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朝花夕拾》简介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 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 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 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 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 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 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 中的经典作品。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 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 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 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 差,还是割爱为好。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 本。五猖会〉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四篇,主要记叙“我”对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赛神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诗经时“我”的痛苦感受 《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猫?狗?鼠〉通过三种动物之间详尽的论述来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景况,也正因为那时,发现了鲁迅的隐鼠并不是因长妈妈故意杀死的,也为后〈阿长与山海经〉作了铺垫 《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文章《狗?猫?鼠》核心内容表现了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二十四孝图〉通过鲁迅的青年时代对于〈二十四孝图〉的理解,也同时通过此来批斗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封建,主要内容就是鲁迅对于〈二十四孝图〉的认识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里的一篇重要作品,表现了鲁迅对白话文的坚决捍卫和对封建孝道的猛烈抨击。《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阿长与〈山海经〉》就是集中写她的一篇,这是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爱唠叨、“满脑子是麻烦的礼节”的女性。但她竟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事情,那就是给童年鲁迅买来了他梦寐以求的书——《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生动描写了塾师寿镜吾的形象,他是鲁迅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范爱农〉则讲了鲁迅一为贫困潦倒的朋友,而鲁迅又通过其死来痛斥了当时的社会在鲁迅早年好友中,范爱农是很重要的一位。在《朝花夕拾》的最后一篇专门记叙了与他的交往和他的不幸遭遇,标题叫《范爱农》。此人勤奋正直、孤标傲世。作者通过对他的回忆,揭露了辛亥geming的不彻底性。《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geming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geming,辛亥geming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geming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父亲的病〉讲述了鲁迅的父亲因为庸医而误人的故事,鲁迅再次通过这一事件来对社会进行了批斗 《父亲的病》叙述了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是鲁迅开启维新思想的开端,使他以后东渡日本想要学医救国。《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藤野先生〉则是鲁迅在回忆于日本留学时的作品,其中讲述了自己与藤野严九郎的种种师生往事。《藤野先生》是作者怀抱学医救国的思想东渡日本遇到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正直热情,激励鲁迅投入新的战斗。《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鲁迅在《无常》中,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个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的形象,鲁迅对他显露出难以掩饰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全书收录了《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十篇文章。不少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第二篇: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读《朝花夕拾》有感
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读《朝花夕拾》有感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代戈,被誉为“民族魂”。《朝花夕拾》则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同样也是他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鲁迅先生对儿时那温馨的回忆和对那丑陋社会现象的理性批判。
《朝花夕拾》讲述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经历的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其中的藤野先生他显得黑瘦,八字胡挂在嘴上眼镜戴在高高的鼻梁上,总是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说话虽然缓慢但是很有顿挫。他待人真诚,主动关心鲁迅先生的学习和解剖实习,丝毫没有对民族偏见,没有因为他是来自弱国的人而另眼相看。因为这些让鲁迅先生对这位老师格外的尊敬,那极为朴素的形象也在鲁迅先生的心中却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狗·猫·鼠》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于猫和鼠的本性和行为,让那些所谓“正人君子”虚伪、丑陋的灵魂暴露在阳光之下。《二十四孝图》中那些“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的愚蠢做法不仅没有尽到孝道,还“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琐记》描写了鲁迅先生外出求学的经历中各种学堂的种种弊端,不顾老辈的反对,如饥似渴的阅读,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冲破束缚,翱翔于知识天空的渴望。《父亲的病》中父亲生了病,身为儿子的他为父亲请医生,可庸医害人,失去了父亲,导致了家境衰败。
鲁迅先生擅于通过对生活中那些细微的描写,以小见大,写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对于孩子天真,渴望自由天性的抑制。那些没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留学生、那些打着“公理”,“正直”旗号的“君子”,还不如那无常,还有那些技术不精的庸医害人。因为这些他明白了:要想拯救国人,不是拯救他们的肉体,而是拯救他们的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奋笔疾书,写出很多著作,成就一代大文豪。一篇篇文章感染着人们,激励着人们,使得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
《朝花夕拾》乃是记录鲁迅先生早年真实生活,朴素又平淡的语言之间透露出鲁迅先生对于封建社会的憎恶和理性的批判,对于儿时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
第三篇:《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定理二主要阐述了幸福原则。虽然幸福原则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普遍适用于每个理性存在者的实践法则,但是康德看不否认幸福的作用,并且认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本性。康德花了大篇幅论述幸福原则、幸福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
1幸福原则: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从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则。即一切物质的、主观的实践原则都是从属于对幸福的欲求这股基本的原则。出自一个事物实存的表象的快乐,在它应当是对这个事物的欲求的决定根据范围内,是以主体的接受性为基础的,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对象的此在。即人们的快乐(幸福)它是由人对所希望得到的对象而确定的它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观感觉决定的,是依赖于人的愿望的那个对象而存在的,倘若人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没有得到,那么这种幸福便不复存在了。从而它属于感觉(情感),而不属于知性,后者依照概念表达表象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而不依照情感表达表象与主体的关系。即幸福是之于主体(人)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依赖客观实在而是依赖主体的感觉。于是,只有在主题期待于对象现实性的那种愉悦感觉决定欲求能力的范围之内,这种快乐才是实践的。但是,想在一个理性存在者有关贯穿他整个此在的人生整个此生的人生愉悦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意志的最高决定依据的那个原则,正是自爱原则。于是,一切质料得原则既然将意愿的决定依据置于从任何一个对象的现实性那里感受到的快乐与不快乐之中,便在它们一并属于自爱原则或个人幸福的范围以内。即这种原则就人们的行动是以是否获得了幸福快乐为依据的。
2幸福与德行的关系:尽管康德把德行看做人之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尽管他把先天理性和感性经验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排斥幸福原则。相反,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完善的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幸福虽然和德行相关联,但它既不是德行的附属品,也不是德行的派生物,如斯多亚派所主张的那样:幸福就是对德行的认识。在康德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道德虽然是最高的善,但不是唯一的善也不是完全的善。一个有德行的人还应该得到幸福,最理想的情况是所得的幸福和他所有的德行在程度上相一致。不应得的幸福是无价值的,得不到报偿的德行本身虽然可贵。而伴随着应得幸福的德行却最为理想。德行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必须是无条件得善。所以,康德的德行论并不否认幸福为完满的道德生活所必须。他所着重的不是幸福,而是去研究怎样才值得幸福才配得上去享受幸福,研究幸福的条件是什么,以及这种条件是从哪里来的。
3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由对幸福原则的论述可知,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期待的对象得到了,才算的上幸福,而每个人的对幸福的欲求是不同的,因此,幸福是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法则。
整体来说,康德对于幸福的阐述是基于道德法则基础上的,是辩证论述的,因此,很有说服力。
第四篇:医改的理性批判
医改的“理性批判”
2009年4月9日,备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正式出台,这也标志着中国的医改进程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8500亿元的投资将要投向何方,政府的大动作到底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做一回医改的理性批判。
一.政府还是市场?
自由市场里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提供保障,那么作为具有一定私人性特征的医疗卫生保障是更应该靠政府管理还是靠市场引导呢?有学者认为,中国应由政府拨款,建立以“广覆盖、低成本”为原则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还有人强调,卫生医疗领域要强化政府责任,包括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以及政府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的功能。与之相对立,一些学者主张以市场为主导,认为医疗改革的最佳模式应是由政府负责筹措基金,而医疗服务的提供则应尽量由管理有序的市场竞争来完成。
实际上,综合各种意见,无非是从辩证的角度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理性的分开,各司其职方能提高效率。
中国医改按范畴可分为四个领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以及医疗保障。可以按照不同领域所提供服务的性质及各自发展的规律,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科学确定不同领域的政策导向,在公共卫生领域,政府理所当然要承担主要责任,应该采取公共体制,由财政来筹集资金,由政府来主导;在医疗领域,不管从现实条件来看(我们有国有医院,也有非国有医院),还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也分营利医院和非营利医院),都应该采取混合体制,既要有政府筹资兴办的医疗机构,也要有非政府筹资的医疗机构;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应该主要交由市场来解决,而政府主要对准入资格、价格和质量标准等进行监管;在医疗保障领域,可区分不同层次,医疗救助、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分别由政府承担、国家集体个人分担、个人承担市场运作。如此一来,政府与市场的争端便可以随之化解。
二.城乡一体化还是城乡二元化?
我国在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方面,城乡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至少管理机构是统一的;而在医疗保障领域,则是典型的城乡分割。目前集中讨论的关于城乡一体化还是城乡二元化的问题,主要是指城乡是否要统一管理医疗保障及如何建立统一制度的问题。资深医院管理专家、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于宗河表示,医疗卫生费用不能分灶吃饭,而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体制,由中央财政统一管理;应该公平地满足每个公民的医疗卫生需要,克服和缩小地区差别[18]。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在短期内实现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中国现实国情。
所以,我们需要从事物发展规律的普遍适用规则出发,将各种不确定因素加以结合深究,提出“二元、三梯、六维”的新办法。
首先,应该承认,现在总体来看存在城市和农村两大经济板块,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其次,应该看到,现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这种梯度发展的态势很明显;在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乡已经融为一体;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依然显著,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比较落后。再次,在“二元三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六维”,有东部的城市和农村,有中部的城市和农村,还有西部的城市和农村。据此,我们建议在东部可以实行城乡一体化,鼓励扶持东部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和城镇的居民统筹考虑;承认中西部地区城乡的差别,允许中西部城乡之间医保有所差别;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最终实现医疗保障乃至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
三.采取英国模式还是采取美国模式
我国的医改有很大一部分措施是参照西方的医改经验提出的,那么有些人就会有这样的疑问,那我们究竟是要参考英国模式呢,还是才用美国模式。
我认为参考哪种模式并不是需要讨论的重点,哲学上说要突出主要矛盾,并把精力用在解决主要矛盾上,而这个问题正是偏离了医改的主线,进入了一个误区。因为我们在具体出台措施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位照搬某种模式便会把该模式的弊端也不加思考的引入,这会对医改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
英国的医疗保障模式是在福利国家的基础上建立的。向居民提供全面的免费医疗,需要财政政策上的高税收、医疗服务体系上的守门人制度以及发达的社区卫生组织来支撑,当然还有一整套对非营利性医院的治理结构,对医生的考核、绩效评估以及薪酬体制等等。很显然,目前中国不具备实施这种模式的条件。美国是一个崇尚市场、崇拜市场的国家,因此,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仅负责穷人和老人的部分项目,其他的全部交由市场来运作。这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社会意识有很大关系,这种模式我国也不能照搬。但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这两种模式都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在发展社区卫生组织方面,英美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一个是通过医疗保险签约首诊医生的经济手段实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医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何建立?
医生管理问题也是医改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国务院教科文卫司副司长宋瑞霖指出,“无法调动医生积极性的任何改革方案都会有失败的重大风险。”有学者提出,医生的行为在药品价格决定中占主导地位,确立良好的医风不能仅仅冀望于他律,自律也许比他律更为重要。也有学者提出,应让医生得到和他的投入相适应的经济回报,这需要有一个制度上的安排;医生的待遇应比照公务员,类似于公务员待遇。
激励是可以提高效率,然而不加约束的激励又会将激励引入歧途,怎样平衡二者的关系呢,答案还是辩证法。针对医生的激励和约束,首先要全面建立医生的执业记录和评价系统,充分发挥医师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弥补现有重经济指标、轻服务指标,重准入资格和职称管理而轻医疗行为管理的倾向,建立医疗机构之外的社会评价系统。同时,要给予科学的激励,针对现在医生工资偏低的情况,建议参照社会同类人员的工资水平,结合技术等级、从业年限及服务质量等确定医生工资报酬标准,医务人员工资实行全行业管理,这样的标准体系是现有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医生的社会地位和应有的收入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化解这个矛盾,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双向兼顾。
五.重点发展公立还是非公立医疗机构
发展公立还是非公立医院问题是医疗服务市场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治理医疗服务市场的策略性问题,发展公立或非公立医院之间的选择会对未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医疗机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有学者认为,公立医院是医疗市场的主体力量,公立医院的发展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虽然目前面临许多问题,但不能因此放慢公立医院的发展步伐。另有学者提出,应大力促进非公立医院的发展,认为现在“看病贵”并非是市场竞争过度,而是市场竞争不足,所以要引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医疗市场竞争,提高效率,降低价格。
实际上,作为两种医疗机构在不同的背景与状况下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性的分割它 们的优势与劣势,综合二者的长处方能做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发挥改革的重要意义。改革公立医院的同时,也要同步改革非公立医院,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就无法通过改制将公立医院推向市场。改革是手段,不是目的,形成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关系,通过竞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效率才是目的。应当通过制定医疗机构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非公有制医疗机构进行集团化、规模化和连锁化经营,引导社会投资,弥补财政对医疗系统投入的不足,促进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医疗和健康需求,为国有医疗机构继续转制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用辩证的角度理性的分析各种复杂矛盾方能让我们在迷雾中看到真理的曙光,医改需要如此,其它的难题不也是正缺少了这样的方法论吗?
[参考文献]
1] 路
琰.国内最早提出政府主导公共卫生医疗的专家之一——李玲反对医改市场化[J].中国医药指南,2007,(1):36~38.[2] 葛延风,贡
森.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15~19.[3] 本网编辑.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刘国恩教授[EB/OL].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校友网,(2007-11-17)[2008-
03-23].http://.[8] 张国玲.医生道德感的约束机制和强化[J].社区医学杂志,2007,(5):57~59.[9] 张
沉.医改方向已定,争论仍然不休[N].经济观察报,2007-01-05(6).[10] 方
皓.推行医生公务员化[EB/OL].http://finance.memail.net/070213/129,5,4228049,00.shtml.[11] 王虎峰.善待医生 医改应做出制度保障[N].健康报,2008-02-14(4).[12] 张锦贤.政府要力挺公立医院[J].中国医疗前沿,2006,(2):11.[13] 杜
倩.我国医改成功的关键:破除垄断加强竞争促进供给——访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国恩教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7,(2):19~22.[14] 霍
键.中国新医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方案[EB/OL].搜狐网,(2008-02-23)[2008-03-11].http://health.sohu.com/20080223/n255319720.shtml.[15] 王虎峰.医疗保险的功能定位与未来发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05-18(3).[16] 顾
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高度行政化还是有管理的市场化?[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6~28.[17] 李
玲,程晓明.社区康复服务成本效益与效果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4,(1):49~50.[18] 王俊秀.于宗河:国家不是没有钱,医改应一视同仁——专访资深医院管理专家、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于宗河[N].中国青年报,2008-01-25(2).[19] 本网编辑.陈
平:有必要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吗?[EB/OL].搜狐网
马克思原理 第七小组: 组长:孙圳
资料搜集:杨斌 何天意 金正潇 高子迈 PPT主讲:宋航宇 PPT制作: 宋丹 张伊冉
第五篇:温馨的回忆
温馨的回忆
“我非常高兴,当你对我笑时,那笑能融化一切。„„”
我真的非常高兴,当我们还停留在过去的回忆里时,那欢笑是无与伦比的。虽然春天还很遥远,虽然并不是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虽然今天依旧还残留着昨天的伤痕,但是,我们拥有那微笑。即使今天也依旧充满痛苦,但只要我们改变,总有一天,它会成为温馨的回忆。
与你的相识是命运的安排,比一切都更快,我们跑在所有人的前面,在爱情的分分离离下,我们牵手友情一起跑了好久好久。看那天空,那些星星都是我们曾经数过的,那些弧线是我们许愿的痕迹;看那小河,那些层层波浪是我们嬉戏后留下的,是属于我们的幸福的痕迹;看那棵正茁壮成长的小树,没有了新叶的影子,那是我们淘气的证据,是天真的记忆;看那片花丛,为何绿叶丛中少了一点红?那是我们幼稚的游戏„„
我闭上眼睛去取曾经的乐曲,可是它隐藏在晴空,而天却阴云满布,我叹息,想让它化作秋风而去,希望阳光满洒坡路。可是,天似乎在告诉我,既然已是回忆,你又何需挽留?我开始迟疑,或许就是那样,如果她没有决定离开,这一切又怎会变成回忆?即使我坚持下去,她也不会再回来,或许这一切真的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它们要乖乖的回到篮子里,度过剩下时光,虽然只是静静的而以。
我很清楚,也许以后再也不会这样的笑,也许这一辈子再也不会了,但是我想的很清楚了,难道这样抓着不放就会快乐吗?难道勉强式的挽留真的会换回那笑吗?不会!因为一切都过了。或许真的是时间太长了,我们都开始厌倦那种笑,那种很傻很傻的笑。而我们,既然已经累了,又何必执意要背负伤痕累累的活着,或许放手才是解脱。
我想即使我们真的离开,那些记忆将会永远存在,那些关于我们的故事,那些关于我们的快乐,那些关于我们的万人仰慕,还有关于我们的,关于我们的{果果},关于我们的小爱,我想我们都会一辈子记得,我们会记一辈子。最后一次,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