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与校园生活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浅谈与校园生活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可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不是不会写,就是不爱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所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这就要求老师主动帮助孩子从生活中挖掘习作资源,为他们提供一个原生态的习作环境,帮助他们体验、感受生活的滋味,为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储备。
那么,如何突破已经形成的写作教学误区,让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架设生活与习作的桥梁呢?作为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这些紧张忙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是他们最熟悉、最亲切的,为此,笔者就校园生活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一、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在学校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充满童真、童趣,这些学生熟悉而又感到亲切的校园生活情境,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校园环境
一所学校,总会有些花草树木,蜻蜓点水,雀跃寒塘的景致,学生每天从校园里走过,不会有什么感觉,没有人会去思考那些花草虫鱼与我们写作有何关系,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写作教学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使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例如写“春天来了”这篇作文,我就带他们仔细观察校园的一草一木,从中获取素材,提高表达能力。有个同学在观察后这样写到:今天教师带我们去寻找春天,我找到了。春天是穿着绿衣服的小姑娘,不信,,你看:小草发出了嫩嫩的小芽,柳树在微风中甩着刚抽芽的长辫子,操场也被涂上了一层翠绿„„真可以说是处处皆是景,物物可入文。
2、留心活动场景
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阳光一小时”、校园集体舞、跳绳、踢毽比赛、运动会、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校园里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更是他们亲近自然、亲近生活、陶冶情操、锻炼能力的天地。教师应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重点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猜测人物心理,让学生在“玩玩·看看、玩玩·说说、玩玩·写写”中将作文“水到渠成”。
于是,学生的作文里有了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在操场上四列排开,老师一声哨响,排头的同学飞一般地冲了出去,一个接着一个,你追我赶。比赛越来越激烈,旁边啦啦队呐喊助威的声音响彻云霄„„
也有了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伴着动感的音乐旋律,两两结对,翩翩起舞,有时像一只只蝴蝶,有时像一只只翱翔在天空的雏鹰。放眼望去,操场似乎就是一个超级大舞台,同学们轻盈的舞步,熟练优美的动作,配上自信的笑容,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校园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只要学生对身边的生活多一份心眼,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习惯,就会感受到校园的鲜活生动,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
二、捕捉亮点,激发写作欲望
赞可夫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习作开渠导源。
1、捕捉精彩瞬间
“生活处处皆文章,身边时时有故事”,尽管校园环境色彩斑斓,学校活动奥妙无穷,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所以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成,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这样就不怕写起文章来笔下没有人、事、景、物,也不怕写得不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了。如《打蜘蛛》的乐趣:
第二节是我的语文课了,我照例提前到班级,就看到一大群的学生都围在班级后面的那个角落里。早已经有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告诉我:“老师,他们„„他们发现了一只大蜘蛛„„”接下来,我参与了他们的行列,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感受了打蜘蛛的乐趣。看着他们的表情,我想他们的心情肯定一时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临时作了改动,上了一节作文课:让学生把刚才的一幕写下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来了精神,一节课下来,一篇篇精彩之作因此诞生。事实证明,只要用心去捕捉、品味,校园生活处处都有精彩。
2、能动地感悟生活
作文没什么可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会观察生活,造成作文没有可写的素材,其次是不会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通过观察,认识、感知、了解某些事,但是思想贫乏、空洞,无真情实感。
有位学生在歌咏比赛后这样写:“今天我们举行了庆‘六一’歌咏比赛,我们班是第二个上场。同学们排好队,台下坐满了小观众和校领导。最后,我们唱完歌就退场了。”这只能算是感知了生活。于是我启发这位学生:“你看到台下坐满了小观众和校领导,心里怎么想的?紧张吗?那你又是怎么克服的?唱完后心情又变得怎样呀?如果你能写写自己的感想,我想,你就会把这件事写得完整而有意义了。”启发诱导后,她交来了修改后的文章:“今天我们举行了庆‘六一’歌咏比赛,我们班是第二个上场。同学们一排一排精神百倍地走上规定的位置。我站在第一排,看到台下那么多校领导和小观众,紧张得心怦怦直跳。但我告诉自己不要慌,一定要沉着,我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全身心地亮开嗓子唱了起来。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样一来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维得到了锻炼,认识也有了提高。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作文的灵魂。为此,我们既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去感悟,汲取营养,又要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亮点,激发写作欲望。
三、生动表述,追寻精彩作文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在起步阶段就感受到习作的精彩,激发习作兴趣,从而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我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日记本,捕捉精彩
日记日记,无非就是把每一天当中发生的你最难忘的一件事记下来。无论是你亲身体验的还是你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记,无论长短。老师都一一批改,并写下简短的批语。如:“你写得真棒”,“你很会写日记!”“继续努力哦!”„„学生为了能和你对话,都会积极地寻找材料,尽力去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如生日、节日的庆贺,运动会的场面,课间的游戏情景,各种调查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性的评价中,在同学们钦佩的目光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习作的热情。
日记本使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习作就是生活,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可以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习作中的精彩镜头也就多了起来。
2、小练笔,抒写精彩
仅凭日记和单元作文,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小练笔有效地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小练笔的形式有多种,如写读后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和仿写精彩片断等,小练笔为习作练习开辟了另一阵地,为学生抒写感受和见闻提供了另一空间,为习作内容增添了无限精彩。
为了使小练笔更为科学合理,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可先要求写摘录式练笔,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练笔,重在叙述或描写,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便于教师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从三年级起,可要求学生备一本小练笔笔记本,让他们坚持天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3、习作集,展示精彩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素质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让学生尝试成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感受作文带来的成功与自豪,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我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尝试:从三年级开始,创办班刊──《小作家》,并设置了几个主题栏目:“习作乐园”一栏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收集学生的成功之作,是学生习作兴趣培养的加油站;“精彩片断”一栏主要是为习作水平相对一般和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设,摘录他们在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断,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上的精彩镜头”记录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奇言妙语、精彩言论,尤其是平时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们那些“一鸣惊人”的妙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的意识。这些栏目的设置,使优生有了展示的机会,其他学生也有展示的舞台,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使得全
第二篇: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第三篇:篆刻教学与德育相结合
篆刻教学与德育相结合
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许冰义
实施新课改后,每所学校都在探索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因自己喜欢篆刻,学校又支持,因此我校开发了篆刻课程,把它作为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构建篆刻特色,以特色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篆刻教学让学生经历“观察—绘形—雕刻—欣赏”这一基本过程,完全符合教学中注重学生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的标准。把学生的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在篆刻教学中注重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1、篆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篆刻艺术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让篆刻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鼓励学生对各种型号的篆刻石材、工具的特性进行尝试和探索,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2、篆刻教学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篆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篆刻艺术的学习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失败。有时因一刀错误就会前功尽弃,有时因石质太硬,刻刀会划伤手或是将手磨出水泡等,这时,教师相机进行思想教育。在学印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善于思考和提问;又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共同切磋、交流心得、争取共同进步。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高尚品德与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指导学生拟定刻印内容时,注意强调印文内容的思想性。引导他们将一些好的诗文警句入印,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篆刻教学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高艺术修养。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书法篆刻水平,并勤于钻研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篆刻教学的授课质量,构建篆刻特色,以特色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四篇:音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音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一、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让幼儿在玩中学,使孩子乐于学,我们将歌曲,音乐游戏,律动,打击乐,歌表演,音乐欣赏,舞蹈等诸多形式带日常教学中,融入音乐基本训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尝试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增强额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能更好地挖掘幼儿的音乐潜能。
二、表演游戏与教育相结合
音乐使孩子活泼,好动的个性得到满足,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把表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发挥孩子的音乐潜能,如:《国旗红红的哩》先让孩子们看五星红旗,国旗是红色的,那上面有五颗黄色的星星,它是升在高空中。
三、赋予音乐以色彩
孩子对颜色非常的敏感。给他们一些五颜六色的笔、一张红色的纸、让孩子们尽兴涂画,是他们热衷的活动之一。这样也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轻松而多彩起来。一个音乐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除了学到一首歌曲,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不能停滞。继续给孩子想象,延伸音乐的感染力。在学习歌曲《国旗红红的哩》后,我让孩子们描述歌曲中的画面,孩子们兴致勃勃,讨论越来越激烈,看孩子们的情绪上来了,我抓紧机会,让他们把它画下来,他们一边唱“国旗国旗,红红的哩。五颗金星,黄黄的哩。升在空中,高高的哩……一边挥动手中的笔,用心地一笔一笔的画着,过了一会儿,孩子们的作品完成了,我看到了一幅一幅的画面,红红的国旗高高的升在空中……虽然画的有点乱,但是却将歌曲的内容出色地表现出来了。孩子们举起自己画的五星国旗,唱起了歌。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例子,我们并不需要将每个音乐作品都让孩子们画一通,这是不实际的。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突破点,让孩子们更轻松、更愉快地接受音乐,通过音乐的学习得到美的享受。
四、师生互动
为幼儿创造自由平等,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让幼儿拥有宽松的学习坏境,思维、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在活动中,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当中,让他们感受到和朋友之间的关爱、友情。和他们一起唱歌,一同游戏,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五、插上想象翅膀 提升综合能力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想象力、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仅使自己的知识更丰富,而且使教学活动妙趣横生,更有助于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并运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表演区有许多乐器,让幼儿随时取用,使他们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击乐器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进而引导他们听辩乐器。如:铃鼓能拍能摇,还能敲击鼓边。这些发现都能促使幼儿以浓厚的兴趣去探索奇妙的乐音与节奏。如:节奏乐春天在那里我描绘了一幅把小朋友带进了春天的美好意境。这样把学习技能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融为一体,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五篇:识字教学如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识字教学如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评王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10月13日上午,我们在焦作市实验小学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和姬老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节课,觉得两位老师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做法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值得我借鉴学习。下面就王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谈谈我的感受。
一、注重创设语境,让学生在情景中识字。
教学中,王老师极积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在执教过程中时,王老师创设多种情景,引导学生识字。如认识“盯”字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眼睛只看着小葫芦而不顾其他,并与自己认识的字“灯”“打”进行比较,从而理解“盯”记住“盯”字。学习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王老师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她在教认“藤”字时,在黑板上几笔勾出一个葫芦架和几根葫芦藤,让学生直接就看到攀爬到其他架子上的植物的茎就是“藤”,又用大屏幕出示了“葡萄藤”“黄瓜藤”„„既给予学生爱与美的启迪,又直观地运用教
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要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王老师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跟老师书空、动笔练写等多种方法巩固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的生字,减轻了写字教学任务重的负担。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王老师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注重了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刻提醒学生写字时怎样写好。如:认识了“慢”是心里不着急要用“忄”后,指导写右边时还说“事情做了又四日多慢呀!看,又和日都把中间的四挤成什么样了?”学生马上观察到“四”的变化,老师又说,做事太慢了,时间太长了,把 “四”挤得又宽又扁了。学生既掌握了“慢”的写法,又知道了做事不能太慢的道理。
王老师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识字因阅读而丰富,一定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拓出一片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更为广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