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中的环保
中国古诗词篇什众多,闪烁着先哲们洞悉世界的智慧光芒,展示了古人多姿多彩的艺术 情怀。尤其是这些诗篇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之情更是难 能可贵。在国人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眼光来赏析这些诗词中 的生态意境,有着特别的意义。
留恋春光,钟情绿色。中国古诗词中对春光绿色的留恋、赞美可谓比比皆是。唐人贺知 章的《咏柳》便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 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万物复苏、绿叶满眼的春天景色。诗篇着 墨不多,却清丽淡雅,曲尽其妙。韩愈在《晚春》中写道:“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 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首诗描写的是晚春的景象,诗人没有将更多 的笔墨放到描摹自然景物上,只是攫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草树、杨花、榆荚,通过对比来昭 示春天即将离去。在诗中,花草树木仿佛也有了灵性,知道明媚的春光即将离去,便以姹紫 嫣红的繁花来留住春天。而相貌普通的杨花、榆荚没有绚丽的色彩,只能如白雪般漫天飞舞。作者渴望留住春天以及留恋春光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国古诗词中吟诵春天绿色的诗句还不胜 枚举。如辛弃疾在《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白居易在《江南好》 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均以鲜丽细腻的笔触描摹了一幅幅原生态的 绿色春景。春天孕育着希望,绿色象征着生命。对“春”和“绿”的向往不正是我们如今环 境保护所倡导、所追求的生态家园吗?
亲近自然,吟咏山水。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中国古代诗词的内容多半是 与自然山水有着密切关联的。唐代诗人王维在《桃源行》中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 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 卷。苏轼在赞美西湖景色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 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就像一幅朦胧的山水画,读来让人有一种美 不胜收的感觉。南宋大文豪朱熹在《活水亭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尤其是这后两句,可谓意蕴深刻,其暗喻 我们姑且不论,单从字面上理解,其内容与我们如今强调的水源地保护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赞美生命,呵护生灵。古人开明的生态意识不仅仅表现在对青山绿水的赞誉与亲近上,还包含着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亲昵与关爱之情。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几句,即把枝头 的鹊儿、鸣唱的知了以及稻田里的青蛙描述得鲜活而又灵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万 物共生的和谐与活力。可以想见,作者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细微观察,笔下是难以流淌出如 此栩栩如生的文字的。而文字的形象描绘终究还是作者内心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真实写照。白 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亦十分活泼新鲜。这 两句诗上句写莺,下句写燕,正可谓莺歌燕舞。一个“争”字将初春时节鸟儿唧唧喳喳、争 抢向阳高枝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同时也更增强了我们 人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其实古人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岂止是赞美。更 可贵的是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王建在《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 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他的另一诗作《题金家竹 溪》中所说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调整人与野生动物关 系的问题。
恩格斯曾把中国古典文学喻为“地球上最灿烂的花朵”。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组 成部分的古代诗词无疑是这“灿烂花朵”中的灵魂与精华。在强调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 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古诗词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对于 我们当今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值得珍视和借鉴的
第二篇:古诗词环保趣谈
古诗词环保趣谈
现代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建立在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和环保事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然而,中国古代最具文化代表的古诗词中,我们依然可清晰地看到环保的影子。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熔铸了多少脍炙人口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诗篇,其中不乏环保教育的资源,不乏环保的意义。
一、描述良好的自然环境,感受生物多样性和和谐的生态
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不体现了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从歌春的杜甫《春夜喜雨》,到颂夏的苏轼《望湖楼醉书》等,从咏秋的马致远《秋思》等,到叹冬的柳宗元《江雪》,我们充分享受大自然四季中春听鸟声,夏听蝉鸣,秋听虫啼,冬听雪落的情趣,欣赏烂漫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使我们对自然界的和谐生态产生感知,唤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到“浅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娇嘀,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到“风萧萧易水寒”的悲壮等。大自然,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珍爱!
二、描述荒凉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受物种单
一、生态萧条的状况大自然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恶劣的生态环境,同样会激
诗人强烈的情感,引发好诗好句。“枯藤、老树、古道、西风”虽然是天涯游子流离之情,也是生态萧条,一片肃然的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表达作者对生存环境的百般忧虑。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写的是部队远征的冷酷环境,同时也真实的描述了玉门关外春风不渡,环境恶劣的情形。《赤壁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记录了擅以火攻之的葛诸亮的多少次纵火造成的生态破坏。《渡黄河诗》“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则把黄河“黄”的水体,“浊”的色度,每年泛滥的灾害的忧思表现无遗。呜呼,能不保护环境!
三、在古诗词中感受生态哲学和环保理念
在李白《望天门山》、杜甫《望岳》、贾岛《寻隐者不遇》、杨万里《小池》、刘禹锡《望洞庭》、白居易《忆江南》、李商隐《霜月、温庭筠》、贺知章《咏柳》、隋朝民歌《送别》中,日出、日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鸟歌唱、溪水流淌,让我们充分欣赏自然,体验自然,生态理念,油然而生。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多么有水平的早期生态环保理念,可以说是儒家之修大成者的环保观,比之当今的许多提倡修大水坝、建水电站的把河流变成池塘的破坏生态、环保的大水利家、大经济家环保意识强得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是鲜明的生态描述,如果碰到雪灾、天气极端异常
等,二月的春风是不可能把细叶剪出来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能否和谐?发人深思!
林广清,汕头市澄海区环境信息中心,汕头市澄海区泰然路环保大楼,邮编515800,联系电话85886152。
第三篇:古诗词中的知识doc[范文]
古诗词与地理常识
1.清.潘际云“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
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山前桃花,山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 2.李白《将进洒》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黄河是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3.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上游地区。“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4.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5、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
6、李白《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西部的横断山区地貌。民谣“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7、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庐山的雄奇秀丽。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
8、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江西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9、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东岳泰山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
10、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苏东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11、毛泽东《沁园春雪》“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向北流的。
12、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清溪位于安徽境内;新安江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黄山,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13、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14、“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
15.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
16.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岭:西岭雪山;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
17.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反映的地区是我国的南岭一带
18.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福建省
19.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赤道地区
20.地理学家徐霞客,形容景色如“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它描绘的旅游名胜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21.(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的生态景观,有时也指内蒙古高原。
22.“风吹草低见牛,浅草才能没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23.毛泽东的“一架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
24.李白 “二龙争雄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渝于此破曹公” “赤壁”位于湖北省
25.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旅游胜地
28.陈毅的“条条南流水,山山皆向北”描述的是中南半岛的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的特点。
古诗词与气候
1.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 描绘的是天气特征,反映了冬天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描绘的是气候特征
描写春天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
3.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5.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在江西省庐山大林峰;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7、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8、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天。
9、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末有期,巴西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指重庆北碚的缙云山。“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四川盆地夜雨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云层遮挡了部分太阳辐射,白天云下气温不易升高,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能够吸收来自地面辐射的热量,再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输送给地面。所以云层对地面有相当地保温作用,使夜间云下气温不致过低。可是云层本身善于辐射散热,其上层由于辐射散热,温度降低,低于云下气温,这就形成云层上冷下暖的特征。于是上下空气就发生对流,云层发展,出现降雨现象。云贵高原对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
10、苏轼《水调歌头》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11、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天山。[
12、宋代词人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3、王之涣的《出塞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都在今甘肃敦煌,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4、左宗棠“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今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5、王冕《梅雨》“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这两句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18、毛泽东《沁元春 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19、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20、“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
21.民谣“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云南省昆明的气候特征 22. “蜀犬吠日”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当地的狗很少见到太阳,见到太阳后对着太阳叫。
23.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位于我国的江苏省,其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天气特征;射了上弦月。
24.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由暧锋形成的天气
25.“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这句话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珍贵,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26.“火州”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使得近地面的气温很高。
古诗词与天文
1、《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
2.晋.傅云《歌》“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3.李白《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阴晴园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4.清.乐钧《一翦梅》“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
古诗词与生物
1.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宋 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3.唐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植物的开花与温度有关,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别处开得迟,是因为大林寺在庐山牯岭之上,海拔高,因而气温低的缘故。同时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5.明 《子西语录》“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于是叶子就掉了。“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
6.“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茎的向光性。
“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宋·苏麟《献范仲淹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光照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8.唐·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生物发光的能量来自ATP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9.唐 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属于短日照植物 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在花蕾形成期需得到每日11小时以下的日照才能开花。因此短日照是诱导菊花花蕾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菊花的花器官形成还要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温暖、短日照的秋天(10月至11月)菊花才能开放,而其它绝大多数的植物(日中性植物或长日照植物)却在春末夏初开花。正因如此菊花才能“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四篇:【古诗词中的典故】
诗歌中的典故
1.《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友,只能空吟《思旧赋》。旧,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自己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的意思。
回到家中,就像那传说中的烂柯人。翻似,倒好像。烂柯人,相传晋代王质进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来观看。棋还没终局,他手中的斧子的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发现与他同年代的人都去世了。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长久,又表现了事态的变迁。2.《雁门太守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他曾在台上置千金招纳贤士。3.《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还没有登燕然山刻石记述功绩,还是无从谈起的。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此山,“石刻勒功而还”。4.《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感叹光阴易逝。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崔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句。5.《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之战中,周瑜借强劲的东风,火烧赤壁,战胜曹操百万大军。6.《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万里觅封侯:化用汉班超故事,《后汉书 班超传》记载,有看相的对班超说:“而(你)当封侯万里之外。”又说:“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封侯相也。” 尘暗旧貂裘
《战国策 · 齐策》记载,苏秦游说秦王不成,穷困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这里比喻多年没有披挂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陲。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天山,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在此立功。7.《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引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句的诗意,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孙权十九岁继承父兄基业,所以说“年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中,曹操尝与孙权对垒,“见船、器仗、队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暗讽当今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8.《满江红》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列强进逼,中国前途危殆。用《史记
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故事。也比喻自己终于突破家庭牢笼。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比喻失意伤心。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语出《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眼睁睁地看着别的钓鱼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象。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10.《渔家傲·接天云涛连晓雾》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庄子 逍遥游》里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着九万里。”意思是自己真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三山,神话中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意思是希望借助风力去到理想的地方。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11.《使至塞上》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其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诗歌中的“燕然”暗指前线,暗示战争取得了胜利。12.《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后主陈叔宝所做艳曲之一,其辞轻荡,而其意甚哀,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13.《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蓬莱山,相传为仙人所居。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14.《江城子·密州出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持节到云中来呢?《史记 · 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远避,不敢近云中。后因报功状上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被朝廷治罪。冯唐向汉文帝辩白此事,并认为魏尚有功应受重赏,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仍为云中太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表达自己期待朝廷派人赦免他的心境。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意思是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宴,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射虎的英姿。孙郎,指孙权。《三国志 · 孙权传》中“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㡵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15.《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传说商朝末年姜子牙在磻溪垂钓,遇到西伯姬昌,为任为军师,在灭商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
传说中商朝的伊尹未遇明君时,曾梦见自己乘着小船经过日、月的旁边,后来遇到成汤,成为贤相。
李白用着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渴望遇到明君的愿望。
第五篇: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常见意象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
(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3)兰:高洁
(4)牡丹:富贵 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9)莲 :出淤泥而不染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丁香:愁思或情结
(11)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4)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悲伤
(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 美好
(3)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9)雪:纯洁 美好
(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 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11)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12)蝉: 高洁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
(2)簪缨(冠):官位 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
(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11)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13)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