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
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
——以 ISDA 与 NAFMII 主协议为框架
摘 要
本论文研究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及相关问题。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场外衍生产品的市场环境越来越成熟,我国商业银行对场外衍生产品的参与也日趋广泛且深入。在场外衍生产品领域,国际金融市场参与者在交易时主要使用 ISDA协会发布的协议文本,交易对手之间跨境叙做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签署 ISDA 主协议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与自身内控的基本要求。但 ISDA 主协议代表的交易惯例建立的基础是英国法与纽约法,这些交易惯例未必能全部适用于我国的人民币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市场,也未得到我国现有立法和监管法规的确认,这些交易惯例的效力存在不确定性。
近年来,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速,2009 年《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NAFMII 主协议)的推出,是我国第一份真正意义的金融衍生产品单一主协议,对规范境内场外衍生产品主协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 NAFMII 主协议的起草较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 ISDA 主协议的理念、框架与经验,但也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在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阙波在博士论文《国际衍生产品法律制度研究》中,详细地研究了衍生产品的法律监管制度,但是其研究重点为场内衍生产品,对场外衍生产品未作深入研究。宁敏在博士论文《国际金融衍生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中,主要研究ISDA 主协议的具体条款,该文主要侧重对 ISDA 主协议进行逐条解析,并未将这些问题作为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汪泽的博士论文《论对场外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以 ISDA 文件为研究对象》则侧重在法律规制体系中确认 ISDA 文件代表的场外衍生产品交易惯例的效力,并在这些交易惯例的基础上进行场外衍生产品监管。综合来看,上述论文均未涉及NAFMII 主协议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在我国、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运用,针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够。
本文即定位于国际 ISDA 主协议与我国 NAFMII 主协议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除导论外,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与第二章为第一部分,侧重对 ISDA 与 NAFMII 主协议的演革、框架、条款及适用性进行全面阐述,并注重比较分析;第三章至第五章构成第二部分,为全文的重点,分别从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的应用情况、主要技术与法律条款(具体包括三项基本制度、适用范围、税务条款、声明与保证以及其他重要性技术性条款)、信用风险核心条款(具体包括违约事件与终止事件、自动提前终止、终止净额计算方法、履约保障文件)分析研究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适用性问题;第三部分为结论与建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协议条款规范业务发展及保护自身利益、我国NAFMII 主协议未来发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参与 ISDA 主协议规则制定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使用的两类主协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比较与归纳总结,较目前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更为细化、具体与全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相对于理论研究,实践分析与探讨更是本文的独特之处与亮点所在。在实践研究方面,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运用情况入手,重点分析研究主要技术条款、法律条款以及信用条款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适用性,并归纳提出相关政策与对策建议,整体上层次清楚、条理鲜明、案例翔实、分析入理。
本文创新之处:
1、选题新颖,关于场外衍生产品的法律问题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金融学与法学交叉研究的前沿,本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在国内相关的研究领域都属于前沿研究;
2、实践性强,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主协议谈判与管理的经验,特别是处理雷曼兄弟破产案件的心得体会,文中案例翔实;
3、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商业银行运用掌握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均有借鉴价值,对我国 NAFMII 主协议未来修订完善、发展方向以及参与主协议规则制定提出了较多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 ISDA 主协议 NAFMII 主协议 我国商业银行 应用研究
第二篇:关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关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摘要:自70年代诞生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己经产生了1200多个品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额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金融产品,并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的驱动力。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不仅与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与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到人民币产品的定价权,关系到经济国际化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与完善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经成为必然的要求。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 风险规避 金融创新
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以上世纪90年代初少数机构开展地下期货交易为起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先后出现了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及配股权证等交易品种。1992年~1995年间,上海和海南的交易所曾推出过国债和股指期货;2004年推出的买断式回购,2005年推出的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远期产品、人民币互换和远期结算的机构安排等,意味着中国衍生品市场已小荷初露。此后,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而创立的各式权证使衍生品开始进入普通投资者的视野,权证市场成为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拉开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大幕。黄金期货于2008年1月9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鸣锣上市,使得期货市场品种体系进一步健全,除石油外,国外成熟市场主要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基本上都在我国上市交易。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基础法规与监管环境需要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但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却并未同步进行。尤其是在监管水平落后,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建立相对完善的法规监管体系对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业务进行审慎监管更为必要。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个子市场,中央银行和财政部从宏观上对三个市场进行监管,辅以金融机构的内部稽核部门监管,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实际上,高度集中的监管体制使行业自律组织的积极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管理也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
由于衍生产品的派生性,任何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都要有成熟完善的现货市场作保证。没有合理的现货市场规模,就不会有合理的市场价格。市场容量越小,就越易造成价格的人为控制。表现在国债期货市场上就是多方利用现券流通不足的“瓶颈效应”,在期市上做多的同时,凭借其资金优势,拉升现券价格加以配合,使空方卖空的保证金不断追加并流入自己的户头,造成“多逼空”的市场格局,“314**”、“327**”、“319**”的原因都是在“多逼空”的布场环境下,空方不得已而巨额抛售合约打压价格造成的。
(三)衍生产品层次不够丰富,交易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现有衍生产品虽然已基本涵盖了远期、期货、掉期、期权这四类衍生产品的基础形式,但具体分析,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层次还缺乏深度。目前衍生品市场可供交易的产品种类有限,并且以传统、常规的衍生产品如商品期货、债券远期、利率互换、远期结售汇、外币掉期等为主,诸如信用衍生产品、结构化金融工具等高级衍生工具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我国与国际市场相比,高级衍生产品市场参与程度较低,主要品种仅限于农产品与金属2006年,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成交总量仅占全球场内交易总量的1.9%;2007年,在上述交易所交易量较上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占全球交易总量仅为2.4%,与我国在现货市场上的地位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巨大。以铜为例,我国已成为世界级的铜生产与消费国。
在境外成熟的金融产品中,我国除股指期货正在准备中,其他主流产品,如股指期权、国债期货与期权、外汇期货与期权及个股期货与期权等产品尚未起步。相对于我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衍生品市场已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急需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对金融价格管制较紧的国家,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家政策对金融产品价格变化影响很大,并且与重大信息的披露和财政金融政策的公布有密切关系。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重大的信息披露及有关政策的公布均有严格的程序,泄密者和传播谣言者将会受到严惩,以保证交易公平、公正、公开。我国证券法规将发行人澄清谣传的义务仅限于澄清“公共传播媒介”中出现的谣传,这显然过于狭窄;对“重要问题”的标准界定不清,概念外延很大。另外,在信息披露频率过低。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市场立法和监管体系
作为二次虚拟的金融衍生工具,处于金融风险体系的“倒金字塔”的顶层,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看,其结构的脆弱性明显,这要求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建立全面的立法和监管体系。
稳步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国际化。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对于市场行为主体的规范和约束是市场经济健康、协调运转的必要前提。
(二)科学安排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顺序
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衍生产品所需要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也不可能同时具备和成熟。因此,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应科学地安排顺序,时机成熟的先行推出,时机尚不成熟的则积极创造条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首先,优先发展场内交易,适度利用场外交易。其次,金融期货的发展先于期权和互换。再次,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方面,应以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为突破口。
(三)鼓励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市场,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新产品创新能提供新机会,提供新的交易手段,产生新的盈利模式,因而能促进交易量的持续增长。
第一,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需要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健全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深化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基础环境。
(四)培育成熟、理性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在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市场时,不能忽视个人投资者的作用。在借鉴韩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经验时我们曾经提到韩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设计合理,金额适度偏小,非常适合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加上韩国证券市场上交易制度的不断创新,极大地刺激了大众投资者的入市欲望,使个人投资者成为韩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的最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我国证券市场上有1.3亿户投资者,其中90%以上是个人投资者,这一点比韩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能够充分调动起个人投资者的需求,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迸发出难以预料的活力。
总结: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本质上是国际化的竞争性市场。对一个国家来讲,实现衍生市场交易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条件下,中国衍生市场对外开放的条件趋于成熟,应当放开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衍生市场的限制,同时允许外国资本在规定条件下参与中国衍生市场。为了实现中国衍生市场的国际化,使我国衍生市场与世界衍生市场接轨,我们一方面要加快金融创新,掌握金融工程技术,培育自己的金融工程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使之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借鉴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将国外的理论、实践与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能实际解决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存在问题,适合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魏进高.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思考[D].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张敏黄阅王芳: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道路分析[J].财经界(下旬刊),2007,07
[3]罗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四个基础性缺陷[J].经济研究参考,2007,12
[4]本刊特约评论员.积极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J].上海金融,2006,04
[5]钟文红伍宏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成因及法律控制对策[J].特区经济,2005,08
[6] 燕鹏,丁伟,张净国.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研究[J].价值工程, 2006
[7] 安毅.衍生品市场与宏观经济调控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8] 贾辉艳.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与恰当选择[D] .北京: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6.
[9] 魏进高.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思考[D].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第三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
摘要
本文结合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有关理论,通过解析各种金融产品营销策略,论述商业银行进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策略。在我国,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推出的时间很短, 相关的规范尚不健全, 理财产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应细分客户群体, 针对客户需求分层次服务;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 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创新理财产品和服务方式, 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关键词] 金融;营销 ;策略
目录
摘要„„„„„„„„„„„„„„„„„„„„„„„„„„„„„„„„2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相关理论概述„„„„„„„„„„„„„„„„2
(一)个人理财产品定义„„„„„„„„„„„„„„„„„„„„„„„ 2
(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定义„„„„„„„„„„„„„„„„„„„„„2
二、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2
(一)服务方式的电子化趋势„„„„„„„„„„„„„„„„„„„„„2
(二)组织机构的专门化趋势„„„„„„„„„„„„„„„„„„„„ 2
(三)业务重点的多元化趋势„„„„„„„„„„„„„„„„„„„„„2
(四)金融产品的个性化趋势„„„„„„„„„„„„„„„„„„„„„2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缺陷„„„„„„„„„„„„„„„„„„„2
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3
(一)商业银行营销战略的四个“Ps”„„„„„„„„„„„„„„„„„ 3
(二).营销战术的五个“Ps”„„„„„„„„„„„„„„„„„„„„„3
五、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具体措施„„„„„„„„„„„„„„„4
六、结论„„„„„„„„„„„„„„„„„„„„„„„„„„„„„„
5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相关理论概述
(一)个人理财产品定义:个人理财产品指金融机构针对个人发售的理财产品
(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定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是商业银行营销理论
在理财业务中的应用, 是指商业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 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 引导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流向目标客户, 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实现银行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二、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方式的电子化趋势。
具体形式表现为网络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安装ATM机等
(二)组织机构的专门化趋势。
商业银行都纷纷成立个人金融业务部门,集中设计、开发和办理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为私人客户提供全面、广泛的服务。
(三)业务重点的多元化趋势。
针对市场的需求,个人金融业务从单纯的消费信贷扩大为包括结算、担保、投资管理、个人理财、咨询等广泛内容。
(四)金融产品的个性化趋势。
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因个人需求不同而设计不同的产品,如财务咨询、委托理财、外汇、代理税收、代收工资费用等,同时通过网络进一步提供旅游、信息、交通和娱乐等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传统的存贷款服务,也开始根据客户的需求重新设计、包装。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缺陷
1.缺乏“ 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我国商业银行通常考虑的是“ 我能为客户提供什么产品”, 而不是“ 客户需要什么产品”, 把营销当推销, 没有真正意识到客户需求的重要性。
2.产品单一, 缺乏新意。由于我国现实行金融分业经营,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只是将原有的银行存、贷款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重新组合, 或在服务上作一些提升, 在观念上和内容上有实质性突破的很少。
3.未进行市场细分。个人理财服务多数情况下只针对高端客户, 忽视了数量众多的普通客户。
4.未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对客户信息量掌握不足, 不能根据客户需求, 制定相关的理财策略。
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
(一).商业银行营销战略的四个“Ps”
(1).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是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基础,市场分析的结果
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后续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以及相应营销策
略的制定。商业银行市场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个人客户的需求
情况,包括什么时间需要以及个人客户愿意以各种条件、方式接受金
融服务,了解个人金融产品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同时对个人金融
市场的未来变化、营销活动的影响和效果做出判断以获得信息,扑捉
市场机会,降低决策风险。
(2).市场细分
在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需要对个人金融产品
市场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以便结合自身实际确定需要营销的目标市
场。市场细分是找出与其他客户不同而本身具有相同特征的客户群,目的是为市场决策人员确定客户间的差异。商业银行通过市场细分就
能分辨出哪些是对本企业最有价值的个人客户群,进而采取特定的营
销策略。
(3).目标市场
商业银行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自已的资源和目标以及个人
金融产品的特性,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利于发挥企业优势,又能达到最
佳或满意的经济利润的细分部分作为自已的目标市场。
(4).市场定位
目标市场选定后,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将要在目标市场树
立怎样的形象,使客户知晓商业银行及其产品。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
定位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对
其个人金融产品进行设计,决定向客户提供何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行
为过程。
(二).营销战术的五个“Ps”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在运用上述四个战略性的“Ps”明确8战略目标和市场定位后,就要实施以下营销组合策略,即营销战术的五个“Ps”。
(1).产品策略
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产品策略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个人金融产品
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营销人员要制定具体的产品组合策略、品牌策略
及包装策略。
(2).价格策略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和市场环境下,利率尚未市场化,个人金
融产品的定价具有特殊性:受政府金融政策、法规的管制较严,价格
变动对个人金融产品销售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个人金融产品价
格策略要充分考虑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对该类个人金融产品的需求及竞争情况,利用各种适当的变通方式拓宽业务、增加盈利、规
避风险。
(3).分销策略
分销策略即营销渠道策略,即通过什么样的分销渠道将个人金融
产品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个人客户。商业银行在制定分销策略时要采取
多种形式渠道的组合,通过营业网点体系的建设、分支机构的设置、电子化分销渠道以及客户经理,使个人金融产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方便而快捷地销售出去。
(4).品牌策略
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期望、感觉、联想等心理特征,通过各种营
销推广方式,对其产品的品牌属性、利益、价值、文化或个性等加以
突出,建立长期的品牌形象,以培养忠诚客户,提高品牌价值。
(5).促销策略
个人金融产品促销,通过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网点、定向促销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目标客户对个人金融产品的认知
度、说服、影响现有的和潜在的个人客户接受并购买产品。
五.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具体措施
(一)细分客户群体, 针对客户需求分层次服务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服 务。如个人理财方面主要是为高端客户服务, 通过推出贵宾卡、VIP 计划,开设贵宾通道等。
(二)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 充分了解客户需求
对于理财人员而言, 需要有理财系统的支持, 记录客户资料和信息, 为客户进行个人财物状况分析, 提供便捷的服务和设计理财计划等。银行业务与IT 科技高度的融合以及个人理财业务以客户为中心的特点, 合理的理财支持系统对于银行来说, 应当包括客户信息模型、客户分析模型、理财方案模型等功能。
(三)采取适当手段和策略,加强营销管理
银行把个人金融业务真正很好地开展起来,必须确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必须通过对环境的客观分析,通过细分市场,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和发展战略,并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策略。
(三)创新理财产品和服务方式, 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在当前分业经营的金融政策和法规约束下, 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互相间存在一定的壁垒, 但从理财的角
度出发, 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的是理财一站式服务, 因此商业银行应以网
点为依托, 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
金融服务集于一身, 为客户提供“ 一站式”服务。银行代理销售基金、保险和信托产品, 对银行来讲丰富了自身理财品种, 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 还能够增加自己的中间业务收入, 对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来讲, 则充分利用了商业银行的信誉, 营销网络和客户资源, 降低了成本, 增加了盈利, 实现了双赢。
六.结论
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策略是只商业银行推广个人金融产品,使之为客户接受并使用,银行从中获得收益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和具体措施的总和,是金融营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随着个人客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如何适应激烈的个人金融市场竞争,成为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营销策略的选择成为解决竞争的有力工具。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竞争的一个新焦点, 积极进行理财产品的营销对于银行和客户都有重要意义。
09投资
学号 0905005012
陈柳柳
第四篇: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手册目录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手册
目录
第一章个人主要金融产品 个人住房一手房按揭贷款 个人住房二手房贷款 个人住房房改房贷款 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 个人住房组合贷款
个人住房押旧买新首付款贷款 个人住房质押首付款贷款 个人住房加按贷款 个人住房转按贷款 个人住房车位贷款 个人商铺贷款
小城镇个人购建房贷款 个人住房装修贷款
个人住房贷款还款方式计算模式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汽车消费保证保险贷款 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 个人旅游消费贷款 个人寿险保单质押贷款 个人创业融资贷款 助学贷款 新婚贷款
农用机械消贷款 个人小额短期信用贷款 个人小额质押贷款 个人VIP综合授信 教育储蓄 活期存折储蓄 整存整取定期储蓄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 整存零取定期储蓄 存本取息定期一本通 本外币定期一本通 本外币活期一本通 个人支票储蓄 外币储蓄
定期(活期)储蓄通存通兑 个人通知存款 定活两便储蓄 定期自动转存存款
债券柜台交易及二级托管业务 代理基金销售业务
第二章公司类主要金融产品银团贷款
票据贴现 信用贷款 保证贷款 抵押贷款 质押贷款
有限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购买 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购买 公开统一授信 出口买方信贷 进口买信贷 国内买方信贷 金融租赁
法人汽车消费贷款 单位存款 财政存款 保证金存款 金融机构同业存款 单位外币存款
第三章代理类金融产品 代理国外资金贷款业务 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 代收代缴业务 自助缴费电子系统 代发工资业务 代理商业保险业务
代理保管业务 保管箱业务 个人境外遗产托收 代理企业资信信评价业务 代理项目评估
代理证券发行与买卖业务 代理基金托管业务 代理同业支付结算业务 代理证券法人资金清算业务
第四章结算类金融产品 汇兑 电子汇兑 实时汇兑 个人汇款 特约传真汇款 银行汇票 商业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 银行本票 支票
个人支票电话银行保付 托收承付 委托收款
第五章银行卡类金融产品 贷记卡 准贷记卡 国际信用卡 借记卡
国际旅行支票卡 芯片卡
第六章外汇业务类产品 居民因私兑换外汇 个人实盘外汇买卖 外币票据托收 旅行支票 外币兑换 外汇汇款 光票托收 出口跟单托收 进口代收
代理国际信用卡收单业务 信用证 进口信用证 出口信用证 结汇、售汇、付汇 打包放款 进口押汇 出口押汇
即期外汇买卖 远期外汇买卖 外汇调期买卖 外汇期权
外汇保本投资存款 代客外汇投资业务 利率互换 货币互换 利率期权
代理客户风险管理 代理客户资产管理
第七章其他金融产品 个人公积金查询服务 存款证明书 银证转账 自助夜间金库 企业银行远程终端 汽车银行 电话银行 手机银行服务 网上银行 自助银行 私人理财业务
附:国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
存款类
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自动转账服务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协定账户 清扫账户 股金汇票账户 个人退休存款账户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货币市场存单 国债组合存款 利率与指数连动存款 定期存款开口账户 贷款类 信贷限额 循环贷款协议 浮动留置权贷款 仓库收据贷款
同一抵押品住房抵押贷款 可调整利率住房抵押贷款 住宅股权贷款 年金转换抵押贷款 杠杆收购贷款 自动贷款机贷款 凭卡消费贷款 资产证券化
福费廷交易
中间业务 贷款承诺 贷款出售 贷款参与 票据发行便利 远期利率协议 货币互换 利率互换 金融租赁 金融期货 金融期权 金融理财服务
加息对市场影响分析
第五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谢荣巍 国金11***79 【摘要】当前,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主要的市场手段就是进行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而我国商业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却相当薄弱。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产品创新 存在不足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是增强盈利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这也是商业银行产品竞争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意义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仅仅是银行业对产品进行的完全自主的原创性的开发,还包括引入国外已经成熟的产品,对原有产品的功能进行拓展、产品间的组合和重新组合,产品的重新市场定位等。
首先,金融产品创新必然伴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从而使金融部门能运用各种金融产品来消化经营风险;其次,金融产品创新能推动金融市场向前发展,可以实现风险的社会分散化;最后,金融产品创新保证了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的特色性,使客户从中得到方便和利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目
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落后产生的滞后效应已经显现,而且负作用大,应引起商业银行和相关监管机构的足够重视
(一)金融产品创新缺乏针对性
首先,一些银行在创新过程中只图规模,不注重效益,以提高自身知名度、抢占市场为主要目标,并不是真正围绕客户需求而开发产品。同时,产品开发和改进往往从行内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对客户需求缺乏必要的细分和整合,导致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前瞻性和吸引力的金融产品。
(二)金融产品创新层次较低
近年来,商业银行创新的产品多达百余种,范围涉及银行经营的各个层次,但大多是通过“拿来”方式从国外或同业模仿、引进的,吸纳性的创新多,真正由自己首创、具有特色的原始性创新少,独特性不强,商业银行之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不但无法成为自己的核心产品,反而形成了过度竞争,往往进行的是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而不是高层次的服务竞争和差异化竞争。另外,产品创新的范围虽广,但大多数属于科技含量少的低层次金融产品。各家银行推出的创新产品大多是在传统业务基础上的创新,缺乏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各类金融产品组合创新,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
(三)金融体制不完善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新业务按一级法人管理,逐级授权的原则,予以审批或备案。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或增办的业务,原则上不得超过其上级行的业务范围。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在审查商业银行新业务时,对超出现行规定的创新行为往往持观望的态度,这与商业银行对发展新业务的需求不相适应。另外,我国的金融体制长期以来受行政干预很大,而且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国家为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所制定的经济政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金融业激发不出创新的活力。
(四)社会信用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以社会信用为基础,包括政府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而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的建立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从而制约了包括银行产品创新在内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开展。
(五)机构设置调整缓慢
在内设机构上,主要按照业务及产品分类设置部门,一个部门只负责提供一种或几种产品和服务,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无法从整体上对业务进行综合管理,更难以对客户、渠道、业务等进行成本分析。
(六)缺乏金融创新人才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缺乏。在整个产品创新过程中,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但我国商业银行投资理财及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产品创新开发人才以及符合创新需要的理论与实践、业务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不强。
三、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的建议(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首先,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策略,从而强化特色创新意识,避免产品重复和同质化。再者,加强客户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要,为客户提供有差别的分层服务,提高产品适用性和客户满意度。另外,可通过与保险、证券行业合作,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产品品种、拓展我国商业银行在组合产品创新方面的空间市场。同时,依托银行业电子化建设,以技术创新作为银行产品创新的突破口,依靠电子化平台,使银行产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大大提高,有利于银行维持产品创新的效益,也能使其服务向自动化、简约化方向转变。并且顺应国际银行业趋势,将应用技术作为产品创新的主要手段,完善现有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各项服务,及时更新各项功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客户信息数据库,进行集中、有效的数据信息管理,应用数据挖掘,进行业务产品的研发。
(二)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首先,将监管理念由“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向“法无禁止皆可为”转变,为商业银行留下了很多自主创新的空间;其二,监管模式上只规定相应监管标准,商业银行在标准内根据情况自主创新;其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构造银行业的良好竞争环境,保护创新成果。
同时,推进经济立法进程,改善社会恶劣的信用环境,加快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混乱、违约失信的问题,为金融产品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另外,完善金融创新组织体系,对创新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完成对创新业务的战略方向选择和具体业务的筛选、理顺银行内各部门在业务创新中的关系、强化创新的整体规划。
(三)加强部门的沟通,创新业务考核激励
首先,部门间要经常进行沟通,以保证市场信息在银行内部的传递及时、有效。
其二,创新业务的考核激励,可以按地理区域或业务单位考虑所占用的资本成本、测算固定成本,以及按单个业务品种或业务单位准确核算可变成本和机会成本,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创新业务可以按照经营者、管理人员、客户经理、柜员等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绩效挂钩、重奖重罚。
其三,加大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水平支撑力度,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全行创新业务的持续开展。
(四)注重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的培训、激励、更新、多渠道、多方式的进行人才开发。首先,建立健全金融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管理制度,有关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金融服务;其次,借助完善的员工培养计划,对从业人员开展适时的继续培训,并对其业务水平及服务进行跟踪评价,将银行专业化人才培养成为全面复合型专家。另外,商业银行应当引进具有丰富市场经验或显著创新能力的人才。(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不得不考虑从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寻求自身的业务发展,于是各种取向混业经营的金融创新已经悄然涌现。这几年,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开始扩张,包括代收水电费、电话费、财务管理咨询、投资咨询等,混业经营成为国内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法律体系尚不十分健全、金融市场监管和内部控制能力较弱的状况下,要稳妥地做好混业经营的各项准备工作。除此之外,还存在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较高,资本充足率依然较低;内控机制和经营业绩依然不甚理想,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竞争力依然较差;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等问题。如何能够更快更好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规划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目的就是要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围绕这些目标,在此就对如何深化改革提出一些对策和看法。
(一)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
为了加强央行的宏观调控与监管职能,中央政府已提出两项重大举措:一是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人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况,保留或适当合并现有地、市分行,加强分行或支行的金融监管,二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进一步完善央行的金融监管制度,制定金融企业各项业务并改善管理办法,(2)健全金融监管责任制,(3)对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进行严格审查。
(二)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深化股份制改造改革。由于所有制结构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依然存在着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如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最终的现实选择是实行股份制,同时还要加强公司治理。第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比如国有商业银行要有法定的资本金,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事会和董事会监督下的行长负责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第三,加强业务流程监管。在促进银行各项业务流程不断规范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使各项业务依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