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发展经验材料
立足高起点建设高标准
一体两翼一园区实现镇域跨越式发展
中共XXX镇委员会
去年以来,XXX镇新一届党政领导思路清晰,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项目突破、经济突围、面貌突变”,建设“最强XXX、最美XXX”这一发展战略。确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建设经济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XXX”这一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舍、引、联、盘”,全力打造“一体两翼一园区”,在短短时间内实现项目突破,面貌突变。主要做法是:
一、选准规划着力点,突出“一体四区一线”新特色。去年以来,XXX镇按照“一体两翼一园区”整体发展思路,着眼“一体一线四区”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格局。确立了“不贪大求洋,突出科学性;不固步自封,突出前瞻性;不务虚作秀,突出实用性”,着力打造具有现代色彩和北方山地特色的小城镇。一体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建设“舍”得资金投入。投入资金80余万元,邀请上海华东设计院专家对《XXX镇2010年—2020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镇中心总体规划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在镇区共征用土地200余亩,对征回的土地合理利用;一线是对三邓线县城至XXX段6.3公里道路进行扩宽改造和高规格绿化;四区是建设
1省级新型农村社区、镇行政区、教育区、文化活动区。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小城镇建设与拉大城镇框架结合起来,集中利用三年时间把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人文等特色进行全方位展示。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确定实施10多项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工程突破历史新高。总投资2.8亿元,实施建设省级新型农村社区、县城至XXX段6.3公里道路扩宽改造和道路两侧绿化、镇区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全镇房屋统一用“安居红”颜色粉刷等工程已经完工,XXX县XXX外国语学校、镇行政区、镇区水厂、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竹园月湾城中村改、竹园村观沟组道教文化扩建等工程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和有序推进之中。该镇以“大拆大建”方式,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成功一批”的良好工作格局,打造与县城一体化连接新亮点。
二、定准工业发展增长点,加快“两翼”促发展。XXX镇紧紧抓住工业园区建设是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和一个地区经济大发展这一重要前提。去年以来,XXX镇党委、政府按照工业“两翼”发展战略,扩大马圈村、清和堂村和镇区长青钨钼科技有限公司两大工业园区生产规模,依托北边马圈、南边长青钨钼科技有限公司“两翼”工业园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由于强化服务引导,使企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引资河南煤化集团5.7亿元对XXX县长青钨钼责任有限
公司兼并整合项目、投资2亿元的XXX县长青钨钼科技建设项目、温州科信轻工机械有限公司3500万元的思源饮料厂等项目已投入正常生产,总投资5000万元的XXX县田丰公司技改项目,正在进行矿山建设;新建项目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的君企公司扩建项目,目前正在协商中,上海安达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重新扩建的洛阳开拓者矿业有限公司选厂项目,正在进行中。随着XXX镇工业园区“版快”的不断扩大,同质化“企业集聚”成了XXX镇工业园建设的一项主攻方向,工业产值突破历史新高。截止11月底,全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3亿元,占年度预算1.14亿元的107%,其中完成地税9550万元,国税2680万元,企业总产值43.05亿元、实现增加值18.64亿元。
三、找准产业活力点,盘活“一园”增效益。XXX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引龙头、带集群、成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四区启动发展“特色产业园区”。通过“政府引导、科技培训、村村联接”的合作发展方式,盘活园区经济,对特色产业一体化规划、市场化运作、联接式发展,全镇形成特色产业规模化。一是以镇大学生村官花园村林下土鸡养殖基地为中心的畜牧规模养殖区已突破6万只(头);以花园、白沙洞等村为中心的中药材种植区已扩大到1.5万多亩;以公主坪村为中心的无公害蔬菜、高山玉
米种植区面积已扩大到300多亩;以XXX、清和堂和郭店村为中心的袋料食用菌种植区已发展到21万袋。2010年镇招商引资的洛阳奥达特农业产业化食用菌技术开发龙头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70亩。工程分为三期,现一期工程已经达产,已建设标准化控温褐菇种植车间16个,立体种植面积17264平方米,并配套建设麦秸堆放区、一次造料系统和二次发酵隧道,年产褐菇1800吨,创产值5400万元。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后,年产蘑菇20000吨,年创产值2.2亿元。全面达产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牛排菇生产种植、研发基地,五年内实现公司研发、培植菌种开发加农户回收产品,可带动1000余农户种植食用菌奔小康。
四、加大投入切入点,筑牢“稳定”连接线。为扎实做好安全预警和防控工作,XXX镇建立了一条“无缝对接、区域全覆盖”的空中安全防控体系。一是投资100余万元,购买对讲机80部、手摇式报警器40台、口哨1000个、帆布6000多米,在全镇设立了紧急避险点200个。确保尾矿库驻库员、镇村领导及各村组长对讲机每人一部,手摇报警器每个居民组一台,口哨每个居民组10个,一旦发生险情,在道路、通讯中断情况下,通过无线通讯网络,确保第一时间与尾矿库安全员和镇、村、组干部取得联系,快速通知群众安全撤离;二是投100余万元,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派出所
安装红外监控系统,在镇重点部位安装15个摄像头,实现了镇区电子监控无缝隙覆盖;建起了直达马圈的电子监控专用光纤,实现了企业监控与110的联网;三是在10个村安装了平安大喇叭和技防监控系统。安装10户联防200组,自动报警器30多组320个,安装气死贼300个,电子狗200个,技防覆盖面95%以上;强化巡逻防控工作。在6个村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巡防队,由派民警带队驻村巡逻;四是建立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四联动服务工作运作机制。实行部门联动,综合运作信访稳定,坚持一个窗口对外,实行一条龙服务,坚持做到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监督、统一归档,从而形成了“各个有任务,人人有指标”的工作局面,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全镇信访量较往年有了大幅度下降。
XXX镇盘活全镇发展气魄,运筹帷幄,把镇盘新、路盘亮、产业盘优、效益盘高、人盘安。不久的将来,一个具有现代色彩和北方山地特色的小城镇将会展现全县人民面前。
第二篇:乡镇发展现代农业经验汇报
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四路并进发展现代农业***市**镇人民政府2008年5月
近年来,我镇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一城四片区”发展战略,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在镇域范围内逐步形成了总面积近6000亩,以特种养殖、休闲旅游、名贵苗木、外贸蔬菜
等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群,初步建成200亩江阴国际大酒店**生态园、120亩金星休闲农庄、300亩东华景观植物园、180亩乔家大院生态园和中德兔业、清青蔬菜、田野养殖、新胜牧业等18个重点现代农业项目,现代农业发展推进速度明显加快。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向大家作一简单汇报:
一、做好“一个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正确行动的指针。我们意识到,要使我镇现代农业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有一个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为此,我们聘请相关部门专家,对我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把全镇划分为四个功能板块:一是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区。主要发展以接待城市居民节假日走进田园、亲近自然、体验绿色走廊为主的农业旅游、休闲、观光、餐饮等服务为主的农业项目。二是特色种养区。主要发展以特禽、特畜、特水、设施栽培为主的养殖、种植业。三是高档花卉苗木种植区。利用自动化温室大棚,重点培育盆景、高档花卉苗木和进行优良种苗(籽)的繁育和筛选、花卉组培、炼苗等。四是优质水稻种植区。主要通过优良品种应用、机械化操作、采用有机肥育肥、减控农药使用等健康栽植技术,打造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促进项目引进、产业集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们争取“政策”、包装项目、吸引投资、总领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创设“一个载体”。
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我市“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在市委、市政府“一城四片区”的总体规划下,把**定位在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区”上,以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促使我镇农业生产提档升级,逐步形成种养、加工、物流一体的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科研、育繁、推广一体的农业创新体系和娱乐休闲旅游一体的农业服务业体系。
一是加大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我们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造域内农村危桥,建设硬质化道路,加大对零散土地的整合力度,不断改善片区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即将成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构建良好的基础。三年来,我们共投入3850万元,疏浚二、三级河道533条、改建农村桥梁40座,建设通村通组硬质化道路150公里,修建泵站36座。未来2-3年里,我镇计划筹集11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示范园区内的道路、桥梁、泵站等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二是加快先导地区的开发建设速度。我们确定了“一廊、一带、一基地”的先行开发区域,即:沿生惠路的金星休闲农业走廊,沿马尔港路的特种养殖、设施农业产业带,以东进村、三圩村为中心的优质苗木培育基地。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培育,“一廊、一带、一基地”已经基本成形,为整个片区项目的引进起到了很好的策动和示范作用。
在实际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对将要成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宣传,营造浓烈的发展氛围。通过现有项目的示范,有效放大片区的集聚效应,各类资本纷至沓来。2005至2007年,我镇共招引各类农业项目35个,总投资达到1.62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农业项目6个。
三、强化“两种意识”。
项目是开发和建设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牢固树立两种意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步伐。
一是牢固树立项目第一的意识。我们在着力招引项目的同时,更注重招引项目的质量,以“四种能力”作为我们招商引资的标准:
1、对本地农产品的转化能力。招引的项目要能对提高本地农产品品质,消化吸收本地农产品。我们招引的中德兔业公司,每年可以消化本地饲粮5000吨。东进外贸蔬菜加工厂年消化本地菜苔、青花菜、刀豆、甜豌豆1580吨。
2、对农户结构调整的带动能力。项目要对本地农户发展农副业生产具有直接促进或拉动作用。金星休闲农庄(***市香沙芋产销协会)每年带动农户3000多户种植芋头,直接促进农民增收8000万元。
3、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促进能力。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招引项目中,我们始终坚持项目不能破坏现有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项目启动的第一步骤。
4、项目在周边地区的市场影响能力。农业生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敏感度强、抗风险
第三篇:某乡镇发展蔬菜产业经验材料
**镇地处城郊,辖3个村,耕地面积*亩,有农户*户,*人,劳动力*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发展蔬菜产业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蔬菜产业发展初具雏形,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正确分析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加速蔬菜产业化进程,对发展镇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
康建设步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蔬菜产业现状及特点
很长一段时间,我镇蔬菜生产只限于农户分散种植,设施简陋,品种单一,加之外地菜的冲击,菜价起伏大,地产蔬菜“淡季淡、旺季滥”的现象尤为突出,致使蔬菜生产一度发展缓慢,播种面积呈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优化种植结构步伐的加快,我镇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回升,效益明显提高,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
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00年以来,建立了两个蔬菜专业小区,发展一体化温室大棚180栋。引种了美国101番茄、意大利西芹、韩国辣椒、日本茼蒿等优质高效新品种,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区的生产效益,而且增强了对周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小区已吸纳农户48户,种植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
2、设施栽培迅速发展。以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抗低温冷害为主的保护地设施栽培得到大面积推广,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设施栽培模式。2003年,全镇拥有蔬菜大棚500栋、温室150栋,面积达60万平方米。**2个村还建起了5栋高标准的日光节能温室,配套应用了长寿无滴膜、电热育苗、嫁接栽培、生物微肥等技术,一年四季鲜菜不断,每平方米创产值10元。全镇仅棚室就人均增收498元。
3、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目前,全镇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100余种,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滥”。随着蔬菜种类日渐增多,野生蔬菜开始种植,荷兰豆、绿菜花、紫甘兰、樱桃番茄等十几种洋菜也已面市。同时,反季节栽培和设施蔬菜也有新发展,特优菜、精细菜、时差菜的面积和产量增长较快,居民菜篮子日益丰富。
4、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我镇在扩大设施栽培面积的同时,还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拓宽蔬菜流通渠道,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今年上半年,针对市场旺季压菜的实际情况,组织引导和培养菜农既做种菜专业户,又做蔬菜流通户,开辟外销途径,通过直销、配货、连锁经营等方式,使蔬菜货畅其流,市场过剩的油豆角、茄子等销往哈市、大庆等地,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已涌现出20多户蔬菜销售专业户,促进了地产蔬菜的销售。
5、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着力加快了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一些新品种已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普遍推广农膜、电热育苗、节水灌溉、热风供暖、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了蔬菜的整体栽培水平和蔬菜的品质,加速了蔬菜产业提档升级。通过各种形式的蔬菜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菜农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利用现有两个蔬菜园区的示范作用,推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镇的蔬菜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蔬菜产业在生产经营、市场流通、资金投入和管理体制等环节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生产经营粗放。蔬菜生产、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虽然品种多,但多而杂,大众菜、低档菜面积大,而名优特新、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少,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
二是市场流通不畅。蔬菜是鲜嫩产品,供求矛盾转化快,市场价格多变,只有将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对生产的有效指导。我县的农贸市场环境、发育程度、流通秩序等还不够完善,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外地大市场衔接不紧,严重影响批量外销。缺乏总体供求信息引导,靠市场反馈难以奏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三是产业化程度不高。现在的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难以创名牌产品。而且菜农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蔬菜产业在小生产与市场销售之间徘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同时,产业化经营处于萌芽阶段,无
第四篇:乡镇发展林业提升综合效益经验材料
乡镇发展林业提升综合效益经验材料
经营林业绿色xx以林业大发展促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提升
xx镇共有48个行政村,8.2万人,辖区总面积8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万亩,有林地4.6万亩,山川河流2.8万亩,村庄道路2.6万亩,林木覆盖率已达到26以上。境内有大中型煤矿五处,塌陷地3.2万亩。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林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历届党委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林业增效”这个中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大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体制,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壮财源的好路子,赢得了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大提升。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28931万元,其中林业收入占到了20.9;农民人均纯收入3735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占到了13.1。
一、强化一种“大林业、强产业、长效益”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动林业生产
前几年,因为我们xx地处矿区,发展经济的路子多、条件宽,大部分群众都靠矿生存、以煤发家,对农业经济尤其是林业生产没有深层次、高角度的认识。又因为前几年是探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林业生产也无成功经验可循,发展体制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我们xx曾出现过“前面造林、后边毁树,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现象,有的群众也编成了顺口溜:“春天一根苗、夏天一根杆、秋天一个眼”。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煤矿向非煤产业转移,自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加大了对农业政策的倾斜,使农村各种利益结构关系随之调整,许多群众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路子。在这种背景下,林业作为一项“绿色产业”,快速崛起,发展迅猛,显示出了极强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参与。我们xx的干部群众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机遇,坚定“大林业、强产业、长效益”的发展理念,把林业生产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头戏来抓,大胆实践、改革探索,经历了集体统栽统管、个人承包、树随地走等几个阶段的发展,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功的经验。2000年,我镇在全市率先采取招标拍卖和股份经营的方式,在复垦的董庄铺旧村址上发展速生丰产林6000多亩,栽植速生杨33万多棵,实现效益300万元;2001年,在北部山区探索经济林高效种植模式,发展设施杏大棚90多个,现已增加到了146个,年可创造效益180多万元。
去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念,坚持思想再统一、认识再提高,立足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林业生产作为强村富民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巩固扩大林业生产成果,使林业生产逐步成为我镇的一项支柱产业。今年年初,我们就坚定“早半拍、快一步”的责任感的紧迫感,把林业生产摆到了第一位,作为全年的开局仗来打,提出了“大干三年,经营林业,绿色xx,强村富民”的奋斗目标,并制定方案,研究措施,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促进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全镇有林地46660亩,占总面积的36.5,林木总量突破了350万棵,形成了阶梯式的发展格局。
二、制定一个“前瞻性、合实际、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任务目标
xx的地形地貌是北高南低,北部是资源丰富的山区丘陵,南部是高产高效的平原地带,中部是五个煤矿的集中地带,塌陷地已达到了26000多亩。总体衡量,我们xx有着较大的开发前景,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农、林、水、路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巩固扩大开发建设成果,我们在2000年以前,就聘请上级专家,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实地调查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部平原林网化、中部矿区塌陷地片林化、丘陵地带干果化、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几年的实施,已在南部平原八纵二十二横的道路上建立起了绿色通道,里程达105公里,植树110万株,6万亩的平原也已全部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植树33万多株;在中部矿区19个搬迁村,复垦开发2.5万亩塌陷地,发展丰产林1.5万亩,栽植107、108等树木82万株,预计到轮伐期时产值可达1.6亿元,人均增收3280元;在丘陵地带发展经济林1.4万亩,栽植核桃、冬枣、石榴等77万株,年产量可达210万公斤,产值400多万元;在北部1.2万亩山区,全部实施了封山育林工程,绿化面积达到85以上,并且围绕陶山商圣范蠡古迹作文章,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我们在落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下达给我镇的林业生产任务,立足镇村实际,抽调农委、林果站、水利站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测量规划,又细化量化了发展目标,制定了“突出三个重点,实施三大工程”的发展计划。“突出三个重点”,即荒山造林、绿色通道、村镇及四旁植树。荒山造林1500亩,栽植侧柏、火炬、刺槐等树木16.5万株;补植完善绿色通道5500米,植树1.5万株;村镇和四旁植树8万株;康汇两河植树7万株。“实施三大工程”,即南部涝洼地农田林网“网格化”工程、中部塌陷地丰产林“片林化”工程、北部陶山小流域经济林“干果化”工程。新建农田林网2.5万亩,植树36万株,统一按“一路四行”栽植;新发展速生丰产林4200亩,植树24万株;新发展干鲜果经济林8000亩,栽植核桃32万株,堰边花椒26万株;新植总量突破110多万株。
三、探索一套“市场化、多样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本着明晰所有权,放开经营权,规模开发、适度集中的原则,我们市场化运作,政策性推动,大胆探索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宣传发动、算帐对比、效益分析、典型带动、干部带头等方式,营造出了林业大发展的好氛围,走出了一条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的新路子。一是家庭林场型。即个人以买断、承包、租赁等形式,取得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自我投资,自主经营。全镇共兴办家庭林场3处,面积1500多亩。二是大户承包型。即经营大户通过竞标的方式,取得荒山、河流的承包权,自主投资开发林地,栽植林木。共有22个大户承包荒山、河流8000亩,现已造林5000亩,栽植核桃、柿子等经济果树11万棵,速生杨16.5万棵,总收入可达4000万元。三是统栽统管型。全镇9个班子强、群众基础好的村本着集体创收、群众增收的原则,实行了统栽统管,由集体直接经营管护,共发展丰产林4500亩,植树24.7万棵,预计为集体增收4950万元。四是股份合作型。在积极做好土地经营权依法流转的前提下,我们积极吸引外资投资开发,以林地所有权作价入股,经营单位以生产资金入股,经营利润按股分红。共吸引外资8000万元,发展规模林地1.5万亩,植树80多万棵。
四、创建一个“政策优、服务广、领导强”的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为林业大发展助阵加油添后劲
林业生产的大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干部群众要有充分的认识;二是要有适于发展的较硬环境。近几年,我们xx的广大干部群众对林业生产的认识非常到位,情绪高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强烈,尤其是群众的主动性有一种摁都摁不住的势头,各种空闲场地、屋后院内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是xx林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基础。但要想取得规模化发展的效益,单纯靠群众的自发行为难以奏效,必须走政府搭台、市场参与,群众唱主角的发展路子。为此,我镇站在更高的角度、更远的打算、更广的视角上,制定政策引导,优化服务推动,加强领导督促,真正为林业发展助阵加油添后劲。
1、制定各类政策,强化促动功能。制定好有关的配套政策,是促进林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工作中,我们主要制定并落实了三项政策:一是考核奖励政策。镇党委政府每年都根据总体规划,对林业生产进行有侧重地部署安排,按照标准、时限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四次”验收评比,即拍卖合同的签订、挖穴、植树、苗木成活保存率。并将这四次验收评比结果综合起来,作为年终确定林业生产奖的依据。对完成任务的管区,奖励现金1000元;根据任务量大小及进度、质量情况,对村评出阶段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1500元的现金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村,给予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通报批评,并扣除半年统筹工资的50。凡因措施不力、消极应付,工作不积极主动、尽职尽责,造成工作被动的,视情况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届中调整。对包村部门,视所包村完成任务的进度、质量情况进行考核,作为本部门年终总评和部门负责人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凡因指导不力,工作不到位,导致所包村完不成任务、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视情况扣发本部门的补贴。二是苗木补助政策。为确保林业生产的质量效益,我们严把苗木购进关,严禁各村私自购苗进苗。确定苗木数量时,由各村向镇林果站申报用苗计划,并按申报计划交纳50的苗木款,原则上这50的苗木款由村集体发动承包户上交,以便于增强他们植树、管树的责任心。另外50苗木款由镇财政支付,这样既避免了虚报计划现象,也杜绝了过去因苗木款全部由镇财政补助而造成的对树木不尽心、不爱护的现象,更体现了党委政府发展林业的信心和决心,给广大干部群众吃了“定心丸”。用苗计划确定后,镇党委政府面向社会统一招标购进树苗,由镇林果站负责把好质量关,杨树苗一律按照胸径2.5公分的标准购进,核桃苗一律是两年嫁接苗。财政所负责把好数量、资金关,实行发放单制度,根据各村的申报计划和上交50苗木款情况,由林果站站长、财政所所长、单位负责人共同签字,对各单位需用树苗进行核实后发放。今年上半年,全镇购进苗木112万株,仅镇财政支出的50苗木补助款就达到了120多万元。三是有奖举报政策。为巩固林业生产成果,维护广大林农、果农的利益,彻底根治过去“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现象,严厉打击破坏林业生产的不良行为,镇党委政府除了印制宣传单、扎制宣传车进行广泛宣传舆论外,还专门制定了对破坏林业生产行为进行有奖举报的政策,规定:凡发现一例偷树毁树等不良现象,就可向镇人民政府、林果站、公安分局举报。举报方式实行书信举报和电话举报两种方式,镇党委政府为举报人严格保密。对查实的举报问题,由镇财政给予第一举报人1000元的现金奖励。另外,镇党委政府将护树与护路相结合,在组建公路管理养护队时,也成立了林木管护队,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村“两委”成员划片包干,昼夜值勤,确保了林木保存率和成活率。
2、建立专业组织协会,强化服务功能。近年来,我们转变过去那种行政推动的做法,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工作中,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服务,以服务促生产,以生产凝聚人气、集聚旺气,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大产业发展格局。在组织林业生产中,我们统一挖穴、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服务。挖穴阶段,采取集中会战与机械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镇党委政府协调联系机械,各村组织群众进行会战;栽植阶段,镇党委政府抽调机关干部包村包片、深入田间路边,按照栽植标准进行指导;技术服务上,我们一方面加强镇林果站技术人员的责任,实行服务包干制,要求技术人员巡回到所包片进行指导服务,另一方面与省果科研究所、泰安农科所等单位联系,邀请专家到村中授课,现场指导。在搞好各个生产环节服务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经营服务,为群众提供产、销、加等方面的服务,解决林农、果农的后顾之忧。2000年,成立了林果生产经营服务协会,吸收会员4200人,成立协会小组98个,专门负责处理林业生产经营的难题。2003年引进年加工能力10万立方米的鑫国高密度板加工项目一个,建立纸浆、高密度板速生丰产林基地4处,干鲜果基地5处,在镇驻地建立林果产品批发市场一处,年销售木材2000立方,干鲜果1200万公斤,可增收120多万元。
3、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强化统领功能。为把林业生产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镇里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由分工书记、分管镇长任副组长,由农委、林果、水利、财政等部门及各管区书记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检查、调度、督促和指导。各村也都明确了专门人员具体抓、靠上抓。同时,我们严格了管区、村及包管区领导、包村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按照总体规划部署,结合本地林果业生产特点,划分了平原林网、塌陷地丰产林、丘陵经济林、山区绿化、生态旅游五个责任片,分别由领导干部带领部门同志“包干”,细化量化科技推广目标任务,并签订责任状,与年终考核、评先树优、绩效绩酬、职称晋升等方面挂钩。
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继续牢固树立“盛世兴林、改革活林”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压力感和紧迫感,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强化,改革再深化,扎扎实实地走好新形势下林业大发展的新路子,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五篇: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
验汇报材料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推进我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发展,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健全制度、合理引导、稳步推进。近年来,从文化产业培育开发、群众文化场所建设、公共文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
有特色、群众娱乐有场所、服务管理上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之路。现就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安定区城西南34公里处,属二阴地区。东邻内官营镇,西接临洮、榆中两县,北与称钩镇毗邻。全镇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共96个村民小组,有3162户13380人;境内主要有细水岔、石门两大流域;内高公路穿境而过,并且是兰渝铁路、西气东输石油管道、引洮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过境段,区域地理位置重要;镇内拥有安定区最大的水库石门水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兰星石门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坪洞沟遗址”璀璨夺目。镇域社会和谐安定,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群众文娱活动丰富,群众文化需求强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优势文化产业发掘不断深入。,石门遗址甘肃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的评定为我镇建设文化旅游重镇打下坚定的基础,依托石门水库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及石门遗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镇将石门旅游开发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放大效应不断发掘和推广优势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共富新格局,今年初步确定在石门旅游开发区建成石门遗址观光线一条,并将协调区文广局建设石门遗址文化陈列馆一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
本着“丰富群众体育娱乐活动,提高群众精神体质面貌,构建符川和谐发展”的宗旨,我镇近年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初步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所。由省上配套、我镇自筹的镇体育中心建设正在筹建之中,拟建设高标准灯光球场一座,建筑面积2040㎡;规划建设3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场地硬化总面积1200㎡以上,配置1副标准篮球架;建设1块面积为3㎡的大路径硬化场地一个,配置2张室外乒乓球台;其余7560㎡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在红庄、兰星、长丰、金星等村分别通过私人筹建、群众自筹、部门帮扶等形式现已建成群众体育活动场所4处,并配备各类包括篮球架、乒乓球案等健身器材;文化工程方面,共建成农家大院2个,农家书屋5个,现存图书8000余册,涵盖各个门类及学科,特别是农业种植技术及养殖技术类书籍受到群众极大欢迎。春节镇上筹资5万元,首次举办春节灯会,亮化美化镇区主街道,营造节庆文娱活动气氛,创造群众文娱活动条件,全镇初步形成活动开展有场所,群众文娱有组织的新格局。
文化活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专业人才队伍是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我镇高度重视文化活动队伍的建设。我镇文化站现有包括1名站长、5名文化专干在内的工作人员共6人,专业涵盖体育、绘画、旅游等多个方面,是我镇文化工作及活动宣传开展的中坚力量。各村农家书屋都设置了以村文书为骨干的图书管理员,并建立健全了相关职责,制定了各类书籍管理借阅制度。利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公共文化产业致富工作,协调拟建设石门遗址文化陈列馆和石门遗址观光线,大力宣称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加强各类文化体育娱乐队伍建设。
文化服务硬件配套不断完善。
全镇共配套卫星设施400余套,电视、广播基本实现全覆盖。认真组织开展好农村文化下乡活动。文化大下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引起群众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镇级基层服务点建设不断完善,配备电脑4台。依托镇文化站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10个,共配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共11套。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覆盖所有村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数字服务体系,使群众可以直接客观地接收各类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各中小学校积极投入文化体系建设,开放体育活动场地,义务开展各类文化及专业技能
培训,大力开展文化体系建设实践活动。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我镇利用建成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全镇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篮球队伍达到16支,每年在重要节假日都举办篮球联赛,群众体育运动积极新高涨,“十一五”时期的五年间,全镇共举办各类赛事930场次,累计万人次参与;全镇共组建秧歌队10支,其中以罗家岔为代表的特色秧歌表演队在全镇具有极大影响力,成为我镇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的标志。联系“双联”行动帮扶单位在红庄村开展书法绘画作品大下乡活动,共为该村帮扶村民书写书画作品百余幅,将文化气息送入千家万户之中,镇党委、镇政府会同各区直部门及镇直各单位定期开展“文化、政策、法制宣传月”活动,开展文化、政策、法律宣传咨询及培训活动。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和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投”的“四宜”镇构建了深
厚的文化软实力。
三、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场地的限制。全镇农村体育基础条件差,设施比较新且利用率较高的公共娱乐及体育活动场地只有镇政府体育场及镇初级中学体育场,其他活动场地体育设施数量少,设施陈旧,场地简陋,场地硬化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全镇人民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需求。
活动经费没有保障。由于种种原因,虽经镇政府及区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经费紧张有所缓解。但是,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投入经费远远不能解决我镇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问题还需各方努力解决。
文化产业发掘尚有不足。我镇在新班子的带领下,抢抓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新机遇,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新建石门旅游开发区并积极统筹将文化产业纳入其中,特别是将“石门遗址”纳入旅游产业开发中。但是,我镇特色文化产业的
深挖力度还不够,我镇黄坪村“洞沟遗址”、大岔村“李广杏”等特色产业及罗岔村社火特色文化还未形成鲜明特色并产生宣传效应。深挖以上产业并使之不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基础,而且成为文化共富的资源,尚需发掘开发。农村文体形式简单。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节假日及群众自发开展的阶段。活动主要以篮球赛、社火等形式为主,活动形式单
一、特色不够鲜明、活动延续性不足。要通过不断健全文体活动机制,建立长效机制丰富文体活动内容,使我镇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深入化、丰富化,真正实现富有特色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
四、几点意见建议
一、建全机构,加强管理。一是要建全镇村两级文化管理体系,保证镇村文化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建立建全管理制度,按时开放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等场所。三是加强对各项文体设施及器材 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及器材,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
二、加强队伍建设。对各类文体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组建镇、村业余文艺队和运动队,培养本地的艺术、体育人才,开展文体交流活动;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文体工作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镇村文化活动,是一项长期经常开展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因此,镇村两级组织,都要设立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每年为农村各项文体设施、器材的维护、保养、修复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村级组织也要根据各自财力,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文化活动、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和书籍购置。确保文化活动工作正常开展。
四、将文化产业发掘培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通过不断深挖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实现宣传效应,带动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
够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而且能够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使之发挥最大的功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