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凝集智慧与力量彰显名校教育风范
凝集智慧力量彰显名校风范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上午(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凝聚智慧力量 彰显名校风范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
融入大合肥后,巢湖的各项事业发展迅猛。教育等高对接,在打造名牌、占领优质教育高地中,巢湖市七中捷足先登、引领风骚。
七中坐落于美丽的巢湖湖畔,办学历史已有50多年。
过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原因,学校办学效益低下,社会声誉不佳,是巢城一所薄弱学校。能在复杂环境和激烈竞争中抢抓机遇、后发争先,是对我们意志、作风和能力的大考验,关键是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此,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吸纳新思想,学习新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把提高育人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开始了艰难的奋斗历程。
习主席说过: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建设幸福合肥的本质要求。七中学校发展必须要走“创新”之路,这既是教育传统优势的继承发扬,也是教育资源的厚积薄发。在七中,有这样的一句名言为大家所熟知:“我们 1的目标是正前方——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已成为七中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共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的强化和提升,是教育上的“名城”建设。每学年开始,目标层层分解,签字上墙,接受监督,变压力为动力;期中考核、期末评比,兑现奖惩,教代会履职严格。于是,七中发展了,成为教育领域内的“高地”。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引领着学校各项工作提标杆,争一流。
有位名人说过,老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七中一直强化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坚持政治学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在学校已经化为具体的行动。教育教学工作中,党员教师积极带头,青年骨干勇挑重担,教职工勤奋工作。支教前线,有领导干部的身影;除雪战场,有党员教师的汗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使教师成为学生人生理想的楷模。
在七中小学部,有位教师叫李杨瑞。她积极要求进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于2012年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学雷锋送教下乡”活动中李杨瑞老师主动请缨下乡送教。2011年新婚的李杨瑞老师只休了短短的3天婚假,就回到了工作岗位。这学期本应休产假,可学校教师紧缺,尚未休完产假的她又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属于她的讲台上。因为在她的心里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更装着几十名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像李老师这种
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在七中还有很多。他们站在岗位的第一线,用青春谱写出一曲又一曲的育人之歌。近年来,七中有多名教师获“省市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如今的七中已在巢湖市名声鹊起,优质教育获得社会的一致认可,教育教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从2004年的“初中教学质量突出奖”到2012年的“文明单位奖”“先进单位奖”,处处都闪现出我们七中人团结奋斗的身影。
喜讯接连不断,碧桂园慕名而来,要在美丽的滨湖小区引入七中,设立分校。如今,分校已宣告成立,那里硬件设施一流,整齐划一的教学楼、全新的塑胶操场、电教室、实验室等等相关配套一应俱全,今年秋季,七中分校正式招生。名校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正如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同志所说的:“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抓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总体要求,教育属于“软实力”,属于民生工程。可喜的是,巢湖市委政府坚持民生至上,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最高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群众要求摆在最高位置,这才推动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有了巢湖七中的今天。
追求无止境,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在学校新的发展征程中,七中人将更加振奋精神,一如既往,拼搏奋斗,努力把学校的发展推
向更高、更新的境界,实现新跨越,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演讲者:张艺
第二篇:智慧与力量的象征
智慧与力量的象征
——《狮子王》观后感
学校:中华世纪城小学
班级:六年级一班
姓名:雷怡琨 指导老师:董敏茹
《狮子王》描述的是非洲大草原的动物王国的生活,实际上它的主题超越任何文化和国界,具有深刻的内涵——生命的轮回、万物的盛衰,一切都必须依照自然规律。它也是一部探究有关生命中爱、责任与学习的温馨作品。电影中洋溢着浓厚的音乐气息,成功地营造出了自然界的生命气势。《狮子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生的壮阔世界,让我们体验到爱与冒险的生命感动。它也以绚丽的色彩、动人的音乐、夸张的形态、幽默机智的语言和人性化的动作,使辛巴、娜娜、木法沙、西满、彭彭与刀疤、土狼之间的故事由片中史诗般的宏大场面和意味深长的演绎引发出了关生死轮回、智慧传递等终极问题的哲理思考。
动画片《狮子王》是我最喜欢看的,不仅因为他动画设计逼真形象的音乐美妙悦耳,而且剧中狮子辛巴的成长经历能给人深深的启迪,这其中的欢乐、悲伤交织成一部辛巴成长史,影片中最吸引我的是小辛巴从失去父母,历经种种艰难险阻,凭着战胜困难的勇气,及坚定的信念,最终成为一名善良、机智、勇敢地国王的故事。
在美丽的丛林里,百鸟争鸣,连续剧中的音乐,时隐时现,清新优雅。这时电视画面中,出现了一只可爱、活泼的小狮子,他就是剧中主人公—辛巴,故事从辛巴的出生,到成长中遭遇的磨难,一一向我们展示。
我非常佩服他在种种困难下不屈服的态度,无论背负多重的责任,面对多大的打击,都不轻言放弃,要时时锻炼自己的意志。在他的勇气下,我终于理解:我了解到这句话:勇气是一种永不掉色的金子,在他时时闪耀的金光中,我们看到通往天堂的阶梯,在挫折中,我们常常只需鼓起勇气,多走一步,便看到希望。
第三篇:彰显教师智慧,聆听教育感言
彰显教师智慧,聆听教育感言
——匡河乡青年教师成果展示会有感
匡河乡周河小学 汪 创
时间过得太快了,弹指一挥间,我成为一名教师已经有快三年时间了。二零零九年八月,我抱着对未来既满怀憧憬又有些忐忑不安的矛盾心情踏上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说实在的,当时我根本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没有给自己的将来一个明确的定位。但是,经过这半年的时间,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来自校领导的关怀及各位同事们的友爱,同时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光荣而团结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荣幸。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这份信心是建立在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和帮助之上的。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让我更加坚定了积极进取的心态。
7:30至8:00观看教师个人档案。从中学组到各片小学我都认真的看了一遍,有些老师的备课教案、家访手记、学习笔记令我眼前一亮。字迹清秀,书写公正。对比而言,自己感到惭愧,我想在这方面要加强练习,作为教师应该写规范字。看到年长老师的荣誉时,觉得自己的成绩远远不够,我想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吧!我的师范同学多数展示的成果可谓设计精心,准备充分,成果喜人。这也说明他们将这件事真正的当场“事”来做,我想这就是我们这批人身上的固有精神吧。把事做真、把真做实。
8:00至9:30听课。祠堂河小学的姚婷主任讲的二年级数学广角《找规律》,整节课在一种欢快、互动的氛围下进行,姚主任整节课教态亲切自然,始终注意学生的学情反馈,对学生及时予以鼓励,教学活动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将双边活动逐步推向高潮,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效的40分钟。这节课也得到了参与教师的一致好评,江亚玲、郑攀、段利峰老师分别从教学流程、课改精神和教学亮点等方面对这节课予以了高度的评价。这节课必将成为我们青年教师中的示范课、优质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我们在教学
上找到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真正体现了课该怎么上,学生该怎么导的问题。
9:50-10:00汇报交流。匡河中学邓主任的发言从“至善”入手,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毫不保留的介绍给我们这些小青年们,使我们受益匪浅。很多疑惑的问题从中得到了解答。之后的青年教师也汇报了这几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收获和感想。最后余校长做了动员报告,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树立了目标。最后,中心校冯校长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青年教师,一定要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早日成为匡河教育的支柱。
匡河中心校领导高瞻远瞩,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大胆启用新人,我想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匡河教育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辉煌。优秀的教育行为靠崇高思想的支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相信,这次活动对匡河教育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
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
——陈燮君研究员在2011年欧亚经济论坛文化分会上的讲演
日期:2011-11-14 作者: 来源:文汇报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三大体系”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三大体系”建设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
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来自于“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很值得探讨,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怎样来避免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差距的扩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怎样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之中。今天我们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博物馆的发展,这个“服务”应该在原来的意义上深化一步:要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当中。同时,通过我们的服务和事业的发展,要促进人际的文化交流,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了以上这些理念,即便我们还是谈具体的服务问题、服务措施、服务途径,实际已涉及到观念的更新和运营基础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边界的确认、文化品牌的养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投入机制的改善、公共文化政策的配套等等。
养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崛起的文化准备。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重要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历史文脉与辉煌业绩,播扬着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人文风采,同时也融入了上海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悉心养育的“精、气、神”。上海博物馆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又担负着沟通南北和融会东西的文化使命。上海博物馆至今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从陈毅市长题写馆名、南京西路原址的艰难创业,到河南南路旧馆的卧薪尝胆、锐意变革;从人民广场新馆的顺利建成,到以“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为标志的系列大展和几次国际研讨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每一个飞跃都记载了上海博物馆视自己为城市公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体,托起民族文化的辉煌,进行中华文明的传承,解读历史,净化心灵,播扬先进文化,守望精神家园。博物馆文化以其民族凝聚力,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历史穿透力,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岁月坦诚;以其文化渗透力,寻觅着中华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以其艺术感染力,守望着精神家园的世代传承、人文自豪;以其全球影响力,促进着世界文明的文化对话、智慧养育。我们记得“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落下帷幕的那个夜晚。在上海博物馆的50年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展览把闭馆时间定在子夜,让最后一批观众在迎接晨曦时离开,而气氛比开幕式还隆重热烈。在办展的三四十天间,每天凌晨,摄氏零下5度,在严寒中开始形成队伍,直至早上开馆。进馆后,在两个展厅前依然排起长队。在二楼展厅的《清明上河图》前,一排就是几个小时。“文化热浪”席卷了申城,新世纪的上海完成了一次颇具辐射力的“文化轰动”。这个“国宝展”,打动人的不仅仅是72件顶尖水平的国宝,还有伴随“国宝展”而呈现的民族凝聚力,它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博物馆守望精神家园的时代情怀>>>>>>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建馆近60年来始终以发展城市文化为己任,以真
诚执着的人文情怀为几代“上博人”的共同追求。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以后,已日益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一个地标,成为上海城市精神风貌的一个象征,成为“上海都市胸膛上的一座艺术殿堂”。我们在实践中感悟到:正是因为博物馆的真诚执着的人文情怀,才使参观博物馆成为观众的持续的向往;正是因为博物馆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厚爱和倾情,才使博物馆的发展赢得了永久的活力。
上海博物馆的发展与荡漾真诚的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新馆建成以后,上海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有目共睹,软件管理也日趋强化,各项业务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是维持现状还是自我加压、再创辉煌?上博选择了后者。上博始终倡导在真诚执着的人文环境中“超越自我”。为此,上海博物馆明确提出了弘扬“敬业、创新、一流、合作、务实”的“上博精神”。上海博物馆在公益性服务上开启了走向社会的新途径。1998年举办了新馆首届“中学生夏令营”,从2000年开始,围绕“博物馆与现代都市”、“博物馆与社区建设”、“博物馆与全球化”、“博物馆与青少年”等主题,每年举办一次“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周”文博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包括组织全市性的中学生征文与文博夏令营、建立学校型文博基地、举办社区居民的收藏展览和专家陈列室讲解、策划专题新闻报道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方面有参观导览与博物馆体验活动、文化实践与艺术体验、学生讲座、夏令营活动、行走上海、教师研习会活动等。2010年,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场。
上海博物馆与捐赠者之间,有着异常亲密的友谊,相互倾诉真诚执着的人文情怀。社会上收藏家以及他们后代的无私捐赠是上海博物馆丰富馆藏的一个重要来源。近60年来,捐赠文物的有1000人次以上,捐赠的等级文物和一般藏品的总数达11万件以上,其中有很多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在上博的前厅有一面“金榜”,上面按排列着这些捐赠人的名字,上博以此铭记捐赠者。上博在对待捐赠者的工作中特别强调务实感人、以情动人。上博对捐赠者十分关心,经常看望捐赠者,当捐赠者有困难,总是热情帮助解决。上博没有忘记50多年前捐献国之瑰宝——大克鼎、大盂鼎给上海博物馆的百岁老人潘达于。上博长期和她保持着亲友般的关系,逢年过节总要去探望她,平时也不忘问候,并为她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老人过百岁生日,上博举办大克鼎、大盂鼎联袂展出的特别展览,举办隆重的百岁寿庆,令老人十分感动。正是这种工作作风,使上海博物馆的朋友越来越多,捐赠活动持续进展,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上博以灼热的真情赢得社会对于上博的更为浓烈的真诚与倾情。美国华人许骧夫人捐赠“明代文徵明行书扇面”等古字画文物;庄贵仑先生捐赠明清家具;菲律宾庄长江先生、庄良有女士代表庄氏家族捐赠庄万里先生“两塗轩”书画珍品233件。为表彰庄氏家族挚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和支持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真诚精神,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庄氏家族的代表庄长江先生、庄良有女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同日,在上海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菲律宾庄万里先生两塗轩珍藏书画精品展”的开幕仪式。张永珍博士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高价拍得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烧造的一件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她毅然决定把这件罕见的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张永珍博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博物馆为此特别举办了“张永珍博士捐赠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特展”,永久收藏并展出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品,使之从此不再飘零。
上海博物馆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展览交流日益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深入,人员交流顺利启动,博物馆文化礼品开发的交流合作日益受到重视,上海博物馆积极参与许多国际论坛,在美国的“上博之友”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交流中有许多国际友人主动捐赠珍贵文物给上海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上博共举办或参与出国境展近100个,其中近70个是在新馆落成开放后举办的,展览涉及22个国家98个文博单位。与此同时,上博还从海外引进展览54个,其中新馆落成开放后引进展览44个,与22个国家50个文博单位开展了合作交流。这两种形式的展览交流,为我们开阔眼界、转变思路、培养人才、提高学科研究水平、融入国际博物馆大家庭,推动上博各方面的工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上海博物馆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诞生了世人瞩目的《上海宪章》,对博物馆应负起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进行了庄严的承诺。与会的2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50名代表表示,要坚定地肩负起大会以后传播与实践《上海宪章》的光荣任务,实现神圣的历史使命。
作为《上海宪章》的诞生地,上海文博界如何应对庄严的承诺呢?应对思路理应是: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应有不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内容及其特征,对艺术、历史类博物馆和人物纪念馆应重点保护和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大力发展行业博物馆,全面、系统、互补地形成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博物馆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舞台,还应依靠社会和社区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各种服务。我们还要进行博物馆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科学方法论等跨学科的研究,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先进手段,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新的理论思考,积累新的实践经验。
现在的博物馆普遍承担着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管理职能,而如何承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责任,对大多数博物馆来说可能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首先必须建立起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收集、保护、研究、整理、建档、交流的方法,制定相应的规划,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力、物力的投入,密切与国家保护机构和国际保护组织的联系,逐步建设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机制。同时还要认识到,要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博物馆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协助并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这是当务之急。
上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是和它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过程相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从最重要的单个有形文物或古迹的保护逐渐扩大到对历史街区、城镇和自然遗产的保护。1950年7月,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即着手调查本市的古文物建筑,实施了对点春堂等49个文物建筑进行保护的工程,从此开始了新上海保护物质文化遗存的历程。到目前为止,上海已拥有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130余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有个认识过程,但确实也一直在践行,其表现主要是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如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组织对民间文学艺术诸如文学、音乐、歌舞、戏曲、说唱、剪纸、皮影、刺绣、编织等等,进行抢救、挖掘和整理,采取笔记、图画、记谱、录音、照相等方式对传统技术进行整理,成功地抢救了许多已濒临危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被称为“百戏之祖”的中国昆曲名列其中,这更是提高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的认识。同时,以博物馆及相关文化单位为主体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网络开始逐步建立,这将为以后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上海的博物馆建设发展很快,许多博物馆在发展中也充分注意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这其中有些是博物馆工作本身的需要,如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水平在全国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采取了“人才培养、人事制度改革”的新举措,使研究鉴定和文物修复等方面的人才不断得到培育。同样,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上海民俗风尚研究也是成果斐然。有些博物馆本身的建立,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保护、研究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如上海乐器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等。随着博物馆高科技,特别是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博物馆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保护方法、保护手段也都有了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比
如采用多媒体的音视信息采集、数字化的保存技术,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良好的、长期的保存。当然,从根本上说,由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因此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涉及到人,加强人员培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艺术类的博物馆应努力保护和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帖传迁的探究是研读晋唐宋元法书名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内容。上海博物馆入藏王羲之《行书上虞帖卷》就有曲折而生动的过程。上一世纪70年代,上博专家在清理古代书画时发现了此帖,但当时并未“识宝”,又被冷落了三年。后来有关领导和专家重提此事,请谢稚柳先生鉴定。谢先生对此帖与唐宋其他法书名作进行比较研究,充分肯定此帖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一时尚难断定此帖是哪一朝代的摹本。正在他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此帖右上角的南唐的“集贤院御书印”映入眼帘,又见下面一印,但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晚上,他在灯光下又琢磨良久,忽然记起清末有一收藏者曾在逃难时把《上虞帖》缝入棉衣,由北方带到南方,以后便沓无音信。此帖会不会就是当年“消失”于南方的国之瑰宝?再过了几日,谢先生在展开此帖研究时,又突然想到这方无法辨认的印章可能是南唐的“内合同印”。于是,上海博物馆借来了先进设备,拍摄了软X光片。奇迹出现了,果然显现出“内合同印”。“内合同印”和“集贤院御书印”两印在宋代被称为金印,而历史记载《上虞帖》正有此两印。这一证据,基本确定了《上虞帖》是唐摹本的说法。后来,上海博物馆的裱画师再创奇迹,把这两个印章清晰地予以再现。国宝确定,正式入藏!在千年遗珍的传迁过程中,物质文化遗产演化、积淀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揭示与研究,显然增添了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性、历史感、传奇性、文化含量和人文精神。
陈燮君1952年7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哲学系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现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亚欧基金会博物馆协会执委、美国亚洲协会国际理事会理事、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文博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新学科学会会长。
出版《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时间学》《生活中的色彩学》等著作(包括合著)80多本,发表《战国楚竹书的文化震撼》《千年丹青》《百代法书》等论文、文章1000多篇。获上海社会科学院精英奖等荣誉证书和全国、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0多项。
第五篇:传递智慧与力量的励志经典
传递智慧与力量的励志经典
------读《名人传》有感
一部“英雄交响乐”般的人物传记,刻画了三位不同领域的旷世奇才:一个在痛苦中激发天才的英雄;一个赋予岩石生命的英雄和一个打破宁静生活以安抚心灵的英雄。
(一)贝多芬
贝多芬怀揣对音乐的梦想,在创作中痴狂但命运叵测,失聪的厄运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绝望,悲伤把他紧紧困住,但贝多芬没有放弃,他坚持创作,在黑白琴键上奏响天簌,与命运抗衡,最终,贝多芬成功了,他厄住了命运的喉咙,重重地撞击了生命之门。
贝多芬以自以已的人生历程证明: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经受住厄运的打击,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唯其痛苦,才有欢乐。”
(二)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就像一座耸立着的阿尔卑斯山耸立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我们从远处就能望见它险峻,隐没在无垠的天空之中。
我并不认为普通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巅。但不妨一年一度登高远望。我们可以在那里更新肺部的空气和血管中的血液。在高处,我们会感到更加接近永恒。待回到人生的平原,我们将满怀勇气面对日常的博斗。
来自外部的压力与束缚,不会扼杀真正的天才。只要具有足够顽强的信念,用心血浇灌的艺术之花只会更加绚烂夺目。
(三)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从未背叛过真理和爱这两种信念在他成熟时期的作品中,爱是真理的火炬,它照亮了真理。托尔斯泰的文字不是写给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看人的想法,和我们不敢正视的内心的声音。对我们来说,托尔斯泰不是一位骄傲的大师,不是高踞艺术和智慧宝座之上的天才。正像他喜欢自称的那样,他是我们的兄弟,他是人类的良知。
这正是托尔斯泰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地方。也许有一天,他关于平等、博爱的主张,会成为人类生活的共同准则。
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的是相同的成功与辉煌,它启示我们:人要勇于面对生活的不幸与苦难,不向困难痛苦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