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现状的批判与反思

时间:2019-05-14 23: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教育现状的批判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教育现状的批判与反思》。

第一篇:关于教育现状的批判与反思

关于教育现状的反思

(广西忻城县城关镇龙舞小学 罗少日邮编:546200 E-mail:longfeiwu100@yahoo.com.cn)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媒体曝光了不少发生在学校里的违法违纪案件和重大的责任事故,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这里不必一一罗列了)这也暴露了教育系统内部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归结起来就是:教育理想的退隐和泯灭,教育价值的错位与缺失,教育管理的混乱与失控,主管领导的失职与缺位,教师个人的渎职与麻木等。

首先,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理想,实现什么样的价值?学校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这些问题恐怕很多领导老师都没有认真进行过哲学思辨和教育反思。如果拿这样的问题去做问卷调查,结果难免会令人失望。我们的教师到底都想些什么,关心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一言蔽之: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一律看好,争先恐后;评职称,捞外快,跑调动,劲头十足,乐而不疲;搞教研,备教案,改作业,了无心思,应付了事;谈理想,论价值,全是屁话,都是傻瓜。如此这般,不一而足。怎不叫人心寒?须知:没有远大理想的引领,没正确价值的导向,我们的教育之舟怎能乘风破浪,直济沧海?没有远大理想的引领,没有正确价值的导向,我们的教师就只会自甘平庸,妄自菲薄,误人子弟,有辱使命。没有远大理想的引领,没有正确价值的导向,我们的学校犹如庙堂,晨钟暮鼓,敲不醒沉睡的心灵,焕不出理性之光和人性之美。

其次,教育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现象十分严重。调查显示,违法犯罪的低龄化日趋严重,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教师违纪违法犯罪案件频见报端,教育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等。这一切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管理的混乱与失控。如再作深一步探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事情向来以人治为主。经验表明,人治不如法治。所以政府下决心走法制之路,大力倡导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以法治校,相关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如雨后春笋。但现今中国社会心理文化氛围仍然充斥着浓厚的人治气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显得十分普遍。如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时有发生,虽然法律明文禁止。又如,有些事情本来就是某些部门的份内职责,偏偏无人过问,待到民愤至深,斥之报端,告至上级,才引起重视,得到某位领导大人亲自出面或批示方能解决。当然造成教育管理的混乱与失控,一方面可以归因于人治观念的作祟,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第三,主管领导工作不尽职,不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校领导大权在握,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却专谋其利。说是主持全面工作,其实是什么工作都不做或做不好,偏又好大喜功,一年到头只是千方百计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做空头文章,向上级邀功请赏。有这样的领导,如不出事反而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第四,身为教师在工作方面本当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勤研教艺,苦练内功,尽职尽责,培育良才,以至不负人民厚望,不辱神圣使命。在修身为人方面,理应志存高远,学而不怠,与时俱进,自重自爱,为人师表,真真正正做到名副其实。然而事实上,不少教师常常是名不副实,甚而至于独有虚名。(前面提及,不再烦述)

综上所述,一系列校园案件和教育事故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遗憾与无奈,而应该是深刻的反思,更是痛定思痛后的改过自新的动力与契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杜绝一切教育事故,为了治病救人,为了一切孩子,教育主管领导们应当有何作为呢?教育专家们有何高见呢?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又该当如何呢?窃以为,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做到三点:一是师德修养应如一日三餐,不可或缺。二是业务学习自我加压,间不可断。三是工作上要有“五心”——爱心、信心、耐心、责任心、自尊心。俗语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五心俱备,何患无成;五心俱备,无坚不摧。

第二篇:反思北大批判

反思北大批判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时,钱老曾发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据说温总理曾为此认真求解,聘请了国内著名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讨论,但,得到的结果并不能让总理和钱老满意……如今钱老走了,“钱学森之问”依然是中国大学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痛。

犹太人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犹太人又说:“假如父亲与教师两人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正因为有对教育如此的观念,才造就了犹太人的聪明和富有,傲然世界民族之林。而我们,也曾有过尊师重道的传统,却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上大学是一个赔本的买卖”、读书无用论、“后悔上大学”在这个时代此起彼伏、“毕业就失业”是尴尬的现实与大学收费过高的鲜明对比,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的教育制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绝对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的落后会导致民族的堕落。象牙塔越来越富丽堂皇的同时,内部的积弊也越来越多,到了该批判的时候了,到了该大修的时候了。

首先是批判国人对大学理解上的错误。”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教授没精打采地讲着满堂灌的大课,下课后就无影无踪。学校高楼林立,却缺乏辩论切磋的风气,大部分课程都有给定的答案。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和家长们最热衷什么是„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大学的传统,在我们这里似乎早已经失传了。”如此“现实”的、功利的甚至有些市侩的为学之道,怎么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其次是批判大学教育在方向上的偏差。”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历史、文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是最主流的专业。应该说,美国大学的主流还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分析生活的文本。与此相对,北大最热的专业则在光华管理学院这种地方。”由此,薛涌先生不仅感叹道:“这个学院号称是„拥有中国最具发展潜质的本科学生‟。难道这些把大好青春花在什么市场营销上的真是„最有潜质的本科生‟吗?如果精英都成了推销员,未来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

一直在反思中国的教育,他认为“而我们的教育,则是从小就把这种人的自我塑造过程给打断,想方设法地摧毁人类的能动精神。中国的孩子能得到的最大赞誉就是“听话”。没有上学就开始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他们大多数从来没有到过黄河,更没有登上鹳雀楼亲临其境地感受过。家长和老师已经替孩子们感受好了,哪里用孩子自己去感受?”

学习的最理想状态:论辩、实践和思考。

“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比那句“性格决定命运”要高明多了,的“感情标准化”和“思想标准化”就说明了一切。从小学到高中,(大学我没有上过语文,所以不知道),“赏析本文,说出你的感受”等等意思只有一个,就是“赏析本文,说出我的感受”。当然,我们在课堂上总有一个很分裂的说法,就是“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感受完之后,我们都知道自己原来感受错了。于是他们又会告诉你:“应该这样感受,不应该那样感受”,“这种感受太肤浅了,这种感受太钻牛角尖了”。那到底是谁在感受?我的真实感受,为什么要把你的感受掺杂在内,或者直接嫁接过来?还是觉得我们这些小屁孩,懂什么感受,真正高雅的感受只是你们这种?——的确是这样,我想许多老师、学生,也都是这么想的。感情的标准化,言外之意就是标准的才是高雅的,因此达不到高雅的都很低俗。所以学生们在苦苦挣扎,无法达到高雅标准之时,终于放弃,自认低俗,同时也将正义、良知、爱心、诚实、关怀、真理这些跟高雅似乎是一个词系的东西一并放弃,认为实在太遥远,做一个啥也不懂的小屁民挺快乐的。反过来,能够达到这种高雅标准,说着一口流利套话的人,便会自动认为自己具备所有包括高雅在内的同词系的种种品质,上哪都将别人的低级趣味鄙视一番,并借着这种标准化形成一种高雅洁癖,对别人的非标准化情怀大挑毛病。

大学里学的什么东西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我看最好的判断是看你想不想学。当你想学时,就说明所学的东西满足了你心灵的渴望,是“有用的”;如果所学的是个“热门专业”,那最多只能证明它对别人“有用”而已,未必对你自己有用,如果缺乏兴趣就大可不必勉强。更何况,别人的需要千变万化,远远超出你的控制。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也许随着别人的需要的转变而变得“无用”了。你怎么能把自己的青春赌在别人的需要上呢?

第三篇:人生观价值观之反思与批判

人生观与价值观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吧。为什么大家要来到武汉大学?

这个问题可能问得有些奇怪。再扯远一点,大家能来到武汉大学,想必至少在中学阶段是付出过很大的努力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努力学习而不是放纵自己,四处潇洒呢?

或者扯近一点,为什么大家今天会来到教室听讲,而不是逃课去看电影,打游戏呢?

其实细想一下,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和选择的背后,都有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判断在起作用,在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那么什么是价值观,人生观呢?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一个具体的人在认定事物、辩定是非时的一种思维或取向。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

至于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从出生开始,就离不开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一个人的三观和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他身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正是我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所处的社会阶层,时代背景在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在文革时期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价值观,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人的价值观和今天美国人的价值观。就会发现,与其去评判一个具体的人三观到底如何,倒不如去看看他的背后,是什么设计并建造出了这样一个人。

很多人常常感慨,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越来越肤浅而追求物质,人生观变得扭曲,世界观变得狭隘,但我们仔细去思考一下这个现象的背后,对于单个的人而言,为什么我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呢?当然,生存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价值取向普遍朝向一个不正确的方向时,恐怕出问题的不只是个人,更多的要去追问整个社会,原因在哪里?(去追问十年前,二十年前,中国人,中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逐渐形成了如今这种社会风气。)

我记得看过这样一个说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是正确的世界观,共产主义人生观才是正确的人生观。我不敢去评判这个说法是对是错,中国目前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说法固然有它的道理。不可能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的三观都有所差异。好坏对错的判断必然会受到社会,时代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想无论的三观不能缺少的关键词是反思和批判。

正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既有对自己的反思,我追求这样的人生目标到底对不对?我现在的人生追求对自己,对国家,甚至是对整个时代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再者就是对他人行为的反思,去试着了解周围人或者是那些伟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也要常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和周围这个世界。既然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对自己三观下一个精准的判断,那么只有在不断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才能及时的纠正,逐渐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最终树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能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三观。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看法。谢谢。

第四篇:“赏识教育”之批判

“赏识教育”之批判

榜样的力量有时确实是无穷的,但有许多的所谓“典型”却是害了人的——那些个别的成功的所谓“典型”是不具有推广的意义的。比如有人说炒股能发财,而且能够列举出一些普通人炒股发大财的例子来,我们并不否认有这样的事实,但这样的事实并不能以“类比”的方式推论出其他任何人都能够凭靠炒股发财。乐于宣讲炒股发财“典型”事迹的人们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三类:一是存心蛊惑他人参加到炒股的行列里来,以便他从中坐收渔利的;一是想从中总结点什么“规律”经验之类的来指导一般股民的;一是盲目的被那些所谓的“典型”迷了心窍以致自我认定错了位的人,这种人以他人宣传的“典型”作为自我鼓励的榜样。这里的第一种人是“骗子”,第二种人是“帮凶”,第三种人则是甘愿被宰割的羔羊,最傻也最可悲。我只知道社会上的这些活动就跟摸彩票是一个规则,损绝大多数人,哄抬极少数的人,用那些极少数“中了彩”的“典型”来进一步诱惑更多的心存侥幸的投机者,最终被蛊惑而企图投机的人们当中,绝大多数只能守着自己编织起来的美好梦幻抱着实实在在的“落空”回去,这当中最大的得益者是谁自然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我这里拿炒股说事并不是我对炒股心存仇恨,更没有泼股迷们的冷水的意思,(也许就是出于我的无知)我只是要说现在被炒得很热被吹得很玄的玩艺,很多是靠不住的。

就拿曾一度被鼓吹得很热时下依然很流行的“赏识教育”来说吧,就未必是可以完全当真的。午饭用完,闲坐着没事,我妻子谈起了现

在流行的一种“赏识教育观”,感慨良多,深信这种教育的公德无量,更钦敬发明这种教育的那个聋哑女的父亲的伟大。据说那个只读过初中的父亲就是依靠“赏识教育”把他的聋哑女儿培养成博士,送出国门去打拼天下的。于是被那个搞“疯狂英语”的李阳的经济人看中,进行挖掘推了出来,在全国作巡回演讲,不遗余力地鼓吹所谓的“赏识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不管它被包装得如何精致有多华美,但其内核就是一个——如果我理解没有出错的话——对孩子凡事都翘大拇指……我们知道不管是哪种教育,它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翘大拇指”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个系统工程当中的一个环节——“教育评价”,而且还是一个极其机械单一的“评价”方式。我实在不敢想象,有哪一种教育竟至于可以简化到只要不断的对学习者“翘翘大拇指”就可以收功的。不过这个父亲用这种方式教育成功了他的女儿,我承认;这个人还能用这一种方式教育成功另外一些孩子,我也相信。但我不能因此相信“赏识教育”理论的普适性,我绝对不敢相信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所向无敌百试不爽。它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一种“有效药”,但绝对不可能是“万能药”。如果此人一定就凭他一个或几个成功的例子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推销他的“赏识教育”理论,那我以为这自觉不自觉的或多或少的恐怕总带有一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当然,凡事皆有其两面性,如果在那种专制教育猖獗、“体罚教育”盛行的年代,提倡这种“赏识教育”我们以为还是具有一些反传统移风俗的积极意义的,起码可以让那些只知道有“惩罚性教育”的人们知道此外更有一种“赏识性教育”,可以纠正一些人在他的教育

活动中总是缺少应有的赏识激励的错误。然现实的状况是我国大多数家庭是单子独苗,从家庭到社会对这些孩子宠爱有加,在这样的状况下再来无原则的大谈特谈所谓的赏识教育,我个人以为至少是不合时宜的。其实,最值得怀疑的还是这种所谓“教育理论”的科学性——首先,我非常相信鸡蛋、石头与孵化小鸡的关系理论,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内因不受“赏识”再怎么赏识都是不能成功的。如果他的这种“赏识教育”真的是普适的、万灵的,那么我想他肯定不会是像游走郎中一样到处叫卖,而应该是去办一所“赏识教育”学校,而不是企图借助于一些“个案”去说服别人。其二,我始终相信中国的“太极图式”思维理论,任何事物必须阴阳相得才能成务,单纯的“赏识”或单纯的“惩罚”或许在一定范围内,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有所成效,在某些个体身上有时可能还有“显效”,但别忘了促成“赏识”或“惩罚”教育见效的绝对不仅仅是“赏识”或“惩罚”本身,一定还有其他的条件存在。我们现时的中国人作总结,总习惯于做“归一性”总结,一提及什么话题,如果是积极的,就什么成效什么功德都归结于它了;反过来,如果是消极的,于是一切的罪恶也就非他莫属。完全不顾及其他条件的存在,这种归因,这样的总结,是主观的,偏颇的,更多的时候这种以偏概全式的推论甚至是荒谬的不经的(“经”,常也。非谓其必无,终不可概全而恒行之也)。

凡事都有“例外”,随意的把特殊性当普遍性来宣传不是自己的无知,就是有意识的对他人的欺骗。那个育子成功者,也许会拿出他的育子实录来,说“我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女儿说过任何一句有损她

自尊的话,除了赏识还是赏识,结果她就成功了”,他没有说谎,他更没有伪造“实验数据”,我们相信他的诚实。不过,我们不能不相信他自己欺骗了自己,他忽视了在他教育他的残疾女儿的同时,另外的一些人也在一同帮他“教育”着她的女儿。我以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起码必须是“赏识”与“挫折”交互为用的,我们不仅要让受教育者知道该做什么,还得同时让他知道不该做什么,我们人类的语言从开始发生到现在“YES”与“NO”总是并驾齐驱并辔而行的,我想少了哪一个都会给我们的交际、给我们的行为带来极大的不便……那个父亲不是说他的女儿是天生残疾么,那么他女儿除了跟他父亲一起生活而外,不可能不与她父亲以外的人接触,然而社会给他的女儿的绝对不可能会如同他做父亲的一样都是清一色的“赏识”。在一般人的眼里,一个聋哑女有什么好赏识的呀?社会上的人们尽管不至于都缺德到给他的女儿以奚落、冷嘲的地步,但至少是给与她的关心、重视、赏识、肯定的程度要远低于给与一个健康的女孩的。我想这个女孩,在缺德的人那里得到恐怕多是冷漠甚或是鄙视,而在有德者那里呢,获得的至多也只能是同情——带着浓烈的怜悯给与的同情……然而,“这一个”女儿偏偏又是特别的敏感、特别的好强,她所遭遇到的冷漠或同情使得她不知超过常人多少倍的感受到父亲“赏识”的可贵,她在她父亲的赏识中获得了一种在社会上难以获得的精神慰藉,就如同一个总是喝着苦药的人一旦尝到了糖水,他所感受到的甜蜜指数总是超过常人的。于是她看重父亲的任何一点赏识,于是她在父亲的赏识中振奋挺拔,社会这个大环境满足了那个做父亲实施“赏识教育”

必须具有的辅助性条件——对他女儿应有的“挫折”教育,只是这种“挫折”教育对他的“赏识”教育所起到的极其重要的辅助性作用他本人还根本还没有意识到而已。我以为他女儿的被赏识成功起码是离不开这样的三个条件的——社会上的人们对那个女儿的冷遇,父亲对女儿的信任与坚持不懈的赏识鼓励,更有这个女儿倔强图进的性格及良好的天资。离开了第一与第三个条件,只凭“信任、赏识、鼓励”那父亲纵有天大的能耐恐怕也是难以为功的。

其实,不仅仅“赏识教育”是如此,还有一时一时流行过或流行着以及将要成为流行的许多理论思潮,我们对它们都应该作如是观,不要迷信,更不要盲从,当然轻易的全盘否定更是一种轻率无知的综合表征,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它的存在作一个历史性的全方位的考察与透视,然后再作一个学理上的分析探究……看看它身上到底存在多少合理的东西,看看它身上到底有多少可资利用的地方,并看看它到底适用在什么样的范围及应该怎样用,这样才不至于被人“忽悠”了。别人“忽悠”我们这属正常,社会本来就是由真假虚实掺和混构的,这种构成与“太极图”的宇宙构成模式是完全同一的,只是我们不要不神经过敏到把什么都当假的,或糊涂到把什么都当真的。可悲的是别人本来是来“忽悠”你的,结果还捧着别人“忽悠”自己的东西来不断的“忽悠”自己,这还不算,还要把这东西当宝物用来送人……呜乎,社会上这样可爱又可怜的人还真的不少呢!

第五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夏善清,宣城市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在调查研究和翻阅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结合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状况,对如何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提升、价值观念巨变、学习竞争激烈、社会生存空间拥挤等社会现状难免会引发学生的种种困惑和心理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若无法及时调节,便可能转变为心理健康问题并表现出来。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约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在高中生中,这一比例更高。研究发现,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强迫、偏执、忧郁、敌对,及人际关系敏感等。另有许多研究报道显示,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违法犯罪等事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如何维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一个挑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顾名思义,心理健康指的就是个体心理上的一种完满、适应的状态。在心理健康状态下,个人具有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充满活力,并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社会功能。国内外学者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负面情绪较少,能体验到幸福感;二是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

二、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的许多个性特征对于高中生以后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高中生虽大多已度过“疾风骤雨”的青春期,但由于他们面临着发展自我和适应社会这两大压力,内心的冲突和压力感依然存在。未来发展与升学压力之间的冲突,追求独立与现实挫折之间的冲突,同伴需求与孤独之间的冲突,社会、家庭期望与自身表现之间的冲突等等,都可能因未被及时调节而超出其承受能力,从而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其出现情绪或行为障碍。因此,高中生所处的特殊阶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关注。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前进与社会的繁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可见,关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其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又与其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全方位发展的基础。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各类恶性事件不断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的高度重视。众多学校纷纷开始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或是进一步扩大心理教师的队伍。笔者所在宣城二中与2007年始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现以数年来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背景,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一)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概况

我校自07年起,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并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指导,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顺应高中生心理需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开展心理测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心理特点;每月定期刊印学生心理小报,以心理故事、趣味心理测验、心理小贴士等形式来普及心理知识;专门设置了学校“心理宣传栏”,将高中生们常见、典型的困惑和问题以心理海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并给以答案;利用学校广播站,开设心理FM频道,每天为学生传递心理能量。在全校营造了关注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讲座、咨询活动,及时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比如,针对高三学生的考前焦虑,我校心理咨询中心与高三级部协作,于5月份开展了一个考前心理加油周活动,针对高三学生的学习心态、典型困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现场教授压力缓解技巧,帮助学生调节迎考心态,并制作高考心理资料供学生自由取阅。再如,针对感恩意识普遍不强的现象,学校请来心理专家与广大师生、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开展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让家长了解如何教出感恩的孩子。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虽然我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结合我校自身的工作状况及周围其它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当前的高中心理工作主要有以下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存在偏差

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看,不少学校仍存在“说起来挺重要,做起来变次要”的现象,重视对严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事后处理,轻对群体事先心理预防的倾向。这种将心理健康教育当“急救包”,重处理轻预防的现象,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长效性认识不足的表现。要做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全面化的理念,从重点关注心理问题学生转换为普及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不全面

大多高中虽已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师,但仅靠心理教师是无法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的,因为这部分人员的数量有限,无法接触全体学生,更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及时掌握。目前,一些高中也开始重视培养心理班主任,并建设心理社团,发挥学生心理委员的作用,但离广大高中生知道、认识、了解并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

高中生的学业压力非常繁重,因而高中心理健康活动应该要缓解压力而非增添负担,尽量做到内容丰富生动、形式寓教于乐。但是,目前的很多活动都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有些活动虽然开展了,但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不能深入到学生心中。

四、优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靠心理教师,更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要把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心理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都发挥起来,构建成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应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心理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创造条件让专兼职心理教师参与学习,提升专业技能,以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了解,并培养其助人、自助的能力;将心

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开发心理教育的课程资源,由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幸福课;在各班级增设心理委员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教会他们识别心理问题的方法,提升其维护同学心理健康的使命感。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做到全员参与,从学校领导到教师,班主任,再到心理委员,学生本人。目前,大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为校-班二级心理网络,而鉴于部分高中生已开始住校,在寝室待得时间较多,可以向下增设寝室层面,形成校-班-寝室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深入寝室。例如,可在各寝室设立一名心理互助员,一方面及时关注和汇报本寝室同学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应对心理互助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此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发现、培训家教骨干,并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之中。

(三)构建高中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重预防,而非重治疗。因此,形成一套高中生心理干预办法,相当重要。从学生心理普查、筛选,到进行心理干预并追踪其后续发展,这样一套系统化的干预办法,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处理学生的心理不适。从部分已实施此办法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成果看,这一长效机制效果明显。

1.早期预警。新生入学后即可开展心理普查,选拔班级心理委员并培训其关注同学心理状况,这一工作使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成为可能。对于被认为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可安排面谈,评估是否确实存在心理问题,若有,则进行相应辅导并将其录入到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并提醒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对这些同学进行关注。

2.中期干预。对于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中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采取相应的辅导或转介治疗等,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在保护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及时向学校报告情况。

3.后期跟踪。危机化解后,学生的心理社会功能有一个恢复期。在此阶段,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定期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追踪,并帮其应用新的方式来独立解决问题。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首先要让它吸引学生,因而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生动有趣,相当值得关注。从部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看,开展现场心理

知识宣传、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影视展播、发放心理书籍、组办团体辅导活动及心理工作坊等形式,都广受师生欢迎,对于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很有裨益。同时,学校和班级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渗透教育。要注意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五)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总体的表现和延续。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我们有条件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

【参考文献】

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曾四芳,曾建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6:63-64.

下载关于教育现状的批判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教育现状的批判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与反思关于当前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批判

    关于当前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批判与反思 关于当前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批判与反思 作者 陈建彬 摘要 一直以来,预防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的一项业务工作之一,各级检察机关......

    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问题与反思

    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问题与反思 匡国丽 修水县版权土面积4504平方公里,约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占88%,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农村。但长期以来,由于修水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

    关于当前关于当前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批判与反思的应用

    关于当前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批判与反思 关于当前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批判与反思 作者 陈建彬 摘要 一直以来,预防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的一项业务工作之一,各级检察机关......

    中学化学教育现状与思考

    高考实验的考查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以实验事实为根据,让中学生从实验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去认识世界,进一步去改造世界,促......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在这个感恩的世界,我们要感激生育我们的人给与生命的体验;感激抚养的人使我们不断成长;感激帮助的人使我们度过难关;感激关怀我们的人赐......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范文大全

    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柏乡县柏乡镇中学 王立川 王利环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

    机器人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人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机器人这个看似高深的类人智能电子产品正在走进课堂,走向大众教育。机器人进入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机器人就像我们平时在电影上看到的机器......

    做一个批判反思型语文教师

    做一个批判反思型语文教师 ——新蔡镇宁山小学宋书云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最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各个层面对语文教学的优劣评定都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