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时间:2019-05-13 08:5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第一篇:现代文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目的解答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平时的训练题,我们以为,“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2001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3、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

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1、如2004年北京卷选文《普希金之画》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点化。

2、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 1

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如2004年浙江卷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应当在意料之中。

三、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1)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2001年上海试卷第㈢题的甲段,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3段中赞美大海的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第13题“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什么”“的提问,其作用恰如参考答案所说:烘托”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

(2)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2004年全国卷Ⅳ选文《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再联系选文中?“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2003年全国卷的选文《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根据题目,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和好处应当是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那么看看答案,果然如此: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

如2000年卷第22题第(1)小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的参考答案即为:“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

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如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6段开头有一句景物描写:“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其作用正好是用“落日的惨红”衬托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苦难而悲惨的命运。而《那一束伴地莲》在写母亲背着孩子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之一就是“用明月积雪的明亮洁白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瑕”。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如《野猫》有两段写景,其一是描绘希洛涅森林优美的自然风光,其二是描写欢快热闹的春游场面,其作用正是为了反衬老妇人命运之悲惨和晚景之孤寂。

3、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景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如上文所述《那一束伴地莲》的明月积雪,固然因其明亮洁白而堪称美景,但在数九寒冬的深夜,它又何尝不是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呢?因此,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现母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景物勾勒环境与反衬作用的综合。

六、修辞的作用

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

参照以上简析,再对照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便可知它正是考查比喻的作用,其答案“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并未超出修辞基本作用的范围。至于“极富讽刺意味”,虽然并非比喻的固有作用,但是,结合选文《快乐的死亡》的主旨,这一句正好属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之范畴。

1、比喻

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

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如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根据前文的提示,“照应题目”的作用是容易答出的。至于象征意义,只要结合“山峦”的内涵或特点,再参考比喻句后的议论“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就不难答出“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而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则分明是“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2、对比

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

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那是属于修辞方法,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

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

如2004年江苏卷选文《草堂·诗魂》第20题第(2)小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对比)的好处。”因为选文中的对比多达六个方面,因此它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那么,这种写法的好处就正如参考答案所说:“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达更加集中。”比较本文的归纳和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除了“文章憎命达”这五个字是结合选文主旨而发挥的以外,参考答案的所有要点都没有超出本文的归纳。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1、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如《微山湖上静悄悄》,开篇就提出“这(指微山湖)是个在野的湖”的基本观点,然后连续插入“收留殷微子”?、“接纳张子房”、“汉朝出高士”三段史实,那么,这三段史实的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的基本观点。

2、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如2004年天津卷选文《春从心出》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结构上的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并“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的思考”;其内容上的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1、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如1998年卷的选文《报秋》引用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正是要用《西江月》中“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来阐明作者“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最终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又如面对2001年上海试卷第3题(“第②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什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论证观点”四字。既然第②段的基本观点是“假山大都种树木,盖亭子……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那么,“说明”的就只能是这一句。不妨看看参考答案,果然是“假山与上面的亭、树不相称”。

2、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例如在《井绳》一文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以‘井绳’为题的用意。”

井 绳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

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

方法很简单。

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不要乱折

腾,安静一些,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我父亲心目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

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我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

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

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微笑着低下头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

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地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据美国航天局说是三十多万公里,走三十多万公里,他们发现了一块冰冷的石头。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冷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圣洁的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

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

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

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用意有二:其一,以“井绳”为题,可以串起父亲追求美的一生;其二,象征审美距离,表现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由实而虚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散文写作的一般技法,尤其是近几年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长城》和《门》,更是具有典型的由实而虚的哲理意蕴,看来,在高考试卷中读解哲理散文有可能成为趋势,而从虚实角度命题也就顺理成章。

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

例如,在《门》中可分别换成“实在的门”和“具有象征意义的门”,答案便呼之欲出。以此对照第24题的答案“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赋予象征意义的门,蕴含深刻的哲理。从最熟悉的讲起,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深化”,表述虽不同,实质却一样,完全符合“意思对即可”的评分标准。

值得强调的是,有些句段往往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而限于题意和字数,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把这些作用统统答出来,因此,就必须在众多作用中选择最切合题意的作用。如《一盏油灯》第四段有这样几句描写:“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灯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分析这几句描写,可以发掘多种作用:其一,塑造山区学生勤奋求知的感人形象;其二,表现山区办学条件的艰苦;其三,形象的强调知识能把人引入光明的象征意蕴;其四,突出小油灯的可爱,为下文“我”做灯拿灯做铺垫……应该说,上述作用都言之成理,但是,联系后文乃至全文,最切合题意的自然是第四种作用。

第二篇:散文中的精品

散文中的精品

——解析《秋雨散文》有感

《秋雨散文》包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缰》五部分。

《文化苦旅》是作者第一部散文集,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全书共37篇,旨在探讨中化文明兴衰荣辱的内在原因,以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借鉴。本书中的序言有这样一句话:“我无法不老,但我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苍老后的年轻。”这段表述,表面看似作者在谈年龄,其实在谈中华文明百年的风雨与坎坷,百年的屈辱与无奈,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刻骨铭心,经苦涩后的回味,中国人要找回雄汉盛唐时的辉煌,即苍老后的年轻。

《山居笔记》是作者继《文化苦旅》后又一本探讨传统文化的散文集。作者在香港沙田的一个山坡上,完成了《山居笔记》的写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自觉承担起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让读者一起去感受中华文化中感人肺腑的辉煌和让人窒息的阴影。

《霜冷长河》是作者以探讨当今各种社会现象的一本散文集。作者反复思考,觉得中华文化留给现代最深的阴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由此带来的处世观念,因此,作者在本书中逐一进行探讨。

《千年一叹》一书,是秋雨先生考察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及印度河——恒河文明所写成的102篇日记。全书重在探讨这些曾孕育过全人类的古文明彻底坍塌的内在规律,同为人类古文明的中华文明得

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行者无缰》一书,是作者继《千年一叹》之后,考察欧洲文明所写的79篇游记散文。文中探讨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在充分肯定欧洲文明为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欧洲文明“自满、自享、自闭”的隐忧之情。

秋雨散文,文字极尽优美,而情感却是沉甸甸的。它对我们反思传统、开拓未来,创建新世纪的精神文明,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第三篇:备考2012——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备考2012——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仅供参考)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分析近年语文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因此,认真探讨一下“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和答题方法,以便指导学生准确解答“作用题”,理应是现代文阅读教学及其复习备考的新课题。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2010年全国卷Ⅱ的第18题:”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中有那些作用?”如2004年全国卷Ⅳ的第19题: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2004年天津卷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又如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平时的训练题,笔者以为,“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2009年湖南卷

16、“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许多人”是看“云”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庄肃的样子;就文章机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总括并领起下文。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如2004年北京卷选文《普希金之画》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点化。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如2004年浙江卷第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根据上述概括,其答案“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应当在意料之中。

三、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1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2001年上海试卷第㈢题的甲段,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3段中赞美大海的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第13题“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什么”的提问,其作用恰如参考答案所说:烘托“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2004年全国卷Ⅳ选文《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再联系选文中 “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如2003年全国卷的选文《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根据题目,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和好处应当是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那么看看答案,果然如此: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如:2010年湖南卷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 答: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标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四、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

如:(2010全国卷Ⅰ)《灯火》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些有什么作用?(p197);p207(《宋朝的雨》4.《名师导学》

2011年湖南卷17.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

答: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

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如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6段开头有一句景物描写:“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其作用正好是用“

落日的惨红”衬托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苦难而悲惨的命运。而《那一束伴地莲》在写母亲背着孩子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之一就是“用明月积雪的明亮洁白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瑕”。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如《野猫》有两段写景,其一是描绘希洛涅森林优美的自然风光,其二是描写欢快热闹的春游场面,其作用正是为了反衬老妇人命运之悲惨和晚景之孤寂。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景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如上文所述《那一束伴地莲》的明月积雪,固然因其明亮洁白而堪称美景,但在数九寒冬的深夜,它又何尝不是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呢?因此,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现母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景物勾勒环境与反衬作用的综合。2010年湖南卷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4分)

答:①描写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活;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六、修辞的作用

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

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如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根据前文的提示,“照应题目”的作用是容易答出的。至于象征意义,只要结合“山峦”的内涵或特点,再参考比喻句后的议论“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就不难答出“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而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则分明是“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那是属于修辞方法,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

如:2009年湖南卷

18、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答:①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这写云南的云给人的深刻教育意义铺垫张本;②运用了对举、铺陈、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如《微山湖上静悄悄》,开篇就提出“这(指微山湖)是个在野的湖”的基本观点,然后连续插入“收留殷微子”、“接纳张子房”、“汉朝出高士”三段史实,那么,这三段史实的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的基本观点。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如2004年天津卷选文《春从心出》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结构上的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并“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的思考”;其内容上的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如1998年卷的选文《报秋》引用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正是要用《西江月》中“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来阐明作者“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最终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又如面对2001年上海试卷第3题(“第②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什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论证观点”四字。既然第②段的基本观点是“假山大都种树木,盖亭子……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那么,“说明”的就只能是这一句。不妨看看参考答案,果然是“假山与上面的亭、树不相称”。

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例如在《井绳》一文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以’井绳’为题的用意。”那么,其用意有二:其一,以“井绳”为题,可以串起父亲追求美的一生;其二,象征审美距离,表现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又如在《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为题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感悟,同时借向日葵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2010年湖南卷16.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答: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由实而虚符合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散文写作的一般技法,尤其是近几年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长城》和《门》,更是具有典型的由实而虚的哲理意蕴,看来,在高考试卷中读解哲理散文有可能成为趋势,而从虚实角度命题也就顺理成章。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

(2009年湖南卷

19、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5分)答:主要特点:素朴、单纯。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既然“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答方案也势必见智见仁,各抒己见。而本文试图用某些固定的套路来规定丰富多彩的作用,这是否有某种教条之嫌呢?然而,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指导普通读者阅读现代文,而是针对广大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对各种“作用”知之甚少,答题时无所适从的实际情况而提供的解题思路。如果说,这是一种模式,那也是引导中学生尽快上路的模式。根据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只有先进入模式,掌握了基本套路,然后才能突破模式,有所创新,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惟其如此,为中学生提供解答“作用题”的一般套路,也就具有对症下药、切合实际、引人上路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作用

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作用

廖剑平发布时间: 2009-12-15 22:24:14

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作用 散文中的环境描写多指文章中的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

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譬如《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见课本第一册)描写墓地的“风儿”、“阳光”、“白雪”等自然景物,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联系上下文看,墓是“朴素”的,环境是“幽暗”“宁静”的;从景物本身看,“飒飒响着”、“嬉戏”是写景物的动态,“白雪”的“白”是“亮”的,“温柔”是有情感的。品味了这些词语,就可以对这景物描写的作用作多角度的分析概括:①更衬托出坟墓的朴素;②衬托出墓地的宁静;③活泼的景物可为墓地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如果不揣摩语言,对这里景物描写的鉴赏很难到位的 艺术手法主要包括:

(1)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张)

(2)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托物言志)、烘(衬)托、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3)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

(A)描写:如动静、虚实、点面、明暗、声色、细节、浓墨重彩、简笔勾略(白描)等;(B)抒情: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解题指津

1、明确手法(修辞、表达、表现)

2、明确对象(提炼特征)

3、分析效果(作用、感情)

(2006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17.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

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2006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答: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

(2006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2006江苏)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动感情思。【鉴赏作品的思路结构】

鉴赏指导:考测的能力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结构层次划分的依据:

1)时间推移2)空间转换3)内容性质(不同的人、物、事)4)情节发展 依据标志理思路(关键词、句)段、层意的连接 表述形式: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段间常见关系:总分、递进、并列。(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解析] E级。本题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别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景物描写的特色解题要点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情景的交融与渗透生动地衬托出文章的精神内涵。

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满分例文2: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那日、那水、那云„„所有的景物在作者笔端都显得灵动奇妙,一切都得益于其景物描写的三“妙”。

其一,精妙的拟人修辞。句首那“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吗?”开篇便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写阳光“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突显了其关怀与慈爱。湖水轻拍,像赞同我的决心更表达其善解人意。

其二,巧妙的情景交融。景本无情,但人有意。于是,从那“欢笑的风,赛跑的远山”表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而“青石铺成的古老街道”又表达了作者严肃又欢愉的内心世界。

其三,绝妙的对比手法。近观湖水,远眺奔腾之江,“水和云都融成一片混沌”。远与近的对比凸显了景物的细腻与恢宏。近代的昏沉如夜,如今的生动美好.历史与现在的对比暗示着通明的未来。

总之,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使人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全文锦上添花,令人拍案叫绝!

这里简要分析这些课文的写景特点。

1、摄取景物片段。这些课文都不太长,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描写好景物,必然只写片段景物。这种片段景物,可以是景物的空间片段,也可以是景物的时间片段。前者如《囚绿记》,只写绿枝条,是一片段景物,至于绿枝条以外的各种景物一概舍弃;后者如《荷塘月色》,只写夏日夜晚的清华园荷塘,摄入作者视野的荷塘周围景物可谓多矣,不止写一花一叶,但时间只限定在夏日夜晚这一片段时刻。描写景物空间片段的,往时间上延长,描写景物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描写景物时间片段的,往空间上延长,描写在同一时段上的诸多景物。尽管还可以有其他写法,也可以不写景物片段,甚至随心所欲地写景,但那样写,无法集中写景,不可能写得充分、细致,而且章法混乱,或者呆板,缺乏艺术性。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要在这种景物片段上多加体会,以得到更加鲜明的印象、更加充分的感受。

2、选择写景角度。作者总是调动各种手段状写景物,包括选择写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观景、移步换景„„如《故都的秋》的“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是写仰视之景;《荷塘月色》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是写俯视之景。《瓦尔登湖》的“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衬着远处的松林而发光,把大气的一层和另外的一层隔开了”,这是写远景兼静景;还是这篇课文,“划桨到了那些地方,我才惊奇地发现我自己已给成亿万的小鲈鱼围住,都只五英寸长;绿水中有了华丽的铜色,它们在那里嬉戏着,经常地升到水面来,给水面一些小小水涡,有时还留一些小小水泡在上面”,这是写近景兼动景。总的说来,多角度写景可以写出景物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因此角度越多景物的立体感越强;当然也不能否认一种角度写景的意义、作用,如果是专取一种角度写景,可以将景物的特征写得充分、彻底。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细致地分析写作的角度,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感受,并获得写作的启示。

3、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这是不言而喻的。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如《荷塘月色》创造了一种幽暗、优美、静谧的氛围和意境,在这种背景下,对文中各种景物的个性化描写都与这种氛围和意境相适应。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或者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者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如《故都的秋》“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细致入微的笔法,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又如《荷塘月色》,写荷花荷叶荷香等运用了繁多的比喻和拟人,把景物的特点充分显现出来了,具有诱人的魅力。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应集中力量赏析富有特征的景物和写景状物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这是化文字形象为脑海中的具体形象并进入课文情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体会和借鉴写作方法的重要途径。(二)体会深情

写景状物散文描写景物的形象、景物的特征,其间又伴随着作家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状写景物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间断者,是为着抒情写意或章法布局的需要,写景中断,代之以叙事或议论。然而情感必须贯穿始终,即使在作家沉浸于描写一景一物的细部特征时也得保持感情的潜流,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当然作家的情有时明显,有时隐晦,明晦多变,正显示文章情脉的跌宕多姿。这些课文的情感表现各有特色,试列述之。

1、情感的一致性。如《故都的秋》,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的景物自身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较为“平”地展开的。文章起始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全文都是按这三个特点或三种感受来写作,情感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条线索的各个阶段都无多大变化。

2、情感的变化性。如《荷塘月色》,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中间透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出作者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也就是说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索。

3、情感的含蓄性。如《囚绿记》,写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其景物可谓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同凡响。作者没有直接写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只写与绿枝条的“交往”,最后还深深地怀念绿枝条,寄语于此物,而意寓于他处,作者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的含蓄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点。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可以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当然不排除其他方面)把握作品中的情感、作家的心怀;不但要理清写景状物的线索,还要理清作家的情感线索。赏析景物描写时固然可以津津乐道,赏析作家情感线索的起伏、隐现同样是很有趣味的。景物结构分析法 广东卷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濛濛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答案:突出了雪美丽和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散文或小说的开篇有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写法,也有通过环境、心理等描写使得作品起到顾盼生姿、曲径通幽之妙的写法。本文开篇不直写泥泞,却写北方漫天的雪,似乎游离于主旨之外,其实为下文写“泥泞”起到铺垫 景物技巧分析法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7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察对所举事例的理解。

15(1)答: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

(2)答: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难意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对文意的理解,须结合全文思考。答: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需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及作用。景物特点分析法(为什么写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在他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这种人的惟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候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

一条溪水从孕有它的湖泊往下注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激着往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

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

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首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

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

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

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

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铁轨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

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18.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4分)

答:

19.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20.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 什么作用?(4分)

答:

2005年江西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解析:将题干中的词语放置原文相关句子中,可明确这些词语都是喻体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另外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也是如此。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另外如《边城》中写道:“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六、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除情节外,也要写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好这两种环境,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客观描写是比较真切地再现景物原形的描写,通过写景来写情,即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主观描写是指作者带着主观情感去写客观景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这在写作中称做“寄情于景”。

自然环境是文中常见的描写对象。社会环境,可以是居室陈设、布局、人物活动场所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场面则是特定的时间与场合内人物活动的总面貌。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要写好环境。有人说要画好两幅画,即围绕人物活动的一幅“风景画”和另一幅“风俗画”。

示例:

西边天际出现了比胖娃娃的脸蛋还要红还要娇嫩的粉红色。太阳的周围最红,红得那样迷人。红色向四下蔓延着,蔓延了半个天空,一层比一层逐渐淡下去,直到变成了灰白色。天空中飘浮着柔和的、透明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气。

“好雨知时节”,在这群芳斗妍时悄然发生。那妖艳欲滴的牡丹,在春雨的滋润下,越发显出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美貌。花瓣上滚动着一颗颗露珠,裹着它那诱人的色彩,悄然无声的滴落,带着余香钻进草丛。小草儿也傲立起头,冒出针尖似的小脑袋,如刚出生的小孩子,在春雨的滋润下,透着可爱的绿,新生的绿,在雨水的拥抱中茁壮成长。草间上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似明珠,如翡翠,镶嵌在单纯的绵绸上。鸟儿低飞,在春雨潇潇下时,在树梢婉转地唱。鸟语花香,风光无限好!

烟雨蒙蒙,炊烟缕缕。山镇被春雨笼罩着,山也朦胧,花也俊俏,如诗如画,若虚若实,让人如痴如醉。

雾蒙蒙的,湿润润的,春之妩媚在此线路无遗。你看那一脉远山,如同一眉青黛,而又若隐若现,被这润润的春雨裹上一层半透明的面纱。山上绿油油的一片,融入这朦胧的天地,绿得诱人,亮得耀眼,充满了勃勃生机。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五篇:浅析冰心儿童散文中

浅析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

内容摘要 冰心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作品,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开拓性。她在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以及她对新文学的贡献和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非常突出的,而在冰心的作品里,成就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当属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散文。此文着重从创作题材、艺术特色、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来浅析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

关键词 冰心儿童散文 创作特色 爱的哲学

一、冰心儿童散文的创作特色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生于福州。童年在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幼年的私塾启蒙学习,为她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的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自1919年开始文学创作,到1994年基本搁笔,度过看她漫长的创作生涯。特别是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冰心可以堪称为实际的开拓者,比如《寄小读者》就是中国散文园地的一朵奇葩。冰心用她丰富的知识、纯洁的感情、新颖的形式、清丽的语言为“五四”以来的小朋友们开了一扇启迪心灵的窗口。

冰心是“五四”以来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同时也是第一个有影响的儿童文学家。她的个性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散文创作上,特别是她为儿童写的那些散文格外显得绚丽多彩。探讨冰心儿童散文的创作特色,评价其中的得失,对繁荣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创作,特别是促进儿童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冰心儿童散文前后期创作风格不同。冰心早期儿童散文以虔诚地讴歌母爱和童心为主要内容。这一特色与冰心超阶级的“爱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她幻想把“母爱”作为改造世界的原动力,用“爱”来感化世人。这是行不通的。如果把冰心这个时期“爱的哲学”进行简化说明,大体结构是:造物者上帝赐予每个人以母亲,又为人类创造了自然;母亲以爱联络了整个社会,自然以爱联络了整个宇宙;

1中人类是母亲的儿子,又是自然的儿子。这种境界最初在《往事·以诗代序》○表现过,她说:“人世间只有互助与匡扶,深山里兔儿相伴着狮子,海底下长鲸回护着珊瑚。”这时期作品中表现出的改良色彩,对于那些感到人生虚无的资产阶级青年来说起到了暂时疗伤的作用。他们虽然站在统一的战线,但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能在黑暗的现实中受到心灵的创伤。但是冰心提倡母爱和童真的积极面更值得关注与学习,冰心的爱的歌唱,既传达出全人类普遍认同、凡人皆有的一种高洁情愫,也表现了生活在充满虚伪、奸诈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纯真、无私的感情的渴望。这种爱的启迪正是现代人性的初步觉醒,是典型的“五四”启蒙话语。从这个层面上看,这种“爱的哲学”是积极的。也正是从冰心开始,母爱才受到理直气壮的认可和普遍的文学关注。冰心是世界文学中把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家之一。冰心以最炽热的语言讴歌母爱,把母爱宣扬为至诚至大、至高无上的伟大力量,把母爱宣扬为孕育着一切的“万有之源”。在她的笔下,母爱是博大、深厚、忘我的,母亲的爱又是具体可感的。当不安宁的心灵需要寻求安慰和归属的时候,母亲就成为最安全的避风港湾。特别是在国外几年写的《寄小读者》集中,她用细腻温柔的笔调把这种赤字之情写得深情动人。

2中,她这样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如在《往事

(一)之七》○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风雨中,红莲旁边一个大荷叶慢慢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为它承受了全部的风雨。这种联想,对崇高母爱由衷地赞叹,是多么值得尊重。

冰心还把对母亲的挚爱与对祖国的情怀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她散文中的思想情绪和爱国情愫赋予了它们更积极、更丰富的内涵。冰心总用一种亲切柔和的口气,娓娓道来,详略有致,充满了恳切的情意。这种“爱的哲学”充满了温柔的色彩。对童真的歌颂,是冰心宣扬的母爱向另一方向的自然延伸。冰心把童真看得格外珍贵。她认为“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她把儿童看做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善反衬社会之丑恶和堕落:“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她把儿童作为纯真的象

3里,冰心借小朋友杰的话,把海想象成一位海神:“海征。在《往事·十四》○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夜里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在海波之上„„”这种充满童心的想象显得奇特美丽!如此感染力正是冰心与儿童读者间的桥梁,是开启儿童思想和心灵世界的钥匙。她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寓教与情趣中,以情感人。她不以空泛的说教,生硬的训诫来教育儿童,而是侧重于爱的启迪、爱的熏陶,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培养他们成为心灵健康的现代文明人,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这种爱的启迪化作作者的真性情,化作作者的悄悄话传递给小朋友。她将自己的整个内心世界袒露在儿童面前,让自己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相撞,不时爆出感情的火花。这种现代民主思想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是水火不容的。这方面的“爱的哲学”是积极的、值得倡导的。后来,冰心有机会较广泛地接触国内外的现实生活,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有了很大扩展,作品中有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构成了富于时代气息的广阔背景。比如在《二寄小读者》中,展现了一幅幅国际间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画面和绚丽多姿的异国风情,她描绘出了意大利西海岸绮丽的风光,英国格拉斯哥城的苏格兰民歌晚会的情景,塔什干亚非作家会议的盛大;也向读者诉说了意大利农民和工人的苦难生活,美国、非洲黑人的不幸命运和他们的斗争。冰心基本放弃对身边琐事的描写,而努力用她的笔来吹响时代的号角。以新的革命的思想来教育小读者,再也看不到那种悱恻动情的亲子之爱的描写,转而描绘祖国伟大美丽的生活和时代风云的变化,还在文章中揉进一些天文、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使小读者在阅读中扩大知识面,增添智慧,培养儿童的博爱之心和进取之心。冰心由一个“知心姐姐”变成一位慈祥的老师。跳出母爱的狭窄小圈子,并没有使她的作品特有的情感魅力消退,而是使她的作品题材面扩展了。继续传播她的“爱的哲学”,只是意义更深厚,内容更广阔了。这些变化都是在“左”的文艺思潮的影响造成的结果。

二、冰心儿童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除了极具特色的创作题材,冰心的儿童散文也是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要诠释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还应该细致了解冰心在儿童散文创作过程中的艺术风格转变。柔和的笔调,微带忧愁的色彩,含蓄委婉的手法和清新明丽的语言,是冰心早期散文艺术风格的基本特色。她的散文总是以情感人。她善于攫取生活中的片段,将其融汇进自己的情感波澜中,用温柔的情思和微愁的意绪感染读者,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的美妙的境界。这种微愁的意绪正是冰心所刻意追求的自己情感的独特性,也是她作品的主旋律。冰心幼年随父母住在烟台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海边那孤独的灯塔,萧索的村庄以及如诉如泣的喇叭声,都以忧郁的色彩深深地印进冰心的脑海里,化作一种潜在的情感力 量。形成她的作品的基调。《通讯·十六》便是这一时期作品里流露出来的主要情绪,去国怀乡,思念母亲。冰心写到,当客船一离开黄浦江岸,她便想起“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去苦”的诗句,这种客居生活的愁绪和童年生活的感情印记叠印在一起,表现为冰心作品中具有独特情感的“乡愁”。无边的乡愁,经过冰心着意的渲染和诗意的处理,变得格外凄恻感人。比如在《往事

(二)·六》4中,她这样写着乡愁:“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哀!”冰心的乡愁里深蕴着爱国情感。这种流贯于冰心作品之间的淡淡的乡愁,形成一种内在的旋律和笼罩整个作品的艺术气氛,使之更具艺术魅力。如果说,冰心是写母爱最成功感人的作家之一,那么。她也是写乡愁最成功最感人的一位作家。除此之外,冰心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语言是冰心诠释“爱的哲学”最好的工具。

三、冰心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

无数文人墨客对她的语言充满羡慕,有独到的见解。王欣先生说“她感觉细腻、想象舒展、谈吐生香、举止凌风,她用平易的白话文娓娓讲述,却旋起了数千年文学的优雅柔美的乐感。”王欣先生还说,“胡适甚至撇开了自己对文言的蓄谋攻击而明确的褒扬了冰心白话文中注入古典汉语诗文的首创佳绩。”并声称:“这一语言高度至今未被超越。”她的散文作品里,不但清新柔美的句子随处可见,而且文字铿锵悦耳,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和图画美。她善于把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十分具体生动,因而能抓住儿童的心使孩子们得到美的享受。温柔多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蓄不露的艺术表现,清新隽永的文学语言,成了冰心在作品中所努力追求和精心创造的艺术风格。这种语言魅力和作者早期的接触古典文学是分不开的。冰心7岁就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她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比较深厚的修养,在创作中合理地吸取和融入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精心地推敲、锻炼,变成自己独有的清新、古典的语言。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如《通讯·七》中有这样的词句,“痴绝的无数的送行者,在最远的最重的离愁,飘然西去!”这便是活用了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果说冰心早期的创作在清丽,典雅与抒情韵味中既含着温柔、又泛着忧愁。那么解放后,她则保持了自己原有的语言个性,原来的清丽、隽永等风格也等到了发展,其中的忧愁荡然无存,取代的是喜悦、明快、刚健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冰心前后期儿童散文创作特色的一个重要区别。解放后,冰心不但大力呼吁为儿童写作,而且身体力行,写下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儿童散文。反映了崭新的生活和崭新的时代,在《还乡杂记》等作品中,依然洋溢这“冰心体”的迷人风采,且结构更严谨,笔墨更精湛了。冰心是一位用文字代替色彩的画家,她用极淡雅简约的笔调描绘。如《在寄小读者·通讯五》写西西里岛海边生活的风味:“枕上听得见鸥鸣和潮响,用饭的时候,仿佛也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冰心后期写的《我的故乡》、《我的童年》等篇章,感情真切,文笔扑美,具有高度文学性,既是优秀的传记作品,又是儿童散文佳作。从讴歌超阶级的“母爱”,到尽情歌颂共产党的英明伟大,讴歌祖国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不再以小资产阶级的情怀描写自然,而是透过美好景物的描绘,讴歌当家作主、用辛勤劳动改造和装扮祖国的美丽河山的人民。写得朝气蓬勃,生机盎然之景,抒发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这些无不深深地刻印着伟大的民族艰难而稳健的足迹,无不凝聚着作家对历史的深刻的思考。几十年来,她也曾彷徨过,但她总是不停地进步,即使是泥泞、荆棘、她也踏过去,在时代的风雨里摸索这,跋涉着,寻找着真理,追求着光明。如果说,冰心过去那种风格只能得到旧社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所喜爱和追求,那么可以说,冰心后来的艺术,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艺术财富了。冰心儿童散文中“爱的哲学”,从只能充当一济良药发展到超阶级的现实扥大爱。

在冰心的创作生涯中,她的儿童散文在题材、艺术特色、语言等方面都发生着显而易见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她的出生及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冰心出生于在一个海军军官家庭,这个资产阶级家庭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有着联系,充满了儒家色彩。她从小接触了统治者视为禁书的宣传品,在家庭的小环境中耳闻目睹的是父亲身上的传统爱国思想。之后,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冰心作为当时的以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势力和旧礼教有所否定和揭露,同情弱小者;但也对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有所肯定。在前辈们改革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情况下,她找不到出路,她彷徨、迷茫、忧愁,只只好躲进较狭隘的”爱的哲学“自我陶醉,远离现实斗争。这体现了一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形成冰心早期忧郁色调的本质并不是家庭,而是当时没有先进的世界观的指导,没有与广大群众密切结合,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科学的答案。解放后,冰心回到祖国,享受到了党的关怀。得到可接近劳动人民和参加政治活动的良好条件,面对这灿烂的现实和英雄的人民,她的大多作品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她关心儿童文学,已不只是为解放思想,而是认识到如何培养革命的接班人。冰心在她的儿童散文中努力以全新的思想来教育读者,描绘社会只要祖国崭新的生活,闪耀着一种以往所没有的新思想的光芒,给小读者勾画了一幅幅国内外的美好风光。冰心用旧的手法描绘新的事物与她原有的风格有区别又有联系,逐渐形成她的新风格。解放后,冰心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战斗激情,明朗的艺术色调。含蓄地表现手法和清新秀丽的文学语言和俊朗明丽的美。

浏览阅读冰心的作品,可以发现“爱”的主旋律贯穿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她虽然很少正面地表现时代风云、重大的事件,但是。她的作品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纯正的审美趣味与强烈的道德力量,使她的作品永葆不凋谢的艺术青春,赢得一代代读者的喜爱。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著名作家,也是在儿童散文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并取得非凡成就的艺术大师,作为一名女作家,冰心以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为本世纪之末的四个现代化的主人们写出了很多有益的东西。从冰心半个多世纪创作的儿童散文中,我们不但能得到美的陶冶,而且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儿童散文创作的宝贵的启示。所以,冰心对儿童文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她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儿童散文大师!

注释:

冰心《往事》开明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参考文献: 〔1〕茅盾.《冰心论》.《文学》第3卷第2号.1934年8月出版 〔2〕王欣.《冰心佳作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3〕冰心.《樱花赞》(散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12月 〔4〕陈恕.《冰心佳作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5〕冰心.《冰心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0月 〔6〕冰心.《冰心散文选》.人文出版社.1953年出版 〔7〕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文艺评论》.1997年第五期

下载现代文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文作用题(最终定稿)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纵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人: 一、开头作用 文章讲求开头......

    鲁迅散文中的童年

    第 1 页 共 47 页 鲁迅散文中的童年 从小就开始读鲁迅的文章。第一次,好像是他写的《少年闰土》。这个原名为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的大文豪笔下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怪物。......

    如何赏析散文中的议论

    如何赏析散文中的议论 梁平整理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熔情感、形象、哲理于一炉,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鲜活的形象感染人、以深邃的哲理启示人,因此,我们在赏析时,要注重从情中悟理......

    试析瞿秋白散文中的忏悔意识

    试析瞿秋白散文中的忏悔意识 关键词:忏悔意识 俄罗斯文学 瞿秋白散文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下,瞿秋白的散文具有了深刻的忏悔意识,在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散文......

    龙应台散文中优美的语句

    龙应台散文集《目送》中的感人句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中文摘要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

    板块一 专题三 第五讲 分析散文中的形象及作用

    课时作业(七)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冬天记忆 张海生 虽然时隔久远,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很......

    现代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之我见

    现代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之我见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中学戴直楷邮编:404707 语文新课标教材主要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大板块,阅读教学内容占了主要地位。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