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毛的散文创作(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3 13:1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三毛的散文创作(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三毛的散文创作(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论三毛的散文创作(xiexiebang推荐)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写 作 批 次

36221122220001

2013春本科 :论三毛的散文创作 :徐珊 :张桂琴 : :网络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原 创 承 诺 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_张桂琴_____

日期:2013 年11月5日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目录

摘要 „„„„„„„„„„„„„„„„„„„„„„„„„„„4 Abstract „„„„„„„„„„„„„„„„„„„„„„„„„„„5 引言(导言绪论)„„„„„„„„„„„„„„„„„„„„„„„„„6

一、语言特色

„„„„„„„„„„„„„„„„„„„„„„„„„7

二、真挚感情

„„„„„„„„„„„„„„„„„„„„„„„„„9

三、纪实色彩

„„„„„„„„„„„„„„„„„„„„„„„„„ 12

四、结语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词 „„„„„„„„„„„„„„„„„„„„„„„„„„19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摘要

本文浅探了三毛的散文创作,主要讨论了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文章从下面三方面做了分析,语言特色真挚感情纪实色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

关键词:

创作 形式语言特色真挚感情4

纪实色彩定格

永久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shallow ground the SAN MAO's prose creation, mainly discusses its artistic form.The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do the analysis, Language FeaturesSincere feelingsDocumentary Color.A unique as the world's legendary life, the creation of Taiwan writer SAN MAO is not only things that life's most beautiful, the most poetic frames, and makes her life across the long march, through the rolling the world of mortals, in readers' expectation horizon permanent literary existence.Keywords:

creative work

format

Language features

Sincere feelings Documentary color

freeze-frame

permanent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导言

在三毛四十八年的生命当中,她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个个的传奇。在世俗商业占领大众文化市场的今天,三毛的兴趣只在于创造美的境界,并顽强坚守着艺术的本体地位。她的散文并不求其深刻,但却能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其在融入与展开语言的方式上所折射出的朴素幽雅的美。这样一个有着天涯情怀的女子,在人生的旅程中,在她挚爱的写作事业里,用她短暂而美丽的生命,完成了一次真情的回归!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论三毛的散文创作

语言特色

她的散文通俗浅显.,三毛生动形象的散文语言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她将成语、古典诗词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内容,信笔化入自己的语言,使得其散文语言的格调俗中透雅,而聪明活泼的个性,表现于散文语言便是俏语喜人,将强烈的情感融合于意境之中,是三毛散文语言抒情性的别具一格之处,富含哲理的散文语言是三毛对人生体验和思索的结晶.从语言本体论的视角去考察三毛散文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在话语空间、节奏音调、文体风格等方面发现三毛散文语言的自然、清新、朴素,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①三毛散文的这种生动、富有个性的语言,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融,而且融合了现代精神。

三毛,她的一生是惨淡坎坷的,可她的作品却从不会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相反却清新自然,活泼风趣,秀丽典雅,这与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三毛的散文,自然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所以,朴素自然是三毛散文语言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她的语言“讲真话,写真情,绘实景”。三毛散文朴素自然审美特征的形成与其性格相关,三毛个性洒脱坦荡,率真任性,我行我素,是个富有个性而骨子里又很叛逆的作家,独特的性格影响着她的创作。三毛笔下的生活是一个从没有人写出来的世界,她以自己浪漫而又悲怆的爱情生活和奇异艰辛的流浪生涯为题材,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情感性是任何审美活动的第一品性,没有情感就不称其为审美活动。文学作品语言的情感性不是指一般地带点直抒胸臆的那种感情色彩,而是要求文学作品语言在总体上具有很强的表现性。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描写现实的物理世界,更要抒写人的情感世界。”三毛散文语言读来亲切,自然,宛如与老友促膝长谈,使我们在自然美的体验中深深地陶醉与感动.三毛散文自然朴素的审美特征也与散文文体有密切关系.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是最讲究真实的文体,要求作家抒写真实的感受,讲真话,写真景,抒真情。“与散文文体所包含的自由因素相联系的就是语言的特点,生命的自然本真状态是朴实的”,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倾听自己的声音,强调真诚无伪的生命状态是自足的,不是能用修饰的语言来表达的,真实的语言可以 7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不讲究遣词造句上的华美,可以不讲究语言形式上的音乐性,相反,通过平实的语言来 展现人的自然,本真状态,可以产生无穷的魅力。三毛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所以她选择散文作为抒写真情的主要载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她的散文善于揭示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她的一篇篇极为坦诚的独白成为内心情感的率真纪实,获得了朴素自然的审美魅力,三毛散文朴素自然的审美特征也是其吸取传统审美观念的产物,朴素自然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在“道”,道的本性是朴素无为的。庄子认为朴素之美是无物与之相争的,是大美,是最高的美。东晋诗人陶渊明继承了这样的审美思想,《桃花源记》构建的桃源世界是“抱朴含真”的世界。到了宋代的苏轼,他对老庄朴素自然的理论作了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受庄子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审美思想的影响,苏轼积极倡导艺术创造“随物赋形”的原则,强调依顺自然之理,自由地展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老庄发端,经过汉魏盛唐发展到今天,朴素自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当牢固的审美观念。三毛在创作中继承了前人的审美观念,将朴素自然的审美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散文语言之中。三毛散文语言的另外一个审美特征便是优美典雅。三毛不仅熟悉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戏曲小说,还深受托尔斯泰,泰戈尔,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家的影响,文学修养很高.她能在散文语言中巧妙地化用古典名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有些语言经过历代文人的反复使用,字词本身就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化用古典语言,可以丰富词句的内涵,使语言变得优美典雅。“雅与俗”,从字面上讲一个指优美高雅,一个指平凡通俗。“俗与雅”,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相辅相成的。要俗中出雅,雅中含俗,有雅有俗。俗是下里巴人,雅是阳春白雪,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下里巴人也可变为阳春白雪,化俗为雅关键在于一个化字。诗句的引用,从三毛散文的题目中就可见一斑了,如“相逢何必曾相识,似曾相识燕归来”,“梦里花落知多少,梦里不知身是客”等等。三毛不仅直接引用名句,更为奇妙的是她善于将名句略加改动,融入自己的语言,使散文内容与这些名句意境融合得天衣无缝,也使三毛的散文于平白朴实中透溢出优雅的韵味。②三毛就是这样,在写作中总喜欢引经据典,增加其文章的优美典雅的审美趣味;但她的这种引用不是呆板地重复,她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造新意,给语言赋予新的生命力,呈现自己特有的一种典雅。三毛酷爱读书,而书籍都不知不觉化作了她的灵魂和思想,深深地植根在 8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身体里,表现在散文语言上,便是三毛不仅能使用,活用成语和诗句,而且能纯熟地化用文艺作品中的内容,使得语言散发出浓浓的书香,非常文雅,比如去美餐时,她不说,哇,菜来了,而说啊!幸福的青鸟来了。这只青鸟原来是象征主义戏剧家梅特林克笔下象征幸福的那一只,看到一个美丽的村庄,她会感慨:避秦的人,原来在这里啊’这句话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了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遐思。③

三毛执着于对散文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建构的努力,在语言的运用上讲究天然的韵味和整体的韵律。踏遍万水千山,三毛动情描绘着异国都市的情调,还有那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她从不刻意于一种风格或技巧,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又蕴含无限,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在三毛四十八年的生命当中,她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个个的传奇。她的作品曾经刮起了一股“三毛”旋风,让无数热爱生活的人都在仰望她。同时与琼瑶金庸的作品一起,在20世纪80年代,推动了通俗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兴。探讨这一特殊的文学写作传播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真挚感情

三毛作品的魅力根源于一个“情”字,她是一位在散文领域内处理人情感的诗人。“人生苦短,不喜平淡。”逃学、苦恋、远走高飞、沙漠中美妙的爱情以及最后自断生命,她大喜大悲、有笑有泪,她很流浪,也活得很精彩;她在寻找心灵的故乡。三毛的作品充满使人一愣一惊继之一喜的传奇性;三毛自身充满奇特而动人的神秘性;她的真性真情,是动人而美丽的。

虽然三毛以“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传奇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活着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活着;死后,只有好人活着。作家的生命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永恒。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她倾注一颗博大的爱心关注一切普通人的命运,饱含深情的描写他们的不幸与痛苦;也在长时间的流浪和自我精神的放逐中体验一种自由的心境和质朴的人性的美丽,表现个体的精神、心灵状态,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笔尖总是蘸满感情,并带着作为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温柔亲切、委婉细腻。

一,三毛笔下的“情”的多样性(1)亲情,《背影》一文中,三毛把父母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步行去看荷西墓地以及母亲买菜归来艰难独行的背影,作为抒情的突破口,字字融注了父母对女婿的哀悼和对女儿的痛惜,句句饱含了女儿对父母的感恩和亲情。“我”看着“在风里,水雾里,独行的母亲”的背影,不仅发出了心灵的感慨:“守望的天使啊!你们万里迢迢的飞去了北非,原来冥冥中又去保护了我,你们那双老硬的翅膀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这种袒露真情实感的抒情,体现出一种真挚的美,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中国父母对子女那份无法言说的深情,在三毛的笔下表现得浓郁而酣畅。而在《背影》里,作者更把父母步行去看荷西墓地以及母亲买菜归来艰难独行的背影,作为抒情的突破口,字字融注了父母对女婿的哀悼和对女儿的痛惜,句句饱含了女儿对父母的感恩和亲情。这种袒露真情实感的抒情,体现出一种真挚的美,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④(2)爱情,三毛的作品,被人称为“不写爱情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青年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的温馨爱情。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三毛让荷西公司的司机去通知荷西第二天结婚时,司机反问了一句:“难道荷西先生今天不知道明天自己要结婚吗?”的情节真是特别有趣,让人不免印象深刻。荷西送给三毛的结婚礼物是一付荷西自己在沙漠里面找来的骆驼头骨。就是这样的结婚礼物,三毛却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并赞到“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而结婚当天“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荷西打量了我一下:„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让人觉得这对夫妻的品位不凡,更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三毛对荷西有感人至深的爱。但她却极有功力地将这种爱注入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在他的作品中,她与荷西的家居生活显得平凡而又奇特,细琐而不粗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白手成家》中,三毛描述了他们在物质极度贫 10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乏的条件下自己动手改变环境的改造生活的故事。他们睡价格贵得没有道理,只有床垫没有床架的床;他们把装棺材的木箱当宝贝似的做成家具,还漆上油漆„„三毛还用人家丢弃在垃圾堆里的废旧轮胎做了“沙发”,她“奢侈”地养植物,甚至还得到过珍贵的“天堂鸟”花。对生活和对生命的热爱,使她的文字也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浪漫。她学会了淡泊,她捡回深绿色的大水瓶,插上怒放的野地荆棘,那“强烈痛苦的诗意”,更盛与鲜花的娇媚。“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哪个,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这是她自身生活的鲜活写照,更是她对美对幸福的追求中,所悟出的生命的法则。在她的笔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爱,总是那样热热闹闹,绘声绘色,充满温暖的色调。⑤和其他一些女作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相比,可羡而更可爱,我们可以从三毛一系列的作品中看出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之深,情之切。与荷西相守的六年是三毛一生当中渡过的最幸福、最满足、最快。(3)爱国之情,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

二,因理生情,因理与情的矛盾而生情。三毛的散文作品有一部分深入描写了在人的情感内部因为某种理念(包括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传统等)与人的本性的相互冲突而产生的矛盾,并从中发现抒情的素材,进行哲理的概括。《警告逃妻》用书信的形式,写了小两口在妻子“出逃”后的“斗志斗勇”。“我当然知道,要让一个逃亡的妻子回到家里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更何况你逃亡的动机不是生气出走,而是回家去游玩,这就更无回头的希望了,因为听说台湾很好玩。我在你出走时就想用爱心来感动你,也许你会流着泪回到我的怀里来,再做我唠叨的妻 11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子。”温馨的感情生活中有孩童般的天真顽皮,有琐碎的关怀,也有互相哄骗的甜言蜜语;有聪明的激将,也有焦虑和嫉妒。而当最后真相大白时,一切的一切却都化成了浓得化不开的夫妻间忠实的爱,“新家窗帘未上,花草未种,一切等你回来经营。”只此一句便可见得那份日常生活中培养出的家庭之爱与亲情之美,其平凡淡泊中的真情流露,让人深深地感动。再以《不死鸟》一文为例。《不死鸟》写于荷西不幸遇难逝世后。我们可以从三毛一系列的作品中看出三毛与荷西之间的爱之深,情之切。与荷西相守的六年是三毛一生当中渡过的最幸福、最满足、最快乐的日子。荷西的突然离去,给三毛以极为沉重的打击。三毛几乎陷于崩溃,几乎马上选择了死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三毛骨子里依然是一个深受中华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的人。她同样也深深的爱着她的父母。因为深爱着荷西,三毛的心已随着荷西死去,留一副皮囊在世上还不如就此坦然的走向死亡。然而,因为同样深爱着父母,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要求她不能就这样离去。由家庭伦理观念引发了爱与死的观念冲突,在爱与死的抉择中,三毛创作了《不死鸟》,抒发了在痛苦的抉择中内心的感慨:“让我的父母在渐入高年时失去爱女,那么他们一生的幸福和慰藉,会因为这一件事情完全崩溃,这样尖锐的打击不可以由他们来承受,那时过分残酷也过分不公平了。“所以,我几乎没有选择的做了暂时的不死鸟,我的羽毛虽然因为荷西的先去,已经完全脱落,无力再飞,可是那颗碎掉的心,仍是父母的珍宝,在同,在伤,他们也不肯我死去,我也不忍放掉他们啊。” 正因为三毛真实细腻的表现了在家庭伦理观念影响下爱与死的冲突和矛盾,我们才能在三毛生而无奈、死却不能的痛苦抉择中更清楚的体会到三毛曾经历过的那种夫妻真爱、父母亲情。⑥总的来看,三毛的作品因情生情,因理生情,因情与情的冲突而生情,因情与理的矛盾而生情,形成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发于心,落笔成文的独特风貌。在传统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散文基础上向前跨出了一步。

三 纪实色彩

三毛自己曾说“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就是纪实色彩,也就是抒写自我。

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

从三毛的作品到三毛的自述,可见其作品最主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融纪实与文学性为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写个人志趣。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间众生、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构成奇特的人生风景。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这就使得作品真实又不乏作者的个性色彩。确切地说,她的作品主要是以自己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汲取素材,并通过散文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自传体散文”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自传体散文,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小说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既便于表现自我又适于表达情感。由此看来,三毛采用自传体散文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纵观三毛,她用自己的作品告诉了人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在你的生活里,你就是自己的主宰,你就是主角。”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 13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⑦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乃至风景,都是为了三毛这个东方的奇女子而显形。由此带来的作品魅力,自然是自叙传的真实和亲切,自我个性的鲜明和生动。在“三位一体”的角度下,根据“我”的位置,三毛的主要作品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类是以“我”为主角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两个集子中的大部分篇什,当属这种情形。作品集中描写的是三毛自己的故事,坦露的是私人性的情感体验。“我”在沙漠中开饭店,我为沙哈拉威人“悬壶济世”,“我”在荒山之夜遇险,“我”与荷西的爱情神话,“我”看沙漠洗浴风俗,“我”与沙漠上的“芳邻”相处„„这里,不仅篇篇有我,而且一切的故事因“我”而生发,围绕“我”而表现。在“我”的身历中,三毛活泼的个性飞扬着,喜怒哀乐的神情浮动着, 作品讲述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从中贯穿和最后凸现的则是作者鲜明的自我形象。另一类是“我”为次要角色的作品。如《娃娃新娘》、《士为知己者死》、《巨人》、《卖花女》、《永远的玛利亚》、《哑奴》、《沙巴军曹》、《哭泣的骆驼》等等。在这些故事中,三毛退居次要位置,以旁观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但她并非生活中冷漠的看客,作者无法不动声色地写这个“自我”,她在作品中留下浓重的创作主体的投影。正如三毛自己所说的那样,“就像《哭泣的骆驼》,我的确是和这些人共生死,同患难,虽然我是过了很 14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久才动笔把它写下来,但我还是不能很冷静地把他们玩偶般地在我笔下任意摆布,我只能把自己完全投入其中,去把它记录下来。”⑧

放眼三毛的自传体散文的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纪实,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体现,以及“水仙花”般地自恋情结的悄然释放,无疑找到了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四、结语

虽然三毛以“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传奇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活着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活着;死后,只有好人活着。作家的生命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永恒。三毛的散文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她倾注一颗博大的爱心关注一切普通人的命运,饱含深情的描写他们的不幸与痛苦;也在长时间的流浪和自我精神的放逐中体验一种自由的心境和质朴的人性的美丽,表现个体的精神、心灵状态,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她散文化的生命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散文形式对于三毛来说就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三毛散文带给我的是一种稳稳的幸福。这种幸福,抵挡了残酷与痛楚,让我在不安的岁月找到了归宿,就算在我一个人的路途中也不会孤独。三毛散文世界是一个自然流露的真实的世界,巴金认为艺术的至高境界是无技巧,而读者读三毛的作品时,就像是在小酌一杯茗茶,有一缕清香,却丝毫没有粉饰雕琢的痕迹。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注释

①.三毛.谈心[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②.肖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论三毛散文的特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③.殷晓明.三毛散文的语言特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④.殷晓明.三毛散文的语言特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⑤.肖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论三毛散文的特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⑥.黄德志.试析三毛的感情历程与创作轨迹[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⑦.黄德志.试析三毛的感情历程与创作轨迹[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⑧热带的港湾——三毛对话录[A].三毛、昨日、今日、明日[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参考文献

[1三毛.谈心[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 肖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论三毛散文的特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三毛作品全集》 哈尔滨出版社2005、1。

[5] 黄德志.试析三毛的感情历程与创作轨迹[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6] 热带的港湾——三毛对话录[A].三毛、昨日、今日、明日[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 [7] 《三毛作品全集》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2005、1

华南师范2013届本科论文

致谢词

毕业论文终于到了划句号的时候,心头照例该如释重负,但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辗转反侧和力不从心之感却挥之不去。论文写作的过程并不轻松,主要是自己知识积累尚欠火候,于是,我只能一次次埋头于图书馆中,一次次在深夜奋笔疾书。第一次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和如此多的精力,完成一篇论文,其中的艰辛与困难难以诉说,但曲终幕落后留下的滋味,值得我一生慢慢品尝。

敲完最后一个字符,重新从头细细阅读早已不陌生的文字,我感触颇多。虽然其中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炫耀的成果,但对我而言,是宝贵的。它是无数教诲、关爱和帮助的结果。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徐老师。从初稿到定稿,徐老师不厌其烦,一审再审,大到篇章布局的偏颇,小到语句格式的瑕疵,都一一予以指出。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篇:论三毛的创作态度和散文体特色

论三毛的创作态度和散文体特色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

汉语言文学本科

【摘要】 三毛,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用生命去写作,把人生美好诗意的东西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从创作态度去解读三毛的作品,分别从三毛的文学价值观、散文体特色等方面探讨“三毛体”的创作态度,让一个真实的三毛重现我们眼前,看她如何在生命中美丽蜕变,破茧而出。

【关键词】 三毛;创作态度;自传体散文

关于三毛,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这样说过:“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1] 用心灵写作,用生命体验,是三毛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她热情,浪漫,真诚,甚至不失孩童般的率真,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永存。当然,与一些名作家相比,三毛显然算不了什么,但她的文章却赢得了海内外一大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在我们当中曾经掀起了一股为时不短的“三毛热”,使她的生命永融于文学之中。一、三毛的创作态度

(一)、写作只是将个人生活做一个记录而已

从她的创作态度来阅读她,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对她的理解。创作态度,即创作过程中及作品完成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创作主体与表现

[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这种写作也构成了她通俗写作的核心——写于生活,在于娱乐。正如三毛的写作与她的生活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

解读三毛,她散文世界就是她生命存在的世界。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二、三毛散文体特色

如同三毛的生命是一次性的一样,三毛的散文也是一次性的,它是别人学不会的。我们可以试图把三毛那种独有的散文写作叫做“三毛体”。它不同于一般的散文。三毛散文除了具有一般散文所共有的特征,即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之外,它还是一种生命纪实。三毛的作品全部采用第一人称,作品里有一个永恒的主人公,即她自己——三毛——Echo,与同时期的琼瑶等作家相比,她不是着意去虚构别人的人生来描绘动荡的社会生活,而是执着地向自己内心深处去探索。这是开创她独特的“三毛体”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毛体”的散文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三毛散文世界是一个自然流露的真实的世界

巴金认为艺术的至高境界是无技巧,而读者读三毛的作品时,就像是在小酌一杯茗茶,有一缕清香,却丝毫没有粉饰雕琢的痕迹。三毛在《衣带渐宽终不悔》里说:“我的人生也不刻意,一切顺其自然。说宿命,太悲观了,说是大自然的定律比较好。《老子》里有一句话:‘万物作焉不辞’,天地万物都循着自然运作而不推辞。我是个自然

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这种人生观甚至写作观的形成,源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7]她开始全心全意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真真实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也满足了读者们日益增长的消遣娱乐需要,让大家在阅读之余学会思考生活和为人的种种。

(二)自传性散文

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游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

尽致。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带有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传的色彩上,纪实、抒情。她的文章中,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等。三毛在她的作品中也讲述了一个一个的故事,但是它与小说中的叙事故事情节不同,三毛所叙述的故事大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她的散文《寂地》描写的是几位朋友野营时讨论一种叫做“脸狺”的怪物,故事没有所谓的开头、结尾,从天黑时写起到第二日天亮时便嘎然而止,整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示,仅有的两段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当时恐怖的气氛,作者只是要在其中表现她对“神迹”的看法。此外作为小说的叙事,都是一些虚构的情节,而三毛作品中的叙事却都是真实的。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从三毛的作品到三毛的自述,可见其作品最主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融纪实与文学性为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写个人志趣。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间众生、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构成奇特的人生风景。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

调、色彩、气势和节奏的特点中获得的。我们所了解的三毛作品所具有的洒脱不羁的风格,也是从她的语言开始的。作为一种生命纪实,三毛散文的语言也刻上了她本人的痕迹,乐观向上追求自由的三毛将自己对生命的执着、对世界的认识都形成了文字,使它天然的具有一种机智、纯净的特点。

《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把粉丝做成“粉丝煮鸡汤”“蚂蚁上树”“合子饼”,而荷西却一次次上了三毛的当,以为是尼龙线、沙鱼翅膀等,荷西还把三毛的做的紫菜卷误以为是“复写纸”。我们从阅读中仿佛可以看到三毛转过身去,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她以一种不动声色的笔法写出一个主妇骄傲的情绪,塑造了一个幽默、可爱的形象。

在《芳邻》中,当三毛拒绝邻居把“小山也似的骆驼尸体”放进“自己如鞋盒一般大的冰箱”时,那句“你拒绝了我,伤害了我的骄傲”是全文最经典的语录了。精彩绝妙地让我们看到一个怒气冲冲而又可笑的黑人妇女形象。最后姑卡强穿了三毛的鞋,当三毛说“我们这个家,除了我的‘牙刷’和‘丈夫’之外,还有你们不感兴趣不来借的东西吗?” 姑卡“如梦初醒”,忙问“你的牙刷是什么样子的?”三毛激动得把她赶出去,关上门。“姑卡在街上对另外一个女人大声说:‘你看,你看,她伤害了我的骄傲。’”三毛就是用记叙的朴素口吻,却让你完全被她的语言牵引着,哭笑不得。

《沙漠观浴记》中三毛第一次看见沙漠女人洗澡时,觉得她们全裸的身体是那么胖大,令人触目惊心,而“比较之下,我好似一根长

在仰望她。同时与琼瑶金庸的作品一起,在20世纪80年代,推动了通俗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兴。探讨这一特殊的文学写作传播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平凹.三毛死了[A].哭泣的百合:三毛死于谋杀?[C].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1.P22 [2]三毛.尘缘[A].哭泣的骆驼[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P5 [3]三毛.热带的港夜——三毛对话录[A].三毛昨日、今日、明日[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1.P73 [4]三毛.我的写作生活[A].梦里花落知多少[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P104 [5]三毛.我的写作生活[A].梦里花落知多少[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P104 [6]三毛.我的写作生活[A].梦里花落知多少[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P104 [7]三毛.白手成家[A].撒哈拉的故事[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P147 [8]三毛.两极对话—沈君山与三毛[A].梦里花落知多少[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P175 [9]三毛.他们说三毛(序)[A].温柔的夜[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7.P4

第三篇: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1、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很长。最早的《迟暮》创作于1933年,最晚的《忆西风》创作于1994年,60余年间,其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率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有着浓郁的文化意味,这尤其反映在她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思考中。在艺术与审美追求止,她强调苍凉的风格,注重情绪化的写意,又具有幽默品格,语言的运用上也十分精致和讲究。张爱玲散文的这种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气质,莫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散文是历来就有的文学样式,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取得较高的成就,散文创作兴旺、名家众多。尽管如此,张爱玲以她薄薄的一本《流言》仍能于众多的名家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这与她散文的内容的世俗化,生活化是分不开的。《流言》的出现给文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张爱玲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的散文内容非常多,涉及面广。在散文集《流言》里谈吃,谈穿,谈钱,谈艺术,谈女人,谈自己的生活,常有令人捧腹叫绝之语。张爱玲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她看来,“举目四眺,世界满目疮痍”,可正是对生命意义的悲观,反而导致她了对生活小趣味的近于过分的嗜好;她对“寻常的反常”的发现,使她产生了对万物超然对俗事谅解的洒脱态度。我们在《流言》中看到的是一贯对人生的一切表示了强烈好奇、强烈的爱好而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爱玲。吃、穿、玩、游戏花钱无一不让她感到愉快,而声音、颜色、气味都能给她带来快感。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的散文题材大多取自身边的小事,而这也正组成了女人特别爱好的一些生活内容:打扮、购物、买菜、逛街、吃零食等等。她的话题也几乎可以归入女人的话题:女人的天性、女人谈论男人、身边杂事的乐趣等等。她的散文里也浸透了女人的感性,她对那些琐事的叙述和谈论充满了女性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体验和感应。她一往情深谈起一块衣料,一件衣服,那种从穿衣中体味到的喜悦对于男人来说的确是微不足道,而她对“细细森森”的美,对那种“牵牵绊绊”、“意意思思”的感觉不胜低徊的回味,透露着女性纤细的感性。她在《天才梦》里就向我们描述了她从生活中得来的种种乐趣: “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颠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即使在描写战争的《烬余录》中也充斥着吃、穿、上街游玩等等这些琐事带来的快乐。

“我记得香港沦落后我们怎样满街地找寻冰激凌和嘴唇膏。我们撞进每一家吃食店去问可有冰激凌。只有一家答应说明天下午或许有。于是第二天我们步行十多里路去践约,吃到一盘昂贵的冰激凌,里面咯吱咯吱全是冰屑子。街上摆满了摊子,卖胭脂,西药,罐头牛羊肉,抢来的西装,绒线衫,累丝窗帘,雕花玻璃器皿,整批的呢绒。我们天天上城买东西,名为买,其实不过是看看而已。从那时候起我们学会了怎样以买东西当作一种消遣。——无怪大多数女人乐此不疲。”

张爱玲的散文多而杂,不仅描述了一个地道的女人世界,她直逼世俗人生。中国文人士大夫生活艺术的背后总是衬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崖之生”的潜台词,张爱玲不矫情,不撇清,她对生活的情趣更有一种清新的气息。她生活的艺术是直逼世俗的。张爱玲母亲出身名门,是典型的西洋淑女。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这样写她的母亲:“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决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立面去。”她自豪地给自己冠上许多俗气的头衔:

“一学会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童言无忌》)

“每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带着这样的红绸字条。她连自己“恶俗不堪”的名字也恋恋不舍:

“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个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

琐屑的世俗生活是实际的人生,张爱玲不耻于宣布自己是一个俗人,在俗世中体味牵牵绊绊,拘拘束束的苦乐的世俗而又真实的生活。她非常欣赏好友苏青的朴素、实在的生活态度,因为那里透着对世俗生活的执着和认真,而对苏青成名后失去了朴素则含蓄地表示了不满和惋惜。

“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味——因为太感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慕恋。” 这是《流言》中的张爱玲最终定格于她对自己的一张照片的描述。

张爱玲老年时曾在为自己文集所做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我热闹不起来。我的心永远是平止的,平止的如一潭死水,与死水不同者,只在我独立水边,望着自己瘦弯的身影,添觉出几分苍凉。”的确,张爱玲是安静的,她个性内敛,不喜张扬,习惯偏安一隅静坐。对于人生,她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又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她把喜怒哀乐收藏,自己品味,她不在乎外界,也不顾影自怜,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细加呵护,不经意间流露的是一股淡淡的悲凉。她的喜静,许是从小的家庭磨难,许是经历了一些世事变迁,许是心智的早熟早慧,然而互补在她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沉默,少言让她在一派沉静中淘取到了她笔下所要的金子。于是,她手中那支笔飞扬起来,她的散文,便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她繁富的内心世界。

10级石园

第四篇: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族,自幼便在私塾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最初以诗人的姿态步入现代文坛,继而专项散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纵观朱自清的一生,无论作品还是人品都值得称赞和敬佩。他治学态度严谨,个性率直而不张扬,带人真诚宽厚,处事坦荡有节。这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文如其人”。以下从情感、语言、结构等几个方面探讨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感情至真至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的情感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有真情才有美文。“感情真”是朱自清散文最大的艺术特色,真挚朴实的感情始终贯穿在他的散文中。《背影》、《儿女》等感情的真挚是有口皆碑的,文章传唱至今,仍是学习现代散文的人必读之作。

《背影》注入了最平实质朴而又最真挚深厚的感情,四次着力描写父亲的“背影”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印象。写父亲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读到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背影”是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的那颗诚挚的心。这“背影”是多年来郁结于作者心中的现实生活的再现,是实情又是幻觉,把通篇情感抒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这“背影”让我想到了自己来离家求学与父亲送别时的情景,不禁热泪盈眶,一种心灵的共鸣油然而生。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一个经典的镜头,不知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李广田说:“《背影》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朱先生在散文创作中求真求实,真正做到了情从肺腑出。

二、语言优美动人

朱先生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他的散文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文的模范”。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充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他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写景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重温这些优美的文句,确实能领略到朱先生散文“语言美”超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中写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描写月下荷花之美时,他将其比喻为明珠、星星、美人;在形容荷花若有若无的淡淡清香时,他使用了特殊的通感手法,惟妙惟肖地描摹,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他也用得惟妙惟肖。如《春》中他把春天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等。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经过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作者个人的色彩,优美的语言不仅体现出绘画美,更使感情的抒发真切自然。朱先生笔下醉人的梅雨潭的绿、烂漫的春色、如影如幻的白水漈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写景美文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并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他孜孜以求的是一种高超的艺术美。他热爱大自然,江南春景,梅雨瀑绿,荷塘月色,秦淮河水,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景物,经由他如椽大笔的描绘,充分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的散文也爱用叠字叠词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这形成了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大量叠词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长短句巧妙搭配,使文章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他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的亲切。写口语是朱自清创作的基本追求,以口语为基本的各种语言冶于一炉的文字,似乎更别有韵味;朴素常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足以沁人心脾,这就是他的散文深受读者青睐的原因。

三、构思缜密严谨

朱自清善写景物及平凡琐事,构思巧妙严谨,独具匠心。如《背影》一文辐射的时空相当广阔,但文中四次写到的“背影”,第一次在开篇第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重点刻画父亲穿越铁道为‘我’买橘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最后一次是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四处前后呼应的“背影”如同一条逻辑主轴,贯串起知识分子在艰难时世中挣扎度日的惨淡光景,同时又连缀出父子之间那最纯朴、最伟大的至爱亲情。文章虽然只有1500字,却在几代读者中久传不衰。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别具特色,不仅感染着读者,也深深影响着之后的散文创作者。因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五篇:张爱玲散文的创作综论

张爱玲散文的创作综论

张爱玲,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旧官宦世家,祖母李菊耦为李鸿章幼女,父张志昕为前清进士、李鸿章幕僚张佩纶第三子,母亲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出身不可谓不显赫,更不用说富贵了。但经过过知暂的欢乐童年时光以后,她就开始了一生的孤苦日子。父亲嗜毒成瘾,娶姨太太,对子女不负责任,甚至多次毒打女儿。逃到离婚独处的母亲那里,她也未见多少快乐。母女二人的作派都和对方的想象差距很大,这使她过早地成为一个郁郁寡欢的女孩子。她曾在文章中用“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来形容让自己的不安全感。这种环境也促使她多疑、内省的性情的发展,让她很早熟地用深刻甚至尖刻的思想分析人,研究人。

和钱钟书家学渊源式的人物不同,张爱玲显赫的出身并没有给她多少学养,如果硬说是这个家庭为她成名作家创造了什么条件的话,那首先应该说她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下养成了独特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看人、看事的方法。

但在她出生和成长时,无论整个时代和她的家庭,都是“繁华已经过去,穿着新鞋也赶不上了。她自7岁开始阅读中国古白话小说并开始进行创作,熟读《红楼梦》、《海上花》等古文学名著,后随其母学习英语。1930年张爱玲父母协议离婚,母亲再赴法国留学,张爱玲随遗少父亲生活。1932年其父娶后母,冷酷凶悍的后母使本不和睦的家庭环境更加逆转,从物质到精神的欺凌深深伤害了少年张爱玲。1937年因与后母争吵遭父亲毒打并被关押,后出逃投奔已回国的母亲,继续她的生活。生存的困境,亲情的缺失,造成了她此后独立孤僻的性格。这段经历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1939年张爱玲考入伦敦大学,因二战全面爆发而改入香港大学读书,并开始发表作品。因日军入侵香港,社会秩序崩溃,学业未完。

日军攻陷香港,她不得不中断香港大学的学业回到上海。受惯家人白眼的她要过自食其力的日子。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上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及至之后,中国文学始终是一股社会救亡的政治变革的洪流,作家们要么立于潮流之上摇旗呐喊,要么在完全对立的文艺争论中被击倒,退出这个舞台。作为张爱玲这样“无家无国”、完全以写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的作家,能够立足和成名,实在有太多偶然。她说过:“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的赚来的钱来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她选择了写作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聪明的她在特定的时机以特有的方式“浮出海面”。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台湾、香港等地张爱玲作品曾一度受到读者的喜爱,张爱玲被几次邀请到台湾从事作品整理和改编文学剧本;其创作得到台湾及海外一些中国文学史研究学者的推崇而给予极高的评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为世纪末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热销,张爱玲作品自30年后现身大陆文坛并受到瞩目,形成“张爱玲热”;随之产生了一些对作家本人及其创作的研究和探讨,张爱玲作品重新被认知和熟悉。

她首先用熟练的英文小试牛刀。当时是世界大战正烈的年月,作为盟友,西方传媒开始注意中国这个素被欺侮的弱国,介绍中国人生活、中国文化的文字多起来。张爱玲部苦修英文,在港三年没用中文写过东西。1938 年,张爱玲在《大美晚报》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作品———英文散文“What a life , what a girl‘s life”,比1939 年的《天才梦》还早。可见,她的散文创作早于小说。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盛于40 年代,其散文作品大多写于那个时期。1942 年,她连续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和几篇影评,这几篇英文散文后被重写成中文,收在《流言》中。1944 年12 月初出版的散文专集《流言》(上海科学公司),收有《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谈音乐》等三十余篇。1976 年5 月,台湾出版了她的小说、散文合集《张看》(台北皇冠出版社),收入《谈看书》、《谈看书后记》等少数几篇散文。1988 年,台湾又出版了她的另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续集》(台北皇冠出版社),内中有《表姨细姨及其他》、《谈吃与画饼充饥》等七篇散文。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风格在她创作初期就成熟起来。对张爱玲散文的研究,最早的一篇是1944 年沈启无《南来随笔》,他认为:“她不是六朝人的空气,却有六朝人的华胆。”“她走进一切的生命里去,一切有情无情在她的作品里也‘各正性命’,得到一个完全的安静。所以,她的文章是温暖的,有庄严的华丽,也有悲哀,但不是凄凉、凄厉,所谓‘众生有情’,对人间是有着广大的爱悦的。”

年轻的张爱玲有着强烈的“世俗的进取心”,对于成名有着“绚烂”的渴望,她一再鼓励自己快些努力:“快、快、快,迟了就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于是她握笔不辍,四处出击,短短几个月,张爱玲迅速“占领”了上海滩几乎所有出名的文学杂志。小说之后是散文,杂志之后是出专集,几乎一夜间红透了上海滩。她的最重要的作品相继问世,如《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一版再版。这时的她不满25岁。

张爱玲的创作创作独树一帜,就其形式特点而论,可以概括为弹性美和流动美。弹性主要从文章构成元素的角度,通过对句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解析,细致入微地考察搜集在《张看》中的散文。流动美着眼于文章的层级结构,即从表层形象和深层气韵和节奏两个层面,探究形成张氏散文独特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张爱玲的散文语言大半自诉身边的感受。人生的、文化的讨论,都浸透着她的灵性。这类有情有味的文字,是她的典型作风。当然,不要误以为张只会写感觉丰盈,联想连翩,韵味盎然的句子,她也有思想。不是那种严谨博大的哲学思想,或依一定阶级旨归的政治思想,而是一种现代的文明意识,在絮絮道来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举重若轻,有时,似乎不经意地点出,皆成妙语。周芬伶认为张爱玲是语言炼金师:张爱玲的散文结构是解甲归田式的自由散漫,文字却是高度集中的精美雕塑,她的语言像缠枝莲花一样,东开一朵,西开一朵,令人目不暇给,往往在紧要关头冒出一个绝妙的譬喻。她还喜欢套用现成的诗句、俗语、谚语,并认为是中国人语言中重要的纤维⋯⋯所构成的散文肌理深具民族风味。旧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张的散文底色,然而她更擅长塑造新语言,有时不妨西化,有时不妨诗化。余彬认为张爱玲的散文文体深受英国散文的影响。“她的散文显然比她的小说更来的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她的散文则往往可以做到起落无迹,’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其隽永的讽刺,尖新的造语,顾盼生姿的行文,使其文章显得分外娆妖俊俏。气盛言宜,她的文章议论风生,神彩飞扬,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毫无阻滞。正是傅雷赞叹的,是‘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另一显才气的是她的炼字炼句。她自出机枢,陈言务去,本其聪慧,酿造出地道的张爱玲式的警句。”“《流言》中许多文章也以议论为主,叙事、抒情倒在其次,所以张最初的散文给人的强烈印象就是作者的机智,即使好些‘记’文中也可见到大量狡黠灵慧的俏皮话,而文章的起承转合往往是靠这些轻灵的议论推动的。”

张爱玲的散文也是风俗录与人种学纪录,张爱玲对于民俗学与人种学的兴趣,可能也是出自她追求逆庸俗化与逆现实化的心理动机。周芬伶认为“ ⋯⋯现代散文家像张这么擅长写穿的真不多见,但她并不是时尚的盲目追随者,从她的穿着可以看出她反叛流行解构时尚的主张。”“读《更衣记》不能忽视她那些精美的插图,不管服装样式或人物的素描都相当生动具有艺术感,写服装史兼绘插图,当代女作家她算第一人,这篇文章对清代仕女服饰至民初服装文化颇有参考价值。”《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与其说她是谈京剧不如说她谈的是中国人的民族性⋯⋯”张爱玲的散文还表现了浓厚的市民情趣,她注意都市风景线里“人的成份”。她热爱市民的俗美,于平庸的日常生活,于柴米油盐,水与太阳的遍施予人的恩惠之中寻找实际人生。张爱玲对于人种学的阅读与研究兴趣大概从1965 年左右就开始, ⋯⋯作为业余的人类学研究者,早在二十岁左右她就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民俗学的散文,晚年承续了这方面的兴趣,这是《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的写作背景与动机。

张爱玲散文机警的特点被诸多论者所肯定。张爱玲的机警是建立在广大的悲情之上,形成既悲凉又犀利的文风。这一点,许多论者达成共识,如刘玉秋在《于细微处品味人生的苍凉———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一文中认为张爱玲对于世俗人生的描绘及发自于内的亲切感,是基于她对女人角色的认同,在她以世俗女子的眼光观照人生的枝微末节的同时,却又常常感到思想背景中的惘惘,她既有独特的敏锐的感性观察力,又有独特的清醒的理性。汤正启的《美丽的苍凉———读张爱玲的散文》一文从具象———感性、抽象———理性、幻象———神性三个层面透视了张爱玲散文的机警与悲凉。冯凌的《真实的距离———谈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 通过张爱玲小说与散文的比较,揭示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从比较小说和散文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空间意象的不同入手,分析她的小说和散文思想内容的异同,指出散文中的“我”与真实的张爱玲之间的距离,理解她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背后所潜藏着的深深的悲凉与望。

张爱玲散文创作是“诸体皆备”,而且以写作之持续度与总质量来说,张爱玲也堪称是一个散文大家。周芬伶认为张爱玲散文中成就及影响最大的当属“自传体散文”及“文论艺论”。张爱玲自传性散文吸引人之处,在于强调她的“现实性”和“俗气”,文人最避讳的特质她照单全收,她对自我的洞察和自我调侃,建构了“大俗即雅”、“小恶即真”的特殊观点。她对自我形象的描述常是低抑的、委屈的,而且带点早熟的世故。

张爱玲就是个极讲究封面设计与序跋写作的作家,她不以记录成书的背景,或作品的自我评价为满足。反而站在一个文学的高点总览全书,有时不妨谦虚,但总要构筑一幅开阔、宏丽的图像和全景为满足,张的序跋文学性极高,光华独照,跟她的散文作品相比一点都不逊色。对此,周芬伶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她认为张爱玲的序跋不仅标示她在不同时期的心境与眼光,也常常展示了她独特的文学意见。张爱玲的序跋写得极讲究,如《〈传奇〉再版的话》,格局大,格调也高,文中有些话成为了解张爱玲作品的重要根据,这种预言式的文学自白,不仅

说明了她的深思慧见,文字更是铿锵有力,显现大家气度⋯⋯最后她以本书的封面设计作结,用“生命也是这样的吧———它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来总结整个序文。整篇文章浓淡交织,冷热互见,叙述、议论、抒情样样出色,确是一篇杰出的序文。周芬伶认为张爱玲晚年的考据与译注著作,序本身就是学术味浓厚的长文,可观的是处处闪现她对文学与人性的慧见。

张爱玲散文的悲凉意味被诸多论者所论及,余彬在《张爱玲传》中写道:“享受生活的欢悦的亮色浴在了四周浓重的暗影里,机智、轻快的调子与压抑了的悲哀在《流言》中互相纠结着,交替出现,即使是最轻松的话题,也时而不期然地泛出悲凉之音⋯⋯”“这也正是张的人生态度的写照,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在现实的脏与乱与忧伤当中随处发现、体味人生‘可亲可爱’的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还有些论者论及到张爱玲《流言》中的悲凉意味,如周敬芝的《一则苍凉的爱情寓言———论张爱玲散文〈爱〉》 ,张晓琴的《荒凉意境中的追寻者———由散文〈爱〉透视张爱玲创作的情感世界》。前者认为:“散文《爱》是张爱玲1944 年写的,当时她与胡兰成正处于热恋中,但文章却丝毫没有那种热恋中人的狂热、骚动不安的感情,更多的是苍凉与无奈,它不是一个美丽的爱情童话,更像一则寓言。”王喜绒的《从〈流言〉看张爱玲散文的文体特色》指出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渗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张爱玲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

张爱玲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领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奇特地结合在一起,风格富丽堂皇而且充满丰富的意象。最难得的是她对人生的了解极为深刻,这对于这样的一位女作家来说的确是个奇迹。晚年的张爱玲孤独地居于美国,于1995年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前夕悄然离世。她选择了静寂封闭的生活,因为热闹对于她来说早已是过眼烟云。

下载论三毛的散文创作(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三毛的散文创作(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贾平凹散文创作个性特征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写 作 批 次44891022220004 2012春 :论贾平凹散文创作个性特征 :陈少华 :杨丽灵 : :网络教育学院 :汉语言......

    永远的三毛现代散文

    在我有生之年,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广大的日子。——三毛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态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

    关于散文创作的几点浅议

    今天闲来无事,邀几位在中学教语文的老同学吃饭、喝酒、聊天,谈到了文学创作,就散文创作都发表了几点意见,我归纳后有以下几点浅议,望大家参考。--题记感谢文友们对我的支持,在平日......

    关于散文的创作(精选合集)

    关于散文的写作 一、何谓散文 散文写的是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而这“一点”往往能让人深切难忘。 生活本真,生命要义 思想情趣,精神追求 人生理想,美好本质 道德深处,家......

    浅谈三毛散文艺术魅力(最终版)

    真 挚 隽 永 的 情感 ————三毛散文艺术魅力 摘要论文认为三毛是一个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她散文的生命世界,读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读解三毛,三毛的散文具有......

    论散文

    论散文 梁实秋 “散文”的对待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

    论三毛的写作风格

    论三毛的写作风格 写作风格,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某个作家一定时期独有的特别的,令人容易分辨的一种文章气质.也许写作风格可以分为写作初期,酝酿期和成熟期,在每个特定的时间......

    1920年代散文创作(合集5篇)

    1920年代散文创作 一、概述 1、 现代散文的出世,空前发达的原因 第一个十年里,散文创作数量大,范围广,名家多,文体丰富,风格、流派绚烂多彩。 (1)中国散文自身悠久的历史传统 (2)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