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
医疗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
一、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现行医疗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看病难,看病贵,具体表现为:1)医疗设备陈旧;2)医疗费用由国家、企业包揽,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造成严重的浪费;3)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部分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职工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基本医疗保障;4)医疗保障的覆盖面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和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
二、原 因
第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目前,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
第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政府投入的缺失造成了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三,医疗保险发展缓慢。据统计,2005年,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再加上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只有不到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
第四,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第五,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一方面是目前政府投入很少,大部分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另一方面,政府对医院的收支又不管,任凭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
第六,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当下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督办法。
三、对 策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既要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能理解为政府卸包袱、减负担,搞市场化、产业化,更不是“民进国退”。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四)、依法行政,实施行业监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保证群众医疗安全。
(五)、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既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良好的服务、诚实的劳动和高超的技术,获得较高的报酬。
第二篇:医疗制度改革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题
【背景材料】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习题】
请你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围绕“农村医改中政府应如何发挥作用”这一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立意正确。字数800—1000 字。
【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 确保农民病有所医
——政府应加快推进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过显著成就,也走过一些弯路。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表现在: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等等。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健全与否,是关乎国民健康和社会兴衰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 大局。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医改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要强化责任,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医疗资金的投入,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差距,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体制各项体系制度。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缴费,提高保障能力;要坚持预防为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最后,政府要重视医学教育的作用。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服务;要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健全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要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加大医学教育投入,采取多种培养方式,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加快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紧迫、长期的任务,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农村医
改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民心所向、民生所系的内在要求,各级政府任重道远。
点睛论点
文章站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高度,提出“确保农民病有所医”的观点,进一步紧扣题目要求,进而具体深入分析提出“政府应加快推进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观点,既有-----------------------Page 2-----------------------
较高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主题,避免了虚无空洞。以二级标题设计论点,写作过程中递进式论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妙言隽语
1.我国现阶段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2.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医改中的主导作用。
3.加快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民心所向、民生所系的内在要求。
■文章点评
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层次清晰,观点鲜明。通篇内容贯穿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个主线进行叙述,内容详实具体,论证得当有力,结尾总结全篇,可谓佳作!
第三篇: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对人口的迁徙进行限制,人为的划分城市和农村两个人力资源市场,从而使得价格调整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弱化,降低了经济的效率。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力的使用成本
(2)从结构优化的角度看,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打破现有的户籍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3)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强化了城里人和乡村人的身份等级色彩。这种限制不仅不是市场化改革的任何制度创新,而只能是户籍制度和就业体制改革进程的一种倒退。
(4)对城乡区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很多的福利待遇往往是只是针对城里人的,相对贫困的农民却被排除了在了福利保障之外。
二、原因
我国的户籍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登记制度,它承担着一些其他的社会功能:区分了城乡户口的差别、对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和不同的户口类别相对应,有不同的福利标准。正是户籍制度的这些附加功能使得户籍制度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越不相适应。
三、对策
当前户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看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1)户籍和社会待遇脱钩。户籍彻底和社会待遇脱钩,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消除户籍所引起的社会公平问题,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2)集中人口管理权,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减少人口管理的杂乱无章、政出多门的情况。加强人口统计,统一协调管理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3)实行统一的户口,取消城乡的户口差别,取消户籍的区域歧视,解决“人户分离”的问题。
(4)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以经济发展带动户籍改革
1958年制定的户籍管理制度,的确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的快速流动要求户籍制度改革不能再拖,城市必须对农民倘开户籍大门。同时,户籍改革须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它是一个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城乡自然融合的过程。
鉴于我国城乡发展失衡主要不是市场而是政策因素所致,城乡发展差距和户籍制度改革的确需要借助政府之力来缩小和推行,然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等于采取完全强制性的行政行为,而是在尊重市场作用、尊重城乡融合与城乡互动的规律基础上,政府适当采取倾斜的制度供给、体制创新,使长期以来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中的农业、农村、农民得到
补偿性的发展,并在发展中弥合城乡差距,统筹城乡户籍。
换言之,统筹城乡户籍不应简单理解成农民变成市民,也不在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更不是政府发起的一场户籍改革运动。如果仅仅换个称谓,那是容易的,关键是要抹去横在农民和市民之间的收入和各种福利差距。而这仅靠户籍制度本身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须从户籍制度背后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制度入手,通过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才有可能。一些地方的户籍改革之所以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是因这种改革在一种急于求成的思路指导下,只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进行局部的改进,而没有从深层意义上提出解决思路。主事者只知道需要有足够多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服务,而从不去想应该为这些廉价劳动力提供起码的福利待遇。所以,我们看到,即使户籍限制取消了,但城市居民户口和农村居民户口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和明显的福利差别,城乡差别、城乡壁垒仍然存在。也因此,这些地方有的在向农村人口放开户籍半年后就不得不取消改革,重新回到户籍准入制度的旧体制下;有的虽没有取消,但来入户的农民一年比一年少。
必须把户籍制度的改革置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框架中来进行,这就需要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它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着眼于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二是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当前而言,特别需要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他们的子女的上学问题。总之,改革户籍制度,应把重点放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上,只要城市户口的“含金量”降低了,统一城乡户籍制度,实行国际通行的登记户口制,也就水到渠成。
第四篇:医疗问题
一、为什么医生老让我去医院对面的药房买?明明同一种药医院也有。我表示希望医院里配。医院说下次来吧。
答:
1、零加成以后,药品不能为医院直接创收,成了医院的负担
大型三级医院响应国家医改政策,所有药品进医院的价格和患者到手的价格一样,没有额外增加费用所以,医院对于药品的招标,购进,管理,分发,储存,人工成本等都需要付出成本,而不能产生一分钱利润,所以,可以想象,药品不仅不赚钱,还要倒贴钱,医院到患者的药品越多,医院亏损越严重。
2、有关部门强制规定了30%药占比
对于药品的限制,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药占比,也就只患者总支出中,药品占比不能超过30%,那么其他70%可以是什么费用呢?检查,护理,诊疗费。既往这些体现人工成本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而现在虽提倡增加人工费,实际上,药品依然占了较大的比例。所以,最好的限制药占比的方式,就是少开药,甚至不开药,不要就要扣钱,倒贴钱。以往的出诊大夫,也不会随身带药,开个药房,你自己就近到药房买药,煎服。将来,大概也是这么个模式了。
3、医院药房,很多药品限量供应
单靠医生的个人自觉来管控药品,难免会失控,所以,大多数医院的做法就是限制药品进医院,医院没有药,想用药,只有到外面药店自行购买。
二、医保投入太少
答:我们先来看一下政府的投入情况。为了更全面详尽地考察,我们对全球189个国家连续十五年(2000年-2014年)的人均公共卫生费用和人均GDP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之前,我国政府的公共卫生支出有过不足;“新医改”实施以来,国家通过“补供方”、“补需方”双重财政补助增加公共卫生支出。在政府强投入的拉动下,到2014年,中国的人均公共卫生费用,已经追赶上相同人均GDP国家的平均趋势水平,这表明,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上的投入并不算少。
事实上,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十分复杂,比如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医疗服务行为不够规范等等,一味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况且,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医疗卫生的投入也要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不存在问题,只是这一问题并非投入不够,而体现为筹资结构不合理。
三、增加医务工作者人数,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实行病人分流
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规范有序就医的引导政策,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要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发挥公共卫生职能的同时,具备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服务能力。抓实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在农村优先发展县级医院,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做到“大病不出县”。在城市,强化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做到“小病不出社区”,明显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把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分工协作关系,以促进资源的纵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认可度。
四、服务态度转变
答:完善医务人员激励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增加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范围。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输送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
五、增加投入 答:构建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考虑到我国国情, 全民免费医疗这种横向的公平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纵向的平等, 以减少贫富之间健康状况的不平等。这意味着支付能力有限的广大消费者群体应该优先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分配。因此, 在私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市场配置的背景下, 我们在保证国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方面, 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构建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在此基础上, 根据政府财力状况逐渐扩大保障范围, 提升保障水平。
六:看病过程难,整合乡间优秀医生资源
答:继续推进惠民政策,方便患者就医。开展便民门诊,采用购买服务和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等政策,实施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等多种形式,有效方便患者特别是在职患者就医,分流病人,同时通过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在基层执业,促进病人下沉。加大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志愿者医院服务、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力度,在全国推广优化医疗服务先进经验。继续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患者就医习惯,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七:医保限制太多
为了遏制过度医疗、避免小病大治疗等现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1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医保探索总额预付、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住院及门诊大病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付费制度。目前中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开始实施这项制度。
然而,医保限额政策在实行中也遭遇了一些问题,个别医院“见招拆招”地将限额转化到参保人员身上,甚至出现医生推诿服务或挑选病人的情况,引起了外界议论和质疑。
对于医保限额政策:首先,医疗保险的资源是有限的;第二,它是大家交的钱,不是政府拨的钱,所以要节约使用。第三,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看病花费会越来越多。
“这三个背景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在满足病人医疗服务需求和合理控制医疗费上,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在这个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如果一个群体花费超出了正常水平,他人获得医疗保障的机会就会减少。”
八、提供更多停车位或者便捷公交车
新建医院病床车位比升至1:1.8,对于未来新建的医院,在医院前端设计,交通咨询部门已经提早介入了解医院用地周边的道路现状、交通条件,以便及早规划。尽量把出入口布局得更加合理,与城市的主干道、次干道的关系做得更协调一点。与此同时,下一步深圳将完善周边公交、慢行设施,高峰期增加公交运力,提升吸引力,设置急救车专用绿色通道,快速衔接医院出入口与急诊,提高急救交通效率。另一方面,还将结合医院实际条件,科学设置包括出租车接驳场站、即停即走社会车辆专用通道等,配以必要的交通指引和管理设施,确保就医市民“先车一步”及时到达医院,而不是想方设法让车辆停进医院;同时,尽力完善院内慢行及配套服务设施等,提升慢行交通环境,提升就医体验。医院停车费或上涨提高停车周转率。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医院或将针对是否就诊停车、长时或短时停车,研究实施差别化医院停车收费标准,减少非就诊车辆占用医院停车资源,提高医院停车周转率。召集相关各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院交通管理的工作方案》,作为医院交通改善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并加快推进现有医院交通改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九、商业保险理赔困难
1、买保险前别冲动,认真总结自己的需求,主动去了解下这些需求应该用什么产品来匹配,以及不同产品的保障范围和责任免除范围,敲定合适的保险组合。
2、买保险时遵守投保流程每个环节的要求,涉及健康告知的诚信告知,涉及签字确认的,一定要看清楚确认的内容。不能单纯关注重疾有多少种、保额多少或者分红多少,还应该多了解保什么和不保什么,清清楚楚避免纠纷。对后续理赔流程也要有一定了解,保险不是简单的发生保险事故就可理赔。
3、买保险后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应该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像寿险和意外险这两种产品,保险事故发生后,必须在约定内通知保险公司,否则将有可能影响最终理赔结果。遇到任何不公的待遇,要有法律意识,消协、律师、当地保监局都是消费者可以求助的对象。
第五篇:关于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
电气093 邵康康 2009081109 摘要:如今正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农村。农村医疗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关乎整个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关键词:农村 医疗 改革模式 立法改革
正文: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由政府通过制度设计与维护、基金筹集与管理、卫生维护调控与监督的,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综合性医疗保障制度。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建设也逐渐完善,但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却显得相对缓慢,尤以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突出。我国有将近9亿农民,而这么庞大的人口看病问题却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瓶颈。本文将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浅论其改革措施。
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力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通过各级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同时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兴起,从1955年起,合作医疗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迅速建立,“到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截止1980年,全国9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但是,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取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集体经济成分的减少,合作医疗出现了严重滑坡;到1985年,实行合作医疗农村基层单位从90%(生产大队)锐减到5%(行政村)。
2003年以来,随着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提出,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中央和国务院的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扎实实、积极稳妥地推进,取得了显着成效,2006年国务院在转发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到2006年,使全国试点县(市、区)数量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左右;2007年扩大到60%左右;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2007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的关键一年。经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从2007年开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二、我国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
目前,虽然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有所上涨,但还不能解决昂贵的医疗费用,农村的医疗条件依然十分严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村医疗条件问题。我国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从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相当一部分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医疗知识,导致不必要的医疗事故。2002年,全国报告新发的肺结核患者58万多例,80%在农村。农村地区多发的血吸虫病、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防治面临新的挑战。由于这些地方病多发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患病群众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生产、生
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妨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农村医疗保障的费用问题。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不良的生活方式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医药费用飞速上涨和疾病谱的改变,农民以家庭来应付疾病风险已显得力不从心。据1998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87.4%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由于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医药费,37%的患病农民平均住院费用达1532元。据国家统计局年抽样调查,当年我国33.5%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6个省(自治区)的农民纯收入不足1500元,农民一旦生病住院,一年所有的收入还不够。局部地区农村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达50%,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制约因素之一。现在的农村医疗保障费用都是由政府出纳,而单靠政府财政确实有点勉强,现在的医疗费用又却不断上涨。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第三、医疗保障体系的管理问题。政府很难明确居民的医疗情况,这样一来,有些人需要医疗保障却没能得到相应的保健,而有些暂不需要的却得到了过多的保健服务,这其中难免有因利谋私现象。所以政府管理机关的人员需要进行监督,这就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关,不但可以鉴别医疗保障问题,还可以辨别是否有违规现象。而如何成立这个监督机构又是一个问题。政府要筹集资金,然后用掉这些这些资金,筹集了多少,用掉了多少,用到哪了?就算用到点上了,但如果效果不理想,大众舆论会怀疑是资金被私吞了。正是存在这些问题,政府要将仅筹集的资金用到医疗保障事业这需要监督。总之,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管理缺陷,不能单靠政府来管理。
三、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模式
根据上述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缺陷,笔者认为现阶段农村合作医疗为民办公助最基本的模式,同时应适当进行改革。现阶段的农村医疗合作主要有民办性和公助性两个特点: 民办性。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缴纳一定的保健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来自集体经济,源于集体经济的公益金;医生和卫生人员的劳动报酬由集体经济支付;医疗卫生器材、设备的提供由社队财务支出和拨款。公助性。政府利用其资金积累优势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包括公社和生产大队医疗机构的农村卫生网络,政府拥有所有的医疗机构;医疗基金一般有生产队、公社、县政府及相关机构管理;对地方病预防的资助;培养农村医生等。所以对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应当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民办方面:要体现自主性,坚持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为辅,政府适当支持(建立之初,集体、国家的支持、投入可适度加大)的基本原则。过去,对农村医疗保障缺乏信心的一种观念是:农村经济力量薄弱,难以使农民承担缴费义务,这实际是一大误区。农村医疗筹资的关键是对农民进行组织和引导,目前西部地区农民实际具有迫切的医疗保障的需求,而且经济负担能力并不大,通过引导和宣传(一些地方通过实例现身说法),易于形成正确的保障观念和保障意识,也能够做到民办为主、自主缴纳。第二、公助方面:一是在体制上要确立健全的农村医疗管理机制、理顺关系;二是在资金的资助上,既要满足特殊对象和公共卫生的资金需求,同时维持对农村合作医疗长期、稳定地投入;三是农村药品供给、流通的管理,对药价实行市场指导,宏观调控;最后,抓好农村卫生保健,搞好疾病预防,提高农村的综合服务水平。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改革模式可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需要:
模式一:福利-风险型。小病合作医疗,大病住院统筹医疗,既保大病也保小病,曾一度被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形式之一。
模式二:风险型。大病住院合作医疗,即保大病不保小病。这是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形式之一。
模式三:小病合作医疗,即保小病不保大病。
根据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初始实行第二种大病住院合作医疗,以后时机成熟,过
渡到既保小病又保大病的福利-风险型的合作医疗,较为适宜。这种模式既照顾西部农民的缴费能力,又对西部农村集体经济积累还不丰厚的实际有所考虑:通过积累有限的资金,解决重大疾病对农民生存的威胁,可使因病致贫的现象迅速减少,使农村合作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经费的改革
从一些已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看,大多以乡或村为单位实行统筹,参加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医疗费用支出较大的情形,就可能使筹集的资金入不敷出,难以达到保障的目的。同时,由于乡村统筹经营成本比较大,自己筹集、自己支配、缺乏监督,很难保证资金不被挪作他用。有关专家认为,考虑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缴费有限,加大缴费人口基数,实行市、县级统筹;条件成熟时过渡到省级统筹,能较快、较多地筹集到资金,则更切合实际。以利于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来源得到保障。
五、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体系的改革。
第一、要确定救助对象。应包括:农村“三无”人员(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人员)和其他特殊救济对象中的患病者,如:因自然灾害而致伤病的农村灾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在个人患重大疾病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有关其他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有困难的人员等;以及伤残军人、孤老复员军人和孤老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中的病患者。
第二、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采取多种灵活的救助措施,如医疗减免、临时救济、专项补助、医疗救助基金、慈善救助等;建立经申请到由有关组织审核、审批等一套规范的程序来保障落实。
六、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改革。
第一、应尽快出台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具体法规,以指导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建立政府、单位、个人三者参与并分担责任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一层次是政府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障;第二层次是商业性的医疗保险;第三层次是医疗社会救助。根据这种要求和安排,国家首先应专门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以规范农村医疗的实施办法;规定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组建方法及其职能;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保健站医生的选拔方法及职责等。第二、加强农村的其他卫生立法,为构建城乡和谐、完整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法治基础。目前,农村卫生工作的立法存在层次普遍偏低、缺乏基本法律;地方法规较多,颁布时间较长,许多内容已不合时宜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应尽快对农村卫生立法进行归类、整理、修订、增删与完善,为整个农村社会医疗保障立法建设打下法治基础。
总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和衰退。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使得农村与城市的许多方面差距跨扩大。“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家关注的重点,而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医疗保障问题不解决,农村就难以繁荣起来,中国就难以富强。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对过去合作医疗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虽使许多农民现在确实得到了不少实惠,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它也存在许多缺陷,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要想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够长期发展的话,就必须弥补它的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完善,不断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为农村居民服务的原则。中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就像新中国的建设一样,希望中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从此能够走上正道,提高中国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壮大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