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伦理学》在医学人才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人才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
作用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医患关系非常紧张,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如影响到医疗工作的顺利实施,对病人治疗疾病、恢复健康是很不利的;打乱医院管理的正常秩序,增加医院管理成本;影响医生、医院信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与团结„„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体制改革不完善,医院经营管理不当,部分医务人员业务、思想素质欠佳!《医学伦理学》将会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关于医疗职业道德的科学,他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来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们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的科学。医学人才职业道德即医学道德,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品德。
中外一些著名的医学家都十分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如古希腊的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认为只有有德行的医师才是最好的医师,医师应该是个受人尊敬的人;中国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十分注意医德修养,认为人的生命比黄金还贵重,一个医生除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有不求名利、不辞劳苦的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医学伦理学》在医学人才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巨大的作用。医学领域中有的人对道德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以为道德是无用的,他们认为一切得靠技术,医德无足轻重,当医生的只要学好业务,技高艺熟,自然会得到病人的欢迎。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现代医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心理活动与躯体是相互影响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构成了一系列影响人的体内平衡、人体健康和人的适应活动因素,一些器质性疾病与精神活动的异常往往是紧密联系着的。疾病往往不是发生与孤立的器官或个别细胞上,而是发生在一个有主观意识的人的机体上。
在韦佳宁13年前的一次演讲中,他举过许多例子。在急诊,病人哪怕只伤了一个手指头,都会很惊恐,家属会慌慌张张围上一大群人。这时假如你说:“出去出去,哭什么?人家掉了一条腿也没像你这样。”就会引起家属不满,争论、打架常常由此而起。不可治的病人,更要耐心地安慰、鼓励他们,切忌简单粗暴:“你早干吗去了?”“你要求太高,离题太远„„”这类病人往往很脆弱,不能再伤害他们,要像朋友一样替他们想出路。
进步的优良的道德对社会的安定、人类的进步、事业的发展与成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医学伦理学》对医学、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篇:如何培养医学职业精神
如何培养医学职业精神
医学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医学专业的性质、任务及医疗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医疗工作者提出的医学职业标准和医疗行为规范;是医务人员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问的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医疗管理医学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医务工作者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掌握和应用操作技能、提高工作技巧、做好本职工作的原动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学是人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强调对生命的关怀。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教育,德育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医学生作为我国医学卫生战线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其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卫生行业整体道德水平。重视和加强医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一、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价值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各种观念的撞击与交替,给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新情况。在这样具有大转折的医疗形势下,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作为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求过硬,职业道德上更要过硬。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要有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没有这一思想做基础,医术再高也是空谈。正如全国劳模俞卓伟院长说的:“有德无医误患者,有医无德害患者,有德有医救患者”。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从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学生特点出发,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仍处在教育阶段的未来从业者,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深化职业道德意识,也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二、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途径
1、明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德育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想教育的基本方法来看,理论教育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美国医学会医学院校处及美国医学院校协会于1998年5月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美田绝大多数学校已认识到有必要把职业精神看作医学生教育的关键因素来强调,纷纷开设了有关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的正式课程。
同时,他们还明确地强调了医学院校教学中职业精神的属性,即个人兴趣服从于忠者的兴趣,坚持高尚的伦理与道德标准,响应社会的需要,表现出核心的人性的价值。这对于我们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2、积极构建适应各专业特殊技术要求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符合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医学技术各专业工作内容差异性大,医学
职业道德教育应符合职业工作特点,使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专业。如我们在护理专业增添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在药剂和中药学专业增添了药剂人员职业道德和药营人员的医德规范,等等。针对不同医学技术的工作内容来实施教学要求。
3、以学生为本,全方位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育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应以多种形式集中讲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为切人点,从本行业的职业道德问题人手,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职业道德课的必要性,并学好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探讨的方式学习理论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达到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并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
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探索情景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以体验为主,强化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应用,落实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原
理。将我们近几年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上创新与实践的多种教学模式列举如下:
3.1明辨式教学法道理越辩越明,精彩的课堂辩论能使每个同学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我们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医疗纠纷案的辩论。设定场景为:医院未能及时输血而造成患者死亡,选择两组学生进行辩论医院是否要承担责任。通过辩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2角色扮演通过扮演患者、患者的家属、医务人员等重要密蒙花总黄酮对去势雄鼠干眼症泪腺TGF-β1 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角色使学生全方位理解医学活动,理解医学意义和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如我们以我国第一例异性法处理的医疗事故纠纷案为例,让学生扮演外科医生、化验员、血站医务人员、内科主任、护士等,亲身体验了他们在职业活动中的错误行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理解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3案例分析教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成为分析研究问题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把案例分析法借鉴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是使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有效性的好方法。在教育实践中,结合案例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为它体现了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并通过个别典型案例的分析以达到认识一般的方法。我们选择案例是主要介绍近时期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3.4讨论式教学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教师提出要求和思路,由学生具体策划实施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坚持讨论与讲授相结合,坚持讨论启发式教学,鼓动学生参与教学,在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教育,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
4、发挥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与专业课学习中德育渗透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的基础。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不仅使大批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大奖,更激发了学生
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在专业课学习与实践中,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职业道德规范和责任意识的渗透,培养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激发他们对医疗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5、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医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疗卫生行业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悟到先进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谛;对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6、拓展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走出校门,体验社会,培养责任。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学生活动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如开展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具体活动,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与社区、居委会、敬老院等共建合作关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义诊咨询和其他医疗保健活动等,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进学生对患者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和成就感,也使他们得到社会的尊重。在活动中,使医学生的德职业道德情感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充实,职业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总之,一个医务工作者,除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担负起“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要探索多种途径,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医疗工作作风和崇高的医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德医风的养成,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只要营造出良好外部环境,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体系,敏锐捕捉到新形势、新发展对职业道德品质的新要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成长为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
| 评论(1)
第三篇:医学伦理学与医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
医学伦理学与医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医德基本原则、准则的主要内容?
1981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医德学术讨论会”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其内容表述为:“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80年代中期,经修改,把上述提法确定为:“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根据汉语表达所追求的由繁到简、高度凝练的习惯,后来有些学者将其简称为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内容包含分工互补的四个层次。
(1)防病治病。防病治病从宏观层面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德责任,即无论医务人员身在哪一个工作岗位,无论医疗卫生单位属于何种性质,都必须肩负起防病治病的使命。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克服狭隘的传统义务论,树立和形成由传统义务论与现代公益论整合而成的全新的医德义务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对病人个人、对健康人群、对生态环境、对每个人全面健康需求等多重义务之间的关系,彻底实现医学目的。医德基本原则把全面的医德责任作为其首要内容,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医学发展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要求。
(2)救死扶伤。救死扶伤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首要道德职责,即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都应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病人谋利益。“救死扶伤是临床医务人员的天职”这一医德思想,是古今中外先进医家的共识。
(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这个原则中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最普遍、最现实的底线要求。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集古今中外医学人道精神之大成,也是对革命人道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要求对人的生命加以敬畏和珍爱,对人的尊严予以理解和维护,对病人的权利给以尊重和保护,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投以同情和关爱。
(4)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最高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医学道德的核心内容。首先,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医学服务既要认真看病,更要真诚关心病人;既要给以生物学方面的救助,更要给以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照顾,从而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使他们保持生理、心理、社会、道德诸方面的良好适应能力和状态。其次,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分层次的。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基本要求、基本境界,经过积极努力,多数医务人员都可以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医务人员只有执着追求、养成和坚守医学职业精神,才能够达到。
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上述四个层次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传承和完善着我国“医乃仁术”、白求恩精神的医德思想精华。当然,由于这一医德原则问世
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距今已有30多年之久,因此,为更好适应我国医德建设现实的需求,其理念及表述等均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以求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彰显实效,而且有利于同世界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界的对话和接轨。
2012年6月26日,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提出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应遵循的8条基本医德准则,其主要内容是:①以人为本,践行宗旨。②遵纪守法,依法执业。③尊重患者,关爱生命。④ 优质服务,医患和谐。⑤ 廉洁自律,恪守医德。⑥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⑦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⑧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1)以人为本,践行宗旨。以人为本、践行宗旨是最基本的医德准则。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医疗活动中尊重人的价值,强调病人的中心地位,是医学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践行宗旨是指践行救死扶伤这一医学服务的最高宗旨,是医务人员应该承担的基本职责。以人为本、践行宗旨的医德准则是这些医德思想精髓的集大成者。
(2)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是医务人员在学风方面应该遵循的医德准则。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公众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些都要求医务人员终生学习,培养全面、高超的业务素质。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要求医务人员:“热爱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专业素养,诚实守信,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3)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尊重患者、关爱生命,是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时应该遵守的重要医德准则,这一准则首先要做到平等待患。
平等待患是对病人的权利、尊严的普遍尊重和关心,体现的是人际交往中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的平等。平等待患需要树立现代的平等观,认识到平等待患首先取决于病人享有平等的权益;还需要在实践中处理好平等中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合理统一。
(4)优质服务,医患和谐。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是医务人员应该普遍遵守的基本医德准则。这一准则要求医务人员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这不仅是自身良好素质和修养境界的体现,也是赢得患方信赖与合作的重要条件,有助于的病人的救治和康复。
(5)廉洁自律,恪守医德。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是医务人员正确对待职业行为规范且不允许突破的医德底线准则,是古今中外优秀医家十分重视和始终坚持的医德操守。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交替、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变化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更应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6)诚实守信,保守医密。诚实守信、保守医密是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医德准则。
诚实守信是医务人员对待病人的一条普遍要求。诚实守信首先要求医心诚,即忠诚于病人和医学事业;其次要求言行一致,做实事、守信用。倡导和践行诚实守
信准则,必须同弄虚作假、背信弃义、欺诈取巧的不良医风进行坚决的斗争。我国也将保守医密作为保护性医疗的重要措施。1999年5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保守医密的一般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保守病人的秘密。二是对病人保守秘密。但是,医务人员要不要对病人讲真话,却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一大难题。医务人员应该充分发挥医学伦理智慧,按照动机和效果统一的原则,经与家属共商后作出具体分析,将对病人保密准则情境化:一般情况下应坚持保密准则;问题比较棘手时,应从病人不同的病种病程、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出发,依据病人不同的个性和心理状况加以变通,但要坚持一个不变的立场,即最有利于病人。
(7)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是正确处理同事、同行之间医际关系的医德准则。恪守同事同行准则、处理好医际关系是现代医学发展高度分化、高度综合、高度社会化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强调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突出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医院整体效应的发挥,有利于医学人才的成长,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这一准则,要求医务人员共同维护病人利益和社会公益;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彼此独立,互相支持和帮助;彼此信任,互相协作和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发挥优势。
坚持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准则,需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医际竞争问题。医务人员应严守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使有序竞争与团结协作相辅相成,以充分解放医学生产力。
(8)乐于奉献,热心公益。当前,医学日益发展为一种庞大的社会事业,许多医学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类自身命运的社会问题,医务人员行为的社会后果更加突出,因而其社会道德责任也更为明显。医患关系的复杂化使得医务人员除了要面对病人本人,还要与更多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病人家属和其他社会人群。社会公益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要求医务人员将病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社会群体和人类后代的生命健康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目标。人们期望医学不仅仅能治疗疾病,更能成为社会文明和人类幸福的重要支柱。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要求医务人员,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加政府安排的抗灾救灾、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等医疗任务和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社会公益性医疗活动,主动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及社区保健服务,促进及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
2.论述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及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是什么?
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医学首先关注人的生存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就是始终坚持从病人的健康利益出发,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患间沟通,使人民群众共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项成果。良好的医患沟通以利于减轻病人身心痛苦,提高诊疗效果。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
增进医患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有利于实现“人是目的”的伦理价值,以利于发挥道德情感的传递作用,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人的道德境界的提升,有利于人的本质的自我认识,对于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医患沟通伦理准则是:
以人为本,发扬人道。医务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关注的重点从“疾病”转移到“病人”身上,把人文关怀逐渐融入沟通的全过程,以真诚、平等、主动的态度,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保密权等权益,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体现出了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职业精神。
平等公正,尊重信任;生命尊严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需求,医学的终极目的是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减轻痛苦、增进人的健康,所追求的正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医患双方相互尊重、彼此信任是沟通的伦理准则之一。尊重是医务人员情感和道德的基础,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和诊治效果上,而且也体现在对病人的态度上;而病人也应尊重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医患之间只有多沟通交流,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逐渐建立信任的关系。
举止端庄,语言文明;在医患接触时,病人首先感受的是医生的举止、风度、语言等外在的表现,美好的言谈举止可使病人产生尊敬、信任的情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医务人员必须讲究文明礼貌,注意修养,养成良好的举止习惯。知情同意,保守医密;知情同意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医生的义务。知情体现医生尊重患者权利,履行告知义务的过程,主要是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情、检查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产生的预后等情形;同意体现的是患者就医自主选择权,在充分了解告知的内容后,授权同意医生对其行使治疗措施。保守医密是指,医务人员保守在医疗活动中获得的病人的医疗秘密。它通常包括病人及其家庭隐私、病人独特的体征或畸形、病人不愿让别人知晓的病情(不良诊断和预后等)以及其他任何事情。它是医学伦理学中最古老、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医德范畴,也是对医护人员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
医术精湛,优质服务。精益求精,钻研医术,体现了医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于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医生要有刻苦钻研精神,及时了解医学发展的动态,把握吸收新理论、新技术,尽可能多掌握与医学有关的新学科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创造性地应用于医疗卫生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号召全国医务人员关爱病人,无论病人民族、性别、贫富、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如何,对其一视同仁,尊重病人的权利,维护病人的利益,真诚守信,敢于担当救治风险,不因其它因素隐瞒或诱导病人,保守病人私密,为病人提供有效适宜的医疗保健服务,鼓励医务人员树立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的精神,维护医务人员队伍的良好形象,营造尊医、重医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重申医学目的,培育医患共情。作为健康的守护者,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只有具备共情能力,才能充分理解病人,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与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遵循病人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弘扬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站在病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正确感知病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理解病人,帮助病人减轻因疾病而产生的痛苦,切实保障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如果医务人员遗忘了医学的目的,或淡化了医疗工作的宗旨,把治病救人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情感上就会出现疏离,减弱了同病人的共情。在临床上,没有共情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冷漠的医患关系是矛盾产生的温床。
(2)重铸职业诚信,强化互信纽带。诚信是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类矛盾、指导各项医疗活动的基础。医患和谐交往的纽带是双方互信。如果医务人员不讲诚信、言行不一,会严重伤害对方利益,加深双方的不信任情绪。医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医务人员忠诚于病人,就会取信于病人及其家属;另一方面,病人对医方讲诚信,才能够同对方进行有效的合作。互信则和谐、双赢,互疑则酝酿冲突、两败俱伤。
(3)强调爱岗敬业,提升医者美德。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人性、一种美德的追求。美德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自由意志行为,惟其如此,才凸显职业操守的崇高与神圣。爱岗敬业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美德。在医学活动中,医务人员应从爱岗敬业做起,不断提升个人美德尤其是医德修养。实践证明,医务人员的修养和素质越高,医患矛盾就越少,双方和谐相处就越有保障。
(4)强调团结协作,坚持共同提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职责越分越明。然而,任何一项医疗工作都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或某个科室单独完成,而需要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来共同实施和完成。因此,一旦其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医疗工作就会受到影响,甚而产生不良后果,造成医患纠纷。所以,医务人员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发扬协作与团队精神,宽厚包容,博采众长,积极创新,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和理念,探索促进健康与防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以共同的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守护健康,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铸就医学职业的崇高与至善。
第四篇:医学伦理学与医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
医学伦理学与医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医德基本原则、准则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医德基本原则:“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根据汉语表达所追求的由繁到简、高度凝练的习惯,后来有些学者将其简称为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
医德原则的提出和确立是我国当代医学伦理学建设所取得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成果。以此为契机和基础而广泛、深入展开的医学伦理学理论研究,很快扭转了我国整个医德建设长期存在的实践性强、理论性弱的“跛足”状态。这是我国当代医学伦理学界对理论建设和学科构建的一个伟大贡献。
(1)防病治病。防病治病从宏观层面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德责任,即无论医务人员身在哪一个工作岗位,无论医疗卫生单位属于何种性质,都必须肩负起防病治病的使命。
(2)救死扶伤。救死扶伤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首要道德职责,即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都应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病人谋利益。
(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这个原则中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最普遍、最现实的底线要求。
(4)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最高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医学道德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上述四个层次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传承和完善着我国“医乃仁术”、白求恩精神的医德思想精华。当然,由于这一医德原则问世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距今已有30多年之久,因此,为更好适应我国医德建设现实的需求,其理念及表述等均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以求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彰显实效,而且有利于同世界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界的对话和接轨。
我国医德基本准则2012年6月26日,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提出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应遵循的8条基本医德准则,其主要内容是:①以人为本,践行宗旨。②遵纪守法,依法执业。③尊重患者,关爱生命。④ 优质服务,医患和谐。⑤ 廉洁自律,恪守医德。⑥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⑦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⑧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1)以人为本,践行宗旨。以人为本、践行宗旨是最基本的医德准则。以人为本就是
要在医疗活动中尊重人的价值,强调病人的中心地位,是医学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践
行宗旨是指践行救死扶伤这一医学服务的最高宗旨,是医务人员应该承担的基本职责。
(2)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是医务人员在学风方面应该遵循的医
德准则。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公众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
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些都要求医务人员终生学习,培养全面、高
超的业务素质。
(3)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尊重患者、关爱生命,是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时应该遵
守的重要医德准则,这一准则首先要做到平等待患。
(4)优质服务,医患和谐。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是医务人员应该普遍遵守的基本医德
准则。这一准则要求医务人员举止端庄、语言文明。
(5)廉洁自律,恪守医德。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是医务人员正确对待职业行为规范且
不允许突破的医德底线准则,是古今中外优秀医家十分重视和始终坚持的医德操守。
(6)诚实守信,保守医密。诚实守信、保守医密是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医德准则。
(7)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是正确处理同事、同行之间医际关系的医德准则。
(8)乐于奉献,热心公益。当前,医学日益发展为一种庞大的社会事业,许多医学问
题已经成为关系人类自身命运的社会问题,医务人员行为的社会后果更加突出,因而其
社会道德责任也更为明显。
乐于奉献、热心公益要求医务人员,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加政府安排的抗灾救灾、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等医疗任务和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社会
公益性医疗活动,主动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及社区保健服务,促进及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
2.论述医患沟通的伦理意义及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是什么?
答: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不仅是形成良好医疗环境、保护医患双方利益的需要,也是体现医学的人文属性、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1.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促进病人身心健康
英国医生巴德有句名言:“医生和病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战胜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
杂的系统活动,它需要情绪、心理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支持,医患之间的协调和信任是不
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医学发展表明,医生为病人诊治疾病的过程就是医患双方合作,共同战胜疾病的过程,既需要医生良好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医患之间的精诚合作。医患关系和谐,病人就会更加尊重医生的人格与劳动,信任医生,理解并配合医生的工作;医生则会更加关爱病人,在诊治的各个环节上全身心投入,为病人制定更加科学的诊疗方案,使病人得到优化的服务。
2.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推进医德建设
良好的医德既是医务人员爱岗敬业、认真履行职责与使命、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保障,也是现代医院提高管理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医患关系和谐,医患之间可以充分交流与沟通,增进团结与协作,医生就能够自觉以医德规范约束自己,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良好的医德意识与情感,养成良好的职业伦理素质。
3.和谐医患关系有助于推进医学事业发展
医患关系和谐,一方面,可以使医务人员集中精力,致力于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专心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有利于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病人更加关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愿意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积极献言献策,促进卫生改革的发展与深化。
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种理念,体现了对病人人格、权利的尊重,体现了对病人的终极关怀和医学终极目标的追求,其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主导,尊重和维护病人生命、促进病人健康是医学伦理的基本要求。医患关系伴随医疗服务产生,医疗服务承载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使命,医患关系和谐需要伦理精神的滋养,伦理精神凸显其内在价值。
首先,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医学首先关注人的生存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就是始终坚持从病人健康利益出发,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使人民群众共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项成果。
其次,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和信任。生命尊严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需求,医学的终极目的是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减轻痛苦、增进人的健康,所追求的正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医患双方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尊重是医务人员情感和道德的基础,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和诊治效果上,而且也体现在对病人的态度上;而病人也应尊重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医患之间只有多沟通交流,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逐渐建立信任的关系,最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五篇:法医病理学在医疗纠纷处理与医学司法鉴定中的作用及地位 (法医与医疗纠纷)
法医病理学在医疗纠纷处理与医学司法鉴定中的作用及地位
(法医与医疗纠纷)
姓名:布沙热木·帕尔哈提 学号:P081412867
班级:医学院09级临床(1)班
法医病理学在医疗纠纷处理与医学司法鉴定中的作用及地位
(法医与医疗纠纷)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就医观念的改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现行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加上社会因素、舆论因素等影响, 集中表现为医疗纠纷数量不断上升, 纠纷造成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已严重干扰现有的医疗秩序, 甚至危及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法医病理尸检就是通过尸体解剖, 对死者查明死因, 为医学司法鉴定提供有力的科学证据, 对更好地解决医疗纠纷起到积极作用, 因而病理尸检在医学司法鉴定中的作用与地位也就愈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法医学;尸检;医疗纠纷;司法鉴定
【正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法制意识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现行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而病理尸检在医学司法鉴定中的作用与地位也就愈显得至关重要。从医疗纠纷鉴定人角度研究医疗纠纷,为相关机构防范医疗纠纷提供思路。医疗纠纷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般采用诉讼方式解决。法医在医疗纠纷的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医疗纠纷鉴定中要判定诊疗行为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后果,判定诊疗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判定医疗过失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正确地进行死因分析和证据的取舍认定等问题都在法医学鉴定中得到解决。
一,医疗纠纷概述
医疗纠纷通常是指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发生的医患纠葛,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司法机关提出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纠纷案件[1]。医疗纠纷的产生是以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人民法制观念的增强;医疗费用日益上涨和病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医疗服务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法制意识的提高,患方要求赔偿的数额也越来越大,许多医疗纠纷问题只有通过法医学鉴定才能处理。
二,法医医疗纠纷鉴定中常见的纠纷原因(1)医疗技术水平不过关
少部分医务人员满足于现状,对本专业先进技术掌握不足,不深入了解医学新理论及新诊疗方法,不能以动态观点了解、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国内外研究也显示技术水平过低是医疗差错产生的主要原因[2-3]。(2)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医疗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尝试性、结果不确定性,但由于其主体面对的是人,从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律意义上讲,要求医疗行为要追求最大的安全性,从而医务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一个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才能胜任医疗工作。有许多医疗纠纷是因为医务人员责任心不足发生。(3)医患交流不畅
分析我国近年来医患纠纷的原因,医患沟通不畅引起投诉和纠纷的占26.9%~70%[8]。患者一般缺少医学知识,不能正确对待疾病,对治疗结果可能期望过高,对某些疾病出现并发症不能理解和接受。医务人员对患者缺乏耐心,对患者服务不周到,对患者疑问解释不到位;对应该履行的告知义务的项目、类别、方式、要素缺乏系统认知,因此一旦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就会寻找医疗中的不足或缺陷,主张自己的权利提起医疗纠纷诉讼。
三,法医如何判定医疗纠纷
(1)判定诊疗行为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后果
通过体格检查、审阅病历、辅助检查、询问情况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明确患者的病情,包括内在因素引起的各种疾病和外在因素造成的损伤。同时明确患者目前的状况,包括死亡、伤残、组织器官损害、病情加重、精神损害、最佳治疗时机丧失或减少、治疗时间延长以及疾病是否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等。(2)判定诊疗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过失
医疗过失是医师在医疗过程中违反必要的注意义务,从而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伤害的情形。违反注意义务可分为违反具体注意义务和违反抽象注意义务。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诊疗护理常规的诊疗行为是判定是否违反具体注意义务的判定标准。医方对患者进行的医疗活动,是否达到与其资质相应的诊疗水准,是否尽到符合其相应专业要求的注意、学识及技能,是判定是否违反抽象注意义务的判定标准。医疗机构的注意义务依不同的医疗行为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类:<1>一般注意义务:诊断过程中的注意义务、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义务、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义务、注射过程中的注意义务、抽血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义务、放射线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义务、麻醉过程中的注意义务、内窥镜治疗过程中注意义务、调剂投药过程中的注意义务、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义务等。<2>特殊注意义务:说明义务、转医义务、问诊义务等。
(3)判定医疗过失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责任程度及参与度大致分为:直接因果关系,临界型因果关系,间接因果关系,无因果关系。(4)对死因进行正确的分析
在法医学实践中,死亡大多是由一种以上的疾病或损伤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所导致的。法医学中按照在死亡中作用力的不同,一般将死因分为主要死 因、直接死因、间接死因、辅助死因、诱因、合并死因等。死因的认定方法是认定法与排除法的结合,对于多种尸检病理学变化,首先以病理形态学变化特点进行死因认定。当同时出现可能参与死亡的多种病理变化时,应综合资料,考虑以排除法为主,分析参与死亡的因素。(5)对鉴定中证据进行正确的取舍认定
证据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在医疗纠纷鉴定中应保证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在鉴定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选择客观性强、法律效力强的证据。病案是记录病人发病过程中接受检查、诊断、治疗、护理及病情发展经过、转归等,因而病案具有证据的关联性。病案的记载必须是及时、客观、系统、完整的,违反此项规定的当事人将受到严肃处理,因而病案具有证据的客观性。由于病案本身所具有的证据特征,使得它成为医疗纠纷鉴定中必不可缺的证据。
四,法医在医疗纠纷中的地位
法医既懂医、又懂法和独立于医疗纠纷当事双方之外的法律地位,可以使鉴定更具公正性;拥有医学知识与法学知识、鉴定学知识使其技术鉴定更具科学性、可信性;法医鉴定结论更加满足和适应司法审判的各种需要,从而使法医介入和参加医疗纠纷鉴定受到司法机关的重视和当事人的欢迎。一方面由于行政处理程序存在固有的弊端,另一方面由于司法鉴定结果认定医方具有责任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4],因此病人多选择司法诉讼程序。
医疗纠纷的法医鉴定就是司法鉴定人员接受司法机关委托,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这种过错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鉴定和判断;同时如果诊疗护理过程中的过错与患者的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则对过错的责任程度是多少等问题进行鉴定和判断。由此可见,在医疗纠纷的司法鉴定中,法医的地位显而易见处于主导地位,其提供的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意见常成为法官审判案件的关键性证据。
医疗纠纷中死因鉴定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对病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 确保诊断的可靠性, 程序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公平性, 也并不是所有做病理诊断的医师都可以参与此项工作。对法医病理工作者具有更高的要求, 具备法医学和临床病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由于本职业的特殊性, 决定在医疗纠纷鉴定中具有其公正性、公平性,做出的诊断结论, 具有医学司法鉴定中可采纳性的理论依据。
法医病理在处理医疗纠纷事件中, 置于争议双方当事人之外, 处于公平状态中,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当事人双方的理解和信任, 对死者的病变作出科学的、客观的、公正的结论, 有利于医疗纠纷或民事的调解与处理[5]。因此, 法医病理学尸检在医疗纠纷与医学司法鉴定中处于重要地位, 也是其他手段无可替代的。
当今, 医疗纠纷的处理倍受社会的广泛关注, 尤其涉及死亡的医疗纠纷, 因为经济赔偿数额较大, 有的还涉及相关的刑事责任, 所以, 当事双方对尸体解剖检验特别重视, 其死因鉴定对医疗纠纷的调解与处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五,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1)鉴定时机不适时
鉴定时, 应依据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其损伤的后果或者结局, 全面分析, 综合评定。因此在进行活体检验鉴定时, 必然存在鉴定是否适时的问题。(2)检查不全面
在活体损伤检验鉴定中, 作为一名法医除对一般临床检验方法应较熟悉了解外, 对需要做的特殊检查也应有所了解。尤其要掌握对同一种损伤, 多种检测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哪些只能作为参考, 哪些在临床诊断上意义不大, 哪些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只有这样, 遇到具体伤情才能得心应手。(3)不加分析运用医学资料
在法医临床检验中认真审查临床医学资料, 去伪存真, 正确运用资料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资料真实性要全面仔细审查核对, 看各项材料之间能否互相印证, 从而发现有无疑点。对于医院的临床诊断, 要根据伤者的临床表现, 治疗措施、损伤的转归情况, 结合客观检查, 进行综合分析。在活体检验中有的法医同志, 不仔细审查病历资料, 只是简单的照抄。不加分析运用医学资料, 不负责任地简单作出鉴定结论, 必然会影响损伤程度的正确判。
【参考文献】
[1] 刘振华.医疗纠纷防范与应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 张益鹄.再论医疗纠纷的法医鉴定[J].中国司法鉴定,2003,41-44.[3] 王有民,张秦初,王文君,等.医疗纠纷法医鉴定33 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4):231-233.[4] 何颂跃.医疗纠纷与损害赔偿新解释[M].第1 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79-123.[5] 程亦斌,迟少宇.医疗纠纷的法医学鉴定程序[J].中国司法鉴定,2006,(4):36-37.[6] Michalska A,Berent J.Malpractic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craniocerebral injuries in cases reviewed by the Forensc Medicine Department,Medical University of LODZ [J].Neurol Neurochir Pol.2007,41(4):327-332.[7] 莫耀南,李凡,秦豪杰,等.医疗纠纷尸检86 例法医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3,38(2):260-262.[8] 陆学超,刘素娥.浅谈医患关系现状,原因及改善设施[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01-102.[9] 刘晓明,苏晓津.医疗纠纷成因与防范机制探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9):2873-2874.[10] 王振原, 余荣军, 方俊邦.法医病理学鉴定对处理医疗纠纷的作用[ J].中国司法鉴定, 2005, 11(2): 41-43.[11] 甘建一.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在医疗纠纷死因鉴定中的作用及地位[ 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3, 9(4): 245-247.[12] 黄光照.加强法医病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提高法医鉴定质量[ 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4, 19(5): 259-261.[13] 刘军, 高玉霞.关于医疗纠纷处理中的伦理思考[ 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1, 1(5)[14] 周洋, 黄平, 张平.吸毒人群法医学鉴定中的伦理学思考[ 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