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现代称谓礼仪比较分析(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8:5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美现代称谓礼仪比较分析(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美现代称谓礼仪比较分析(本站推荐)》。

第一篇:中美现代称谓礼仪比较分析(本站推荐)

中美现代称谓礼仪比较分析

白银亮

李效媛

摘要:本文将称谓礼仪分为正式称谓礼仪与非正式称谓礼仪,并以此为视角对中美现代称谓礼仪作了详细比较。本文指出中国现代称谓礼仪较多地、较重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与身份等级,等级观念较强。而美国由于一直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所以美国现代称谓礼仪的等级观较弱,人与人的平等意识较强。本文追本溯源,对中美称谓礼仪的特征及其成因作了深入分析,入木三分。最后指出了我国称谓礼仪存在的问题,以及使用非正式称谓礼仪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称谓礼仪

个人称谓

正式称谓

非正式称谓

引言: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称谓礼仪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是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的区别而使用的一些称呼。称谓礼仪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业、领域和组织有不同的称谓礼仪,从而形成了一个由若干小系统组成的极其庞大的称谓礼仪文 化系统。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 ,称谓语和称谓礼仪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成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中国与美国是世界大国,中美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正在日益走向深入,这是大势所趋,但跨文化交流引起的文化障碍也日显突出,因而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的国际交际礼仪日显重要。对中美交际礼仪进行比较研究将为中美文化更好交流创造条件,它有助于进一步增进中美人民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有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称谓礼仪是交际礼仪的一个问题,过去有的学者在这方面有一些研究,有一些真知灼见,但看法还不全面,有的问题还有待深入。鉴于此,本文对中美称谓礼仪进行一番比较,指明各自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称谓礼仪有古今之别,现代称谓礼仪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例如从交际对象角度划分 ,可以分为面称和背称;从称谓语适用对象的性质角度划分 ,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从称谓语关涉的人数划分,有个人称谓和公众称谓之别,我们这里主要研究一下对交际对象的个人称谓,同时涉及对交际主体个人的自称称谓。就个人称谓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现代社会,称谓一个人时,在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非正式场合与正式场合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把在下层社会和非正式场合所用的称谓叫做非正式称谓,把上层社会与正式场合所用的称谓叫做正式称谓。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别,其实称谓的使用随具体情况的不同非常灵活,难免有两可的情形,或者说是半正式、半非正式的情形存在。称谓最能把人与人 之间那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反映出来,从中也最能看出人与人在等级与身份上的差别。

一、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分析

(1)非正式称谓。中国现代交际礼仪的非正式个人称谓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第一,称呼名字(不含姓);第二,以“老”、“大”或“小”等字加“姓”称呼对方;第三,以亲属称谓相称;第四,下层群众日常口语中使用的一些固定词语,例如“掌柜的”、“老头”、“哥儿们”等,含有封建色彩,或格调不雅。第五,如果是复姓,可仅以复姓两字称呼对方。在现代社会,长辈对晚辈或熟悉亲密的同辈人之间可以称呼名字(多为两字,一个字的名,叫起来像昵称)。朋友、邻居和亲密熟悉的人之间,在非正式场合是以“老”、“小”等字再加上对方的“姓”来称呼对方的,如“老张”、“小王”等。“老”与“小”从字面上看体现的是年龄差别,但暗含着阅历、资历的差别。这种分别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传统上,年龄和身份一样重要,或者说年龄就是一种身份和阅历。“老某”,含有敬重之意,“小某”含有可爱之意,这是和“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原则相一致的,也体现了一种尊卑关系;

在现代中国社会,亲戚之间在非正式场合一般是以亲属关系来称谓的,如表兄、姑妈,等等,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传统上下层老百姓较重视血缘、亲缘、辈分、年龄、资历等,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老百姓安土重迁,人们的交际范围很有限,大都仅局限于亲朋好友这个圈子,仅限于熟人之间。这个圈子里的人常常不是有 血缘关系,就是有亲缘关系,或者兼而有之。我们常说“是灰比土热”、“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反映的就是以血缘为重、以血缘、亲缘关系来对待人的思想,也体现了亲疏贵贱的等级观念;即使都以亲属来称谓,也是分远近等差的,也就有了贵贱之别。例如父亲方面同姓的亲属称为“堂”,意思是同一家的,是本家姓,是由男性亲属延续出去的,有血缘关系,在家谱和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母亲方面或父亲方面由女性亲属延续出去的亲属称为“表”,与自己的姓不同,只是表面的亲戚了,在家谱中是没有任何表亲的,形同外人,所以有“一表三千里”之说。

亲属称谓制度产生很早,早在血缘家族阶段就产生了。恩格斯指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这并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称呼,而是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疏异同的观点的表现。”正因为如此,亲属称谓在原始社会中蕴含着家庭礼仪的功能和作用。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亲属称谓的礼仪功能与作用基本没有变化。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血缘、亲缘观念是一套现成的、无可替代的、行之有效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框架。以亲属来称谓一个人,实际是交际主体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宗法血缘、亲缘观念来拉近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为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以亲属称谓一个人,既是在给交际对象进行角色定位,也是在给主体自身进行角色定位。它既界定 ⑵ 了一个人在特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界定了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也界定了一个人应具有的举止言谈、穿着打扮的角色形象,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义。因为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具体的、相互作用的和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主体,就会有什么样的客体,反之亦然。所以在中国以亲属称呼一个人,是对对方的极大尊重,也是一次以情感人、以义动人的感情“公关”。对方接受了称呼,就是接受了礼的约束,就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表现一定的亲情和善意,否则“人而无礼,不知其可也”,就会将交往对象置于禽兽的境地,这是交往对象所无法承担的后果。所以亲属称谓对于一些油滑之人来说,无疑是一枚得心应手的绝妙棋子,在人际交往中令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即使对于一般人的社会交往,其意义和作用也非同小可,这就造成在中国现代社交生活中亲属称谓礼仪在非正式场合和乡下老百姓中比较流行,还具有相当生命力。

(2)正式称谓。正式称谓是市民阶层、职业人员在公务、商务场合,或在会议、典礼和各种仪式中所用的称谓,包括专语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职称称谓、学历称谓、谦称与尊称和姓名称谓等。

专语称谓包括“同志、“先生、太太、(某)小姐、女士”等称谓语。“同志”作为男女通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通行的一般个人称谓,那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使用。这一称谓是近代以来随着“革命”运动而流行起来的。可以说同志的称谓是革命的产物,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同志”一词还是很流 行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同志一词鲜明的政治色彩,在国际商务和政务交往中称呼同志会产生较大的文化障碍,因而不便使用;国内由于受国际潮流的影响,又由于可用于不同人群的称呼很多,同志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只在党政机关等范围使用,出现频率也大大降低了,“同志”已失去对一般男女个人称谓的通用性。它的通称功能已被新兴的称谓语“先生”、“女士”、“小姐”等所肢解和取代。在台湾地区、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地区,包括许多中国网站,同志一词有特殊的含义,它被用于男女同性恋之间的称呼,新闻报道中也常用“同志”指称男女同性恋群。可见同志的“志”,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志,不一定是政治志向,也可以是“性”趣志向。所以出了国门,不可对人乱叫同志,以免误会。

“先生、夫人、太太、小姐、女士”等称谓词语,解放前较为流行。解放后,这些称谓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先生”一般用于涉外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民主党派成员和民主人士,也用于称呼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老教授、老教师等。对已婚妇女称“夫人、太太”、“女士”,是从其丈夫的角度对她的尊称,妻以夫贵,解放后也已很少使用了。“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解放前,只有有钱人家的女儿(未婚)才叫小姐,解放后除了外交场合也已不用。解放后“先生、女士、太太、小姐”之所以很少使用,是因为现实生活起了很大变化,对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及个人角色

⑶有了新的看法和界定,“先生、夫人、女士、太太、小姐”这些称谓被认为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资产阶级色彩,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而被人们抛弃。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些很正式的场合,人们对有身份的女子尊称为“小姐”。到80年代后期,国内卡拉OK与夜总会等逐步流行,到那里休闲的女性多被称为小姐。这个称呼既新颖别致,又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因而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后来社会上凡是年纪轻些的女士都叫“小姐”,尤其是酒店、饭店、舞厅、歌厅、浴池、发廊的年轻女服务员,人们多称之为“小姐”,这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女性的称呼基本一致。此后不少文化娱乐场所趁政府监管不力、法制不健全之机,利用色情牟取暴利,有一些小姐干起了“三陪”生意,随着“小姐”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大,其色情味道也就越来越明显,最后“小姐”的适用范围缩小,成为专门用于对提供性服务的年轻女子的称呼。所以现在礼仪场合一般不用“小姐”来称呼人,除非在“小姐”前面加上姓,叫“某小姐”。

中国上层社会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职务、职称、职业等相称。例如在行政机关里有部长、厅长、司长、局长、区长、科长、书记等职务;部队里有军长、团长、排长等职务,在企业里有董事长、总经理、业务主任等职务,等等。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渊源关系。古代官场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相当普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

⑷ 与此相关,还可以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等等。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在人们对政治权利十分重视和敏感,所以在人与人交往中常常称呼对方的行政职务,诸如“某处长”、“某局长”、“某主任”、“经理”、“厂长”、“校长”,等等,体现出下属对上司的恭维和抬举,或者说是“尊重”,显得较为正式;在封建社会里做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好处,它能极大地提高本人的社会地位,从而被看成是“人上之人”。“有权就有一切”、“官大压死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等,这些在社会上流传的谚语就反映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官文化心理。到了现代,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仍然十分浓重,不论一个人是何种职业,身份高低,都喜欢用行政官员的级别来套一套,权衡一下,以此来区分人的贵贱高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今天人们以行政职务相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多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人们亲身感受和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为生存自然要重视金钱、财富,看重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等级。人们常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是老大”等格言警句就说明了人们对金钱的崇拜程度。商务往来中,人们张口一个“王总”,闭口一个“李总”、“赵董”,经理人指点江山,企业家声名赫赫,人们把他们看作是新时代的民族英雄,有口皆碑,是理所当然的。

在社会交往中,现在人们常常以职业相称(或在职业前加姓)。职业称谓在古代也很流行,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现在,职业称谓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交际环境中。有些职业称谓本身带有一定的尊重对方的职业和劳动的味道,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较高,例如“老师”、“医生”、“李会计”、“赵编辑”,等等,又如“师傅”这一职业称谓,专指具有某种技艺的老工人,有时候还可称“老师傅”,更是含有对长者的敬意。还有一些职业如司机、邮递员、护士、警察、门卫、清洁工等,社会地位较低,它们本身不含有敬意,也没有贬义,属于中性词,但是如果被称呼者与称呼者有地位差别,或者说话语气不庄重,在这种情况下以此类职业称呼对方,容易冒犯对方,成为一种侮辱,因而是不礼貌的。称呼这类职业的人员时,比较安全的办法是在这类职业后面再加上“同志”或“叔叔”之类的亲属称谓。以职业称呼对方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我们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我国过去人们的职业十分固定,不像今天社会上的人们职业不固定,可以随意跳槽,可以跨行业找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的称呼较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属性等“社会”的因素,而没有体现个人的品格、个人的能力等“个人”特征的东西。职业是一种社会角色,用职业相称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习惯。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中国的礼仪历来就强 调等级,强调一个“分”字,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对人分内外、亲缘有远近,男女有尊卑,辈分有高低,年龄有大小,资历有深浅,职位有高低,这既是划分贵贱的标准,也是体现贵贱的标志。现代中国虽然在政治、法律上否定了等级制度,但并不等于社会上没有旧的等级观念遗留,并不等于现实社会没有上下层之差别。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目前贫富悬殊、社会地位差别巨大,社会生活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等级观念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称谓中的等级色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在现代中国,按照礼仪要求,对于有高职务、高职称和高学历的人,以称呼其职务、职称和学历为宜,例如“书记”、“部长”“教授”、“博士”、“总工”,等等。在目前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下,称呼对方高职务、高职称、高学历,是对对方地位、身份等级的认可,也是对对方的极大尊重和敬重,是对对方社会贡献和价值的认可。现代社会在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中充分利用等级观念对人们的正面激励作用,将荣誉与贡献挂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所以等级观念对于社会有其有益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

受封建等级制与等级观念影响,中国传统礼仪的正式称谓用词还有谦称与尊称,两者相对而言,此外还有贱称。中国人传统上自称往往很谦卑,如称自己为“愚”、“卑”、“敝”“寡人”、“臣”、“在下”、“仆”、“贱姓”、“卑职”、“小生”、“小人”、“牛马”。或自称自己的姓名或名,也是一种谦称。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等等;妇女的专用谦称有“奴”、“奴家”、“婢”、⑸ “妾”等。中国古代,直称对方姓名往往包含有对对方厌恶、轻视的意思,可称之为“贱称”,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在中国古代,尊称对方有以下六种形式:第一、使用专门的尊称词语,例如“夫子”、“先生”、“君”、“师傅”等;第二、称对方的“字”,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第三,称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第四,在姓、名、字、号前加上某些表敬的词,例如称对方“贵姓”、“大名”、“尊字”等;第五,把“老”字加在对方姓氏后面,例如“李老、赵老、邓老”等,这是对老年人的一种尊称;第六,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之人。中国古代的谦称与尊称十分发达,用词丰富,这是现代称谓礼仪无法相比的。谦称与尊称既是中国古代等级观念、等级制的一种产物,也是中国人在等级制环境下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在中国现代礼仪中,谦称在口语交际中已不多使用,但谦称在书面语交际中还有较多的体现,因为口语是语言的一种革命性因素,它在历史上一直就比书面语发展变化得快,书面语显得比较保守,所以到今天,书面语中除了保留了较多的文言词语、成语、格言之外,还保留了旧时代的许多谦称习语;

以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之人,也是一种尊称,较为正式,这是中国现代礼仪的一个特色。它既显得亲切、近便,也表现出对对方的喜爱、欢迎和尊重,也意味着把对方看作是自己圈里的人,是“自己人”,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人;如果不以亲属称谓,就意味着把对方看作圈 外的人,对方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是“外人”,对方的存在即使不能说对自己毫无意义和作用,也被自己看轻看贱了,也就谈不上对对方太多的人情了。

二、美国现代称谓礼仪分析。

(1)正式个人称谓。美国现代交际礼仪中的正式个人称谓主要有如下三类:第一,使用专门词语,如“先生、女士、夫人、太太、小姐”等。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第二,使用“Mr.+姓”、“Miss+姓”等;第三,使用少数几个职务头衔,如总统、州长,或者法官、医生、将军、教授以及高级宗教人士的头衔来称呼。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教授、约翰主教等。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除非个人是从事某种特殊职业,如上所述的那几种。头衔在美国是不受重视的,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这一点和我们不同。在我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中国人大都有高人一等的等级心态,所以他们要借职务头衔压别人一个点儿。美国人很少用职务头衔称呼人,这既与美国人的平等精神有关,也与美国人对阶层、阶级特权和阶级压迫等问题的看法有关。尽管世界范围内人们对阶级和阶层的看法很不相同,但阶级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却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贫富之差、弱势群体、剥削和压迫、反抗和斗争,是自从有阶级以来就与人类相伴随的。职务头衔的使用一方面是行业内部工作的需要,另一 方面也反映了称呼人和被称呼人之间的权势关系或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权势关系是人们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角色关系 ,尤其表现在职业内部。但是美国人不喜欢谈阶级、阶级特权、阶级压迫、社会阶级特征等问题,他们更多地注重种族群体、社会集团或居住的地理位置等,而工人则更注重自己的雇主、产业和职业等与自己相关的问题。阶级、阶层特权问题在美国公众话题中很少出现,在大众文化中没有位置。因此作为阶级权威和特权的一种特殊反映的职务称呼,也就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了。

美国人有时用职业上的头衔,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头衔是自己奋斗“挣来”的,体现的是个人成就。继承祖上的东西不光彩,所以美国人没有家庭世袭的头衔。虽然他们对于用惯了头衔的外来客也会以他的头衔相称,但那是一种宽容和理解。美国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几乎从不提彼此的头衔。如果你平时听惯了不离头衔的谈话,就会觉得美国人说话不客气,不近人情。你高兴的话,尽可依你本国的习惯称呼别人的名衔。美国人听你这样说话,只是觉得有趣,觉得特别。美国等西方社会的阶级、阶层的对立和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身份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交圈子。但是在日常社交生活中,每个人很重视自己的尊严,不喜欢打听对方的身分,一些带有浓重等级色彩的礼仪形式已越来越不受人欢迎。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成年的、男女陌生人,称呼中区别男女;当客人登门拜访时,客人要先向女主人致意,客气地称呼女主人,然后再向男主人打招呼,称呼 ⑹ 男主人。这些举止礼仪反映的是在其社会交往中“男女有别,女士优先”的原则。这和我国过去几十年不同,我国不分男女,可以一律称“同志”。美国现代礼仪的一大特色是妇女在交际生活中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这有如下三方面原因:首先,爱护女人、尊重女人的习惯与美国早期的历史有关。在殖民地的西部,女人奇缺,身价很高,男人们不仅需要她们做妻子和情人,还需要她们在经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到处都在喊着要女人。在加利福尼亚,男女比例为3:1,科罗拉多为20:1。在这种环境下,男士很尊重女士,给予女士在旧大陆从未有过的地位。即使在男女比例缩小的今天,男士在社交场合中尊重女士的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受此影响,直到今天美国人的家庭大多溺爱女孩。国内有人羡慕美国女人在社交场合处处受尊重,实则不然。从美国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来看,却与她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大相径庭。男女同工不同酬,美国的粉领阶层的存在可以说是性歧视导致的直接后果。在美国的白人社会中,很少看到妇女担任重要职务,她们大多担任服务性工作,如女助手、女秘书。他们所干的工作被视为是低贱的,经常受到歧视和侮辱。美国法律也有对妇女的歧视性规定,例如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其次,今日欧美许多礼仪大都来自法国,即使是美国尊重妇女的社会风尚也与法兰西社会传统上的“骑士风度”有着渊源关系。妇女由于生理和体质方面的原因,从母系社会结束以后,妇女同男人相比,就一直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欧洲在中世纪之前的数千年里,妇女的地位一直很低。即使是宫廷里

⑻ ⑺ 的妇女和其他贵族妇女,与同一阶层的男子比起来,、她们的地位也是非常低的。妇女受歧视是历史现象,又是世界现象。直到中世纪后期随着骑士制度的发展,贵族妇女的地位才得到了改变,她们一跃而享有尊贵的地位,并且被尊称为“贵妇”,受到贵族男子的拥戴和顶礼膜拜,甚至不惜以一切代价来保护她们;再次,美国人尊重妇女、女士优先的礼仪原则,也受到英国传统的影响,英国的绅士们历来将“女子第一,妇女优先”的原则视为社交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称呼“小姐”,结了婚的女性称呼“女士”或“夫人”等,说明女性的婚姻状况是其本人的一个重要社会特征,尤其受到男人社会的重视,人们对于已婚与未婚的女性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对待方式,所以有区别的必要。对成年与未成年人的不同称呼,反映了美国人关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政治与法律思想,这些称呼表明的是个人本身的性别和能力特征,是对个人社会身份和独立人格的确认,与交际主体没有任何特殊关系,如没有亲缘关系等。

(2)非正式个人称谓。美国现代交际礼仪中的非正式个人称谓主要有:第一,对人称呼其名字(不含姓);第二,使用少数的几个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美国社会风俗跟我国社会风俗大不相同的一点,就是对名字的称呼。在中国,一般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彼此熟悉亲密、年龄差距不大的同辈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美国,“直呼其名”比在中国的适用范围要广得多,在熟人之间常常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即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

⑼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了。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律平等,直呼其名或昵称,孩子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在学校,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等等,这在中国人眼中简直是放肆。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先生”、“太太”、“小姐”(Ms.,Mrs., Miss和Ms.)的称呼太客套、太正式了。如果有人称呼美国人Ms.,Mrs.,Ms.,或者Miss,他们总是会说:“请叫我Dave(Jane或Sandra)。”同样,美国人也常会马上直接称呼你的名字。

在美国,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分清辈分、长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美国人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三个词,对应中文的“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五个词,没有我们分的细致。再如,关于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只有“uncle”和“aunt”两个,而中文有“伯伯、叔叔、舅舅和姑妈、姨妈”等五个,也没有我们分得细致;还有,英文中的表示晚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与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是不分堂表和性别的,所以有人风趣地说美国人六亲不认。美国人称呼对方时很少使用亲属称谓,他们的亲属称谓语不发达,这一方面是由于亲属少,另一方面是由于亲属对他们没有太大意义。美国是一个只注重个人的社会,除了自己的家庭,即直系亲属之外,对家族的观念一般不是那么浓厚,其他的社会关系就没必要搞得那么清楚,所以亲戚之间的称呼就比较笼统模糊。所谓直系亲属,只限比自己长一辈或晚一辈且有血缘关系的,即父母亲、兄弟姐妹与子女,配偶是唯一没有血缘关系但算是直系亲属的人。美国人外表上看起来很热情,实际上内心却很孤独。他们自称他们的社会是一个疏远的社会(Alienated Society),人情淡薄。曾听说有这样的事:父母去看望儿女时要住旅馆,如果他们住在儿女家中,临走前要付饭钱,何况是其他亲戚呢。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

在美国称呼长者忌用“老”字,因为美国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年轻就是财富,人老珠黄一钱不值。所以美国人尤其是妇女不喜欢老,所以不能称人家老先生、老太太等。但在中国称呼“老”字是很流行的,是对人的尊重。

比较而言,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1)由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宣扬、实行封建宗法制和礼制,受其影响,中国现代称谓礼仪较多地、较重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与身份等级,等级观念较强;而美国由于一直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所以美国现代称谓礼仪的等级观较弱,人与人的平等意识较强。

(2)中国现代称谓礼仪中缺少男性和女性的通称。有的同志也持这种看法,比如英语中的Mr,Miss,Mrs,我们一般译为先生、小 17 姐、女士(或太太),其实会引起误解。因为“先生”一词在中国,无论文言还是白话,多少含有尊敬、尊重的意思,而英语中是毫无此意的。所以在英语中警察可以称囚犯为“Mr John”,而在中文中就不能不分场合或对象对一切男子称“先生”。可是不用“先生”用什么词呢?用“同志”也不合适。日文中就有这样的词,如さん就老少皆宜,贵贱兼用,译成老王、小王、王君都可以。而日文中的“先生”却严格限于几种人,绝不能滥用。记得有人建议在汉语中用“君”作为男性、甚至包括女性的通称,但在没有被普遍接受之前,只能是个人的习惯。

(3)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典籍浩繁,可资利用的古语材料非常丰富,取之不尽;今天人民群众,特别是下层群众在运用语言中体现出强大的创造力,非正式称谓语不断新陈代谢;另一方面,过去二十几年来我们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引进和吸收了英语中的一些好的正式称谓语,或对旧的称谓语进行改造,添加进新的内容,使其适应新的时代与新的社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不足,总体来看是好的。但是一些消极的因素同时也存在于称谓礼仪中,特别是存在于非正式称谓礼仪中,这是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当前,使用非正式称谓礼仪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能把剥削阶级道德观念当成社会新潮流,如称“掌柜的”、财主”、“马夫”、“少爷”等。有的人对这些称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沾沾自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二是不礼貌的称谓在公共场所不要用,如“老头”、“老婆”、“小子”等。但这些称呼在家庭中或亲朋好友之间使用,反会产生亲 昵的效果;三是青年人称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儿们”、“姐儿们”之类的称谓,以免给人以“团伙”之嫌。总之,称谓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区别不同场合,以文明礼貌为原则。要防止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努力造成一种良好的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称谓礼仪新风尚。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称谓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

(4)中国现代称谓礼仪是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继承了传统礼仪的哲学观和价值观,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同时在与国际社会交往中,特别是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中吸收了其许多有益的成分逐步成长和完善起来的,是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从国际文化的视野看,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或中国特征。我们应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特别是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继续保持这种特色,在比较中继续发展这种特色,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祖国的称谓礼仪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P133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年5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3] 钟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P651合肥市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7年5月第2版 [4] [美]良人著,《美风华雨》P12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0月

[5] [战国]荀况著 蒋南华等著译《荀子全译》P392 贵阳市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年2月 [6]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P263 北京市 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7] 傅光中 田艳玲 主编《西方人性格地图》P374 济南市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年9月 [8] 高福进 著 《由独享到共有》P119 上海市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9月 [9] 纪秋怀著《财富与文明》P187长春市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5年5月

作者信息:

白银亮——1963年生,男,籍贯:内蒙古乌盟察右中旗。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教师,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中西文化、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民俗学,并在这些方面有多年教学经验和论著发表。

李效媛——1963年生,女,籍贯:内蒙古呼盟牙克石市。秦皇岛市第十四中学教师,英语本科毕业,一级教师,从事英语教学。

联系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邮编号码:066004 E-mail地址:711baiyinliang@sina.com 宅电:8079956

手机:***

第二篇: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分析

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分析

白银亮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 中国现代称谓礼仪可分为正式称谓礼仪与非正式称谓礼仪;中国现代称谓礼仪较多地、较重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与身份等级,等级观念较强,这是有历史根源的。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中国的礼制历来就强调等级,强调一个“分”字,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这一点在称谓礼仪上看得最为清楚。本文对中国现代称谓礼仪的成因作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称谓礼仪;正式称谓;非正式称谓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⑴133 是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的区别而使用的一些称呼。在中国现代社会,见面称呼一个人时,在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非正式场合与正式场合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把在下层社会和非正式场合所用的称谓礼仪叫做非正式称谓礼仪,把上层社会与正式场合所用的称谓礼仪叫做正式称谓礼仪。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别,其实称谓礼仪的使用随具体情况的不同非常灵活,难免有两可的情形。称谓礼仪最能把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反映出来,从中也最能看出人与人在等级与身份上的差别。分述如下:

(1)非正式称谓礼仪。中国现代交际礼仪的非正式个人称谓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第一,称呼名字(不含姓);第二,以“老”、“大”或“小”等字加“姓”称呼对方;第三,以亲属称谓相称;第四,下层群众日常口语中使用的一些固定词语,例如“掌柜的”、“老头”、“哥儿们”等,含有封建色彩,或格调不雅。第五,如果是复姓,可仅以复姓两字称呼对方。在现代社会,长辈对晚辈或熟悉亲密的同辈人之间可以称呼名字(多为两字,一个字的名,叫起来像昵称)。朋友、邻居和亲密熟悉的人之间,在非正式场合是以“老”、“小”等字再加上对方的“姓”来称呼对方的,如“老张”、“小王”等。“老”与“小”从字面上看体现的是年龄差别,但暗含着阅历、资历的差别。这种分别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传统上,年龄和身份一样重要,或者说年龄就是一种身份和阅历。“老某”,含有 1 敬重之意,“小某”含有可爱之意,这是和“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原则相一致的,也体现了一种尊卑关系;

在现代中国社会,亲戚之间在非正式场合一般是以亲属关系来称谓的,如表兄、姑妈,等等,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传统上,下层老百姓较重视血缘、亲缘、辈分、年龄、资历等,这是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老百姓安土重迁,人们的交际范围很有限,大都仅局限于亲朋好友这个圈子,仅限于熟人之间。这个圈子里的人常常不是有血缘关系,就是有亲缘关系,或者兼而有之。我们常说“是灰比土热”、“血浓于水”、反映的就是以血缘为重、以血缘、亲缘关系来对待人的思想,也体现了亲疏贵贱的等级观念;即使都以亲属来称谓,也是分远近等差的,也就有了贵贱之别。例如父亲方面同姓的亲属称为“堂”,意思是同一家的,是本家姓,是由男性亲属延续出去的,有血缘关系,在家谱和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母亲方面或父亲方面由女性亲属延续出去的亲属称为“表”,与自己的姓不同,只是表面的亲戚了,在家谱中是没有任何表亲的,形同外人,所以有“一表三千里”之说。

亲属称谓制度产生很早,早在血缘家族阶段就产生了。恩格斯指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这并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称呼,而是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

⑵24 疏异同的观点的表现。”正因为如此,亲属称谓在原始社会中蕴含着家庭礼仪的功能和作用。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亲属称谓的礼仪功能与作用基本没有变化。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血缘、亲缘观念是一套现成的、无可替代的、行之有效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框架。以亲属来称谓一个人,实际是交际主体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宗法血缘、亲缘观念来拉近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为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以亲属称谓一个人,既是在给交际对象进行角色定位,也是在给主体自身进行角色定位。它既界定了一个人在特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界定了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也界定了一个人应具有的举止言谈、穿着打扮的角色形象,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义。因为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具体的、相互作用的和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主体,就会有什么样的客体,反 2 之亦然。所以在中国以亲属称呼一个人,是对对方的极大尊重,也是一次以情感人、以义动人的感情“公关”。对方接受了称呼,就是接受了礼的约束,就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表现一定的亲情和善意,否则“人而无礼,不知其可也”,就会将交往对象置于禽兽的境地,这是交往对象所无法承担的后果。所以亲属称谓对于一些油滑之人来说,无疑是一枚得心应手的绝妙棋子,在人际交往中令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即使对于一般人的社会交往,其意义和作用也非同小可,这就造成在中国现代社交生活中亲属称谓礼仪在非正式场合和乡下老百姓中比较流行,还具有相当生命力。

(2)正式称谓礼仪。正式称谓礼仪是市民阶层、职业人员在公务、商务场合,或在会议、典礼和各种仪式中所用的称谓礼仪,包括专语称谓、职业称谓、职务称谓、职称称谓、学历称谓、谦称与尊称和姓名称谓等。

专语称谓包括“同志、“先生、太太、(某)小姐、女士”等称谓语。“同志”作为男女通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通行的一般个人称谓,那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使用。这一称谓是近代以来随着“革命”运动而流行起来的。可以说同志的称谓是革命的产物,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同志”一词还是很流行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同志一词鲜明的政治色彩,在国际商务和政务交往中称呼同志会产生较大的文化障碍,因而不便使用;国内由于受国际潮流的影响,又由于可用于不同人群的称呼很多,同志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只在党政机关等范围使用,出现频率也大大降低了,“同志”已失去对一般男女个人称谓的通用性。它的通称功能已被新兴的称谓语“先生”、“女士”、“小姐”等所肢解和取代。在台湾地区、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地区,包括许多中国网站,同志一词有特殊的含义,它被用于男女同性恋之间的称呼,新闻报道中也常用“同志”指称男女同性恋群。可见同志的“志”,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志,不一定是政治志向,也可以是“性”趣志向。所以出了国门,不可对人乱叫同志,以免误会。

“先生、夫人、太太、小姐、女士”等称谓词语,解放前较为流行。解放后,这些称谓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了。⑶651“先生”一般用于涉外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民主党派成员和民主人士,也用于称呼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老教授、老教师等。对已婚妇女称“夫人、太太”、“女士”,是从其丈夫的角度对她的尊称,3 妻以夫贵,解放后也已很少使用了。“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解放前,只有有钱人家的女儿(未婚)才叫小姐,解放后除了外交场合也已不用。解放后“先生、女士、太太、小姐”之所以很少使用,是因为现实生活起了很大变化,对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及个人角色有了新的看法和界定,“先生、夫人、女士、太太、小姐”这些称谓被认为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资产阶级色彩,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而被人们抛弃。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些很正式的场合,人们对有身份的女子尊称为“小姐”。到80年代后期,国内卡拉OK与夜总会等逐步流行,到那里休闲的女性多被称为小姐。这个称呼既新颖别致,又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因而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后来社会上凡是年纪轻些的女士都叫“小姐”,⑷129 尤其是酒店、饭店、舞厅、歌厅、浴池、发廊的年轻女服务员,人们多称之为“小姐”,这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女性的称呼基本一致。此后不少文化娱乐场所趁政府监管不力、法制不健全之机,利用色情牟取暴利,有一些小姐干起了“三陪”生意,随着“小姐”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大,其色情味道也就越来越明显,最后“小姐”的适用范围缩小,成为专门用于对提供性服务的年轻女子的称呼。所以现在礼仪场合一般不用“小姐”来称呼人,除非在“小姐”前面加上姓,叫“某小姐”。

中国上层社会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职务、职称、职业等相称。例如在行政机关里有部长、厅长、司长、局长、区长、科长、书记等职务;部队里有军长、团长、排长等职务,在企业里有董事长、总经理、业务主任等职务,等等。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渊源关系。古代官场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相当普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与此相关,还可以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等等。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在人们对政治权利十分重视和敏感,所以在人与人交往中常常称呼对方的行政职务,诸如“某处长”、“某局长”、“某主任”、“经理”、“厂长”、“校长”,等等,体现出下属对上司的恭维和抬举,或 4 者说是“尊重”,显得较为正式;在封建社会里做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好处,它能极大地提高本人的社会地位,从而被看成是“人上之人”。“有权就有一切”、“官大压死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等,这些在社会上流传的谚语就反映了数千年来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官文化心理。到了现代,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仍然十分浓重,不论一个人是何种职业,身份高低,都喜欢用行政官员的级别来套一套,权衡一下,以此来区分人的贵贱高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今天人们以行政职务相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多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人们亲身感受和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为生存自然要重视金钱、财富,看重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等级。人们常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有一切”、“有钱就是老大”等格言警句就说明了人们对金钱的崇拜程度。商务往来中,人们张口一个“王总”,闭口一个“李总”、“赵董”,经理人指点江山,企业家声名赫赫,人们把他们看作是新时代的民族英雄,有口皆碑,是理所当然的。

在社会交往中,现在人们常常以职业相称(或在职业前加姓)。职业称谓在古代也很流行,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现在,职业称谓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交际环境中。有些职业称谓本身带有一定的尊重对方的职业和劳动的味道,这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较高,例如“老师”、“医生”、“李会计”、“赵编辑”,等等,又如“师傅”这一职业称谓,专指具有某种技艺的老工人,有时候还可称“老师傅”,更是含有对长者的敬意。还有一些职业如司机、邮递员、护士、警察、门卫、清洁工等,社会地位较低,它们本身不含有敬意,也没有贬义,属于中性词,但是如果被称呼者与称呼者有地位差别,或者说话语气不庄重,在这种情况下以此类职业称呼对方,容易冒犯对方,成为一种侮辱,因而是不礼貌的。称呼这类职业的人员时,比较安全的办法是在这类职业后面再加上“同志”或“叔叔”之类的亲属称谓。以职业称呼对方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我们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我国过去人们的职业十分固定,不像今天社会上的人们职业不固定,可以随意跳槽,可以跨行业找工作;另一方面由于 5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的称呼较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属性等“社会”的因素,而没有体现个人的品格、个人的能力等“个人”特征的东西。职业是一种社会角色,用职业相称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习惯。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中国的礼仪历来就强调等级,强调一个“分”字,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⑸392 对人分内外、亲缘有远近,男女有尊卑,辈分有高低,年龄有大小,资历有深浅,职位有高低,这既是划分贵贱的标准,也是体现贵贱的标志。现代中国虽然在政治、法律上否定了等级制度,但并不等于社会上没有旧的等级观念遗留,并不等于现实社会没有上下层之差别。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目前贫富悬殊、社会地位差别巨大,社会生活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等级观念生存发展的肥沃土壤,称谓中的等级色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在现代中国,按照礼仪要求,对于有高职务、高职称和高学历的人,以称呼其职务、职称和学历为宜,例如“书记”、“部长”“教授”、“博士”、“总工”,等等。在目前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下,称呼对方高职务、高职称、高学历,是对对方地位、身份等级的认可,也是对对方的极大尊重和敬重,是对对方社会贡献和价值的认可。现代社会在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中充分利用等级观念对人们的正面激励作用,将荣誉与贡献挂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所以等级观念对于社会有其有益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

受封建等级制与等级观念影响,中国传统礼仪的正式称谓用词还有谦称与尊称,两者相对而言,此外还有贱称。中国人传统上自称往往很谦卑,如称自己为“愚”、“卑”、“敝”“寡人”、“臣”、“在下”、“仆”、“贱姓”、“卑职”、“小生”、“小人”、“牛马”。或自称自己的姓名或名,也是一种谦称。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等等;妇女的专用谦称有“奴”、“奴家”、“婢”、“妾”等。中国古代,直称对方姓名往往包含有对对方厌恶、轻视的意思,可称之为“贱称”,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在中国古代,尊称对方有以下六种形式:第一、使用专门的尊称词语,例如“夫子”、“先生”、“君”、“师傅”等;第二、称对方的“字”,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第三,称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第四,6 在姓、名、字、号前加上某些表敬的词,例如称对方“贵姓”、“大名”、“尊字”等;第五,把“老”字加在对方姓氏后面,例如“李老、赵老、邓老”等,这是对老年人的一种尊称;第六,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之人。中国古代的谦称与尊称十分发达,用词丰富,这是现代称谓礼仪无法相比的。谦称与尊称既是中国古代等级观念、等级制的一种产物,也是中国人在等级制环境下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在中国现代礼仪中,谦称在口语交际中已不多使用,但谦称在书面语交际中还有较多的体现,因为口语是语言的一种革命性因素,它在历史上一直就比书面语发展变化得快,书面语显得比较保守,所以到今天,书面语中除了保留了较多的文言词语、成语、格言之外,还保留了旧时代的许多谦称习语;

以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之人,也是一种尊称,较为正式,这是中国现代礼仪的一个特色。它既显得亲切、近便,也表现出对对方的喜爱、欢迎和尊重,也意味着把对方看作是自己圈里的人,是“自己人”,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人;如果不以亲属称谓,就意味着把对方看作圈外的人,对方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是“外人”,对方的存在即使不能说对自己毫无意义和作用,也被自己看轻看贱了,也就谈不上对对方太多的人情了。

称谓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头脑中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业、领域和组织有不同的称谓礼仪,从而形成了一个由若干小系统组成的极其庞大的称谓礼仪文化系统。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 ,称谓语和称谓礼仪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成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7.[4]良人著.美风华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荀况,蒋南华.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Appellation etiquette analyzing of modern China

Bai Yinliang(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llege,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Abstract: There are formal appellation etiquette and informal appellation etiquette in modern China appellation etiquettes.Modern China appellation etiquette more often shows one person’s identity and status degree , grading concept is strong as it has historical cause.Feudal society spanning two thousands years in China is a grading society.Chinese etiquettes emphasize grading long time ago ,emphasize “separating” ,say grades in gentle and simple ,sequence of the older and the young ,the rich and the poor have their own appellation , these phenomena can be found easily on appellation etiquettes.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root cause of modern China appellation etiquettes forming.Keywords:appellation etiquette formal appellation informal appellation

作者信息:

白银亮——1963年生,男,籍贯:内蒙古乌盟察右中旗。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教师,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中西文化、商务礼仪、民俗学,并在这些方面有多年教学经验和论著发表。

联系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邮编号码:066004 E-mail地址:711baiyinliang@sina.com 宅电:8079956

手机:***

第三篇: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 简介

称谓礼仪称谓,也叫称呼,属于道德范畴。称谓礼仪是在对亲属、朋友、同志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它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大家的祖先使用称谓十分讲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在使用称谓时无不入幽探微,丝毫必辨。现在的现代礼仪,虽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来,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表现出新一代礼貌称谓的新风貌。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使用称谓,应当谨慎,稍有差错,便贻笑与人。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称谓要表现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

符合身份称谓

当清楚对方身份时,既可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也可以对方的身份相称;当不清楚对方身份时,可采用以性别相称“某先生”、“某女士”或“XX老师”,亦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符合年龄称谓

当称呼年长者时,务必要恭敬,不应直呼其名,可敬呼“老张”、“老王”等;当尊称有身份的人时,可将“老”字与其姓相倒置,如“张老”、“王老”;当称呼同辈的人时,可称呼其姓名,有时甚至可以去姓称名,但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体现出真诚;当称呼年轻人时,可在其姓前加“小”字相称,如“小张”、“小李”,或直呼其姓名,但要注意谦和、慈爱,表达出对年轻人的喜爱和关心。

作用

讲解称谓礼仪称呼有二个作用:一是表明说话动作或内容的指向对象;二是表明对该对象的态度。要讲究礼貌,就不能忽略第二个作用。

1.在面对面的称呼中有礼节。有些同学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只要对方知道自己是在对他说话就没有必要称呼他了。其实,懂礼貌的人经常会单单为了表示敬重而称呼。比如,上学路上看到老师了就叫一声“老师”,放学回家后看到父亲了就叫声“爸爸”,这在礼仪上都是很有必要的,哪怕是叫过后什么话也不说,被称呼人也会领会你对他们的敬重。

2.在使用第二人称时有礼节。大家都知道,用“您”比用“你”要更显敬重,这是我们必须记住的,但是我们还要知道,用“老师您”、“叔叔您”、“经理您”比单用“您”也更显敬重。还有,用量词“位”也可表示尊重,如说“这位同学”比说“这个同学”要好。3.对说话对象的家人称谓中有礼节。比如,对老师的妻子可以称“师母”,对兄长的妻子称“大嫂”,如领导年龄与自己父母差不多,对其夫人就可称为“阿姨”,不要直呼其名或“你老婆”。4.对说话对象所属的事物的称谓中有礼节。对对方的姓(名)要称“贵姓”或“尊姓大名”,对老师的作品可称“大作”,对方的观点可称“高见”,对老人的年龄要称“高寿”,对对方的公司称“贵公司”,在书面语言中,对年轻女性的名字可称“芳名”,对其年龄也可称“芳龄”。5.对对方的行为的称谓中有礼节。如:宾客的来临可敬称为“光临”、“惠顾”,对方的批评可敬称为“指教”,对方的解答可敬称为“赐教”,对方的原谅可敬称为“海涵”,对方的允诺可敬称为“赏光”、“赏脸”,对方的修改可敬称为“斧正”,在书面语言中,对方的到达叫“抵”,对方的住宿叫“下榻”。类别

称谓礼仪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行业称呼。

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

性别称呼

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规范

古代称谓礼仪称谓的使用是否规范,是否表现出尊重,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会习惯,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互相接触,称谓问题必然频繁地出现。一般来说,在中国,称谓应按职业、年龄来选择。如到机关联系工作,应称“同志”,单位内部除称“同志”外,习惯上也可用“小张”、“小王”之类称谓。在医院称“医生”和“大夫”,到工厂叫“师傅”,去学校称“老师”、“教授”或“同学”。邻居按辈数称呼,如对长辈可称“大爷”、“叔叔”、“老伯”等。对小孩叫“小朋友”、“小同学”等。使用称谓的注意

不能把剥削阶级道德观念当成社会新潮流,如称“掌柜的”、“财主”、“马夫”、“少爷”等。有的人对这些称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沾沾自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不礼貌的称谓在公共场所不要用,如“老头”、“老婆”、“小子”等。而这些称呼在家庭中或亲朋好友之间使用,反会产生亲昵的效果;

青年人称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儿们”、“姐儿们”之类的称谓,以免给人以“团伙”之嫌。称谓礼仪的次序

一般情况下,同时与多人打招呼,应遵循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近后远、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进行人际交往,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失敬于人。称呼时应注意以下细节: 不因粗心大意,用心不专而使用错误的称呼。如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错误判断,产生误会。不使用过时的称呼。如“老爷”、“大人”等。

不使用不通行的称呼。如“伙计”、“爱人”、“小鬼”等。不使用不当的行业称呼。

不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如“磁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称呼。不使用绰号作为称呼,不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对年长者称呼要恭敬,不可直呼其名。传统称谓

古代称谓礼仪中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以“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庚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 期熙:《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 殿下 阁下 足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 小姐 女士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妻子的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国际交往中的称呼礼仪

外国称谓礼仪普通男女的称呼。一般情况下,对男子不管其婚否都称为“先生”(Mister);对于女士,已婚的称为“夫人”(Mistress),未婚的称“小姐”(Miss);婚姻状况不明的,也可称为“Miss”。在外事交往中,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也可将其称为“女士”(Madam)。

官方人士的称呼。对高级官员,称为“阁下”,也可称职衔或“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为“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对其他官员,可称职衔或“先生”、“女士”等。皇家贵族的称呼。对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皇后,可称为“陛下”;王子、公主、亲王等可称为“殿下”;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其爵位,亦可称“阁下”,或称“先生”。

技术人员的称呼。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职称、学位的人士,可称为“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也可加上姓氏或“先生”。军人的称呼。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其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将领称“阁下”。

服务人员的称呼。一般情况下称“服务员”,如果知道其姓名的可单独称呼其名字,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教会人员的称呼。教会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也可以职称加“先生”,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同志称呼。凡是与中国同志相称的国家,对其各种人员均可称为“同志”,有职衔的可加职衔。相关词条

婚庆礼仪中餐礼仪宗教礼仪文明礼仪公关礼仪个人礼仪

第四篇: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

一、口头称谓语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

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

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

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

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把自己的官叫“待罪”。向别人询问叫“拜问”。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

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令侄:称人侄儿。贤契:称自己的学生。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 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拜望:探望。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恭候:恭敬地等候。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告:告诉。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久仰:敬仰思慕已久。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劳神:耗费精神。借光:请人给予方便。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指教:敬请指教。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收藏 分享 评分

落花修修 飘商掠周 君哦我吟 黛葬玉收 花开如蝶 难过三秋 落花丝丝 牵我所思 唯我所思 其心安知 安知安知 空劳我痴 落花采采 如雾似海 我复笑之 余卿共载 眩极灿兮 落花皑皑

落花狂飞 无依无归 纠纠扰扰 寥落成灰 辗转辗转 雨化风吹 落花随风 乱舞半空 如萍如蓬 任我西东 花自风中 风花两空 落花无休 我心幽幽 不解君心 或君悠悠 我依幽幽 不以君休

2#

二、传统称谓种种

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兄

弟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以“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八十曰耄。”期熙:《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岁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

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 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

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

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

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

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 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

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 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

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

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 到了民间。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妻子的种种称呼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 内。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 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发室:原配妻子。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落花修修 飘商掠周 君哦我吟 黛葬玉收 花开如蝶 难过三秋 落花丝丝 牵我所思 唯我所思 其心安知 安知安知 空劳我痴 落花采采 如雾似海 我复笑之 余卿共载 眩极灿兮 落花皑皑

落花狂飞 无依无归 纠纠扰扰 寥落成灰 辗转辗转 雨化风吹 落花随风 乱舞半空 如萍如蓬 任我西东 花自风中 风花两空 落花无休 我心幽幽 不解君心 或君悠悠 我依幽幽 不以君休

#3

三、书信常用词语

(一)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顷接大示,如见故人。久不通函,至以为念。前上一函,谅已入鉴。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睽违日久,拳念殷殊。分手甚久,别来无恙。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久钦鸿才,时怀渴谒。德宏才羡,屡屡怀慕。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祝贺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1、贺新婚

忽鸣燕贺,且祝新禧。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属,至为欣慰。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

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欢,白头偕老。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2、祝寿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恭祝延年寿千秋。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3、贺生儿女

闻育祥麟,谨此恭贺。

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贺生女)弄璋之喜,可庆可贺。(贺生子)弄瓦之庆,遥以致贺。(贺生女)

(七)致谢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感荷高情,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承蒙惠赠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

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八)致歉

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

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为怀。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九)拜托

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乞赐„„,以志厚谊。

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

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

(十)致哀

惊闻××作古,家失栋材,悲痛万分。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顺变。

前闻令×逝去,为之惨然,人死不能复生,尚望节哀。

闻悉××仙逝,不胜伤悼,足下遭此不幸,伤感必甚,恳请宽辟哀情,善自珍爱。

死者已矣,生者恳请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摄,勉抑哀思。谨函驰陈,藉申慰问。惊承讣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无不同深惋惜。(十一)赠物

奉呈薄资,尚望笑纳为幸。

区区小物两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晒纳。

所奉礼品虽微不足道,但物轻情意重,望勿嫌弃。千里鹅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纳。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为数甚微,将意而已。

(十二)请教

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甚盼时赐物,匡我不逮。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

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十三)商讨

愚直之言,尚祈嘉纳。蒙雅爱,沥胆直谏。

叨称至好,故敢缄阻,草沥数行,请鉴纳。相见以诚,请恕不谦。

微开之言,幸无见阔,不胜大愿。

叨在契末,斗胆直陈,伏维朗照,不尽缕衷。

吾敬先生,尤爱真理,故秉笔直陈,希原谅之为祷。缘承下询,草复寸笺,种种尚须斟酌之处,尊意如何?

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屡承下问,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怀,万乞曲矛谅察为幸。

(十四)结束

匆此先复,余容后禀。铁此布臆,余容续陈。临书仓促,不尽欲言。日来事冗,恕不多叙。书不尽意,余言后续。草率书此,祈恕不恭。驰函寓意,伫望示复。

匆此草就,不成文进,原宥是幸。

忙中即书,言不由衷,不足之处,恕见谅。

------------礼貌用语

初次见面曰:久仰;好久不见曰:久违;请人原谅曰:包涵;请人收礼曰:笑纳;

向人询问曰:动问;表示谢意曰:多谢;别人欲行曰:慢走;请受邀请曰:赏光;

领受情谊曰:承情;分手告别曰:回见;晚上道别曰:晚安;未能亲迎曰:失迎;

礼貌不周曰:失敬;要求回信曰:赐复;请人指教曰:赐教;征求意见曰:不吝;

拜托答谢曰:有劳;请人任职曰:屈就;受人指教曰:叼教;请主人别送行:止步;

自己作品给别人看:教正、斧正;请求接受赠品曰:赏脸;动问长辈年岁曰:高寿、贵庚;有话对人说:打扰;读者给编辑部:敬颂编安;晚辈给长辈:顺颂安康;

长辈对晚辈:顺致安好;平级机关间:特此函达;

“x x”之交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蔺列传》)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石交:交谊坚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x x”之年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尚在襁褓,初知发笑,(婴幼儿);(2~3岁)

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牙,长出新牙,(七八岁间);

髫年:女孩七岁

龆年:男孩八岁

垂髫:童子未冠,头发下垂谓之龆;

总角:角,小髻。总,束发上分,人之童年;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礼记》“人生十年月幼学”;

豆蔻:“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13~15 舞象之年:15~20 金钗之年:12岁(女孩)

及笄:《礼记》“女子十又五而笄”(结发为笄,表成年);

束发:男孩成童,束发为髻; 破瓜(碧玉年华):瓜拆开为“二八”,二八相加或相乘,谓女子十六或六十四岁;

桃李年华:20岁(女)

花信年华:24岁(女)

弱冠:《礼记》“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结发加冠,体且未壮。

而立:《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成立:“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人之成年;

不惑:《论语》“四十而不惑”(明辨不疑)

强仕:《礼记》四十曰强仕;

知非:《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之五十;

天命:《论语》“五十而知天命;”

及艾:《礼记》“五十曰艾”(发白如艾);

杖行:《礼记》“五十杖于家”

耆艾:《礼记》“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岁;

花甲:人之六十;

耳顺:《礼记》“六十而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垂老:《垂老别》,人之将老;

桑榆:《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天黄昏,喻人之将老);

耆老:《国语》“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岁;

古稀: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

迟暮:杜甫“迟暮少寝食,”人之将老;

皓首:《后汉书》“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眉寿:《诗经》“此为春酒,以介眉寿”(秀眉,寿者相称,人之长寿。

风烛:风中之烛、随时可灭,人之残年。

耄耋:“七耄八耋”,人之七八十岁;

鲐(tái)背:“九十鲐背”

白寿:“白”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寿民:“清代称百岁老人为寿民”

期颐:《礼记》百年曰期颐(百岁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生活待人 落花修修 飘商掠周 君哦我吟 黛葬玉收 花开如蝶 难过三秋 落花丝丝 牵我所思 唯我所思 其心安知 安知安知 空劳我痴 落花采采 如雾似海 我复笑之 余卿共载 眩极灿兮 落花皑皑

落花狂飞 无依无归 纠纠扰扰 寥落成灰 辗转辗转 雨化风吹 落花随风 乱舞半空 如萍如蓬 任我西东 花自风中 风花两空 落花无休 我心幽幽 不解君心 或君悠悠 我依幽幽 不以君休

上一篇:谦辞敬辞大全

下一篇:口头称谓语

谦辞敬辞大全(转载)

shiruishitou 收录于2011-02-21 阅读数: 公众公开 原文来源

我也要收藏

谦辞敬辞大全

会员:cymzwxl 友情提供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令”字一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趁对方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或。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友;老总:尊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某些高级领导人(多和姓连用,后也称一些企事业第一把手为老总.)“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贤”字一族。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贤侄:称侄子。

此外还有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足下:称对方;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谦辞辑录

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 “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寒舍:谦称自己的家;犬子:称自己的儿子;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台甫——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大号 台端——旧时称对方

钧谕——书信中称尊长所说的话。还有钧裁、钧安等 贵庚——问人年龄 贵恙——问对方的病况 斧正——请人修改诗文 玉成——成全。例:深望玉成此事 玉体、玉音——指对方身体或言行

违教——指离开某人后未见面(多用于书信)雅教——称对方对自己的指教 拜教——恭敬地接受教诲 昆玉——对别人弟兄的敬称

潭府——尊称他人的宅第。如潭第多福

惠鉴、钧鉴、雅鉴、台鉴、台览——请您审阅、审查、指教 谨悉——恭敬地知道 谨启——恭敬地陈述 兹有——现在有

顷按、顷奉——刚刚接到 奉箴——接到来信 鉴于——考虑到 本拟——本来打算 业示——已经在 迳与——直接地同 赓即——接着立即 不日——不久,不多天 不时——随时

歉难——因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而表示歉意 鼎力——大力 孔殷——十分急切 售罄——卖完 鉴宥——请原谅 不克——不能

瑕疵——微小的弱点 迭函——屡次发信

为荷、是荷——接受你的恩惠(如复函为荷)稽迟——拖延、不及时 惠纳、笑纳——接受 卓夺——高明的决断

时祉、近祉——现在幸福、近来蛮不错

台安、台祺、台馁——您安好、吉祥、平安 商安、教祺——经商、教书安好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代字:女子尚示定亲,如“代字闺中” 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 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 丁忧:遭到父母的丧事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独夫: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方家:“大方之家”的简称,多指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人

父执:父亲的朋友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高堂:(书)指父母

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

割席:指与朋友绝交(典出管宁、华歆)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更衣:婉辞,上厕所

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归天、归西:婉辞,人死之称 归省:(书)回家省亲 桂冠:光荣的称号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过誉:谦辞,过分称赞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 合卺(jǐn):成婚

红案:厨工的分工上指做菜的工作 白案:厨工的分工上指蒸饭之类的工作 候光:敬辞,等候光临 候教:敬辞,等候指教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

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写的上款

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上一篇:最实用说话技巧:能说会道(转载)_男女资讯 下一篇:称谓礼仪

(shiruishitou

第五篇:2.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

1、生活中的称谓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下面关于称谓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对于有身份、年纪长者,可以以“先生”相称

B.对于文艺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有身份者,均可以称之为“老师”

C.对宗教界人士,可以称姓名加神职

D.已经结婚的那一位称对象

2、下列关于语言礼仪正确的有(ABC)

A.商务交往中应该遵循“六不问原则”; B.语言要正规标准;

C.商务语言的特点:“少说多听”; D.双方初次见面无话可说时,可以“聊天”—谈天气。

3、尊重他人要点:(ABCD)

A.尊重上级B.尊重同事C.尊重下级D.尊重客户E.尊重所有人

4、讲究礼仪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为(ABC)

A.内强素质B.外塑形象C.增进交往D.使问题最小化E.便于理解应用F.有利于交往应酬

5、商务交往中女性佩戴首饰的原则是(ABCD)

A.符合身份,以少为佳; B.同质同色;C.不佩戴珍贵的首饰;

D.不佩戴展示性别魅力的首饰(如胸针、脚链)。E.体现人价值

6、商务人员职场裙服穿着四大禁忌:(ABCDE)

A.穿黑色皮裙B.裙鞋袜不搭配C.光脚

D.三截腿E.发型与服装不搭配

7、在美国,(C)岁以上男子享有“先生”的称呼。

A、18 B、16 C、12 D、15

8在现实生活中,对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采取下列ABCD方法称呼

A同志B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C以职务职称相称D入乡随俗 9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不可称呼为(D)。

A.先生B.职衔C.阁下D.小姐

10在君主制国家,按习惯应该怎样称呼(ACE)。

A.称国王、皇后为“陛下” B.称亲王为“阁下”C.称王子、公主为“殿下”D.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可称“阁下”,但不可称“先生”。E.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可称爵位

11以下对涉外礼仪中惯用的称呼方式,描述正确的是(ABCE)。

A.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职称 B.对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士,可相应称 “博士”,同时可以加上姓氏 C.对医生,可相应称 “医生”同时可以加上姓氏。D.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E.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12在涉外交往中,对外国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可称为:(C)

A,陛下 B,殿下 C,阁下

13,下列几项中不属于服务员的“接待三声”的是:(C)

A,迎客之声 B,介绍之声 C,留客之声

14与外宾交往时,为了表达彼此的亲近感,可以A

A.征得对方同意后,直接称呼其名字(given name)

B.不必征得对方同意,直接称呼其名字(given name)

C.直接称呼对方全名(given name + family name)

15商用名片讲究三个三,以下属于这三个三内容的有(ABD)

A.商用名片负责制时要有企业标识、企业全称、部门; B商用名片要提供本人称谓:姓名、行政职务、学术头衔;

C.商用名片的交换三原则是交换索取,双手送上,注视接受。

D.商用名片通常只能提供三种联络方式.联络方式:企业所在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办公电话。邮箱、传真要酌情给,手机等私人联系方式不要印;

16下列关于语言礼仪正确的有(ABCD)

A.商务交往中应该遵循“六不问原则”;B.语言要正规标准;C.商务语言的特点:“少说多听”;D.双方初次见面无话可说时,可以“聊天”—谈天气 17在商务交往中,尤其应注意使用称呼应该(B

A就低不就高B就高不就低C适中D以上都不对

18办公室礼仪中打招呼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职员对上司的称呼上,应该注意:(A)A,称其头衔以示尊重,即使上司表示可以用名字,呢称相称呼,也只能局限于公司内部B,如果上司表示可以用姓名,昵称相称呼,就可以这样做以显得亲切 C,随便称呼什么都可以

19如果在书写Mary White(玛丽· 怀特)时,下面哪种是合乎礼仪规范的:(C)A,M.NB,Mary.WC,M.White

20如何恰当地介绍别人是商务人员必备的礼仪技巧,能够正确地掌握先后次序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在介绍中,下面不符合正确礼仪的是:(B)A,首先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 B,首先将女性介绍给男性 C,首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

21合理的称呼也能表现礼仪,下列称呼方式不正确的是:(C)A,应使用合理的称谓B,当不知道对方性别时,不能乱写,可用职业称呼 C,很熟的朋友在商务场合可称小名或是呢称以示亲切 名字可缩写,姓不可以

22公务式自我介绍需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D)A单位、部门、职务、电话

B单位、部门、地址、姓名

C姓名、部门、职务、电话

D单位、部门、职务、姓名

23商务会面中正式称呼即(、ABD)

A、行政职务B、技术职称C、地方性称呼D、泛尊称

24在一个严肃的学术研讨会上,主持人是如下介绍与会者的:“史学博士王伟”。(对)

25职称性称呼是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对)

26下列称呼不属于尊称的是(B)

A、尊君 B、家君 C、君 D、令郎

2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学衔性称呼(A)

A博士后B博士C硕士D学士

28特殊问候一般有(ABC)

A节日问候B喜庆问候C不幸问候D打招呼E聊天

29(多选题)学衔性称呼的类别,包括哪几种方式?(ABCD)

A.将学衔具体化,说明所属学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B.在学衔前加上姓氏

C.仅称学衔D.在学衔前加上姓名

30单选题)下列关于职称性称呼的类别不正确的是(B)

A.在职称前加上姓氏B.仅称姓名C.仅称职称D.职称前加上姓名 3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学衔性称呼的是(A)

A.孙研究员B.法学学士李丽珍C.博士D.杨博士

32(多选题)职场称呼中是有禁忌的包括哪些呢?(ABCDEF)

A.过时的称呼B.不当的行业称呼C.以绰号为称呼D.错误的称呼E.庸俗低级的称呼F.不通行的称呼

33(单选题)下列关于选择正确、恰当的职场称呼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D)

A.反映了对对方得尊重程度B.体现了双方关系发展的程度C.反映了商务人员自身的修养D.表明了自身的立场

34(单选题)在商务交往过程中,务必要记住(A)

A.摆正位置B.以对方为中心C.入乡随俗D.以上都不对

1.在实际工作中,接待人员往往需要在同一时间之内对多名接待对象同时加以称呼。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有主有次?

所谓有主有次,通常指的是在需要同时称呼多名接待对象时,一定要首先分清主次,然后再由主到次,依次而行。在实际操作中,其标准做法有下列4种:

(1、)由尊而“卑”。它的具体含义是,称呼多名人士时,应当自其地位较高者开始,自高而低,按顺序进行。

(2、)由疏而亲。它的具体含义是,若被称呼的多名人士与自己存在亲疏之别,为避嫌疑,一般应当首先称呼其中与自己关系生疏者,然后再称呼其中与自己关系亲近者。

3、)由近而远。有时不便细分多名被称呼者的“尊卑”、亲疏,那么则不妨以对方距离自己的远近来进行,即先称呼距离自己最近者,然后依次称呼距离自己较远者。

4、)统一称呼。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多名称呼者不必一一称呼,或者不便一一称呼时,则可采用统一称呼对方的方式作为变通。例如,以“诸位”、“大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等方式直接称呼对方。

2.在接待活动中,千万注意不要因为称呼而冒犯对方的禁忌。一般而言有几种错误称呼,都是接待人员平日不宜采用的,请问他们是?

(1、)错误的称呼。在称呼接待对象时,千万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差错。因为不论是何种差错,显然都是十分失礼的。

2、)庸俗的称呼。某些市井流行的称呼,因其庸俗低级,格调不高,甚至带有显著的黑社会风格,在接待活动中应当绝对禁止使用。接待人员在正式场合如采用低级庸俗的称呼,则是既失礼,又失自己身份的。

3、)绰号性称呼。在接待活动中,对关系一般者,切勿擅自称对方的绰号,也不应以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去称呼对方。至于一些对对方具有讽刺侮辱性质的绰号,更是严禁使用。接待人员一定要记住,在任何情况下,当面对绰号称呼他人,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4、)地域性称呼。有些称呼,诸如,“爱人”、“对象”、“师傅”、“小鬼”等,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一旦对其不分对象地滥用,往往难免出错。

(5、)简化性称呼。在正式场合,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例如,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就显得既不正规,又不礼貌。

(6、)无称呼。在需要称呼接待对象时,一定要有适当的称呼。若是根本不用任何称呼,或者代之以“喂”、“嘿”、“下一个”、“那边的”以及具体代码,都

是极不礼貌的。

7、)距离不当的称呼。在接待活动中,若是与仅有一面之缘者称兄道弟,或者称其为“同学”、“战友”、“朋友”、“老板”等,都是与对方距离不当的表现,接待人员应当避免使用此种称呼。

3.请列举出几个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 姓名。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

4.请列举出几个学衔性称呼?

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有四种情况:

a)、仅称学衔。“博士”

b)、加姓氏。刘博士

c)、加姓名。刘选博士

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如:法学博士刘选。这种称呼最正式。

5.国家公务员使用敬语时应注意的四点要求是什么?

答:一是要学会区分场合;二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敬语;三是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四是要心有所诚,才能口有所言。

6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和女子怎样称呼?

答: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可根据情况称夫人、女士、小姐。

7与人初次见面或谈业务时,要怎样注意称呼??

姓+职务,要一字一字说的特别清楚

8称呼礼仪的基本原则

要合乎常规;入乡随俗;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就高不就低

下载中美现代称谓礼仪比较分析(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美现代称谓礼仪比较分析(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称谓礼仪

    称谓礼仪 1、生活中的称谓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下面关于称谓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对于有身份、年纪长者,可以以“先生”相称 B.对于文艺界、教育界......

    中美礼仪差异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 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若不了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例如,在中国近代史......

    古代年龄、礼仪、称谓(五篇范文)

    古代年龄称谓 1.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2.而立之年: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

    称谓的礼仪规范(五篇材料)

    称谓的礼仪规范(一) 礼仪要求可概括为“称谓得体,有礼有序”。称谓应符合身份。可以对方的职业相称,也可以对方的身份相称。在对方身份不明的情况下,采用以性别相称“某先生”、......

    现代礼仪

    《现代礼仪》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

    现代礼仪

    第一次作业 1. 第二节 逢年过节送人的礼品要越贵越精美越好,越能表达送礼人的诚意。 B.错 2. 第四节 以下哪个不是人际交往中3A法则内容? B.尊重对方 3. 第一节 学习礼仪要注......

    现代礼仪

    左丘有言:”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现代社会,对礼仪的关注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业、成就的高度。当今社会对于礼仪的要求决定了人们必须时时刻刻去规范的塑造......

    现代礼仪

    现代礼仪 一、原则 1. 尊重的原则:尊重上级是天职,尊重下级是美德,尊重所有人是一个人的教养 2. 自律的原则 3. 宽容的原则 4. 适度的原则 二、仪表仪态 1、 干净整洁:发式(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