守独,守住一片心灵的净土。
也唯有安静的、避开纷纶乱象的世界中,我们才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致虚极,守静笃”,灵感无不来自沉静无言的世界中,但我们通常在喧嚣中迷失了自己,凌乱了本心,世上不缺释迦牟尼,不缺七天七夜,缺的是一棵菩提树,一片杳无人迹的静土、净土。
没有不受打扰的独立思考,何来灼见真知,何来冷静的社会氛围?静水如镜,锦鲤中游;乱潮拍岸,退去一空。日本的安静,酝酿出独到的思考,精雅的风俗。中国闹是闹了,看似百家争鸣,细看却珠玉寥寥,大多不过博采之言、附会之辞。安静,不仅让个人凝思昭达,更让社会拥有思考之风。
然而,守心不等于离群,安静非同于沉默。熊培云认为,要在喧闹中拥有独立思考,以独立思想融入群体,闭户自专,充其量不过何晏;开牗同喧,与人论道,才能成就王阳明。同样,将自己封闭于静乐的世界,于己无益,于人无益。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才能使自己日臻完满,使社会渐趋和谐。苏格拉底在闹市中讨论,孔子在杏坛上与人宣讲,四皓入朝,谢安出山,岂非融于喧闹的襟怀?若在ISIS横行、地沟油当道,外患不绝、内忧未止的今天,我们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做个“希夷先生”,于己何益,于世何益?
闭上眼,我们应守住内心的安静,拥抱灵魂的和乐,应在无扰无涉的世界中,宁静昭达。推开窗,我们更应走向社会,走向现实,在完善自我之时,同此凉热。如此,方能无愧于天地,最终内安于本心。
【得分:23+24+10=57】
简评:这是一篇一类(上)议论文。文章立意符合题意,对材料内涵的理解深刻。开头从所给材料的第一段切入,接下来深入分析“守静”之于对个人和社会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辩证地分析“安静”与“喧嚣”的关系。文章内容充实,论述层层深入,逻辑严谨,语言表现力强,有文化内涵。不足之处,梭罗的例子用得不够准确,个别语句略显生涩。
在喧闹中听清自己的心跳
如今的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喧闹了。
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着我们的耳畔。不论何事一出,总能引来大片的议论,甚嚣尘上。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这样一个越来越喧闹的世界,是现在的人心浮躁所造成的吗?
有些人的回答是“是”。于是他们选择对尘世的喧嚣置若罔闻,在纷杂的声音中独善其身,守得一片安静的生活。这样的做法固然值得敬佩。
而我却要对这个问题回答:否。声音繁多,也许并不代表人们都是在瞎喊乱叫。众多的声音,也让我们看到一种大众表达自己观点的热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便拥有一种关心和了解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的权利和责任。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世界,能对获得的信息加以思考并对思考的成果进行表达,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如今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出现,更是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表达心声的媒介。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总比一片寂静要来得好。在喧闹的微博世界中,虽不乏许多跟风凑热闹的转发和围观,却仍能涌现出大量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这些涌现出的“喧嚣中的精华”其实有一共同点,即他们都具有鲜明、坚定的立场和观点。虽然这些声音的观点各异,有时甚至十分矛盾,以致双方会时而陷入激烈的辩驳,但它们都是观点所持者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判断所得出的,代表了他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我们所期待的“喧闹”,便正是由这样的声音组成的:在排山倒海的议论的洪流中,他们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随波逐流,而是选择清楚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站稳脚跟,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显得立场坚定,不易被众人所驳倒,并能以他们的思考与其他思想进行碰撞,产生更多有意义的内容。而这正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一个人人闭口不言,人人自危的社会,必然是得不到调整和进步的。有时我们的社会正需要喧闹,需要各种不同声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历史上,若没有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喧闹,便没有群臣进谏,没有开明的政治,没有宏大的革命。在今天,若没有这种喧闹,便没有思想的交流和进步。
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喧闹的时代里的公民,我们所应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在积极投身于这个蓬勃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同时,在喧闹中听清自己的心跳,在思想中感受生命存在的不平凡的意义。
【58分】
静其心,动其身
有人喜欢清幽安静的生活,静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有人喜欢繁华喧嚣的生活,看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静躁如何取舍?王羲之认为:“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确各3 人活在各人的静躁之中,无可非议,但我认为最好的生命姿态在于静其心,动其身,即秉着淡定平静的心态,投身于喧嚣的社会之中。
孔子认为士人的最高理想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正心修身等内在修养在前,治国平天下等行动在后。每个人自出生就处于喧嚣的滚滚红尘之中,贵在能够退而静其心。静心之内涵,在于能够沉心静气、苦心钻研,提高自身内在修养。这种静心,是孙膑对兵法的探索,韩愈对诗书精华的汲取,朱熹对文化的钻研,而有别于陶渊明在自我打造的桃花源中的且歌且吟。前者是为动身实践的积累和储蓄,后者只是为了追求个人内心的自由愉悦。
动身,旨在投身喧嚣社会,品察社会百态,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内化成更深一层的人生体会。就像伟大的诗圣杜甫,深入社会底层,感受民间疾苦,并留下了一篇篇反映残酷现实和人们强烈愿望的不朽诗史。再如鲁迅,体察社会百态,用笔杆尖锐地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之处,那一笔一画都是为唤醒国人的撕心呐喊。动身的最高境界,在于献身于改造社会的浪潮之中,有如孙中山在静心求索一条救国存亡的出路后,为推翻腐朽落没的清政府,建立自由平等的新社会而奔走呼号。再如曼德拉,在狱中经历了个人思想的斗争和挣扎后,出狱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为黑人解放的伟大事业献出了自己一腔热血和毕生精力。
静躁从不是对立的,静躁是相辅相生,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味地静心修身而脱离社会的喧嚣,那这种静除了满足个人之私情外没有其他的意义;如果不经静心修身便投身于社会的喧嚣之中,那么最终也会被社会之喧嚣所同化,成为随波逐流的一份子。唯有静其心,修其身,增加内在的自我修养,才能在进入喧嚣的社会时始终淡定从容,不忘初心,才能感悟世间百态,进而治国平天下。
静其心、动其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繁华,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生命状态吗?
【57分】
若心向静,无谓喧嚣
若将明窗关起,便可不必理会屋外的喧嚣。若将心窗关起,却又难以寻觅内心的安静。正如周国平所言,世界愈发喧嚣,而他只喜过安静的日子。或譬如莫言认为,作为社会生活一个方面的喧嚣,也许并不完全是负面的。闹与静看似矛盾,实取乎于心——若心向静,无谓喧嚣。
繁华之下,隐匿着盛大的无声无息。曾经迷失在舞台的灯光阴影里,喧哗声像流水一样从头顶汹涌流过,而我的世界寂静如夜。曾经徘徊在历史的黄沙玉台中,且听万世奢靡的徵羽,亦窥得“心远地自偏”的现世安宁。人们若在喧嚣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便倾心于求田问舍的安静。而处静过久,内心渴望喧嚣的躁动便不可收拾。一闹一静之间,百千世界。
溯回山河岁月,古时的文人似是都是喜静的。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诉说着魏晋文人风骨,纵现世喧嚣、政治混乱,唯求内心一静足矣。英国意识流女作家弗吉尼亚· 伍尔芙生活在女性卑微的年代,男权主义者们的大喊大叫未能击碎她内心的宁静,她在“一个人的房间”里写出了《黛洛维夫人》,以安静细腻的笔触震颤整个世纪的神经。
喧嚣的外界隐喻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太多的声色利诱像无形的巨网束缚手脚。有的人在喧嚣中死去,有的人在安静中重生。唯坚守内心之宁静,才可以在喧嚣现世中寻得一片心灵的净土。
中国女作家萧红在众声喧哗中走过了她的前半生,在战火纷飞中燃尽了她的后半生。当抗日战火点燃神州大地,当萧军、丁玲等人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急速向前时,这位“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曾发出绝望的呐喊——“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找有个安静的地方写写东西!”世界越来越喧嚣,萧红的日子却越来越安静,即使世界熙熙攘攘,若心向静,则无谓喧嚣。
纵使人人都怀揣“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理想,大多数人的追逐往往被现实践踏。而在喧嚣中孕育出的批判与反思,也不完全是负面的。作家韩寒在众声喧哗中顺流而下,口诛笔伐之间为世人敲响警钟;演员黄渤用喧嚣的音乐与夸张的表演,冲击当代的审美疲劳;而网络炫富女郭美美确为世人所不齿,却亦督促着社会重塑价值标准„„此类领悟无法于闭门中获得。
喧嚣,不只是吵闹,亦是反思。安静,不只是沉默,亦是坚守。不必追逐身外的无物之境,若心向静,无谓喧嚣——那一种安静,也是一种惊人的表达。
【24+24+10=58】
在喧嚣中静默绽放
我想要静默的生活。静默的坐在一切之上,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就好像鱼儿在水中争吵并不与水有关,鸟儿在天上厮斗并不与天有碍一样,我静默的伫立着,存在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静默,是对万物的包容,是内心的宁静,是极简极真的生活意志。纵然喧嚣中有鲜妍明丽的春色,有绝世独立的佳人,有快意恩仇的侠事,但这些都抵不过手中的一盏淡茶,抵不过一碗清粥的简单。当春意消逝,美人迟暮,宝刀已老时,所有的喧嚣都将归于沉寂,而静默之事,依旧静默着。
可曾试过看一场烟雨从开始下到结束?看一树蓓蕾从绽放到落英缤纷?做这些并不是为了禅定,也不是为了风雅,只是为了在闲逸的山水中体会静默的乐趣罢了。体会了静默的乐趣,才会被静默吸引。
对万物持有包容之心,是静默之本。这里的包容不单指对个人、国家,还指对义理,对思想。同时包容又建立在理解之上,理解他人的难言之隐,理解人民的生活疾苦,理解各人信奉的准则和坚守的底线,才能做到对一切的包容。包容不同的差异,不争辩,不强求。能做到这一点,便是静默的开始了。
更高一层的静默,便是内心的宁静。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而内心的宁静,则来自于超然的心态。他拥兵百万,受人爱戴,不羡;他穷困潦倒,无以为继,不嫌;他杀人如麻,罪大恶极,不恶。对万物平等以待,对众生平等以待,所谓宁静,不过如此。
而最后的静默,则在于极简极真的生活意志。粗茶淡饭可食,华贵珍馐亦可食;粗布短褐可穿,绫罗绸缎亦可穿;茅屋草亭可住,万间宫殿亦可住。不再挂心身外之物,最终留下的,只有超然的精神,简真的意志。
俗话说静默存久远。唯有静默才能寄存精神。我所渴求的静默,似乎拥有无尽的能量来抚平我内心的波澜,又似娇弱的一击便碎无法拼凑了。可它又坚定的存在着,日复一日的存在着,日复一日的吸引着我。
我追逐着静默,却又怕追逐的脚步打扰了静默。或许是我太稚嫩,不知静默是在宁静中悄然到来的吧。希望最终有一天,你能见我,在喧嚣中静默绽放。
【25+24+9=58分】
入世出俗
如周国平所言“在喧闹的世界中过安静的日子”也许是士大夫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然而莫言口中的“喧嚣”也的确道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它不可能毫无益处。自小便听父亲口中道出的一个词“入世出俗”,恰可作为答复上述二者的处世之道。
人一出生便是社会性的,也许这种随着生命而来的束缚被一些试图追求极致自由的人们视作枷锁,但诚如《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的那样:这让人有重量,让人能够踏在大地上,而你若挣脱了这层牵连,便会浮起来,变得无比轻——这种“轻”本身便是难以承受的。社会的喧嚣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能量的战士,它包含了争论,激辩,因而也就蕴含了创造。在这个意义上,经历喧嚣,或参与制造喧嚣,本身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反之,若完完全全地摒弃这种对个人而言也许是束缚的喧闹,等待你的或许只能是无尽的黑暗与死亡。如顾城携妻逃避到小岛上,一个写出了“上天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纯净的诗句的诗人,却恰可能因了这种童气,而并未看全这世界,只是沉浸在自身想象的极乐园中。不能接受现实的喧嚣,不能理解人世的繁杂,便注定不能锻造出强大的心灵。孩子一般的诗人,终究成为结束妻子与自身性命的屠夫。
“入世”可以理解为一种爱,它在本质上是与生命契合的。罗曼罗兰曾说过“这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清这世界,然后依然爱它。”这是一种对自己置身于这世界的肯定。不论世态炎凉,不论浮世绘中多么嘈杂喧嚣,依旧本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激而活下去,积极地,乐观地踏着自己的步子。
在北大的一次毕业演讲上,一位前辈说得极好:“作一位不参与的局内人”。正如前文所言,“局内”是我们一出生便决定了的状态,而是否与世道同浊,则真正体现了人的品性。在缺乏信仰的时代里坚定自己的步伐,在蜚声四起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声音,这便是“出俗”,不与世俗同污。
东坡曾评价陶潜入世为官,“不以求之为嫌”,脱帽归隐,“不以去之为高”。这便使“入世出俗”的典型体现。为官则忧国忧民,尽心而已;不满时世则褪去官服,这并无高低之分,都只是同样的品性于不同世道的表达罢了。
我们终将步入时代的洪波里,置身于纷繁的喧闹中,而持心自守,入世出俗,终不会成为尼采一般的疯子,然也将无愧于心。
【24+23+10=57】
第四篇:广州二模答案
2012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二)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B25 D26 C27 B28 A29 C30 B31 D32 C33 B34 D35 A
二、非选择题:2 小题,共 52 分。
36.(23 分)
第(1)问:
2008 年起,该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超过 GDP 增速,已经成为该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增速总体放缓,而且距离全省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5 分)
第(2)问:
①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4 分)
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能够通过价格的涨落比较准确、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以,政府必须善待市场资源。(3 分)
③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经营者作为市场主体,能够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主动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政府必须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3 分)
第(3)问:
①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该市在不同时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依据当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形势做出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3 分)
②做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市面对经济发展的困境,果断转变发展方式,对发展民营经济采取多项扶持政策,体现了政府的与时俱进。(3 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该市既充分尊重市场调节,又注意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2 分)
37.(29 分)
第(1)问: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中国热”到“西学东渐”,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由盛而衰,西欧资本主义由弱到强的反映。(5 分)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发展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从 “中国热”到“西学东渐”,是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传播、共享和共同发展的过程。(5 分)
第(2)问:
①事物联系是普遍的。中外文化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我们既要“引进来”,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4 分)
②事物是永恒发展的。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针,是为了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4 分)
第(3)问:
①国家要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3 分)
②国家要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文化软义,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4 分)
③国家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相互尊重,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4分)
第五篇:2012广州二模作文展示
改变自己
波渺渺,晴光远渡;山脉脉,轻影来翔。大自然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和状态,是不可能因个体而改变的。既然我们不是女娲,有神来之手;又非安拉,有造物之能,为什么不去改变自己,以更好融入世界。
世界上总不乏能人以一己之力颠覆世界的,像乔布斯以苹果颠覆音乐梦想,像郎朗用音符改变世界对古典的看法,或是像袁隆平用杂交水稻改变国际权威对水稻的言论。然而,每一个改变世界的人,都是先经历了改变自己的过程,如青虫破蛹,似凤凰涅磐,改变自己才有改变世界的皇牌。
毕竟,改变自己才更运筹帷幄,驾驭自如。或许,梵高就是一个极为恰当的例子。刚作画时,他偏向农家生活、田园场景,却总觉得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内心,表现自己的情感。他尝试着改变,也尝试着接受革新理论和日本绘画,一改原来的暗淡,他开始疯狂的调和明艳的色彩,《乌鸦群飞的麦田》,色彩热烈而骚动。他还改变单一地使用长钱与短线,在《星夜》里,融合歪曲的长线和残破的短线,这一次,他更运筹帷幄,驾驭自如,那卷曲的星云、高耸的教堂、平静的村庄在画笔下倾泻而出。他的改变,让画笔充满灵性,倾注了他心中的狂野、非凡、热烈,自如地作画,成了他的代名词。
从另一角度说,梵高的改变是彻底的、绝决的,他是那样坚定,让后世改变对印象画的看法,又那样强大,让后世改变对美的评审和尊崇。
不禁思考,改变自己需要足够的坚定、足够的抵抗、足够强大的内心。总有人埋怨当今生活太快、太急,总希望“生活在别处”,然而,世界由快转慢,微乎其微,着实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然而,尽管很想慢下来,却因为不够坚定,无暇改变自己浮躁的心,去体会霞飞浦漱、烟雨潇湘,享受当空月白、倩愫盈腔。只有具有足够的抵抗,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在飞速如转的社会中特立独行,慢慢地生活,改变一如的快速而烦躁;一改急急旅游,背上行囊好好看看北京的四合院、南方的天井民居、开平的碉楼、山西的平遥古城。只有不因别人影响、内心坚厚无比,才有足够的勇气改变住所、工作场所的两点一线,逛逛城郊野村,听满地蛙鸣,看一勾明月,就一方萋草对饮。
没有改变自己而净谈改变世界,颇有含浑不清的呓语之状。彻底而正确的改变自己之后,你可以与世界共生,相融相生,亦可颠覆世界,改写轨迹。
智者,必是谙熟改变自己的精妙之处的。
评语:文章大气磅礴,题目虽是“改变自己”,但全文中心却是“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立意高远。先用梵高一例阐述彻底“改变自己”后对世界的影响,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论述如何“改变自己”,并把笔尖指向现代浮躁社会,为生活在烦躁空虚的现代人开出了一方良药,针对性强。积累丰富,素材信手拈来;文采飞扬,句式灵活多变;气定神闲,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思想深刻。“不禁思考”一段略显不足,没能回到通过“改变自己”而去“改变世界”之一内容。
改变自己
“预感又要发病了,而且这一次不会再度痊愈,只好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点。”伍尔英,一个读了让人发疼的天才作家,现实的残忍已无法改变,于是只好改变自己的心态,痊愈只是个诺言,不如早点结束吧。怎一个“遗憾”了得?于是我想:当面对不能改变的现实世界时,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自己呢?
像梅妃那样“曾经唐明皇是她的,曾经她的梅花芬芳四溢。只是杨玉环侍宠入宫,而她,梅妃,从此冷落在上阳宫。荒苔凝碧,垂帘寂寂。她还能怎样?这已是现实,无法改变。明
了眼泪也不能改变什么,于是开始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用笑来面对生活,会更好吧?会更好的。明皇命人送来一斛明珠,她不再欣喜;后宫佳丽三千,谁不曾想要一粒灿亮的珠子?只是,她畅快把自己变得不那么地虚荣,她已学会以笑生活。拿走吧,淡然的一句话,原来畅快不是与杨贵妃争宠的梅妃,拿走吧,我恨一切发黄的东西。她已改变,这种改变,使牡丹谢飞翔以后,笙歌闹完以后,她的梅花,独自在银白中接受白色的祝福。或许,我们要的,也只是梅妃一转身之后,那明智的改变。梅花开遍,很美。
我抬头望向前方,繁花盛开,花瓣无声地自天堂飘落,飘飘扬扬,最终会化为了摊烂泥吧?就像无数落榜书生,多少最后也逃脱不了烂泥的现实?两代帝王,三场殿试,败了,柳永败了。他一头扎进“烟花巷陌”中,与“意中人”“偎红倚翠”,过着自以为“平生畅快”的生活。仕途的不得志,现实的无法改变,他又能怎样?然而,他真的改了吗?好吧,不能改变世界,我这样也不行呀!于是,他拿起笔,豪情书写“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柔意抒情“杨柳岸,晓风残月”,豁然明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用手中的笔,笔下的字,字中的情改变着自己,而他的改变,又改变了世界,发展了小令,令市井文化升华为文学艺术,而他,也成为古今第一专业词人。我总是在想,人生要是多几个这样懂得改变自己的人,世界怕是畅快天翻地覆了吧?
改变自己,从而不是一件奢侈的事。当世界无法改变时,我们就应该明智地选择改变自己。伍尔英的改变或许始终不被理解,但她说,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阳光。我想,当我们改变之时,岁月、爱与阳光,都会清亮明朗吧!
世界因你而改变
多少豪言壮志,在未改变世界之前就在一声叹息中化为乌有。因为心存让世界更美好的希望,所以发誓改变世界。只是有多少人意识到,改变世界是目的,而改变自己才是成为“救世主”的方法。
世界很大,但有的时候世界也很小。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的定义都不一样。所谓“一花一世界”。在每个人小小的天地里,每个人都大有可为,只要他们有着永不改变的梦想。
很多时候,人们发现不能改变自己,因为世界存在问题,需要他们去改变。鲁迅先生发现他不能改变对民族命运的担忧,他不能让自己变得愚昧,麻木不仁。于是,他弃医从文,决定改变他所处的那个世界,让旧社会苏醒,让中国变成自尊自强有灵魂的国家。韩寒无法改变他骨子里的不羁,拒绝改变自己融入“污水流”中,于是他用手中的笔,写出对社会丑恶面的批评,他撕裂罪恶的表皮,只是为了改变世界。阿里木,平凡微小,他为什么想去卖羊肉串改变世界?因为他对贫困学生的同情和期望不能改变,他并不是为了“羊肉串慈善家”的称号而慈善,他只是因为有不变的爱心,所以想去改变孩子们的世界。我们发现一个漏洞百出、黑暗压抑的世界时,是像变色龙一样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还是主动去改变世界?我会选择后者。
改变世界的过程,正如拯救世界一样任重而道远。绝不平坦的路途让许多人觉得这个世界太顽固,根本不可改变。因为他们不知道改变世界还是得从改变自己开始。
“对于世界,你也许只是一个人,但对于一些人,你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其实都有他自己未知的影响潜力。你相信“从我做起”吗?你相信“集腋成裘“吗?我相信,改变自己的小举动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在世界某个地方卷起改变的旋风。生活中,我们总抱怨人情冷漠,但当我们把自己封闭的内心打开,向别人真诚微笑时,世界难道不是变得更温馨可爱吗?我们总抱怨环境污浊严重,希望可以改变世界却不知从何处下手。但当
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更“低碳”一些,更“环保”一些时,世界难道不是在悄然改变吗?
不管世界多么不堪,请不要改变你对美好的追求,并以这种追求去为世界带来一点美好的改变。
世界会将你的每一个小改变装进眼里,然后内化成改变世界的强大动力。
世界因你而改变!
改变自己与世界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约翰·列侬的这句话渗透着极其博大的智慧,又彰显着极其宽大的胸怀。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世界。
其先后顺序,我想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但就整个人生历程来说,必然是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同时进行的。
曾一度流行着这样一句经典语录:“小时候,我渴望长大后能改变世界,长大后发现,整个世界也改变不了我。”这种经历的茫然,我想每个人都会有。穷其根源,这是因为只有过度的幻想而无切实的行动。你并没有去改变,你并没有去成长自己,那又怎能担当起改变世界的大任呢?伟大领袖毛主度青年时期便立下为革命奋斗终身的豪言壮志,他离乡背井,研读历史,学习马列,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展革命,努力改变自身,从而推动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世界。
不禁又想起了乔布斯的名言: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折服于他的魅力与大气,钦佩他能改变世界的才能。伟大就是伟大,让人总有望尘莫及的感叹。可对于芸芸众生,又该如何去改变世界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天赋神力,天生就有撼山动河的能力。约翰·列侬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是的,学着改变自己吧,不要抱怨自己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海伦·凯勒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对苦难的认识,她必然经历着一个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改变自己的过程。即使乔布斯也不是先天巨人,他在改变世界的同时,经受着事业与人生起起落落的折磨,在这痛苦的过程中他不断改变自己,适应世界的要求。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能改变世界,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历经锤炼的,他们曾经也对自己这样说过:不能改变世界,就先改变自己。你改变了世界,世界也改变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