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

时间:2019-05-15 15:5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

第一篇: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

忽如一夜春风来农村旧貌换新颜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

在广袤无垠、山青水秀、良田万顷的祖国江汉平原北部,座落着以汉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缔结良缘的“天仙配”美丽传奇著称于世的湖北省孝感市,其唯一建制区——**区地处该市南端,与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唇齿相依,是湖北省政府“‘1+8’武汉城市经济

圈”八个卫星城市中离武汉市最近的“半小时城市”,也是孝感市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中心。全区国土面积1020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场、1个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82万,其中农业人口61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

最近五年,该区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力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致力农业综合开发,启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开创农村社会发展新局面,把有限的财政资源转化成“三农”发展的原动力。看今日**大地,财政支农政策如春风化雨,似春雨润物,一幅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丰衣足食——惠农补贴篇

**农村,这片令无数“孝子”世代耕耘仍免不了“卖身葬父”命运的土地,终于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告别贫寒、丰衣足食了!党的惠农政策如一夜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各级、各部门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民得到实惠越来越多。五年来,**财政局党委在中央连续三年、三个“一号文件”精神指引下,把解决农民问题当成工作重点: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直补等惠及农民、农业、农村的一系列补贴措施得到全面实施和整固。实现了**区建国以来农村建设从“少取”到“多予”的重大转折。

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促进小康建设。在200?年测算数据的基础上,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从200?年的?万元、?万元和?万元扩大到2007年的?万元、?万元和?万元;2006年推出农资增次直补政策,广大农民获得财政补贴?万元、2007年?万元;2007年推出能繁母猪补贴及政策保险,得到中央和省级补助款?万元;逐步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07年?月底止,区财政共发放粮食直接补贴684万元;水稻良种补贴536万元;农资增支综合补贴98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42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46万元,惠及农户14.5万户,?万农民?年人均累计受益?万元。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列入预算,完善补贴办法,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重点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养新型农民的增收技能。2002年至2007年共拨付农村劳动力培训?元,培训人员?人/次。同时,拨付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务工就业状况。

运用财政贴息促进农业生产。通过对农畜产品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的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基础建设——资金整合篇

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相对分散、效率相对较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五年来,围绕“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个主题,**财政局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落实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认真落实将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确保支农预算支出高于上年预算安排。2005年至今支农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007年支农预算为?万元。

以区财政为主体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建立以区乡镇综合改革办公室、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体制,将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进行集中整合,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报账拨付,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

发挥财政融资平台作用加强对农扶持。**财政部门利用财政融资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积极争取资金用于**区新农村建设。先后争取日本政府水利防洪项目建设贷款5700万元人民币、造林项目建设贷款1529万元人民币,世界银行贷款?万元,用于改善**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对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区财政采取了注入资本金、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争取国家保值贴补息资金等扶持措施。2005年至今共减免信用社各项税金185万

元,向上级部门争取风险防范金和分红补贴资金1369万元,帮助信用社核实行政事业单位欠款1275万元,收回125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跟踪问效和加强监管促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最大化。认真履行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管职责,严格遵循项目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资金集中支付制、结果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项目资金管

理制度,切实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绩效。

发展生产——农业开发篇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产业化经营,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进和推广新科技、新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综合开发被广大农民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2005年至今共治理土地面积?亩,开挖疏浚渠道?公里,新修及维修泵站?座,埋设涵管?公里,架设机耕(人行)桥?座,新扩建塘堰___座,修建拦河坝?座。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争取建设资金1000万元,扶持省级龙头企业南大农副产品市场顺利挤入全国两百家“双百市场”,以南大农副产品市场为依托,着力促进农畜产品养殖业、流通业做大、做强。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捆绑使用各种财政资金,加快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发展,支持广大农民大力发展红栀子、水蜜桃、速生杨、莲藕和小农虾等高效产业。目前已建成湖北省最大的集中连片小农虾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和国家级桃园种植生态示范基地。

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通过增加预算安排,调整现有科技资金和支农资金投向,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近三年来,全区共筹措安排用于农业科技方面的资金?万元,重点用于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建设等。**区农业局农科所培育出来的全香型新品种鄂晚17号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填补了湖北一级香粳品种的空白。不久的将来,**香米必将香飘大江南北。

和谐社会——农村保障篇

唱响和谐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好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

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在2004年启动农村特困户救助的基础上,2007年将1.5万户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农村特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保障标准在12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240—660元,保障资金从原来的“由百姓供养”变为“由财政支付”予以保障;2007年将农村“边缘孤儿”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救助标准将由年人均1200元增至1500元。自2004年启动城乡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以来,共为1675人次发放大病医疗救助资金331.62万元。同时,先后启动了“关爱行动计划”、“福星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晚血救治”等等专项社会救助活动,据实为特困群众解决了“住房难、生活难、医疗难”等生活困难事宜。**区全区有13个乡镇场,全部新改扩建了农村福利院。

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范围,促进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的实施。为了贯彻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区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认真学习,使奖励扶助制度的基本精神家喻户晓,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2007年,**区符合国家确定标准的奖励扶助对象有?人,其中一孩户?户,奖励扶助对象?人,双女户?户,奖励扶助对象?人,无子女户?户,奖励扶助对象?人,特殊户?户,奖励扶助对象?人,共得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万元。

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机制并稳步运行,解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根本问题。截止2007年9月份,共对41423人次进行了门诊补偿,门诊补偿金额为119万元;对7313人进行了住院补偿(含住院分娩),住院补偿金额为601万元。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今年启动以来,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主动上门入户,及时宣传政策。截止9月底,**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达12万余户,计48万人,共征缴金额694万元,参合率达84%。

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贯彻到最基层。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和教师医疗保险工作,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足额纳入年初预算。2007年上半年陆续拨付教育公用经费314万元、免杂费2204万元、校舍维修资金414万元和贫困生补助20万元。多方筹资,启动了**区教师基本医疗保险,有力地保障了**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促进农村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发展。支持乡村文化站(室)、体育设施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基层文化事业得到不断发展,村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区村级文化活动室达到94个,文化中心户99家,农村民间艺术团体达到40多家。

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村级组织建设。2007年上半年,**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700万元,全面完成了30个试点村“六个一”建设任务和村庄建设规划修编,解决了4.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有线电视通村数140个,实现了电话”村村通”,新修通湾道路35公里,新建沼气池3600口,新扩建村甲级卫生室30个,新改建村级活动场所32个,打机井100口,植树8万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2007年,该区拨村级组织支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为?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万元、百乡千村资金?万元,完善了农村基础建设和组织建设。

展望前景——改革发展篇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靠各级政府领导重视,靠公共财政的支持,靠区域经济发展与财力壮大,也要靠观念更新、体制创新。

进一步完善区乡财政管理体制。按照公共财政改革方向,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财权,明确各级财政支出责任,努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比重。稳步推进“乡财区管乡用”和“国库集中收付”向乡镇的延伸工作,不断提高区乡财政管理水平。努力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积极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于2005年5月启动,到05年底基本结束,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六个到位”的改革目标。在2006年4月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考核检查中,考核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在2006年湖北省“以钱养事”检查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区委、区政府被评为湖北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先进单位。在2007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稳步推进村级化债。按照“全面清债,锁定陈债,禁增新债,积极化债,建立长效化债机制”的要求,对村级债权、债务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核实、化解和锁定,有效地遏制了新增债务。截止2006年底,全区村级债务总额为1.3亿元,村平负债29万元,比2005年减少882万元,化债率达到6.2%。

今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健实施之年,**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明显发展。十七大的召开,更为**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一幅幅壮丽景色随着新一轮的农村综合改革进程,一步步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全域规划村镇联动开启“城时代”

————尚庄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的新村办的精心指导,尚庄街道从严比照新农村建设“十化”目标要求,全力实施村镇联动战略构想,坚持规划先行、典型引路、镇为龙头、区域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着力于构筑新农村建设平台,着眼于构建大集镇,开启“尚庄城”时代。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谋全局重规划

顺应“丰昌同城化”战略,尚庄加速统筹城乡,迅速推进“丰尚一体化”进程,全力推进融入城区的构想,让尚庄真正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秉着高层次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作、高质量监管的理念,拉开了尚庄新区的建设。统筹发展,规划先行。早在启动新区建设伊始之际,便聘请江西师大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为尚庄新区建设量身定造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规划集镇建设面积7.8平方公里,利用现有的山势地貌,设计为“一个中心、六个组团”(一个中心:新城核心区,六个组团:居住综合功能区、生态休闲区、高新创业园区、老龄文化产业区、煤业经济区和仙姑岭风景旅游区)。

二、舞龙头建新区

基于工业园落户尚庄辖区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树立镇区与园区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发展理念尚庄在新区建设中,规划了丰尚、尚盛等三个居民住宅小区,建设面积达15.7万平方米,采取以土地换住房和以房换房、低价补偿等诸多方式共安置园区失地农民、地质灾害沉陷区受灾户、弱势群众1103户4100多人;为改善兰丰社区居民的住房状况,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于今年4月又启动了1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项目,届时将可安置下岗职工和低收入群众近千户。在新区建设中,尚庄不断提升集镇服务功能,把教育、卫生、购物和休闲娱乐等诸多因素都纳入了总体规划。在新区建设的核心区,雄壮、大气的便民中心办公楼巍然矗立,已经成为尚庄新区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文化广场,连接秀美澄澈的滨湖公园,恍若人间仙境,徜徉其中,令人流连忘返;设计美观大方而又充满童趣的公办幼儿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中学和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到位,正在积极筹建;总投资近1000万元的现代、大气卫生院门诊大楼2010年10月已竣工并交付使用,住院部大楼和职工宿舍也正在施工中;占地80亩建筑面积

4.8万平方米的尚庄大型集贸市场目前已经建成,正张开双臂,拥抱四海来客,2万平方米的尚庄中心购物公园拔地而起,即将竣工开业,笑迎八方宾朋„„这些项目建设,使尚庄在迅速聚集人气的同时,也拉动了尚庄发展的商气、财气和灵气,一座崭新的、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新城初现雏形,呼之欲出。

三、立标杆树典型

洪塘村位于集镇附近,2007年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洪塘村支部提出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原则,力求做到环境整洁与自然生态相互结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为突破口,拆除了村中附属房、危旧房、闲置房71栋,硬化巷道2300米,新建了文

化活动中心,改造升级了农村电网,安装了有线电视,美化了村容村貌,并号召群众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蛋鸡养殖业,建成了规模达10万羽的蛋鸡养殖场。这些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村民素质修养和文明程度。

新塘村毗邻园区,是尚庄新农村建设中最成功、最完美、最具示范效应的示范点之一。该村不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真正做到了高质量完成各项设施建设。在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引导村民成立各类理事会,让村里的事情村民自己说了算,完完全全地将自治权交给村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和谐发展。村里不仅设有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平台和村民文化大讲堂,还有村民自发成立的健身操队、腰鼓队等文艺团体。该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成功引进了浙江森禾、创新两个大型花卉苗木基地,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还带动了村民自主发展苗木产业;同时,该村还利用距离工业园区较近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短途运输业,在服务园区企业的同时,也为村民创收搭建了广阔平台,该村村实际人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

四、分区域齐并进

实行村镇联动,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尚庄在抓好集镇规划建设的同时,对全街所有村庄统一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制定详细建设规划方案;同时,着力打造集镇周边、园区周边、矿区周边和主干道周边的新农村建设。到目前为止,这些重要区域周边共建设象上荣、伏坪岗、新塘、李坊、洪塘、木山等新农村36个,一个以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典型

带动、示范先行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格局在尚庄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见成效惠民生

尚庄在新农村建设中累计改造新农村点56个,共投入资金达4287.8万元。按照新农村建设“十化”目标要求,硬化进村道路18.7万米,环村公路7.2万米,巷道17.6万米,道路硬化率达100%;11个村居委会56个新农村3.1万居民饮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改厕率达97%,修建垃圾处理压缩站2座,垃圾分类房112座,全面做到了人畜分离;以“有路必有树、有水必有荫、有村必有林、有荒必造绿”为目标,在各新农村建设点着力构建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村庄、绿色庭院四大绿色载体;31个新农村有了生物食品、花卉苗木、葡萄种植、蛋鸡养殖等特色产业;56个新农村成立了各类村民理事会,自行管理村中各类事务;56个新农村配齐了农家书屋;28个新农村建设了村民休闲广场,15个新农村实施了亮化工程,基本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十化”目标要求。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随着村镇联动工程的全面推进,如今的尚庄城镇建设独领风骚,自然生态和谐秀美!一个正朝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目标同步迈进的新型尚庄呼之欲出。

第三篇: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每一项工作都与财政业务紧密相关,如何充分发挥县乡财政职能,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县乡财政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当前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村级经济发展难。目前,中西部地区农业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外向型方面,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村级缺乏“农字号”的龙头企业,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目前许多村级债务居高不下,以某镇为例,该镇现有61个村,321个组,全镇总人口11.64万人,耕地面积12.0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03亩。目前全镇村级负债高达2458.9万元,村平负债40.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

2、农民出行难。虽然近年来乡级公路建设发展较快,但许多村级公路建设发展滞后,通达行政村的乡村客运网络尚未建立,乡村客运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仍相当突出。许多出村路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的道路还是几十年前的板车道、羊肠小路,连拖拉机等农用车辆也难以通行。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复难。许多地方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因年久失修,出现了库底渗漏,堰梗塌方,渠道堵塞,旱不保浇,涝不能排,难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抗灾能力较弱。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农村“两工”被取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面临更多困难。取消农业税后,村级经费尽管通过上级转移支付得到一定弥补,但数额非常有限,难于维持村级正常运转,村级根本无力负担农业基础设施维修所需费用。

4、农民增收难。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困难。首先,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增收的不稳定因素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粮食直补和水稻良种补贴,但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涨幅过大,加大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其次,外出务工增收难。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较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较少,难于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其三,政策性增收难。从今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一免两补”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

5、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卫生防疫、计生妇检等与建设新农村紧密相连的服务事业在很多乡镇已经严重萎缩,造成服务部门无事业经费、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流失的局面。农民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因病致贫等问题相当突出。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兴办集体公益事业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但由于“一事一议”操作难度较大,有的村民对参与“一事一议”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受益农民愿意办,没受益农民不愿意办,一些村组修路、架桥等公益支出,因没有经费投入而陷入停滞状态。

二、县乡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按照“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要求,笔者认为,县乡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

1、着力化解村组债务。村组债务包袱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不能承受之重,化债工作迫在眉睫。为此,化解村组债务应围绕“清账、节支、剥离、控债、清欠、增收”做文章,既要大力挖

掘农村内部化债的潜力,又要在农村外部寻求化债的新途径。一是清账减债。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农税干部面临职能转换的新形势,应强化服务职能,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对村组财务进行一次全面彻底地清理,逐笔核实债权债务,并把清理结果如实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村组高息借款,一律按国家同期法定利率标准执行,置换统一票据。严肃查处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等违规行为,挤掉债务水分;对村组欠农户同时农户又欠村组的,实行债权债务相互对冲,并办妥相关手续。二是节支降债。要严格核定村干部职数,减少村级管理费用;对差旅费、电话费等必要支出,实行定项限额管理;禁止村级招待费支出,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三是剥离消债。对普九义务教育达标、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政策性因素形成的村级负债,应本着“谁主张,谁支援”的原则,在严格核实、锁定数额的基础上,实行剥离挂账。考虑到县乡财政无力化解的现实,建议由中央、省级财政分安排专款逐步化债。四是禁增新债。对农村税费改革前各村组已锁定的债务要严格控制,逐步化解,严禁擅自新增债务;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增加的债务,谁举债谁偿还,从源头上杜绝新增债务。五是清欠化债。众所周知,目前各级政府暂停清收税费尾欠是从维护农村稳定的角度来考虑的,但此举不是一个长远之计,其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它制约了村组债务的正常化解,导致许多以往积极纳税的农户认为政策有失公平,不愿再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势必严重影响今后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农村的和谐与发展。因此,许多基层干群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农村清欠相关办法,允许村组清收债权还债;对个别无理拒缴农业税尾欠的农户,允许用粮食直补金抵扣其拖欠的农业税及附加,以维护国家税收政策的严肃性,不让大多数诚实纳税的农民产生“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六是增收还债。要引导村组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壮大村级经济实力,逐步偿还债务。

2、创新财政支农机制。一是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县乡财政部门应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用足用好省、市帮扶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共同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上予以倾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积极上报各类投资项目并尽可能挤入国家和省“十一五”规划笼子,争取得到上级更多的资金投入。二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县级财政部门应以主导产业或重点建设项目为资金整合平台,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等支农项目相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避免资金分散投入、撒“胡椒面”的现象。三是强化支农资金监管。要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以提高项目建设质量;要强化资金运行监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财政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等管理办法。对于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资金直达供应商,零星支出直达单位,减少资金拨付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推行绩效评价机制。要加强财政支农资金跟踪问效管理,对效益好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效益差的项目不再安排资金。五是加强支农资金检查。主动与审计、财政监督部门协作,采取经常性检查与预算审核、决算审计等方式,加大联合检查审核的力度,增强资金使用单位的责任感。六是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对农民开挖堰塘、清淤扩蓄、中低产田改造及涵闸泵站改造等项目,应根据建设规模实行以奖代补;对自愿建设乡村道路的投资者,按每公里奖励一定的补助资金。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配套投入、民办公助、以物抵资等激励手段,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小型公益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切实落实惠农政策。现阶段一要重点落实好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计生奖励补助等惠农政策,积极推行“涉农资金补贴一折通”管理办法,切实做好各项补贴资金的发放和监管工作。二要认真落实好农村贫困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就学、教学条件,让所有贫困生能够真正享受义务教育。三要积极支持乡村公共卫生建设,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农民就医条件,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要完善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机制,切实关

爱农村弱势群体。

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财政支农工作的永恒主题。应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和“公开招标培训基地、财政资金直补农民、保证培训农民就业”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农民参加烹调、服装、电焊、美容美发、大棚蔬菜、水产养殖、林果栽培等实用性强、易于掌握的农业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使走出去的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掌握科学种养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5、完善乡村财务管理。农业税取消后,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乡镇一般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在此情况下,实行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已无多大实际意义。为有效遏制乡镇不良债务的增加,规范乡镇政府收支行为,保证乡村干部、教师工资的发放,应将县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向乡镇延伸,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模式。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对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筹资渠道和债权债务管理实行“六个不变”,在此基础上,采取预算统编、账户统设、工资统发、票据统管、采购统办、费用统付、网络统联、凭证统审的财政管理模式。同时,应推行“村账镇管”,将村级财务纳入乡镇财政所“零户统管服务中心”集中管理。各村只设一名报账员,在保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入直达专户、支出集体会签、核定现金限额、定期集中结报、统一使用票据、档案集中管理”的办法,此举既可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的弊端,又能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稳定与发展。此外,要推行村级主要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凡村级主要干部离任时,镇纪检、财政部门应相互配合,进行离任联合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如实向村民公布,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部门依法惩处。

县乡财政困难原因及对策探析

近几年,虽然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县乡财力却增长缓慢,县乡收支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县乡财政仍十分困难,严重影响了县乡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县乡收入萎缩,债务负担重,财政供养人员膨胀,县乡配套项目多,支出规模大,财政入不敷出以及现行财政体制不合理等造成的。综合各种因素分析,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乡企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缺乏创新,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导致收入萎缩,增长乏力。县乡企业大都属于基础设施条件差、技术落后、结构单

一、传统型、资源型、污染型的粗加工小企业,它们经营方式僵化,思想观念陈旧,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及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原有的支柱企业纷纷关闭破产,县乡经济没有适应市场化改革,没能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出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县乡财政收入急剧萎缩,财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安阳县为例,安阳县的五大支柱行业是钢铁、焦化、纺织、煤炭和水泥,财政收入主要依赖这五大行业,但这些行业都属于污染比较严重、资源消耗大的粗加工型传统行业,一直是安阳县的基础性产业,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对增长过热的钢铁、水泥行业限制发展,对煤矿实行资源整合,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治理整顿,安阳县为此关停了264家企业,致使安阳县财政收入急剧下降。二是县乡政府债务负担重,加剧了财政风险。

很多县乡不考虑实际,不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铺张浪费严重,不考虑长远规划,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盲目办企业上项目,大量举借债务兴建所谓的“高标准、国际化、现代化”的设施和项目,近几年,各地大兴县乡道路建设和新建学校,修的公路一条比一条好,一条比一条标准高,普普通通的县乡公路修得标准比国道、省道、高速都高,新建的学校称得上一流,看上去非常漂亮美观,可县乡财力在哪儿,只能靠大量贷款和借款解决,不论是政府直接借的,还是政府担保借的,到最后都是政府买单,巨额的债务和利息负担加剧了财政风险,收入增长部分常常满足不了偿债需要,使政府陷入债务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截止2004年底,安阳县县乡政府直接显性债务余额1.9亿元,而当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也不过是3.46亿元,债务占收入比重高达54.9%。

三是财政供养人员恶性膨胀,县乡财政不堪重负

近几年,按照中央政策,为减轻县乡财政压力,对县乡机构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对人员实行精减分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够彻底。部分县乡出现反弹,人员甚至越减越多,个别县乡编制管理混乱,乱设机构,乱进人员现象严重,特别是乱增事业编制、乱设事业单位和乱进事业人员等,党政领导在任期内普遍存在进人现象,没权进人的单位也安排大量的临时人员,财政供养人员恶性膨胀,再加上不断提高工资标准,滥发地方津贴补贴等,使财政保运转都非常困难。

四是支出规模不断增长,上级要求地方配套项目多,县乡财力往往满足不了。

农业、教育、卫生、社保、科技等法定支出按政策规定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而县乡财力增长有限,预算安排难以满足,为此县乡财政多采取向上级争取资金的方法,但在向中央申请专款时,上级往往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甚至有些项目本来由上级安排,理应由上级负担、落实全部资金,上级却往往也要求地方配套,近几年,上级财政要求配套的项目越来越多,如:农业综合开发、卫生、教育、社保等,这无形中加大了地方财政负担,由于县乡无财力配套,县乡政府也无权改变项目支出标准,无法统筹县乡支出范围,导致虚假配套、空转等财政违纪现象发生。

五是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中央集中了75%的增值税和60%所得税,省、市、县、乡四级财政仅仅分享增值税的25%和所得税的40%,该体制使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量财力,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却削弱了地方财力,特别是对县乡两级财政影响巨大。县乡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依靠这两大税种,两大税种是县乡财政增长最快、最具活力、影响最大的财源,但由于上级财政集中了大部分,留给县乡只有很少一部分,县乡企业发展越快,收入增长越快,上解中央财政的越多,对中央贡献越大,留给县乡的收入和财力下降越快,县乡财力并没有因为收入增长而增加多少财力,极大地影响了县乡组织收入的积极性。虽然近几年中央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但由于追加的大都是专项转移支付,必须专款专用,并没有使县乡可用财力增加,相反,有些专款还需要地方配套,反而加大了县乡财政负担,这也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从1994实行分税制到2004年,安阳县完成增值税19.7亿元,上解中央财政达14.7亿,县乡财政只留下5亿元,占上解收入的比重仅仅为34%,2002年后,所得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享后,两年安阳县又上解所得税7052万元。2004年安阳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6亿元,但也仅仅是个“保工资、保运转”的吃饭财政。

分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可以看出有县乡政府自身的原因,也有体制上的原因,如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乡财政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财政发展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采取“自身发展、加强调控、完善体制、强化管理”等办法。

一要立足自身,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是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途径。县乡政府要立足自身,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大力气扶持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工业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努力

培育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帮助解决制约传统支柱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引导县乡龙头企业深化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参与产品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做大县乡财政蛋糕,增强县乡经济发展后劲。

二要充分发挥中央、省对县乡财政的调控作用。

继续深化县乡机构改革,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推进撤乡并镇工作,精减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将机构、人员编制等上收上一级政府管理,杜绝县乡擅自增减机构和人员,保证今后县乡机构人员只减不增,切实减轻县乡财政负担;创新省市对县乡的财政管理方式,完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试点范围,规范县乡财政收支,明确县乡财权和事权;加大对县乡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调动县乡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县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县乡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

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使国家财政集中了大量财力,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为保证县乡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县乡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适当提高县乡主要税种的分成比例,或提高主要税种税收增量部分对县乡的返还比例,或下放部分税收管理权,或重新确定地方固定收入范围,适当增加县乡固定收入部分;上级财政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县乡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尽量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特别是减少需要县乡配套的转移支付,不断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

四是强化县乡财政管理。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科学规范、严谨有序的财政管理制度是保证县乡财政健康持续发展的兴财之道。县乡要加强收入征管,坚持依法治税,规范非税收入,挖掘收入潜力,确保收入应收尽收;要明确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属于哪级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由哪级政府承担,严禁转嫁给下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要调整县乡支出结构,合理确定县乡财政支出顺序,强化县乡财政管理,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县乡要“保工资、保运转”,其次才能集中财力办事情,要确保农业、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法定支出合理增长,确保重点支出、项目得以顺利进行;要加强预算约束,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行为,杜绝各种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取消各种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制定新的债务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偿债准备金制度,全面清理和消化县乡政府债务,严禁县乡政府举借新的债务;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管理制度,提高县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纪实

平凉市新农村建设纪实

2011年08-1

5初秋,走进平凉市灵台县西屯乡,只见一排排整齐鲜亮的红砖瓦房掩映在绿树之中,文化墙上绘制的新人新事夺人眼目,新硬化的村庄道路平整干净,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丰收的田野上绿油油的玉米与硕果累累的果树交相辉映,犹如一幅壮美的山水画,西屯乡是平凉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平凉市各县(区)新农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众手托起新农村共建和谐家园

平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项目整合、财政扶持、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相结合方式改变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把农民建设住房与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一次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

灵台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家园美化、文明提升“三大工程”,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县乡联动,点面结合,软硬齐抓,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庄浪县坚持绿化美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栽植绿化树2.4万株。静宁县提前谋划、及早动手,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快,一些试点村已完成80%以上的工作任务。崆峒区全面启动了国道312线和平华路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公路沿线两侧“三堆”

500多处、边沟45公里,新建文化墙1600米,设立垃圾处理点7个。崇信、华亭两县大力实施“告别窑洞”工程,年内群众将一次性率先告别土窑洞。今年,全市将新建、改造农宅4456户,铺油、硬化通村道路、村内巷道78.4公里;新增自来水入户2421户、沼气池1697座、卫生厕所1094座,新增太阳灶960户、宽带用户367户,新建、改建村部25个、学校7所、卫生所20个、文化室22个、防疫点12个、文化广场23处。

优势产业同步开发农民增产增收

平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建好农民的房子,而且把优势产业的发展紧紧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加快开发牛、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崆峒区大寨回族乡是平凉市的贫困乡镇,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到了这个乡,全乡有63%的农户受灾。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中,乡领导班子抓住灾后重建和被崆峒区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示范乡的机遇,握紧拳头、集中突破,拉开了建设新农村的序幕。全乡以整合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等10大项目为突破口,整合资金2.48亿元,用双手托起了新大寨。与此同时,乡上引导群众发展以肉牛养殖为重点的养殖产业,近年来,全乡新建养牛暖棚700座,牛饲养量达2.5万头,年存栏达1.23万头。同时,该乡还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好、饲草和粮食作物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笼养鸡产业。全乡笼养鸡大户发展到了80户,饲养量达3万只,畜草种植面积累计达2.1万亩。今年以来,平凉市在精心打造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

牌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养牛、果品等产业,全市共建设养牛设施3.5万平方米,新植果树经济林5.3万亩,种植蔬菜10.6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6.8万亩。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农资购销、产品运输、信息服务、个体工商等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并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个。泾川县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年”活动,完成配方施肥8万亩、果菜间作覆膜1万亩、新幼园地膜覆盖7万亩、丰产园肥水耦合覆盖沟灌1万亩、树形改优5万亩、果树复剪5万亩。崇信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建办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0处,引进韩国、定西等地客商,流转土地5100亩,全县种植蔬菜2.9万亩。灵台县、崆峒区加大蔬菜集中区建设力度,分别在中台镇西川、安国乡油坊村建成全市范围内质量标准较高的蔬菜集中区。

新农村劲吹和谐文明新风

今年以来,平凉市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和谐五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为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新内容。

农家书屋、文化墙、文化科技下乡等活动给新农村建设吹来清新的文明之风。与此同时,全市以加快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与产业开发、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均达到了100%。

全市还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以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共建和谐”的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在全面完成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打造“阳光村务”,进一步提升了村级组织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全市还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深入推进农村社会改革,在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农村发展融资机制、土地经营权流转、惠农政策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等方面大胆探索,较好地解决了事关农村发展、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新农村建设和谐文明之风吹遍了泾河两岸。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纪实

xx村地处姜堰市的东北部,地域面积2.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x、益众、丁堡三村合并而成的现在的娄庄镇x村,全村共有25个村民小组,864户人家,总人口2907人,耕地面积2263亩。全村现有私营企业18家,个体工商户62户,XX年总产值近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674元,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左右。多次被表彰为“泰州市文明村”、“社会治安安全村”、“小康示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泰州市巾帼示范基地”、“姜堰市科普文明村”、“双引工作先进村”、“姜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村”。x村成为近年来娄庄镇一颗升起的新星。

党的xx大以来,x村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创建生态、和谐的文明村为目标,坚持从“细胞”抓起,以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全市33个村庄整治试点村为切入点,开展了一场改变农村面貌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创建文明新村活动。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精神面貌和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明确目标 齐抓共管

面对当前的形势,该村两委会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这一举措是为民造福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的拓展和延伸。为了形成全村上下一盘棋,通力合作抓建设的工作格局,该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了以宣传、村庄整治、农村工作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同时,通过专栏、墙报、广播等宣传渠道,结合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即出去参观学习和请专家教授技术人员讲课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着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意义、内容和途径讲清楚,在群众中叫响“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的口号,为深入持久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村两委会在村庄整治中注重地方特色,紧跟农民需求,分别轻重缓急,因村制宜,科学编制规划,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使示范点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一是按照新修编的建设规划,依托保留现有的村庄,启动新农村康居工程,配合适宜的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将新建、翻建的农房建到规划区上,构建合理的村庄形态,前期已经在中稻栽插之前将12亩土地调整到位,并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科学分步实施的原则,专门请无锡建筑设计院为本村描绘了康居示范村建设规划,并通过了泰州市建设部门规划论证。新区首批工程规划16幢连体别墅,一期工程已有8幢开工建设,年底交付使用。二是高起点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村规划高标准整治村中心的翟家庄河,实行河道护坡硬质化,沿河绿树林荫化,亭台楼阁休闲化,小桥流水园林化,力争建成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高标准农民公园,该工程计划总投资约80万元,一期工程重点是河道护坡,将河道两侧用混凝土空心砖护坡,对河坡进行整治绿化,预计11月底前完成工程任务。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因村制宜,集中民智,调动民力,少走弯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该村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先后研究制定康居示范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区分情况、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做到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不增加农民负担。规划经专家认定和村民民主讨论确定后,分步组织实施,防止“一窝蜂”现象的发生。

在建设中,该村坚持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又最能凝聚民心的“四化”建设入手,突出重点,急事先办,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是净化出行环境。重点对原益众朱家庄村部十字路口环境进行整治,拆迁了部分农户的厨房和猪舍,打通了朱家庄的道路,对道路进行了水泥路面的铺设,改变多年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面貌,基本达到家家户户出门就是水泥路,解决群众长期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二是美化道路环境。整治道路两侧的杂草和种植物,搞好村庄绿化、优化生态环境。专门请市园林绿化专家,对村庄绿化方案进行综合评审,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总体要求,拿出村庄绿化方案,并按方案要求付诸实施。对村办公室至丁溪桥口水泥路面约1.5公里道路两边进行了填土,并全部栽上了小叶黄杨2万株;对沙娄路两侧近2公里路段栽植杨柳、红月李、塔柏、紫微等花木0.3万株,沿路形成错落有致、相互点缀的格局。通村道路全部设置高杆路灯60多盏,保持了四季常绿、有树有花,夜里路灯明亮,白天景色宜人。三是搞好街院净化,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把治“五乱”作为重点,把推广使用新型能源、改水、改厨、改厕和建设养殖小区作为净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广泛宣传培训,积极布点示范。四是优化健身环境。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经村两委会研究投资5万元,在村部南侧新建面积约500平方米的篮球场、健身器材集一体的综合健身场地,使村民们真真切切地享受了“现代城市生活”。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努力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建立建管并重机制,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确保村建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

尊重规律、求真务实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活动中该村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引导而不强求,帮助而不包办,不搞大轰大嗡,不搞强迫命令,活动的所有重要事项都由农民自主决定,所有资金使用,施工招投标以及工程质量等都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坚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本村特点,制定不同创建规划,突出特色,10月初已拆除临街临路破旧建筑500平方米,启动商住街建设1200平方米,目前商住街的规划、建筑图纸全部到位,预计年底前竣工交付使用;三是坚持依靠科学,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请规划专家根据本村地形和气候特点,制定村庄总体规划方案,然后按方案组织实施,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四是开展以优化社会细胞,启动农民教育工程,通过建设农民科教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组织农民体育、农村文化活动,来提高农民素质,开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的“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倡导学科技、建家乡、护庄园、治“五乱”、树新风活动,千方百计调动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全村“十星级文明户”占全村总户数的 95 %,其中典型户27户,标兵户8户。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解决了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备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因为这一举措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创建活动中,广大农民群众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其中,使这一活动在全村得以迅速展开、深入推进。

据统计,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村共硬化道路8公里,植树2.1万株,卫生厕所10 个,建文化活动室6个,每个村民小组都设有图书室,85%的农户住上楼房,100%的农户装上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在试点村初步实现了道路畅通、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美化,取得了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新发展。

万里长征刚才跃马起步,姜堰市x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村两委一班人清楚地认识到,和高标准、严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大距离,他们决心继续努力,群策群力,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标向前、向前、再向前。

下载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纪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纪实

    整合项目发展产业务求实效 ──柳梁乡、通化乡新农村建设纪实柳梁乡陈山村和通化乡通边村是今年县上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两乡抢抓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机遇,以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点思考

    发挥主渠道作用 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每一项工作都与财政业务紧密相关,如何充分发挥县乡财政职能,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县乡财政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

    青海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共五篇)

    青海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作为对政府资金进行分配、调控和监督的财政部门,如何立足青海省财政实际,努力......

    全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全县新农村建设纪实新农村建设浍水河畔春潮涌浍水河畔,翔山脚下,唐尧故地,晋国古都。这是一个蕴含着古老与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

    全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浍水河畔春潮涌浍水河畔,翔山脚下,唐尧故地,晋国古都。这是一个蕴含着古老与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地方,传统与现代交融,古老与时......

    新农村建设五年总结

    ***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07年—2011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

    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www.chazidian.com文章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文档大全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chazidian.com/Article/"target="_blank">领导和支持下,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各项工作......

    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