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

时间:2019-05-15 16:1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

第一篇: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

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

2010-12-28 17:12:39作者:庆阳市建设局 来源:庆阳市建设局 浏览次数:70

“十一五”期间,环县县城乡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思路,努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五年来,累计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总投资20.3亿元,城镇化率达到27.5%。

一、立足县情,着眼长远,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绘就发展蓝图

蓝图是发展的方向,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五年来,环县紧紧抓住城乡规划这一“龙头”,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以规划引领建设,推动城乡发展。按照县城、乡镇和村镇三个层次,编制了《环县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绘就了城乡建设和发展蓝图。

(一)县城规划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编制完成了《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2008年着手《环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资料的收集等前期工作,2009年4月正式委托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环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新修编总规范围南至十八里沟以南410m,北至十五里沟桥以北,东至城东塬畔,西至白草塬,包括庙儿沟水源保护区、玉皇山、赵沟门,控制区域总面积为53.536km2。建设用地范围南至十八里沟以南410m,北至五里屯园艺场,东至城东塬畔,西至西山、玉皇山顶,规划总面积为20.71km2,目前已经通过市上评审和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上报市政府审批后即可实施。同时,为顺利实施南区拓建,今年年初委托编制《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现已通过市县评审,正在衔接报批。

(二)小城镇规划全部完成。从2000年开始,组织对全县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进行第三轮修编。目前,20个乡镇(环城镇除外)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已全部完成,按照新的规划要求实施建设,实现了小城镇规划全覆盖。

(三)新农村规划稳步推进。2007年,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高规格编制村庄总体规划,目前已完成了曲子镇楼房子、木钵镇殷家桥等33个沿川行政村的村庄规划。

二、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打造发展平台

按照“做大做强县城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分步实施新农村”的城乡建设总体思路,坚持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并举,加大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助推新区开发为目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市政道路框架全面形成。累计完成投资97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环江新区环江大道、滨河路、兴隆路、翼龙路、广场路、文化路、康居路、南环路、滨江路、文昌路等11条10.9公里市政道路,完成了旧城区灵武路、东台路、老城路、城北路、育才路、成业路、东台中路、环州南路等8条5.8公里市政道路全面改造,全面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区路网结构。目前,县城道路总长度达到21.3公里,面积52.4万平方米。二是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建和改建的19条市政道路全部配套实施了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工程。截止目前,共有排水主干管道18.8公里,各种路灯、景观灯1236盏;建成DN50mm以上输配水管网63公里,日供水能力4770m3,自来水普及率98%;建成城区公共绿地21处,绿化面积10.7万平方米,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到位,服务功能趋于完善。

(二)公用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新区开发充分利用公用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全面加快公用事业发展。一是公共环境得到改善。修建了县城北入口广场和灵武台公园等一批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场所,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西山环境治理与地域文化开发项目,先后完成了赵沟门跨河桥、西山公路、上山台阶、步云桥、桥西小广场、给排水、绿化、人行道硬化及亮化等工程,基本建成四大景区,共完成投资3900万元;建成了一批行政事业办公项目和道情皮影博物馆、体育场、环县四中、红星小学4处文化体育场所,新建初中综合教学楼、四中学生宿舍楼、医院门诊大楼等社会事业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完善了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了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民生工程得到落实。累计投资390万元解决县城生活用水问题,在水厂院内打深井1眼,增加出水量600m³/日,引进15吨/小时一级反渗透纯水设备生产线,实施了城区饮用水质除六价铬改造项目,利用化学处理工艺解决六价铬超标问题,日处理能力4000m³,提高了供水质量;计划投资49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配套敷设污水收集管网26.6公里,目前已完成厂区内所有构建筑物主体,设备也已购回,敷设管网10.4公里,完成投资3300万元;北区集中供热工程已委托兰州城市建设设计院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省发改委组织通过可研评审。三是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提升。投资650万元的汽车南站已经竣工,内部装修及配套设施完成后即可投用;建成了世纪大厦1处商业大厦和环江大酒店1个大型酒店,华强、金鹏、台州和银州4条商业步行街,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830万元,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带动了城镇的快速发展。

(三)住房建设项目强势推进。随着环江新区的开发,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一批保障性住房建成入住,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五年来共实施房地产开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项目20个,总建筑面积37.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4.1亿元。一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重点实施了锦江、园丁园和天庆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16个,规划建设住宅楼共94幢,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目前,已有4个小区40幢住宅楼建成入住,另有54幢正在建设之中,累计完成投资

2.7亿元。二是经济适用房项目。开工实施经济适用住宅楼4 幢,总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截止目前,已建成入住的1幢5184平方米,正在施工建设的3幢,完成投资1720万元;三是廉

租住房项目。规划建设廉租住房4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915万元,目前已有1幢竣工,其余3幢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投资1600万元。

(四)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十一五”以来,通过政府投资、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和部门扶持等途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实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基本完成了小城镇改造。一是小城镇建设按照“沿川乡镇提水平,山后乡镇大变样”的发展思路,共实施小城镇建设15个,完成投资4.2亿元,打造了以甜水镇、车道乡、合道乡等为代表的小城镇亮点工程,增强了小城镇的带动和服务功能。二是村镇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同步进行,投资1.28亿元,实施小康农宅项目85个;投资1.1亿元,实施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3160户,集镇建设完成投资5200万元,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村级集镇和小康农宅,增强了带动能力,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使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依法行政,强化管理,逐步规范城市运营秩序,巩固发展成果

按照“高标准规划,大手笔运作,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严格依法办事,完善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加强规划监察,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要求,严格落实《城乡规划法》和“一书两证”制度,依据《环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业详细规划,加大监察和执法力度,对未办理相关证件的违章违规建筑,严格依法查处,坚决制止未批先建、乱占乱建、乱搭滥建行为。

(二)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大力实施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监督监察,控制建设性质和规模。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和施工安全责任制度,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监督,落实参建五方责任,努力做到各项建设工程不留质量隐患,不出安全责任事故。

(三)加强综合管理,提高城市品位。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全面加强综合管理,改善城乡面貌,提高城乡发展软实力。一是理顺城市管理机制。县上先后成立了园林管理局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城市管理机构,修订完善了《环县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各乡镇也成立了市容监察队,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制定出台了《户外广告申请许可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按照宣传教育与经济处罚相结合、经常性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强化了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户外广告、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管理,各乡镇全面加强了公路沿线和集镇市场的综合整治,使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投资环境。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从整治“脏、乱、差“入手,坚决取缔占道经营和流动摊点等违章经营行为,严厉打击随意破坏路灯、给排水等市政设施行为,确保各项设施齐全,功能发挥正常。

第二篇:郑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十一五”工作回眸

强化自身服务能力 让城乡建设跃上新台阶

——郑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十一五”工作回眸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

建立“绿色通道”——压缩行政审批时间,简化办事程序,为市政工程、轨道交通、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利工程等项目开辟“绿色通道”,让城市建设步伐迈得更大;

打造“阳光交易平台”——全面推行“招标投标监督明示卡”,将招标投标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工作程序、办理时限和投诉方式进行公示,使建设项目更“阳光”;

开通投诉热线——出台《郑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暂行规定》,开通投诉热线,受理网上投诉,拓宽人民群众维护切身利益的渠道;

……

正是有了郑州市建设委员会这些新举措,让郑州市的城市建设在“十一五”期间突飞猛进。

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嵩山路—黄郭路—南三环立交的建设、天河北路打通等工程的竣工,省会郑州更靓了,广大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引导,优化环境、完善服务,郑州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施工产值由2005年的16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85亿元,年均增长144亿元,一批“小、散、弱”的建筑企业完成了“大、全、强”的质变,郑州市从此告别了无特级建筑业企业的历史;

理顺了执法体制,加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改革,郑州市的建设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

正是有了郑州市建委这些新举措,让郑州市的城市建设在“十一五”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郑州市建委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五好基层党组织”,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优秀委局等地厅级以上荣誉120余项,2009年1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

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综合承载力迅速提高

在市政工程建设方面,郑州市建委先后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省会城市管理年(2005-2006)、三年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6-2008)、新三年行动跨越式发展计划(2009-2011)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重大部署,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围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在组织领导、后勤保障等方面全力以赴。为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管理,郑州市建委成立了郑州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心,对于单位承担的重点工程从立项、可研、规划、设计、施工、竣工、移交等环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初步理顺了工程建设的体制机制,使市委指示得到落实。

作为市政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发挥郑州市城建集团融资功能,发动建筑企业积极参与市政工程建设,实现参建单位多元化,目前,所有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建设程序、资金渠道、措施方法规范到位。

在推进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通过郑东新区CBD建设、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嵩山路—黄郭路—南三环立交、天河北路打通工程、北二七路、金水路精品街综合整治和人行天桥、下穿隧道等工程建设竣工,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提升了城市品位;通过城市道路的打通和改造,调整和完善了城市路网结构,逐步形成内成网、外成环、转乘方便、内外联系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提高了市民出行的快捷性和舒适度。“十一五”期间,按计划完成市政工程30批251项,总投资近200亿元,新增道路面积559.89万平方米,新增道路186.04公里,新增桥梁42座,其中新增立交桥20座,新增路灯10857盏,排水管道新增1047公里。通过不断努力,郑州城市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得以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强化管理和引导

使建筑业发展更科学更规范

通过加强管理、规范引导,优化环境、完善服务,政策支持、扶优助强,促进建筑行业稳步健康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建筑业企业共有1968家,其中特级企业6家,一级143家。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由2005年的16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85亿元,年均增长144亿元,累计施工面积由3113万平方米增长为13308万平方米。工程勘察合同额、工程设计合同额分别由2005年的2亿元、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亿元、27亿元。截至目前,纳入属地化管理的勘察设计、装饰设计企业共有220家,其中甲级资质企业63家、乙级100家、丙级57家,从业人员2.5万人。15家甲级资质企业进入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企业20强,19家大型企业被定为省政府重点扶持的骨干企业。结束了全市无特级建筑业企业的历史,实现了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转变,建筑业企业由“小、散、弱”向“大、全、强”的转变。

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压缩行政审批时间,简化办事程序,为市政工程、轨道交通、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利工程等项目设立“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在市场准入、资质管理、承揽工程、评先评优、开拓市场等方面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为企业“减压”、“解难”,对新开工项目应缴纳的墙改基金和劳保费用,延缓至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前收取,并推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差别化管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注重引导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强科技研发,为全市6家特级企业的科技研发中心各争取60万元的资金支持。

认真做好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工作。出台《郑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暂行规定》,开通投诉热线,受理网上投诉,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确保依法行政

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环境

加大建设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审核工作,“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建委完成《郑州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郑州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法规,备案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委托执法单位的职责分工、执法依据、执法原则、执法程序以及监督措施,大力开展建筑市场综合执法检查,确保了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理顺了执法体制。与全市各县(市、区)建设局、市质量监督站、安全监督站、城建监察支队、市政质监站签订了委托执法协议,对各委托执法单位在职责分工、执法依据、执法原则、执法程序以及对执法中的相关规定和监督措施作了进一步明确。理顺案件审理工作中的检查、立案、调查、取证、审批、处理等环节的执法程序,深入开展全市建设执法队伍规范化活动,对县区建筑市场执法工作进行了指导检查,确保依法行政。

强力推进建设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审核。完成了《郑州市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规定》的调研、论证、起草、上报等相关工作,并通过了法制局的论证。完成了《郑州市建筑市场管理条例》、《郑州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条例》等列入市人大地方性法规修订计划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草拟并上报了《郑州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对新出台的21份规范性文件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并对207份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认定继续有效116份,拟修改4份,废止87份,进一步加强了建设立法和依法建章立制工作。

加大建设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加大对建成房屋质量验收、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及装饰装修工程、各类施工合同、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以及监理单位的监督监察力度,拓宽建设领域执法覆盖面,实行施工现场与建筑市场联动。

积极打造阳光交易平台。全面推行“招标投标监督明示卡”,将招标投标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工作程序、办理时限和投诉方式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实行计算机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干预;开展资格预审,把好评标专家资格预审关,补充完善专家库,做好专家库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并对专家实行定期考核制;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和代理人员的管理;坚持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廉政责任书》,确保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发生;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从根本上遏制了标底泄露所带来的腐败问题。

创新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先后创建了“三级化管理”、“四位一体监督”、“差异化管理”等监督模式。将质量监督中的土建、安装业务进行专业分设,提升了安装工程监督的专业化程度;大力推行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全面开展地铁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轨道交通建设顺利开展;规范监督程序,提高监管效能,培育精品工程,获“中州杯”金奖、“鲁班奖”等,荣获“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等多项荣誉。

扎实开展建筑安全综合治理。认真组织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活动,实施了“质量安全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了保障性住房、城中村安置房、中小学校舍质量安全检查,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治理活动、施工现场外脚手架及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治理、建筑起重机械设备专项检查等多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严格施工现场管理和开工前安全条件审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了建筑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防范能力。同时,大力推广安全监管远程视频监控,并设立远程监控指挥中心,对受监控的施工现场进行不间断的安全巡查。目前已有100多个施工现场纳入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安全监管时空全覆盖。一般事故明显减少,施工安全生产保持了多年的平稳态势,被中华总工会、住建部评为“全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连年获得省、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按照协调发展原则

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

按照城市建设要“大、中、小”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原则,郑州市建委在着力抓好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对全市重点乡镇实行基础设施项目督察和资金奖补的办法,加强重点镇的培育扩大,充分发挥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城乡一体化进程得到加速推进。全市重点镇由33个增至39个,重点镇的镇区面积由2005年的132.7平方公里增加到19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由2005年的92.45万增长到150万。

认真贯彻省政府意见精神,对郑州市74个建制镇新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新建村庄垃圾简易处理设施10个,村庄垃圾站(池)建设100个,村庄人工湿地试点建设项目2个。积极谋划了后装式垃圾压缩车的配装工作、市域范围内统筹城乡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形成了“村组保洁、乡镇收集、县(市、区)运输、集中处理”或“村组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区)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运行机制。全部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

对33个重点(乡)镇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管理。从2008年起,对新开工的202项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深入基层进行逐项核检和督察,充分发挥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对“城乡一体化”试点惠济区补助20万元专项资金,对该区的建设管理进行了跟踪监督和指导,使惠济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008年以来,城中村改造速度加快,全市目前已有96个村(组)、146个自然村被批准实施改造,总拆迁面积为2100多万平方米,涉及拆迁群众2.8万余户,建成交付安置房24800余套。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6.4%,比“十五”末提高7.2个百分点,现代化城镇体系逐步开展,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率先推行新建材新能源

节能减排不再是“口号”

注重加强设备建材产品备案管理工作,向社会公布了郑州市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目录;从设计、审图、施工、监理、质监等环节实行建筑节能闭合式监督管理,率先在全省12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扶持新型墙材生产企业发展;城区新建建筑实现建筑设计节能标准执行率、施工节能标准实施率100%;新材总量折标砖由2005年的32亿块提高到2010年的57亿块;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22.57万平方米。大力推广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分别由2005年的360万吨、370万立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913万吨、865万立方米,实现了城市市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2010年推广预拌砂浆34万吨,创综合效益由2.34亿元提高到4.1亿元。

积极做好慈善帮扶工作

把更多的爱留给灾区

在援建四川灾区工作中,郑州市建委系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行动迅速,夜以继日,多名班子成员亲自带队,时任郑州市建委主任、党委书记郭庆宽多次亲临前线指挥工作,郑州市建委系统4500多名党员干部向党委请战,主动要求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生产安装过渡安置房7342套,安装7026套,创造了令人称赞的“郑州速度”,圆满完成了省、市政府交给的建设任务。援建工作结束后,郑州市建委专门抽调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招投标人员,继续支持当地建设工作。其中赵建世等同志被河南省评为援建工作先进个人。

此外,郑州市建委还对郑州市建材实业总公司124名困难职工进行帮扶,使郑州市建材实业公司6名职工成功脱贫。并先后组织人员到新密市尖山乡田种湾村、登封市大金店镇金西村、上街区东柏社村,为45户困难家庭发放棉被45床、面粉90袋、大米90袋和慰问金13500元,赢得了当地群众和基层组织的交口称赞。

大力组织开展下基层慰问活动。郑州市建委领导深入帮扶社区、农村,慰问帮扶工作队,鼓励他们扎根基层,为帮扶农村、社区多办实事;带领人员到建筑施工一线进行慰问,送去价值4万余元的物品,使施工一线的建筑职工深受鼓舞。

以创建活动为契机

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郑州市建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结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道德模范、文明市民评选,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先后被郑州市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2次被河南省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广泛开展“三优读书”活动,连续两年被郑州市委评为读书学习先进党组织。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职业技能比武,委机关2名干部在郑州市公务员岗位练兵比赛中进入前10名。

此外,郑州市建委还开展了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建委人教育,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关爱农民工”活动,定期举办文明礼仪知识讲座、印发文明礼仪知识手册,组织了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文明行为进机关、进企业、进工地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建设系统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

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同时,郑州市建委还注重完善精神文明的硬件设施。先后建成健身房、图书室、荣誉展厅、室内体育场。遴选反映城乡建设图片80张和书法作品69件装裱悬挂在楼道内,建成文化长廊。为弘扬特色文化,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该单位先后成功承办了“建文杯”全国书法摄影展、郑州市2008年春节建筑职工文艺晚会、商都讲坛等活动。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浓郁之风正在形成。

创先争优,文明创建硕果累累。郑州市建委行政审批大厅、交易中心连续多年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文明窗口”。

“十一五”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市建委主任、党委书记陈新表示,他们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能力,为郑州市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再立新功。(记者 辛莉 本报通讯员 侯庆法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第三篇:##县水利局十一五工作成就

同德县“十一五”水利建设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同德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水利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水利为目标,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主线,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有效应对历年干旱灾害,稳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圆满完成各项水利建设任务,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推动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同德水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投入水利资金2.1亿元,修建各类水利工程119项,其中农灌溉工程14项,干支渠长413.4km,提灌站7座,机井3眼,涝池2座,控制农田灌溉面积4.2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3.25万亩;草灌工程3项,灌溉面积4000亩;防洪工程2项;水保及小流域治理工程4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人饮工程79项,已解决全县59村,共3.7万人和42.8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水电及其它工程18项。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十一五”水利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同德县水利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关于水利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管理,狠抓落实,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是:水利投资规模增大,渠道改造、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管理、水政执法等工作稳步推进,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成效明显。

回眸“十一五”,水利工作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稳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尽快建立起适应县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同德县于2007年8月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并通过了州级验收。水管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效,为水利工程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重新核定了水管单位的性质;其次按水管体制改革定编标准结合单位实际,核定了管理人员编制,实现定编定岗。然后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使水管体制改革见到了实效。二是规划先行,构建水利发展框架。该县水利局结合全县实际修编完成了《同德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编报《同德县三江源二期生态保护和建设水利发展规划》,《同德县农田水利规划》及同德县中小河道治理、山洪地质灾害、易灾地区环境治理规划、人畜饮水安全县级规划、重点城镇水源和重点城镇防洪安全规划共八项专项规划。既为项目储备、规划水利发展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为今后水利建设投资继续大幅度增加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县修建饮水安全工程10项,完成干支管163.13公里,各类阀门井、蓄水池253座,解决了1502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2421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1887万元)。维修改造灌区5项,衬砌干支渠63km,各类建筑物325座,改善灌溉面积11000亩(总投资110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640万元)。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2项,修建谷坊70座,新增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11km2(总投资350万元)。城镇供水改造工程1项,1000T蓄水池1座,改扩建供水管

网25.3公里以及相应的阀门井、检查井等配套附属设施,解决了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及工业企业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总投资890万元)。黄河源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工程,共设立宣传牌10块,标志碑7个,警示碑7个,封育保护面积900 km2(投资91.4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4.54万元)。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十二五”水利工作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同德县水利规划建设项目总投资12.5亿元, 共列工程项目115项,分以下方面具体实施。

(一)防洪工程。

1、江河治理工程7项,河道整治堤防48.5㎞,河道整治清淤4.5㎞,防洪石笼8500立方。

2、山洪灾害防治工程4项,谷坊88座,沟头防护30座,防洪墙13公里。

3、城镇防洪工程4项,规划修建泄洪渠24条,总长6889米,河段防洪堤、防洪墙总长16820米。

(二)民生水利工程。

1、农村牧区人饮安全供水工程43项,埋设干管608.4km支管及入户管541.1km,修建各类阀门井4139座、蓄水池80座及供水点等建筑物2359座,解决3.4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2、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1项,改造干支渠2条总长32公里及配套设施等。

3、新建和改造小型灌区节水工程16项,控制和改善农田及林地灌溉面积6.1万亩。

4、水电农村电气化工程6项,装机4580KW,年发电量2107万度。

5、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5项,维修改造装机3050KW。(三)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4项,对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完成沟

头防护63座,谷坊324座,防洪堤1931米,钢筋石笼41处,水保林1327公顷,种草2360公顷,流域治理面积199平方公里。(四)草原节水灌溉示范及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科加滩、美丽滩、克日布、牧场等草原节水灌溉及饲草料建设项目6项,新增草原节水灌溉面积13.1万亩。(五)新建县城第二水源工程,1000立方米清水池1座,输水管长25公里,充分保证县城未来2-3万人的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工业、绿化用水。(六)新建乡级抗旱服务队6个,防汛物资储备库1座。(七)新建水质检测中心1座,建设城乡供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八)新建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1所。(九)建设县级中心水管所1所,乡(镇)水利(水保)站3所,组建农牧民用水户协会,完善县乡两级水利管理单位基础设施,改善基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基本完成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和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启动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以及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年培训水利科技与管理人才30人(次),通过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建立等,使水利行政执法与水利管理能力得到加强,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十二五”序幕已经拉开,乘着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的春风,水利建设将掀起新的高潮。同德县水利人踌躇满志,他们决心继续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强化“管水、抓水”的工作机制,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努力

使同德水利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 者: 应万成

岗 位: 水利局秘书 助理工程师 单 位: 联系电话: 8592220 ***

同德县水利局

第四篇: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及“十二五”规划意见

“十一五”期间,泗县县委、县政府积始终坚定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不懈加快城乡建设发展步伐,积极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泗县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焕然一新,城镇体系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一、“十一五”主要工作

“十一五”期间,泗县城乡建设工作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和“加快皖北建设”的政策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不断加快城乡规划建设步伐,顺利完成城乡“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城乡建设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县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期间的增长幅度,2010年达到24 %,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目前,全县总人口达到92.5人,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2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23.78%。城市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人均道路铺装面积13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10平方米,用水普及率80%,城镇人口万人拥有公交车 1.5标台,污水处理率达到80%。

(二)城市规划不断健全。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编制城市规划,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委托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建工学院等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修编《泗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编制开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泗城工业示范区详细规划,在市住建委直接指导下,完成道路、绿化、排水等三个专项规划,完成城区“三园三馆”“七路两桥两场”以及20余个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委员会、规划专家评审等制度以及规划审查程序,对城区重要规划建设项目进行集中审查把关,重大项目规划方案采取公开公示方式征求广大市民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逐步形成了“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审批机制,为确保规划设计水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五年审批核发规划“一书两证”1084件,面积202.82万平方米,严格实行规划副证、规划验收证、规划档案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了规划严肃性,保证了城市规划得到科学、有序实施。(三)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1、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由80平方公里扩大至1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由11.41平方公里增至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11.1平方米。

2、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污水处理厂和2个污水提升泵站,新铺设污水收集主支线管网70公里,基本实现城区污水进场处理。启动开发区新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改扩建项目,年新增供水能力60万立方。建成8万平方泗州广场和10万平方府前广场,改建新建城区道路20余条,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启动生活垃圾处理、清水湾公园和古汴河保护项目。新增绿化近10万平方米。

3、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全面实施“一查双拆”政策,切实加快旧城拆迁改造,五年先后完成地块拆迁40余个,拆迁面积62.3万平方米。新开发东城虹郡、玉兰小区、春港花园、东方明珠等20余个规模住宅小区,开发面积达到150余万平方米。完成11万平方米和谐花园(政府安置小区)主体工程。编制完成泗县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并着手实施。建成泗州展览馆、职教中心,实施一环路、环城路、二环路等道路路面和景观工程改造,城市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大幅提升。

(四)住宅与房地产产业稳步发展。

1、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我县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成多元化发展。截至2010年,我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0家。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累计竣工150万平方米。

⒉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商品房交易供需两旺。到2010年底,商品房预销售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实现产值达到22.9亿元,年均递增15%。商品房价格平稳上涨,到2010年底销售均价每平方1996.9元,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3.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先后出台资本金、维修金专户管理制度,泗县物业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物管服务面积由“十五”期间的23万平方米猛增至100万平方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五)建筑业有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施工企业增至12家,实施招标工程项目 126个,总造价为2.951亿元,面积42.48万平方米,应招标工程和公开招标工程招标率均达到100%。五年新增受检项目454个,面积224.8万平方米,造价10.47亿元,竣工工程277个,面积135.8万平方米。全面加强工程质量各方责任主体监管,改革监管模式。工程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年间没有发生一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城区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覆盖率、工程竣工合格率、监理覆盖率均达100%。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理问题,共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8项,共计500万元,未发生新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六)建设法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严格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整治力度,依法开展专项治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对自身的监督。认真培训执法人员,积极组织开展普法活动,把普法教育、法制培训和推进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普法教育取得显著成果。五年来,先后查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1130余起,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使城市建设管理秩序得到有力维护。(七)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

实施工业化、产业化、农产品牌推广战略,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小城镇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完成省、市、县级中心镇(村)规划编制,完成12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15个乡镇村庄布点规划、近70个新农村规划编制设计。完成5个乡镇镇区卫生清洁工程,实施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完成农电网改造,逐步推进土地整理。十一五期间,全县乡镇共投入资金近8亿元,完成开发改造项目70余个,面积145.5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人均道路、人均绿化面积和自来水普及率稳步增长,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二、“十二五”规划意见(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城乡建设工作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抢抓政策机遇,继续以规划为龙头,以“加快皖北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大力提升城市综合使用功能,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调整城市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振兴建筑业,努力推进城乡建设与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总体目标

1、城市化率:十二五期末达到32.4%。城市人口达到31.5万人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五年完成7亿元。

3、住宅与房地产开发投资:五年完成 42亿元,年均递增12%-15%。

4、住宅与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五年施工3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50万平方米;完成28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00万平方米。

5、建筑业总产值:五年完成12.8亿元,年递增15%。

6、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城镇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设计50%以上的标准。

7、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基本原则

1、统筹城乡建设。以城乡统一规划为先导,产业统一布局为基础,基础设施统一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聚集、优势聚集、生产力聚集。

2、坚持规划先行。继续引入先进的规划理念,以规划引导城市健康发展,以规划促进乡镇(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3、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老城改造,强化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更新维护;高标准建设新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

4、保护文化特色。珍惜城乡文化遗产,一要保护,二要发展。防止无知和急功近利式的破坏性建设。

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规划设计和城乡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研究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公众利益与群众具体利益等重大问题。三是坚持民主法制,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努力做到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四是坚持城乡统筹,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理念,稳步推进城乡互动,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工作思路与措施

1、认真落实“老城抓改造,新区抓建设,设施抓配套,功能抓完善”的发展策略。城区重点向东,适度向北、西南方向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省、市级中心镇和区位优势明显的乡镇,壮大城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31.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2.4%。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全力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新建农房必须建到规划点上,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因地制宜逐步改造“空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2、坚持高标准规划。按照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市场化运作、多出精品、争创一流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行政推动、市场运作、企业经营、规范管理、强力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编制步伐。重点编制“三河治理”(石梁河、环城河、小汴河)、“三园”(环城河公园、石梁河公园、幸福闸公园)、开发区(包括老城区)13条道路建设规划;逐步搬迁老城区内行政单位,进一步加快行政中心建设;细化棚户区改造规划,加速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分步实施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3、综合整治老城区,全面改善城市面貌。着力搞好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紧紧围绕老城区做优做美、做大做强、提档升级,突出城市建设项目的科学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把城市建设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与优化产业、市场布局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以实现“三城同创”为切入点,加大城市建设及环境整治的力度,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我县城市品位有较大的提高。重点实施以西关商贸中心、文庙商城、泗州大市场、东港商城、新区商贸城为中心的商业圈;改造汴河路、泗州路、人民路、铁市街等商业步行街;完善西关蔬菜批发市场、高尤综合大市场、西二环装饰城、泗州大市场建设;完善老城区景观绿化带建设。力争建成体育馆、博物馆,启动清水湾公园、小汴河游园项目,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完成开发区新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

4、坚持宏观调控,加快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消除影响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加快实施城区棚户区改造,力争在2013年完成所有目标。一是在“十二五”期末,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计划完成投资达到42亿元,以2010年为基数,年均增长12%-15%;二是在“十二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计划完成3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0万平方米。

5、合理规划布局,切实抓好城市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统筹老城与新区的发展,合理布局发展用地。加速老城拆迁改造,重点实施道路、管网、供水、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三园三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新区路网,力争启动三环路建设。

6、围绕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建筑业。“十二五”期末,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2.8亿元,年均递增10%。加快建筑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速度,做强做大建筑劳务经济,同时,大力推广节约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严把图纸设计、审查、验收关。到“十二五”末,确保我县城镇新建建筑实现节能目标。

第五篇: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 作者: | 更新时间: 2006-7-27 17:17:17 | 文章来源: ]

根据省建设厅《湖北建设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武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局在认真总结全市建设事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今后五年建设事业面临的主要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适应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事业发展全局,切实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宜居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培植产业支撑,努力增强集聚能力,把武穴市建设成为“总体布局合理,现代气息浓郁,村镇风貌独特,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城市形象美观,经济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中等规模现代化城市。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城市规模

“十一五”期末,计划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5%,其中,武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万人。

(二)具体指标

城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市道路铺装率达到90%,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80%,垃圾处理率达到80%,居民生活用电保障率达到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客运车辆12标台,城区规划房屋拆迁6万平方米,补偿资金3000万元,城区实行规范化物业管理小区率达到95%以上。建筑业动力装备率3千瓦/人,技术装备率5000元/人,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总产值的6%。道路、供水、排水、园林、环卫、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电信、供电等主要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镇区供水普及率65%。镇区住宅小区、工业小区或商贸小区基础设施完善。梅川镇加快向小城市发展,其它建制镇争创特色明星镇,全市30%的行政村力争建成整洁亮丽的新农村。

(三)建设任务

“十一五”期间,将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载体,逐步完成十大建设工程,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现代化的中等规模城市。具体建设工程如下:

一是中心城区道路建设。工程计划投资8000万元,全面配套城市道路,形成“内成网,外成环”的城市道路格局,其中刊江大道西段工程投资3000万元,完成道路及排水绿化设施;投资5000万元,贯通月塘路、广济大道、玉湖路、粮食路、21号路、凤凰路等路段,硬化主干道15公里。

二是供水改造工程。对自来水二厂进行扩建改造,日新增供水能力3万吨,实现供水能力6万吨,改造、建设供水管道84公里,在官桥新增一座加压泵站,满足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需要。

三是排水疏通工程。尽快完成第四期排水工程,重点解决龙港路以东、民主路以西、刊江大道以南、广济大道以北地区的排水问题,完善城区排水体系,对区域内的三条污水港进行改造。该项目排水服务面积1.38平方公里,排水方式以分流制为主,管网总长1万米,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

四是启动杨林新区建设。按照省政府2002年批复的《武穴市城市总体规划》,抓紧杨林新区建设规划编制,启动杨林新区建设,以市行政中心为牵引,新建市政广场,加快新区建设步伐。

五是小区建设工程。编制一批小区建设规划,重点高标准开发建设大桥小区、饶之美小区、张博也小区、李顶武小区等8-10个小区。规划控制改造老城区,加大对旧城区的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逐步建设力度,将旧城区建成设计新颖、环境优美、居住宽松的多个高标准小区。各镇也要建有50户以上的小区1—2个,同时,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在新老城区开发建设中,发挥建筑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拉动和推动作用。

六是管道管网工程。继续加快城区液化气管道安装工程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方便市民生活。项目规划设计能力为日供气20吨,服务能力为5万户,15—25万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用5年时间完成。对老城区的各种管网建设实行地下经营建设,新区建设按照地上建设与地下管网建设同步进行。

七是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一座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填埋总量为500万m3,日处理垃圾能力达200吨,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建成一座粪便处理厂,用于处理未排入污水管网的粪便设施。新建2座车辆进城冲洗站,保证入城车辆清洁卫生。新建80座水冲式公厕和8座垃圾中转站,购置8台封闭垃圾清运车,3台吸粪车,6台洒水车和200台三轮式保洁车、650个果皮箱,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

八是污水处理厂工程。基本解决城区工业、生活污水对“一湖两港”(武山湖、东港、西港)及长江水体造成的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设计规模为日产处理污水5万立方米,总投资7200万元。

九是“美湖工程”。以武山湖风景区为依托,以武石大道快速公路为连接线,加快武山湖沿湖堤防道路建设,加强武山湖水质保护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

十是绿化工程。在绿化布局上做到新建一场、绿化两路、治理三港、建设四园、美化五点,即:积极参与行政中心市政广场筹建工作,精心设计绿化方案,努力将其建成精品工程;高质量绿化18号路和刊江大道至石佛寺路段绿化工程;治理东港、下官港和西港,沿港建设绿化带,使污水港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扩建药圣公园,建设滨江公园、杨林公园和月湖公园;在城区建设五处街头景点(即永宁大道与明珠路交叉处西北角和东北角、广济大道与玉湖路交叉处东北角、广济大道以北城西气站以西地块、北川路与玉湖路交叉口西南角、天宝路与景阳路交叉地块西南角)。龙潭公园将通过招商引资,逐年更换现有小型陈旧游乐设备,增设新型游乐项目,进一步优化市民游园环境。同时加强外滩规划控制建设,使其成为城区多功能的市民休闲长廊。

(四)建筑房地产业

加快我市建筑业的振兴和发展,使之成为武穴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十一五”期末,组建1家一级建筑施工总承包大型集团企业,5家二级总承包施工企业,多家三级总承包施工企业和多家劳务、租赁等专业承包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左右,生产能力、队伍素质、工程质量明显提高,项目报建率、公开招标率、工程质量合格率均达100%,优良品率达35%以上,年完成建安产值6亿元,年实现利税1500万元。年利润总额800万元,年人均劳动生产率2万元。同时,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力度,在确保直管公房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国有直管公房保值增值。全面清理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城市房屋拆迁等相关行业管

理力度。从严加强规划,有效整合勘察设计、监理机构,提高建筑设计、监理水平。

三、改革方向和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建设事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黄冈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建设事业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和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一)加大建设行业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管理体制

1、进一步理顺建设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十一五”期间出台一系列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使城市建设管理规范有序。

2、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发挥土地储备中心作用,采取“公司制”方式,建立自筹、自用、自还的城市建设投资机制,盘活基础设施配套存量资产,鼓励私营资本进入城市建设。落实建设项目异地绿化制度,推动城市绿化向纵深发展。

3、加快建设行业价格改革步伐,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建行业价格体系。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尽快完善城市供水、供气、公交、垃圾清运处理等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应的收费办法,并根据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原则,体现供求关系,使其达到合理的价格和利润水平。

4、深化建设行业企事业改革,建立现代建设行业企业制度。完成全市市政公用单位、建筑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改制工作,建立为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全过程提供技术性、管理性服务的勘察设计咨询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市经营,重点盘活土地存量和固定资产存量,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市政工程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严格控制这类企业的数量,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强化建设行业管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1、完成市域体系规划编制。确定科学的城市、村镇发展规模,提高规划对城、镇、村建设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老城区建设项目“门槛”,建立储备金制度,滚动改造开发老城区,通过规划调控,使城市建设向新区聚集。建立规划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加大规划执法和宣传力度,提高城市规划依法行政水平。完成城市基础性测量工作,编制各类建设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和统筹兼顾,做到近、中、远结合,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培育和规范建设市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加快发展工程建设中介服务组织,强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的执行和工程技术标准的管理。进一步加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建立和健全勘察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包括施工图纸设计文件审查、建筑材料制品质量认证、施工监理、质量检验和安全监督在内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消除工程质量通病,使工程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力推进禁止实心粘土砖,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整合市域内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安装力量,大力开拓市内外建筑市场;规范建筑市场,严格实施业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形成有序竞争机制,提高建筑业技术装备水平,使建筑业成为带动武穴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3、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下大力气抓好国有直管公房安全管理,排除安全隐患,确

保公房使用安全;对破、旧国有直管公房实行整片、联合开发,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新建小区一律推行规范化物业管理,对旧住宅区通过清理整顿,妥善处理遗留问题,使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同步推进,对住宅组团,零星住宅楼,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继续规范房地产交易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管理秩序,建立规范、高效的房地产交易大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房交会、房展,加快房地产市场流通;完善房地产交易规划,严格实行房地产交易申报和备案制度,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跟踪管理,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意见书制度、项目资本金制度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制度,建立商品房预售款监督机制;加强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资质资格管理,大力开展“放心中介”创建活动;加大房地产市场监察力度,从严查处商品房开发中的私下交易、合同欺诈、面积缩水、重复抵押、多头出售、虚假广告等违规行为,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

(三)加强城市管理 提升城市品位

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精干的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公用设施、交通秩序的综合治理,落实好“门前四包”、“庭院三包”责任制和路段长负责制,抓好城市长效管理。加大城区“三港”的清淤整治和占道经营的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档次和水平。认真贯彻城市公交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以国营公交为主体的公交客运,积极稳妥地发展的士客运,切实搞好城市客运车辆总量控制,加强城市客运交通的监督管理,确保城市客运市场有序发展。加强对市政公用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格城市道路、路灯、园林绿化设施侵占、损坏、迁移等审批手续,搞好公用设施的维修养护与管理,提高完好率。

(四)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加强镇区建设,提高镇区功能。“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楚天杯”、“大别山杯”创建活动为主线,全面构建以武穴城区为中心,以田镇、龙坪、石佛寺为组团的中等城市框架,建立完善以梅川、龙坪、花桥为重点,以余川、大金、石佛寺、四望、大法寺、田镇、万丈湖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各镇区建设努力实现七个一:即一个行政区、一个商贸区、一个居住区、一个工业基地、一个小公园、一条文明示范街、一处供水设施。到2010年,全市各镇处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镇区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加快,供水普及率达到 90%,绿化覆盖率达 30%,人均道路面积达6平方米,污水和垃圾得到处理。实现“123”目标,即1个全国示范镇、2个全省示范镇、3个黄冈市示范镇。

2、加强村庄建设和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先行,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率先对20个村进行重点建设和整治,逐步推广实施“12345”工程,即“一有”(村庄总体规划)、“二建”(建设一个运动场所和一个文化场所)、“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路)和“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沼气),争创文明村镇示范村,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村级公共事业,切实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基本做到公路及村内主干道路硬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充分绿化,住宅建设多户连体,富有特色,实现村容村貌整洁。

下载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

    电力发展十一五成就总结

    ——“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

    西藏城乡建设50年成就[本站推荐]

    西藏城乡建设50年成就 西藏城乡建设五十年成就五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卓绝......

    情系民生成就显著共建和谐信心百倍

    情系民生成就显著共建和谐信心百倍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一系列民生问题不断......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11.4.19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地域:信息类别:行业类别: 作者:发布人:发布时间:2011-04-19 16:48:13.0 “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在关......

    城乡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城乡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城乡建设工作自查报告1 市政务中心进行了认真疏理,我中心所承担的“创建任务”有5项指标,我们对照指标要求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第一项指......

    “十一五”江西教育事业成就辉煌(5篇)

    江西首页 > 行业数据> 教育 >“十一五”江西教育事业成就辉煌“十一五”江西教育事业成就辉煌“十五”期间,江西省教育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了以九年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