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景观规划
《文献综述方法》课程论文
乡村景观规划
授课老师:王艳梅 院 系:林学院
专 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学 生:翟 耀 学 号:08202017 完成时间:2009年04月
乡村景观规划
翟 耀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总结近年来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景观的类型,归纳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并重点研究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乡村景观规划的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类型;特点;发展趋势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Zhai Yao(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2)Abstract: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both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ly years.Analyze the types of rural landscape,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emphasi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point out its shortcomings, and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uture trend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rural landscape planning;typ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1.1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一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始于50~6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LANDEP系统,德国Haber等人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都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Form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以Van Lier为主席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Multiple Use of Land)”简称ISOMUL,则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国从事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的著名学者组成的研究组织,在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保护和恢复乡村的自然和生态价值,协调城镇边缘绿地和乡村土地利用之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核心指导作用。他们提出了以“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cal 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其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保护农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在韩国,分布于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之间的传统而安静的乡村群落和规划有序的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优美景观大大推动了本国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正如日本学者Masao Tsaji博士曾论述过: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协调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共资源(common goods)”的一面和“私有资源(private goods)”的一面,并且公共资源优化的实现就是通过严格限制和优化各种私有资源来达到的,同时他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化经常受到忽视,而必须通过科学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或景观规划来保证。
1.2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在国内对农业或乡村景观问题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农业或乡村地理学方面进行的一些有关研究,例如郭焕成等在80年代末开展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探讨了区域乡村发展机制与模式,因此严格来讲,这只是从乡村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与农村景观相关的一些问题。二是比较全面而积极地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目前其主要研究重点是针对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西北农牧结合带以及土石丘陵山区等)和城乡交错带进行景观系统分析和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在1989年和1996年的第一、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研讨会和1998年沈阳亚太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上有比较集中的反映[1]。其中,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组织和推动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肖笃宁等先后主编出版了《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等2本具有代表意义的系统性研究文集。此外,景贵和、傅伯杰、陈昌笃、王仰麟、俞孔坚等在农业景观分析、景观系统分类、景观生态设计和布局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如景贵和的“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设计”,肖笃宁等的“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分析”,傅伯杰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王仰麟的“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等。三是目前在一些高强度土地利用区进行的乡村土地整理或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侧重点主要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以及调整不合理的乡村住宅用地和规模化合并农业用地,改善乡村景观面貌,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上,但并没有深入到更加具体的农业或乡村景观系统分析、景观模型研究和生态规划上去。当然,这部分工作应该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具体研究内容之一[2]。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已有一些不同侧面的研究;同时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也有很多基础,但是在系统地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乡村景观的类型
从乡村景观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种植业景观:指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如引进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组建多种农业观赏园、自摘瓜果园、农俗园、农果品尝中心等。
林业景观:指具有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种旅游功能和观赏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森林浴,提供空间场所。
牧业景观:指具有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客提供观赏和参与农牧生活的乐趣。如草原放牧、马场赛马、猎苑狩猎等活动。
农村副业景观: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展出及其制作过程,都可以作为观光副业进行开发。如利用竹子、麦秸、玉米叶编制的多种工艺品,南方用椰子壳制作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茶具等,可以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技艺,也可让其亲自参与制作过程。
生态农业景观: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绿色保洁食品,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态环境的场所,形成新的农业生态景观。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及供灌溉和养殖的水库等生态农业典范。
风俗民情景观:田园风光,水乡景色,憨厚的民风民俗,美味的农家饭菜,是当代城市生活的人们节假日休闲的好地方。由此看出,乡村景观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特定文化渲染的综合产物,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资源,具有比单纯的应用价值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3]。3 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
3.1它涉及景观生态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建筑学、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是一种全方位的规划。
3.2它集中于乡村景观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通过一定地点的最佳土地利用或一定利用方式的最优地点进行布局规划和设计。
3.3它不仅关注景观中的核心问题——“ 土地利用”、景观的“土”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3.4它的任务是协调土地利用竞争,提出生态安全上恰当、美学上满意的规划方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5它既协调了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又强调生物环境的多样性,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为各种生命提供持续的、多样性的生息条件。
4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
80年代以来,乡村城市化的冲击已经对我国的农业与乡村景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这一过程的特点是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以及向土地利用多样化、均匀化、易变性方向发展,其结果是使乡村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错综镶嵌分布。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断改变区域内乡村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4]。例如,耕地遭到蚕食或被破坏,土地利用布局趋于零散和无序,乡村布局混乱而出现了所谓的“空心村”现象,以及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而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等。这种乡村景观时空格局的改变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不能满足农业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显得日益迫切。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近郊区,是近阶段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地区。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3个层次的功能。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第1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第1个层次功能外,越来越强调后2个层次功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状况存在差异,乡村景观规划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仅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注重也只有最近10来年的时间。因此,今后有关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将主要集中在继续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以及一些重点区域的典型研究和应用实践。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研究主要包括:(1)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这是研究和评价乡村景观状况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也是开展景观规划的前提。但是景观评价牵涉到评定景观多重价值的多个方面,建立一套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将是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2)景观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这是描述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的一种手段,是建立未来景观规划模型的基础;(3)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乡村景观系统分析和规划的方法[5]。
乡村景观规划在一些重点区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1)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城市近郊区内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区域生态系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乡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景观的镶嵌度也很高,不是引进斑块就是残留斑块,耕地和其他非建筑用地斑块日趋缩小。农业主要为都市农业,以园艺业和设施农业为主,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该区域的发展易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2)生态脆弱地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主要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目的是改善胁迫或被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变的影响导向良性循环,优化和美化乡村景观,发挥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生态和美学综合价值,使之更加适于人类生存。如肖笃宁总结了我国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地区的林——草——田镶嵌景观格局、平原农田区的防护林网络等几种景观生态建设类型即属于此类;(3)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些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这些地区由于快速的城镇化步伐和长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农村中的城市化”景观所取代。因此,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立一种和谐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现代乡村景观变得十分迫切。
5.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5.1观念认识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对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但往往缺乏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的指导,并且受到当前城市居住标准、价值观以及建筑形式等影响,误导乡村景观的发展。调查中发现,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乡村呈现出城市景观[6]。如有的村庄在规划建设时,提出了“建成城市风貌”的口号,一些在城市早已开始反思的做法却在乡村滋生、蔓延。殊不知,乡村居民在羡慕城市文明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失。乡村居民还缺乏规范的规划设计观念,自行拆旧建新,大量的、缺乏设计的平顶式、甚至没有外墙装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成乡村建筑布局与景观混乱的现象。把景观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种植。虽然一些地方有“见缝插绿,凡能绿化的地方都绿化”的意识,但不是通过规划设计,而是自作主张,完全随意行事。这些观念认识上的偏差都将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和畸形发展。
5.2规划设计方面
目前,虽然全国有63.46% 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总的看来,规划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总体布局大多千篇一律,有的采用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缺乏乡村的环境特征;有的形式单一,布局采用大片的行列式排列,实在无异于兵营,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缺乏乡村应有的自由、亲切的生活氛围和特色。建筑上盲目模仿城市类型的住宅或别墅,尤其是所谓的欧陆风格,更是造成建筑景观上的负面影响。乡村景观也是一样,似曾相识,毫无乡村特色而言。
这些问题在于规划设计不切实际。虽然设计人员已经认识到乡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他们往往又忽略了乡村的环境特征,将只适用于城市环境的设计规范生搬硬套到乡村景观和乡村住宅设计中去。设计缺乏对乡村居民的心理、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造成使用不便,缺乏吸引力。规划设计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乡村景观的固有风貌,反而造成更多景观上的新问题,使得地方特色随着乡村的更新改造而逐渐褪色。
5.3生态环境方面
由于片面追求乡村经济的增长,造成对乡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基本农田面积减少,自然斑块面积减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等等。
大树、河(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然而,乡村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很少考虑乡村这些所固有的自然元素。相反,原有浓荫的大树不见了,河边、池边的自然植被被毫无生气的混凝土驳岸所取代,还出现了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广场„„,这一切不但使乡村失去了田园景观特色,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7]。6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发展同样具有21世纪信息化、复杂系统化与可持续性的广泛特征,发展趋势集中在:
6.1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景观资源是乡村资源体系中的一类特殊资源,有的是可再生资源,而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乡村景观资源的破坏意味着乡村景观资源的破坏与乡村景观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乡村景观资源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与技术是乡村发展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乡村景观资源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
6.2乡村地区现代化与乡村景观遗产保护
乡村地区的现代化过程迎来新的景观阶段,同时又将每一个阶段推进历史,历史性的景观成为新景观体系中的遗产景观,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遗产的保护是乡村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更是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遗产的保护模式与技术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趋势。
6.3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结合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结合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重要发展趋势。生态化、环境化和视觉优化与净化、环境艺术化、景观功能化使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客观需求以更大尺度景观环境为背景,将景观背景的生态特性、环境的艺术性和环境功能与规划设计景观的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高度结合,形成景观相互渗透、功能协调的景观系统。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高度结合的理论与规划设计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6.4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乡村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景观空间。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是为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而对乡村整体人类生存环境的规划设计。其中,人居环境是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领域,乡村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居住功能和游憩功能等都是乡村景观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人居环境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成为新世纪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6.5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所提出的新的原则、目标与模式。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不是短期的规划设计,不是功利主义的规划设计,也不是规划设计的实验场,它是以整体人类生存环境为对象,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构建为主体,与地理环境系统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模式。寻找适宜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景观旅游规划模式是新世纪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
6.6乡村景观图谱的建立
新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主体产业类型。乡村景观资源图谱就是信息时代技术在景观科学中的重要应用,是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技术途径。景观图谱是景观数字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景观图谱形成乡村数字化的景观体系,实现数字化景观管理、景观模拟、景观模型与景观过程、景观演变以及景观旅游规划设计过程的数字化与工程体系化,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主导趋势[8]。
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与自然景观高度结合的,因此要求我们在做规划时不仅要重视自然景观的保护,更要以长远的目标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做规划,尤其要注意贫困地区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要一味注重发展而损害了资源的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2] 杨 华.加快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破解“三农”问题[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4年10月
[3] 刘滨谊, 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5年 [4]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 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 邱国锋,张正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1. [7]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出版社,2003.
[8] 赵小芸.旅游投资在西部旅游扶贫中的效用分析【J】.旅游学刊,2004,(1)
第二篇: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新型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城市建设相比,乡村规划在经济、交通、技术以及意识等方面均比较落后,这样如果想将“美丽乡村”理念贯彻到位,就需要针对景观规划要点进行分析。结合乡村景观建设现状,编制完善的景观规划方案,在根本上提高设计效果。本文结合实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乡村建设
虽然现在对乡村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因其自身经济、管理以及意识等方面落后程度大,并不能完全将各项资源有效化,影响了乡村建设综合效果。基于“美丽乡村”理念,进行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基于乡村发展现状,确定建设理念,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确定规划设计原则,对现存的不足进行改善,争取不断提高景观建设效果,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一、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求
所谓的“美丽乡村”不仅仅是景观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层面,可以说是乡村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景观层面。提高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效果,提高区域环境观赏性。提高当地土地资源应用率,分析地域优势,营造出能够突出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同时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对林间小道、田野滨水等要素进行设计时,除了要提高其美化效果,同时要降低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另一方面,社会层面。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大产业发展规模,使得各类物质更为丰富,营造一个富足的生活环境。且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建设,促进村民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关系,创建一种友好文明的风气,提高乡村发展的和谐效果。
二、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地域特色原则
乡村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聚居形式,且会因为地理特征以及人物民族间的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这样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需要遵循地域特色原则,通过合理的分析规划,从当地文化中吸取精华,建设出独特的乡村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与其他乡村景观区分开,同时也更加能够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景观设计为“美丽乡村”建设必不可少部分,应多选择本地特色植物与农作物,根据合理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色块,既能保持原有的生态特点,又可以代表乡村文化,成分体现乡村文化素养。
2.生态保护原则
进行景观环境规划,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来满足景观建设要求。而生态环境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与城市建设相比,乡村一直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比较小,但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不受到破坏,还需要遵循生态保护原则。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在不影响环境正常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各类措施进行有效规划,利用不同生态元素,来组成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
3.可持续性原则
乡村是社会构成的主要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点,长久以来因受经济、技术以及理念等因素限制,大部分资源采取粗放型开发与利用方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中所存有的价值。我国对农村经济粗放开发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持,但是从长久发展角度分析,想要实现乡村环境持续有效的发展,还需要调整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各类资源所具有的效益。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乡村建设的一部分,也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政府应做好宣传工作,帮助的当地百姓转变老旧思想,认识到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性。以此作为基础,改变对自然环境以及各类资源处理的方法态度,提高资源开发的技术性,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2]。
三、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1.实例分析
以浙江省乡村为例,新农村建设以来成效比较明显,按照当地政府要求,已经有大量农村完成住房改造,住房困难群众的救助活动的展开也比较顺利。浙江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共有11个市,乡村数量众多,据统计乡村人口数量占到全部的37.7%。大部分乡村受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地形地貌等因素限制,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具有明显的乡村风貌与文化特征。对其进行“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可以从生态自然与人文历史方面综合进行,选择不同类型典型乡村,对其进行道路交通、农居建筑、产业特色、人文景观、自然资源等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以杨山村为例,为典型山地型乡村,目前依然保留大量古村落自然民居,地形有山地、谷地与台地三种,且村内常见存有小溪支流[3]。经调查村内只有一条水泥路面主干道与外界连接,且无绿化和防护,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另外还保留有传统古道。受地形因素限制,当地以农业经济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必须要充分挖掘当地存有的资源特色,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经济产业。
2.确定规划目标
要综合分析构成乡村环境的人居、生态、经济以及文化四个方面,无论是采用何种规划方式,均需要保证四个方面维持有效的平衡性。“美丽乡村” 景观规划设计,要以设计学为依据,对乡村景观各要素进行特征分析与评价,充分挖掘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建立特色文化景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开发新型产业,促进人与环境间的协调发展。
3.规划注意问题
第一,盲目仿效。乡村景观规划与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在乡村居民对生活环境以及居住条件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技术、经济等并不完善,缺乏对生态环境有效处理的正确指导,如果盲目仿效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必定不会获得与其的效果。第二,急功近利。现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要点,但是因为相关监督管理部门专业指导不足,对存在的问题监督管理不到位,再加上竞争压力,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攀比、跟风的情况,过分注重短期效果,忽视还需发展必要性,而影响规划效果。
4.景观规划要点 4.1宜居性设计
从居民点景观、乡村道路景观以及乡村水系景观三个方面分析,提高乡村宜居性。第一,乡村居民点多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形成的聚落,浙江处于江南地区,乡村景观特征明显,居民点多以带状、团状、梯状等形式,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要保护好传统乡村建筑,如老街古巷、雕花木屋等,搭配周围生态展现当地自然、社会与文化背景。第二,在原有乡村道路基本骨架上进行规划,结合村落布局结构,因地制宜、主次分明的规划路网,遵循安全、经济原则,实现景观与功能的融合。为提高景观效果,可以对路面材质、道路绿化、道路附属物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搭配。第三,水系景观。浙江农村水系发达,其为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对存在的水塘进行绿化,选择乡村树种搭配地形、道路与水岸线进行种植,形成自然生态植物群落。同时控制水面植物密度,一般应控制在水面的三分之一。
4.2宜业性设计
主要就是利用农田作为主要设计对象,利用其肌理、色彩、序列,在满足农业发展的同时,形成独特的景观环境。结合地形特点,对于高低不平、纵横交错的农田种植对应的作物,例如梯田即在保持农田原貌基础上,进行现代景观设计与保护,提倡自然生态美。而色彩塑造也是农田景观美学形象设计的要点,利用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所呈现出的颜色,通过合理的搭配,形成不同景观美学形象。结束语:
进行“美丽农村”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基于乡村当地所具有的特点,从自然、经济等角度出发,对各项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规划设计要点,在不影响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丰富产业结构,建设更为富足的生活环境。参考文献:
[1] 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浙江农林大学,2013.[2] 倪云.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杭州地区乡村庭院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3] 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01:39-43.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初探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乡村的广泛推进,作为乡村建设重要因素的乡村景观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同时应该以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作为乡村景观建设的有力支撑,本文就目前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了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
【Abstract】Along with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in the country widely promote the rural construction, as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rural landscape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be based on reasonabl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of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s the support, the article is current our country rural landscape situation analysi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presented i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some of the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Rural landscapeRural landscape design1、前言
20多年快速的城镇化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的《北京宪章》中把这个时代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严重。就在人们反思城镇建设的得失之时,社会上又吹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
2005年,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此次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现阶段有条不紊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建设的新历史背景下,以全新理念指导的一次农村综合性变革运动。
乡村景观作为形成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文化景观形态,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重点考虑与研究的对象,但就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来看,乡村景观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蕴含的宝贵的价值正受到城市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和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探索一种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法。
2、基本概念解析
2.1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多种土地单元组成的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
2.2乡村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规划是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对乡村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保护乡村景观完整性和文化特色,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综合规划。
3、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3.1乡村居民缺乏正确的观念认识,导致乡村景观深受城市化进程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蔓延,乡村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居住标准、价值观以及建筑形式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乡村呈现出城市景观,宽马路、高洋房、铺装硬地,甚至城市广场、大草坪等在乡村出现,破坏了乡村景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忽视了乡村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逝。
图1城市化冲击下的宽马路、高洋房乡村景观
3.2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不合理,乡村景观趋于一致,缺乏特色
由于目前乡村景观规划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导致许多乡村布局混乱,出现了空心村、马路村、芝麻村等。
另一方面,为了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与思想,国家安排了一批城市规划师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但由于规划师缺乏对乡村的了解,没有深刻调查研究各个乡村的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内涵,而是简单的照搬城市的规划方案,造成温馨宜人、自然分布的乡村聚落被城市常见的行列式布局所替代,总体布局千篇一律。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欧陆风建筑大量侵入乡村也造成了乡村景观特色的缺失。
3.3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化的推进以及不合理的乡村景观旅游开发。随着乡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兴建起了大量工业企业,不仅侵占了原有的农田耕地,而且排放出的大量工业污染物也严重破坏了乡村的景观环境。
另外,近几年乡村旅游业快速兴起,旅游业的开发为乡村注入了建设资金,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渠道,带来了发展契机,但对乡村景观资源不透彻的分析与对旅游市场的错误定位等因素导致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景观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
3.4规划缺少对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俞孔坚教授曾说,在广大乡村地域,哪怕是一株草、一棵树、一座庙、一座牌楼都有说不尽的历史沧桑、道不完的趣闻轶事。这承载着人类历史文明并将继续影响未来人类发展的物质构成要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文化遗存。乡村景观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而形成的独特自然景观,而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历史记录,是乡村景观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在规划中应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4、乡村景观规划建议
4.1、加强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一些国家较早的开展了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如德国、荷兰、捷
克、英国、美国等,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相关理论尚处于初始阶段,理论研究还不成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应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在合理的理论支撑下健康发展。同时,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时,一定要明确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即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设计,在理解乡村景观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从而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
在有了坚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倡导规划先行,但要明确的是规划不应该是只限于物质环境层面的规划,它还应该思考对人性的关怀、和谐邻里的建构等社会人文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景观不单单是人们审美的对象,它还是人内在生活的体验场所。
4.2、制定乡村景观规划的政策和法规
目前我国的乡村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村镇规划时主要参照的是村镇规划的一套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但其涉及的乡村景观层面的内容非常有限,在面对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村镇规划所能涵盖和解决的,需要制定有关乡村景观规划的法规和政策,作为规划实践中执行的标准。
4.3、引导乡村居民形成正确的观念,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乡村景观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想使合理的景观规划在乡村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乡村居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对乡村居民的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景观所蕴藏的宝贵价值。
在调动民众积极性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采用了“民主主导”的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日本曾兴起强大的草根性运动——造町运动,这对保护日本传统乡村景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世纪70—90年代开展的“一村一品”运动和“美丽的日本乡村景观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建设和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这些在我们进行新农村景观建设过程中都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主要是于2006年在婺源发起的“中国景观村落”评选,该评选活动可以让古村落景观得到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古老再度更新,同时也有利于唤醒民众更强的文化保护意识。
4.4、突出乡村景观的特色建设
乡村景观规划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村庄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旧有的空间格局、特有民族文化活动。
充分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规划的总体格局应该呈现出田园聚落分散式的居民点体系布局、适度面积的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同时有河 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镶嵌在景区中,以保持生态的多样性,达到自然循环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景观规划就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景观特色,下伦屯是连片种植的双季莲藕基地,创出了“中国玉藕”品牌。阡陌纵横的广阔莲田构成了下伦屯的主体乡村景观,目前,柳江县已经提出了开发下伦屯万亩莲藕生态观光旅游景区的规划设想。
图2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莲田景观
4.5、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是乡村的一种宝贵资源,通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以旅游的形式对乡村土地进行再利用,可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现乡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在进行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时,应结合新农村规划和产业发展,以村庄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以保护乡村景观为前提,以挖掘乡村景观的综合效益为目标,以旅游学及景观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游人和居民创造高效、安全、健康、优美的环境,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
河南省漯河舞阳冯河村的旅游景观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充分运用了“中原水乡”的特色,明确了乡村景观的意向,打造了适合该乡村的水上旅游环线。
图3冯河村景观空间布局
5、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需要以新的姿态去适应,但乡村景观不能完全
妥协于大规模的的城市化,属于乡村的那种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气息应予以重点关注和保护。
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特色风貌的乡村景观才更能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需要。在乡村景观规划上,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乡村景观规划,构建资源禀赋与功能特色相一致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格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玉兴,邢燕,高成全,农村村落的规划与布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1
3[2]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当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与技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2~28
[3]汪晓敏,汪庆玲,现代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40~257
[4]陈芳,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其特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2~86
图片来源
[1]图1城市化冲击下的宽马路、高洋房乡村景观,百度图片
[2]图2 广西柳江县下伦屯的莲田景观,百度图片
[3]图3 冯河村景观空间布局,陕西农业科学——河南省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2011,231
第四篇:景观规划理念
景观规划理念:坐拥城市便捷,拥抱公园生活,品味街区文化
昆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古迹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昆明气候温润,四季如春,是一座宜居之城。本案在景观规划中,将昆明的城市特点、地域文化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居住理念相结合。不仅打造出风景如画的景观空间效果,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和谐、生态的居住氛围。
1、坐拥城市便捷
景观设计首先配合规划道路,建立连贯、通畅的内部交通体系。景观道路共分为四级:居住区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道路和宅间小路。不同的道路设置满足消防、通车、人行和游憩功能。考虑道路与城市干道、建筑之间的通达性,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行需要。设计一些公共休闲空间、娱乐体育设施、残障设施,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多元的生活需要。身处大城市之中,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之余,在自己的社区中也能体验一种便捷易达的生活方式,有效的利用时间与空间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2、拥抱公园生活
无可比拟的优美山景、层林尽染,利用丰富的地形变化营造多种生态景观效果。在设计中加入水景元素,动静变化的水空间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观氛围。结合建筑的空间布局,在宅间组团中设计了一个个小型公园,以植物作为主要造景元素,体现昆明四季如春的自然繁茂之境,这里以百花为主题命名各个组团公园。漫步其中,与树木为舞,为花草为伴,感受自然之美。
3、品味街区文化
在景观设计中,结合社区内的道路和花园,以街区的形式串联各个建筑组团。这里的街区空间可以是一个水景花园、可以是一个健身广场,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邻里交流场所,营造浓郁的生活氛围。景观的营造在美化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户外交流、邻里生活来实现了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当一种氛围成为基调和符号在街区渗透,一种生活聚落所带来的归属感就油然而生,社区文化便形成了。街区文化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社区生活模式,它增加组团内的整体社区感和凝聚力,承载了现代居住理念的精髓。
第五篇: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
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组成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构成了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构成自然的主体,然 而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 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 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永恒的主题。
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居住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皆知。在本规划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内部环境中强调生活、文化、景观间的连接,以达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处理好“自然—住宅—人”的关系,就是小区规划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设计构想
构想一: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轴线。
⒈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以及南向沿街布置对外商业组团。小区四周分散设 置了四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南角面向南朗河,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北向、南向、东北向各有一个次入口。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 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水景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山就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2功能、结构形式:
结构分析
一轴两中心——以东南向城市干道为轴;以城市发展方向为重心
以服务规划区为中心。将住宅区与城市中心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发展
服务共存的原则。
一带一片——西向为南朗河沿河绿化带;东向为规划绿地片区。
做为两个生态区域,它丰富了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是不可缺少的生态资源,在本规划设计中得以的充分利用,更体现了当今“人与
自然”和谐的主题。
两 界——以纵向两条道路为界。
规划区南侧为公共设施用地,则在南侧考虑了对外商业价值,将住宅与商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该地段的商业价值,也体现了服务小区的规划设计的宗旨。
3.交通组织:
规划区内道路分为五类:
主入口道路红线宽度15m;次入口道路红线宽度14m;
小区内道路(双车道)红线宽度12m;小区内道路(单车道)红线宽度8m;小区内道路(宅前道)红线宽度5m.道路系统犹如人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将相关的器官、组织有机的联系起来,然而,道路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性质和用途不同的用地联系起来。
小区内部以双车道为主,并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单车道是连接区内各栋的直接交通;宅前道路是进入各单元的交通。
区内设置两条相对独立的机动车道,中间设特殊通道相连,以保证南北片区的机动车交通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机动车道和各地块之间均有方便的联系,各地块设有独立的机动车出入口。
4.绿化景观规划: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广场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中心水景区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