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藏城乡建设50年成就[本站推荐]
西藏城乡建设50年成就
西藏城乡建设五十年成就
五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西藏城乡建设事业得到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镇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各级城镇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物质支撑,有力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进入全面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一、西藏城乡建设历程
从1951年到2009年的五十余年间,西藏城乡建设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和平解放(1951年)后至民主改革前(1959年)。由于当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大规模建设城镇和改造城镇的条件尚未成熟,国家仅在各城镇投资建设了一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随着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以及拉萨至日喀则、江孜、亚东、泽当等公路的建成,在中共西藏工委及各分工委所在地城镇和驻藏部队驻地,进行了小规模的基本建设,修建了一批机关住房、学校、医院、银行、邮电所、贸易公司、交通运输站、气象站、电站、影剧院等基础设施。同时扩建了各条公路沿线的一批原有居民村落,形成了江达镇、扎木镇、八一镇、羊八井镇等一批新兴城镇。
第二阶段是民主改革(1959)后至改革开放前(1978)。民主改革后,经国务院批准,西藏设置7个地(市)72个县。西藏逐步开始了有计划的城镇建设,国家陆续投入巨资,大规模建设与改造拉萨、日喀则、昌都等传统城镇。在“三线”建设时期分别扩建和新建了八
一、扎木两镇,为巩固国防新建了狮泉河镇。其它城镇的市政基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72个县逐步建立起数百人至数万人规模不等的小城镇。至1981年末,全区已设立1个地级市(拉萨市)和9个建制镇,城镇人口约达18.31万人。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1978)以来至今。西藏与我国的其他地区一样,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上实行以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为主,农蓄林副产品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方针,鼓励农牧民进城经营工商业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0多万农牧民和内地的工商户进入西藏各地的城镇经营工商业,全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为适应新形势下城镇的建设发展,各主要城镇
相继编制了城镇总体规划,颁布了住宅建设、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市政管理等方面的法规与政策。80年代后期,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城镇建设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由于在广大农牧区实行了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政策,农牧区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牧区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聚集,不仅推动了城镇的建设发展与繁荣,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城镇化发展的进程。特别是1985年为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中央动员全国九省市援助西藏建设43项重点工程,为全区城镇建设创造了一次大的发展机遇,主要城镇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新修了下水道,铺设了黑色路面或水泥路面,安装了自来水,提高了城镇的给水排水普及率,改造一批城镇旧房和危房,方便了城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城镇的数量从1981年的10个增加到1992年的33个,城镇人口从18.31万人增至32.19万人,城镇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安排62项重点援助项目,西藏的城镇建设再次得到了巨大发展。在62项工程中,城镇建设项目10项,总投资15亿元左右;与城镇建设息息相关的能源项目17个,邮电、通讯、交通等项目7个,总投资13亿元以上。这些项目的实施,新增水电装机容量37400千瓦,年增发电量2亿千瓦小时,使主要地(市)所在地的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得到了缓解,改善了城镇的道路交通、饮水、通讯和生活条件。
二、西藏城乡建设成就
1、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规划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增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青藏铁路顺利通车,西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乡建设蓬勃发展,同时,城乡规划滞后于城乡建设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整合有限资源,加快了各层级城镇规划的编制(修编)、审批工作。目前,经过全区城镇规划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西藏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经修改完善,已进入终审报批阶段。全区城镇体系规划根据西藏实际,审时度势,制定了城镇“非均衡”发展战略,架构“梯级发展”设想,构建具备西藏城镇发展特点的三级城镇体系,为全区各城镇协调发展绘制宏伟蓝图;到目前为止,完成了7地(市)所在地城镇、71个县城所在地城镇和部分重点建制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审批工作,有效地发挥了城镇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城镇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完成了部分地(市)所在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提升城镇品位,加大城镇规划实施力度提供了依据,全区县及县以上城镇近期建设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也正在进行当中;完成了拉萨市布达拉宫周边的保护规划和八廓街保护规划,指引历史文化名城、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建设工作有序进
行;完成日喀则市、江孜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送审稿;编制了一批小康示范村规划,推动了村镇建设事业的发展;编制完成《全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报告》和《全区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这为推动我区的风景名胜区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城镇服务功能大幅提升
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一些以寺庙为中心,依托贵族、农奴主庄园或宗山逐步形成的聚居区,没有起码的城镇设施,没有一寸黑色路面,城镇道路凹凸不平。当时拉萨的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在拉萨等地开始修建了一些供电、医疗、文教卫生、道路等公共设施,西藏城镇建设开始起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先后形成了三次大的建设高潮,拉萨市等七地市行署所在地城镇先后建成了一批等级路面和现代化供水、排水、道路照明等设施,西藏城镇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中央召开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随着中央和全国各兄弟省市对口援藏力度的不断加大,城镇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加大,我区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为西藏城乡建设的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城镇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正日趋完善,城镇功能品位逐步提高,开展城镇绿化、美化工程和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使城镇环境和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目前,西藏全区共有设市城市2个、县城71个和140个建制镇,城镇人口约100.82万人,城镇现状建成区面积达195.22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面积达532.33平方公里。城镇道路总长495公里,建成区绿化率已达23%,配建了一定数量的各类停车场、广场、街心花园,完善了城镇功能。七地(市)所在地城镇基本形成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系统;大量城镇形成了依托区域性主要交通干线发展的道路骨架、县城所在地城镇基本建成了包括1―2条城镇主要道路的路网结构,一些县城还完善了部分支路,各级城镇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各级城镇普遍结束了没有供水、排水设施,居民饮用水全靠打土井提水或到河溪中背水的历史,全区建成自来水厂77座,供水管道1337.28公里,日综合供水能力达到40多万立方米,全年供水总量达11718.9万立方米,城镇供水人口为62.5万人,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61.99%;基本完善了地(市)所在地城镇排水系统,部分县城建成了排水干管,全区城镇排水管道长395.26千米,基本解决了建成区排水问题;全区共有各类液化气加气站100家(含LPG汽车加气站),城镇液化气年用量1.1万立方米,城镇燃气普及率达80%。燃气和太阳灶在许多城镇得到广泛普及,结束了长期依赖牛粪、柴火和煤油炉的时代,极大的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部分地市的垃圾填埋场已建成使用。目前,拉萨市的供气、供暖项目规划设计已全面启动,现已完成供气、供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工作,争取年底开工建设,力争两年内实现供气目标。全区共有环卫从业人员3606名,环卫专用车辆244台,清扫保洁
道路面积863.25万平方米,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82.47万吨,公厕492座;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28座,年生活垃圾处理量为36.95万吨。随着环卫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强,我区已逐步建立起稳定、完善的垃圾清扫、收集、转运、处理工作机制。
西藏完成了拉萨贡嘎机场改扩建工程、西藏大学改扩建工程、拉萨金珠西路、当热路改扩建、火车站及配套设施、拉萨柳梧大桥、林芝机场以及布达拉宫广场、宗角禄康公园、扎什伦布寺广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一大批标志性建设工程。并结合藏民族的风格特点,建成了一批反映高原风光、民族风格的雕塑,极大地丰富了城镇景观。拉萨市和各地区所在地城镇道路纵横有序,一批批博物馆、枢纽大楼、高楼大厦、会展中心、公园广场等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城镇市容环境面貌大为改观,面向城镇居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西藏对城镇建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日益重视,历史文化名胜保护成效明显。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市和一些县及贡嘎机场周边等重要城镇开展了原有建筑的民族特色改造,成为城镇的一个“亮点”。2001年昌都镇昌庆街改造工程、2004年日喀则后藏风情步行街、2006年林芝八一镇生态与绿化建设项目均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与此同时,国家还先后投入巨资对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修缮,八廓街、布达拉宫广场、扎什伦布寺广场周围环境整治和旧城区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在城镇建设管理方面,全区现有城镇管理执法人员517人。目前除拉萨市成立专门机构(拉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外,其他一些城镇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很多设立了城镇管理综合执法队进行管理。城镇管理工作在体制机制建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不小的成就,建设行为有据可查、违法行为有法可依、市政功能有效发挥、城乡建设井井有条。
农牧民安居工程积极推进、农牧民住居条件日趋改善
西藏和平解放前,房屋和土地等生产资料都由“三大领主”控制,广大农牧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条件很差。自治区成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房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区采取积极灵活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加大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十一五”时期,西藏通过农房改造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扶贫建设工程、地方病重病区群众搬迁工程、边境县乡“兴边富民”工程,力争经5年的努力完成近22万户农牧民的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使西藏80%的农牧民住进安全、适用的新房。到2008年底,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累计完成17.23万户,占总计划的78.37%,政府投入资金超过
80亿元,60万农牧民搬入新居,农牧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1.7平方米。在继续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工作的同时,严格按照规划及相关预定方案,加强农牧区公共组织活动场所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邮政、沼气等设施,防止形成单一的住居孤岛。同时,按照“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沟)和“三化”(绿化、美化、净化)的标准有序推进农牧区村庄综合治理工程。如今,西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从自身实际出发,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坚实迈进。
4、风景名胜区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全区风景名胜区体系架构逐步建立
为了响应区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号召,将我区的风景名胜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为发展我区的旅游事业服好务,我区加快了风景名胜区建设工作的步伐。继1988年成立雅砻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我区在经过充分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西藏自治区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并于2008年组织了“念青唐古拉山-纳木措”、“唐古拉山-怒江源”、“土林-古格”三景区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工作。目前,前期的申报、评审、完善工作已经完成,进入了最后的国务院批准设立阶段。同时,为大力挖掘我区的风景名胜资源优势、使我区的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起草完成了《西藏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审查办法》等相关配套规章,经修订完善,已报自治区政府审议。这为今后我区风景名胜区的申报、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步入正常的法制化轨道铺平了道路。
三、西藏城乡建设展望
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我区城乡建设事业,有利于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目标、稳定我区生态环境、增强西藏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协调中心功能、巩固国防、树立国家对外交往门户形象、完善西部经济市场节点、促进区内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西藏城镇服务功能水平,在推动全区跨越式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有其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我区将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时期中央西藏工作会议精神、依据中央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我区城乡建设跨越式发展步伐,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方式方法统筹产业化、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建设发展,增强农牧区经济活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增加农牧民收入、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科学布局,树立“非均衡”发展观,突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抓住中央关心和全国对口援助的有利时机,将城镇建设纳入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中,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建设一批经济繁荣、互补性强、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我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搞好城镇布局、城镇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拉萨为中心,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城乡纽带,镇为基础的多元城镇体系。同时,也要符合西藏实际,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不贪大求洋、不急功近利,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所以,我区的城镇化发展一定要处理好规划与建设、建设与管理、共性与特色、现代与传统、开发与保护几对关系,注重度的把握,任何一方的偏颇都可能造成整个城乡建设工作的失衡。
我们要抓住当前发展的有利时机,借助自身的发展优势,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大力推动我区的城镇化进程。坚持以促进经济增长、孵化城镇特色产业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积极探索符合西藏特点的城镇化道路,以加强城乡规划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房改造和大力发展住宅与房地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我区的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
环县“十一五”城乡建设工作成就显著
2010-12-28 17:12:39作者:庆阳市建设局 来源:庆阳市建设局 浏览次数:70
“十一五”期间,环县县城乡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思路,努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五年来,累计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总投资20.3亿元,城镇化率达到27.5%。
一、立足县情,着眼长远,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绘就发展蓝图
蓝图是发展的方向,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五年来,环县紧紧抓住城乡规划这一“龙头”,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以规划引领建设,推动城乡发展。按照县城、乡镇和村镇三个层次,编制了《环县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绘就了城乡建设和发展蓝图。
(一)县城规划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编制完成了《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于2008年着手《环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资料的收集等前期工作,2009年4月正式委托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环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新修编总规范围南至十八里沟以南410m,北至十五里沟桥以北,东至城东塬畔,西至白草塬,包括庙儿沟水源保护区、玉皇山、赵沟门,控制区域总面积为53.536km2。建设用地范围南至十八里沟以南410m,北至五里屯园艺场,东至城东塬畔,西至西山、玉皇山顶,规划总面积为20.71km2,目前已经通过市上评审和县人大常委会审议,上报市政府审批后即可实施。同时,为顺利实施南区拓建,今年年初委托编制《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现已通过市县评审,正在衔接报批。
(二)小城镇规划全部完成。从2000年开始,组织对全县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进行第三轮修编。目前,20个乡镇(环城镇除外)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已全部完成,按照新的规划要求实施建设,实现了小城镇规划全覆盖。
(三)新农村规划稳步推进。2007年,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高规格编制村庄总体规划,目前已完成了曲子镇楼房子、木钵镇殷家桥等33个沿川行政村的村庄规划。
二、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打造发展平台
按照“做大做强县城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分步实施新农村”的城乡建设总体思路,坚持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并举,加大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助推新区开发为目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市政道路框架全面形成。累计完成投资97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环江新区环江大道、滨河路、兴隆路、翼龙路、广场路、文化路、康居路、南环路、滨江路、文昌路等11条10.9公里市政道路,完成了旧城区灵武路、东台路、老城路、城北路、育才路、成业路、东台中路、环州南路等8条5.8公里市政道路全面改造,全面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区路网结构。目前,县城道路总长度达到21.3公里,面积52.4万平方米。二是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建和改建的19条市政道路全部配套实施了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工程。截止目前,共有排水主干管道18.8公里,各种路灯、景观灯1236盏;建成DN50mm以上输配水管网63公里,日供水能力4770m3,自来水普及率98%;建成城区公共绿地21处,绿化面积10.7万平方米,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到位,服务功能趋于完善。
(二)公用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新区开发充分利用公用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全面加快公用事业发展。一是公共环境得到改善。修建了县城北入口广场和灵武台公园等一批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场所,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西山环境治理与地域文化开发项目,先后完成了赵沟门跨河桥、西山公路、上山台阶、步云桥、桥西小广场、给排水、绿化、人行道硬化及亮化等工程,基本建成四大景区,共完成投资3900万元;建成了一批行政事业办公项目和道情皮影博物馆、体育场、环县四中、红星小学4处文化体育场所,新建初中综合教学楼、四中学生宿舍楼、医院门诊大楼等社会事业项目正在抓紧实施,完善了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了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民生工程得到落实。累计投资390万元解决县城生活用水问题,在水厂院内打深井1眼,增加出水量600m³/日,引进15吨/小时一级反渗透纯水设备生产线,实施了城区饮用水质除六价铬改造项目,利用化学处理工艺解决六价铬超标问题,日处理能力4000m³,提高了供水质量;计划投资49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配套敷设污水收集管网26.6公里,目前已完成厂区内所有构建筑物主体,设备也已购回,敷设管网10.4公里,完成投资3300万元;北区集中供热工程已委托兰州城市建设设计院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省发改委组织通过可研评审。三是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提升。投资650万元的汽车南站已经竣工,内部装修及配套设施完成后即可投用;建成了世纪大厦1处商业大厦和环江大酒店1个大型酒店,华强、金鹏、台州和银州4条商业步行街,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830万元,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带动了城镇的快速发展。
(三)住房建设项目强势推进。随着环江新区的开发,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一批保障性住房建成入住,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五年来共实施房地产开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项目20个,总建筑面积37.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4.1亿元。一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重点实施了锦江、园丁园和天庆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16个,规划建设住宅楼共94幢,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目前,已有4个小区40幢住宅楼建成入住,另有54幢正在建设之中,累计完成投资
2.7亿元。二是经济适用房项目。开工实施经济适用住宅楼4 幢,总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截止目前,已建成入住的1幢5184平方米,正在施工建设的3幢,完成投资1720万元;三是廉
租住房项目。规划建设廉租住房4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915万元,目前已有1幢竣工,其余3幢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投资1600万元。
(四)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十一五”以来,通过政府投资、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和部门扶持等途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实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基本完成了小城镇改造。一是小城镇建设按照“沿川乡镇提水平,山后乡镇大变样”的发展思路,共实施小城镇建设15个,完成投资4.2亿元,打造了以甜水镇、车道乡、合道乡等为代表的小城镇亮点工程,增强了小城镇的带动和服务功能。二是村镇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同步进行,投资1.28亿元,实施小康农宅项目85个;投资1.1亿元,实施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3160户,集镇建设完成投资5200万元,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村级集镇和小康农宅,增强了带动能力,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使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依法行政,强化管理,逐步规范城市运营秩序,巩固发展成果
按照“高标准规划,大手笔运作,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严格依法办事,完善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加强规划监察,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要求,严格落实《城乡规划法》和“一书两证”制度,依据《环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业详细规划,加大监察和执法力度,对未办理相关证件的违章违规建筑,严格依法查处,坚决制止未批先建、乱占乱建、乱搭滥建行为。
(二)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大力实施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监督监察,控制建设性质和规模。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和施工安全责任制度,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监督,落实参建五方责任,努力做到各项建设工程不留质量隐患,不出安全责任事故。
(三)加强综合管理,提高城市品位。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全面加强综合管理,改善城乡面貌,提高城乡发展软实力。一是理顺城市管理机制。县上先后成立了园林管理局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城市管理机构,修订完善了《环县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各乡镇也成立了市容监察队,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制定出台了《户外广告申请许可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按照宣传教育与经济处罚相结合、经常性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强化了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户外广告、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管理,各乡镇全面加强了公路沿线和集镇市场的综合整治,使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投资环境。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从整治“脏、乱、差“入手,坚决取缔占道经营和流动摊点等违章经营行为,严厉打击随意破坏路灯、给排水等市政设施行为,确保各项设施齐全,功能发挥正常。
第三篇:城乡建设年活动汇报
城乡建设年活动进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根据县“八项工程”部署和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年活动”,重点抓好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规划编制
2012年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了《封丘县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的第四轮修编工作。规划编制单位从现场调研、勘察到6次和县政府及主要部门进行沟通收集基础资料,反复征求意见,于2013年5月初步形成了规划编制成果。然后,又以新闻媒体、宣传车等多种渠道进行了宣传和征求民众意见3次,形成了总体规划成果评审稿,并于2014年6月14号通过了专家评审。正在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修改、完善后报县人大审议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11个乡镇规划上报待批。
二、项目建设
(一)房地产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房地产项目14个,总投资97.65亿元,已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88.75亿元。
凯旋城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15亩,总投资15亿元。目前五幢商住楼主体已封顶,四幢住宅楼正在主体施工。
目前六幢住宅楼主体完工,两幢住宅楼主体施工。
佳联国际: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总投资4.6亿元,商业广场已投入使用,三幢安置楼、五幢商品楼主体已完工。
陈桥御园: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目前8幢住宅楼正在主体已封顶。
嵩基鸿润城、东城水岸、水岸名家等房地产建设项目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2013年9.6万㎡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配套设施;2014年4.8万㎡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正在主体施工。
(三)园林绿化项目。
实施园林、绿化项目3个,总投资28750万元。
道路绿化。投资750万元对西环、北环、东风路东段进行了绿化,新增绿化带18.28万㎡。
天然渠滨河公园项目。全长5.5公里,计划总投资2亿元,分三期建设,图纸规划设计、评审已完成。
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20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目前规划设计初稿已完成,正在探讨建设模式。
(四)市政道路建设项目。
计划实施市政道路项目10个,总投资12774万元。
建国路:红线宽35米,长460米,主路面15米,计划投资113万元,已完工。
侧各3200米及一干渠过路涵一座,正在做规划设计。
(四)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共实施项目4个,总投资21778万元。
城区天然气项目:铺设高压管线20.9公里,城区中压管线53.2公里,新增日供气量2.9万立方,总投资1亿元。目前世纪花园小区已通气,锦绣温泉花园、文苑小区、水岸名家、瑞封花园等小区正在入户管网安装。
城区排水设施升级改造项目:新建县城城区区防汛堤排站3座,改造排水管网17.5千米,升级改造防汛泵站3座,总投资4790万元。目前振兴路、文化路排水管网正在施工;文化路提排站正在建设,南干道排水管网已完工。
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新建日处理能力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配套新铺设污水收集管网10.2公里,总投资6598万元,工程招标已完成,正在搭设临建,部分工程已开始基础开挖。
北干道(十支渠—幸福路)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新铺设管网2252米,总投资390万元,已于5月份完工。
(五)人防工程。今年共审批人防工程2.66万㎡,其中佳联国际1.3万㎡,嘉祥名郡9500㎡,东方名郡4100㎡,正在设计中。
(六)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第一、第二工程已通过验收,第三工程基本完工。第四工程涉及9个乡镇177个行政村,建设规模36.1万亩,总投资5.6亿元,目前完成投资
检查,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完善城乡生活垃圾集运体系建设,从今年1月份起,安排9辆垃圾压缩车对干线公路沿线500米内的74个行政村实施生活垃圾统一清理清运处理,共清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9000余吨。
四、存在问题
一是城市基础建设不完备,城市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城镇规划的起点不高,规划实施管理不到位,老城区的房屋密度过大。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精品。三是城市管理还不到位,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需加大治理力度。四是部分项目因征地补偿等问题影响工程进度。五是旧城(城中村)改造难度大,项目推进难,征收拆迁效果不明显。
五、下半年计划
(一)强化规划编制。
重点抓好《封丘县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绿化水系专项规划》、《城市重要节点、主要干道及城市重要片区城市设计》、《加油、加气布点专项规划》、《封丘县汽车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封丘县产业集聚区扩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起重园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四篇:感受西藏50周年成就的看法
感受西藏50周年成就的看法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秘、朦胧、圣洁的藏族文化,正是一株永不凋零的雪莲花。而今,在党和政府的精心呵护下,这朵雪莲花更加美丽、更加灿烂。今年是我国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短短50载,跨越上千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平息了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得解放,西藏人民由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藏社会由此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民主改革是改变西藏人民命运的伟大抉择,是新旧西藏历史的分水岭,是世界废奴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权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黑暗、残酷比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毛主席曾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西藏的农奴制度,就像我们春秋战国时代那个庄园制度,说奴隶不是奴隶,自由农民不是自由农民,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农奴制度。”这一制度的典型特征,一是社会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占西藏人口5%的“三大领主”,即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占有西藏全部土地、草场和绝大部分牲畜;而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土地。二是实行政教合一。寺庙占有西藏土地的36.8%,宗教上层既是最大的农奴主集团,又是主要的政治统治者,同时还在文化和信仰领域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控制。三是具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旧西藏地方法典把人分为三等九级,农奴主可以把农奴租让、抵押、出卖给其他领主,寺庙里同样等级森严,贫苦、低级的僧人只能做寺庙的奴役,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任何权利学习文化和宗教经典。农奴主掌握着农奴生、死、婚、嫁大权。他们占有农奴的人身,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依靠党和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通过民主改革,在西藏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广大农奴和奴隶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经济上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的生产关系,广大农奴和奴隶有了自己的土地、牲畜和生产资料,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在思想上摆脱了封建农奴制腐朽思想的枷锁,实行了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真正得以实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走上了发展进步的崭新道路,西藏各族人民人生命运发生根本转变
西藏经济发展实现巨大飞跃:
●制定实施农村“三个长期不变”、教育“三包”、农牧民免费医疗、农牧民安居工程、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等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极大改善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50年来,中央直接投资近1000亿元,相继实施400多项重点建设项目,尤其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开辟了西藏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代。目前,西藏已形成以公路为主,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百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新房,城镇居民住上了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
●2008年,西藏地区GDP395.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59年增长65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76元,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82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59年的2190万元增加到24.88亿元。
●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17所、在校生达54.74万人,分别比1959年增长67倍和30倍,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时的35.5岁上升到67岁。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39个、卫生技术人员9098人,分别比1959年增长22倍和12倍;科技事业稳步发展,科技推广体系基本建立,现有33个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控制在4.3%以内。曾经被身为农奴的许多藏族同胞,因民主改革而如今有许多成为了社会管理者、科技英才等等,都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真是应了那句歌词“翻身农奴当家做主人”。历史雄辩地证明,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使百万农奴和奴隶站起来,这不仅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篇章,而且在国际禁奴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彪炳千秋的一个伟大壮举。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占西藏人口95%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就没有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就没有西藏各族人民今天的美好生活。
历史也雄辩地证明,复辟没有出路,分裂也没有前途。时代要前进,社会要进步,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意志不可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志不可动摇,推动西藏实现现代化、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西藏的意志不可动摇。我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继续弘扬民主改革的伟大成果,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保稳定、促发展、奔小康,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必将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第五篇: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
首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衣 食 住 行 用 娱乐
“三大件”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手表、自行车、收音机;20世纪70年代——洗衣机、缝纫机、照相机:20世纪80年代——冰箱、彩电、录像机;20世纪90年代——手提电话、空调、音响;新世纪——楼房、电脑、私家车。
从以上对比的图片看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下面,我将从6个方面谈一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推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思想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号召人们彻底打破思想枷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转变,才可能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变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进而迎来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内核,为我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活力源泉。
二、改革开放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就在农村和局部地区铺开,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农产品日渐丰富,但城市经济因延续计划管理体制未见大的起色。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经过不懈探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5个主要环节,同时要求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要求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的认可,也是使市场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起点。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尽管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却再上新台阶,过去五年年均经济增速超过7%,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五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超过7%,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韧性增强。
三、从环境问题大国到美丽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土地荒漠化和沙灾、水土流失、旱灾和水灾、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他国家针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发表了“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提出了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付中国的新遏制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在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美丽中国的显著标志。
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美丽中国的绚丽画卷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四、改革开放推动国家从人治走向法治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传统。坚定走依法治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同志就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 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以前,不管办什么事,都是人说了算,可现在不同了,是法律说了算。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司法改革、建设法治国家做了全局性部署,其中提出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此外,近五年来,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多种手段,重拳打击多种违法案件,守护了百姓的安宁,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对于政府和执法机关,全国所有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均已公布,明确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厘清权力边界。
五、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从闭关锁国转向全方位开放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使国内商品市场丰富和繁荣起来,使市场因素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有力冲击了计划经济的樊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由沿海地区迅速向内陆腹地拓展。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我 国吸收利用外资从弥补“双缺口”为主转向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转变,利用外资实现新发展,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不仅仅在局限于引进来,更拓展到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G20峰会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1、“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 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2、G20峰会
20国集团,又称G20,它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作为G20峰会峰会的成员国,积极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开放的平台。
杭州在2016年承办了G20峰会。
3、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增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亚太经合组织总人口达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40%,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56%,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量的48%。这一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4、亚投行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建立亚投行,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 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目前成员总数增至87个,成员从亚洲拓展至全球。截止2019年底,共贷出42亿美元,投资项目从贫民窟到地铁均有覆盖。
5、雄安新区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于河北省保定市内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观看《雄安新区》介绍片
6、海南自由贸易港
2018年,国家把海南确定为自由贸易港,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2017年,海南省入境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次,提前三年实现2020年目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9.5%。在全球经济衰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领军者、推动者,这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六、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人民生活从贫穷落后转向小康。
改革开放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
改革4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从1978年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3361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12363元。居民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6年的29.3%和32.2%,人民生活从满足于吃饱穿暖转变到更加注重个性和享受的多层次消费。居民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4年的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