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谚语,诗歌,厨房里的各种物态变化物理
2016-09-17苏格物理
苏格物理,谚语,诗歌,厨房里的各种物态变化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4.雹5.冰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 表面)9.雾淞
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
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
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
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
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9、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10、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
11、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12、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哪些
13、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七、其它
1、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
2、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_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3、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为了缓解旱情,曾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
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_____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写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
4、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什么
5、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 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请说出其中的物态变化。
答案解释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熔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熔化。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水缸外面。睛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水蒸气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用挑水浇地了。
3、因为烧水时水中的气泡上升会发出响声,气泡上升得越快,发出的响声越大,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水壶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气泡上升越快。开始烧水时,接触壶底的水温度较高,表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气泡上升快,故“响水不开”。当水沸腾时,壶底的水与表面的水温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气泡上升变慢,故“开水不响”
4、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冬天,当气温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就要下沉,河底水的温度高,密度较小,就要上升,形成对流,使全部河水不断冷却。当整个河水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停止了。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继续下降,河底水的温度仍保持4℃。当上层的河水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河面开始结冰。从这以后,由于水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需要时间很长,所以才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
5、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珠凝固而形成的,由于凝华和凝固都是放热过程,所以感觉不冷,而雪熔化是吸热过程,所以感觉冷。
6、霜的形成是凝华过程,而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霜前的气温要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才能放热而凝华形成霜;下雪后,在雪的熔化或升华过程中都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下雪后,室外的气温会很低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2、“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所以看不到,而离壶嘴一定距离处温度低,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小珠即看到的“白气”。
3、烧水时,水沸腾后保持沸点不变,在1标准大气压下,只能达到100℃,而锡的熔点是213.9℃,达不到锡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不装水时,壶的温度一直升高,很快便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4、凉水碰到热馒头时迅速汽化,在手和馒头间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5、油的沸点远远高于水的沸点。
6、水落在热油锅里时,锅内温度早已超过了水的沸点,水立刻汽化成水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且水比油重,在锅底的水化成水蒸气要跃出水面,引起剧烈振动,发 4 出响声和爆炸,溅起油花;当油落到沸水锅内时,锅内沸水的温度低于油的沸点,且油飘在水面,汽化后可以直接跑到空气中,所以不会出现爆炸。7、100℃的水蒸气烫得更厉害,因为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多了一个液化放热的程。8、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因为0℃的冰比0℃的水多了一个熔化吸热的过程。
9、烧开的油烫得更厉害,因为油的沸点比不的沸点高得多。
10、锅热得发红温度过高,滴入的水迅速蒸发,水蒸气将水滴托起,使水滴与锅接触的面积减小,蒸发减慢;而滴入热锅里的水在流动,与锅接触的表面积增大,蒸发加快,所以先干。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并没有停止加热,只是暂止住沸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停止加热,是彻底止沸。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凝固,凝固时向外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熔化,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烟”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雨: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水蒸气先凝华(放热)后熔化(放热)形成。
露: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
雾: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
雹: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小水珠,小水珠遇冷凝固(放热)成小冰球,小冰球受热熔化成水再与小冰球结合,如此多次循环而形成的。
冰:水凝固放热形成
雪: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内表面):水蒸气直接凝华放热形成。
雾淞:水蒸气直接凝华(凝固)放热形成。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人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水壶里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升华(吸热)
2、汽化(吸热)
3、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
4、蒸发(吸热)
5、钨丝先升华(吸热)后凝华(放热)
6、钨丝升华(吸热)
7、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成小水珠,后又汽化(吸热)成水蒸气
8、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成小水珠,后又汽化(吸热)成水蒸气
9、升华(吸热)
10、蒸发(吸热)
11、为了防止冷的镜面放入人口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使镜面变得模糊不清。
12、升华(吸热)
13、水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七、其它
1、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白玉做的圆锥体表面,并沿表面下滑至杯中。
2、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汽化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3、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为了缓解旱情,曾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升华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用完水后及时关闭水笼头;淘米水浇花等(答案合理即可)
4、加盐是为了除低雪的熔点,使雪能在低于0℃的环境下熔化。
5、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凝华(放热)冰粒变成雨滴——熔化(吸热)
第二篇: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 复习教案
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 复习教案(1)
第1课时 温度的测量 汽化和液化
一、考点归纳
考点1 温度温度计 1.(2013.北京)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
2.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考点2 蒸发和沸腾
3.教室内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下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4.(2013.临沂)下列实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
()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
B.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5.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油”中,1 min、2 min„„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
B.这是因为“油”的沸点低
C.“油”在沸腾时的温度不断升高
D.这是因为手上沾有水吸收了“油”中的热 6.(2013.莆田)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某同学的操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其错误是____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 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在第1 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示数为_______℃.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实验时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标准大气压.
(3)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上做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请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写出两点):
特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丁中(a)、(b)是实验时,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不同情况,图_______[(a)/(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6)为了节省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的时间,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 考点3 液化 7.(2013.六合)冰柜里刚拿出的冰棍周围的“白气”是______________(填写来源)的水蒸气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8.(2013.宿迁)一支大的注射器的小孔用橡皮帽堵住,里面装有乙 醚蒸气,如图所示.现在推动活塞,压缩乙醚蒸气的体积,当乙醚蒸 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会看见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乙醚,这表明用 _______的办法可以使气体_______.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内的液态 乙醚消失,这是一个_______现象.
9.如图是用水壶烧开水时的情景,大量“白气”的形成是一种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过程要_______(吸热/ 放热).细心的小张发现离壶嘴较远处“白气”较浓,而靠近壶嘴处却几
乎看不到“白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3.烟台)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内表面/外表面)
二、反馈练习1.(2013.恩施)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2.(2013.日照)关于水沸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沸水的温度可以使用酒精温度计
B.当水温达到100℃时,水一定会沸腾
C.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至水面破裂
D.水在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会升高 3.(2013.潍坊)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发生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C.在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D.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4.(2013.广安)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人们过节的重要习俗,小彤看见妈妈在家煮粽子时,锅中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能更快地将粽子煮熟
B.用“大火”可使水沸腾更剧烈,沸点升高,不应该改用“小火”
C.水沸腾后,改用“小火”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
D.水沸腾后,改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可节能 5.(2013.义乌)夏天打开冰箱,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一股“白气”,下列实例中,物态变化方式与“白气”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把湿衣服挂在阳光下晒干
B.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
C.将丁烷气体贮存在气体打火机里
D.在饮料中添加冰块降温
6.(2013.广东)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
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1)仅增加
水的质量;(2)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3)既增加水的质量,又减小液面大气压强.则三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分别对应_______、_______和_______.(a/b/c/d)
参考答案
一、考点归纳
1.-4 39
2.D
3.D
4.A 5.B 6.(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杯底
(2)92 98 小于
(3)如图所示(4)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任选两点即可)(5)(a)(6)减少水量(答案合理即可)
7.冰棍周围空气中 液化 8.压缩体积 液化 汽化 9.液化 放热 壶嘴处温度较高 10.外表面
内表面
二、反馈练习
1.C 2.C 3.D 4.D 5.C 6.c b d
第三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 物理组:田金珍
【要点辨析】 .如何理解物质“固”“液”',气”三态的转变
“固”“液”“气”三态的转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我们只要搞清转变的原因,就可掌握它们.其转变关系归纳如下:.正确认识露、雾、霜、雪、雨
自然界中常见的露、雾、霜、雪、雨都是由水蒸气经过某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具体情况简要如下:.水的沸腾实验现象观察
通过现象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沸腾进行的条件:
(l)沸腾只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2)液体沸腾需要有热.以上两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液体都不会沸腾.
【疑点辨析】 .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与联系
温度、热量、内能是热学的三个基本概念,但很多同学对这三个概念混淆不清,现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作如下对比.
三者的区别:(l)概念不同
物态变化
从宏观上讲,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从微观上讲,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2)单位不同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内能和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简称焦).(3)影响三者大小的因素不同
由于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所以,物体内部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高;反之,分子运动越慢,温度越低.内能包括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其温度、体积一定时,如果状态未发生变化,则其内能也就未发生改变.热量只是反映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物体内能改变的量度,而不是物体内能的量度,因此,我们不能用“含有”, “具有”, “有”,等词说明热量,而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者的联系:
(l)一个物体的温度发生改变,其内能一定发生改变,但不一定吸收或放出热量.因为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其内能一定发生变化,但温度不一定改变.例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3)物体内能发生改变,不一定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也不一定发生变化.如两块0℃ 的冰相互摩擦,冰的内能增加,但没有吸收热量,温度也未改变.
综合三者之间的联系,我们用“一定”和“不一定”对其变化情况综合如图: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只有两个“一定”,其余都是“不一定”..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物态变化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生活中的“汽”
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在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白汽”是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一团(或一片)白色的物质.“白汽”既然能够看到,很显然,它不是水蒸气,它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或小液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许多“白汽”“白雾”“白烟”等现象,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就必须弄明白它们的成因.
(l)锅中的水沸腾后,水面上方将出现“白汽”.将火熄灭,“白汽”会更多. 当锅中的水沸腾后,有大量的水变成水蒸气,水面上方的温度比锅内水的温度要低,所以水蒸气在水面上方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当火熄灭后,周围温度降低,使更多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白汽”也就更多.
(2)盛夏,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汽”冒出.打开冰箱门时,冷气会从中冒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便是人们看到的“白汽”现象.
(3)炎热的夏天,冰棍冒“白汽”.冰棍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逐渐熔化成液态,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因温度降低而液化成了无数很细的小水滴,看上去就像有一股股白色的汽附在冰棍周围.
(4)深秋的早晨,会看到漫天“雾气”.深秋的早晨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大量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形成了“雾”.(5)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用弥漫的白色烟雾营造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 如果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气,演出不能正常进行.舞台上施放的白雾,是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
(6)制造金属工具时,为增大工件的硬度,将烧红的工件放人冷水中进行淬火,此时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在水面上冒出“白汽”.烧红的工件温度远大于100 ℃,物态变化
放人冷水中,工件附近的水迅速达到沸点并汽化.水蒸气升到水面上方,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而液化成小水滴.
(7)北方的冬天,人在户外呼出“白汽”.这是因为户外的温度非常低,人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周围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
(8)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室内,眼镜上会蒙上一层“白雾”.在寒冷的室外,眼镜的温度和室外的温度一样低,当人戴着眼镜进人温暖的室内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便会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眼镜片上,眼镜就蒙上了一层“白雾”,使人无法看清室内的物体.
(9)喷气式飞机后面常拖着一股“白烟”,甚至还能以蓝天为“纸”、飞机为“笔”,用白烟写出大幅的标语来.
飞机尾部的白烟并不是飞机喷出的烟.在天空中有许多无色透明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冷,且空气中又混杂着一些细小的尘粒时,水蒸气就会以这些尘粒为核心凝结成小小的水滴,这些成群的水滴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在晴朗的天空,水蒸气的温度很低,但没有凝结核,所以无法形成小水滴,过冷的水蒸气遇到这些小颗粒,就形成大量小水滴,它们就是飞机后面拖出的那条白白的、人们以为是烟的“长尾巴”.二、选择题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温度下液体都可以蒸发
B.所有的固体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C.物质升华时会放出热量
D.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11.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12.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 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13.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D.冬天,湖水结冰
14.若想在高山上将饭煮熟,可采用的方法是()
A.减少加热时间 B.减小火力 C.用高压锅煮
D.打开锅盖 15.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16.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可以看到门的附近出现了“白气”.这些“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
()
A.液化形成的 B.汽化形成的 C.升华形成的 D.熔化形成的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态变化
A.金属在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19.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迷漫
20.戴眼镜的乘客乘坐冷气很强的出租汽车一阵后下车,有时会发觉眼镜镜片模糊。此现象是由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发生()
A.液化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21.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
第四篇:15年2018中考物理核心考点物态变化
15年2018中考物理核心考点物态变化
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6中考的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6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2016中考频道小编为大家编辑了15年2016中考物理核心考点,欢迎阅读!
15年2016中考物理核心考点: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
以上是由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15年2016中考物理核心考点,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第五篇: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热学常识
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热学常识
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热学常识
【资料16】生活中的热学常识
1、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玻璃杯破裂。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4、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5、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6、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7、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