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d财政学试题 (四)答案
《财政学》试题
(四)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15分)
1、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3分)
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政府对企业和居民安排的无偿性补助。属于转移性支出的一个项目。(3分)
3、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预算年度内国家预算收支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基本协调或均衡。并不意味着收支数量完全相等。(3分)
4、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一种财政政策。它是在社会总需求过旺,出现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种政策类型。(3分)
5、分级分税预算体制: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是通过划分税种的方法形成各级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以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3分)
二、判断题(15分)
1、对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对
9、错
10、错
11、对
12、错
13、对
14、错
15、错
三、选择题(10分)
1、ABCD
2、B
3、AC
4、CD
5、B
四、简答题(32分)
1、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①政府筹资建设,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分)②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2分)③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2分)④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1分)
⑤BOT投资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的投资方式。(1分)
2、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①课征普遍(2分)
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2分)③实行比例税率。(2分)④计征简便。(2分)
3、国债的负担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认购人的负担(2分)
②政府的负担,即债务人的负担。(2分)③纳税人的负担。(2分)④国债的代际负担。(2分)
4、预算法关于我国人大、政府、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职权有何具体规定? 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规定(2分)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规定(2分)③各级政府的职权规定(2分)④各级财政部门的职权规定(2分)
五、论述题(28分)
1、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⑴变化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出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趋势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现象。(6分)
⑵原因分析:(8分)政府职能转换的原因;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原因;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赶不上GDP增长速度的原因等。(原因应展开分析)
2、财政政策的主要类型及通货紧缩背景下的运用。
⑴主要类型:(9分)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中性政策。(每种类型给予解释)
⑵通缩背景下的运用:(5分)主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利用减税和增支的赤字政策加以调节。(适当展开分析)
第二篇:2012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河流,海域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项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GDP是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指标。
3、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它也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的资金,因此,财政资金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5、转移性支出:是指财政支出中用于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6、间接调控:就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条件,并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来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
7、价格补贴:因国家价格政策形成有关方面的利益变动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
8、国民收入:即物质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通常按一年计算)劳动者创造的所有新价值,相当于社会产品总价值中的V+M。
9.税负转稼:是指纳税人交纳税款以后,通过一定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是税款的最终负担者。
10、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
11、税收饶让:也称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在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
12、税利分流:指的是国家通过税收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从而建立起一种国家与企业之间规范化的利润分配制度。
13、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指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14、财政补贴:补贴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在现代各国的财政政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优点是灵活性与针对性,这是其他财政政策手段所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
15、法定存款准备金:它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率,将所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本部门不得自行使用。
二、填
空
1、原始社会末期,在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就是(财政分配)。
2、(发行国债)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机器。
3、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财政收支)的形式取得收入。
4、国内生产总值从实物形态考察,它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各种(消费品)、(投资品)和服务的总和。
5、财政职能是(财政)的本质反映。
6、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相对量)来表示。
7、行政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
8、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和(部分基金制)。
9、我国财政补贴以(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要项目。
10、(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是由其创造的。
11、(劳动生产率高低)是剩余产品价值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11、12、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称之为(财政集中率)。
13、(前转)是税负转稼最基本、最典型的方式。
14、按税收的计算依据为标准分类,税收可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15、流转税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
16、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其他税类配合发挥作用于的复合税制体系。
17、国际税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18、税收饶让抵免所免除的是从未真正缴纳过的非居住国的(税收)。
19、国有资产投资性质可分为(有偿投资)和(无偿投资)。20、货币国债又分为(本币)(外币)和(黄金)三种。
21、(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
22、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23、目前,我国(预算外)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
24、分税制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分程),(分权),(分征),(分管)等内容。
25、(“双松”)和(“双紧”)政策,是在总量严重失衡的条件下采取的措施。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错)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市场。
3、行为课税大都归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错)行为课税大都归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4、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单一税制体系。(错)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复合税制体系。
5、资源税一般是指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者课征的税类。(对)
6、按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规定,最后分配股息和红利。(对)
7、最早签订国际税收协定的是法国和瑞士两国政府。(错)最早签定国际税收协定的是法国和比利时两国政府
8、一般说来,资本金是资产的货币形态,并会带来价值的增值。(对)
9、财政赤字是国家公债制度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对)
10、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经济基础范畴。(错)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11、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提前的现象。(错)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的现象。
12、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体系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
13、我国的价格补贴开始于1952。(错)我国的价格补贴开始于1953。
14、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体系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
15、补贴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错)补贴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16、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错)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17、行为课税大都归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错)应改为:行为课税大都归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四、单
选
1、预算最早产生于(C)。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中国
2、首次提出“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家是(D)。
A、亚当.斯密
B、李嘉图
C、萨缪尔森
D、凯恩斯
3、新中国第一个概算编制于(C)。
A、1949年10月
B、1949年11月
C、1949年12月
D、1950年1月
4、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A)的趋势。A、上升
B、降低
C、平衡
D、下滑
5、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A、控股制
B、财政供给制
C、招标制
D、财政支出
6、英国实行(A)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
A 高度集中的管理模
B分散管理模式
C统分结合管理模式
7、财政补贴的主体(B)。A 企业
B 国家
C居民
D事业单位
8、我国的价格补贴开始于(D)。A 1959
B 1960
C 1952
D 1953
9、国家依据有借有还的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称为(B)。
A、财政透支
B、发行国债
C、银行信贷
D、基建投资
10、各国政府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是(D)
A、设立偿债基金
B、依靠财政盈余 C、通过预算列支 D、举借新债
11、国债发行时已确定利率基数,但些基数可以随市场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浮的国债,称为(D).
A、自由国债 B、固定利率国债 C、市场利率国债 D、保值国债
12、财政分配包括(D)。
A 组织收入
B 安排支出
C 发行公债
D 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
13、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C)。A、C
B、V
C、M
D、V+M 14、90年代以来,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都为(A)左右。A20% B 30% C 40% D 50%
15、(A)决定了财政收入的规模A 财政基本需求率 B 财政集中率C 劳动生产率
D 剩余价值率
五、多
选
1、奴隶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包括(ABCE)。
A、王室土地收入
B、贡物收入
C、捐税收入
D、学赋收入
E、掠夺收入
2、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包括(BCE)。A、专卖收入
B、税收
C、国有企业收入
3、科技三项费用包括(ABC)
A、新产品试制费 B、中间试验费 C、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 D、成果奖励费
4、下列(AC)属于转移性支出。A失业救济金
B国防费
C养老保险
D文化事业费
5、我国的国防支出包括(ABCDE)
A、国防费
B、国防科研事业费
C、民兵建设费
D、专项工程支出
6、行政体制改革本身包含(BC)两方面的改革。
A、行政机构
B、行政结构
C、行政职能
D、行政管理
E、行政效益
7、收入定额主要包括(ACD)。
A、补偿性收入定额
B、积累性定额
C、生产性收入定额
D、代办性收入定额
E、消费性定额
8、按资产用途为标准分类,可分为(AC)。
A、公务性资产 B、经营性资产 C、后勤保障性资产 D、非经营性资产
9、税收的性质是(AB)。A取之于民 B还之于民 C强制性 D无偿性
E固定性
10、税负转嫁的方式有(ABCD)。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E停转
11、我国采用以下(ABCD)形式,由国家和国有企业共同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A、承包上交利润收入 B、租赁收入
C、利润上交收入 D、股息红利收入
12、国家预算比(AB)的产生要晚得多。A税收B公债C财政补贴D企业财务E复式预算
13、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主要包括(AB)。
A 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B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C 国有企业管理的预算外资金D 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E 未列入预算的企业收入
六、简答
1、简述财政的一般特征。
答:
(一)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1 国家是财政分配的前提2 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3 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二)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但不是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三)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2.我国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关系,进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改革的原则是:
(1)有利于加强中央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统一税收,统一税负,实行分税制;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
(2)强化税收功能,有利于调节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个人收入相差悬殊的现象,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3)有利于体现税负公平,促进企业平等竞争。市场经济对税收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公平税负,以使企业在市场中进行平等竞争。
(4)有利于简化税制,便于税收的征管工作。取消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税种,合并重复的税种,开征必要的新税种,3、预算管理办法改革的意义。
答:(1)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收支管理,保证事业地位各项资金合理的有效使用。(2)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有利改变国家包办事业的传统观念。(3)强化了预算管理责任。
4、简述所得税的特点。
答:所得课税亦称收益课税,即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其主要特点表现在:(1)所得税额的多少直接决定于有无收益和收益的多少,而不决定于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2)所得课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真实收入,属于直接税,不一进行税负转嫁。(3)所得课税容易受经济波动、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易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4)所得课税征管工作复杂,要求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要高,有一定的征收稽查技术。
5.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求总量,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
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则是解决财政赤字和结构性平衡问题。
2.透明度不同。
财政政策的透明度高,因为财政的一收一支,是结余还是赤字,都是非常清楚的。而银行信贷则不同,银行信贷的透明度 差,这是指银行信贷收支和平衡的真实状况.很难一下子看得清楚。
3.时滞性不同。
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的现象。4.可控性不同。
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
总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这就要求应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实现宏观调控的总目标。6.简述国债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一)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的功能
(二)筹集建设资金
(三)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7、简述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答:(1)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使预算收支真正成为法令性刚性指标。(2)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预算管理职权。(3)加强预算管理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密切结合。(4)加强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密切结合
8、简述分税制的内容?
答:(1)分税,即税收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一般是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全部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它是分税制的核心问题(2)分权,即税收的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包括税收的立法权、税法的解释权、征管权、调整权及减免权等。
(3)分征,即分别建立中央税与地方税各自独立的征收系统,中央政府设置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中央税和共享税,地方政府设置地方税务局负责地方税的征收。(4)分管,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分级预算,分别管理各自的收入。
9、如何解释国债的规模?
答:国债的规模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举借国债的数额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它包括:(1)国债的负担。指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者的实际负担能力;政府借债要考虑偿债能力,只能量力而行;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所以,还要考虑纳税人的负担能力。(2)国债的限度。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限度或国债适度规模,包括:历年发行国债的累计余额;当年新发行国债的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第三篇: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篇一
1、下列属于政府转移性支出的是()。
A、政府采购支出
B、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C、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
D、公务员工资支出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无
2、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的取值范围是在():
A、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1。
B、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
C、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0。
D、在-1到1之间。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3、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
A、社会救助
B、失业保险
C、生育保险
D、社会福利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4、合理控制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规模,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在编制预算调入使用后的规模一般不超过当年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含对下级转移支付)的()。
A、5%
B、10%
C、15%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5、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应当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超收收入用于冲减赤字、化解政府债务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 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其他预算资金、削减支出等方式弥补,如仍难以平衡,()可以在报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后增列赤字实现平衡,市、县级政府可以向()申请临时救助,并在下一预算中予以弥补。
A、省级政府,省级政府
B、省级以上政府,上级政府
C、省级或省级以上政府,上级政府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6、下列不属于“高福利陷阱”的表现是()。
A、社会福利支出的迅速增长导致公共开支日益庞大
B、失业问题严重
C、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社会保障网络
D、社会保障机构日益“官僚化”,使普通老百姓与政府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用户答案:D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无
7、一般债券收入缴库、安排支出的资金拨付、债券还本付息的资金拨付等,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并纳入一般公共预算进行会计核算。
A、政府性基金管理
B、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8、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B、企业生产的扩大
C、个人购买力的大小
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9、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或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地方政府要依法妥善处置。对确需依法代偿的或有债务,地方政府(),依法对原债务单位及有关责任方保留追索权。
A、无需将代偿部分的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B、要将代偿部分的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C、要报经省级政府批准,转化为政府债务后纳入预算管理
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10、财政支出效率()。
A、包括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产品生产效率
B、是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C、是指公共产品生产效率
D、包括财政资金支付效率和公共产品生产效率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11、货物和服务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自招标文件发出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 的时间要求()。
A、不得少于30日
B、不得少于20日
C、不得少于10日
D、不得少于30日,但不超过60日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12、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的,应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调入的基金应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每一项政府性基金结转资金规模一般不超过该项基金当年收入的(),地方可在此基础上实行更严格的统筹使用措施。
A、20%
B、30%
C、50%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13、预算支出完成率=()。
A、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100%
B、(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100%
C、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上级补助数)×100%
D、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上年结转数)×100%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14、一般债券期限为(),由各地根据资金需求和债券市场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但单一期限债券的发行规模不得超过一般债券当年发行规模的()。
A、1年、3年、5年、7年和10年,30%
B、1年、2年、3年、5年、7年和10年,50%
C、1年、2年、3年、5年和7年,25%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15、税收是国家凭借()取得的收入。
A、经济权力
B、政治权力
C、财产权力
D、所有权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16、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如果政府认为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甚至出现总需求膨胀或者通货膨胀的现象,就会采取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措施,实行(),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A、紧缩性财政政策
B、中性财政政策
C、扩张性财政政策
D、消极财政政策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17、从目前实施状况来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主要有以下来源()。
A、街道财政负担
B、企事业单位负担
C、家庭负担
D、各方出力、财政保底
用户答案:D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无
18、《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保持完整独立,并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应当按照()编制。
A、以支定收、可适当列赤字的原则
B、收支平衡、以收定支、不列赤字的原则
C、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的原则
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19、关于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供者为中央政府
B、其受益范围具有地方局限性
C、其受益范围被限定在整个国家的疆域之内
D、数量巨大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20、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目标是增强财力薄弱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不包括()。
A、均衡性转移支付
B、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C、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D、天然林保护工程转移支付
用户答案:D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无
21、()原则是指将各项事权项目受益的对象和范围大小作为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依据。
A、公平
B、效率
C、受益范围
D、法律规定
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无
2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是指()。
A、财政支出与GDP之比
B、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C、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D、当年财政支出与上年财政支出之比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23、发行国债筹集财政资金,主要应用于()支出。
A、基础建设投资
B、“三农”领域
C、社会保障领域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24、中国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模式是()。
A、累进制模式
B、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
C、社会统筹模式
D、个人账户模式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25、中央对地方基础教育“以奖代补”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地方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 办学条件,兼顾高中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等支出。
A、教学用房及辅助设施维修改造、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学校日常运转以及教师津贴福利
B、教学用房及辅助设施维修改造、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学校日常运转以及教师培训
C、教学用房及辅助设施维修改造、教育管理部门行政办公经费、学校日常运转以及教师培训
D、教学用房及辅助设施维修改造、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贫困学生学费补助以及教师培训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26、我国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不包括()。
A、从价定率计税办法
B、从量定额计税办法
C、抵扣税法
D、复合计税办法
用户答案:C
答案解析:无
27、西方国家税收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是()
A、自由贡纳时期
B、税收承诺时期
C、专制课税时期
D、立宪课税时期
用户答案:D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无
28、以下国家和地区中,选择单一税收管辖权的是()
A、中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29、税收的()决定了它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A、公共性
B、强制性
C、固定性
D、可调性
用户答案:B。
答案解析:无
30、我国现行增值税实行()计算应纳税额。
A、购进扣额法
B、购进扣税法
C、实耗扣额法
D、实耗扣税法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31、依据刑法规定,犯抗税罪,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拒缴税款()罚金。
A、1倍以上5倍以下
B、1倍以上3倍以下
C、3倍以上5倍以下
D、5倍以上10倍以下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32、税收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亦即保证国家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A、收入原则
B、财政原则
C、公平原则
D、效率原则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33、我国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意义上的税收制度正式确定的标志是()。
A、夏朝的贡
B、商朝的助
C、周朝的彻
D、春秋时期的初税亩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无
34、以下属于企业所得税收入的不征税项目的有()。
A、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B、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C、国债利息收入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35、本国居民(公民)在汇总境内、境外所得计算缴纳所得税或一般财产税时,允许扣除其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或一般财产收益按照本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即通常所说的抵免限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不予扣除,称为()。
A、扣除法
B、全额抵免
C、普通抵免
D、免税法
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无
36、企业的财务报告(决算)的保管期限一般是()。
A、5年
B、10年
C、15年
D、永久
用户答案:D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无
3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单位有关负责人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章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签名
B、加盖单位公章
C、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D、签名并加盖个人名章
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无
38、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规定,下面各种表述中正确的是()。
A、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B、单位内部监督与其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不能保持相对独立,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
C、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每年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D、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市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39、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外来原始凭证的金额有错误时,应当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A、由出具单位重开
B、由接受单位更正并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C、由接受单位更正并加盖接受单位印章
D、由经办人员更正并加盖经办人员印章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40、根据会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工作交接手续中发现“白条抵库”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A、由监交人员负责查清处理
B、由移交人员在规定期限内负责查清处理
C、由接管人员在移交后负责查清处理
D、由会计档案人员负责查清处理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无
41、下列各项会计准则或制度规范中已经失效的是()。
A、企业会计准则
B、小企业会计准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无
42、下列人员中不得负责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是()。
A、出纳
B、会计经理
C、财务负责人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43、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起施行。
A、2015年1月1日
B、2016年1月1日
C、2017年1月1日
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无
44、会计职业道德中“坚持准则”的基本要求是()。
A、客观公正
B、加强学习
C、熟悉准则
D、忠于职守
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无
45、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金融资产项目的是()
A、现金
B、持有的黄金
C、持有的加油卡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46、总理在201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A、45%
B、50%
C、60%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47、2016年将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全国财政赤字拟安排21800亿元,比2015年增加()亿元,赤字率为3%,比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
B、6600
C、7600
用户答案:A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
48、为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国务院决定,从2016年1月1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由现行按中央()、地方()比例分享全部调整为中央收入。
A、90% 10%
B、75% 25%
C、97% 3%
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无49、2015年,我国出台了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及操作指南,公布(),修订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A、政府会计基本准则
B、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准则
C、政府会计具体准则
用户答案:B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无50、2015年,国家财政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政策体系,全国约775万名高校学生、514万名普通高中学生和265万名中职学生得到资助,约()万名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
B、94
5C、104
5用户答案:C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无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篇二
1.国家财政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C)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中国古代财政收入思想的核心是应根据(C)而行,切不可横征暴敛、竭泽而渔。
A、政治力量 B、军事力量 C、经济力量 D、其他力量
3.GDP是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使用的(C)总量指标。
A、中间产品 B、初级产品 C、最终产品 D、进出口产品
4.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来考察,财政分配的对象是(B)。
A、全部社会产品 B、部分社会产品 C、全部精神产品 D、部分精神产品
5.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来说不属于公共产品特征的是(D)。
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B、收益的非排他性 C、取得方式非竞争性 D、提供目的的盈利性
6.在市场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国家财政应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C)的作用。
A、主角和主导 B、主角和补充 C、配角和补充 D、配角和主导
7.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的体现是(C)。
A、财政收入的大小 B、财政支出的大小 C、财政收入占GNP或GDP的比重
D、财政支出占GNP或GDP的比重
8.(A)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A、财政支出 B、补贴支出 C、利息支出 D、基本建设支出
9.(B)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预防性支出 D、创造性支出
10.财政支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D)过程。
A、发放补贴 B、利息支出 C、回笼货币 D、资源配置
11.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不包括政府部门用于(D)的支出。)
A、补贴、债务利息 B、失业救济金 C、养老保险 D、基础设施
1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的经济影响结果是(B)。
A、前者是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也是间接的 B、前者是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则是间接的C、前者是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则是直接的 D、前者是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也是直接的13.效益分析中,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采用(A)。
A、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零基预算法
14.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的经济影响结果是(A)。
A、前者较强后者则较弱 B、前者较弱后者也较弱 C、前者较强后者也较强
D、前者较弱后者则较强
15.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下降趋势的原因不包括(D)。
A、政策性调整 B、管理水平C、管理体制和统计 D、经济发展水平
16.行政管理与国防经费支出都属于用于(B)。
A、社会消费生产性支出 B、社会消费非生产性支出 C、个人消费非生产性支出
D、个人消费生产性支出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资的特征之一是(C)。
A、无偿拨款 B、商业性投融资
C、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资渠道 D、外商直接投资在现阶段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家政府财政收入的(D)左右。
A、50% B、60% C、80% D、90%所得税也称收益税,企业所得税是指对企业的所得额征税。其税率采用(B)。
A、累进税制 B、比例税制 C、固定税制 D、固定加比例税制
20.价外税指的是税款在应税商品价格之外,不作为商品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税种。具有代表性的税种是(D)。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营业税 C、关税 D、增值税
21.直接税是指纳税人本身承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的税种。它包含(A)。
A、所得税 B、增值税 C、营业税 D、筵席税
22.财政分配包括(D)。
A、组织收入 B、安排支出 C、发行公债 D、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
23.中外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A)。
A、税收 B、债务收入 C、上交利润 D、规费收入
24.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D)。
A、C B、V C、M D、V+M
25.企业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应归(C)。
A、国家 B、政府 C、企业 D、个人
26.财政收入中,来源于M的收入,是通过(B)来实现的。
A、发行公债 B、征税 C、上交利润 D、罚没收入
27.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中,(B)不能计算为财政收入。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企业收入 D、事业收入
28.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称之为(C)。
A、财政需求率 B、劳动生产率 C、财政集中率 D、基本折旧率
29.90年代以来,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都为(A)左右。
A、20% B、30% C、40% D、50%
30.(A)决定了财政收入的规模。
A、财政基本需求率 B、财政集中率 C、劳动生产率 D、剩余价值率
31.税收制度组成的类型有(C)。
A、单一税制 B、复合税制 C、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 D、差别税制
32.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以(A)为主。
A、所得税 B、流转税 C、人头税 D、土地税
33.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低税为13%,出口适用(C)税率。
A、17% B、13% C、零税率 D、33%
34.对于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不对的地方是(D)。
A、国际税收不能脱离国家税收单独存在B、国际税收不能脱离跨国纳税人单独存在C、国际税收严格区别于国家税收
D、国际税收是国家税收在地域上的延伸
35.为协调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关系,世界各国通行税收(A)权优先的原则。
A、地域管辖权 B、居民管辖权 C、经济关系 D、政治及外交关系
3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特征――把国有资产的管理变为国有资本金管理是在(D)年。
A、1978 B、1984 C、1994 D、1998
37.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原则上的错误的说法是(D)。
A、物质利益兼顾原则 B、利润分配制度规范化原则
C、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D、公平原则
38.国家依据有借有还的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称为(B)。
A、财政透支 B、发行国债 C、银行信贷 D、基建投资
39.国债的功能之一是(A)。
A、弥补财政赤字 B、扩大外贸规模 C、削减行政管理费 D、降低利率
40.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D)。
A、罚没收入 B、规费收入 C、企业收入 D、税收收入
41.国债规模首先受(A)的制约。
A、认购者负担能力 B、政府偿债能力 C、企业还贷能力 D、居民消费能力
42.国债发行时已确定利率基数,但此基数可以随市场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浮的国债,称为(D)。
A、自由国债 B、固定利率国债 C、市场利率国债 D、保值国债
43.国债是由(A)直接举借的债务。
A、中央政府 B、地方政府 C、国有企业 D、居民
44.各国政府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是(D)。
A、设立偿债基金 B、依靠财政盈余 C、通过预算列支 D、举借新债
45.我国自(B)恢复发行国债。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第四篇: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6.部门预算的优点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编制部门预算?
编制部门预算要求各部门必须将本部门所属各司局、各基层单位所需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综合为统一平衡的部门预算,体现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财政部只按部门的统一口径,统一审核,划拨资金。因此,编制部门预算是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的重大举措。
优点:(1)完整性。部门预算内容由预算内扩展到预算外,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使预算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调控能力。(2)细化性。部门预算的内容细化到部门以及下属单位和项目。(3)综合性。部门预算采用综合预算,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类资金。(4)复杂性。由于部门预算涉及到千差万别的不同预算单位,又是从基层报送上来,就导致了部门预算的复杂性。
必要性:(1)传统的按功能编制预算存在一系列的弊端。以前,各部门没有一本完整的预算;预算编制粗糙,缺乏部门内部责任机制和外部有效的监督机制;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必要的定员定额标准;预算资金分散;预算约束软化。(2)部门预算具有内在的优点。它克服了代编预算的方式弊端;统一了预算分配权;调整了预算批复的主体,有利于及时批复预算;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履行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职能;有利于规范政府、财政和部门行为;严控年初预留机动财力,减少机动权,防止了二次预算,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提前了预算的编制时间等。
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在于:(1)编制部门预算,有利于提高国家预算的透明度,全面体现国家预算的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原则,避免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人为的随意性,防止“暗箱”操作,加强廉政建设。(2)编制部门预算,使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程序和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髙预算管理水平,有利于财政部门控制预算规模和优化支出结构,有利于使用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3)编制部门预算,使预算细化到部门、项目,有利于各级人大履行立法监督智能。有利于审计部门履行财政审计职能,社会各界也可以清晰地了解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发挥社会监督作用。(4)编制部门预算,也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和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措施,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
7.从宏观层面上分析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另一个是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般来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既然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具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
(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提高农产品价格补贴,使从事农业生产有利可图,农产品供给自然增加。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财政给予补贴,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实际上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推进科研与开发的开展。
(4)财政补贴的积极效应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4)消除“排挤效应”。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在我国的财政补贴中,稳定社会经济往往是首要的目的。
8.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它的要点是:(1)财政部门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统一的账户,各单位在统一账户下设立分类账户,实行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再拨给各单位分设账户保存。(2)各单位根据自身履行职能的需要,可以在经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但要由财政部门直接向供货商支付贷款,不再分散支付。(3)除某些特殊用途外,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货商。从而可以考核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防止滥收滥支的违纪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将采购资金直接由国库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货商,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财政部门则可以掌握资金的最终流向,杜绝在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有利于反腐倡廉。
意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对政府财政性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有利于建立健全公共支出的监管制约机制,规范支出预算执行,硬化预算约束;有利于加强公共支出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资金分散管理,部门、单位多头开户,“小金库”泛滥等混乱局面;有利于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腐败;也有助于克服现行的分散采购的弊端,推动政府采购制度的顺利实施。
主要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帐户体系构成:(1)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支出帐户。(2)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帐户和在指定的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零余额帐户。(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帐户。(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小额现金帐户。(5)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的特殊过渡性专户。
国库集中支付的收入收缴程序:收缴方式包括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收缴程序包括直接缴库程序和集中汇缴程序。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和程序:支付方式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支付程序包括财政直接支付程序和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9.政府采购制度有哪些特征?(1)政府采购制度及其实施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聘、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采购要求,签订采购合同和管理执行采购合同。政府采购制度是从三个层次上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第一个层次是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个层次是从政府部门及其采购代理机构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从中选优,采购人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第三个层次是从财政部门与采购人及供货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人与供货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了它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货商(厂商)和采购人是最大利益者而财政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
(2)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特征 政府采购资金来源是公共资金
其最终来源为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和政府公共服务收费。政府采购的权力来源于纳税人的授权,因此政府采购行为应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应该具有透明性和公开性。
政府采购为非商业性采购
采购意图一般是围绕政府政策制定的。政府采购非以盈利为目的,不是为卖而买,而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消费品或贯彻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是向社会提供公共利益,扶持弱势群体,实现分配正义和实质公平的有力宏观调控手段,具有较强的福利性、政策性和公共性。
政府采购主体是依靠国家财政资金运作的单位
其资金运作需纳入国家预算约束的范围之内;又因政府采购范围广,规模大,所涉的资金数量多,因而需要按照法定的方式方法运作,以防出现腐败侵害广大纳税人的权利。
采购过程较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采购方式和程序必须法定化。这是贯彻财政法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财政民主主义的应有之意。
10.简述税收公平。
(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收建设的目标,一般来说,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
1)所谓普遍征税,通常是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依法纳税。
2)所谓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和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即所谓“横向公平”;二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即所谓“纵向公平”。“横向公平”的含义就是对所得相同的人同等课税,“纵向公平”的含义就是对所得不同的人不同等课税,简言之,就是所得多者多征,所得少者少征,无所得者不征。
(2)公平类税收原则
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如果这一原则得以实施,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就可以同它的边际效益挂钩,公共物品提供中的“免费搭车”现象就可以避免。
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个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多分摊,收入低的少分摊,显然,这一原则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11.简述税收制度模式的适用条件。税收制度总是由具体的税种组成的,但组成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回顾整个税收理论演变历史,关于税收制度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一是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所得税、单一的消费税、单一的土地税及单一的财产税等。二是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当然,复合税制并不是否定各税种在功能、作用和地位上的差别,恰恰相反,它往往以某一个税种或某两个税种作为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活动的主导,即所谓主体税种,在不影响其它各税种作用效果的前提下,优先或突出主题税种的作用。从世界各国的税收实践来看,由于单一税制缺乏弹性,难以充分发挥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功能,所以,并没有那个国家真正实行过单一税制,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复合税制。
12.国际税收协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1)合作方式是指一种非正式的国家间税收协调。两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税收官员的接触和互访来交换各自国家的税制结构和税收改革的信息,并试图建立关于跨国纳税人的信息互换的机制,以防止和打击国际逃避税的产生。
(2)税收协定方式是指有关国家之间通过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寻求解决税收制度之间的相互冲突引起的重复征税等问题。
(3)趋同方式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相近的国家通过某些共同规则或国际惯例的约束作用,使各自的税收制度具备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消除各自在税收制度方面的某些差异。
(4)区域税收一体化安排是指区域经济全球化组织成员国之间通过部分主权的让渡,相互协调其税收制度,其目标是达到成员国税收制度的无差异。
13.跨国公司避税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最基本的方法有两大类:(1)逃避纳税人身份。各国对法人居民的判定标准不同,为跨国公司逃避法人身份提供了可能性。(2)转让定价和转移利润是国际避税的最基本方式。转让定价或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也即在一个母公司的控制下,在不同国家经营的子公司之间或母子公司之间的商品转移时使用的价格。为谋求跨国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利用各国间税率和税收规则方面的差异,使其高税国一方的实体降低对低税国一方相关联实体的售价和费用分摊标准;反过来,低税国一方的实体提高对高税国一方相关联实体的售价和费用分摊标准,借此手段把一部分应在高税国实现并纳税的利润转移到低税国。高税国因此减少税收收入,一部分转化为低税国的税收收入,另一部分直接增加了整个公司的税后利润所得,达到了减轻税负的目的。
14.简述中国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1)公共支出总量控制。公共支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公共支出的总量水平,缓解财政压力和矛盾,为国家财政运行的良性循环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相比,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能力相对较低,同时又面临着赤字和债务的压力,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强化支出管理,控制支出总量。
(2)公共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受传统体制惯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仍具有大包大揽的鲜明特征,国家财政包揽了一些本应由企业、个人和社会负担的支出,承担了应由市场承担的经营支出,而一些本应由财政供给资金的事业和项目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如何按照市场经济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中国公共支出管理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3)公共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最终目的,是衡量财政管理的重要标准。在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益过程中,公共支出管理部门需要探索切实有效可行的办法,在确保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照顾局部利益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
15.简述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如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过是将暂时不用的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给量。财政赤字只是以替代方式嵌入总需求,并不会增加总需求,因而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在下面两种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融资的财政赤字仍然会导致通货膨胀。(1)当政府通过出售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时,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就可能推动利率上升。如果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利率的稳定,就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也就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因此举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净效应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财政赤字持续不断,国债供应量不断增加,推动利率上升的压力在持续增大,于是中央银行不断的购买国债,货币供应也不断增加,最终将导致通货膨胀。(2)在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债市场不发达,当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政府无法通过发行国债来为赤字融资,或者是国债的规模过于庞大,损害了政府和国债的信誉,人们对政府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那么政府不得不增加货币发行量或向中央银行借款,结果也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
16.简述财政职能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人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2)收人分配职能。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
(3)经济稳定职能。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奥平经济波动。
(4)经济发展职能。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财政职能之所以具有上述功能,是由于市场失灵往往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收入不公、经济波动以及总量不平衡。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的运行。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17.我国政府间财政分权的原则有哪些?
(1)空间一致性原则。在将某一项具体的公共职责分配给某一级政府时,其所依据的最直接的经济原则是该级政府能够以尽可能最小的成本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实现这一点的一个前提就是受益范围应与辖区单位相同或一致。
(2)匹配原则。各级决策纳税人和政府支出受益人的意愿的表达能够匹配达到均衡,从而来保证责任的履行和预算纪律的遵守。
(3)权力的横向分配原则。决策往往倾向于发挥政府的限制和控制作用,因此,作出的决策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率的。
(4)机构精减的原则。对收益、税收区域大体一致的单一功能的组织合并,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性政府部门系统。
(5)合理纵向分权的原则。权限从较高一级政府转移到下一级政府能降低每种权限的资源成本。
(6)基层优先的原则。与社会或较大、较高一级的政府比较起来,个人、家庭和较小的或较低级别的政府应该优先。
(7)公平负担原则。各级政府要避免,在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务时,贫穷地区的居民所付的税收高于富裕地区的居民纳税水平。
(8)均等化原则。向各级政府提供满足其必要支出的所需的收入。
18.简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特征和改革方向是什么?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特征如下:(1)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是“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采用的征收标准是按照超额累进税率。使用这种超额累进税率征税标准较为缓和,征收额度较为合理,有利于调节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平衡。(2)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大体可分为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和混合所得税制三种类型,我国采用分类所得税制。这种分类课征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采用源头扣减的征税办法,保证税收的有效性,有利于加强源泉监控、简化纳税手续。(3)具有较宽的费用扣除额。我国主要采用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两种方法。(4)计税方法简便。在计税方法上,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采用总额扣除法,从而避免个人实际生活费用支出逐项计算的繁琐。在分类征收的制度下,各项应税所得分别按各自的税率和计征方法计算,便于掌握,有利于税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5)采取源泉扣缴制和自行申报制两种征纳模式。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管采用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制和纳税人自行申报制两种模式。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如下:(1)加大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完善目前我国人所得税征收制度。(2)逐步建立规范科学的源泉控制规程。(3)建立有效的稽核制度和严格的处罚制度。(4)构建个人收入的社会监控网络,依法拓宽征管范围。(5)加强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信息化进程。
19.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做法及主要意义有哪些?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做法:营业税原来是地税征收的项目,增值税是国税的项目,地税项目主要是服务业,娱乐业之类的,国税主要是商业,销售之类的,现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指把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以及有形动产租赁,从原来的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税率也做相应改变。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优化经济结构。在我国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是除建筑业以外的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需征收营业税。这种划分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
(2)可以进一步充分发挥增值税的重要作用。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增值税“中性”作用(中性作用即在筹集政府收入的同时并不对经济主体施加“区别对待”的影响,因而客观上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
(3)可以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调整产业发展结构。目前的税制将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而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且无法抵扣,使企业为避免重复征税而倾向于“小而全”、“大而全”模式,不利于服务企业的发展,进而再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
(4)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利于化解税收征管中的矛盾。
20.分析公共财政活动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有哪些? 财政进行收入分配和调节的范围和主要方式是:
(1)主要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通过消费税调节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等等。
(2)国家作为全民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应遵循市场原则,依据财产权力,以股息、红利、利息、上缴利润等形式取得所有权收人,而不应随心所欲。
(3)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以及相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商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资;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制度。在规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构成、等级、增长等制度时,要使之与企业职工工资形成较合理的比例,从而符合经济公平。
(4)保证因无劳动能力和其他要素而无收入或收入甚少者的最基本生活需要。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5)在社会范围内组织强制保险,解决企业和个人无力解决的收入调剂问题。
(1)税收转移支付,即对高收入家庭课征累进所得税并对低收入家庭给予补助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2)用累进所得税的收入,为使低收入家庭获益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
(3)对主要由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课税,并同时对主要为低收入消费者使用的其他产品给予补贴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4)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5)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这是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为实现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要加快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和有效手段。要通过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二、论述题
1.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财政支出能力低下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2)国家财政包揽过多,供给制分配方式尚未完全打破;(3)在财政分配格局中,支出“越位”矛盾相当突出;(4)财政供养人口日益膨胀,加重了公共支出负担;(5)公共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应遵照以下原则:(1)完整统一原则。必须将公共支出管理权力及其相应的责任逐级下放,上级与下级按照一定的规范履行各自的职责,实现“各自为政”,并按照同一规范上统下属,实现公共支出决策和支出行为的一致性。(2)权责一致原则。确立管理权力与管理责任的对应关系,并用合理、科学、严格和准确的规章制度莱规定这种关系,权力与责任成正比。(3)经济、效率和有效性原则。必须使支出活动实现预定目标,即追求支出活动的有效性。(4)依法管理原则。应由宪法、预算法和与之相一致的有关法规,对财政组织的宗旨、性质、地位、职能、权力及支出预算编制、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范围作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并由相应的权力机构和部门依法予以监督。(5)适应发展原则。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相应调整财政管理组织的职能、职权和机构。
2.论述税收原则理论的发展演变趋势,并结合中国实际,分析其对税制改革的启示。税收原则是财政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它决定政府对什么征税、征收多少、怎样征收等税制的基本要素。亚当.斯密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最小征收费用等四大课税原则。瓦格纳认为国家对经济活动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应谋求修正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他提出了四项税收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和税务行政原则,极大的丰富了税收原则理论。
(一)1994年之前的税制演进
新中国的税收制度是在1950年确立的。在此之前,我国并行着两种不同的税收制度:一是各老解放区适应革命根据地在农村的情况设立的各个税种;二是新解放区沿用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税法。两种税制相互矛盾,自身又都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难以适应国家统一征税的需要。1950年1月公布实行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这一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统一开征14种工商税。新税制的确立,保证了当时国家财政的需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基本上做到了统一课税、税负公平,从而为我国税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任何一种税收制度都是适应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建立的。新税制确立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制度也多次变革,特别是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变化更为显著。
(二)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税制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原来的工商税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问题是:(1)税负不均,不利于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和产品之间的公平竞争;(2)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形式很不规范,国家除向企业征税外,还向企业征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征集各种形式的基金和管理费,优惠政策也名目繁多;(3)税收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能适应生产要素全面进入市场的要求,对资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调节十分薄弱,还远远没有到位;(4)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规模过小,收入的管理权的划分不尽合理,不利于完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体制;(5)内外资企业仍实行两套税制,矛盾日益突出;(6)税收征管制度不够科学,征管手段落后,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这次工商税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整体配套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调整税种布局,确定合理税率,理顺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适度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时,合理划分中央税种和地方税种,为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创造条件。(2)体现公平赋税,促进公平竞争。主要是统一企业所得税,完善流转税,改变按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设置税种和税率,并使各类企业之间的税负大体公平,为平等竞争创造条件。(3)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4)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5)简化、规范税制。主要是取消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税种,合并重复的税种,开征必要的新税种。(6)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既不增加企业总体税负,又不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但一些地方、部门、企业以及个人的利益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税制改革理应是利益关系和分配格局的调整。(7)严格控制优惠减免,规定除税法、税收条例所列的减税免税项目外,在执行中不准随意减税免税。
3.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据此判断中国的国债规模。国际上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1)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GDP;(2)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GDP;(3)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4)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前两个指标是着眼于国民经济大局,而后两个指标则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来考察国债规模。
一.从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来看:(1)对国债负担率的考察。影响国债规模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国债负担率是衡量国债规模最主要的指标之一。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债负担率也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虽然我国目前的债务负担率比国外发达国家低不少,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基础上的,国家财政对债务的应债能力较强,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发展与国外比较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国家财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总体上讲,我国对债务的承受能力要相对弱一些。(2)对借债率的考察。中国国债借债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从国民经济全局来看,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还是存在一定空间。但我国国债借债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从财政应债能力来看:(1)对债务依存度的考察。国债依存度是任何一个国家考核国债规模是否适当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指的是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我国的债务依存度非常高。(2)对偿债率的考察。债务收入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规模必然要受到财政资金状况的制约,因此,要把国债规模控制在与财政收入适当的水平上。目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激剧增加,导致债务支出总额迅速上升,国债偿债率随之迅速攀升。
综上所述,我国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择政债务重负的矛盾中,既要充分发挥国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对经济运行的反周期调节作用,又要防止国债规模过大对财政收支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4.结合我国实际论证财政在社会保险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各项改革都尖锐的触及社会保障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原有社会保险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国家在社会保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建工作,形成了目前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1.养老保险
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改革。实行“退休费用统筹”以后,企业的退休负担不在与本企业退休职工的人数直接挂钩。为了建立和完善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养老保险方案,于是奠定了现行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保险覆盖范围。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由原来只包括国有企业和一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扩大到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称为基本养老保险。
②保险费用筹集。养老保险费用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负担,财政负责弥补养老保险计划的赤字。目前大多数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出现了收不抵支的问题,为了确保这些地区养老金能按时足额发放,中央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③运行模式。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企业缴费除去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以外,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基金,用于向已经退休的职工发放各种退休费用。
④养老金待遇。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如果个人缴费年限满15年,在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⑤养老基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养老保险计划的缴费收入要纳入财政专户储蓄;支出要专款专用,并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2.失业保险
现行失业保险的主要制度的内容如下:
①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均应参加失业保险计划。
②失业保险费用筹集。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要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
③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失业保险金应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发放。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的,可以按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医疗补助金。
3.医疗保险
①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都要为职工投保医疗保险,称为基本医疗保险。
②保险费用筹集。基本医疗保险费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的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的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③运行模式。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也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模式。4.辅助社会保险项目
①工伤保险。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境内各类企业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均应参加工伤保险计划,境内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有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②生育保险。生育保险费由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另外,生育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
5.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 ①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国家财政通过财政拨款,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社会保障计划。我国的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a.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b.下岗职工生活补贴c.农村“五保户”救济d.灾民救济。
②社会福利项目。国家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福利主要是对盲聋哑和鳏寡孤独的社会成员给予各种物质帮助,其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
5.我国现存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哪些缺陷?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来实现改进和完善? 缺陷:(1)我国转移支付形式过于复杂,不够规范。(2)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虽然逐年递增,但数额仍然过小。(3)对专项拨款的管理有待提高。在我国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应有分析地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考虑国情,制度基本框架应包括:(1)采取纵向与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方式;(2)应采取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特殊性转移支付相结合的形式;(3)用“因素法”逐步取代“基数法”来核算转移支付数额。
近期可对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作出如下调整:(1)简化转移支付形式。将体制补助、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中的定额结算部分、固定数额的专项上解并入税收返还。(2)加大过渡期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3)加强对专项拨款的管理,做到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对现行的专项拨款进行清理整顿,属于中央政府事权以及中央事权委托地方承担的专项拨款和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按照各自负担的比例分别承担的专项拨款,今后继续安排,属于地方事权的和按照政策、制度规定已补到位或已到原定补助期限的专项拨款,以及一次性的带照顾性质的专项拨款,不再安排;确保重点,在坚持总量规模不再增加的基础上,对优化专项拨款结构所节省下来的资金,要投入到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上去;规范管理,逐步引入因素法来分配专项拨款并且对专项拨款的使用建立严格、有效的监督体系。
6.我们如何评价财政赤字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评价我国在1998年以来的财政赤字作用?
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遗憾的是,对于如何正确衡量财政赤字,经济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政策状况的一个好指标。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按照公认的方法衡量的财政赤字既不能准确地衡量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又不能准确地衡量给后代纳税人造成的负担。
对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财政赤字,或者同一社会制度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财政赤字,都会形成不同的判断。最主要的判断的评价尺度是财政赤字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内理论界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赤字有害论,认为财政赤字必然损害经济发展;二是赤字无害论,认为财政赤字只会促进经济发展,无论如何都不会影响经济增长;三是适度财政赤字论,认为财政赤字是否影响经济发展,关键要看财政赤字的规模,不能绝对地说赤字有害或赤字无害。在1998年以后,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通货紧缩、市场需求不旺的局面,我国开始有意识地安排赤字政策来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行以增发国债为重要工具的积极财政政策。从那时起,我国的财政赤字就有增无减。增强财政赤字力度,弥补了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缺口,在有可能出现经济下滑威胁时刺激了经济,保持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可是说,我国在1998年以来的财政赤字作用是得到肯定的。
7.如何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解决好中国公共支出中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公共支出(Public Expenditure)就是公共财政的支出,是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公共支出可以确保国家职能的履行,政府经济作用的发挥,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可以支持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壮大。
调整我国的公共支出范围,以越位补缺位。(1)关于一般行政管理费范围的界定。要明确政府机构的具体职责,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要进行政府机构设置改革,从组织上精简党政机构;要正确处理职能、机构和编制的关系,严格控制编制,在人员上浓缩政府机构;要严格控制公用经费;要政群分开。(2)关于事业单位供给范围的转换。对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部分;要与财政供给范围内的事业单位部分进行分离重组,财政停止拨付经费。对公共支出供给的事业单位,要调整配置格局,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3)关于再分配性转移支出范围的确定。社会保险不应局限于国有单位和政府机关,还应包括非国有单位和农村;尽快按照因素法完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确定均衡拨款数量,税收返还等各种一般性转移支付都按此办法分配,使各地区能够提供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
8.什么是市场失灵?什么是政府失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应如何分工。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毋庸置疑的,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而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统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问题,政府机制同样会带来政府干预失效的问题。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利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利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至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并通过提供生产要素获取收入,而后用家庭收入到市场上购买生活消费品或从事投资,家庭的基本目标是满足需要和效用水平的最大化。企业是生产商品的商品交换的基本单位,它从家庭那里买进生产要素,通过加工转换为商品或劳务,而后将商品或劳务又卖给家庭并获取企业收入和利润,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并实现扩大在生产。市场从日常生活来看,就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不断的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9.分析为什么要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模式有哪些?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主要模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进行搭配,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扩张”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扩张”政策配合模式。(2)“双紧缩”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缩”政策。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当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十分旺盛,经济也非过度繁荣,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4)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成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除紧缩和扩张这两种情况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可以呈现中性状态。若将中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的配合方式。
2、注意政策使用相机抉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不同的政策手段如何进行搭配,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是一个政策运用技巧问题。政府可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灵活地决定。经济政策配合中的相机抉择就是政府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各种调节措施的特点及政策调控目标,机动地决定和选择配合方式。
一般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在运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应选用另一种搭配取而代之,形成相互交替运用的政策格局。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固守一种配合方式,有可能因不适应变化的形势而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即使经济形势是稳定的,也不能一成不变的长期使用某一种政策,否则往往是正效应递减,而负效应递增,不仅不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运行不同阶段的特点,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3、两大政策的配合运用应服从国家的发展战略
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统筹安排,包括两大政策目标的协调。以往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方面,主要通过关注总需求管理,致力于实行经济总量稳定。我们知道,在凯恩斯主义政策理念影响下,财政与金融的协作问题,主要研究在封闭体系的自由利率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通过有效配合来促进总需求水平的稳定。对于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这样的政策选择是相对有效的。然而对中国这样面临发展与转轨双重任务的经济体来说,则显得过于单一。长远来看,两大政策的协调运用,除了要努力实现社会总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之外,还必须关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制度优化等层面。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根本问题,而由于种种原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一直没能在此方面发挥作用,所以两大政策有充分的功能可以发掘。,比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等领域;而对金融结构方面,则有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等众多热点。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4、完善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之间的协调机制 从我国情况来看,虽然在历史上,经常由中央确定一段时期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方式,但往往只是确定了政策“扩张”或“紧缩”的大方向,在“松”“紧”力度,以及动态协调方面,都缺乏明确的原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建立起两大政策部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的交流通道,无法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考虑不同政策的衔接和配合。长远来看,我国应该考虑建立持续性的两大政策磋商机制。可以考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框架内设立专门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委员会,由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组成,协调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一方面,交流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评估前一阶段各部门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政策协调角度提出改进意见,通报各自拟采取的政策措施,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尽量避免不协调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应加强两部门的政策执行人员的沟通,包括专门数据的互通有无、工作理念的交流,以及政策工具协调的路径磨合等。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
10.什么是土地财政?如何理解中国“土地财政”的成因?如何走出地方财政依靠土地收入的困局?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我国土地财政现状:很多地方,政府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
中国“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
1、现行税制的制度下缺陷;
2、土地出让金的诱惑;
3、与土地相关的其他收费的诱惑;
4、政府对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
5、政府背景贷款的诱惑。根本原因:中国特色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土地财政这种现象是一个特定阶段的特殊现象。根本上改变土地财政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既有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制度安排的因素,同时也和城市化的进程、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分不开。只要城市化的过程没有完成,只要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要终结土地财政是不现实,它必然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兴衰,或者说房地产行业相伴随始终。只要城市化还在快速推进当中,只要这个行业还是国民经济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产业,土地财政就会仍然继续存在。
地方财政依靠土地收入困局的解决办法:
1、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
2、完善土地税收体系;
3、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4、积极防范政府性质土地融资风险;
5、发行市政债券。
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特色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财政产生的必然性,又要认识到某些地方在施行这一政策中产生的诟病。“土地财政”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如何使用。“土地财政”之所以广受诟病,并非“土地政策”出了问题。随着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土地政策”用来解决的问题也应当及时改变。
第五篇:专科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4、短期国债的作用在于()A、筹集建设资金 B、弥补财政赤字 C、调节经济活动 D、调整债务结构
5、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指标最能切近实际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
A、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B、中央收入占GDP比重 C、地方收入占GDP比重 D、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6、一种税区别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课税依据 D、税率
7、商品税的征税对象是()A、商品流转额
B、商品收益额
C、商品利润额
D、商品增值额
8、以编制形式上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
A、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B、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C、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D、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9、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手段)的是()
A、税收 B、公共支出 C、国家预算 D、利率
10、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关系 A、财权与事权 B、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 C、集权和分权 D、收入与支出
11、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的税种有()
A、营业税 B、土地增值税 C、房产税 D、资源税
12、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为了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叫()A、经济发行 B、财政发行 C、财政透支 D、国家公债
参考答案:
4、B
5、D
6、B
7、A
8、C
9、D
10、C
11、B
12、B
二、判断题
8.财政补贴属于政府的有偿支出。()9.国防费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10.课征关税的目的在于保护民族经济。()11.财政政策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政府。()
12.购买性支出乘数是正值,说明购买性支出的增减与国民产出呈正方向变动。()13.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不具有创造需求的能力。()
14.出口退税制度是一种间接的财政支出。()
15.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参考答案: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名词解释
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指财政具有通过一定方式,特别是通过资金、财力的分配,引导人才和物力的流向,促进资源配置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功能与职责。
3.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4.财政贴息: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5.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瓦格纳法则:随着工业发展,在政治因素方面,市场关系复杂化,导致对法律和治安的需求增加;在经济因素方面,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的管理与调节工作,这些都促使国家活动增长。所以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四、简答题
1.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2.简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3.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答:财政收入规模受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主要有: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收入规模才能增大。(2)收入分配政策。政府集中的多,财政收入规模就会较大。(3)经济体制类型。计划经济国家财政集中度高于市场经济国家。
(4)价格因素。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会比实际规模有所增大。
4.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答: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的功能主要包括:(1)弥补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财政赤字一般是指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在诸多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如发行国债、增税、改革税制、增发货币和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理想方法。由于国债发行只是暂时转移了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且遵循自愿购买原则,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也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同时还易为纳税人所接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发行规模会影响国家所支配财力的规模,国债收入的投向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结构。
5.简述税收与收费的区别。
答:(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联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2)税收是作为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3)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可以有所不同,全国性收费要纳入预算内,部门性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按预算程序管理,形成政府性基金或由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
(4)一般而言,税收的法制性和规范性较强,有利于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制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因而法制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应强化管理。
五、论述题
1、试述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
答题要点: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职责。
第一,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对实行分级预算体制来说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第二,关于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体化,力求分工明确,依法办事。
第三,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一致。
(2)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待规范。
第一,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关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也必须随之调整。
第二,按税种划分收入和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分税效应是完全不同的,现行分税制的企业所得税仍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改为分率分成或比例分成将是必然的选择。
第三,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制的通则,我国现行税制的个人所得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均属于这类税种,而分税制将该两种税划归为地方税种只能视为权宜做法。
第四,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应列为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标。
(3)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分级预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主要体现在收支划分上面。
从支出方看,多数支出项目是由接近基层并熟悉居民偏好的地方来执行和管理,所以地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较大的比重。
从收入方看则应是相反的,即为了均衡横向不平衡,贯彻中央的宏观政策,中央财政收入应占主导地位。这也是各国实行分级预算体制通行的分配格局,几乎没有例外。
我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组织收入的比重是上升的,已接近目标模式的水平,但由于按既得利益向地方返还的幅度过大,转移支付后中央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原水平,明显偏低,中央支出的比重也基本维持原水平,也明显偏低,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靠借债维持的。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第一,目标模式的选择。第二,纵向转移的微调。第三,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