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歌中的海洋意识

时间:2019-05-13 09:1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宋代诗歌中的海洋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宋代诗歌中的海洋意识》。

第一篇:宋代诗歌中的海洋意识

宋代诗歌中的海洋情结

宋代实行开放的海洋政策, 海外贸易的巨大利益进一步推动宋朝宫府和老百姓民间的海外贸易, 也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华贸易, 使人们对海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更增添了一份亲切感, 在感谢海洋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 更感叹海洋的博大、神奇与浩瀚。然而, 盐民、渔民的艰辛生活和杜会地位的低下更令人同情, 吸引了许多诗人墨客藉以海洋为题材抒发悄怀。如范成大的《望海亭赋》, 其中一段写海潮起落的全过程。

又若潮生海门, 万里一忠,浮光如线, 涛头千尺。方铁马之横溃, 倏银山之崩拆。气平怒雾, 水面如席,吴帆越检, 飞上空碧。

《望海亭赋》这段写海口生潮, 万里海班同时起落, 海面闪绍的光芒有如长长的丝线, 海潮掀起的浪头高达千尺。犹如披上盔甲的战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又像百丈之高的银山突然崩溃。当风平浪静, 海面则平坦如席吴越之地的渔船驶向大海, 有如飞翔在蓝天之中口诗人把万里海同时呼吸之状描绘的惟妙惟肖, 并用“浮光如线, 涛头千尺”的强烈对比, 突出海潮的壮观。海面的浮光本该是浩瀚无际的平面, 而此时由于海潮高起遮掩了人们的视线, 更由于涛头千尺的比衬之下, 远远望去海面的光已成为细细的一条线。“千尺”与“一线”交替变换, 如铁马拍聘之迅疾, 如银山崩溃之高倾一路咆哮横推过来, 令人惊魂动魄。一时间, 海潮过后, 海上又恢复了平静, 又看到像席子一样平静的海面。渔船也纷纷出海捕鱼了。大海蓝天一色相连, 远望双行海上的船只, 好像是飞翔在碧空之中。“吴帆越摘, 飞上空碧”形象地描绘出远航于大海之上的船只, 远远望去在海上穿梭而行。写出水天一色的浩瀚, 也写出海船随波涛起伏以行的神态。《望海亭赋》这段描写, 体现作者对大海神奇、博大的赞烦之愉, 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但不乏浪漫主义之神彩。

1276年三月元兵把宋王朝谢太后和皇帝都拐至北方。九月,元兵分道进攻闽、广。在秋天, 宋的大势已去。诗人皇甫明子见国亡无日, 不愿作新朝的顺民, 为表气节, 以海为归宿, 蹈海而死。诗人蹈海之前于元至丙子年秋天写下《海口》这首诗

穷岛迷孤青, 飓风荡颓寒。不知是海口, 万里空波澜。蛟龙恃幽沉, 怒气雄屈蟠。峥嵘扶秋阴, 挂席潮如山。荧感表南纪, 天去何时还。云旗光惨淡, 腰下青琅玕。谁能居甬东,一死谅非难。呜呼潮宗意, 会见桑土干。

这首诗的前八句展现出一幅海口恶风图, 一片昏沉, 连在海上的孤单单的青色小岛也迷滚不可辩。风鼓荡起的寒气无法抵挡, 表现出海口风浪的险恶。一眼万里只见汹涌澎海的波涛, 这正是潜沉海底的蛟龙鼓怒所致。海船挂帆出航, 海浪如山, 那种峥嵘气势就像要把整个阴沉的的秋空攫取到海里吞掉似的, 正象征当时的政治形势的险恶。“荧感”两句概叹宋帝奔向南方, 难以复归。天去何时还,看天上的云旗惨淡无光, 皇帝南逃前途暗淡。俯视接间的宝佩, 感概万端。应该无愧于玉佩, 宁死不屈。“朝宗”两句尤为壮烈。百川归海, 谓之朝宗, 然而海也有枯干之时, “会见桑土干“ 充满不屈精神, 这样就把“一死谅非难”的沉痛推向壮烈。这首诗不是里写的诗歌, 而是血写的誓词。读此诗, 能感受到诗人那种视死如归、康然不可犯的正气。

同年春, 南宋恭帝降元, 时居礼部侍郎的陆秀夫与张世杰先后立度宗的两个庶子为帝, 自温州、福州而南海各地继续抗元三年, 最后退至今广东新会南面的崖山。1279年二月, 元将张弘范据海口, 绝汲道, 强攻崖山。张世杰腹背受敌, 败走复断缆夺港而走, “秀夫度不可脱, 乃杖剑骆妻子入海, 即负王赴海死, 年四十四”面对强兵, 苦撑危局,一片孤忠, 壮烈殉国。诗人方风作《哭陆秀夫》 柞徽方拥幼, 势极尚扶颠。鳌背舟中国, 龙胡水底天。巩存周已晚, 蜀尽汉无年。独有丹心胶, 长依海日悬。

诗中言,宋室倾扭, 而陆秀夫于危局中拥立幼主, 以延宋皇位、国统, 颠沛于东南沿海的流亡政权, 但已无力回天。“势极” “拥幼”显示出陆秀夫可贵的品格, 其气骨精神鲜明地跃然纸上。相传陆秀夫等立新帝时, 有黄龙见于海上, “ 龙胡水底天”写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幼帝投海殉国, 使陆秀夫君臣投海结局, 于悲壮之外, 增添了崇高之美。“巩存周已晚, 蜀尽汉无年”是诗人面对浩渺无际的苍茫大海所发出的对东周灭于秦、蜀汉亡于魏的悲叹, 借以表达诗人对新政权无力回天, 终遭扭灭命运的无限叹惜。最后虽说宋朝沦亡, 但陆秀夫这样的忠臣烈士虽败犹荣, 虽死犹生, “独有丹心皎,长依海日悬”扬忠烈独有这一片皎皎丹心, 伴随高悬于海上的红日, 将永照千秋。吟此诗, 感到一股磅礴正气从大海中涌起。

第二篇:海洋诗歌

略论中国古代海洋诗中的“观潮诗”

【摘要】 我们的古代诗歌中蕴藏着海洋那无比绚烂的诗词颂歌。钱塘江潮作为一种自然奇观,引起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她痴迷。赞扬她那磅礴的气势,也有因为看到她那美好的景象而不忍离别,引发国家兴亡,人生易老的感慨。古代海洋诗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希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让人们能够永远欣赏潮水的磅礴气势。

【关键词】古代海洋 气势 时间 留恋 发展

古老的中国源于海洋,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诗歌就像中国文化浩瀚海洋里的一颗明珠,熠熠闪光。璀璨的光辉映照你我,以它那阔大或深曲的意境、或澎湃或温婉的情韵、或典丽或朴质的语言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中国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自然也会在我们的古代诗歌中蕴藏着海洋那无比绚烂的诗词颂歌。

钱塘江潮是一自然奇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因此,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其中,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中用瀑布声来对钱塘江潮进行描写是突出了钱塘江潮的声音之大。

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写了钱塘江潮来时可以使天地变色,无数的波涛汹涌澎湃,可见江潮来时是如何壮观,气势是如何之大。王在晋《望江台》的“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李廓《忆钱塘》的“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写了夜晚江潮来时的气势如大军来临。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是带着雷鸣般的声音的潮水来时的那种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忘记自己的职责去观看,可见钱塘江潮气势之大是如何地让人难以抗拒。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这是唐代王维咏潮的诗句。它的大意是:夕阳西下了,晚潮涌来,江水猛涨,碧水和蓝天连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着天地。既写了海潮的巨大气势,又写了它特殊的壮观美。

清代汤金钊《钱塘观潮》:“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的只空回写出了当时诗人看到潮水如雪般汹涌奔腾而来时,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感到自己语言的无力。

明代张田:“潮去潮来春复秋,钱塘江水通湖头。愿郎也似江潮水,暮去朝来。”的一个潮去潮来春复秋和不断流说明了江潮不会因为季节的改变而停歇,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停止奔腾。似乎钱塘江潮涵盖了一切的气势,让人为了一睹它的芳颜而忽略一切。

周公谨的《观潮》中引用杨诚斋的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原因是照应前文中“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引用其诗句说明钱塘潮壮观,极言其之美,之壮观。印证了潮水的雄伟壮观,突出潮水的特点。

对于钱塘潮如此壮存在着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吴王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听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他们的满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而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有一首诗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而明代的方行写的《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就是当时文人墨客对伍子胥被陷害的一种惋惜和无奈。

姚合的《杭州观潮》:“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就是使人当时在看了钱塘江潮的气势之后,领略到的是潮神的一种对自己平生为国所作忠贞之事到头来却无人理解,反倒被奸人陷害,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的愤怒。表达了诗人无限同情之情。

时间时一切物质的衡量标准,对于美好的事物,我们珍惜她,希望能够永远留住,但时间却不会因为人们的惋惜而停步。明代的方行写的《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岁月消磨人自老”就是对时间易逝人易老的感慨。

而时间的流逝也使得国家更替,社会的发展必然引来国家的兴亡。张翥《满江红 次韵耶律舜中樟亭观潮》:“望入西泠,乍一线、涛头涌白。疑海上、鳌翻山动,鹏搏风积。银汉迢遥槎有信,秋光浩荡云无迹。快醉挥、吟笔倒琼瑰,冯夷宅。沙草远,迷烟碛。云树老,*宫壁。叹潮生嘲落,几时休息。事往空遗亡国恨,鸟飞不尽吴天碧。正销凝、何处夕阳楼,人横笛。”中事往空遗亡国恨是诗人由景生悲的写照,是诗人对国家兴亡的一种无奈。

钱塘江潮有着这么一段让人费解的故事自然引起了人们对她的留恋与不舍。徐凝《观浙江涛》:“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陆游《观潮》:“ 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表明诗人愿意与潮水为伴隐居在江口观潮来度完自己人生。

孟浩然《初下浙江舟中口号》:“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回瞻魏阙路,无复子牟心。”诗人在看完八月的钱塘江大潮后已无心回去。表明钱塘江潮是多么地令人难忘。可惜人的一生注定要为其他的事而奔波。

把尘土交给椰林在风中摇曳 涛声鸥鸣是你我低诉的和音 蓝色的海风染蓝了你的羽翼 旋舞的梦幻带动每一次潮汐 孤独的灵魂已潜进海洋深处 与你并肩数着浪花聚散起伏 用念想刻画脚下零落的光阴 海天里的梦想可以延续百年 海的歌唱如我的呼吸般轻盈 搁浅的心事遗落在脚下沙里 地平线处画满了谁相思几许 将思念悬挂在今晨的海风里

海洋孕育了在海边生长的人们,她给了人们丰富的思想,让人们为她痴迷,为她歌颂。古代海洋诗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希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让人们能够永远欣赏潮水的磅礴气势。

第三篇: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舒婷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女性三部曲(《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

英林中学 语文组 洪金杯

【摘要】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独具女性特质,开创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新纪元。舒婷的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构建出崭新而独立的女性意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带着女性话语的芳香气质,独具女性魅力。

【关键词】女性意识 舒婷 朦胧 独立的宣言 爱情

舒婷是我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具有明显的个性,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对祖国、对人民的炽热的爱,是舒婷诗歌创作的源泉,她在诗歌除中,以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于清隽蕴藉之诗意境界,传达她独自深入的灵魂的歌吟,将传统面影与现代气质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在女性诗歌的创作还比较凋零的季节,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用她温婉细腻而饱含着淡淡忧伤的笔调,深沉而冷静地吟唱着一曲曲动人的女性之歌。她谱写的女性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意象的自然景物化及疏密有致的组合,对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及平朴、纯净、接近口语的诗歌语言的追求,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舒婷女性诗歌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她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爱情理想。这两者是相辅相依的,正是舒婷用她的女儿心时刻关切生命,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类关系的平等,基于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才使她具有了一种平等的建立在人格独立之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崇高理想,而其人格力量又因理想而更加光辉。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形成了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妻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几乎所有的女人都默默忍受甚至盲目屈从,只有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致橡树》

这首诗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的骄傲宣言,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情理想。诗中的“凌霄花”象征依附式的爱情观,“鸟儿”象征奉献性的爱情观,诗人通过对这两种爱情观的批判来确立自己的爱情理想。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爱情并不是一个人的进身之阶,更不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保持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正如诗人所言: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和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因此,相爱的双方不仅是心灵的相通,更是人格的相映,又是命运的“分担”和“共享”。也因为“两个人只有在生存的中心进行相互交融时才可能产生爱,因此任何一方都能从这一生存中心体验到自己和自己的存在,唯有这一‘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真实所在,唯有这,才使人充满了活力;唯有这,才使爱有了基础。这样产生的爱也才能成为不断鞭策、鼓舞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和共同前进,而不是埋葬感情的坟墓。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双方各自表现出来的蓬勃朝气和力量,这才是爱情存在的唯一证明,才是爱情存在的必然结果。”

追求心灵相通的爱情,成为舒婷笔下的理想爱情的重心。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女性,只是“事夫如事天”,只是“深宫固门,阍寺守之”,从来女性只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里,从来都是为“他”而存在的。在爱情或婚姻中,女性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顺从”于对方,本本分分地服侍好丈夫。因此,根本谈不上精神上的两情相悦,纵然有《孔雀东南飞》中“死同穴”的“完满”爱情,纵然有《倩女离魂》中痴情的杜丽娘,但争取理想爱情的过程是那般艰难!其中的悲凉足以让人感叹和同情。所以,追求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默契,才是舒婷歌唱的理想爱情的最高境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撼动着传统文化“相夫教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爱情观,如一缕温暖的春风,吹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爱情梦想。《致橡树》所象征的纯洁、美好的爱情,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寻觅爱情伴侣的感情参照,以崭新的意象和独特的女性意识,传达出对完美爱情的憧憬与歌颂,在反传统的审美价值追求中,构建着新时期诗坛新的美学原则和精神向度。

诗人把伟大的女性人格诠释的近乎完美:从独立人格到平等相待,从外形到内心,从理想歌唱到现实生存,给爱情一个实在的归宿——现实。“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而“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从小范围来讲,便是“爱人”的亲朋好友,“爱”一个人就要接受和理解“他”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爱”的含义的延伸;再扩大一点来讲,诗人将“爱”提升一层,赋予“爱”更为深广的含义:即把爱情与爱国、爱事业以及爱自然、大地融合在了一起。但无论怎样,这“伟大的爱情”,只有在两人“同分担”和“共分享”的现实生活中,才有意义。正如舒婷在另一首诗《神女峰》中所写:“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多么犀利的揭露,多么真实的表白!当舒婷为理想爱情深情歌唱时,透过柔情弥漫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说不出的悲凉:“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当“神女”被世人无数次地瞻仰、称赞时,便成为古代“贞女”的现代版。根植于世人灵魂深处的“贞节烈女”的封建思想,在新的历史场景下清晰地再现,这加深了“神女”的悲哀。当舒婷从现实的角度,从女性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把“神女”还原为一个“人间女子”时,这是“神女”的幸福,更是“神女”在风雨中伫立千年的心酸。夜以继日的眺望,是一种期待,但更多无望。与其在无数次的无望中等待,不如正视现实,重新选择,因为“人只有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然而,“神女”无法选择,因为她被世人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赞美”包裹着“供奉”于此,她无法回到现实。不是她不想,而是不能!这就是“神女”的真正悲哀!是啊,“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敏感多情的舒婷,在回眸的瞬间,一语道破了“神女”内心掩藏千年的凄楚和渴望,纵然无法更改。相信“神女”在听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样痛彻心扉的诗句时,也会柔情满怀,肝肠寸断而泣不自已!这便是最现实的爱情,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誓言相比,这种 “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爱情显得更真实,更贴心,更容易让人接纳。

而诗人在另外的一首女性诗歌——《惠安女子》中,更是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发出严正的抗议,也是对我们社会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头两句描绘了惠安女子独特的外形服饰,但诗人随即将笔触轻轻一提,转向了惠安女子对幸福的追寻。表面上看,诗人将女子的外貌和幸福相连似乎有些简单化,但事实上惠安女子的服饰确实相当独特且装饰性较强,惠安女子的典型装束是: 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宽筒裤。她们如此地站立在海边,天真地以为这能吸引她的亲人早日归来。无数次希望的破灭也并没有动摇她们的信心。“蒲公英”、“海面”、“浪花”这些意象的使用暗示了她们最终的失落。正因如此,她们在对外在服饰追求中的悲剧意味更突现了出来。“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是诗人对惠安女子坚忍个性的刻画。“洞萧”、“琵琶”、“晚照”等意象为惠安女子的忧伤增添了古韵,使这份忧伤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一个“咬”字写出了一种动感,包含了惠安女子对所有不幸的饮吞和她们的自制。“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诗人表达了她对世人以猎奇心态关注惠安女子的不满。惠安女子独特的生活状态下所铸就的美使她们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她们奇异的生活习俗和装束成为了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他们在对惠安女子发生兴味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她们的苦难,这就使她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在这背景下,舒婷对她们苦难的抒写就有了意义,也显示出作者强烈的女性意识。

《致橡树 》、《神女峰》、《惠安女子》 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表达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愤激和忧伤。舒婷的这三首诗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和张扬。

参考文献:

1、孟悦.两千年:女性作为历史的盲点[J].上海文论.1989,(2)

2、张爱玲.烬语尽.张爱玲散文全编[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第四篇:刘长卿诗歌中的悲剧意识

浅谈刘长卿诗歌当中的悲剧意识

2014103136 聂玮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摘要】: 刘长卿,中唐早期诗人,自诩 “五言长城”。其诗歌里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世事沧桑、人情变故的无奈,常体现出一种浓浓的悲剧意识。这种悲情与他的挣扎、抗争相互交融体现在诗中,使刘诗孤高幽深、又带有轻轻的哀怨。本文试从造成其诗歌悲剧意识的原因加以分析,并例举其悲剧意识的类型方面对刘长卿诗歌中的空漠哀愁加以阐释。

【关键词】: 刘长卿 诗歌 悲剧意识

历数中国古代文人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之所以能做出流传千古的好诗都与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人生阅历有很大关系,不同时代、不同际遇所造就的诗人以及其诗歌创作的风格都不一样。那么在盛产诗人的唐朝,除了盛唐气象和晚唐之悲,处在唐朝由盛转衰转折点上还有一位诗人,在历尽了繁荣强盛之后,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经历在诗歌史中诗歌唱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个人就是刘长卿。

纵观刘长卿的诗歌创作,我们多能感受到其诗风的寂寞感与深深地悲剧意识。悲剧意识在唐代诗歌创作发展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对自然天道无常的怀疑,上下求索而不得所形成的自然悲剧意识;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所形成的生命悲剧意识;对追逐功名、怀才不遇、官场失意所产生的政治悲剧意识;对远离故土、漂泊无依而没有归属感所形成的人生空漠之悲······而关于悲剧意识,不论东西方都认为其核心在于对不可抗因素或者命运所表现出来的不满而进行的抗争与追求。在唐代诗人中,刘长卿就是悲剧意识的典型代表之一。

诗如其人,这与刘长卿的悲观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曾说过:“才性异区,文辞繁诡”[1],这说明作家个性之不同将形成作品风格的差异。正是由于其个性的悲剧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的风格,使他的诗歌从整体上看倾向于一种悲剧之美。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性格上的悲观呢?这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一)、家境清贫之苦:刘长卿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常见于创作的诗歌当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家境的贫寒与清苦:其诗《酬包谏议见寄之作》:佐郡愧顽流,殊方亲里闾。家贫寒未度,身老岁将除。过雪山僧至,依阳野客舒。药陈随远宦,梅发对幽居。落日栖鹗鸟,行人遗鲤鱼。高文不可知,空愧学相如[2]。就透露刘氏晚年生活的情景与心境,诗人不仅晚年过着清贫的生活,其早年的生活也未见得丰裕。初年的家寒凝炼了诗人刚愎自用与沉郁的性格,清寒生活培养了诗人刻苦耐劳、自命清高与坚韧刚强的性格。

其《睢阳赠李司仓》:云白露变时候,萤声暮啾啾。飘飘洛阳客,惆怅梁园秋。只为乏生计,尔来成远游。一身不家食,万事从人求。且喜接余论,足堪资小留。寒城落日后,砧杵令人愁。归路岁时尽,长河朝夕流。非君深意愿,谁复 [1][2]刘勰,《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第309页 刘长卿,《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17页 能相忧?[1]我们可以看出诗中表达了他流离浪迹陌生之地的心情。生活的痛苦加深他生存的悲剧感,而他的欲求导致他困在曲折的命运里。“而我倦栖屑[2]”,是指他为了生活困苦而奔波劳碌,同时为了科举的事,一年复一年来回奔走应考。

[3]至于,生计住宿皆需要费用。“ 穷居长蓬蒿”自居的处所长满蓬草,是简陋生活的写照。显然,诗人未及第,必须面对生活的贫苦,为了谋生之计远游异地,乞求亲友的资助,所以家境的贫穷也是促使他早年矢志苦读、争取功名的原因之一。因此可说这种人生经历所带给他的某种程度上的早熟使他更能体会人生中别人所不易察觉的东西,对于人情冷暖体会的更加深刻,这种早熟与敏感体现在诗歌当中就是一种颇为悲剧性的感伤。

(二)、科举不第之怨 “学而优则仕”,这是传统文人植入骨髓的观念。刘长卿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希望能通过科举之路一展宏图,从十八岁到三十多岁,他一直为科举奔忙,但却屡试不第。其间,屡经科场失败之折磨的他曾在 《落第赠杨侍御》诗中云:“念旧追连茹,谋生任转蓬。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4]”全诗刻画出了一个屡困屋场的寒门书生如惊弓之鸟般无枝可栖、报国无门的尴尬。咏物诗《杂咏八首》,更是明确表明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被人引荐的强烈愿望,是典型的投卷之作。以下两首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这类感情:“此地常无日,青青独在阴。太阳偏不及,非是未倾心。”《游南园偶见在阴墙下葵因以成咏》“百丈深涧里,过时花欲妍。应缘地势下,遂使春风偏。”《入百丈涧见桃花晚开》作者自比为阴墙下葵花和涧底之桃花,因地势原因,得不到阳光和春风的眷顾,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与众花争妍,此时诗人的感情亦不仅仅是渴望,更多的是愤懑,对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此外。刘长卿作有代言体宫怨诗,借不幸失宠妃子和宫女之口来表达自己不遇的感受,如《王昭君歌》《昭阳曲》《长门怨》《上阳宫望幸》,诗风凄清,可见作者对君王社稷的一片“痴心”,同时也反映出封建社会文人的凄惨处境,一直追求而不得的悲愤。

(三)、乱世流离之悲

经历了多次科举不第的刘长卿终于在他32岁时中进士第,但是还没有得到官做,安史之乱便爆发了,玄宗带领一帮大臣仓皇出逃,刘长卿不得已,只有南奔,后流落苏州、扬州一带。至德元载,肃宗即位。第二年,宰相崔涣宣慰问江南,兼知选贤举能并补授官吏。刘长卿才终于获得苏州属县之长洲县尉之职,第三年曾摄海盐令。但因为他为官刚正不阿,被贪官污吏诬陷而被捕入狱。后来,适逢大赦才得以重见天日。上元元年被贬到潘州做南巴县尉,但没有到任,得以漫游江南,约于广德元年至大历初年,方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大历四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犯赃,被贬为睦州司马。后来迁为隋州刺史。建中三年因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遂辞去官职,客居扬州乡村。他大约卒于贞元六年。综观刘长卿的一生,在诗人约65年的生命历程中,贬谪事件占去了约16年的时间,影响了他的一生。

多次应举不第,及第后又恰逢安史之乱,在乱离中奔命。安史之乱后,方得做官,但又命运多舛,两遭贬谪,虽最终官至刺史,却又因为身处乱世,疲于兵灾而无所建树,最终终老江湖。可为不幸之甚矣。严酷的现实投射在诗人心 [1] 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九第三十九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刘长卿,《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2] 刘长卿,《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4] 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九第七十五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1]中身上,使诗人密切地关注自己身边的琐事和分合聚散,而对于年轻时期保家卫国,造福黎民的志向逐渐淡化而至于无。这种变化反映在是做上就是诗歌在是做上就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和悲剧意识,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他被贬谪漂流的感慨和退居山林的山水隐逸的闲情,以及大量的赠送之作。如《别严士元》、《送灵澈上人》、《寄万州崔使君》 等,多写离别之情,关怀之意,以及朋友间的深厚友谊,还有怀念已故朋友之诗而与社会现实无关。

正是以上原因导致了他悲剧性的人生和具有悲剧意识的创作风格,这种“悲”体现在诗歌中也有不同的特点:

(一)、离别之悲:刘长卿交友广泛,友人中有晚辈,亦有官场上患难之交,也有方外之士⋯⋯他生性厚道,无论贫贱他都真诚待之,尤其是曾有恩于自己的故人。其诗集中仅表达与亲朋之间离情别绪的就有250首之多,约占其全部诗歌的一半。这源于其忠厚的品行,但跟作者人生坎坷、长期过着不如意的日子也有关。如《送裴郎中贬吉州》《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两首诗中的裴郎中被远贬他乡、身处逆境,人情冷漠的世人唯恐避之不及,同在贬途、自身难保的刘长卿却用一颗真心去抚慰对方,热情地一送再送,全然不顾自身安危。患难之交见真情,真挚的友情成了他生活的支撑点之一,一旦离别来临,作者的心情就异常忧伤,充满想留却留不住的无奈。

(二)、漂泊之悲:安史之乱起,诗人南奔,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除安史之乱结束后曾回过一次京城长安外,其余的时间都在南方度过,直至老死。一生漂泊,孤苦无依,多感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乡愁伴其度过了一生的大半岁月,尤其是到了晚年,这种感情更是炽烈。他的《新年作》形象地表明了这一点:“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1]”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来临,作者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思念家乡的心情更为迫切。头发花白依然寄人篱下,独在天涯与岭猿为伴、与江柳共风烟的诗人禁不住潸然落泪。赴南巴途中所作《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更写出他对故土亲人的魂牵梦萦。因此怀乡诗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悲凉的环境感染着诗人的情绪,而他又以同样的心情去体会万物,于是,万物皆被淡淡的哀愁所笼罩。春夏秋冬,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从未停止过,他的诗常用“夕阳”、“落叶”、“水”、“白发”、“猿”等意象构成凄凉之意境,也跟他的游子身份有关。

(三)、仕途之悲:仕途上的坎坷表现在刘长卿的身上就是前人盛唐时慷慨激昂的进取精神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的失望、无奈的叹息与咏唱,流露出一种惆怅衰飒的心绪和冷落寂寞的诗歌情感基调。而这在其边塞诗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如盛唐时高适的 《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王翰的 《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慷慨激昂又情怀壮烈,充满着立功疆场,献身报国的精神。而到了中唐,到了刘长卿笔下,却只有 “黄沙一万里,白首无人怜。报国剑已折,归乡身幸全。„„草枯秋塞上,望见渔阳郭。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谁为吮疮者,此事今人薄”(《从军六首》)了。诗人的眼里只剩下 “白首无人怜”,暗处庆幸 “归乡身幸全”,至于国家苦难,谁人承担,则只有 “今人薄” 了。很显然,这与盛唐时人那种慷慨激昂,情怀壮烈 “死节从来岂顾勋” 的风格与思想感情已是大相径庭。

贬谪的经历给诗人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对身世的幽愤不平的情感反复 [1] 刘长卿,《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出现在诗人的诗作中。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屈原贾谊的形象就是一个证明,以此表现自己的幽愤,如“绛老更能经几岁,贾生何事又三年”(《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又如名篇《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

[1]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等等。

时代变乱的痛苦及个人坎坷的生活遭遇,使诗人常有不胜沧海桑田、世事变幻无常之感。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诗歌总是饱蘸着多难的人生经历,满腹的悲伤、挣扎的苦痛而酝酿的悲剧之歌。他的悲剧不仅是一己之悲,更是所处社会和时代的悲剧。他的生存状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中国文人往往就是在吟唱悲剧的过程中,在对痛苦的体会、挣扎和抗争中来完成自己的人生答卷的,刘长卿更是如此。通过解读刘长卿的诗歌,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在坎坷人生中的无奈与抗争,以及渴望改变现实而不得的心灵状态。最终,蚌病成珠,浓郁的悲剧意识无法消解,诗人把它倾注到诗歌中,情郁于中而泄于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与佛老禅宗的交心,与酒神的交流,通过梦境中的畅游和放松来排解心中的忧愤,也从而成就了他的独特风格,成为了诗歌史上璀璨的明珠。

[1] 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一第二十三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第五篇:东方海洋诗歌

一、镶嵌:

二、藏头:

三、词牌:

东方海洋十周年诗歌创作

十年典藏

东岳长铸齐鲁光,方正一剑显锋芒。海蕴足十传经典,洋溢千年万代藏。

十年历程

泰岳之东展鲲鹏,儒秀八方日初升。纵横四海知阆苑,笑傲五洋向蓬瀛。党纲指引十年路,国祚启航万里程。全民保健寻蓝海,举世安康百世铭。

水调歌头

——十年辉煌

今岁悠思远,创业正十年。

四、七律: 放歌春花秋月,觥觞话从前。把握高端科技,网罗雄鹰骏马,一路踏艰难。

雪舞腊梅绽,独秀傲霜寒!

展宏图,传伟业,笑扬帆。蔚蓝经济,国事家事胶东缘。沧海桑田星移,寒暑草木荣枯,矢志永相连。

品质东方海,洋溢天地间。

秋登塔山

杖履苔痕碎叶酥,苣藤幽径掩菖蒲。路险岩巅朝天阙,峰高石磴拜皇都。翠柏摇香歌泰岳,青松弄影舞王屋。云耕雨种无耒耜,造物神工璧联珠。

五、七绝:

夜雨烟台

六、长卷:

池柳烟飘山寂寂,阶花雾染漏珊珊。月牖通宵风飒飒,柴扉至晓雨潺潺。雨下飞花花淡淡,荷上凝露露冉冉。玉枕流涎涎点点,南柯一梦梦酣酣。

党庆篇 两袖清风创业艰,万滴血雨刀枪寒。五湖不洗英雄泪,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千古致礼烈士园。里邑失九州鼎鬻,长城陷十郡垣残。征伐八载驱倭寇,和睦兴中望台湾。三民开国尊国父,十尧与共看今天。三地物产连两岸,年年为党庆华年。改造不再贫穷恨,革新又书锦绣篇。开篇撰史强国路,放马成诗颂平安。

七、散文诗:

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二周年

金秋颂 枝头,伸展出一份结满硕果的心情,在我的思绪里涂抹,挥洒出金秋的清灵;

远山,点缀着金黄的成熟,在我的记忆中渲染,装扮着秋的轻盈; 海浪,把祝福卷起千堆雪花; 山林,把祈祷交响成风涛籁鸣!

是这样一个秋天,伟大的祖国走过了五十二年的坚实历程; 是这样一种秋风,吹奏着《义勇军进行曲》,渲染着鲜红国旗上那金色的五星……

我在共和国的呼吸中呼吸着金秋的气息,我在您的凝眸中凝眸着伟大民族的辉煌复兴;

我寻觅着共和国的足迹——枪林弹雨的血雨腥风,万众一心的如影随形……

您的呼吸,沁透了五十六朵鲜花的深情——呼吸在您的呼吸中,我就这样被幸福浸泡,就这样自豪而欢愉着金秋大庆……

五十二年,中华儿女,海外赤子,两岸三地,拥抱着您的拥抱——在母亲的怀抱中,愿这时光永恒……

祝福您,伟大的祖国,在您五十二岁华诞的伟大时刻,献上东方海洋最洁白的浪花,为您欢呼,为您祈祷——国泰民安,世代和平!

2011年9月17日

下载宋代诗歌中的海洋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代诗歌中的海洋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洋环保意识问卷调查

    问卷说明: 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海洋保护活动,向全民宣传海洋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提升公民的海洋环保意识。本问卷的目的在于巩固公众的海洋保护知识,了解我国公民的海洋环保意识,......

    山岳与海洋诗歌

    1怀念是一种重,像山岳一样漆黑你可曾在石缝间看见一束光,将带露的花儿劈面吹开在深情的黎明,沉静的湖水将寂寞的荷叶轻轻摇摆人间是一座苦城吗?笑若镀金的喧哗突如其来的石碑整......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摘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

    海洋意识的缺失困惑

    海洋意识的缺失困惑(转) 海洋意识觉醒度低,对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完整、维护海洋权益、实施可持续的海洋发展战略十分不利。 长期从事海洋研究的康建成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开设“全......

    海洋环保意识调查问卷

    学生海洋环保意识调查问卷 问卷说明: 本次问卷意在向学生宣传海洋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提升学生的海洋环保意识。请你在适合的答案前打“√”或在“ ”上填写你的答案。 1、 你......

    读书摘记《宋代礼仪中的音乐》

    读书摘记 关于宋代五礼中的音乐 《周礼·大宗伯》最早把礼分为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大类。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大都沿用了这一分类方法。 在中国古代占统......

    海洋诗歌赏析与写作(★)

    挑战与反抗 ——越是艰辛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挑战与反抗 班级: 姓名: [摘要]: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生活着这样一群渔民:儿时,留给他们的记忆充斥着饥饿与悲凉;长大后,面对着他......

    海洋诗歌鉴赏[优秀范文5篇]

    海上的漂泊 ——读《海洋诗歌鉴赏》有感 海洋,如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深刻。她,浩瀚无穷,有着广大的胸怀;她,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