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时间:2019-05-12 08: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第一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

一、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第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强立法工作,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及时地将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成法律。13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125件法律,对56件法律进行了修改,通过了7件法律解释,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强监督工作。13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方面不断加强。关于法律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先后进行了50多次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关于工作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0多个专题工作报告。关于对计划和预算工作的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

第三,不断完善选举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1995年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进一步完善了选举制度。1991年制定了代表法,对各级人大代表的职权、工作方式、执行代表职务的保障以及对代表的监督等,做了具体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同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制度,在作出重大决议、决定,审议法律草案时,征求有关代表的意见;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开展视察活动;不断改进办理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工作。

第四,进一步完善民主程序,加强人大组织建设。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法律草案,充分发扬民主,将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草案,如合同法、婚姻法修改等草案,在报纸上公布,征求全民的意见。认真总结审议法律案的经验,进一步实行三审制,不断提高审议质量。通过对地方组织法的修改,进一步完善了人大的自身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履行职责。

二、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13年来,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相继制定和修改了有关法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层民主的各项制度。第一,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正式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进行了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居民自治组织,推进依法自我管理的基层民主。第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劳动法、修改了工会法,从劳动者权利方面,对劳动者参与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权利作了规定。扩大基层民主法律制度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伟大实践。

三、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时地修改宪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宪法保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93年和1999年两次对宪法的部分内容做了修改。主要包括:第一,在宪法的序言中,增加规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表明了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二,在宪法序言中增加规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在宪法序言中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第四,在宪法第五条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宪法中写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对于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五,在宪法第六条中增加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抓紧制订关于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法律规范”。近10多年来,我国在民商和经济立法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五、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为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宏伟目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现在,我国已经有现行法律200多件,国务院制定通过的现行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从总体上看,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经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六、开展全民普法宣传教育,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取得新的进展。

13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三个在全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三个普法教育的五年规划。江泽民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带头学习法律,中央政治局先后举办了12次法制讲座。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建立了法制讲座制度,近5年来,已经举办了28次法制讲座。有8亿多人民群众接受了普法宣传教育。通过普法教育,人民群众增强了遵守法律的自觉性,提高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是:第一,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一地位和作用是历史形成的,是全国各族人民所公认的,并且明确地载入了我国宪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对国家事务的主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成为人人都要遵守的法律和国家意志。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实现对国

家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第二,坚定不移地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扬民主是一致的。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最本质的内容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根本着眼点是为了保证人民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党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联系人民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以法治为保障,推进民主政治,发展政治文明。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及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提高治国理政的法治水平。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与时俱进,再接再厉,做好立法、监督、执法、司法等各项工作,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顾昂然同志在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系列报告会上的报告)

第二篇: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当前,必须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第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各级政府都要积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创新联系群众的手段和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和意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质询、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政府工作。第二,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三,继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积极为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深化工作体制和机制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不断深化司法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着力推进监狱体制改革,深化法律援助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律师管理制度。第四,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自觉接受舆论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二是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第一,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选举的各项程序,做好各个选举环节的工作,认真研究解决有的地方候选人贿选和竞选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及时化解选举中的矛盾纠纷,扎实做好村委会选举的后续工作。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着力解决有的地方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的问题;引导和规范村民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切实抓好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监督机构、村民民主理财机构,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第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努力壮大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队伍,切实改善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设施。第三,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健全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城市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扩大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推进依法行政。第一,进一步健全法制。要完善行政立法规划,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心安排好政府立法项目,当前要特别重视那些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要着力创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注重发挥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工作中的主导、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立法争议协调机制,推行政府立法后评估制度,研究建立政府立法后评估标准和信息收集系统,完善政府立法后评估工作机制和评估方法,努力探索政府立法“立、改、废”有机结合的新机制。要进一步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不断丰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形式,拓宽听取意见的渠道,扩大法律、法规和规章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范围,不断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探索政府立法听证的程序和方式,建立政府立法听证制度。第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建立行政执法级别管辖制度,健全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相关制度,完善行政执法协调配合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深化和完善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资格制度、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执法机制,进一步推行行政裁量基准制度,推动行政执法机制创新,继续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研究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调查取证制度,推进行政收费立法和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工作。第三,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广泛开展适合不同对象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把法律送到机关、企业等单位和城乡社区,增加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知识。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宪法、对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与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民族团结进步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重点区域和特殊人群法制宣传教育。继续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法律进寺庙、法律进宗教场所”活动,继续加强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廉政建设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宣传活动,继续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廉政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与法制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用社会主义法制来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的内涵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可以说,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和保障。党的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落实和增强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各项事业,才有不竭的政治动力和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念所决定,一旦形成,便相对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久性,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因此可以说,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同志因为受不了糖衣炮弹的打击,因为受不了腐朽文化的侵蚀。渐渐的沉沦了,变质了。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就很有必要。而且也很迫在眉睫了。而且,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的建设对我国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列宁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这句话是列宁在俄国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权以前讲的。无产阶级夺得全国政权、共产党执政之后,根本的问题还是不是政权问题呢?事实证明,还是。政权在谁手里,关系重大。人民掌握了政权,也就有了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人民丧失了政权,也就会失去一切。而政权同法律从来是密不可分的,新政权制定新法律,新法律肯定新政权的合法性,并赋予其行使权力的依据。建国以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运用政权和法律来体现党的领导、实现党的主张,是理所当然的。

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法律规范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说到底,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在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时,又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同的地区、单位,不同的社会阶层,甚至不同的家庭、个人,各有各的具体利益、特殊利益。于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突出了。有了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办?这就需要法制。运用法律准绳,处理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许多问题才好解决。更不要说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要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政府、企业和个人打交道,经济关系及其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没有法律怎么行?

为了保证国家公职人员不变质、不变色,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们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这是事物的本质。革命战争年代,两个营垒对抗,一边是三大敌人,一边是人民大众。那时,我们的干部团结带领群众浴血奋战,冲锋在先,退却在后,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本质与现象是一致的。当时,客观上又有一个“敌人监督”,干部如果脱离群众,就站不住脚,甚至连脑袋都保不住。建国后,执政了,人民委托我们的干部管理国家,有些事情就不像过去那么清楚了。在现象上、形式上人民好像只是被管理的,干部倒似乎成了主人。加上有些干部受旧社会恶习的影响,滋长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对群众作威作福,使本质与现象的矛盾更为突出。党中央一再指出,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把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延安时期就普遍倡导实行的群众路线制度化、法律化,使公仆对主人负责、受主人监督制度化、法律化。

所以,正因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我们党和政府才会想要加快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高人民民主。但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奋斗过程。我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应该需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需要党的支持,立法机构的科学立法,执法机构的公正执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党的支持。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为此,当前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就是全面落实“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律权威,培育公民意识,使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公正司。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更加注重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一部“良法”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倾听民意,努力寻求利益平衡点。一是扩大参与,充分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要把常委会讨论审议与发挥代表作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公布法规草案和举行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以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二是集中智慧,统筹兼顾不同利益。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让各方利益诉求得到充分反映、交流和交融,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凝聚共识,使我们制定的法规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共同意愿,增强执行法规的群众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减少行政执法层次,规范审批程序和环节,改变多头执法和执法缺位、越位、错位的状况,促进行政执法活动的规范化、法治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努力建设一个人民信任和满意的亲民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健全完善政府决策机制。为确保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对事关本地区发展大局和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方案,在决策权行使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并引入公示制度、听证制度,使民情得到汇集,民意得到充分体现,使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很大一部分来自基层,他们熟悉基层的环境,了解基层情况,最能反映基层民众的意愿,代表基层群众的心声。要切实做好民主法制建设工作,人大代表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基层代表的沟通联系,鼓励、组织、积极引导基层代表充分发挥其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好代表的议政决策作用。通过代表反映广大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群众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搭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平台。要组织动员人民代表积极向群众宣传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法制建设的热情。切实抓好代表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办理工作,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影响力。人民代表所提的问题和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心声,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并予以切实的解决。为民主法制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四篇: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卫生部高度重视护理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颁布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时期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204.8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70万,增长了52%,“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2,可以看出,医院医护比例倒置现象得到扭转。今年,卫生部发布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进一步发展护士队伍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二、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2010年注册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3%,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8%,中专学历的护士占46%。与2005年相比,大专及以上护士的比例提高19.7个百分点,中专护士的比例下降了14.4个百分点,护士队伍已经从以中专为主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方向发展,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2005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对重症监护(ICU)、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器官移植等专科领域的护士进行专科规范化培训,使护士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加强。

三、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以保障病人安全和诊疗效果为目标,满足病人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护士的工作内涵包括了对患者的专业照顾、协助治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士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并在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领域发挥作用。

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医院要做到:一是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配置,增加护士直接护理患者的时间。二是改革临床护理患者的服务模式,安排每个责任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即每个患者都有责任护士对其负责。三是责任护士要按照《护士条例》和《护士守则》的规定,履行对患者的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专业的整体护理服务。四是医院要加强科学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一年多来,全国卫生系统积极行动,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公立医院改革一项重要的惠民利民措施。通过努力,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收到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卫生部委托中国医院协会近期对全国77所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进行了病人出院后的电话回访,总体满意度得分平均为88.97分(满分100分),其中30所医院满意度得分达到90分以上;患者对护士技术的满意度、对护士责任心的满意度、对护士提供帮助及时性的满意度以及对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度都分别超过了9.2分(满分10分)。患者的满意是对护理服务质量最好的评价。开展优质护理的医院、病房受到的表扬信、锦旗也明显增多,反映出优质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患者自聘护工比例降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患者陪护率明显下降,特别是聘请一对一护工的比例明显降低。北京市所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自聘护工比例下降了30-50%,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病房秩序明显好转,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休养环境。

三是护士责任感明显提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革了临床护理模式,使责任护士对其分管患者负责,要求责任护士详细掌握病情,了解诊疗计划,及时沟通信息,明确护理要点,配合完成各项诊疗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也更密切了护士和患者的关系。

截至2011年3月底,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在所有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共有1309所三级医院和3765所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三级医院中,516所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中有部分医院已经在全部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优质护理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经各地考核和复核,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确定并公布了在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优秀医院76所、优秀病房361个、优秀个人694名,并提出表扬。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卫生部制定下发了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方案。2011年的工作目标是: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必须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至少50%的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余50%的三级医院达到30%以上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4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20%的县级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争取到2011年底,全国至少有200所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80%以上的病房。

虽然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仍存在差距,护士队伍在数量上要进一步增加,在能力上要进一步提高,在服务内涵和领域上要进一步扩展,在权益和待遇上需要进一步保障。卫生部要求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十二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加强全国护士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配置标准,改革临床护理服务模式,加强临床护理服务,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制度保障和基本条件。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全国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此,邓小平一贯反对“以党治国”,反对党权高于一切。他指出,确实要搞法制,特别是高级干部要遵守法制。没有立法以前,只能按政策办事,法立了以后,就是坚决按法律办事。要确实保证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十五大之后,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略已被全国人民所逐渐接受,特别是经过三个五年普法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落实和依法治市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市人民对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依法治国,主体是人民,又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核心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关键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严格纳入法律调整的轨道;依据是宪法和法律;目的是树立法律的极大权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认识过程中,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注入了巨大动力。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等,也在继续深化之中,这些改革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我市按照中央的安排,十多年来,在依法治市工作方面,在依法行政方面和法制宣传教育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在依法治理和公正司法方面也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1-

史时期,就如何继续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拟出实施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一、适应时代要求,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上将审议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就此已有成熟的考虑。在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基本形成之后,上层建筑领域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一切障碍将逐步通过改革的方式,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拓展道路,这是总趋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实行政企分开;权力与利益用脱钩,权力与责任挂钩;精简、效能、统一原则将成为政府重新定位的标准。所以,全面推进政府法制工作制度创新,是转变政府职能,依法处理政府与各阶层关系的关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从制度上、法律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财政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要有所创新;合理划分上下行政机关的权限、理顺“条”“块”之间以及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继续清理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和行政执法行为,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文书。通过清理和规范,使我市的依法行政的总体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提高,为全社会中的人、财物依法进行归位、流转、交换生活与生产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确保社会稳定,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经济要发展,社会必须要稳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总结。社会稳定依法去靠治罪惩罚远远不够,社会稳定需要的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学法、用法和守法。十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四五”普法规划和“二五”依法治市计划,切实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今后面向全社会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有规章制度的保证,不能把这项工作看作软任务。市委、市政府要把农民、工人、干部、学生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的整个过程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每个公民都在若干年内基本掌握法律体系中的绝大部分知识,这不是件多么难的事,关键在于领

导干部能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只要农民使农村稳定,工人能够使企业稳定,学生学习秩序正常,那么社会大局稳定就有了保证。这项工作单独依靠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几个人去做,是难以胜任的,要充实其力量,尽快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拟出具体可行的,相当规范的制度性计划,由市委、市政府协助贯彻落实。

三、促进司法公正,保证社会公平。

江泽民同志曾讲过:“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从十届一次会议之后,人大常委下设有法律委员会和内务司法委员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将加强对司法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

在人人都学法用法的时代里,对工作在司法系统的干警的素质要求会更高;所以,公、检、法、司四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执法程序的规范,错案追究制度的落实,“执法难”问题的解决,以及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等等问题将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部分不安定因素将会因这些热点问题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保证司法公正,首先要把好干警队伍的入口关,不是专业对口的大专本科生不准进入四单位,不是具有高素质的公务员不准调入四单位;其次,切实从财政支出上支持四单位的工作,以优待警,把政法系统看成是国家机器的中心部分,要予以特殊的呵护与支持。另外,要使政府系统的干警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纠正司法管理行政化,司法职业大众化的倾向,积极推进司法工作的改革步伐,强化管理和学习培训,培育出高素质的干警队伍。

四、各司其职,抓好依法治理工作。

依法治理工作是各个部门、各个事业单位都要承担的责任。公检法,依法抓人,依法公诉、依法判决,是对社会的依法治理;各部门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也是依法治理;农村治保主任,调委会主任的工作也是依法治理;实事上,各部门、各单位只要各司其职,尽职尽责,依法治理工作就能做好。甚至群体性突发案

件也不是突发性的,而是辖区主管的职能部门不尽职的原故造成的,今后一段时期,只要对发生突性事件的主管单位兴师问罪,只要对疏于管理,甚至渎职的主管单位加强监督,依法治理工作的任务就会顺利完成。其次,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例如两劳回归帮教工作,监所管理工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等等,通过具体的管理,化解各类矛盾于萌芽状态当中,所以也不可轻视任何一个环节。

五、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提高法律服务质量

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已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一项新行业,20多年来,我市的法律服务市场已初具规模,由原来几个律师的一个所,发展到目前的十几个所一百多名从事法律服务的法律工作者执业队伍。律师工作体制、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体制已基本建立和完善,但是目前法律服务市场一般都集中在市区以内,到基层和农村去的却很少,我们要努力转变这种局面,农村经济逐年的发展,农村已有了为其提供法律服务的基础。所以要尽快完善市、乡、村三级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村稳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法律服务。要搞好法律服务,是法律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双向的配合,市委、市政府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有计划有安排,逐步落实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六、建章立制,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

我国的政体、国体虽为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的参政、议政、执政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为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使提供了巨大空间,从数十年来的实践来看,还存在相当多的严重问题。首先,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虽有却不健全,实践中显得苍白无力;其次,权力运行过程中不民主不透明,政务、财务不公开,行政程序不公开,行政确认、许可、审核权力滥用,用人体制方面问题更多,部分部门和单位议事原则有则不用;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是看修几条路,盖了几栋楼,都有饭吃,家庭中

有了几件电器,就认为民主权利有了保障,恰恰相反,在这些繁荣的背后确实存在着民主缺位的严重现象。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要按照十六大中提出的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目标,围绕权力行使中遵循公正性的原则,加强民主的制度性建设,从而凝聚人民的力量,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总之,在十六大党的方针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仍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各阶层的参与,以上诸方面的简述仅作参考,不当处,请补正。

2003年3月12日

下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1、2008年8月8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参赛国家及地区 204个 ,参赛运动员 11,438人 ,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

    我国行业取得的成就及发展前景

    我国模板行业取得的成就及发展前景我国模板、脚手架的技术进步和在建筑施工中起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模板行业从无到有得到较大......

    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论文

    题目: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毛概期末考试(论文)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学生姓名:李昊煜 学 号 :2015164106 专业班级:151航机1 2016年12月12日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

    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

    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涵盖了党中央对“十一五”时期的评估,以及对“十二......

    运用邓小平理论解析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范文模版]

    运用邓小平理论解析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对世界形势和时代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的形......

    吉首市农民工再就业取得显著成效

    吉首市农民工再就业取得显著成效吉首市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围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环境,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国际金融危机、......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建国以来取得的成就

    建国6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当时间的脚步跨入2009年,祖国六十年的历程是永远耸立在我们一代代青年心中的丰碑,是激励我们永远前进的火......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5则范文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