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少数基层群众非理性维权现象的反思
对少数基层群众非理性维权现象的反思
周志军
当前不少地方,一些利益群体串联聚集上访的现象明显增多,少数基层群众在维权过程中采取缠访、集体访(联名信)、越级访、闹访等非理性方式,给维稳工作和社会安定带来较大压力。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异常心态所致
心态之一:“多闹多得”。不少群众心存“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越级访、集体访、甚至缠访、闹访,才能给当地政府或部门施加压力,漫天要价。加之个别单位为了尽快平息事态,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处理方法上略欠妥当,只要上访人员一吵一闹,就给其一点小“甜头”,久而久之,助长了这种“多闹多得”的不良习气,上访者则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心态之二:“法不责众”。许多上访群众普遍认为,声势越大,越能引起重视,人数越多越能构成压力,即便是出了什么事,也有大家一起扛着。别人能做,“我”也能做。受这种“法不责众”的心理驱使,有些上访者采取威胁、利诱等方式,串联人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一拥而至,向党委政府施加压力。
心态之三:“领导情结”。“有问题找领导,领导越大越好,越往上级越有效”的思想在上访者心中普遍存在。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群众认为只有上面的领导发了话,问题解决才有希望。在上访人员中,绝大多数都要求领导亲自接待,且经常要求党政一把手接待,领导接待了,他们才感到吃了“定心丸”。
(二)基层组织被动应付所致
一是迫于压力“花钱买稳定”。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信访稳定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级对基层的信访稳定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基层组织怕本地区本部门出漏子,从而产生了“求稳”心态。在处理信访难题时,难以完全按政策处理,而是以照顾情绪解决问题的角度,对上访者采取迁就和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今天补点生活费,明天又照顾解决一点其它问题,反复开口子,导致不少无理上访者抓住基层组织的这种心态,变本加厉上访,引发一些新问题。
二是权与法的碰撞经常使基层陷入“两难”境地。由于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导致基层组织在处理群众非理性维权事件时左右为难,只得妥协退让。如《信访条例》明文规定,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需采取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不得超过5人,但超过5人的具体处罚措施却没有明文规定,基层组织对此只有忍让劝说,导致部分群众更加“坚定”了“法不责众”的心理。对已经信访终结和审判终结但仍滞留在信访渠道的问题,缺乏妥善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三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属地和部门不能正确认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原则,特别是对上级信访部门交办的问题发生地与户口所在地、居住地不一致以及跨地区、跨部门的突出信访问题,相互推诿,处置不力,责任不到位,甚至出现稳控的真空地带,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三)法律公信权威不够所致
第一,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几千年来,官大于法的意识根深蒂固,老百姓法制意识淡薄,信“访”不信“法”,依然习惯于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不懂得或者不愿意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和途径来解决问题,或者是了解走法律途径对解决自己问题不利时,就寻求上访途径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二,“案结事未了”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执法机关和信访责任单位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对当事人缺乏耐心细致地思想工作和调解工作,不能将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导致一些案件“官了民未了,案结事未了”。第三,对非正常访行为处置不力。对非正常上访行为及处罚措施没有具体界定,少数执法机关对部分非正常访违法行为的处理没有起到震摄效果,进一步助长了当事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念头。少数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在上访人的法律咨询过程中,没有了解真实情况,对非正常上访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勿庸置疑,少数群众非理性上访会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搅乱人们的思想,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各级各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对策,从根本上引导群众依法信访,理性维权。
(一)以民为本,真正做到执政为民。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思想,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从源头上减少损害群众利益事件的发生,是解决群众非理性上访问题的治本之策。一是在思想上贴近群众。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在思想上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谋富民之策,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交心谈心,消除隔阂,增进理解,融洽干群关系。要主动关心困难弱势群体,扎实抓好优抚安置、助残济困、五保供养等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隐患。二是在决策上尊重群众。要把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建立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民众意见,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决策中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分清轻重缓急,做到量力而行。三是在权利上保护群众。切实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等制度,让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落到实处,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二)以情为先,主动解决民生问题。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有了感情,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感情,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来访的群众,大多属于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反映的诉求大多涉及利益矛盾和民生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责无旁贷。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坚决纠正漠视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端正对待群众的态度,设身处地为信访群众着想,把能够用政策解决的按政策落实好,不能够用政策落实的用感情解决好,坚决克制抵触、厌烦、排斥情绪,切实把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情绪、解决群众困难、密切党群关系的过程。
(三)依法行政,强力推进“法治”进程。一是依法行使职权。各级行政机关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文明执法,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二是维护司法公正。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完善司法监督机制,对司法队伍“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促使广大群众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三是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对于因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非正常上访,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同时,在依法按政策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同时,坚决依法处理违法行为,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同时,要严密防范、坚决果断处置个别极端行为,全面提高社会管控能力。
(四)建章立制,逐步规范信访工作。一是推行司法援助制度。聘请律师参与信访工作,探索建立起信访接待、法律咨询、诉讼代理“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对群众以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要求,给予政策、法律、资金、人力等全方位的支持。二是实行信访终结制度。对于无理重复访、缠访案件,要通过召开专家听证会的形式,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村干部及当事人到场听证,作出经得起法律、历史检验的结论,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备案于县、市、省、国家信访局,对此类信访件,上级部门只作解释,不作交办,避免耗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三是建立信访答复公示制。在乡镇、村(居委会)分别设立群众意见答复公示栏,及时把群众反应问题的答复意见在公示栏予以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增强信访问题处理的透明度,规范信访处理工作,引导群众依法信访。
(五)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一是加强文化教育。以乡镇、村组为单位,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科学文化、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提高群众对政策法规、自身基本权利义务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素质。二是加强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以案说法等方式,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农家”、“法律进校园”活动,深入宣传和普及法律法规,增强广大群众遵纪守法、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引导群众依法反映合理诉求,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三是加强荣辱观教育。结合实际,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群众把“八荣八耻”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以此规范言行,明白是非,分清善恶,辨明美丑。
作者单位:中共秭归县委党校
第二篇:基层群众关注雾霾天气增多现象
基层群众关注雾霾天气增多现象。近期,雾霾天气增多,环境污染严重,引起基层群众极大关注。大家反映,一是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二是主流媒体、气象局等部门公布信息不及时,无法使群众提前采取备案措施。三是相关管理部门对雾霾天气出现后治理不当,雾霾天气持续增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家建议:一是希望各级政府加强治理,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控制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污染源的排放,遏制雾霾的发生。二是一旦出现雾霾天气,气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及时宣传雾霾天气的状况,并告知群众如何正确进行自我防护。三是更多群众认为,面对雾霾天气,不能怨天尤人,幸福指数的提高要从自身做起,增强环保意识,更多地选择绿色出行,尊重自然环境,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第三篇:对不及格现现象的反思
对不及格现现象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然
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却一直存在着不及格现象。
2003年秋季,江苏省南通市教研室对全市小升初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质量大
抽测,抽测的数学成绩不容乐观,不及格率高达150%以上,竟然还出现了好
几个0分。人们不禁质问:一位小学生学了六年数学,竟然连简单的口算都做
不出来,那这六年里,老师是怎么教的,学生又是怎么学的?估且不管那几个
学生是不是弱智生,不及格现象的确是一直困扰着小学数学教师的难题。
对智力正常的学困生来说,语文常能考及格,而数学要及格却很难。究其
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强,前面的知识学不好,后继学习就会困难重重;数学学习的难点是掌握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以
一变应万变,问题解决的综合性、灵活性、变式性较强,死记的知识很少;数
学学习的内容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师不注重教法的革新和学法的指导,势必影
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当然,中国小学数学的难度系数是世界第一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将小学数
学向大众化、生活化、趣味化方向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在数学
学习中有所发展。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随着小数教材难度的不断降低,数学学困生现象将在中
国消失?事情远非如此简单。数学学困生的产生不能全归咎于数学本身,还应
从许多人为的因素中寻找。但愿我们能借助新课改的理念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相遇问题求路程”的一课中,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其实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语言基础,我觉得学生看着字面也能理解这些词语,关键是怎样令他们印象深刻。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只出示了“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这三个词语,让学生先自己理解,然后找自己的好朋友在教室里走一走。让学生通过自己走,自己的活动亲身体会什么是“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学生不是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解,而是能够站起来,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还有机会表演,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这样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学习也更有劲头了,难点不攻自破,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所以,在课堂上不防多给学生一点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对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现象的反思
对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现象的反思
国庆小学王玉芳
最近几周,在我们办公室里经常出现几位“特殊客人”。所谓“特殊客人”,就是因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被数学、语文乃至英语老师“请”到办公室补写的学生。所谓“经常”,就是我所见到的往往是一些熟悉的面孔。由此可见,教师此举并不完全奏效。
在这里,且不说老师这样做是否科学合理,而是想反思一下屡见不鲜地出现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通过教研反思讨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老师认为是学生的惰性所至;有的老师认为是其家长管理孩子不到位;有的老师认为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做作业时边写边玩最后没了时间,导致未能完成作业;有的老师认为是“咱们的法律轻”造成的,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明知道即使自己不完成作业老师也奈何不了他,停他的课老师舍不得,因为那样会使老师耽误功课更多,此举不可行;罚他多写作业,那叫变相体罚,不可以;学生撒谎说丢在家了,老师又不敢让学生回家去取,怕他路上出事故,此举也不通;狠批学生几句,那叫“挖苦讽刺”,说轻了,等于白说。
面对此种现象,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感到非常困惑,左右为难。难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就应该出现此种现象吗?难道对这种现象我们教师就束手无策吗?
在反思性研讨活动中,教师们一致认为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肯定不会是这样的。因为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当作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是我们教师的做法有些不合适?还是说我们某些工作没做而导致这种局面?在反思性的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亲身教学经历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最终达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着某些漏洞,有的工作做得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臵家庭作业,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
有的老师认为孩子个子那么高了,应该什么都懂了,其实是我们过高地估计了学生。殊不知,现在的学生个子虽然长得很高,其实他们的年龄还小,对有些事还不太明白,对有些道理还不是很清楚,当然,对做作业重要性的认识也不会很深刻,因此,我们教师在布臵家庭作业时,有必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讲述完成家庭作业的意义,从而为学生自觉地完成家庭作业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创设完成家庭作业的氛围做的不够
完成家庭作业是每个学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一个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我们觉得教师应该在教室的墙上或黑板上张贴或书
写一些这样的格言或谚语,为学生创设一种“完成作业光荣”的氛围,进而激励学生主动完成家庭作业;
三、教师对一些“特殊学生”的关照不够
作为教师,我深信,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进步,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表扬,事实上,对这些“困难户”来说,他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认可与表扬。这样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失去了上进心,变得对什么都无所谓了。那些大部分“困难户”不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吗?因此,我们教师在布臵作业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体会到他们的困难,创造性地布臵一些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作业,这样,不仅给他们创设了成功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同时也是送给了自己一份愉悦。
四、在家庭作业批阅上还存有问题
有些老师在作业批改上除了“好!A!”等字样外,没什么新意。使学生对写作业失去兴趣。我觉得如果我们的老师多采取一些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和其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说,在批阅作业时向学生投去一个满意的微笑,写上一句激励的话语、送上一个赞扬的手势、奖励一颗小小的红星……那么,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你的红星、你那寥寥几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小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动作、一句贴心的评语、一颗闪闪的小星,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孩子来说可能会在他们内心激起无数涟漪,甚至会成为他们终身前进的不竭动力。
以上只是我们在反思性交流活动中对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现状的几点思考。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去改变我们以前不合时宜的做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不完成作业的现象一定会呈下降趋势,直至最后消失,让我们共同努力,彼此共勉,携手铸就美好明天。
第五篇: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
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但由于种种因素时下一些大学生的责任感缺失,与社会生活所要求的越来越不相适应。1然而社会责任感在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中是尤为缺失的。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是人生责任的核心和灵魂,是个体理想、志向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1]。周恩来总理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能够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这就是因为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如今,年轻人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对社会转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却缺乏改造现实的责任感和资助意识;有在社会生活之外的旁观者般的批判勇气,却缺乏融入社会生活之内的主人翁般的拼搏精神。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重视个人理想,缺乏社会理想和主人翁神。
部分大学生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强化的个人意识,而置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于不顾。主要表现在当今大学生在择业就业选择中对个人方面考虑较多,对社会需求方面考虑较少。一份对近1000多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84.6%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8.4%,而不太明确的占7.0%,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2从这里也可以大概看出大部分同学毕业后的选择都是首先考虑自己,而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对社会,对国家的考虑就很少。
(二)重视个人价值,漠视社会价值。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从社会价值向个人价值倾斜,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式上追求实惠,更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发展,而对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相对弱化,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利益的满足。很多同学毕业后首选是大城市,首选待遇好的企业,而不考虑西部地区,不考虑落后地区的情况也是广泛存在的。
(三)重视自我责任,忽视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wtp=tt 2 新华网 http://news3.xinhuanet.com/edu/2006-06/10/content_4673976.htm
1得以确立。但是部分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的需要而专攻几门课程,而置其它课程于不顾。他们没有把在校学习作为增强理论功底、提高实践本领、将来为社会作贡献的难得机会,从而失去了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学习中,大部分人带着一颗功利的心去学习,对我好久学习,对我不好就不学习,是否学习完全就是凭借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简单判断。比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很多同学就选择逃课,去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学习的东西不是全部为自己的,从而忽视社会责任。
(四)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奉行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
近年来在不同的高校中都存在着学生的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的乃至对同伴,亲友,恩人的生命漠然视之。12日,18名复旦等校的大学生在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18名大学生脱险,但24岁的民警张宁海坠崖牺牲。一个生命的逝去,换来的不是复旦学子的反思和感恩,而是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检查的同时,同学们仍然有说有笑的。到了体检第六位同学的时候,我们有位老护士长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含着泪水轻声轻语地问了一声:“你们知道吗?为了营救你们的过程中牺牲了一名年仅24岁的民警吗?”整个房间没有一点声音的情况下,那位学生很轻松的说:“我们知道呀”!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市场经济既调节着人们的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也调节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鼓励自由、平等、竞争的本性使一些人产生了诸如利己观念、个体本位观念、金钱万能观念等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强调金钱高于一切,获得物质利益才是实实在在的。这些观念使一些大学生趋向追求个人利益,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时候,我们开设了微观经济学这门专门介绍西方经济原理的基础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介绍了供需关系以及效用等等,强调了个人效用最大化即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是最后两章的精髓却是不讲的。最后两章讲什么呢?世界上所有的版本几乎都在讲:帕累托最优条件。即是“如果现在状态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状况变好,而没有是让其他人变坏,这个改变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这个状态虽然比较理想化,但是它却告诉了我们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基本原则。而我们学过来的市场经济,却忽略了这一原则,导致了很强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我们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可以说,很多我们学习的西方都是学到了表面,这种原则的东西很少讨论。
(二)西方部分文化的冲击。3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社会能发展这么好,肯定优秀的文化占了大多数。但是很多时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多不良的文化遍传到同学们这里,盲目地模仿,不加批判的吸收西方某些观点,片面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等,这部分大学生只关注自我,成天迷恋于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只要权利,不尽义务,追求实惠,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乃至于否认存在着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淡化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感。
(三)信仰的缺失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信仰的缺失。两千年以来我们的传统思想是非常优秀的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利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这些固然都提不到信仰的高度。什么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这些都是具有高学历的人才能发明出的,但是却用在了危害社会的地方。为什么?因为缺乏信仰,没有真正的信仰,人们就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就会无所顾忌,无所敬畏,无有廉耻。金钱和地位也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从小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让很多人缺失了信仰,当然也包括大学生。在这种信仰缺失的环境中,很多学生觉得评价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挣钱,向上攀,无论手段,无论影响,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忏悔,没有惩罚。社会责任在这种信仰缺失之下,某种程度上被看做理所当然。没有信仰自由、没有精神信仰的国家,再大也是小国!没有信仰自由,不论GDP多高,国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依然是贫困的。这种道德的贫困自然会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上。
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加强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此,学校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进而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爱国主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缺失责任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们明了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奋发图强用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并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三)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优秀传
统文化对于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不良思想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调以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来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因此,高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充分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更加注重引入西方优良思想。
淡化西方部分消极文化的影响,适当介绍西方优秀的文化,比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学习西方国家是怎样把口号转换成行动的,比如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几乎都会把哈佛的校训--Enter to grow in knowledge,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入学是为了更好的增长知识,毕业是为了更好地回报祖国和人民)铭记于心并且付诸行动。这些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很少接触的。学校在教学时候,也应该更加注重类似思想的介绍,而不是只讲知识。类似帕累托改进这种西方经济学的宗旨,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
(五)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我们没法做到信仰不缺失,但是或许我们可以从侧面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社会责任成为一种习惯。具体就是国家要做好表率。首先是国有企业,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你是人民的企业,不能以赚钱为目的。但是我们失望地看到我们的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等央企,每年有着巨额利润。公务员,同样需要作出表率,而不是把自己儿子送去美国而大唱红歌,或者坐着豪车不知民间疾苦。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大学生看到社会的倾向,社会的力量会让我们重拾那份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