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07:0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

第一篇: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

家乡传统民俗文化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小年的日期在不同的地方有所不同,分别为: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相传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这就是说,官家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腊八节将至,一年忙到头或者为感情一年烦到头的各星座MM一定要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腊八节是汉族传统的庆祝丰收,感谢祖先与神灵的祭祀仪式,在古代腊八粥可是有着敬神与驱邪的作用。各星座女生也不要小看了粥里的红豆、菱角、杏仁、栗子等材料,在某个特定时刻它也可以成为你的幸运情人豆哦

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从江县,有一个侗族的自然村落叫占里。它隐身于海拔380米的都柳江沿岸四寨河口北上的山谷间,距从江县城仅20公里,土地面积大约为15.97平方公里。贵州占里侗寨区区弹丸之地本是不足为奇的,然而就是如此一个小地方却创造了建国来两项令世人惊叹的零记录: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二是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这在人口普遍大幅度增长和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在保加利亚的旧扎戈拉附近墨吉拉村每年都会有上千的吉普赛人来到这里进行相亲,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新娘集市。盛装出席的姑娘少女们来到保加利亚传统的年度集市,希望能给自己找个如意郎君,最好还能给自己的未来生活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参加集市的母亲埃拉娜希望女儿们可以在这个集会上多跟男孩子们熟悉熟悉,因为她不允许孩子们去舞厅。据了解,在这样的新娘集会上,一位年轻美女的身价可高达数千欧元。

2月3日,北京东四的胡同里“春官”走街串巷,高喊着“春来了”,北京民间报春活动在这里热闹上演。北京东四的胡同里“春官”走街串巷,高喊着“春来了”,北京民间报春活动在这里热闹上演中国民间一直有立春前一天报春的习俗,当日,鼓乐仪仗队担任引导,两人装扮成农民模样,身上贴一个古体的“春”字,分饰春倌、春吏,带着一对童男、童女,沿街高喊“春来了”。

除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节晚会实现形式意义上的团聚。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 》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书中又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我国古历法和月相有密切关系,“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推历者视月行而定晦明。”每月十五的月满之夜被视为吉日。汉代正月十五祭祀天帝、祈求福佑。元宵有节有张灯、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元宵又叫“汤团”或“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世界文化交融加剧,春节承担的传统功能大大弱化,春节的逐渐淡化已成必然趋势,但它永远不会从中国人生活中彻底消失或被‘洋节’所取代。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以家庭为核心的亲情文化的认同,使春节在通过亲人团聚获得精神慰藉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即便是“躲债七天”的杨白劳,也得“回家来”,并且虽然“钱少不能买”,也要“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过年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有无穷的魔力。岁之元蕴涵着希望家庭团聚的强烈愿望,以往神圣的祭祀活动日益弱化,过年的人性化内涵日益浓厚。贴春联、放鞭炮等传统习俗得以沿袭,农村一直沿袭贴春联、放鞭炮等传统习俗,城市则改进放鞭炮等传统习俗。人们相互拜年、探亲访友成为构筑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人们以烟酒为媒介得以更好地交流,亲戚、同学、同事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春节晚会成为凝聚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成为联系全国人民的纽带,借助于春节晚会实现形式意义上的团聚

第二篇: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时值中秋节的来临,为了让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这次的中秋节庆祝活动,注重让孩子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各时各地不同的庆祝习俗,以及感受现代中秋节所特有的艺术性。

第三篇:传统节日祭灶日(小年)调查报告

附件2: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模板

临沂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年 级: 姓 名:2013专 业:吴玉鹏学 号:文化产业管理201302120202

传统节日祭灶日(小年)调查报告

※ 排版格式:正文:5号,宋体,行距:1.5倍,用A4纸打印。

※ 每位学生需撰写一份不少于2500字寒假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或者心得体会。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这祭灶在我国民间可是一项流传相当广泛的习俗了。就像侯宝林大师在相声里说的一样,尽管在户口本上没灶王爷的名字,但灶王爷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他可是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能耐!

至于有关灶王爷的来历,不同地区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传说。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在河南,则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关于这方面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他垒灶手艺高,还喜欢处理别人家的纠纷,因而受人尊敬,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他后来活了整整70岁,于腊月廿三深夜去世。这一家之主去世后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而画师又不会管家务。无奈之下,画师趁着腊月廿三哥哥忌日这天在灶壁上绘制哥哥的画像,称玉帝封大哥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大哥见家里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他们。儿女侄媳们听了后,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后来就形成了腊月廿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事实上,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便被列为五祀之一,并且是五祀中唯一一个得以流传下来的活动。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

祭灶流传甚久,自然也有特定的仪式,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祭灶词》中有详细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正如范成大的诗,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然后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吕蒙正曾在《祭灶词》中写到“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以此换取食物。

当然,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不仅仅是这一种: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虽说这样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甜甜嘴,贿赂贿赂说好话,但是为何祭灶糖会那么的粘牙?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祭灶糖也与酒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赠送所写“„„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当然与过去祭祀贡品相对比,似乎寒

碜多了,要知道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由此也可以看出百姓对这个打小报告的神的敬畏度一直在降低,或许可以说是百姓在官员的“努力”下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那些基层官员。

当然,祭灶并不是全家齐上阵的,自古以来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但是“男不拜月”还可以理解,可“女不祭灶”就有点可笑了:“男不拜月”是男子汉大丈夫拜这个没用不说还丢脸,“女不祭灶”却是为了避男女之嫌!在中国民间所祭拜的神仙里面,灶王爷绝对是个老资历了,早在夏朝便已经被尊奉,不过灶王爷到底长什么样,还没有定论:《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于是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这种说法倒是挺迷人;但是《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也就是火神祝融,这可是一个青面獠牙的大神,只会人少女害怕啊。不得不承认,中国确实有一些比较好笑的习俗。

虽然祭灶后就快过大年了,但有不少人非常惧怕,就像那两句俗语一样“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商家到岁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帐务,所以送灶同时也是催债、讨债者络绎不绝于途的时候,就这样一直到除夕,一等吃过年夜饭,就算没收到债款,主客见面时,也得拱起手来互道恭喜。

其实,如今的祭灶除了祈福的意义之外,还更象是一个标志——从这天开始,春节便进入了倒计时,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就真正拉开了序幕,年味儿也渐渐浓厚起来。孩子开始到处放炮仗,稀稀落落的鞭炮声从此便不断地响起。卖对联、鞭炮便都出来了;大人们也都开始忙,大街上立时变得热闹非凡起来,各个商户也都准备来个“最后的疯狂”,商场里人密密匝匝的,推着车子寸步难行,颇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虽然每个人都报怨着人满为患,可每个人又都乐此不疲。

如今,作为古时“五祀”中唯一流传下来的“祭灶”,早已失去了求神保佑的意义,人们也不再指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了,佛龛、香烛之类的自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年年还在祭灶,可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民俗被传承下来,为浓厚的民族节日又增添了几分传统的色彩,不过就像那祭灶糖早已翻新,这祭灶又还剩多少?或许只剩下了一个表皮吧,就像现在的过年等传统节日一样,

第四篇:我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我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春节的风俗习惯

1、挂春联

2、粘福字

3、贴年画

4、祭灶王

5、迎财神

6、逛花市

7、(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逛庙会

8、舞龙舞狮

9、门神

10、放鞭炮春节食俗蒸

年糕,元 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

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

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

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1.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

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

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

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

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前一天:寒食)(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

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

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4.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悬艾叶菖蒲端午食粽赛龙舟喝雄黄酒《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吃巧果投针验巧穿针乞巧(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赏月、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苏轼:水调歌头(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插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1.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五篇:我国传统节日 重阳节

我国传统节日 重阳节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晶。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浓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赏。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画面。

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阳数,象征着吉祥、幸福、光明。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从此就过重阳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今。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民族,祖先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有趣的节日。九九重阳是阳气极致之日,两九相重,日月并阳,阴阳之气交接,为了避免邪气之侵袭,遂有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以避祸求福的风俗。

民间在古代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最旺盛的时节,因此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重阳节赏菊的传统习俗,所以这天又称菊花节。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制作材料:糯米,玉米,红豆,南瓜,白糖,少许橄榄油。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在1989年时,中国政府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而是一种信息,老年人更需要关爱,需要快乐和健康,孝敬长辈,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下载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最终定稿)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范文)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篇一:中国56个少数民族名称,节日和风俗习俗中国56个少数民族名称、节日和风俗习俗 白族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

    我国传统节日的对联

    我国传统节日的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

    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

    我国的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我国的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师生交流讨论,明确进一步研究的任务和方法,形成小组活动方案,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为后面的实践活动做......

    小学作文:我国的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洋溢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清秀,散发了浓浓的详情,也陪伴着小小的我快乐成长。 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想必大部分孩子也是如此。 春节的......

    我国传统节日来源习俗相关诗句(合集五篇)

    除夕 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各大传统节日标志 由来: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优秀教案[全文5篇]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优秀教案 在国务院新修定的法定假日中,五一长假被取消,而分别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假日。孩子们对其背后的文化传统知之甚少,认为端午节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