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认识区域(二)
安宜高级中学高二A地理学科导学案主备人:杨发宽
1.1认识区域
(二)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的内涵、分类和区域的一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实例、与相似概念的比较等方法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区域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二、【前置性补偿】
1、阅读P4图1-1-4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概括东、中、西部经济地带分别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2、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相互,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差异性
任何区域的内部都具有相对,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性。开放性
每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之间,以及和之间的联系。
三、【新知探究】
1、读课本“青藏高寒区整体性”图,理解区域的整体性。
①说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其“高”和“寒”的整体特征。
②模仿青藏地区,设计西北地区的联系图表,说明其“干旱”的整体特征。
2、讨论: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区域内部是否存在差异性?
3、读课本“区域之间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理解区域的开放性。
①区域之间存在开放性的前提是什么?开放性的表现是什么?
安宜高级中学高二A地理学科导学案主备人:杨发宽
②图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表现在发达区域城市数量 规模,有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城市数量规模,有方面的优势。
四、【形成性检测】
(A)1.西气东输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综合性
(B)2.下列农业类型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变化规律的是()A.水田为主的农业一旱地为主的农业一灌溉农业
B.水田为主的农业一灌溉农业一旱地为主的农业
C.草原牧业一灌溉农业一高山牧业
D.草原牧业一高山牧业一农耕区牧业
(C)3.我国下列重点建设项目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A.三峡水利枢纽工程B.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C.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D.南水北调中线方案
(A)4.下列叙述不属于海南岛所在省特点的是()
A.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宝库B.是我国唯一的岛省
C.是我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D.是我国唯一全部位于热带的省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5~7题。
(A)5.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
(B)6.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B)7.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第二篇:分享认识省内区域
2011 精品
省)
二、西南边陲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位于 西南边陲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复习目标: 自学指导二】 一.复习目标: 【自学指导二】 阅读课本 P67—P74 的图文完成以下几个问题;(1)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位置优势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
1、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地处 山脉最南端,南部与、缅(3)知道西双版纳的位置,了解其自然环境特点 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甸接壤,还(4)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和对经济的带动作用(2)气候类型:,特征 重点、(3)植被: 植被,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外,我国原始 保存最为完整的地 二.重点、难点 重点: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及城镇的发展;西双版纳的位置和独特的自然、方。人文景观(4)旅游资源: 难点: 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西双版纳发展女友也的条件及出现的问题和策略。①边境旅游:毗邻缅甸、老挝。中考命题预测: A 独特的植物:、板状根、、“独木成林”等 三.中考命题预测: 常见的题型有选择题、读图分析题和材料解析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 ②独特的热带雨林 知识的能力。景观旅游 B 可爱的动物:、、长嘴犀鸟、长尾猿等。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四.重点知识回顾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省)③民族风情旅游:以 族为主体的 13 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创造并保留课各自别
一、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位于)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 P60—P66 的图文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自学指导一】
1、对外开放的前沿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1)地理位置: 它位于广东省的,珠江下游,毗邻,与 地(1)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2)支柱产业:原来,以 生产为主。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成为重要的 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2)经济特区: 我国建立了 5 个经济特区,其中、位于珠江三角洲。支柱产业。(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促进了西双版纳的 另外是广东汕头、福建厦门和海南 发展。如:(3)对外开放的优势:、、和城市的带动。对 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人口稠密、气候、海陆交通便利。五.达标训练
一、单选题: ②人文因
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 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策略,本区 1.我国目前有 5 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在珠江三角洲的是()形成了一个包括(1)海南省(2)深圳(3)珠海(4)厦门(5)汕头、、在内的多层次开放体系。A.(1)(2)B.(3)(4)C.(3)(4)(5)D.(1)(4)(5)
2、外向型经济(1)发展的有利条件:① 紧邻 和 地区,地理位置优越。2.决定珠江三角洲外资来源的主要因素是()交通相当便利 A 地理位置 B 国家政策 C 自然条件好 D 气候暖热 ② 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 ”,有利于吸引外资。3.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说法错误的是()(2)主要产业部门:纺织和服装制造业、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A.它是广东最大的平原和“鱼米之乡”、制造业 B.这里的“基塘”农业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制度 贸易渠道,出口至、欧洲、、美洲、大洋洲等 C.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3)出口地区:通过 地区,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 生产出口基地之一。D.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我国最早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在这里(4)地域分工与合作:独特模式“ ”“店”指。地区,“厂”指 地区。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糖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分别是()A.甜菜、水稻 B.甘蔗、水稻 C.甘蔗、小麦 D.甜菜、小麦
3、城镇的发展(1)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 的发展 5.珠江三角洲面积最大的城市是()用地、工业用地、用地和 用地交错分布。A.广州 B.深圳 C.珠海 D.佛山(2)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3)城镇化主要表现在 的增长、的增加和 的扩大。6.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认识省内区域复习学案 韩旺中学)复习学案(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复习学案(韩旺中学)
ksdowe 1
2011 精品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B.气候宜人,风调雨顺 C.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D.毗邻港澳和东南亚 7.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的工业基地的性质是()A.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B.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D.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8.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沪宁杭地区的共同特征是()A.以轻工业为主 B.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C.临近海洋 D.临近东南亚 9.在我国境内并和中南半岛山水相连、流经西双版纳通往国外的河流是()A.怒江 B.长江 C.珠江 D.澜沧江 10.西双版纳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王国”之称,这些植物构成了()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B.高山植物垂直变化景观 C.热带雨
林景观 D.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11.西双版纳有“热带动物王国”之称,这里有亚洲象、绿孔雀、长尾猿、长嘴犀鸟等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这里动物繁多的原因是()A.水源充足 B.人们环境意识强,不滥捕野生动物 C.人工喂养 D.热带雨林提供隐蔽场所和食物 12.西双版纳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多样的民族风情,这里的民族风情以哪个民 族为主()A.以汉族为主 B.以傣族为主 C.以壮族为主 D.以蒙古族为主 13.西双版纳所属的省区是下列轮廓图中的哪一个()
A.工业 B.农业 C.服务业 D.旅游业 19.珠江三角洲地区与西双版纳地区同属于()A 南方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20.我国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A 海南岛、西双版纳 B 广东、广西 C 台湾、福建 D 东北、西北 21.近几年来,台商投资的热点已经向以下哪个地区转移()A.长江三角洲地区 B.珠江三角洲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东北地区 22.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主要原因是()A.人口众多 B.地形平坦 C.工业发展快 D.水源充足 23.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比较缺乏,为了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力不足问题,我国采 取了许多措施,主要措施有()A.西电东输、修建核电站 B.修建青藏铁路、修建三峡工程 C.北煤南运、西气东输 D.西气东输、修建青藏铁路 2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品大量通过下面哪个城市、地区出口()A.上海 B.北京 C.台北 D.香港 25.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地区的合作中,充当的主要角色是()A.人才输出地 B.资源输出地 C.加工厂 D.原料输出地 26.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分析,它的气候特点是()A.炎热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少雨 D.温差极大 2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是平原,形成原因是()A.河流冲积 B.气候的作用 C.植物较多 D.交通便利 28.结合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西双版纳除发展旅游业外,还适合发展()A.边境贸易 B.绿洲农业 C.高科技产业 D.钢铁工业 29.乘船经西双版纳地区出国旅游可到达的国家是()A.缅甸、老挝 B.印度、巴基斯坦 C.日本、韩国 D.新加坡、马来西亚 30.西双版纳地区的民族风情以下列哪个民族为主()
A B C D 14.西双版纳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A.窑洞 B.蒙古包 C.竹楼 D.砖瓦房 15.与西双版纳有水路相连但不接壤的国家是()A.老挝、缅甸 B.泰国、越南 C.缅甸、越南 D.老挝、越南 16.西双版纳雨林景观有()A.根系发达的骆驼刺 B.高大挺拔的落叶松 C.香飘万里的桂树 D.气势磅礴的“独木成林” 17.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流经下列哪个地区()A.京津唐地区 B.沪宁杭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 D
第三篇: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三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结构,然后分别进行讲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大差距。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把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 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 “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 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在初中所学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上,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第二步,在教师指点下,对所列区域进行归纳概括。第三步,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即区域一般分属两类,一类是均质区,一类是功能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因而从空间上看,区域有大小之分。
教材以中国、京津唐工业基地和浦东新区为例说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如举例说明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时,可以中国经济区域为例。中国经济区域分为三个经济地带。地带内部又分为若干经济区,经济区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工业基地,工业基地中又分为若干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内部再分为若干工业区。在分析了上述区域空间尺度划分案例之后,建议让学生针对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本省地理,进一步认识尺度也具有相对性。
活动建议:
1.学生读图,通过读图发现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信息:①中国汉语划分为七个方言区;②各个方言区的区域空间大小不一;③各个方言区都有特定的分布地区。
问题:①各方言之间有什么区别?②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方言区? 2.结合上述问题,让学生讨论“活动”中的问题。
问题可进一步延伸,如“说说方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 方言是一个区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形成的。造成封闭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高山或其他地理事物阻隔。因此,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地理环境是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少,也是方言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关于区域“整体性”特征的教学建议:
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也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所以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
教学中,可举例说明地理区域的整体性。
例1:举一个学生所在市县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的例子。
例2:教材中的例子,即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地势高”为根本特点,形成“高寒”的区域特征。
阅读图1—1—6“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以地势高这一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引出气温低的另一大特点,再逐步归纳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从而解读青藏高原地区以“高寒”为标志的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读图时,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进一步加深对图文的理解。例如,高寒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作哪些补充? 差异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主要特性之一。地球表层,由于太阳辐射和地形、地势的差异,各地的差异非常显著。但是这种差异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有的区域具有明确的界线(如行政区界),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特征,界线是模糊的。
开放性是指各个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产生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从而形成区域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1.讨论区域为什么具有开放性特征? 2.教师与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说明区域的开放性特征。3.让学生阅读正文、示意图和知识窗独立分析区域的开放性特征。
知识窗“经济全球化”是区域开放性的最好体现。
从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区域整体性与差异性共生共存的结果。
世界经济存在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是经济全球化。
可见区域的开放性不仅包括区际之间自然要素,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且随着区域的发展,更加体现为区际间经济要素的联系。
教材设计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具体区域的特征。
[点拨] 1.让学生读图,说出从地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2.结合地图,提出一些梯度更小,概括性相对较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完成教材中的问题做好准备。
3.图1—1—8中的信息,主要说明海南岛的地理位置。要引导学生分析海南岛的区位。根据其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不难推断出它所处的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
[提示] 图1—1—9中的信息:通过分层设色地图,结合饼状图读取数据,可以知道各种不同地形所占的比重,归纳出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结合所处气候区不难得出其河流特点,对照矿产图例不难读出其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综合其各自然要素的特征,即可对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作出评价,进而分析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图1—1—10中主要提供了岛上交通线与海上航线,主要旅游景点等信息。
一方面说明制约海南岛发展的交通条件正在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说明旅游资源将成为促进海南岛经济发展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三)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第四篇:认识量词 园地二1
认识量词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2、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量词 教学难点: 背会量词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量词兄弟的故事》
一天,字典公公家里又吵又闹。咦,原来是量词兄弟在争吵。“只”字说:“我可以代表有多少只动物,人们应该保护动物,我就是咱们量词兄弟的主角!” “只”字的话招来了一阵哈哈大笑的声音。噢,原来是它——“棵”字。它说:“我代表多少棵植物,我才是文章的主角!”
这样,量词兄弟们你争我吵,不肯罢休。
这声音引来了字典公公。字典公公故意把量词们换了位置。此后,量词们和自己对应的词语混淆了,比如:一条粉笔、两头鸭子、一枝书,两根马……结果闹了很多笑话。人们在用量词的时候也因此无所适从,怨声载道。
一天,量词兄弟们一起议论:“人们怎么埋怨我们了?”字典公公听了,把原因说了出来:“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只要有一个排错了地方,引来的,只有人类的埋怨和嘲笑。请你们不要吵架,我会把你们放回原位,好吗?”量词兄弟们个个都脸红了。它们再也没吵过架,它们也恢复了原来的位置,人类也很好地把数量词搭配使用了。一直到现在,量词兄弟都没有再吵架了。
我们来看看正确的量词用法:一头牛,两匹马
二、量词歌 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七棵果树八朵花,九架飞机十辆车,量词千万别说错,说错就要闹笑话。
第五篇:认识省内区域教案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2、3、指出珠江三角洲位置的优越性。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特点。
2、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实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对外开放战略的正确性,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1、2、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外向型经济、区际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条件和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成果资料和土地利用景观图片、城镇化发展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
屏幕打出“东南沿海地区图”。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并知道分布在哪里吗? 生:厦门 汕头 深圳 珠海和海南岛 师:在广东省的有哪几个?
生:汕头 深圳 珠海在广东。(屏幕上,当学生说对一个分别会相应的地方闪烁。)
师:深圳和珠海在珠江三角洲,而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屏幕上出现珠江三角洲位置图。师:哪位同学说一下珠江三角洲的位置。
生: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师:珠江三角洲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请同学们利用地图分析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强调位置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播放一段关于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
活动:
1、要求学生打开地图册,在珠江三角洲上画了北回归线。
2、利用已有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属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3、回答珠江三角洲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
活动后,由学生得出结论:珠江三角洲气候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让学生自己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数量大、增长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居首要地位等特点。然后再利用地图,启发学生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屏幕打出:外向型经济
师:充分利用课本P52“图7.4外向型经济一例”举例说明外向型经济概念。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一图,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后有利的条件是临近港、澳、台,所以才能优先获得港、澳、台的资金支持。师:请同学们说说珠江三角洲的轻工业产品。师: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
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
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
组织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前店后厂”内容,选10位同学,分三组表演“前店后厂”。其中2名表演港港等主要从事样品制造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控制产品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向5个地区承接订单和对外销售。5名同学代表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厂商主要是与港澳签约、提要求,付外汇等;另3名同学表演珠江三角洲的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与港澳紧密合作。城镇的发展
播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和现在的深圳景观图片。师:请同学们注意土地利用方式的前后变化。生:前者农田广阔,后者建筑密集。师:这些变化需要哪些条件?
生:改革开放;独特的位置和优越的交通等…… 师:建筑都用来干什么的? 生:工厂、居民、办公等。
师:大量的农民用地变成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生:可能引发环境污染、耕地减少,粮食减少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
活动:选部分学生分别从普通工人、工厂的厂长、深圳市市长和广东省省长等几种不同的社会角度来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组织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
讨论:珠江三角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民工潮现象。
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向型经济在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增长,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吸纳了数百万外地劳动力。
师生交流:南下的民工在珠江三角洲主要从事哪些职业? ――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业。――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行业。师:请同学们结合常武地区的实际情况。
1、简要说说城镇化的进程和成果,思考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2、对外来民工对家乡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和出现负面影响进行客观分析。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