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饱受争议的怒江水电开发
饱受争议的怒江水电开发
案例摘要:怒江在自由奔腾了千万年后将被大坝拦腰截断。六库电站在流域综合规划及环评缺失、移民安置规划未审核、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于2007年初悄然移民并动工,而这只是“两库十三级”怒江大水电开发的第一步。自2003年起,怒江水电开发已经争论了6年有余,成了环保与发展争议的标志。随着六库电站的动工,中国环保史上的最大交锋进入白炽化。
背景资料
1999年,国家发改委「根据我国的能源现状,决定用合乎程序的办法对怒江进行开发」。于是拨出资金,对怒江中下游云南境内的水电开发进行规划。怒江流域水电规划进行了近3年时间,2003年7月基本完成。
但是在审查会上,国家环保部门要求专题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于是在建与慎建问题上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六库电站已于2007年初悄然移民并动工,但争论从未停止。
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府对长安街的规划就设想了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批示,后因财政原因没有实施。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2007年9月建成。
怒江是我国西南的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经西藏流入怒江栗僳族自治州境内,纵贯贡山、福贡、泸水等县流入保山市出境。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色邑达至中缅边界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资源之一。同时,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具有的优势有:地质条件好、水能资源富集;搬迁人口少,移民人口从宽估算不到三峡电站移民人口的1 /10;淹没土地少,沿江耕地较分散,河谷地带基本上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水库淹没耕地58996亩,都是人地矛盾极其突出的地方;开发成本低,怒江洪峰流量较小,泄洪建筑和导流工程投资小;对外交通方便,流域干流两岸均有公路通过。
审查会让批复不得不延后
在审查会上,国家环保部门提出,2003年9月1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就要正式实施,要求大型电站规划必须专门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鉴于怒江水电开发的规模和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日期的临近,要求专题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复因此不得不延后。
反对派“打响”了“保卫怒江第一枪” 2003年9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27位专家指出,怒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两条未被规模开发的大河之一(另一条为雅鲁藏布江),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其潜在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为使怒江流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原始生态环境相对完整的生态河流,不宜在此开发水电。
一些专家成为反对派。归结起来,反对派的观点主要有: 第一,怒江州怒江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峡谷,其连续深切的峡谷形态以及谷地湍流的水流流态,使之在世界大峡谷中占据重要位置,有可能成为第二或第三大峡谷,因此是世界级峡谷旅游资源。水电站的建设将极大地降低其品质和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将会丧失其独特 1 性、自然性和完整性。
第二,怒江是“三江并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怒江进行十三级水电开发,将改变自然河流的水文、地貌及河流生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将影响和降低其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以及自然美学价值。“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求保持怒江的自然流态。
第三,怒江是我国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河流,也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重要性位居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首,是我国三大生物物种聚集中心之一,保留这些资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惟一性,使其成为我国甚至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怒江地区多民族聚居区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也是一种财富,要充分认识保护民族文化持久存在的重要意义。如果在怒江进行梯级开发,对整个怒江流域的各方面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第四,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原始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原生生态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本底数据,从而对照人类已经开发的江河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类比,进而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为我国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水电开发既不是怒江脱贫的惟一选择,也不是最佳选择。怒江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借鉴丽江地区的经验,由国家引导和扶植,发展生态旅游。此外,鉴于怒江州、保山市在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国家应该对这一地区实行生态补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
第六,不要片面地认为修建大坝就会使当地农民富裕起来,如果处理不当,移民就地依靠,不仅会使农民丧失地力较好的耕地资源,而且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剧当地的贫困化。建水电站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电力公司,地方政府也能够脱贫,但群众不一定能得益。
环评审查:仍有争论但总体认可
2004年11月13日,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评审查会”,14个单位、78位代表参加,审查会专家组由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15位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与会代表和专家对《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全面审议,已初步形成审查意见。许多专家在认真研究了现在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后非常认可。
报告对此前的主要争论都有描述: 对水文的影响:受水库调节作用,水文将发生一定变化,这有利于对水资源的均衡利用,但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在6月至7月将明显降低。
对当地陆生植物多样性基本上不会造成影响,对当地特有植物、国家或省级保护植物、疣粒野生稻基本不会造成影响。
几个梯级电站将影响「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个别景点,但从总体看,水电开发不会明显降低该区域的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对鱼类资源主要影响是改变库区鱼类种类组成、阻断部分洄游通道并妨碍坝上坝下鱼基因交流、气体过饱和影响坝下鱼类的存活率、库区和坝下水文情势改变影响鱼类繁殖。
各梯级影响人口总数48,979人,耕地58,996亩,虽相对数较小,但绝对数仍较大,需高度重视。通过集中安置移民和后期扶持的方式,可为移民的脱贫致富带来一次良好的机遇。
水库在蓄水过程中可能产生滑坡、崩塌等环境地质问题,但不会造成重大危害。
被绕过的规划环评程序
2005年,环保组织和专家学者就曾联名致信相关部门,提请在怒江水电开发中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吸收公众参与环评。2006年2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首次提出在环评初期就应进行信息公开,又为这次的提请公示提供了新的法律基础。
有关部门对此则讳莫如深,环保组织的要求至今未得到正式回复。
悄然动工
2007年7月20日至2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组织有关部委调实地考察和调研,并于23日与云南省政府就怒江总体发展举行工作座谈会。
会上,各部委官员表示怒江应优先发展水电。国家发改委官员称,对水电开发,国家发改委已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意见: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近期优先考虑一库四级实施方案,两库十三级资源开发方案,应视今后深入研究论证,再予考虑。
据在六库电站场内施工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的工人反映,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们开始进场施工。而此前,2007年1月,小沙坝村村民就响应政府号召,离开祖屋,移民搬迁到下游的“新农村”。
问题:
1、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决策行为中哪些方面还需改进与完善?这些改进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现代行政决策的发展趋势?
2、如何做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如果你是决策者,影响你对此案例进行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第二篇:浅谈怒江水电开发(范文模版)
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怒江是一个以丰富自然资源和极具传统民族文化特色著称的自然宝藏,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自然景观,而在这里实施的“两库十三级”怒江水电开发方案刚出台便引起了巨大争议,一方面支持开发以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反对破坏生态环境。因此,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用科学发展观的恩想统领环境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势在必行。
我国是个资源大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开发利用中,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由开发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远远超过开发项目本身,但同时,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因此,为了实现工程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水电建设必须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从以下措施着手,实现生态文明。
第一、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确保工程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有序进行。针对各项目开发方案要反复论证地质情况,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要严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介法》做为依据,制定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第二、加大对生态移民的补偿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百姓生活正常有序进行。从开发项目的生产效益中按比例补济给老百姓,大力吸引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为百姓提供就业机会及服务性工作机会。
第三、明确责任,设立专用机构,对开发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受到威胁基至损害。
第四、完善责任追究制,制定完善要关责任追究制,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领导,对于违反规定要严肃处理,必须防止政府和领导的不作为。并建立以保护生态工能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
“即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清山”,有关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议,讨论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因此只有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逐渐增多,
第三篇:怒江水电开发 申论
“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上述材料反映了有关怒江修建水坝的争议问题,水坝的修建对怒江地区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大家对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各执己见。
关于同意怒江修水坝的原因在于:1.怒江地区生存环境恶劣,水电是可再生资源,可代
替火力发电,同时控制水旱灾害,增强可持续发展
能力。
2.水电发展可以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和发展,促进当
地财政收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减少怒江州的贫困程度,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贫困问题。
3.开发怒江获得资金进行生态移民,更好的保护当
地植被。
4.怒江位于云南地区,开发的水电可以输出华东、华中、缅甸,从国际形式上看,有战略意义。
关于不同意怒江修水坝原因在于:1.怒江的原始生态流域相对保存完好,“三江并流”
自然景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
录”,是人类的瑰宝。
2.怒江地质构造复杂,生物众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怒江州经济的新增长点。
3.怒江地区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脆弱,造成水土流
失、土地盐碱化、沙漠化,修水坝会破坏生态平衡。
4.怒江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各自的传统和生活方
式,修水坝进行移民会破坏民族文化,移民多失去
生活依靠。
基于上诉分析,我认为修建大坝是可行的,但是要通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兼顾,走可持续性发展之的办法来解决以上问题:
1.加强对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检测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的保护和恢复 建立以保护生态功能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共赢。
2.开发过程中严格前期工作审查的基础上实施开发,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确保工程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有序推进开发工作,建立有关机关的自我约束机 制,领导干部要接受监督,加强自律,认真进行成本核算,控制预算加强督办、查办,强调落实,提高执行力。
3.加强大坝建设后的维修检测工作,即使治理水库污水问题,明确职责权利,切实加强 对有关工作的管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树立生态文明观。
4.注意上下级关系协调,干群关系协调,矛盾各方协调,处理好移民的再就业问题和生 活问题,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
通过以上对策,对怒江大坝建设问题的争议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既实现了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实施的前提是有关干部可以恪 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始终不渝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执法落实力度,既满足人 民的利益又满足社会利益,实现“怒江水电开发”的共赢!
第四篇:云南省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指导意见
云南省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指导意见
为妥善安置怒江中下游(云南省境内)水电工程移民,促进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8”24号)、《云南省移民开发局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怒江和澜沧江上游云南省境内水电开发移民安置规划有关问题的请示》(云移局“2008”75号)及审批意见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和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涉及地区的实际,提出移民安置指导意见。本意见适用于我省境内怒江干流水电工程农业移民的安置,非农业移民的安置按相关规定执行。
一、怒江中下游河段水电开发移民安置任务
(一)怒江中下游河段水电开发前景
根据《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十三级水电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21320MW,年发电量1029.6亿kW〃h,其中云南省境内十一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15520MW,年发电量约768亿kW〃h。推荐近期开发的马吉、亚碧罗、六库、赛格‚一库四级‛水电站规划总装机容量7180 MW,年发电量342亿kW〃h。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怒江是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六库和赛格电站被列为‚十一五‛重点开工建设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怒江水电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08]243号)对怒江水电开发提出了要求,‚同意规划建设六库水电站‛、‚继续做好怒江开发的相关工作‛、‚以‘一库四级’为重点,完善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方案‛。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水电开发,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电东送‛、‚云电外送‛和建设我省电力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怒江水电资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任务
怒江中下游河段云南省境内十一个梯级电站建设征地涉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泸水县,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保山市隆阳区、龙陵县、施甸县,临沧市永德县、镇康县等4个市(州),共9个县(区)。工程建设共占用陆地面积约150km2,其中耕地面积约8.4万亩,规划移民安置人数约7.1万人,其中农业生产安置人口约5.7万人。怒江水电工程移民主要集中在怒江州,移民安置人数约5.5万人,其中农业生产安置人口约4.1万人,工程建设涉及搬迁的1个县城和11个集镇均属怒江州;其次为保山市,移民安置人数约1.5万人(基本为农业人口);大理州和临沧市相对较少,移民安置人数均在1000人以下。怒江中下游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特殊,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移民总量不大,但相对集中。贡山县、福贡县和泸水县三县移民安置人数占各县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55%、18%、12%。二是耕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所涉及移民安置任务最重的怒江州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脆弱,不具有大规模采取‚以土为本、以农安置‛方式安置移民的土地资源条件。三是少数民族区域性强,外迁安置难度大。本区域内以居住较独特的少数民族为主,移民中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达80%以上,其中怒江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四是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怒江州城镇化水平低、产业规模小、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二、移民安置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移民安置的指导思想
移民安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以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移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安置移民,培育发展移民区特色优势产业,使移民生产和就业有门路,促进移民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
(二)移民安置的基本原则
1、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超过原有水平,与当地居民协调发展。
2、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多种安置方式并举,充分听取移民意见,保障移民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及生产、生活习惯。
3、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根据安置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移民安置应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衔接。
4、遵循可持续发展,使移民安置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怒江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移民安置总体目标
为移民建立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安置移民,使移民收入不低于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省农民平均纯收入,移民生活超过搬迁安置前的水平;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较搬迁前得到改善;移民区和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
四、建立长效补偿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安置移民 在长效补偿的基础上,实行五种安置方式,享受统一后期扶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八项措施,妥善安置移民。
(一)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按照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货币形式逐月兑付给移民,实行长效补偿。长效补偿标准随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而调整。移民长效补偿期限与电站运行期限相同。水电站运行终止时,通过整理恢复相应土地后,交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移民户耕种使用,或为移民另辟生产就业门路。
(二)实行五种移民安置方式 移民在享受长效补偿基础上,根据当地资源和工程建设征地补偿补助费情况,实行以下五种安置方式。
1、农业生产安置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有偿流转,为移民配置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结合移民安置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从事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安置。
2、二三产业安置 通过自办、合办、参股工商服务等企业,从事商业场所(地)、房屋租赁等形式,解决移民收入和就业的安置。
3、复合产业安置 居住在城镇内、城镇周边、交通干线、旅游景点附近的移民,采用配置适量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配置其它资源从事二、三产业解决收入和就业的安置。
4、自行安置 将土地补偿补助费中移民应得部份扣除长效补偿相关费用后,剩余部分一次性以货币形式兑付予移民,由其自谋出路的安置。
5、城镇化安置 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移民,进入城市、集镇,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解决收入和就业的安置。
(三)享受统一后期扶持政策 经审定纳入扶持范围的农业移民,不论采取何种安置方式,均享受统一后期扶持政策:每人每年补助600元,自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
(四)培育发展移民安置区特色优势产业
为实现移民区可持续发展,提高移民安置后的生活水平,使移民逐步走向富裕,需多渠道筹措资金,优化移民区产业结构,扶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移民区的社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和扶持移民区的经济建设,在安排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配支农和扶贫等各类资金时应予优先照顾。
五、移民安置主要措施
为确保怒江水电开发移民得到妥善安置,结合怒江水电工程移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安置移民。
(一)科学合理确定移民安置方式 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电站建设征地补偿补助费和移民个人财产补偿补助费等情况,结合库区和移民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在充分征求移民意见的基础上,政府引导,科学合理确定移民安置方式。
1、移民安置方式的选择条件和要求(1)农业生产安置
工程建设征地后,库周或安置区有可调整流转、开发整理的耕地、园地、林地等土地资源,可配置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给移民,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使移民从事农业生产。
移民安置地生活供水、供电、道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能够得到解决,能够就地就近解决移民就医、子女入学问题。
为移民配置土地和进行生产开发相关项目的费用,从扣除长效补偿相关费用后剩余的被征收土地补偿补助费、相应集体财产补偿费中支付。
(2)二三产业安置
移民安置点位于城集镇内和周边、交通干线、物资集散地、旅游景点附近,有利于从事二三产业,能够为移民统筹安排从事二三产业活动的场所、经营门面等。
所选定的移民安置点具备就地就近解决生产生活供水、供电、交通、广播电视、通讯等条件,具备就地就近解决移民就医、子女入学问题。
移民从事二三产业活动的场所、门面等所需费用,从扣除长效补偿相关费用后剩余的被征收土地补偿补助费、相应集体财产补偿费中支付。
(3)复合产业安置
具备从事二三产业安置条件,同时又能够配置适量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可采用复合产业安置方式安置移民。
(4)自行安置
有可靠的安置去向,接收地政府能为其办理落户手续,能够自行解决生产门路和生活出路的移民,经自愿申请、严格审核、签订协议、司法公证后,可自行安置。
选择享受长效补偿且自行安置的移民,一次性支付给移民的费用包括移民应得的土地补偿补助费扣除长效补偿费后的剩余部分、个人财产补偿费、搬迁安置相应的其他补偿补助费等。
选择不享受长效补偿且自行安置的移民,可将移民相关费用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给移民,费用包括移民应得的土地补偿补助费、个人财产补偿费、搬迁安置相应的其他补偿补助费等。
(5)城镇化安置
根据工程建设征地影响城市、集镇的迁建,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原居住在城市、集镇的,或者父母、配偶、子女等近、直系亲属在城市、集镇有固定住所、稳定收入且愿意接受移民的,或者移民户在城市、集镇的就业门路和生活出路已经落实,安置地能为其落户的,可选择城镇化安置。城市、集镇的供水供电、交通道路、电视通讯、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基本具备接受安置移民的条件。
2、按程序做好移民安置方式选择审核工作
(1)对选择农业生产安置、复合安置的移民户原则上应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按照民主决策程序,选择同一安置方式;对选择城镇化安置、二三产业安置、自行安置的移民户,应以户为单位选择安置方式;移民户不得分解安置。
(2)移民户家庭成员中的未成年人和毕业未就业的大中专学生、现役义务兵、伤病残人员以及服刑人员必须随户整体安置。
(二)满足移民恢复生产生活的需求,做好移民安置补偿补助等相关工作
1、被征收耕地的补偿补助费,用于支付移民长效补偿相关费用,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土地的补偿补助费和耕地补偿补助费中扣除相应的长效补偿后的剩余部分,用于为移民配置生产资源,安排移民就业。
2、国家对土地承包政策进行调整的,移民享受长效补偿的权益也进行相应的调整。
3、为了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保护生态环境,使移民安置后生活相对稳定,针对怒江水电移民的实际情况,以下项目应纳入移民安置规划。
对补偿费用不足以修建基本用房的移民户,应给予建房困难补助,使其可修建基本用房。人均基本用房标准按20㎡砖木结构计列。
对学校原教学楼、寄宿生宿舍,国有、集体医院原门诊、住院部房屋低于框架结构的,复建时按框架结构进行规划,资金不足的应给予相应的补助。
对移民居民点(住宅小区)和公共房屋建设,按有关抗震减灾的要求,给予适当的补助。
为保护生态环境,有条件的应建设(改造)沼气池,配置太阳能热水器等能源设施,并给予相应的补助。
集中移民安置区应进行广播电视设施的建设,并给予相应的补助。
4、移民安置居民点(住宅小区)建设占用集体土地的,按当地同等类别土地调整费用标准执行。移民按统一规划搬迁进入城市、集镇建设居民小区和统一规划工商用地的,由当地政府按土地征收划拨成本价提供。
5、自行解决居住条件的移民,宅基地使用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按照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的人均费用标准,一次性支付给移民。
(三)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建设移民安置区
1、为推动城镇化进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被建设征地影响城市、集镇的迁建和库区交通干线恢复重建,在库周规划建设特色村庄、城市、集镇安置移民。
2、城镇化安置的移民,通过从事二三产业和发展库区特色优势产业,使移民直接或间接从中获得收入和发展机会,解决就业,逐步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
3、移民集中安置点应有对外连接的道路、安全卫生的生活饮用水、进村入户的供电,居民点内要硬化道路,覆盖广播电视。就地就近解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问题。
4、移民集中安置的居民点(住宅小区)应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房屋由个人自行建盖,也可由移民委托有关部门代建。
5、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扶持移民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在安排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相关资金时,应给予优先照顾。
(四)完善移民社会保障体系
1、移民安置地政府应为移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纳入地方统一管理。所需费用中的个人支付部分,在长效补偿资金中列支。
2、移民搬迁安置时,对老年移民(女性年满55周岁,男性年满60周岁)和没有劳动能力的弱智、残疾、孤寡等移民,根据本人自愿申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明,各级政府审核,不再新调配土地或其它生产经营资源,采取供养安置。供养安置的移民身份一次核定,不随时间推移而新增。对供养安置的移民,在享受原有安置标准的基础上,按照长效补偿标准的10%增加补助费,该费用从被征收土地补偿补助费中支付,不足部分从长效补偿资金中补充。供养安置的移民身故后,增加的10%补助费不得继承。
3、地方政府应为移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完善劳动力转移渠道
1、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制定劳动力转移计划。地方劳动保障和移民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移民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经费从移民技术培训费中列支。
2、加快移民劳动力转移。移民经过培训合格后,由当地政府、劳动保障和移民主管部门按照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转移就业服务模式,采取企业订单,劳务派遣,能人带动,项目拉动,中介推动等方式实施‚移民订单式劳务输出工程‛。
(六)做好移民安置区和库区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工作
1、移民区居民点建设、生产开发时,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库水质和移民区的生产生活水源。移民集中安置区须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减少环境污染。
2、移民集中安置区的选址,充分考虑安置区环境和资源承载力。
(七)建立移民长效补偿和产业发展资金
1、为使移民长效补偿机制得到保障,移民区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培育发展,建立移民长效补偿和产业发展资金,资金主要来源包括:
(1)国家审定的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长效补偿的耕地补偿补助费用。
(2)电站运行期间,由项目业主从电价或发电收益中提取的资金。
(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相关资金。
2、该项资金统筹用于支付移民的长效补偿、社会保障费用,以及用于培育、扶持和发展移民区特色优势产业,剩余资金用于优化移民区产业结构,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
3、‚1‛款‚(1)‛项的费用及其孳息由项目业主管理,费用进行结算,优先用于支付长效补偿费,电站业主定期转入地方政府设立的专户,由地方政府兑付给移民和集体经济组织。
4、由地方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编制移民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经过省级移民主管机构审核后,统筹安排资金。
5、电站工程寿命期满后,土地复垦的工程费、熟化费,土地熟化期产出损失补偿费,在长效补偿和产业发展资金中列支。
6、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地方政府拟定,报省移民开发局批准后实施。
(八)加强移民安置管理,依法保证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1、为做好怒江中下游河段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在云南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州(市)成立怒江水电移民安置协调领导小组,协调业主、设计单位和县级相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移民法规政策和本意见的规定,有序地开展本州(市)的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
2、强化监督机制,切实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1)依法保障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应当为移民做好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维护移民合法权益。
(3)加强移民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移民资金由移民安置实施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分项目核准使用,使用情况实行专项审计,各级财政、监察部门应当加强对移民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对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资金、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移民长效补偿和产业发展资金等的拨付、使用和管理实行稽查制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依法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5)对移民搬迁进度、移民安置质量、移民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以及移民生产生活发展情况实行全过程监督评估。
3、落实责任制,依法保证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1)电站业主应根据移民安置规划,与移民安置所在的当地政府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相关当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项目实施第一责任人,对本级政府行政辖区内的移民安置任务、质量、资金、库区社会稳定负总责。相关当地人民政府应根据移民项目资金、计划,逐级建立移民安置目标考核责任制,将移民安置任务和维护库区稳定等主要工作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
(2)按照批准的移民安置方案必须搬迁安置的移民,无正当理由不得拖延和拒绝搬迁安置,已经安置的移民不得返迁。若发生拖延和拒绝搬迁安置、返迁的,原居住地人民政府或者其移民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篇:余秋雨为何饱受争议?
余秋雨为何饱受争议?
余秋雨凭《文化苦旅》一举成名之后,赢得过掌声与鲜花,近年来引来的更多是质疑和批判。“余秋雨现象”带给人们深思:这些纷纷攘攘的文坛事件意味着什么——
■何贤桂
在《问教余秋雨》一书中,吴拯修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余秋雨其人与其文。书中对余秋雨作品中的文史差错作了指正,同时尖锐质疑余秋雨的“文化人格”。作者认为,余秋雨的自吹、撒谎和善变,源于他的胆小和自欺心理,有违文人真诚和风骨,由余秋雨引发的“余秋雨现象”关系到中国文坛的真诚与正义问题。
近20年来,文化界关于余秋雨的话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有上百个文化人对余秋雨及其作品提出了各种善意的批评,最近吴拯修的《问教余秋雨》可谓是余秋雨问题的集大成者。书中吴拯修的语言有时不免有过于尖刻之嫌,但他的观点大多是考证事实之后得出的,我们不妨将他的观点看作一家之言。
余秋雨怎么了
余秋雨无疑是近20年来中国文化界颇受争议的文化人之一。有人说,读余秋雨散文是一种时髦,骂余秋雨也是一种时髦。我们不禁要问:余秋雨怎么了?
20世纪90时代初,余秋雨挟一本《文化苦旅》进入文坛,掀起一股“文化大散文”的热潮,而余秋雨也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家。但在20世纪末,余秋雨成了人们批评的对象,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批评声音,其中有关余秋雨的批评作品集就有萧朴的《感觉余秋雨》、愚士的《余秋雨现象批评》、《“审判”余秋雨》等20余种,还出现了咬余专业户——“古余萧沙”,可以说批评余秋雨及其作品的人有成百上千之多。
当下,批评余秋雨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连一位理科出身的退休局长吴拯修也挟着《问教余秋雨》一书杀入文坛,并试图以大量的史料揭示余秋雨的“真面目”。吴拯修原来并不是文化圈的人,他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做过工人、工程师,还担任过企业厂长、局长等职位,2004年退休后,开始步入文坛,专业“问教余秋雨”,这无疑成为当下文坛的一个特殊风景。
在《问教余秋雨》一书中,吴拯修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余秋雨。全书分为“伪者无疆”和“‘苦’旅一生”上下两篇,吴拯修在书中对余秋雨的“文史差错”作出指正,同时也质疑了余秋雨的“文化人格”。在吴拯修看来,余秋雨是一个非常善于表演的人,如同一个演员。
书中先是回顾了余秋雨的生涯:成名之后,从书斋走向舞台,担任文化顾问,做“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做嘉宾发表演说,走南闯北为中国文化呼号。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含泪劝告灾民,还为灾区的慈善事业奔波。可余秋雨所做的这一切努力,很快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吴拯修认为,余秋雨出场表演的“节目”中,有虚假的成分,比如余秋雨在点评青年歌手文化素质时,出现了多种“口误”,余秋雨担任文化顾问或做文化嘉宾的时候,开口闭口地说“中国文化”,有故弄玄虚的感觉。
闹得沸沸扬扬的余秋雨“诈捐”事件,又一次将余秋雨推向风口浪尖。吴拯修在《什么叫“已经”》一文中这样质疑道:“捐款应该有证据,小学应该有照片,即使还没有开始建,图纸总应该有吧。”在人们的一片质疑声中,余秋雨的私人秘书和他的“九久读书人公司”出面澄清:余秋雨捐的不是钱,而是向3所学校提供价值20万元的图书。这总算勉强挽回了他的脸面。
吴拯修还注意到,与余秋雨有关的还有“首富门”、“故居门”、“私通美女”、“关闭博客”等事件,人们对余秋雨的称呼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初,人们亲切地称他为“余老师”、“余校长”,可后来人们逐渐称他为“余大湿”、“余含泪”、“含泪大师”,即使有人称他为“大师”,多半也带有嘲讽之意。
余秋雨怎么了?难道是20世纪90年代的商品经济大潮冲昏了他的脑袋,使他被眼前的经济利益遮住了双眼?情况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余秋雨的软肋
吴拯修认为,余秋雨的一生是说谎的一生,他是一个是用谎言包装起来的大师。余秋雨的谎言散布在他的作品、演讲、点评等各个方面。“稍微有点文史常识的人,估计都能辨别他华丽的谎言”,吴拯修在书中说道,比如余秋雨认定自己的先祖是清人余珍,还将导演谢晋归为晋人谢安谢玄之后,“这种牵强附会的表达,多少会让人贻笑大方”。
在吴拯修看来,“自我美化,洗刷自己和妖魔别人,是《借我一生》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004年,余秋雨将回忆录《借我一生》作为封笔之作。吴拯修在书中指出余秋雨的回忆录在撒谎,他认为“余秋雨的记忆是带漏斗的记忆”,“余氏的《借我一生》,是一本‘谎’话连篇的秋雨传奇”。
吴拯修在书中详尽地解剖了余秋雨回忆文学中的人生。在余秋雨的一生中,恐怕无法绕开他在“石一歌”写作组的经历。关于这个问题,吴拯修认为余秋雨一直在美化自己,刻意回避自己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为此,吴拯修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余秋雨的谎言,余秋雨不但参加了“石一歌”写作组,还参与该写作组的各种活动,最著名的当属他参与写作《鲁迅传》之事。吴拯修还找到了余秋雨当年使用过的借书证,证件上赫然写着“《鲁迅传》编写组”,而他自然是“石一歌”写作组的成员。
当年的“石一歌”写作组成员高义龙回忆说:“其实当时余秋雨进入‘石一歌’的时候,是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年龄上看,是我们的小阿弟。在他呆的一年多时间里,参与了《鲁迅小说选》、《鲁迅杂文选》、《鲁迅诗歌散文选》、《鲁迅书信选》的编选工作。他的工作不重要。”然而,余秋雨却在书中否认自己的这段经历,大肆渲染自己的清白无辜,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起他的“文化人格”。
吴拯修还在书中指出,余秋雨装扮成历史的见证人,不仅将自己打扮成“文革”的受害者,还将自己标榜为“反左”的勇士。这种不诚实尽管可以赢得一时的掌声和鲜花,将骂声变为掌声,但这样的日子并不会长久,终将会迎来更多的质疑声和批评声,会引出更多人的“问教余秋雨”,问谎到底。
创作与批评都需要底线
现在打开百度百科,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尽管有人指出,《文化苦旅》只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作为余秋雨的真正成名之作,获得了太多的溢美之词,但我们不能否认,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至少他有才气,创造了一种“文化大散文”,他的文字充满灵气,影响了很多人。
正是因为余秋雨风靡一时的巨大影响,其后的“余秋雨现象”才更引人深思!《十作家批判书》一书中朱大可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他这样批判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充其量是一种都市里的“文化口红”,暂时麻醉读者的心灵,但不能深入剖析人生,缺乏正视社会丑陋的勇气。
吴拯修在书中说,余秋雨给人们制造了“文化幻觉”,跟读者开了历史玩笑,靠着离谱的谎言装扮自己,误导了青年读者。20世纪30年代,鲁迅曾将中国文学划分为“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余秋雨在“石一歌”写作组中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帮忙”,而此后的创作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帮闲”,余秋雨帮的是“文革”恶势力的忙,帮的是商业社会的闲。
现在看来,由余秋雨引发的“余秋雨现象”已有不小的影响,它已经关系到中国文坛的真诚与正义问题。文如其人,做人贵在真诚,文艺创作亦如此,特别是在写作回忆性文学作品时,更需要真诚。余秋雨经常怀疑批评他的读者别有用心。吴拯修说:“他的文字和演讲的虚假撞痛了我的神经……这世上假货已经够多,沉默就是纵容。”在吴拯修看来,纵容余秋雨这样说谎,也就是纵容整个中国文坛,这样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但话说回来,批评余秋雨的读者同样需要真诚。近20年来,整个批评界对余秋雨的质疑和批评主要集中在文本和人格两方面,而人格批评又占了大部分比重。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读者在批评余秋雨时有过激言辞,不仅给余秋雨扣帽子,比如动不动就说余秋雨是“余孽”、“蛀虫”、“杀手”等等,甚至出现过谩骂和人身攻击现象。这都是一种畸形的批评心理,违背批评的原则,缺乏批评者所必需的正义和良知。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像牛虻一样的批评者,批评作为一项严肃的工作,首先要面对的是批评什么和如何批评的问题,然后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独立精神和理性对待对方,不谩骂,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说到底,这是批评者的底线,也是当下文学思想界应当直面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