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月迹》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8:3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月迹》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月迹》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第一篇: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月迹》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月迹》学案(苏教

版)

学习目标:

1、找出文中月亮的轨迹,赏析课文中的美句美段。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心灵。学习过程:

一、说月亮

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老师也有,细想,吃饱喝足后踏月而行,多么惬意。可昨晚起了风,把月亮给吹跑了,少了柔柔的月光相伴,连散步都提不起劲,觉得特失落。这月亮啊,还真能扯动人的心弦。其实,何止是我个人,自古以来,这悠悠千古明月,就曾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今天首先就要来考考大家,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寻找月亮的踪迹,它们都出现在哪些古诗词中呢?

学生活动: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月的古诗词。

看来,月亮的确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人们吟咏着床头明月、边关冷月、晓风残月,留下了无数佳作名篇。循着同学的积累,沿着月亮的轨迹,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太白,似乎听到了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独白,也身临其境般感到了“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那种凝滞的静谧美。古人笔下的月亮是如此多姿,月亮还是同一个。今天我们要跟随着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一起走进他的月亮轨迹。

(从教师的语言中渗透美的教育)

二、找月亮

请你大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寻找文中月亮的踪迹,在作者的笔下,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踪影?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

镜中月

长腿

亏——圆——亏

终无踪迹 院中月

玉玉的银银的 杯中月

小小的满圆 水中月

灿灿的闪着银光 眼中月

竟是这么多的

三、论月亮

文中的孩子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这么多个月亮,真是让人羡慕,可是他们为什么要追寻月亮的踪迹呢?通过寻找,他们最终发现了什么呢?通过再次阅读课文,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告诉我吗?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好奇心。在孩子心理,月亮是美好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孩子们向往它、追寻它)(从文中一些语句中体会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写月亮,寻风迹

月亮如此美好,怪不得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对它念念不忘,想去追寻。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远远不止一个,只要我们有双会发现的眼睛,那美的痕迹比比皆是。

月落池塘的倒影是月的踪迹,雨打芭蕉的沙沙声是雨的影踪,斑驳交错的树影是休憩的阳光,可有一种东西似乎是没有影踪的,因为它看不见,那就是风。昨天我布置了一个观察作业,请你探访校园中风的踪迹,你找到了吗?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吗?

老师提供了一个例句,请你根据例子将寻访的结果表述出来。

例:月亮妹妹藏起来了,藏进了小河里,可是,那一泻千里的光华始终是掩不去的,那闪着的粼粼波光莫非是她晶莹的眼眸。

仿:风姐姐也躲起来了,躲进了

,可是。

(在观察、仿写中促进学生追求美好的事物,从而在心灵上得到美的熏陶,获得心灵的净化。)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到了美,在校园中寻找到了美,我相信,课后我会在你们的作业中寻找到更多的美。请将这个仿写书写成文,要仔细推敲哦!

第二篇: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石榴教学案(无答案)范文

石榴教学案(无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难点: 2.本文立意深刻,时代特征鲜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奇崛()安普剌()

皓()齿 唾()津绣()彩 潜()溢(xī)利()枯(jí)()柔mèi()àng然()丰yú()玛nǎo()学习过程

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课堂小组讨论并总结答案)(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画石榴的?(3)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4)石榴的“最可爱”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5)石榴枝干和叶片具有什么特征?(6)石榴精神美主要有哪些?

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问的句子各一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归纳中心思想:

【当堂反馈】 阅读语段,答6-14题。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6.用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1)石榴的枝干:(2)石榴的叶片:(3)石榴的花:(4)石榴的骨朵: 7.在夏天很多花都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石榴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这表现了石榴的性格?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独树一帜,另类脱俗 B.为秋天的果实不惧炎热 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

D.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

8.作者将石榴比喻为夏天的心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9.本文写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皓齿“指的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11.课文第一段除了交代石榴花的时令外,在结构上还有什么作用?

12.第二段将石榴与海柳相比,“梅柳之长”是指 ;“梅柳之短”是指。

13.文章第三段对石榴花进行了概括描写,既写了花的形态也写了花的精神,写花的精神的一句话是: 14.选文语段的语言十分精彩,试摘录一句并进行分析。

中考链接一

2.语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他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006年5月28日,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带妹求学12年的大学生洪战辉来到南京,①参加新书《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签名售书。据洪战辉讲,出名之后他有一段时间很不能适应,经常失眠,②这是因为当名人压力太大的原因。现在的洪战辉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的设计,那就是多做实事,多学点知识。③很有经商头脑的洪战辉已经用他自己的名字开发了一个文具商标。他说,④当他有钱的时候,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1)第()句有误,应改为。(2)第()句有误,应改为。(3)第()句有误,应改为。3.仿照例句的思路以及句式将后面的句子填写完整。

例句: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仿句: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

4.下面是某箱包公司的一条广告语,耐人寻味。请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靠增加他的宽度和高度来扩大它的容积。

5.为下列事物,写一句咏物寓意的话。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二、阅读下文,回答15——19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2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3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4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5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6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7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8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9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10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11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5.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

1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17.第6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18.谈谈你对第10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19.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第三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日月潭》教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9《日月潭》教案 山东省昌乐县鄌郚中小徐凤艳

一、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二、预习学案

1、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展示交流课外收集的日月潭以及台湾的风景名胜的图片、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125570.html http://

2、初读课文,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语言环境、游戏和活动中巩固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1、)精神饱满地读。(2、)认认真真地读。(3、)圈圈点点地读。

3.小组合作识学生字,读准下列词语。

附近、环绕、茂盛、隐隐约约、建筑、清晰、朦胧、仙境。4.我知道: ①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②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③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4.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

三、导学案

1、自读感悟: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轻声读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哪些能解决、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哪些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和同学交流讨论。

2、小组合作读书、交流讨论质疑提出来的三个问题。

3、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感悟的成果:(1)日月潭的位置:

(2)日月潭名字的由来:http://wenku.baidu.com/view/53fce55cbe23482fb4da4c2f.html(3)日月潭的美景:

自由选择朗读自己喜欢的“清晨”、“晴天”、“雨天”三个不同画面,感悟景色的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利用超级链接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和雨天的景色,感悟景色的特点,并进行朗读指导http://wenku.baidu.com/view/53fce55cbe23482fb4da4c2f.html: ①、汇报“清晨的景色”: ②、汇报中午太阳高照的景色: ③、汇报日月潭蒙蒙细雨的景色:

4、读思结合、加深体验。

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句话:示范读---赛读---生生评读---齐读。(突出“风光秀丽”和“许许多多”)

5、引导背诵。

(1)、http://配音乐诵读全文。(2)、激发积累兴趣,教给学生积累方法。

隐隐约约

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

名胜古迹

蒙蒙细雨

风光秀丽

点点灯光

湖水碧绿

太阳高照

许许多多

(3)、谈感受、升华教育:

(4)、给予展示的机会,鼓励实践运用。

四、课堂检测 1.辨字组词

环()隐()境()筑()展()

岛()建()纱()绕()胜()

约()省()茂()盛()2.填上合适的词语()高照()环绕()秀丽

()茂盛()碧绿()蒙蒙

3.我们背过了„„背出来。

五、课后作业(二选一)

1.你还知道台湾省的那些名胜古迹,找一找和同学分享。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六、板书设计

9、日月潭

日月潭的位置→日月潭名称的由来→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教学反思: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在进行完识字教学后,我引导学生二读三读文章,以品出其中的“美”。先由指名分段读后再总结出“风光秀丽”这个四字词能概括出日月潭的美景;再逐段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围绕日月潭在哪里,周围的景色如何?这个问题来学习第一段,从“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这三个词去体会日月潭的美景,并对“名胜古迹”进行一个小小的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引导学生理解背诵第二段时,先提出问题“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再做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内容,最后试着背一背,给学生挑战自己的机会,锻炼学生语言能力,增强语文课的工具性训练。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 月迹阅读练习苏教版

第二单元

七、《月迹》

【片段阅读】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迹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映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1.“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奶奶说,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如果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文章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说文中哪些地方用了拟人的手法,哪些地方用了想象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一)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二)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4.两段选文中的孩子们,一会儿争执,一会儿“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你是如何理解他们的争执的?

5.结合选文

(一),说说奶奶高明在哪?《童年的朋友》的外婆又高明在哪?

6.如何理解语段

(二)中弟弟妹妹所回答的话?

7.孩子们把月亮看成是自己“按在天空的印章”,想象无比奇特。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趣?若是让你发挥想象,请你说说月亮是什么。

阅读《月迹》选段,回答8-12题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是树,孩子。”奶奶说。“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象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嫦娥。”奶奶说。“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8.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一个孩子,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你们做了什么。

9.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请你跟孩子们一起找,写出你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并分别指出这些地方的“月亮”具体指什么。

10.从选段最后有关“月亮是个什么”的对话中,你认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月亮还只是天上的那轮明月吗?请结合选段的相关内容作简要说明。

11.你喜欢文中的奶奶还是喜欢孩子们?结合文章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2.古人咏月的诗篇很多:

材料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材料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材料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请你就以上某一首诗或你所知道的其他古代咏月诗,说说古人和课文作者对月的理解有何不同。(说明:如果比较的是你所知道的其他某首古代咏月诗,在分析时应写出相关的句子)

【课外类文】

月光下的探访 李汉荣

①今夜风轻露白,月明星稀,宇宙清澈,月光下的南山显得格外端庄妩媚。斜坡上若有白瀑流泻,那是月辉在茂密的青草上汇聚摇曳,安静,又似乎有声有色,斜斜着涌动不已,其实却一动未动,这是层出不穷的天上雪啊!②我爬上斜坡,来到南山顶,是一片平地,青草、野花、荆棘、石头都被整理成一派柔和,蝈蝈弹奏着我熟悉的那种单弦吉他,弹了几万年了吧。这时候曲调好像特别孤单忧伤,一定是怀念着它新婚远别的情郎。我还听见不知名的虫子在唧唧夜话,说的是生存的焦虑,饥饿的体验,死亡的恐惧,还是月光下的快乐旅行?在人之外,还有多少生命在爱着、挣扎着、劳作着、歌唱着,在用它们自己的方式撰写着种族的史记。我真想向它们问候,看看它们的衣食住行,既然有了这相遇的缘分,我应该对它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它们那么小,那么脆弱,在这庞大不可测的宇宙里生存是怎样的冒险,是多么不容易啊。然而,常识提醒我,我的探访很可能令它们恐惧,最大的帮助就是不打扰它们。慈祥的土地和温良的月光会关照这些与世无争的孩子的,这么一想我心里的牵挂和怜悯就释然了。

③我继续前行。我看见几只蝴蝶仍在月光里夜航,这小小的宇宙飞船,也在无限地做着短促的飞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存在的底细,花的底细。此刻它们是在研究月光与露水相遇,能否勾兑出宇宙中最可口的绿色饮料? ④我来到山顶西侧的边缘,一片树林寂静地守着月色。偶尔传来一声鸟的啼叫,好像只叫了半声,也许忽然想起了作息纪律,怕影响大家的睡眠,就把另外半声叹息咽了回去——我惊叹这小小生灵的伟大自律精神。我想它的灵魂里一定深藏着我们不能知晓的智慧。想想吧,它们在天空上见过多大的世面啊。它们俯瞰过,超越过多么多么多的事物,它们肯定从大自然的灵魂里获得了某种神秘的灵性。我走进林子,看见一棵橡树上挂着一个鸟巢。我踮起脚尖,发现这是一个空巢,几根树枝一些树叶就是全部的建筑材料,它该是这个世界最简单的居所了.然而就是它庇护了注定要飞上天空的羽毛;那云端里倾洒的歌声,也是在这里反复排练。而此时它空着,空着的鸟巢盛满宁静的夜光,这使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天堂。

⑤如果人真有来生,我期望我来生只是一只太阳雀鸟或知更鸟,几粒草籽、几滴露水就是一顿好午餐。然后我用大量时间飞翔和歌唱。我的内脏与灵魂都朴素干净,飞上天空,不弄脏一片云彩,掠过大地,不伤害一片草叶。飞累了,天黑了,我就回到我树上的窝——我简单的卧室兼书房——因为在夜深的时候,我也要读书,读这神秘的寂静和仁慈的月光。

(有改动)1.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叙写了一次充满诗意的月夜探访,按“示例”,说说作者探访了哪些对象。

【示例】弹奏单弦吉他的蝈蝈

2.第②段和第④段,作者流露的情感是不同的,请分别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第②段: 第④段:

3.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4.一次月夜探访,竟让作者产生了做一只鸟的奇特想法,说说产生这种奇想的原因。

5.选文中有两个画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加以评析。

①斜坡上若有白瀑流泻,那是月辉在茂密的青草上汇聚摇曳,安静,又似乎有声有色,斜斜着涌动不已,其实却一动未动,这是层出不穷的天上雪啊!②飞累了,天黑了,我就回到我树上的窝——我简单的卧室兼书房——因为在夜深的时候,我也要读书,读这神秘的寂静和仁慈的月光。

【参考答案】 【片段阅读】

1.根据奶奶的话,可以回答:月亮是属于任何人的共同财富。

2.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

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3.略

4.孩子们因妹妹漂亮如嫦娥羡慕、嫉妒起争执,其实是他们对月亮的热爱。

5.面对孙辈们的争执,奶奶是这样处理的:她给每人倒一小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里都有一个月亮,并让他们喝下去,把月亮珍藏在自己心里,而且还进一步引导他们去寻找月亮,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童年的朋友》中的外婆主要用自己坚强的个性及对生活的乐观来影响外孙的,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外孙。

6.月亮太美,所以希望得到;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大意对即可)。

7.孩子们可吞长河的气概:天空是我的作品,是我的财富。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是天空的主人!

8.我们在院中望月、饮月、寻月,在河边、在沙滩上追月寻月议月。

9.(1)葡萄叶上、磁花盆儿上、爷爷锨刃儿上、沙滩上,指月光。(2)河水里,指月的倒影。(3)眼睛里,指月影。

10.不是。(1分)这里的月亮已经升华为每个人的理想、美好愿望,丰富的想象力了。文中的句子有: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或“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11.喜欢孩子。理由:充满好奇心,有丰富想像力,有大胸怀,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喜欢奶奶。理由可从“充满热情”、“童心未泯”、“教育有方”等方面说。

12.文章借月亮表现孩子的童心的美好,奇特的想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给人温馨融洽向上的感觉;而材料一(材料二或材料三)抒发思乡(战乱或离别)给人带来的愁苦之情,带有伤感之色。【课外类文】

1.唧唧夜话的虫子 夜航的蝴蝶(或:不懈探索的蝴蝶)啼叫的夜鸟(或:咽回半声叹息的夜鸟)挂在橡树上的鸟巢(空巢)2.爱怜 敬畏

3.平凡中孕育出伟大(或:最微薄的索取,最神圣的奉献)4.作者感受到了自然界弱小生灵的伟大(或:作者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美妙、神奇)5.①A.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B.以动写静(动静结合)②运用想象,写出了作者成为鸟儿以后诗意般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情。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2 海燕学案2(无答案) 语文版

《海燕》

学习目标: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掌握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要著作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猫》。写作背景: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作者被迫远走欧洲,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一、知识链接(自主学习,我能行!)

1、给下列字注音

轻飔()隽妙()隽逸()憩息()縠纹()蹇劣()皎洁()粼粼()忧戚()伶俐()

2、下面注音有误的是()A.匾额(biǎn)鸟巢(cháo)奔驰(chí)B.疾雨(jí)飞窜(cuàn)

双翼(yì)C.轻颸(shī)隽妙(juàn)粼粼(lín)

D.隽逸(yì)

憩息(qì)

嫩蓝(nèn)

3、自读第一段,作者通过对、、、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4、判断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条万柳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2)见了他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3)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

5、自读课文后,你有什么问题吗?愿意写出来与同学交流吗?

二、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团结就是力量!)

6、本文用(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順叙、倒叙、插叙、补叙)的方法,对故乡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7、阅读课文第1—7段讨论:

在“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提示:此题可在课本上找关键语句划出来)

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对小燕子喜爱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8、阅读课文第8—14段讨论(提示:此题可在课本上找关键语句划出来)文中如何描写海燕的活动背景?

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9、作者为什么反复问“这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吗?”

10、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课文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

三、目标测试(有目标才有追求!)

12、本文的体裁是 散文。

(2分)

13.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2分)

14.文章通过对 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表达了他对 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6分)

15、“燕子归来寻旧垒”属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5分)

16、作者从动、静两方面描写海上的燕子,各举一例。动态: 静态:

17、作者描绘海上小燕子的活动背景时先写,然后写,这是作者远眺;然后作者(描写角度),写天的,天上的,构成一幅“ ”图。

18、作者喜爱小燕子,进而关心小燕子。用横线在原文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燕子十分关心的语句。

19、体现语段主旨的语句是:

20、语段中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青烟似的”,“一缕两缕”,这样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青烟似的”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很淡,不是很浓厚的。(2)“一缕两缕”说明作者的思乡之情不是很强烈的。

(3)青烟可挥去,一缕两缕可剪断,理出头绪,说明作者看轻这份感情。

(4)作者的思乡之情,像烟雾缭绕,挥之不去;像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

下载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月迹》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月迹》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