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成长期发展建议
企业成长期发展建议
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我公司从成立至今,经历了一年多的发展历程,处理了前期在管理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可以说已经逐步走入初创期的尾声,正与成长期的发展阶段相衔接,现今公司有稳定的客户,已步入正轨。
但有一个客观的事实摆在眼前: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有一群能干的人;绝大多数失败的企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用人不淑,或者是无人可用。我们不否认,初创企业或正在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会遇到很多发展上的困扰和障碍,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就会发现,只有“人”,才是这类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扰,也只有“人”,才是带领这类企业成功走出困境、安然跨越成长期一场又一场霜雪的最具革命性的力量。因此,着重于人,才能更好地打江山。
管理的有效性就是建立在清晰的游戏规则之上的,公司的游戏规则就是管理制度。公司在未来的成长期以及后来的成熟期,要处理好人力资源的关系,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除需要建立差别化的利益激励机制,对员工实行分类管理,科学构建有效沟通渠道,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对核心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积极构建员工关系管理机制,搭建学习型企业平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途径外,还应针对成熟期企业的特点,在员工关系的维护上,采取相关措施,第一、要保护与尊重企业员工的心理诉求。有助于企业决策层需要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建立与完善企业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对企业、对员工、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建立企业承诺机制;组织承诺是个体体现出的一种对组织的感情倾向,以及对离开组织造成的损失的认知和对组织应负的道德责任。处于成长期以及成熟期的企业,应建立与推行承诺机制并能有效履行,员工对企业会心存感激,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并愿意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反过来,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并履行,将企业提供较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最终形成一种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第三、企强化与弘扬企业的价值与文化。并根据现实的情况的变化,注入新的思想,始终保持企业文化的创新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紧紧围绕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员工发展的新需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员工关系管理中的影响力,使企业更具生命力,以及未来更深发展的持续动力。
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员工的个人看法,希望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第二篇:企业快速成长期如何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
业快速成长期如何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
问:
某加工企业总经理李总:我们公司是一家传统的制造加工型企业,地处于三线城市,成立十年之余,公司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因公司战略调整新增设了一些岗位,虽然拥有一支忠诚度高、专业技能和经验丰富高的研发、生产与管理人才,但仍感觉人才的战略支撑力不够,对高层次人才处于饥渴状态。请问老师有什么建议。
答:
中天华溥管理咨询张乾惠老师:李总,您好。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选人比育人更重要,人力不是公司财富,合适的人才才是。中天华溥认为贵公司出现上述问题应该因以下二类原因造成的。
公司缺乏基于发展和未来战略对用人理念、人才需求、人才梯队、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等方面的系统思考。
公司在人才优化淘汰和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存在问题。典型的有二类:
1、人才优化淘汰方面缺少有效的淘汰机制,冗余人员难以转移和淘汰导致局部人员冗余。
2、高端人才引进的流程和评价机制不完善,产生了较大的人才引进风险和成本。
具体解决办法:
第一类的解决办法:建立系统的人才战略规划模型。人才战略规划是承接公司整体战略的关键职能规划,是从找人到“去人”的系统过程,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性人力资源支撑。
理念规划:树立成功吸引和保留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组织规划: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定位,理顺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分工。队伍规划:组织未来成功需要的人才,包括员工数量、员工结构、员工成本、员工价值及员工流动性规划。
制度规划:依据轻重缓急,持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执行保障体系,形成人力资源工作计划。
第二类解决办法:建立人才优化系统。
1、依据战略明确核心人才的定义和范畴,即明确哪些是实现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核心人才;
2、企业核心人才盘点,检视企业所拥有的核心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业务战略对核心人才的需求(数量差异、能力差异与结构欠缺);
3、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应人才的稀缺状况及内部人才提升速度与成长速度比较,确定核心人才队伍未来的发展变化与业务的匹配状况;
4、核心人才总量、结构与提升的系统规划;
5、核心人才队伍建设策略规划:核心人才吸纳规划、核心人才培养规划、核心人才保留规划、核心人才激励规划;
6、建立人才推出机制,进行价值选择,设计管理机制,在人才调整过程中保持平衡。
第三篇:科技与企业融合发展建议
制约科技与企业联合发展的因素与建议
一、科技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企业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充实。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其作用与地位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
1、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容纳众多就业人员稳定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这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起到很好的影响和作用,对缓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注重科技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在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创新生力军。
3、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都离不开科技企业规模化发展。面向市场,多重融资模式,与科研机构联合产生联动效应,直接增加地方财税来源。
二、制约科技与企业联合发展的因素
1、政策制约。国家对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建设缺乏统一的宏观指导,政策滞后于发展。如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建设基本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多部门介入,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有时造成一些地方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规划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影响资源区域优势利用和发挥。
2、决策制约。科技园区和孵化器设计和建设可行性分析不成熟,有
时脱离实际的倾向,申报许多项目,盲目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工艺和管理系统,但由于缺乏配套设施、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或不符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或运行管理成本过高等原因,许多引进设备不能达到设计运运能力,造成投资建设脱离预期目标。
3、技术制约。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所孵化企业的产品结构不近合理,科研机构支撑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科技优势显现不出,市场竞争能力弱。没能实现高新技术的密集和体现高产值、高收益的效果。
4、机制制约。企业孵化器的运营主体应是企业。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科技园区的运营干预过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运营机制发育不成熟,重政绩展示、轻效益实现,导致部分科技园经营效果欠佳,发展后劲不足。
5、投入制约。科技孵化器建设资金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资金使用分散。投资规模有限,资金使用的效能缺乏前瞻性、全局性,资金的聚合聚合效应不够。
6、科技与企业开发认识的错位。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科研单位逐渐转变了科研经费“等、靠、要”的思想。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科研单位应该始终“以研为本”,做好科研工作是科技人员的根本任务,科技与企业开发关系不大,仅仅是科研单位的辅助性工作,其产生的效益不能直接改善科研单位设施、条件,研发资金及条件改善主要还是依托政府支持;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科技产业化建设是个复杂过程,并且受资金、市场运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加之科技人员主要从事科研
工作,缺乏产业创业工作经验,对产业经济过程中的市场竞争、经营风险等容易形成畏难情绪,没有过多精力参与企业创业工作,不宜过度强调和开展产业化工作。
7、人事管理互动机制不完善,影响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积极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不高。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已成为产业活动最有活力的“第一资源”。科研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人事管理形成行政思路,难以满足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产生和成长,人才的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配套人事关系管理和福利保障的缓冲区,专门从事科技研发、推广的科技人员职称待遇没有完备的保障机制,这就增加了科技人才创业的风险,也不利于优秀人才投入产业战线,制约了产业化建设和快速发展。
三、促进科技与企业相互融合发展的建议
1、加大税收调控力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拉动投资、科技产品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克服瓶颈、促进创业等方面对企业的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尽量减少税收政策调控的时滞性、局限性等负面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先进税收政策,建立科技研发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2、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支持力度。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基金,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科技产品,营造科技与企业联合互利、发展的政策环境,使产学研结合形成互动、良性的机制,谋求共同生存和发展。
3、加大金融帮扶力度。改善科技与企业联合融资环境,优化改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信贷政策,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分担和补
偿机制,健全科技创业投资机制,不断促进科技与企业联合,推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4、凝聚共识,注重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以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科技企业为纽带,以一批具有区域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打破传统科教单位用人机制,整合各方科技力量,搭建“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研发平台。重点培育科技示范型企业,建设好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团队,营造科技团队服务企业良好环境,鼓励科技人员带着成果服务于企业创新,逐步形成以科技劳动报酬、知识产权、股权分红等多要素分配机制,稳定科技与企业联合的科技研发团队。
5、构建科技与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产权制度。科研单位要从企业产业发展长远目标考虑,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体系建设,盘活科技资源,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依托科技成果优势参与企业重组,创建具有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抗风险的科技型企业,使科技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撑,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科技产品向“高、精、优”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达到科技与企业联合双效目的。
新疆农科院科技产业办 2012年11月21日
第四篇:发展建议
6.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建设的自然环境总体不佳,长期以来作为大经济区的地域单元相对稳定。“八五”时期和“九五”计划第一年,西北地区产业布局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以能源资源开发为核心,展开产业布局】
*石油和天然气布局重点是:加强东西两翼——新疆的石油与天燃气和陕西天燃气的开发,稳定和略有增长中部甘青油气及东部陕西的石油生产。
*西北地区在中国煤炭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陕北、宁北和陇东构成西北煤炭开采的核心区域。
*西北地区电力工业的建设步伐加快,重点是以陕北—关中、宁夏黄河沿岸为重心地带的坑口火电基地建设,以及黄河上游干流水电基地的开发建设。
*以能源流通为主线,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为核心内容,展开区域经济布局。新疆石油供应半径覆盖面从甘肃兰州,向青海格尔木与宁夏银川地区左右拓展,形成西北全面布局的石油加工和化工业网络。黄河上游水电建设,确保黄河上游高载能工业走廊和区内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产业集聚区】
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同资源开发重心地理分布有一定的位差,陕西关中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新疆天山南麓山前地带、甘肃的兰州—白银地区等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分别占本省区的80%、70%和60%。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产业集聚地区。以机电、纺织和原材料工业综合发展,科教旅游相对发达,农业基础比较雄厚的西部产业发展核心地带。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产业带。突出“水电、有色金属和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形成以石油化工、冶金等高载能工业为主体的黄河上游工业集聚带。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产业集聚区。形成西北重要的石油和化工基地,经济作物和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及陆地对外开放的前沿基地。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基础。但为何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东西部差距却越来越大?究其原因,除了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沿海地区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之外,西北地区自身在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2.1 从总体格局来看,西北地区具有三大特征
第一、城市聚集效应不明显,发散效应不足,城乡经济断裂。聚集效应一般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使得经济活动更加节约成本费用、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根据经济学原理,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与其他经济活动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经济组织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可以产生三个效果:一是形成强大的集体效应;二是使原来分散的经济活动在空间范围上相对集中,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三
是促进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的建立。
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不多,它们主要集中在陇海、包兰铁路干线,属于典型的条状城市带,城市之间协作不紧密,产业结构基本趋同。城市以资源型为主,通过依靠当地某一优势资源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但是,许多城市产业集聚效应差,无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较为畸形的单一的产业发展现状,因而城市经济的优势无法向周边地区传导。而农村地区由于不能得到城市经济的有效带动,只能从事低效的农业生产,生活水平难以有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由于预期收入远大于现在收入而涌向城市。在现有条件下,城市的就业容纳能力有限,造成大量无业游民滞留城市,不但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第二、以国有经济为主,重轻工业比例失调。西北地区蕴藏了许多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在建国之后,国家根据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在西北地区兴建了一批以采掘、冶炼、石化为主的国有大型企业。这对当时的经济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却严重制约了西北经济的发展。首先,国有企业存在体制僵硬、缺乏灵活性,政府对企业管制过多影响了企业的自主经营等弊端。其次,采掘、化工等工业的最大特点是工序加工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性,这使得主导产业无法与相关企业和行业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一方面,主导企业只能从事采掘、冶炼、化工等初级加工工业,而无力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来延伸其产业链条,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另一方面,轻工业无法从上游企业得到工业原料,只能从事利润很低的农产品加工工业。重轻工业融合性差,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
第三、国有大工业与地方工业在经营发展上融合度差。在西北地区存在经济的二元结构,其主要特点是两极化:一极是由中央投资兴办的现代化中央企业群,一极是落后脆弱的地方工业和乡镇工业。两者不仅在技术装备、生产规模上反差对比强烈,而且没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体系。反映在经济布局上,是少数相对发达的工业中心同广大外围地区的落后性同时并存。
2.2 从产业内部的特点来看,具有以下特征
2.2.1 第一产业的特征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西北地区更应把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作为发展的永恒主题和长期的战略目标。辽阔的西北地区,高原与平原、高山与盆地、沙漠与草原纵横交叉分布,自然条件差异悬殊,也是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形成了农业资源的多样性,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目前西北地区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1)土地资源和草地资源具有优势。全国五大草原牧区,有三个集中在西北,可利用草原面积达14亿多亩,占全国牧 区草原总面积的43% [3](P136)。
(2)特色农业和畜种资源具有优势。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形对发展特色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西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棉花、水果、药材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开发潜力巨大。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畜种资源。这些优良品种和特色农牧业资源为西北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条件。
(3)劳动力资源优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这为西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西北地区农业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水平和全国尤其东部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总产值低。2001年西北五省区农业总产值为1468.8亿元,仅占全国的约5.1%;农民收入水平低,作为农业生产投资主体的农民无力投资更多的资金;农村贫困面仍然很高,贫困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单调,非农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西北地区基本上还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非农产业发展迟缓。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力水平低 [3](P135)。
2.2.1 第二产业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改变东、西部生产力严重失衡的局面,同时也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在西北地区兴建了一批以能源、冶金、化工为主导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形成了国有工业“一极独大”的局面,使西北地区受传统体制约束比较严重,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西部工业发展速度的差异并不大,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东、西部的差距却逐步拉大。究其原因,有三点:
第一、所有制结构单一
西北工业主要是在“一五”时期国家计划投入的,中央政府的大规模投入,使西北地区工业在全国处于中上游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在私营、集体以及外资企业方面发展较快,而西北地区依赖国家大型企业的基本思路仍未改变,总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财政收入的支柱,并且始终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的方针,最终造成了西北地区工业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单一状况。这种状况造成了国有企业机制僵硬,效益低下,经济发展迟缓等弊端。改善所有制经济结构的问题,是西北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第二、工业体系单一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与格局,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是,西北地区还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开采和初级加工上,而东部地区则以原材料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为主。工业结构体系中缺乏下游价值链产业,导致工业经济的技术水平低,最终弱化西北工业竞争优势。比如,甘肃白银是中国的铜生产基地,但是铜的深加工产品基地基本上分布在江浙一带。还有西气东输战略,新疆生产油气,而要输出到上海加工生产,最后的产成品仍然要返销到西北地区。第三、产品结构单一
由于所有制结构与工业体系结构的单一性,造成了产品结构的单一性。研发部门都是围绕工业基础与企业“主导产品”,限制了新产品的开发,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比例较高。同时,西北地区工业缺少品牌产品,影响了产业竞争力。2.2.3 第三产业的特征
三大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其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也越高;反之亦然。第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可以更加体现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但是,西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迟缓,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已经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西北地区还应着力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
3.用“拉长板原理”调整西北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考
3.1 发展特色产业,培育西北精品
辽阔的西北地区,孕育了许多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资源。长时期以来,西北地区对自身优势资源利用不够、挖掘不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未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缺乏资源,但通过不同渠道有效的利用了外部资源,反而在当地形成了特色产业,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有鉴于此,在西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拉长板原理”,促进西北经济的发展。
西北拥有许多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这些也作为西北地区的一张名片介绍给外部世界,给西北树立了一定的形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由于西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开发利用特色资源时,采取了粗放式经营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这些产业一般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地位,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弱。所以,在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国家从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给予优惠倾斜和扶持之际,西北地区应当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国家对生产力布局的总体要求,采取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是当地的优势资源。其次,围绕着优势资源,制定战略规划。有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产业特点对上游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4]。有些地区经济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当地小企业不足以将产业做大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虚拟经营方式,吸引外部品牌厂家就地生产,可以创建自有品牌,也可以采用OEM方式。例如,棉花对于新疆有着特殊的意义。新疆的棉花无论从品质、数量还是出口量来说,都是全国第一。循着棉花在历届中国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上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一条清晰轨迹:从单纯的卖棉花到引进棉花初加工企业,再到和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进行棉花深加工,新疆的棉花产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变。现在,新疆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在更高层次上寻求棉花产业的突破口,延伸棉花产业链、提高棉花附加值成了许多产棉大县不约而同的选择。阿克苏地区是新疆棉花的主产区,这几年,当地为了提升棉花的加工水平,在招商引资上可谓不遗余力。地区出台了一项优惠政策,谁投资上一个5万吨的棉纺项目,就给谁配一个轧花厂。在用电上,也给予最优惠的价格,甚至可以由政府出面为企业维修厂房,让企业在20年内分期偿付。正是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感召下,去年,上市公司山东鲁泰股份公司落户阿瓦提,上马了5万锭精梳项目;浙江宝利来制衣公司也在此扩资近1亿元,兴建了产能达3.5万锭的棉纺厂。随着新疆棉花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数量、质量、品种市场综合优势型发展,新疆棉花产业前景将更加广阔。总之,将比较优势 转化为竞争优势,培育一批闻名全国的不可替代的精品是提升西北经济的发展方向。
所以,要发挥产业群的优势,必须围绕一个优势产业,周围形成许多专业化和精细分工的中小企业。西北地区国有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重工业又在国有经济中占较大比例,这种格局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因此,还是要发挥国有大企业的作用。国企在技术、设备、人才上有一定优势,外部信息交流广泛,只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企业,国企还是充满了活力。以大型国企为龙头,将可拆解的生产流程分解为几个独立的生产环节,每个环节由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参与竞争,就会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和促进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集群和结网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区域和国家竞争力。
3.3 发展现代物流,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现代物流的发展对推动经济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北地域广阔,核心城市地位突出,资源丰富,在市场流通方面发散效应明显,所以适合发展长距离、大流量的物流。在中心城市可以成立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物流企业,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和库存,提高物流效率,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于调整我国以加工装配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积极作用。物流业是新兴的产业门类,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五篇: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避免的十个常见错误
MBA/MPA/MPACC备考QQ群94192717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避免的十个常见错误
多年来,我为许多创业期或成长期的公司提供了建议和辅导,我总是敦促他们不断尝试新事物,因为这是成长乃至生存本身所必需的。当你尝试新事物时,你就会犯错误,我看到过许多此类错误,聪明的公司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学到教训,不过,有些公司对他人犯下的错误没有加以足够的关注。为了帮你们省下一些痛苦,我在此列出一些似乎总会不断重复发生的错误:
1.等到你的公司已在迅速成长的时候才确定其形式。有些创业者举棋不定,不知道该选择有限责任公司(LLC)还是C型公司(译注:即美国税法C章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是美国最普遍的公司形式),或者资金紧张,因此就推迟公司成立,直到获得第一笔风投资本或者遭遇第一场诉讼时才着急起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总得做点事,早做早受益。在全美各个州,你基本上都可以非常简易地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花费大概只要几百美元,这一程序能向大家证明你是认真在创业,而且还限制了你的责任或任何错误的后果。它还迫使你为公司选定一个名字,并把其他一些知识产权落到实处。如果日后如想转型为C型公司,那也不是什么难事。
公司与产品的命名看起来可能也很简单,但它应该是创业初期的关键之一,因为在这方面犯下错误的话,代价可能十分高昂。你可能还记得通用汽车出品的小型车雪佛兰Nova,拉丁美洲国家的专家很快指出,“no va”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走不了”。命名时,我大力推荐诸位征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因为必须仔细考虑拟选的名字是否有文化或宗教上的不良含义。
2.与合作伙伴之间依赖非正式合同行事。眼下你们可能是朋友,甚至是夫妻,可在打理成长中的公司的压力之下,事情可能很快发生变化,战略合作伙伴同样适用该原则。一些早期联合创始人往往因意见不同而退出,你可能忘了他们,但他们不会忘记你曾作出的口头承诺。日后,当你的公司尝试完成一笔融资,甚至是准备上市时,这些已被忘记的合伙人就会冒出来,要求获得他们原先的股权。要避免这个问题,可以在早期讨论过股权问题后立即成立公司,向所有创始人发行股份。我知道有这么一件事,两位曾经的朋友现在仍在财务上拼得你死我活,争议点就是一个多年前未曾落实到纸上的合同,而两人对此的记忆并不相同。
3.招聘太仓促,解雇太犹豫。如果你的公司正在迅速成长,迫切需要帮手,你可能会忽视拟定合适的职位描述的重要性,或者未曾审核求职者的资质是否适合,就急于进行面试。在此我想说明的是,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想要什么样的帮手,那你恐怕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一次面试之后就决定招聘,就像约会一次之后就乘红眼航班(译注:深夜至凌晨时段飞行的航班)奔赴拉斯维加斯结婚一样草率。同样不合适的做法还包括:你知道想招什么样的MBA/MPA/MPACC备考QQ群94192717
人,但仍想硬让不称职的人去凑合。或许她跟老板有关系,或许你有信心她能当个好帮手,可以从你这儿学到很多。可找帮手的成本很高,因为两个人一起做一份工作,往往要比一个称职的人单独去做花费更多时间。另一方面,如果新招来的人干不好,不要犹豫不决,尽快解雇他吧。当然,也别忘了人道一些,并遵守所有合法程序。一个表现不佳的雇员可能会花掉你三倍的冤枉钱,因为你请了两个人干一份工作,而至少另有一位员工觉得不公平,导致士气受到影响。
4.只招聘与你相像或者想法相似的人。恭维话能让你感觉良好,但不能当饭吃。考虑周到的员工对你的想法提出的挑战,是值得追求的。在推销自己的愿景时,最好积极聆听对方的回馈,高智商人才是有价值的。有些经理人自认为能用职场上的关系,将生意和娱乐混杂在一起,可我们在这方面都有不少有趣的反面故事。确立这样的规则吧:不要与雇员交朋友,明智地选择合作伙伴。
5.对资金需求的估计太过保守。在融资之前,对于自己融资前所需的资金和向投资者请求融资的规模都要仔细检查,否则你日后会惊异于自己居然忘了还有这么多个项目也需要融资,而资金消失得竟是如此之快。你应该把这两个数据分别加上50%和25%作为缓冲。严重的现金流问题是个大错误,而且可能是无可挽回的,如果你的员工及其家人等着你的支票过活,而你的资金却很紧张,那当然不会有余钱用于增长。即使你能找到愿意帮忙的人,他的要价可能也会很高。现金比利润更重要。
6.让你的会计人员打理开支问题。太多创始人都觉得,产品和客户方面的工作更加重要,可事实上,对所有小公司的掌门人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审核每一笔开支,“吝啬”地进行严格控制,免得资金白白流失。不要把这个任务授予他人。这一错误的一个变种是,向投资者承诺较低的资金消耗率,结果又做不到。这意味着,你应该制定一个自下而上式的预算流程,然后严格依据预算行事。开支过多、屡超预算的后果很严重,不仅会使你丧失增长机会,还可能失去信誉,失去投资者和供货商的支持。7.事必躬亲,包揽所有决策。所有决策都由一个人来做并不意味着决策更好,当然更不意味着决策更快。一家公司要成长,一个团队要成长,就必须将决策工作授权下去。明智的成长期公司会招聘决策者,而不是更多帮手。就算是在创业早期,你也需要有志同道合但技巧与你互补的人士,帮助你制定创业阶段的计划。有人来检验你的创意、振奋你的斗志并磨练你的商业技巧,总是一件好事。最后,利用好你的董事们,一两位“曾经经历过这一切的专家”可以避免你犯下许多错误,就算你真犯下了错误,他们也能提出合理建议,助你平稳恢复。出于自大情结,你可能会有“单干”的冲动,或是自认为比所有竞争者都聪明,这些不良倾向需要抵制。
8.以为制定战略是一锤子买卖。创业者应当假定最初的战略将被证明是错误的,我熟知的许多创业公司,在助跑及起飞阶段都曾数次调整目标市场,改变运营方式。保持警惕和灵活性,每个月进行一次适应性评估,以便为战略调整制定好计划。对于未知因素也要多加注意,比方说你并未估计到的经济衰退,或者资金雄厚的新竞争者出现,抑或业界发展趋势发生变化。确保经常、高效地与团队沟通,共同分析这些变化,否则的话可能会显得你在随意乱作调整。
9.忙于每日杂务,反倒忘了“最重要的”事项。把精力集中于最重要的事项并非易事,需要多加努力、勤为练习。在商业界,“最重要”意味着产品上市时间、客户服务、降低成本以及击败竞争者,还意味着知道何时该授权、何时该休息以及为与团队之间的高效沟通留出时间。如果你让自己被眼前的危机所驱使,你就会失去设定优先目标以及专注于目标的能力。个人纪律是这里的关键,创业公司还处于创意阶段时,独自工作并处理各种事项是可行的,这时候创始人往往身兼设计师、架构师和建设者。但是现在这位创始人必须升级,从着眼当前的思考方式过渡到放眼长远的方式。
10.忽视他人的错误。成长中公司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能从他人的错误——甚至是自己的错误——中吸取到教训。只有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才可能学到教训。聪明的人不会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责备管理层上,而是强调吸取教训。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可以列很长的一张表,事实是,犯错误本身就是任何成功成长的一部分。因此,错误应当受到珍视,作为学习的教材。唯一一个绝对不应该犯下的、不可原谅的错误就是:重蹈覆辙。归根结底,你得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尝试过也摔倒过,与根本不敢尝试相比,是否更好一些呢?要在商业界实现增长,拒绝尝试是行不通的。为了帮你们省下一些痛苦,我在此列出一些创业期或成长期的公司似乎总会不断重复发生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