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散文艺术魅力之我见 2

时间:2019-05-13 07:1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毛散文艺术魅力之我见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毛散文艺术魅力之我见 2》。

第一篇:三毛散文艺术魅力之我见 2

目录

摘要关键词

引言

正文一、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

二、三毛笔下的情感处理

结束语

参考书目3 4-8 4-6 6-8 8 8

真 挚 隽 永 的 情感

————三毛散文艺术魅力

摘要

论文认为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她散文的生命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三毛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三毛散文语言中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她的散文是一部礼赞生命的生命纪实,平中出奇,淡中见雅,强烈抒情。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她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因理生情,因情与情的冲突而生情,因情与理的矛盾而生情,形成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发于心,落笔成文的独特风貌。在传统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散文基础上向前跨出了一步。

关键词

三毛;散文;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三毛(1943——1991)本名陈平,浙江定海人,生于四川重庆,是台湾八十年代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内心细腻敏锐、感情丰富、梦想和现实真假不分的三毛以她传奇、浪漫、潇洒的人生以及《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在台湾内外多次掀起过“三毛热”,震撼了千万读者的心灵。

为什么三毛会拥有如此多的读者呢?很多专家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样的作家。”与一些著作等身的名家相比,三毛显然算不了什么,但她的文章却赢得了海内外一大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在我们当中曾经掀起了一段为时不短的“三毛热”。三毛以她四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构筑起一个自我生命的散文世界。它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经典性的文学文本,但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三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是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其散文世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

而笔者认为,三毛作品的魅力根源于一个“情”字,她是一位在散文领域内处理人情感的诗人。“人生苦短,不喜平淡。”逃学、苦恋、远走高飞、沙漠中美妙的爱情„„以及最后自断生命,她大喜大悲、有笑有泪,她很流浪,也活得很精彩;她在寻找心灵的故乡。三毛的作品充满使人一愣一惊继之一喜的传奇性;三毛自身充满奇特而动人的神秘性;她的真性真情,是动人而美丽的。

虽然三毛以“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传奇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活着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活着;死后,只有好人活着。作家的生命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永恒。

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她倾注一颗博大的爱心关注一切普通人的命运,饱含深情的描写他们的不幸与痛苦;也在长时间的流浪和自我精神的放逐中体验一种自由的心境和质朴的人性的美丽,表现个体的精神、心灵状态,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抒情色彩。一、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

(一)亲情。

《背影》一文中,三毛把父母步行去看荷西墓地以及母亲买菜归来艰难独行的背影,作为抒情的突破口,字字融注了父母对女婿的哀悼和对女儿的痛惜,句句饱含了女儿对父母的感恩和亲情。“我”看着“在风里,水雾里,独行的母亲”的背影,不仅发出了心灵的感慨:“守望的天使啊!你们万里迢迢的飞去了北非,原来冥冥中又去保护了我,你们那双老硬的翅膀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这种袒露真情实感的抒情,体现出一种真挚的美,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中国父母对子女那份无法言说的深情,在三毛的笔下表现得浓郁而酣畅。

(二)、爱情(夫妻情)。

三毛是一位一生追求浪漫爱情的女人,因为爱心碎过,因为爱离家远游,因为爱与荷西过了六年神仙眷属般的幸福生活,也因为爱坚守了荷西逝去后十二年寡居的空寂。在三毛的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和表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三毛对荷西有感人至深的爱。但她却极有功力地将这种爱注入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在他的作品中,她与荷西的家居生活显得平凡而又奇特,细琐而不粗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白手成家》中,三毛描述了他们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自己动手改变环境的改造生活的故事。他们睡价格贵得没有道理,只有床垫没有床架的床;他们把装棺材的木箱当宝贝似的做成家具,还漆上油漆„„三毛还用人家丢弃在垃圾堆里的废旧轮胎做了“沙发”,她“奢侈”地养植物,甚至还得到过珍贵的“天堂鸟”花。对生活和对生命的热爱,使她的文字也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浪漫。她学会了淡泊,她捡回深绿色的大水瓶,插上怒放的野地荆棘,那“强烈痛苦的诗意”,更盛与鲜花的娇媚。“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哪个,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这是她自身生活的鲜活写照,更是她对美对幸福的追求中,所悟出的生命的法则。在她的笔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爱,总是那样热热闹闹,绘声绘色,充满温暖的色调。和其他一些女作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相比,可羡而更可爱,可望而更可及。

在《沙漠中的饭店》里,三毛描写她做的中国菜赢得了荷西上司的赞赏时这样写道:“荷西含情脉脉地望了我一眼,婚后他第一次如同情人一样的望着我,使我受宠若惊,不巧那天辫子飞散,状如女鬼。”这表达的是一种多么真实的心情。一个女人因为得到了丈夫的宠爱而万分欣喜,却又因没能在丈夫面前保持美好的形象而有些许的遗憾。这是在幸福婚姻生活中的三毛对自己微妙心情的描写。

而在荷西不幸遇难逝世之后,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更以她那凄婉的抒情笔调抒发了对荷西至死不渝的爱情:“结婚以前,在塞尔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了心,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就算你已成白骨,仍是春闺梦里相思有相思的亲人啊!”这一段换心的描写,饱含着多少人世变迁的沧桑,又有着多少悲欢离合、得而复失的惆怅。作者把对丈夫荷西的追忆、眷恋和怀念写得那样情深意切,哀伤感人,谁能忘记那涌自心底带泪的声音。三毛作品的成功,更在于她知道以实情感人,坦白真诚,对于感情的描写,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三毛的作品,被人称为“不写爱情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青年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的温馨爱情。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三毛让荷西公司的司机去通知荷西第二天结婚时,司机反问了一句:“难道荷西先生今天不知道明天自己要结婚吗?”的情节真是特别有趣,让人不免印象深刻。荷西送给三毛的结婚礼物是一个荷西自己在沙漠里面找来的骆驼头骨。就是这样的结婚礼物,三毛却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并赞道:“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而结婚当天“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荷西打量了我一下:‘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让人觉得这对夫妻的品位不凡,更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三)、乡愁(故园情)。

三毛二十岁的时候离开了父母家园,独闯世界,孤身一人展开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流浪。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在“不识相的西风中”,做一个骄傲的自豪的中国人。三毛在半生的漂泊中住过高度文明的社会,住过了物质文明极度贫乏的国度,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她的根,她的故乡,她的祖国。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浓的乡愁,抒发着作为中国人对故乡、对故乡人的关切和关心。1989年,三毛首次回大陆故乡,这位生于大陆江南,长在宝岛台湾的儿女说出了心里的认识和愿望:

“中国这片海棠叶子,实在太——大了。

“而我,从来不喜欢在我的人生中走马看花,行色匆匆。对它,我犹豫了,不知要在哪一点,着陆。

“终于,选择,我最不该碰触的,最柔弱的那一茎叶脉——我的故乡,我的根,去面对。”

三毛在《祝福中国》一文里,写的是给一位居住金门的不知名的读者先生的回信。金门读者用心地以牛皮纸做信封,精心地用红丝线装订出来边,再镶上一个大红盘花扣,左面一个春字。打开来,七个毛笔字,就只写了这两句话∶“祝福中国,祝福您。”三毛在回信中诚恳地表达:“受不起这么盛重的一针一线,当不起这三个字的祝福。您,没有留下名字的朋友,您的名字和颜色━━就叫中国。这份宝贝,是收信中一件极品。双手捧著它,不知如何的珍爱,正如不知如何的爱中国,才叫合了一个人的心愿。我要好好的看守自己,对待自己,活得像一个唐人女子,来报答我们共同的父母。他们的名字,也叫中国,正如你我。”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写故地的游览,还是写访友、会亲、祭祖,笔下都流露出悲欢交织的复杂心绪,形成了深刻而独特的抒情氛围。走遍了千山万水的三毛,内心深处割舍不下的,仍然是那一份浓浓的乡愁,那一份故园深情。

(四)、人间真情。

三毛带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看过了人世间太多的不幸和不平。善良、真诚的三毛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一切普通人的命运。《娃娃新娘》中,她对十岁的新娘姑卡寄予了深切同情,对当地的野蛮婚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搭车客》中,她给予在沙漠中艰难行进的沙哈拉威人以慷慨无私的援助;《哑奴》中,她真诚赞美了哑奴的聪颖、能干和质朴,深刻揭露了蓄奴制的无理和罪恶,对哑奴一生的不幸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而在《巨人》中,十二岁的男孩达尼埃竭尽全力照顾多病的父母,一个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三毛很受感动。而达尼埃却告诉三毛说:“他们并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喃喃地望着面前这个红头发的巨人,觉得自己突然渺小得好似一粒芥草。”三毛在震惊之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对人性美的讴歌,也是对温暖人间的礼赞。博大的人类爱心与真挚的人间真情也成为三毛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哭泣的骆驼》一文,三毛以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和他的妻子沙伊达的一场生死做小说的架构,对摩洛哥侵略者的憎恨,对撒哈拉威人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赞颂,对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夫妇的敬爱与同情,都是通过作者的“感情用笔”来表现的。

二、三毛笔下的情感处理

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尤以写情抒情见长,其作品的魅力根于一个“情”字。但我们绝不可以将她所作的散文等同于一般所谓的传统的抒情散文。传统抒情散文一般被概括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不脱“睹物兴情”的古老原则。而三毛的散文在此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她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的引发和流动方式是格外微妙复杂的,引发情感流动的也绝不仅限于外界的“物”、“景”。三毛的散文,更多的是在人的情感的内部寻求、发现抒情的诗意,在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中、在人的情感内部因某种理念(包括宗教、伦理、道德等)与人的本性的矛盾和冲突中发现抒情的诗意。可以说三毛是一位在人的情感领域内处理情感的诗人。

(一)、因情生情,因情感内部的冲突矛盾引发新的情感流动。

三毛在一篇散文《还给谁》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当时三毛刚到美国伊利诺亚州立大学,身边的钱所剩无几,“留居是大问题,找事没有着落”。正当她感到茫然无助、情绪低落的时候,一位美国的素不相识的青年微笑着将一枝碧绿小草当珍宝一样送给三毛作为礼物,轻轻地温柔地鼓励她快乐些。一枝小草,一个微笑,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陌生人的关爱带给三毛以深切的感动,多少年过去了也无法忘怀。这一份人间真情在《还给谁》中表达为一种人生哲理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三毛自己是这样表述的:

“我喜欢生命,十分热爱它。只要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来的信念就更加热切。虽然是平凡的日子,活着仍然是美妙的。这份能力,来自那枝小草的延伸,将这份债,不停的还下去,就是生存的快乐了。”

而另一篇散文《温柔的夜》则是很典型的因情感内部的冲突矛盾引发新的情 感流动的作品。

《温柔的夜》讲述的是一个穿红衬衫的流浪汉向三毛求助二百块钱以便买船票渡海的故事。在世上经历了太多流浪生活的三毛一开始对这位陌生人有戒心,认为他是别有企图,因而不予理睬,几次借故摆脱。然而在红衬衫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三毛内心的坚持开始动摇。尽管三毛已认定红衬衫是个骗子,但是在又一次无情的拒绝他之后,看着他那张悲愁的脸,“我内心挣扎得很厉害。我的意念要挣脱自己做出相反的事情来。”两百块是一个很小的数目,帮还是不帮?三毛在内心情感的冲突斗争中煎熬。“万一,那个流浪的人说的都是真话,而我眼看着他咫尺天涯的流落在这里,不肯帮他渡过海去,我的良知会平安吗?我今后的日子能无愧的过下去吗?”终于,在认识与良心的斗争中,良心胜利了。三毛在已经绝望的红衬衫手里留下了五百块钱便匆匆离去。当认定自己被骗的三毛看到红衬衫拼命地挥着船票跑上船的时候,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上天饶恕我,这个人竟是真的只要一张船票,我的脸,因为羞愧的缘故,竟热得发烫起来。”

《温柔的夜》着力描写了三毛内心情感的激烈冲突,而在全文中形成了对真诚、信任等崇高人性之美的强烈渴望和真诚的呼唤,引发了源自于人物情感内部冲突的新的情感流动,形成了另一种独有的特色。

《亲爱的婆婆大人》写了圣诞节前与荷西同回西班牙的婆家去见公婆的故事,用自身事例,把婆媳关系这东西方社会同样存在的问题写得生动有趣。“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但她见公婆却有点特别。文章从一开始就把荷西的母亲,自己的婆婆大人确立为自己的“假想敌”。然后把与婆婆的交往写得像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手法新鲜而奇特,语言犀利而又俏皮,让人不禁为这个做了人家媳妇的小女子的聪明和可爱而叫绝。虽说是“斗争”,却又真情流露。没有喋喋不休的抱怨,即使是委屈,也算是爱的奉献。那份对丈夫家庭爱屋及乌的爱,那份初为人妇的不安忐忑,那份温馨家庭生活中的甜蜜和幸福,全都表露无遗。同时也描写了一个普通西班牙家庭的圣诞之夜以及圣诞大餐,让人看到了东西方在家庭相处方式以及家庭问题上的相同之处。文章最后写“秋天的气候之下,居然有一片温暖的杏花春雨,漫漫的浸湿了我的面颊。”用中国文学常用的曲写的手法,隐约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让人在“战争”过后又不禁深深地思索和掂量这份家族感情。“我终于杀死了我的假想敌。我亲爱的维纳斯婆婆,在号角声里渐渐的诞生了。”化“敌”为“亲”的结局既在读者意料之中,又在人意料之外。在古今中外所有写家庭关系和婆媳关系的文章中,这篇《亲爱的婆婆大人》可谓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二)、因理生情,因理与情的矛盾而生情。

三毛的散文作品有一部分深入描写了在人的情感内部因为某种理念(包括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传统等)与人的本性的相互冲突而产生的矛盾,并从中发现抒情的素材,进行哲理的概括。

《警告逃妻》用书信的形式,写了小两口在妻子“出逃”后的“斗智斗勇”。“我当然知道,要让一个逃亡的妻子回到家里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更何况你逃亡的动机不是生气出走,而是回家去游玩,这就更无回头的希望了,因为听说台湾很好玩。我在你出走时就想用爱心来感动你,也许你会流着泪回到我的怀里来,再做我唠叨的妻子。”温馨的感情生活中有孩童般的天真顽皮,有琐碎的关怀,也有互相哄骗的甜言蜜语;有聪明的激将,也有焦虑和嫉妒。而当最后真相大白时,一切的一切却都化成了浓得化不开的夫妻间忠实的爱,“新家窗帘未上,花草未种,一切等你回来经营。”只此一句便可见得那份日常生活中培养出的家庭之爱与亲情之美,其平凡淡泊中的真情流露,让人深深地感动。

再以《不死鸟》一文为例。《不死鸟》写于荷西不幸遇难逝世后。我们可以从三毛一系列的作品中看出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之深,情之切。与荷西相守的六年是三毛一生当中渡过的最幸福、最满足、最快乐的日子。荷西的突然离去,给三毛以极为沉重的打击。三毛几乎陷于崩溃,几乎马上选择了死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三毛骨子里依然是一个深受中华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的人,她同样也深深的爱着她的父母。因为深爱着荷西,三毛的心已随着荷西死去,留一副皮囊在世上还不如就此坦然的走向死亡。然而,因为同样深爱着父母,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要求她不能就这样离去。由家庭伦理观念引发了爱与死的观念冲突,在爱与死的抉择中,三毛创作了《不死鸟》,抒发了在痛苦的抉择中内心的感慨:

“让我的父母在渐入高年时失去爱女,那么他们一生的幸福和慰藉,会因为这一件事情完全崩溃,这样尖锐的打击不可以由他们来承受,那时过分残酷也过分不公平了。

······

所以,我几乎没有选择地做了暂时的不死鸟,我的羽毛虽然因为荷西的先去,已经完全脱落,无力再飞,可是那颗碎掉的心,仍是父母的珍宝,再痛,再伤,他们也不肯我死去,我便也不再有放弃他们的念头。”

正因为三毛真实细腻地表现了在家庭伦理观念影响下爱与死的冲突和矛盾,我们才能在三毛生而无奈、死却不能的痛苦抉择中更清楚的体会到三毛曾经历过的那种夫妻真爱、父母亲情。

总的来看,三毛的作品因情生情,因理生情,因情与情的冲突而生情,因情与理的矛盾而生情,形成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发于心,落笔成文的独特风貌。在传统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散文基础上向前跨出了一步。

参考书目:

《背影》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稻草人手记》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哭泣的骆驼》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我的宝贝》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雨季不再来》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万水千山走遍》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送你一匹马》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倾城》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温柔的夜》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随想》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谈心》

三毛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 7

第二篇:浅谈三毛散文艺术魅力(最终版)

真 挚 隽 永 的 情感

————三毛散文艺术魅力

摘要

论文认为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她散文的生命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三毛的散文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三毛散文语言中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她的散文是一部礼赞生命的生命纪实,平中出奇,淡中见雅,强烈抒情。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她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因理生情,因情与情的冲突而生情,因情与理的矛盾而生情,形成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发于心,落笔成文的独特风貌。在传统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散文基础上向前跨出了一步。

关键词

三毛;散文;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三毛(1943——1991)本名陈平,浙江定海人,生于四川重庆,是台湾八十年代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内心细腻敏锐、感情丰富、梦想和现实真假不分的三毛以她传奇、浪漫、潇洒的人生以及《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在台湾内外多次掀起过“三毛热”,震撼了千万读者的心灵。

为什么三毛会拥有如此多的读者呢?很多专家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样的作家。”与一些著作等身的名家相比,三毛显然算不了什么,但她的文章却赢得了海内外一大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在我们当中曾经掀起了一段为时不短的“三毛热”。三毛以她四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构筑起一个自我生命的散文世界。它也许永远无法成为经典性的文学文本,但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三毛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是因为她是用生命去写作,其散文世界即是其自我生命存在的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

而笔者认为,三毛作品的魅力根源于一个“情”字,她是一位在散文领域内处理人情感的诗人。“人生苦短,不喜平淡。”逃学、苦恋、远走高飞、沙漠中美妙的爱情„„以及最后自断生命,她大喜大悲、有笑有泪,她很流浪,也活得很精彩;她在寻找心灵的故乡。三毛的作品充满使人一愣一惊继之一喜的传奇性;三毛自身充满奇特而动人的神秘性;她的真性真情,是动人而美丽的。

虽然三毛以“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传奇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活着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活着;死后,只有好人活着。作家的生命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永恒。

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她倾注一颗博大的爱心关注一切普通人的命运,饱含深情的描写他们的不幸与痛苦;也在长时间的流浪和自我精神的放逐中体验一种自由的心境和质朴的人性的美丽,表现个体的精神、心灵状态,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抒情色彩。一、三毛笔下的“情”具有审美的多层次性。

(一)亲情。

《背影》一文中,三毛把父母步行去看荷西墓地以及母亲买菜归来艰难独行的背影,作为抒情的突破口,字字融注了父母对女婿的哀悼和对女儿的痛惜,句句饱含了女儿对父母的感恩和亲情。“我”看着“在风里,水雾里,独行的母亲”的背影,不仅发出了心灵的感慨:“守望的天使啊!你们万里迢迢的飞去了北非,原来冥冥中又去保护了我,你们那双老硬的翅膀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这种袒露真情实感的抒情,体现出一种真挚的美,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中国父母对子女那份无法言说的深情,在三毛的笔下表现得浓郁而酣畅。

(二)、爱情(夫妻情)。

三毛是一位一生追求浪漫爱情的女人,因为爱心碎过,因为爱离家远游,因为爱与荷西过了六年神仙眷属般的幸福生活,也因为爱坚守了荷西逝去后十二年寡居的空寂。在三毛的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和表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三毛对荷西有感人至深的爱。但她却极有功力地将这种爱注入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在他的作品中,她与荷西的家居生活显得平凡而又奇特,细琐而不粗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白手成家》中,三毛描述了他们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自己动手改变环境的改造生活的故事。他们睡价格贵得没有道理,只有床垫没有床架的床;他们把装棺材的木箱当宝贝似的做成家具,还漆上油漆„„三毛还用人家丢弃在垃圾堆里的废旧轮胎做了“沙发”,她“奢侈”地养植物,甚至还得到过珍贵的“天堂鸟”花。对生活和对生命的热爱,使她的文字也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浪漫。她学会了淡泊,她捡回深绿色的大水瓶,插上怒放的野地荆棘,那“强烈痛苦的诗意”,更盛与鲜花的娇媚。“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哪个,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这是她自身生活的鲜活写照,更是她对美对幸福的追求中,所悟出的生命的法则。在她的笔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爱,总是那样热热闹闹,绘声绘色,充满温暖的色调。和其他一些女作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相比,可羡而更可爱,可望而更可及。

在《沙漠中的饭店》里,三毛描写她做的中国菜赢得了荷西上司的赞赏时这样写道:“荷西含情脉脉地望了我一眼,婚后他第一次如同情人一样的望着我,使我受宠若惊,不巧那天辫子飞散,状如女鬼。”这表达的是一种多么真实的心情。一个女人因为得到了丈夫的宠爱而万分欣喜,却又因没能在丈夫面前保持美好的形象而有些许的遗憾。这是在幸福婚姻生活中的三毛对自己微妙心情的描写。

而在荷西不幸遇难逝世之后,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更以她那凄婉的抒情笔调抒发了对荷西至死不渝的爱情:“结婚以前,在塞尔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了心,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就算你已成白骨,仍是春闺梦里相思有相思的亲人啊!”这一段换心的描写,饱含着多少人世变迁的沧桑,又有着多少悲欢离合、得而复失的惆怅。作者把对丈夫荷西的追忆、眷恋和怀念写得那样情深意切,哀伤感人,谁能忘记那涌自心底带泪的声音。三毛作品的成功,更在于她知道以实情感人,坦白真诚,对于感情的描写,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三毛的作品,被人称为“不写爱情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青年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的温馨爱情。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三毛让荷西公司的司机去通知荷西第二天结婚时,司机反问了一句:“难道荷西先生今天不知道明天自己要结婚吗?”的情节真是特别有趣,让人不免印象深刻。荷西送给三毛的结婚礼物是一个荷西自己在沙漠里面找来的骆驼头骨。就是这样的结婚礼物,三毛却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并赞道:“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而结婚当天“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荷西打量了我一下:‘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让人觉得这对夫妻的品位不凡,更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三)、乡愁(故园情)。

三毛二十岁的时候离开了父母家园,独闯世界,孤身一人展开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流浪。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在“不识相的西风中”,做一个骄傲的自豪的中国人。三毛在半生的漂泊中住过高度文明的社会,住过了物质文明极度贫乏的国度,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她的根,她的故乡,她的祖国。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浓的乡愁,抒发着作为中国人对故乡、对故乡人的关切和关心。1989年,三毛首次回大陆故乡,这位生于大陆江南,长在宝岛台湾的儿女说出了心里的认识和愿望:

“中国这片海棠叶子,实在太——大了。

“而我,从来不喜欢在我的人生中走马看花,行色匆匆。对它,我犹豫了,不知要在哪一点,着陆。

“终于,选择,我最不该碰触的,最柔弱的那一茎叶脉——我的故乡,我的根,去面对。”

三毛在《祝福中国》一文里,写的是给一位居住金门的不知名的读者先生的回信。金门读者用心地以牛皮纸做信封,精心地用红丝线装订出来边,再镶上一个大红盘花扣,左面一个春字。打开来,七个毛笔字,就只写了这两句话∶“祝福中国,祝福您。”三毛在回信中诚恳地表达:“受不起这么盛重的一针一线,当不起这三个字的祝福。您,没有留下名字的朋友,您的名字和颜色━━就叫中国。这份宝贝,是收信中一件极品。双手捧著它,不知如何的珍爱,正如不知如何的爱中国,才叫合了一个人的心愿。我要好好的看守自己,对待自己,活得像一个唐人女子,来报答我们共同的父母。他们的名字,也叫中国,正如你我。”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写故地的游览,还是写访友、会亲、祭祖,笔下都流露出悲欢交织的复杂心绪,形成了深刻而独特的抒情氛围。走遍了千山万水的三毛,内心深处割舍不下的,仍然是那一份浓浓的乡愁,那一份故园深情。

(四)、人间真情。

三毛带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看过了人世间太多的不幸和不平。善良、真诚的三毛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一切普通人的命运。《娃娃新娘》中,她对十岁的新娘姑卡寄予了深切同情,对当地的野蛮婚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搭车客》中,她给予在沙漠中艰难行进的沙哈拉威人以慷慨无私的援助;《哑奴》中,她真诚赞美了哑奴的聪颖、能干和质朴,深刻揭露了蓄奴制的无理和罪恶,对哑奴一生的不幸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而在《巨人》中,十二岁的男孩达尼埃竭尽全力照顾多病的父母,一个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三毛很受感动。而达尼埃却告诉三毛说:“他们并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喃喃地望着面前这个红头发的巨人,觉得自己突然渺小得好似一粒芥草。”三毛在震惊之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对人性美的讴歌,也是对温暖人间的礼赞。博大的人类爱心与真挚的人间真情也成为三毛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哭泣的骆驼》一文,三毛以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和他的妻子沙伊达的一场生死做小说的架构,对摩洛哥侵略者的憎恨,对撒哈拉威人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赞颂,对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夫妇的敬爱与同情,都是通过作者的“感情用笔”来表现的。

二、三毛笔下的情感处理

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尤以写情抒情见长,其作品的魅力根于一个“情”字。但我们绝不可以将她所作的散文等同于一般所谓的传统的抒情散文。传统抒情散文一般被概括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等,不脱“睹物兴情”的古老原则。而三毛的散文在此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她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情感的引发和流动方式是格外微妙复杂的,引发情感流动的也绝不仅限于外界的“物”、“景”。三毛的散文,更多的是在人的情感的内部寻求、发现抒情的诗意,在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中、在人的情感内部因某种理念(包括宗教、伦理、道德等)与人的本性的矛盾和冲突中发现抒情的诗意。可以说三毛是一位在人的情感领域内处理情感的诗人。

(一)、因情生情,因情感内部的冲突矛盾引发新的情感流动。

三毛在一篇散文《还给谁》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当时三毛刚到美国伊利诺亚州立大学,身边的钱所剩无几,“留居是大问题,找事没有着落”。正当她感到茫然无助、情绪低落的时候,一位美国的素不相识的青年微笑着将一枝碧绿小草当珍宝一样送给三毛作为礼物,轻轻地温柔地鼓励她快乐些。一枝小草,一个微笑,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陌生人的关爱带给三毛以深切的感动,多少年过去了也无法忘怀。这一份人间真情在《还给谁》中表达为一种人生哲理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三毛自己是这样表述的:

“我喜欢生命,十分热爱它。只要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使我愉快,活下来的信念就更加热切。虽然是平凡的日子,活着仍然是美妙的。这份能力,来自那枝小草的延伸,将这份债,不停的还下去,就是生存的快乐了。”

而另一篇散文《温柔的夜》则是很典型的因情感内部的冲突矛盾引发新的情 感流动的作品。

《温柔的夜》讲述的是一个穿红衬衫的流浪汉向三毛求助二百块钱以便买船票渡海的故事。在世上经历了太多流浪生活的三毛一开始对这位陌生人有戒心,认为他是别有企图,因而不予理睬,几次借故摆脱。然而在红衬衫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三毛内心的坚持开始动摇。尽管三毛已认定红衬衫是个骗子,但是在又一次无情的拒绝他之后,看着他那张悲愁的脸,“我内心挣扎得很厉害。我的意念要挣脱自己做出相反的事情来。”两百块是一个很小的数目,帮还是不帮?三毛在内心情感的冲突斗争中煎熬。“万一,那个流浪的人说的都是真话,而我眼看着他咫尺天涯的流落在这里,不肯帮他渡过海去,我的良知会平安吗?我今后的日子能无愧的过下去吗?”终于,在认识与良心的斗争中,良心胜利了。三毛在已经绝望的红衬衫手里留下了五百块钱便匆匆离去。当认定自己被骗的三毛看到红衬衫拼命地挥着船票跑上船的时候,她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上天饶恕我,这个人竟是真的只要一张船票,我的脸,因为羞愧的缘故,竟热得发烫起来。”

《温柔的夜》着力描写了三毛内心情感的激烈冲突,而在全文中形成了对真诚、信任等崇高人性之美的强烈渴望和真诚的呼唤,引发了源自于人物情感内部冲突的新的情感流动,形成了另一种独有的特色。

《亲爱的婆婆大人》写了圣诞节前与荷西同回西班牙的婆家去见公婆的故事,用自身事例,把婆媳关系这东西方社会同样存在的问题写得生动有趣。“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但她见公婆却有点特别。文章从一开始就把荷西的母亲,自己的婆婆大人确立为自己的“假想敌”。然后把与婆婆的交往写得像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手法新鲜而奇特,语言犀利而又俏皮,让人不禁为这个做了人家媳妇的小女子的聪明和可爱而叫绝。虽说是“斗争”,却又真情流露。没有喋喋不休的抱怨,即使是委屈,也算是爱的奉献。那份对丈夫家庭爱屋及乌的爱,那份初为人妇的不安忐忑,那份温馨家庭生活中的甜蜜和幸福,全都表露无遗。同时也描写了一个普通西班牙家庭的圣诞之夜以及圣诞大餐,让人看到了东西方在家庭相处方式以及家庭问题上的相同之处。文章最后写“秋天的气候之下,居然有一片温暖的杏花春雨,漫漫的浸湿了我的面颊。”用中国文学常用的曲写的手法,隐约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让人在“战争”过后又不禁深深地思索和掂量这份家族感情。“我终于杀死了我的假想敌。我亲爱的维纳斯婆婆,在号角声里渐渐的诞生了。”化“敌”为“亲”的结局既在读者意料之中,又在人意料之外。在古今中外所有写家庭关系和婆媳关系的文章中,这篇《亲爱的婆婆大人》可谓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二)、因理生情,因理与情的矛盾而生情。

三毛的散文作品有一部分深入描写了在人的情感内部因为某种理念(包括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传统等)与人的本性的相互冲突而产生的矛盾,并从中发现抒情的素材,进行哲理的概括。

《警告逃妻》用书信的形式,写了小两口在妻子“出逃”后的“斗智斗勇”。“我当然知道,要让一个逃亡的妻子回到家里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更何况你逃亡的动机不是生气出走,而是回家去游玩,这就更无回头的希望了,因为听说台湾很好玩。我在你出走时就想用爱心来感动你,也许你会流着泪回到我的怀里来,再做我唠叨的妻子。”温馨的感情生活中有孩童般的天真顽皮,有琐碎的关怀,也有互相哄骗的甜言蜜语;有聪明的激将,也有焦虑和嫉妒。而当最后真相大白时,一切的一切却都化成了浓得化不开的夫妻间忠实的爱,“新家窗帘未上,花草未种,一切等你回来经营。”只此一句便可见得那份日常生活中培养出的家庭之爱与亲情之美,其平凡淡泊中的真情流露,让人深深地感动。

再以《不死鸟》一文为例。《不死鸟》写于荷西不幸遇难逝世后。我们可以从三毛一系列的作品中看出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之深,情之切。与荷西相守的六年是三毛一生当中渡过的最幸福、最满足、最快乐的日子。荷西的突然离去,给三毛以极为沉重的打击。三毛几乎陷于崩溃,几乎马上选择了死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三毛骨子里依然是一个深受中华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的人,她同样也深深的爱着她的父母。因为深爱着荷西,三毛的心已随着荷西死去,留一副皮囊在世上还不如就此坦然的走向死亡。然而,因为同样深爱着父母,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要求她不能就这样离去。由家庭伦理观念引发了爱与死的观念冲突,在爱与死的抉择中,三毛创作了《不死鸟》,抒发了在痛苦的抉择中内心的感慨:

“让我的父母在渐入高年时失去爱女,那么他们一生的幸福和慰藉,会因为这一件事情完全崩溃,这样尖锐的打击不可以由他们来承受,那时过分残酷也过分不公平了。

······

所以,我几乎没有选择地做了暂时的不死鸟,我的羽毛虽然因为荷西的先去,已经完全脱落,无力再飞,可是那颗碎掉的心,仍是父母的珍宝,再痛,再伤,他们也不肯我死去,我便也不再有放弃他们的念头。”

正因为三毛真实细腻地表现了在家庭伦理观念影响下爱与死的冲突和矛盾,我们才能在三毛生而无奈、死却不能的痛苦抉择中更清楚的体会到三毛曾经历过的那种夫妻真爱、父母亲情。

总的来看,三毛的作品因情生情,因理生情,因情与情的冲突而生情,因情与理的矛盾而生情,形成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发于心,落笔成文的独特风貌。在传统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散文基础上向前跨出了一步。

第三篇:永远的三毛现代散文

在我有生之年,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广大的日子。——三毛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态

一半在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要化作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读到这首诗,我们眼前出现的一定是一位背着大大的旅行包,走在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女子,她头顶着蓝天,沐浴着阳光,自信洋溢在脸上,快乐伴随在身旁。那棵梦中的橄榄树,是三毛永远在歌唱:“就这样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一个追梦的女子,一个为爱而生的女子,一个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女子,她的名字,伴随着撒哈拉的传奇,永不褪色,永不消失......荷西说:“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上,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就娶你。”

六年后,三毛跑到荷西跟前,说:“我来了!”

那一年,荷西十八岁,上高中,三毛二十四岁,上大学,六年后,他们幸福地结婚了。

我们天天在讲真爱,可什么才是真爱?六年的时间里,如果我们和心上人天涯之隔,音讯皆无,有谁会守着那一份承诺,苦苦地等待?爱是什么?是一份永恒,是一份执着。三毛是幸福的,荷西是她的真爱;荷西是幸福的,有一个女子无怨无悔地用六年的青春去信守一份承诺。这一份爱,该是多么美好而纯粹。

三毛说“如果不我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亿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你想嫁给有钱人吗?”

三毛说:“如果是你,我只要吃饱就够了。”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拥有花不完的钱财,住在豪华的房子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只要和心上人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茶淡饭,荆钗布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彼此相爱,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就是最大的幸福。

三毛和荷西结婚六年,荷西去出海,三毛在家做家务,做好饭菜等荷西回来。想荷西了,三毛就跑到甲板上,扑进荷西怀里。这是多么美丽的爱情,这是多么简单的幸福。若世上每个人都能和心爱的人相依相伴,共度一生,该是多么幸运的事。其实,只要让我们能够享受到那份真爱,哪怕是一天,我也当做一辈子来过,至少,没有遗憾。

三毛说:“我的心已经碎了。”

荷西说:“心碎了可以胶水把它粘起来.”

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道道伤口,在你流泪的时候,谁会为你擦去眼泪?在你伤心的时候,谁会为你抚慰心灵?在你失意的时候,谁会为你送来安慰?在你痛苦的时候,谁会为你分担忧愁?如果我是三毛,谁又是我的荷西?

三毛说:“如果我死了,你就重新娶个女人。”

荷西说:“如果你死了,我一把火把房子烧了,然后上船漂泊到老死。”

什么是至死不渝?什么是生死相依?三毛告诉我,让心爱的人幸福快乐,哪怕不在你身边,你也要活的开开心心,不能孤独一生;荷西告诉我,没有你的地方就不是家,如果失去你,我宁愿终老一生,独自漂泊。

三毛:“荷西在婚后的第六年里离开了这个世界,走的突然,我们没来得及告别,这样也好,因为我们永远也不会告别。”

在一次出海后,荷西潜入水底,再也没回来,那年,他刚刚三十岁。短短六年的幸福就这样结束了,三毛收拾好行装,对荷西说,走,我带你回家。至情至性的三毛失去了挚爱,悲痛过后,她说,我已经把我们的心葬在一起了,永远都不分开。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掉下眼泪,为三毛,为荷西,也为自己。两个人在一起不管多久,只要是真心相爱,即使分开了,心也永远在一起,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多么伟大的爱情,多么短暂的幸福。生活,你对每个人都是那么不公,让人无奈而又不得不承受。

三毛是个追求纯真和美好的人,她不容忍虚假,她说:"逢场作戏,连儿戏都不如,这种爱情游戏只有天下最无聊的人才会玩。”

可是,命运却又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她因为喜欢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歌而倾慕他,并义无反顾地爱上他时,却遭遇到了人生又一次最大的打击。一个为爱而生的女子,为了心中所追求的真爱,不顾王洛宾比自己大三十几岁的差距,带着满满的期待和热忱飞到他的身旁,只想与他过一种简单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可王洛宾却是想利用三毛的名气来炒作自己。带着委屈失望和痛苦,三毛黯然离去,一病不起,在病房里自杀,年仅四十八岁。

这就是三毛,一个传奇的女子,一个用心去写书的女子,一个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女子,一个充满坎坷和不幸的女子。留在她身后的,除了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还有她对爱情的那份执着,对自由的那份追求,对光明的那份向往,对生命的那份挚爱。

辽阔的撒哈拉啊,你是否记得,那个四处流浪漂泊敢爱敢恨永远自由永远善良永远美丽的可爱女子?青青的橄榄树啊,你是否还能听到她那美妙的歌声?她的名字叫三毛,永远的三毛......

第四篇:普通话魅力之我见

普通话魅力之我见

2000年我光荣地成为一名测试员,与普通话结下了不解之缘,普通话教学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原因之一是喜爱教学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深深感受到普通话的美,也难怪在国外也掀起学“汉语热”,看来普通话的魅力可真不小。

古往今来,不少研究证明普通话确实是美的。例如,冯广艺先生在《汉语声响形态及其变异》一文中指出:“汉语声响形态是一种乐音成份多,响亮悦耳、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富于歌唱性的声响形态”;赵双之先生也在《汉语语感略说》中指出:汉语特有的语感是“灵借其声”,现代汉语音节中韵母占优势,声韵调结合,形成现代汉语表情达意的声音。让我们看看普通话教材中,在“普通话的特点”中提到普通话“音节响亮”、“富有节奏和韵律感”,在普通话的教学中,提到“语音和谐悦身”、“动态美感”等,这里说出了普通话“美”的魅力所在,具体说来,我认为还可以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音律美,一位外国音乐家说过这样的话:“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每个人的声音色彩各不相同,著名播音员、主持人赵忠祥的声音有一种磁性,在《动物世界》节目主持中,他动人的声音和生动的画面融为一体,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曾给秀兰〃邓波儿配音的儿童节目主持人刘纯燕,声音甜润、清爽,富于表现力、感染力,被人称为天使般的美妙声音。在普通话学习中,练习声母的发音,有助于锻炼唇、舌、声带的力度与灵活性;单韵母、复韵母的发音,是进行口腔共鸣练习,获得丰满圆润共鸣效果的好材料,鼻韵母的发音是进行鼻腔共鸣练习,获得高亢明亮共鸣效果的极好材料;而声调练习更是领会共鸣腔体参与共鸣情况的有效形式。听名家的声音,可以欣赏其中的美,听老师讲授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做到发音准确,能获得最佳的声音色彩。学习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练习,不但能掌握声、韵、调的正确发音,而且能在不知不觉中美化声音色彩,提高声音质量。

二、诵读美

文学作品以文字为媒体,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朗读文字作品以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的转换,即声音的高低起伏,快慢缓急,运用朗读技巧对作品进行有声地处理,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去打动人,感染人,引起听众的共鸣,给人艺术美的感受。作品中引用古诗佳句可使语言具有诗情画意之美,如在语文教学《养蚕》一文中,讲家蚕生长发育时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蜜蜂》一文讲蜜蜂采蜜时引用“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青松》一文中引用“桃李盛时莫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这些诗句既可让学生受到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灿烂文化的熏陶,又可帮助学生牢固又扎实地掌握知识。如朗读《黄河颂》时,朗读者以澎湃的激情,和谐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体现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之情,激起听者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感,使听众在听感上产生愉悦,在心理上产生感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优美的音色,标准的普通话,优秀的作品,从中让人发现美,体会美,欣赏美,通过多听、多读,鉴赏美、创造美,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美的欣赏创造中,深刻体会到普通话的魅力无穷。

三、交流美

人人每天都有交谈,用方言交谈,粗言秽语,常常可听到,但用普通话交流,用词讲究,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精神境界、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普通话在说话中也是那样娓娓动听,比如普通话在口头交谈中常会用到儿化音节,比如常用“小孩儿”、“花儿”、“伙伴儿”等儿化词,给人亲切、温和的感觉,“慢慢儿”、“远远儿”等词给人富有变化的声调,让人印象深刻,富有情趣。谈话中的顺口溜使语言具有朴实性,比如生活中谈到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话题,引用“家事国事天下事,计划生育是大事。”“中国人多是负担,影响我们奔小康。”“要致富,少生娃娃多种树。”这些话语既通俗易懂,又琅琅上口,让说话人顺口,听话人觉得朴实轻松。谈话中常用俗语,让语言具有简洁明快之感。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吃饭少三口,饭后百步走,常年不生病,活到九十九。”……这些语言既揭示客观真理,具有哲理性,也让人感受到语言的简洁之美,富有独特的魅力。普通话的魅力在课堂学习中让人获得语言美,通过课余谈话、各种活动,得到美的表现和展示,多运用普通话,让它有展示美的机会、美的领地。

由此可见,普通话的魅力,只要用心留意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感悟生活中语言表达的艺术,才能深深体会到语言的美。在日益腾飞的中国大地上,让我们每个人将标准的普通话回响在世人耳旁,让普通话以无限诱人的魅力飞响世界各地,让普通话成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风靡全世界!做为一名中国人,做为一名普通话老师,我被“国语”的魅力折服,我喜欢“国语”——普通话。

第五篇:散文教学之我见

散文教学之我见

城关区青石小学 时小花

在我重要的学习阶段,散文就像一枚枚撒落在海边的贝壳,小巧而精致,总忍不住拿在手中细细把玩,又像月夜下的一朵雪莲,如此娇美,却总也看不清晰。是的,每每途经荷塘,总忍不住停下脚步,感受心情颇不宁静的叹息;秋风萧瑟,总想说上一句“让我也饱尝一尝这秋的滋味吧!”;当离别的火车驶向远方,脑海总浮现一位父亲的背影;当生活的痛苦让我倍感压抑,心头总能开出朵朵百合,闻着花香,又不知不觉看到了一大片紫藤萝瀑布„„

我是爱散文的。那时,是对散文单纯的喜欢,喜欢那优美的文字,喜欢那悠悠的韵律,喜欢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意。现在,作为老师,要去教散文,顿时觉得不知从何入手,结合才学的一点知识和微劣的教学经验,就班门弄斧,简单谈谈我的看法吧!

一、何为散文

当发现一些议论文也选入《世界散文精品选》之中时,引起我深长的思考,散文的范围也许远不止我之前的理解。《辞海》说:“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为区别于韵文、骈文,曾将中国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或三者兼有。散文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文学词典》也把报告文学和杂文划归一类,但事实是,报告文学和杂文已经突破了散文的一些特点,如杂文的政论性质和社会评论性质,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质,已经压倒了散文的“片断性”、“灵动性”及“形散神聚”等特点而居于主要特征的地位。再如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教材,把散文分类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四种;《文学词典》按表现手段把散文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种;《辞海》又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等;全国职业高中“八五” 规划教材中,则把散文(内有《绿》《荷塘月色》)与议论文(内有《拿来主义》)、文言文(内有《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采草药》《雁荡山》)、记叙文(内有《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及说明文并列起来。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散文,界定其概念的外延,就必须自己先理清楚。郭风在《散文浅说——散文的分离.归化.渗透„„》中的见解值得重视。他说,先有诗歌,后出现散文,随着诗歌与散文的混合而出现韵文,也出现戏曲以至散文诗。此即古代的三大文体即诗歌、散文和戏剧。在一定条件和文学气候影响下,散文从本体中产生了小说(在我国如唐传奇)。降至现代,散文又从本体中产生了杂文和报告文学。几乎与此同时,诗歌、小说向散文归化、回流,于是出现了自由诗、散文化的诗、散文化的小说。如此梳说自古至今“散文”概念的演变,是能够解释得通的,对于廓清模糊、混乱的文体观念也有着重要意义。据此,有人把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唐以前为所有的非韵文体统称散文;唐至“五四”,除小说以外的非韵文体为散文;“五四”至今,除小说、报告文学、杂文以外的非韵文体为散文。而此三个时期的“散文”都是“广义”。狭义的散文分类似乎不宜按表现手段划分,而宜按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的划分方法去划分,如状物、写景、叙事、记人、游记、历史等。如此,学生会更易接受一些。因而,首先得明白散文的概念和范围,心中有数,才能胸有成竹。

二、“贵在有我”的体悟

散文通过谈天说地、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奥秘的真谛,能给人以强大的思辩力量,能诱导读者去探索宇宙奥秘、追寻历史足迹、思考人生价值,给人一种深邃悠长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教学散文,就要让学生感悟这种哲理,并学会怎样感悟,直至应用到写作中去,这是散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觉得散文就像一位禅师,将深刻的道理放入一个美好的情境里,让你步入美好的同时,也感受体悟着深深地道理。所以说,在教学上只有教会学生感悟哲理,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散文的深层意蕴、奇妙意境,感受到散文的真正魅力,从而激发其审美的强烈愿望,和模仿写作的冲动欲念。

借用名家的话,散文,姓散,名文,叫自我。散文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时时彰显着它鲜明的个性和主观愿望,那是一幅会说话的油画,无时无刻不在向你表达他的想法,即便说得如此朦胧,但是难掩一颗悸动的心。所以,如若能体会作者这般心境,也不枉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立意架构的一片苦心啦!因而,体悟感受,并且培养学生一颗善于感受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散文有不同的类别,体悟的侧重点也是因文而异的。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因而,散文当作为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散文类型做不同的侧重,总体来讲,还是要注重吟诵和朗读,耐人寻味之处,再做一点拨,抓住散文的特征,体悟感知。

三、精妙绝伦的表达

一个好的想法是需要一个精妙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的,这就是散文的表达了,包括构思,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修辞等等。散文,取材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篇幅却不长,形式灵活,语言运用自由,而且非常优美,不想诗词那样严格的韵律要求,骈散结合,更增加了几分灵动。这种种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对于读者,对于教师,对于学生,就要针对其特点有的放矢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发现所教散文的特点,启发引导理解,并加以总结。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朗读和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了,以至背诵下来,即使不理解,“无意识记”、“无意渗透、熏陶”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许多背诵诗文多的学生,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呈现出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成长趋势,无论是写作、谈吐,还是气质、风度,明显有长足进步。其次,教师恰当的点拨也是很重要的。譬如朱自清《绿》,除了让学生熟读全文、背诵重点段落之外,教师应归纳修辞,如可重点分析比喻的妙用,但不要太“絮”。而对《荷塘月色》教师宜点拨“叠词”的妙用,然后让学生熟读、背诵,体会汲取。碧野《天山景物记》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宜重点分析作者绘画渲染般的写景手段——联系地而非孤立地写景,等等。总之,教学散文宜以指导学生熟读、背诵为主,以点拨为辅;如此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否则教师太“絮”,就会出现油水分离的无效状态。

四、尝试仿写

我们教学散文,目的不仅仅是鉴赏;只是提高鉴赏能力,还远远不够,目的要教学生会写散文,通过散文这个“入口”为其他文体的写作做好文笔准备,并最终为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雅的风度,及为培养学生创造人格、创新素质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经验,最起码要懂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就无法指导学生写好散文。

在仿写这一块,我就发现很多学生特别钟情模仿优美华丽的语言,堆砌着辞藻,强说着哀愁。也许为赋新词强说愁是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散文这种形式又极为适合这种表达,这种迎合是很自然的,一方面,它激发了学生练习散文写作的兴趣,毕竟这也是反应他们现实心境的表达途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纠正这种以辞藻华丽,或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的模仿,表达朦胧作为散文优劣的评判标准。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因而,作为教师,要正视这一创作规律,多加研究,勤于总结,甚至勇于“下水”,亲身体验,才能找到写作散文的最佳状态,也才能更有效地教学散文。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我在散文的世界里,洋洋洒洒说了些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希冀在我的学习中寻求散文教学的出口。秦牧说,散文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我愿醉心于小小的园林,收获别有洞天的意境。

下载三毛散文艺术魅力之我见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毛散文艺术魅力之我见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艺术执法之我见

    艺术执法之我见 所谓执法艺术,可以理解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为目标,灵活主导形势、掌握时机,创造性地进行执法的工作方法。这也是反映执法人员......

    论三毛的散文创作(xiexiebang推荐)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写 作 批 次 36221122220001 2013春本科 1 :论三毛的散文创作 :徐珊 :张桂琴......

    游记散文的魅力

    游记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所说之理。......

    失败者的魅力散文

    一打开电视,迎面而来的是许多的名人明星,他们簇拥在鲜花和掌声中,好不快乐,好不潇洒。但是在他们背后有许多失败者,他们只能离开这不属于他们的舞台。回顾历史长廊,古今中外有多少......

    班主任的艺术魅力

    班主任的艺术魅力张学东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要管理方方面面的事,大到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小到关心学生何时应剪指甲,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要想带好班级,我想......

    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一般指中国人所作的画,但我认为在广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画理解为有中国风味、具有中国的画作魅力的画。 中国画也许不会被商人看重,所以在市场上中......

    线条的艺术魅力

    线条的艺术魅力 摘要:线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操作简单,不需要颜色的修饰,原汁原味的展现线条固有的魅力。线描画在现行美术教材中新课程理论得到充......

    戏曲的艺术魅力

    戏曲的艺术魅力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