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五年级关于求平均数的题。
甲乙丙丁四人称体重,乙丙丁三人共重120千克,甲丙丁三人共重126千克,丙丁二人平均体重是40千克,求四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解:根据题意可知:乙丙二人共重40×2=80千克,所以120+126-80=166千克就相当于甲乙丙丁四人的体重之和。所以他们的平均体重是166÷4=41.5千克
列式:(120+126-80)÷4=41.5千克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值的平均值和含义。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平均生活数量的问题,提高数学意识的应用。
教师的重点和困难:理解平均的意义,掌握平均的方法。
教学辅助/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矩形。
首先,创造情况,引入兴趣
1.谈话介绍:(显示幻灯片老师的书架)
老师:这是老师的书架,让我们来看看。现在我的书架在上层有8本书,在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求我的同学帮我重组他们在每个架子上的许多书。你有什么办法吗?
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健康:上面的书架上8本书,拿下2本上下的书架,现在每本书架上的书多少。
(2)老师操作问:现在每层有几本书吗?(6)
(3)老师:喜欢这样多的少,解决问题,我们给它一个名字:移动更多弥补少。
(4)老师:你有什么办法吗?
健康:上层 在书架上的书和在较低架子上的书被组合在一起并且平均放置在两个书架上,使得每个书架上的书都是同样多的。
老师:像这样给几个不同数量的第一个合并,然后分成相同数量的相同数量,解决问题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
(5)老师:现在在每个架子上的书多少?
健康:一样多。
老师:有几(6)
老师:是我们得到它的方式的数量吗?(或者谁说它怎么能得到这个数字?)
健康:使用方法是增加越来越少。
老师:像这个数字,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
老师:所以6是8和4的平均值。谁再谈论6谁是谁的平均值(Said)
(6)老师:今天,我们来知道这个新朋友的平均数,好吗?(黑板:平均)
二,合作探索,加深理解
1,师:老师增加了一层书架,三层书架有几本书?
在三楼的架子上有三本书。
老师:使用我们刚刚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你可以找到这个 是三个书架上的书的数量的平均值?
老师:请出来一个工具,摆一个钟摆,注意时间一一对应。
把你的想法给你的同伴。(学生活动,老师之旅。)
老师:谁说你的方式。
学生报告:
健康:从8本书出来的2本书的二楼,然后从第一层出来的两本书放在第三层的书上,让它们和每一层一样多。
老师: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
健康:现在每层有五本书。
老师:5是8,4,3的数字?
健康:5是8,4,3的平均值。
老师: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健康:本书的前三层一起,平均分三层。
老师:你能有一个公式来表达吗?
健康:(8 4 3)÷3 = 5(教师板)
老师:8 4 3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3? 5什么?
(1)找2-3人报告。
(2)这是什么意思?伴侣谈论对方。
2,分割:这里我们要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课件产生统计)
(1)老师:仔细观察 图表,你得到这些数学信息吗?
健康:小红色收集47矿泉水瓶。小榄收集了33个矿泉水瓶。小梁收集25个矿泉水瓶。小的红色收藏的35矿泉水瓶。
老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健康:这个小队每人收集多少水瓶?
老师:如何找到这个队平均每人收集几瓶矿泉水?
老师:你先想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然后把自己的想法用公式表达。
学生活动,教师游览。
组织报告:
健康:(47 33 25 35)÷4 =(80×60)÷4 = 140÷4 = 35(s)
A:团队每人平均有35个矿泉水瓶。
老师:观察这个公式,哪一部分反映了哪个部分反映了哪些部分?哪个号码是平均值?
健康:47 33 25 35反映组合,÷4反映点数,35是平均数。
老师:35是这些数字的平均数?
健康:35是47,33,25,35平均。
师: 使用更多的方法是有用的吗?
老师:你怎么不使用这种方法?
健康:数字太糟糕无法操作。
老师:嗯,老师把这个方法放进课件里,我们一起看。(课件,学生经历的转变更麻烦)。
老师总结:似乎学生喜欢相同,用多一点小小的增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真的很不方便。当我们未来遇到问题时,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2)老师:老师也把平均数统计,请用这个平均值与四个学生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比一个比率,你发现了什么?(看情况,让学生团体交流)
健康:小红收集数量超过平均水平;小榄和小灯收集的数量小于平均值;小明收集的数量和平均数相同。
老师:这是每个人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吗?
健康:不。
教师:它只反映了这套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知识的应用解决问题
老师:似乎学生对平均水平有了更深的理解,然后我有几个问题来测试每个人。1,判断和解释原因
学校篮球队 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李强是一个学校篮球队,他155厘米高,可以吗?(要判断。)谈论你的理由。
为了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我给你提了一个问题。(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超过160厘米高的球员?
老师:似乎有人超过平均身高。然而,由于团队的高度超过平均水平,那么。的The 健康:它必须小于平均身高。
老师:是的。看起来,平均值仅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并不代表每个数据。好了,要探索整理高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河边的小马的问题。
2,有一匹小马过河,但河上没有桥,河有一个标志:平均深度120厘米,请注意安全!小马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高于平均深度,就能安全穿越河流。
老师:同学,你是说小马可以安全地过河吗?跟你的同伴谈谈。
学生判断和解释原因。
老师:似乎小马可以安全地过河是不确定的,小马听着你的分析,必须 会小心参与,谢谢学生。
3,在采摘活动中,小明拿起52个苹果,小刚拿起56个苹果,红色和小蓝选了84个苹果,他们拿到每人平均苹果数?(柱合成式)
学生独立结算,集体校正。
第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五,师的总结:学生,我们只是用平均来解决这么多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带来今天的内容,更好地了解生活和平均相关问题的数量。
第三篇: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因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时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课堂实录:
(一)故事导入: 老师给同学发笔记本,给了第一个同学8个,第二个同学4个,第三个3个。
师:对老师分笔记本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个同学不一样多。
生:应该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8+4+3)÷3
师:思考:教师板书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5,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8+4+3)÷3=5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5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8+4+3+5)÷4=5
比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教学例题
例1、5个小同学一起投篮,怎样求他们投篮的平均数?
1、出示每个同学投中的个数。
(4,7,5,4,5,)
2、出示课件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列式并计算 4+7+5+4+5=25(个)25÷5=5(个)
(四)应用数学
今天回家后称一下自己的体重,明天小组整理算一算各小组的平均体重。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求平均数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辅导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小学数学辅导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分)
第五篇:2014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
2014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
【导读】各位考生,安徽教师招聘网(微信号:wuhuoffcn)特地为您提供:2014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 ,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wuhu.offcn.com)预祝广大考生早日成“公”、心想事成!
♦推荐阅读
芜湖教师考试交流群:92091184
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辅导课程【面授】
安徽教师招聘名师辅导课程【网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
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
【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上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更多内容请访问:安徽教师招聘网、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网、芜湖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