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中兴国际化中所遇到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00:3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为中兴国际化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为中兴国际化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一篇:华为中兴国际化中所遇到的问题

华为和中兴如何解决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来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进程

日益加速的同时,以华为,中兴为首的通讯制造企业扩大海外市场的脚步却不断

受阻。本文通过陈述华为、中兴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反倾销、反收购、反干预等

问题,分析其中的经济、政治、以及自身原因,认识到良好的自由竞争环境以及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提出了政府支持、国际援助、品牌战

略、技术创新、拓展业务等解决方案。

Abstract: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WTO,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increases ceaselessly, as well as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nternationalizationprocess is also accelerated.However, the

footstep of some communications manufacturers such as Huawei, ZTE

expanding overseas market has been blocked.The passage states that Huawei,ZTE have been facing the problems of anti-dumping,anti-takeover,anti-interventionism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personal reason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s of good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roducts for enterprises, to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such as

a government support, international aid, brand strate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panding business and so on.关键词:反倾销 反收购 反干预 国际化

一.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从2009年12月8日开始,印度财政部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同步数字传输

设备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最高为产品进口价格(CIF)的236%。这意味着,中国通

信企业出口印度市场的SDH设备,成本和价格将至少提高近30%,华为的成本增

加了50%,而中兴和烽火通信的成本增加了2.36倍。

2010年,应比利时一家小公司的起诉, 欧盟发起了对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反倾销调查.华为中兴遭遇外企恶意投诉.我国20亿美元的产品面临欧洲贸易保

护。

2011年2月,华为收购3Leaf的举措被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否决。

2011年6月3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数据卡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

两项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若调查认定可采取两项措施,欧盟对每单位

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可达60欧元以上,而目前欧洲市场上无线网卡的均价只有

20欧元至30欧元。

2012年5月28日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将对华为和中兴提出诉

讼,指控其从非法政府补贴中获益。

欧盟认为中兴和华为因收受非法政府补贴后在欧洲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产品。报道称,欧盟正就此搜集证据,并已将此事知会各成员国。倘欧盟判定中

国的行为属违法,华为和中兴将可能需支付惩罚性的欧盟关税。

2012年10月8日美国国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

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并建议相关美国公司尽量避免同华为中兴合作,以避

免造成知识产权方面的损失。

„„

在这些反倾销、反收购、反干预问题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二、国际化进程受阻的三大原因

(一)经济上:树大招风

市场研究机构Infonetics的研究报告表明,仅仅是去年,全球无线网卡销售量同比增长55%,中国的华为和中兴在全球无线网卡的销售市场上表现优异,获得了全球主流运营商和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相关数据也证明,目前在全球无线上网卡市场上华为分享了40%的份额,中兴的市场比例也达到了35%。2009年全球市场规模为8000万美元,而华为的出货量为3500万美元,而在某一国家,华为无线上网卡的市场份额竟达到70%。欧洲最大的移动运营商甚至惊呼,华为的无线上网卡已经供不应求。

欧洲市场的反倾销调查报告指出,在欧洲市场上,华为的市场氛围约为30亿美元,中兴则从欧洲市场分得3亿美元。中国科技企业在欧洲市场上斩获颇丰,相比之下,欧洲本土的企业却“节节后退”。

在2010年比利时大地媒体的杂志中这样写道:当地公司OPINION向欧盟递交了申诉书,明确指明了反倾销的对象是中兴和华为,以及其他几家公司在中国生产无线网卡的外资设备商。在申诉书中,OPINION指出其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72%下降到2009年的5%,该公司甚至还在其公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中指出,市场份额的下降正是由于受到了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

(二)政治上:欧美国家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在美国国会看来,华为与中兴受到了中国政府的资助,还可能受到中国军方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这些企业在美国的拓展,可能导致美国通讯网络中的转换器、路由器、内置软件等受到操控,使得通讯受到干扰或路由被蓄意改变。指责中国电信企业伤及美国国家通信安全,这种论调其实并不新鲜。多年来,华为、中兴在美国、印度等国家的市场拓展,一直受到歧视性待遇。当地政府常以安全审查为由,阻挠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在企业间并购、订单的获取等市场行为中,华为与中兴一再受阻。

华为和中兴真的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了吗?这个问题,被问过几年了。至今,美国持“威胁论”者只能以似是而非的说法,含糊其辞地猜测,却拿不出任何的证据。比如,有人喜欢指责华为有军方背景,但要追问,是不是有一个曾在军队服役的CEO,就一定带有军方背景?在美国,曾有过军旅背景的商业精英何其多。著名的西点军校,多年来就培养出了大批的商界人才。要是以“军方背景”来推测,美国的跨国公司中,由美国军方安插的“间谍”真的是无处不在了。

近年来,华为、中兴在全球的迅速成长,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如果进入美国市场,很容易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由此引发了美国敏感行业的反弹。一方面,美国通信设备制造商非常害怕华为和中兴抢走他们的市场份额,从而大肆鼓吹“安全威胁”阻止后者进入美国市场。另一方面,凡是在“保护本土企业和就业岗位”方面,美国政客特别是国会议员几乎是“逢华必反”,以为自身谋取政治资本。在美国这些冠冕堂皇的“指控”背后,隐藏着美国部分政客与企业不可告人的目的,即将简单的经济问题政治化,打着“威胁国家安全”的旗号,阻碍中国电信企业在美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拓展,从而打击中国的战略性产业。

地方保护主义,歧视性待遇给华为和中兴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国会这

样的结论,将继续阻碍两家企业在美国市场上获得进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生产商,华为有七成收入来自海外,且全球前50大电信服务提供商有45家使用华为产品,这些事实说明,在通信领域,华为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华为已经进入了非常多的国家、市场。不过,只要是美国这种成熟的市场之门没有真正打开,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就仍只是在半途中。

(三)自身: “内战”不断,“狼性”战略有待改善

华为和中兴在国际市场接连取得阶梯性的大发展,成功地树立了中国通信品牌这两面大旗。这两大通信巨头的成长里面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和值得令人深思的诸多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中找到最佳的平衡。华为的“亮剑”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华为所提倡的“狼性”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商榷。

华为、中兴两家正面交锋重大战役就包括印度、尼泊尔、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战场,而其它一些小国更是不计其数。

2003年,两家在印度市场上开始了第一轮的较量,在印度MTNL公司的工程竞标中,华为科技和中兴通讯分别通过印度本地合作伙伴同时参与了项目的竞争。最终华为以34.5亿卢比的竞标价格低于中兴而竞标成功。随后,中兴通过研究标书,发现这个价格太低了,还对此提出质疑。

同年,在印度另一运营商BSNL的工程竞标中,吃一堑长一智的中兴公司终以价格28亿卢比低于华为而中标。

双方的价格站由此打响后一发不可收拾。有迹象表明,目前这两大电信设备商正承受着财务以及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

据华为和中兴的财报披露,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原先华为的营运利润为18%下滑至2005年的14%, ,根据华为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该公司的现金储备也由2004年的11亿下滑到2005年的8.83亿美元, 中兴的年度现金储备也由2004年的9.49亿下滑到2005年的6.96亿美元,随着“战争”的不断激化,双方甚至开始互相诋毁和诉讼。

继华为在欧洲三国指控中兴通讯侵犯其专利权和商标权后,中兴通讯已于当天在中国针对华为侵犯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LTE)若干重要专利递交了诉状。中兴通讯表示,此次的诉讼中公司已经申请法院判决华为停止侵犯,赔偿精神损失以及承担因侵权而带来的其他法律责任。后继中兴通讯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中兴和华为 “狼性”战略下的互相争斗无疑给了外来企业更充足的借口来阻碍中国战略型产业国际化的进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华为与中兴是不是应该先培养民族观再树立国际观呢?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意识,那么就国际化的道路将越走越窄。

三、解决方案

(一)外部:寻求政府帮助,获得国际和国内援助

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民企以自己实力进军世界市场的时候,往往受到旧格局的利益既得者们的干涉。当民营企业无法应对别国政府的反倾销、反收购、反干预时,可以寻求一个能与之抗衡的力量----我国政府。

首先,我国政府可以对美国、欧盟等国违反世贸组织的平等性原则的行为向国际世贸组织提出申诉。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利用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与被兼并企业所在的地区

或者国家进行一些外交上的沟通,阐明我们和该国家该地区的合作是共赢的,而不是争夺利益。另外还应该在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情况下,利用国内的市场来制衡国外政府对中国企业进驻其市场的阻碍。

最后,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利用可能的手段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如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贸易政策,做好研究,有对应的手段和预案,特别是在细分的领域里,要研究哪些领域何时会遇到何种问题。不仅要有应急的预案,更要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作用,要有意识地支持企业在树立海外品牌和形象上进行投入。对于一些已经发生或者还未发生的国际贸易,应建立贸易摩擦、贸易纠纷的应对预案,防患于未然。政府作为决策的执行者,更是要对企业形象的培育大力支持,继续支持自主创新,鼓励企业争取从低成本优势转型到创新优势、技术优势。

(二)内部

1.重塑品牌力应对国际竞争

华为与中兴虽然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却与之不成比例,仅在运营商和供应链中享有至高的知名度。参数技术软件公司亚太区市场总监杰罗尔德·史密斯表示,华为和中兴在研发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投入,但在产品服务、品牌打造和营销方面需要做的依然很多。

《经济学人》 杂志是一份包含新闻、政治经济观点和深度分析的周刊,以独立和全球化的视角著称。在这样一本高发行量、全球化的精英政治经济周刊中刊登广告,对于华为与中兴来说,无疑让品牌推广迈出了新的一步。今年2月,中兴不惜大手笔在世界性媒体《经济学人》杂志中制作了封面广告,以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尝试。“我们已找了一种方法帮助你达到新的高度。”这是华为刊登在《经济学人》上的广告语。广告语的背景,是两个亲密的小伙伴互相举高彼此以抓住飘在天空中的五彩气球。“就像朋友会帮助彼此触摸天空,华为能为您的企业做到同样的帮助。” 华为在广告中指出,全球排名前50的通信公司中有45家公司选择华为作为自己的商业伙伴,这证明优秀的合作可以使华为以及客户拥有更多的机遇。华为在这则平面广告中简洁、有力地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华为与中兴是以B2B业务为主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大费周章的制作广告似乎不是什么直接有效的营销方法,因为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直接地与华为、中兴打交道。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未来的营销之战将会是品牌之战,品牌的塑造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尤为重要。

2.继续抢占技术制高点,逐步拓展企业业务范围

华为中兴互诉事件也体现出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发展的一些新特征、新趋势:

(1)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用法律诉讼已成为企业间进行竞争的策略性手段;

(2)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低价竞争时代即将到来;

(3)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发展,技术研发有待新的突破;

(4)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知识产权方面的绝对优势已不存在如在LTE基本专利持有方面,爱立信、华为、中兴分别持有8%、8%、7%的份额;

(5)设备制造厂商已开始由单一提供网络设备向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运营维护服务方向转变。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就必须调整发展战略。一方面应继续抢占技术制高点,加大对4G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及解决方案等新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应开拓企业业务和终端业务,实现产业链内上下游业务整合。另外,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企业应继续重视对这些国家市场的开发。

中国包括华为中兴在内的跨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是一条漫漫长路,这条路上有着中国人的的希望和理想。中国企业应该更具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一起携手共同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创就一条宽阔的中国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婷《美国封杀华为和中兴通讯事件原因及真相》 http://finance.icxo.com/htmlnews/2012/10/10/1447817_0.htm

2李洋《两大电信设备商互掐华为中兴上演专利战》 http://vipzx.hznet.com.cn:85/download/exporturl.aspx

3郭健《互为压价棋子 中兴华为海外血斗》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YCYW200606027&DbName=CJFD0608&DbCode=CJFQ&uid=WEFuQkhod2JzQXJERUE9PQ== 4李萧然《低价战略过时 华为中兴遇到市场竞争拐点》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XDZZ200615024&DbName=CJFD0608&DbCode=CJFQ&uid=WEFuQ1hlZVVTcWc2M3c9PQ== 5吴庆才《美国对中兴华为三星宏碁等厂商发起“337调查”》

http://drc.hznet.com.cn:8080/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view.aspx?docid=2978595&leafid=3025&chnid=1020&searchquerystring=

6佚名《华为中兴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期》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JSTX200623031&DbName=CJFD0608&DbCode=CJFQ&uid=WEFuTW9sR0JlTVpXR0E9PQ== 7谢卫国《中兴通讯称四季度将全力减负》

http://drc.hznet.com.cn:8080/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view.aspx?docid=3026301&leafid=979&chnid=1020&searchquerystring=

8谷爽《跨越技术拐点,铸就无线辉煌 透视华为,中兴的成长》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JSTX200413009&DbName=CJFD0305&DbCode=CJFQ&uid=WEFuTW9sR0JlTVpXR0E9PQ== 9邓胜《华为中兴用“内涵式”谋求国际化 值得关注——科尔尼全球副总裁Thierry Delmarcelle博士对话《IT时代周刊》》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XDZZ200514023&DbName=CJFD0305&DbCode=CJFQ&uid=WEFuTW9sR0JlTVpXR0E9PQ== 10袁梅《政府补贴削减价格战难再奏效华为中兴非洲市场遭遇严峻考验》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XDZZ2007Z1047&DbName=CJFD0608&DbCode=CJFQ&uid=WEFuTW9sR0JlTVpXR0E9PQ==

第二篇:华为中兴国际化中所遇到的问题

华为和中兴如何解决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来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同时,以华为,中兴为首的通讯制造企业扩大海外市场的脚步却不断受阻。本文通过陈述华为、中兴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反倾销、反收购、反干预等问题,分析其中的经济、政治、以及自身原因,认识到良好的自由竞争环境以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提出了政府支持、国际援助、品牌战略、技术创新、拓展业务等解决方案。

Abstract: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WTO,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increases ceaselessly, as well as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is also accelerated.However, the footstep of some communications manufacturers such as Huawei, ZTE expanding overseas market has been blocked.The passage states that Huawei, ZTE have been facing the problems of anti-dumping,anti-takeover, anti-interventionism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personal reason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s of good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roducts for enterprises, to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such as a government support, international aid, brand strate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panding business and so on.关键词:反倾销 反收购 反干预 国际化

一.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从2009年12月8日开始,印度财政部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同步数字传输设备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最高为产品进口价格(CIF)的236%。这意味着,中国通信企业出口印度市场的SDH设备,成本和价格将至少提高近30%,华为的成本增加了50%,而中兴和烽火通信的成本增加了2.36倍。

2010年,应比利时一家小公司的起诉, 欧盟发起了对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反倾销调查.华为中兴遭遇外企恶意投诉.我国20亿美元的产品面临欧洲贸易保护。

2011年2月,华为收购3Leaf的举措被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否决。

2011年6月3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数据卡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两项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若调查认定可采取两项措施,欧盟对每单位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可达60欧元以上,而目前欧洲市场上无线网卡的均价只有20欧元至30欧元。

2012年5月28日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将对华为和中兴提出诉讼,指控其从非法政府补贴中获益。

欧盟认为中兴和华为因收受非法政府补贴后在欧洲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报道称,欧盟正就此搜集证据,并已将此事知会各成员国。倘欧盟判定中国的行为属违法,华为和中兴将可能需支付惩罚性的欧盟关税。

2012年10月8日美国国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并建议相关美国公司尽量避免同华为中兴合作,以避

免造成知识产权方面的损失。

„„

在这些反倾销、反收购、反干预问题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二、国际化进程受阻的三大原因

(一)经济上:树大招风

市场研究机构Infonetics的研究报告表明,仅仅是去年,全球无线网卡销售量同比增长55%,中国的华为和中兴在全球无线网卡的销售市场上表现优异,获得了全球主流运营商和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相关数据也证明,目前在全球无线上网卡市场上华为分享了40%的份额,中兴的市场比例也达到了35%。2009年全球市场规模为8000万美元,而华为的出货量为3500万美元,而在某一国家,华为无线上网卡的市场份额竟达到70%。欧洲最大的移动运营商甚至惊呼,华为的无线上网卡已经供不应求。

欧洲市场的反倾销调查报告指出,在欧洲市场上,华为的市场氛围约为30亿美元,中兴则从欧洲市场分得3亿美元。中国科技企业在欧洲市场上斩获颇丰,相比之下,欧洲本土的企业却“节节后退”。

在2010年比利时大地媒体的杂志中这样写道:当地公司OPINION向欧盟递交了申诉书,明确指明了反倾销的对象是中兴和华为,以及其他几家公司在中国生产无线网卡的外资设备商。在申诉书中,OPINION指出其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72%下降到2009年的5%,该公司甚至还在其公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中指出,市场份额的下降正是由于受到了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

(二)政治上:欧美国家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在美国国会看来,华为与中兴受到了中国政府的资助,还可能受到中国军方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这些企业在美国的拓展,可能导致美国通讯网络中的转换器、路由器、内置软件等受到操控,使得通讯受到干扰或路由被蓄意改变。指责中国电信企业伤及美国国家通信安全,这种论调其实并不新鲜。多年来,华为、中兴在美国、印度等国家的市场拓展,一直受到歧视性待遇。当地政府常以安全审查为由,阻挠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在企业间并购、订单的获取等市场行为中,华为与中兴一再受阻。

华为和中兴真的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了吗?这个问题,被问过几年了。至今,美国持“威胁论”者只能以似是而非的说法,含糊其辞地猜测,却拿不出任何的证据。比如,有人喜欢指责华为有军方背景,但要追问,是不是有一个曾在军队服役的CEO,就一定带有军方背景?在美国,曾有过军旅背景的商业精英何其多。著名的西点军校,多年来就培养出了大批的商界人才。要是以“军方背景”来推测,美国的跨国公司中,由美国军方安插的“间谍”真的是无处不在了。

近年来,华为、中兴在全球的迅速成长,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如果进入美国市场,很容易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由此引发了美国敏感行业的反弹。一方面,美国通信设备制造商非常害怕华为和中兴抢走他们的市场份额,从而大肆鼓吹“安全威胁”阻止后者进入美国市场。另一方面,凡是在“保护本土企业和就业岗位”方面,美国政客特别是国会议员几乎是“逢华必反”,以为自身谋取政治资本。在美国这些冠冕堂皇的“指控”背后,隐藏着美国部分政客与企业不可告人的目的,即将简单的经济问题政治化,打着“威胁国家安全”的旗号,阻碍中国电信企业在美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拓展,从而打击中国的战略性产业。

地方保护主义,歧视性待遇给华为和中兴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国会这

样的结论,将继续阻碍两家企业在美国市场上获得进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生产商,华为有七成收入来自海外,且全球前50大电信服务提供商有45家使用华为产品,这些事实说明,在通信领域,华为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华为已经进入了非常多的国家、市场。不过,只要是美国这种成熟的市场之门没有真正打开,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就仍只是在半途中。

(三)自身: “内战”不断,“狼性”战略有待改善

华为和中兴在国际市场接连取得阶梯性的大发展,成功地树立了中国通信品牌这两面大旗。这两大通信巨头的成长里面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和值得令人深思的诸多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中找到最佳的平衡。华为的“亮剑”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华为所提倡的“狼性”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商榷。

华为、中兴两家正面交锋重大战役就包括印度、尼泊尔、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战场,而其它一些小国更是不计其数。

2003年,两家在印度市场上开始了第一轮的较量,在印度MTNL公司的工程竞标中,华为科技和中兴通讯分别通过印度本地合作伙伴同时参与了项目的竞争。最终华为以34.5亿卢比的竞标价格低于中兴而竞标成功。随后,中兴通过研究标书,发现这个价格太低了,还对此提出质疑。

同年,在印度另一运营商BSNL的工程竞标中,吃一堑长一智的中兴公司终以价格28亿卢比低于华为而中标。

双方的价格站由此打响后一发不可收拾。有迹象表明,目前这两大电信设备商正承受着财务以及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

据华为和中兴的财报披露,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原先华为的营运利润为18%下滑至2005年的14%, ,根据华为公布的,财务报告,该公司的现金储备也由2004年的11亿下滑到2005年的8.83亿美元, 中兴的现金储备也由2004年的9.49亿下滑到2005年的6.96亿美元, 随着“战争”的不断激化,双方甚至开始互相诋毁和诉讼。继华为在欧洲三国指控中兴通讯侵犯其专利权和商标权后,中兴通讯已于当天在中国针对华为侵犯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LTE)若干重要专利递交了诉状。中兴通讯表示,此次的诉讼中公司已经申请法院判决华为停止侵犯,赔偿精神损失以及承担因侵权而带来的其他法律责任。后继中兴通讯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中兴和华为 “狼性”战略下的互相争斗无疑给了外来企业更充足的借口来阻碍中国战略型产业国际化的进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华为与中兴是不是应该先培养民族观再树立国际观呢?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意识,那么就国际化的道路将越走越窄。

三、解决方案

(一)外部:寻求政府帮助,获得国际和国内援助

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民企以自己实力进军世界市场的时候,往往受到旧格局的利益既得者们的干涉。当民营企业无法应对别国政府的反倾销、反收购、反干预时,可以寻求一个能与之抗衡的力量----我国政府。

首先,我国政府可以对美国、欧盟等国违反世贸组织的平等性原则的行为向国际世贸组织提出申诉。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利用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与被兼并企业所在的地区

或者国家进行一些外交上的沟通,阐明我们和该国家该地区的合作是共赢的,而不是争夺利益。另外还应该在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情况下,利用国内的市场来制衡国外政府对中国企业进驻其市场的阻碍。

最后,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利用可能的手段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如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贸易政策,做好研究,有对应的手段和预案,特别是在细分的领域里,要研究哪些领域何时会遇到何种问题。不仅要有应急的预案,更要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作用,要有意识地支持企业在树立海外品牌和形象上进行投入。对于一些已经发生或者还未发生的国际贸易,应建立贸易摩擦、贸易纠纷的应对预案,防患于未然。政府作为决策的执行者,更是要对企业形象的培育大力支持,继续支持自主创新,鼓励企业争取从低成本优势转型到创新优势、技术优势。

(二)内部

1.重塑品牌力应对国际竞争

华为与中兴虽然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却与之不成比例,仅在运营商和供应链中享有至高的知名度。参数技术软件公司亚太区市场总监杰罗尔德·史密斯表示,华为和中兴在研发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投入,但在产品服务、品牌打造和营销方面需要做的依然很多。

《经济学人》 杂志是一份包含新闻、政治经济观点和深度分析的周刊,以独立和全球化的视角著称。在这样一本高发行量、全球化的精英政治经济周刊中刊登广告,对于华为与中兴来说,无疑让品牌推广迈出了新的一步。今年2月,中兴不惜大手笔在世界性媒体《经济学人》杂志中制作了封面广告,以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尝试。“我们已找了一种方法帮助你达到新的高度。”这是华为刊登在《经济学人》上的广告语。广告语的背景,是两个亲密的小伙伴互相举高彼此以抓住飘在天空中的五彩气球。“就像朋友会帮助彼此触摸天空,华为能为您的企业做到同样的帮助。” 华为在广告中指出,全球排名前50的通信公司中有45家公司选择华为作为自己的商业伙伴,这证明优秀的合作可以使华为以及客户拥有更多的机遇。华为在这则平面广告中简洁、有力地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华为与中兴是以B2B业务为主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大费周章的制作广告似乎不是什么直接有效的营销方法,因为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直接地与华为、中兴打交道。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未来的营销之战将会是品牌之战,品牌的塑造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尤为重要。2.继续抢占技术制高点,逐步拓展企业业务范围

华为中兴互诉事件也体现出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发展的一些新特征、新趋势:(1)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用法律诉讼已成为企业间进行竞争的策略性手段;(2)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低价竞争时代即将到来;(3)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发展,技术研发有待新的突破;

(4)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知识产权方面的绝对优势已不存在如在LTE基本专利持有方面,爱立信、华为、中兴分别持有8%、8%、7%的份额;(5)设备制造厂商已开始由单一提供网络设备向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运营维护服务方向转变。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就必须调整发展战略。一方面应继续抢占技术制高点,加大对4G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及解决方案等新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应开拓企业业务和终端业务,实现产业链内上下游业务整合。另外,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企业应继续重视对这些国家市场的开发。

中国包括华为中兴在内的跨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是一条漫漫长路,这条路上有着中国人的的希望和理想。中国企业应该更具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一起携手共同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创就一条宽阔的中国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婷《美国封杀华为和中兴通讯事件原因及真相》

http://finance.icxo.com/htmlnews/2012/10/10/1447817_0.htm 2李洋《两大电信设备商互掐华为中兴上演专利战》

http://vipzx.hznet.com.cn:85/download/exporturl.aspx 3郭健《互为压价棋子 中兴华为海外血斗》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YCYW200606027&DbName=CJFD0608&DbCode=CJFQ&uid=WEFuQkhod2JzQXJERUE9PQ== 4李萧然《低价战略过时 华为中兴遇到市场竞争拐点》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XDZZ200615024&DbName=CJFD0608&DbCode=CJFQ&uid=WEFuQ1hlZVVTcWc2M3c9PQ== 5吴庆才《美国对中兴华为三星宏碁等厂商发起“337调查”》

http://drc.hznet.com.cn:8080/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view.aspx?docid=2978595&leafid=3025&chnid=1020&searchquerystring= 6佚名《华为中兴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期》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JSTX200623031&DbName=CJFD0608&DbCode=CJFQ&uid=WEFuTW9sR0JlTVpXR0E9PQ== 7谢卫国《中兴通讯称四季度将全力减负》

http://drc.hznet.com.cn:8080/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view.aspx?docid=3026301&leafid=979&chnid=1020&searchquerystring= 8谷爽《跨越技术拐点,铸就无线辉煌 透视华为,中兴的成长》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JSTX200413009&DbName=CJFD0305&DbCode=CJFQ&uid=WEFuTW9sR0JlTVpXR0E9PQ== 9邓胜《华为中兴用“内涵式”谋求国际化 值得关注——科尔尼全球副总裁Thierry Delmarcelle博士对话《IT时代周刊》》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XDZZ200514023&DbName=CJFD0305&DbCode=CJFQ&uid=WEFuTW9sR0JlTVpXR0E9PQ== 10袁梅《政府补贴削减价格战难再奏效华为中兴非洲市场遭遇严峻考验》 http://cnki.hznet.com.cn/kcms/detail/detail.aspx?recid=&FileName=XDZZ2007Z1047&DbName=CJFD0608&DbCode=CJFQ&uid=WEFuTW9sR0JlTVpXR0E9PQ==

第三篇:华为国际化调查报告

当今,最让跨国公司胆怯和痛苦的中国公司是谁?中国最有可能实现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又是谁?通过这份调查报告,本刊将给出一份最为详实的答案。在调查报告采写过程中,本刊记者深入华为,从高管到员工,经过长达一周的零距离接触和边缘摸底,历经一个多月大范围调查,掌握了大量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把华为8年海外艰难而具有传奇色彩的国际化历程真实地还原给读者。

最初的“冲动”

任正非判断国际化是华为度过“冬天”的惟一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与此同时,华为的国际化行动就跌跌撞撞地开始了。

2004年2月的一天,华为总部接到了奥运会承办方的意外电话,点名要华为为即将召开的雅典奥运会提供全套的GSM设备系统。并表示,立即支付900万美元的订金。

一向把竞标程序设定得极为严格烦琐的奥运会承办方,这次竟如此“化烦为简”,直点华为,一时让业界大为刮目相看。

3月25日,华为在英国设立欧洲地区总部。这是华为在海外最大的机构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最大投资。英国泰晤士论报的权威评称,此举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6月份,华为光网络全球市场份额跨杆似的撇开了朗讯和北电,直逼阿尔卡特。

7月28日,思科华为案的平局,让之前默默无闻的华为以此为跳板,纵身一跃至全球瞩目的视野之内,从而获得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合法驰骋身份。

8月18日,《IT时代周刊》深入华为总部腹地采访时获悉,近期华为还将与西门子在欧洲有震撼合作。

据接近华为高层的内部人士透露,一直以来为阿尔卡特所独占的巴西最大电信公司Telemar的互联网设备业务,现在已经被华为夺去了60%。

目前,在欧洲、非洲以及中东市场,华为的电话线高速接入互联网设备已达到5.3%的市场份额,而在6个月前,这个数据还不到1%。

不久前,在瑞典铁路公司1000万美元的宽频设备的长期大合同的竞标中,华为力挫国际众敌,独得标主。

同样是不久前,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电信运营商Etisalat的16000万美元的网络升级业务竞标中,华为和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国际巨头再度“狭路相逢”,并再次以技压群雄而中标。

自《IT时代周刊》“华为国际化调查”截稿之日,华为的研发、生产、销售在全球悄悄布下的据点已达到50多个办事处,海外市场员工3000多人,华为全球的客户已经波及到国内外80多个运营商。在美国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研究所。在俄罗斯和巴西成立的合资公司已经分别向当地的客户提供成套通信设备。

华为作为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华为在海外的战略布局已经完成了。”华为海外市场人士说。

我们惊喜地发现,今天的华为以普遍低于国际对手25%的报价、无可比拟的研发能力、以及广泛得令人吃惊的设备供应优势,开始了让国际巨头头痛的国际扩张征程,这个被称为“土狼”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华为已经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

任何一个参观过华为总部的人,都会和我们有一样的印象,这样的公司生下来就注定了要受到全球的热切关注。坐落于南国之窗深圳的华为公司从外表看就像大学校园一样,到处是庞大高耸的楼体,斑斓的鲜花装点成片的绿地。随意用一个角度去注视,都能感受到它的恢宏和气魄。丝毫不逊于《IT时代周刊》所见过的其他一流跨国公司的总部。

就餐时间一到,来自楼群各处的年轻员工蜂拥而至,如此壮观的景象和氛围只有在大学城里才能见到,也许人群里那位围着饭堂窗口正为自己的饭盒忙活的普通长者,就是你要找的华为总裁任正非。

中午12点半一过,随意走进办公大楼里一个房间,你都会被吓一大跳。员工们躺在席垫的地板上正享受着午睡的好时光。

这个带席垫在办公室地板上午睡的习惯,可以追溯到1988年刚创业时的华为。那时,任正非和其他6个伙伴揣着2万元人民币把刚刚诞生的华为安置在深圳南山区一个不知名的小角落里。

当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香港进口用户交换机卖给国内的宾馆、企事业单位用作总机。这项生意的利润高且需求大,因为进入门槛低的缘故,很快深圳就冒出了一大堆类似的公司,基于当时供货紧张、及对代理利润迅速下滑的先见性预测,任正非毅然把代理用户交换机赚到的利润投入到用户交换机的自行研发中,冒险押注公司的前途。用后来任正非自己的话说:“华为是由于无知而踏入了信息技术产业。”

1988年正值中国电信市场起飞时期,从铺设固网到架立无线通讯基地台、再到采购网络设备和光纤等,生意一波接一波,机会很好。从低端到中高端,华为如嗜血的鲨鱼,迅速膨胀,每到一处均引起对手的恐慌。

任正非经常引用一个在业界享誉很久的比喻,那就是“山羊为了不被狮子吃掉,必须跑得比狮子快;狮子为了不饿肚子,必须比山羊跑得更快。”所以一开始的华为,就为自己准备了在国内市场是“狮子”和国外市场是“山羊”的双重角色。

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双重角色造就的“土狼性格”成就了今日华为的固守和拓展全球化的战略。

1995年,中国通信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巨变。

通信设备的关税相对较低,因而令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空前激烈。一方面,国际市场萎缩直接威胁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的拓展;另一方面,国际通信设备巨头在国外出现需求紧缩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把刚起步的中国市场作为其攫取的目标,以此来弥补他们的颓势,这势必给华为等国内企业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实际上,在2000年后,国外通信公司已开始用比以前残酷得多的价格竞争来与华为等企业争夺国内地盘。

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下,华为的国际化似乎成了“逼上梁山”的选择。任正非对当时局势的总结是:“我们的队伍太年轻,而且又生长在我们顺利发展的时期,抗风险意识与驾驭危机的能力都较弱,经不起打击……不趁着短暂的领先,尽快抢占一些

市场,加大投入来巩固和延长我们的先进,否则一点点领先的优势都会稍纵即逝,不努力,就会徒伤悲。我们应在该出击时就出击……我们现在还不十分危险……若3至5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那么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

基于这种危机意识,任正非判断国际化是华为度过“冬天”的惟一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与此同时,华为的国际化行动就跌跌撞撞地开始了。

1994年,华为首次在北京参加国际通信展。1995年10月,华为再次参加日内瓦国际电信博览会。1996年,华为公司正式开拓国际市场,并将其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1997、1998年的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多少业绩亮点,1999年之前,华为基本上维持在“屡战屡败”的阶段,那时候往往只能见到客户,拿到标书,但是投标之后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结果。

负责华为国际市场宣传的李杰向《IT时代周刊》介绍说:“那个阶段是很艰苦的,一个人在几个国家来回转悠,但是一直没有单子。第一次中标是在1999年,越南和老挝两国招标是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第一次真正的中标。”这个阶段华为的重心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在这个阶段,任正非已经在寻找华为同国际大公司之间的差距。其中华为的交货时间和研发周期是最突出的毛病,都比其他公司的时间长。

这个差距直接表现在数据上,就是1999年华为的海外业务收入占其总营业额还不到4%。

铸造华为“米姆”

8年来的海外市场一小步一小步的累积前进,铸造了华为强悍坚硬的“米姆”——基因,并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国际”华为。

无论是和徐直军还是其他华为人谈华为的国际化历程,话题都绕不开8年前华为的海外“第一单”。1996年,香港和记电信刚获得固定电话运营牌照,需要在短期内实现移机不改号的业务,限定的时间只有短短3个月。而和记电信在欧洲所能找到提供的设

国内市场大幅度萎缩,华为销售人员为了达成目标,全力冲刺。即使这样,也只完成了220亿元。此时此刻,华为的国际化出路迫在眉睫。如何迅速让海外客户真正接受华为?华为的品牌国际化如何运作?从1999年到2001年,华为的国际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9年,华为离国际化的市场营销仍相去甚远,其中一个根源是华为的国际化仍局限于“零打碎敲”的“兜售”,这与真正的品牌运作相比隔着一道长长的“鸿沟”。

没有品牌的销售是艰难的,每一单要想拿下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徐直军回忆初入俄罗斯市场的情景,“有一次我们经过多方争取后,终于赢得了一个与俄罗斯软件方面负责人见面的机会。我们向他传递了华为可以做交换机的信息,但是他根本不信。第一句话就说,俄罗斯根本不会用任何新的交换机,所以不可能和华为合作。”

踏平文化的鸿沟

虽然华为的员工在出国之前都会在培训部门接受相关培训,比如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关产品等课程。但是那种异地的另一种文化、价值观、宗教和生活习惯给他们带来的是不适应。

那时候他们最困难。他们遇到了在国内没有想象到的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人对中国不了解。

刚从巴西回来的国际营销部的周道平深有感触:“你真的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看中国的。他们甚至以为中国人还在穿长袍马褂呢。有一次我们邀请客户来中国参观,他们出发之前到处找相关书籍,最后决定研读的书是《末代皇帝》!”

由于中国的媒体不发达,对外影响力不大,中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不是清朝的样子,就是红卫兵到处贴标语的形象。他们还一直怀疑中国人有没有电视看。在华为内部,许多人把《红高粱》称做是对中国形象有负面效

应的影片。尤其是《红高粱》在国外获奖以后,影响很大,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形象就更加思维定势了,他们还以为中国人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红高粱》上是一样的。

从华为中东市场部回来的员工说:“我们有些员工在第一次出去下飞机的时候就遇到很多笑话。在国内我们出飞机场提取自己的行李包都是要经检查的,证明是自己的包裹才可以带走,但是到了国外就不同了。”他们第一次出国,下了飞机取了自己的行李包之后就站到了门口等待检查,安检对此感到莫名其妙,说不需要检查。

“这事虽然不大,但是发人深思,他们认为人们只会拿自己的行李,不可能拿人家的行李,所以就不用检查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一种长期的默契,我们还欠缺很多。”

巨大的文化鸿沟造成了国度之间理解和信任的误区。这种文化之间的不理解使得电信运营商更加不相信中国能生产交换机。

“我们驻扎在那里的员工刚开始工作是很艰难的,他们往往要花费2年的时间来认识中国,然后再花1~2年的时间来认识华为,然后还要花1~2年的时间来认识华为的产品,然后才可能答应让我们去参加竞标。”李杰向《IT时代周刊》直陈坦言。

在国外开拓市场有很多想象不到的行规,需要逐渐摸索。刚开始华为人接触英国电信(BT)时经常遭到冷遇,因为他们从来不相信中国人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交换机。那时华为甚至连招标的机会都没有。经过几年的摸索,华为人终于知道了BT的规矩:要参加投标必须先经过他们的认证,他们的招标对象都是自己掌握的短名单(short list)里的成员。终于找到了通往成功的捷径,于是华为申请参加BT的认证。经过两年时间的认证,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华为甚至中国的看法。华为公司的李杰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BT看都不看华为一眼,我们花费了3年时间,经过种种努力,最终进入了BT的短名单之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品牌国际化的含义。”

华为的新闻发言人傅军把华为的品牌国际化过程分为3个层次:展览造势阶段,全面“外交”阶段和接受“检阅”阶段。

造势国际大舞台

华为有一条内部定律,那就是只要是国际通讯大展,华为一个不落都要参加。每年几乎要参加20多个大型国际展览,每年在参展上的投入至少是一个亿。在《IT时代周刊》记者所搜集到的关于华为国际展的资料中,1999年的埃及电信展、巴西电信展、莫斯科电讯展……2000年的南非电信展、突尼斯电讯展……2001年的美国展、墨西哥展、印度展……华为每到一个新市场,都会把规模盛大的通信展办到那里。

“1996年~2000年,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几十个国际顶级的展览会,一有机会就到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1995年开始,我们到日内瓦去看国际电联ITU的展览会,1999年华为开始参加ITU的展览会,到2003年华为参加ITU展览会的时候,租下的是一个505平方米的展台,成为当时场面最大的厂商展厅之一,给了西方电信运营商一个颇具震撼力的印象。”李杰回忆说。

去年年底,阿联酋宣布由华为独家承建3G网络,这是华为甚至是中国厂商全球的第一个WCDMA 3G项目。这个项目一直是华为人引以为豪的,因为这一次他们不是以低价取胜,而是比最低的出价高出一倍,但是客户因为他们优秀的服务而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华为。

华为第一个派到阿联酋去的是王家定,他刚到那里的时候,还不知道客户在哪里。只知道客户Etisalat是拥有世界级的先进网络的运营商,并与西方跨国公司拥有多年的合作基础,而他们对华为的了解却很少。

对于自己的技术,华为人也信心不足。当时,华为的3G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而且与客户的关系基础薄弱,虽然几个项目负责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在阿联酋开了实验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局的建设。但是由于技术还没完全成熟,而且没有商用的案例,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了,随后进行与客户的交流效果评估,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客户给了最低的分数零分。付出的成本已经收不回,以后的机会只有继续争取。

但是,在这时他们也没有放弃跟客户之间的交流,努力使客户相信自己全力以赴的决心。尽管技术上暂时失利,但客户对他们开始慢慢认可。

在最后的时刻,他们找到了反败为胜的关键:2003年10月有两个展览日内瓦展和海湾Gitex信息展,考虑到市场对运营商业务的重要性,他们决定帮助客户参加展览会进行宣传。他们知道,这个时候和客户加强联系不但可以促进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加快项目的决策进度。日内瓦展览开展之前,几个华为的销售员为帮助客户搭建展台调试设备,宁愿暂时牺牲自己的展台,展会开的空前成功,客户对华为的做法非常满意,一个展会下来,华为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基本牢固,Etisalat对华为的服务意识感到非常满意。

华为成了值得Etisalat相信甚至依赖的一个品牌。后来在投标中取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们在采访中遇到一个刚刚从拉美市场回国的市场部员工,他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困难不是如何推销我们的产品,而是我们根本见不到客户。而每个国家盛大的通信展在业内都是极受关注的,华为的展台和很多国际巨头连在一起,而且通常规模比它们更大、布置更细致,展出的也是我们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很多人原本不了解华为,通过这些展览,他首先会在视觉上有一种震撼效应,然后他会关注华为的产品和技术。这其实不仅是一个宣传的过程也是一个品牌再塑的过程。”在采访中,记者向广告展览部的肖惠玲提出参看部分海外展览图片,我们拿到一张华为在中东举办会展时的图片,但我们从图片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华为人洋溢的自豪感,那是真正由内而外散发的。

新东方丝绸之路

按照华为人的思路,想让客户了解华为,必须先了解中国。2000年华为在香港开展了一个名为“东方丝绸之路”的品牌计划,即把全球各地的电信专家、运营商的决策层请到中国,领着他们到香港、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去参观,“我们想让他们亲身体验,华为和国际品牌相比毫不逊色。”傅军向《IT时代周刊》解释。首先客户从香港飞到北京看中国首都的形象,然后再飞到上海看中国最大的城市,再从上海到深圳看华为公司。办

法虽然不简便,但是诚心还是极大地震撼了客户。一个来自联合酋长国的客户对华为的员工说:“来中国之前我一直以为美国是全球第一,我们国家是第二。现在我知道了,美国是第一,中国是第二,我们是第三。”2001年,华为终于将俄罗斯邮电部部长请到深圳。部长对华为赞

不绝口,至此历经6年,华为终于在俄罗斯树立了品牌。

2004年开始,华为在欧洲又开始了一个名为“东方快车”的品牌计划,强调“要让客户看,要进行实验,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效果更进了一步。傅军透露,2004年下半年,华为打算与一家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合作,对自身品牌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和规划,规划打造一个国际主流电信制造商品牌。

细节的华为

一切的宣传只是手段,国际厂商最终仍需考核的是华为的“内功”。李杰回忆说:“英国BT对华为的认证做了2年,我们是去年才进入他们的短名单的。他们来华为考核时,技术并非首先要考虑的,而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环境等才是最重要的,要保障华为对客户的交付是predictable(可预测的)和repeatable(可重复的)。”据悉,BT的考核包括华为的合作伙伴的运营和信用考查;华为的供应商资信审核;甚至有一个项目的叫human dignity(人权),包括华为给员工提供的食堂、宿舍等生活条件,还对华为的供应商为员工提供的条件也予以关注。最终华为在总共5项指标中获得了4个A和一个A-。

华为对国际客户的服务是十分细心的,在华为总部有一处客户服务中心,在会议厅,酒吧的一侧,有铺满厚地毯的小开间,访客很少知其用途,打听之下,才知是专为阿拉伯客户特设的伊斯兰祈祷室,华为人的周到可见一斑。

那次阿尔及利亚的5.8级大地震,谁想起来都心有余悸,除了中国建筑公司建造的楼房之外,其余的都倒塌了。余震达400多次,危险时时发生,西门子等公司为安全起见很早就撤离了阿尔及利亚,但是华为人留了下来,他们利用宝贵的时间躲在帐篷里写标书,并第一个赶到客户那里。一个月后西门子它们回来参加竞争投标。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阿尔及利亚电信人的心偏向并最终选择了华为这个中国公司。

战争结束后的伊拉克满目疮痍,交通和通讯基本已经瘫痪。历经战争逃亡的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他们对通讯的渴望使得一个手机号码价格飙升到500美元。在炮火停歇的短短28天内,华为神速地完成了移动网络的建设。网络开通的那天,整个伊拉克都沉浸在劫后余生亲友互慰的氛围中。

华为人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中培养出来的生猛性格,以及在市场上摸索多年关系营销的经验使华为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新局面,以至有人揶揄说华为就是这样把一般的产品打进了一流的市场。

直面国际化的困境

一直以来欧美市场对华为而言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自2001年起,华为的国际化面临着两大艰难课题:一是如何进入国际巨头的传统优势地带——欧美市场;二是如何在管理机制上真正实现国际化。

图谋欧罗巴

2001年以前,华为在国际市场一直以“价格杀手”的形象出现。而华为销售人员在国际市场也大多以“土狼”角色出现。

在自家的地盘上,华为要做的是画地为牢,以守为攻,把这个已有的收益市场封闭起来,让敌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守的策略主要是:主动发现并弥补市场缝隙;主动否定自己以提高用户满意度,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利用产品组合优势封杀对手的进攻机会;主动让利降价,不在价格上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同时在客户关系和服务上主动防守。

在对手的地盘,华为摇身一变为猛烈进攻型,千方百计发动价格战,以一切手段打击对手的利润和销售目标,阻挠其市场进展,逐步挤占空间,最后取而代之。

但面对欧美市场,“土狼”策略面临失效的威胁:欧美市场长期被国际通信巨头垄断,“土狼”策略无法打破进入壁垒,不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比赛,公平竞争自然无从谈起。而华为自有“破局之计”:积极寻求与国际通信巨头市场合作,方式包括成立合资公司和共同研发等。

2003年3月,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华为和美国3Com公司达成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成立伊始,华为3Com公司即肩负双重职能:从市场目标上看,通过两家公司的合力,合资公司有望在中国和日本市场最大程度地抢占企业网络产品市场份额;从市场开拓上看,合资公司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为3Com全球接近5万家渠道商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OEM产品。

合资对于3Com来说,也是势在必行的,“对3Com公司来讲,其实更看好华为的技术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更深入的了解。”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3Com愿意用1.6亿美元外加技术产品专利授权和中国区的所有资产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的根本原因。而华为将网络部分资产放在与3Com的合资公司中,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与3Com这样的国际性公司合作,获得与国际电信巨头合资、合作的经验,以进入梦寐以求的欧美主流高端市场。

2003年年底,华为3Com合资公司一系列的新型路由器陆续登场,华为和3Com拿出各自积蓄已久的技术资本,拉开了齐心协力大干一场的架势。

即使在中低端数据通信产品的海外市场拓展上,华为也在寻求除3Com以外的更多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在日本市场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是NEC和三菱公司,我们在欧洲正在谈更多的合作伙伴。”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华为3Com公司总裁郑树生的言外之意显然是——华为3Com可以给海外非常多的品牌做OEM,3Com公司只是其中之一。

诞生于2004年2月12日的西门子华为TD-SCDMA企业,总投资金额为1亿美元,华为希望通过双方的市场和产品应用层面上的商业联盟,把合作方向真正深入到技术标准的具体应用上,从而为华为国际化助力。

有咨询公司专家认为:“树立品牌是一种牵涉到形象和观念的概念性行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际销售网络和巧妙的市场定位及定价。”

而在树立国际化品牌的途径方面,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是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循序渐进型的,即通过独立经销商在海

外打折销售中国产品。另一种方法是短时间内可以见效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一个国际品牌使用权,然后再把生产线搬到中国来以降低成本。

任正非的看法是,华为的国际化是一步一步完成的,是与一个跨国公司合作然后再与另一家跨国公司合作推动的。由此可以看出,华为也在借船出海。

截至目前,华为已经与3Com、西门子、NEC、松下、TI、英特尔、摩托罗拉、朗讯、SUN、IBM能多家公司开展多方面的研发和市场合作。与NEC、松下合资成立宇梦公司,与西门子成立了TD-SCDMA合资企业。

为了保证企业在核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华为强调与全球同行在技术、制造和市场开发领域的合作,先后与德州仪器、IBM、摩托罗拉、朗讯、英特尔、SUN等知名公司展开合作。

华为自己独立研发的特定用途集成电路跻身全球的前列,出品的通讯产品都基于自己研发的独立产权产品,所以它的产品思路不易受人掣肘,能够从发端到终端、从单个芯片到通讯网络,全面呼应顾客的需求。

除了采取合作方式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外,华为还干脆将研究所搬到了国外。美国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均设有华为的海外研究所。

以印度为例,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华为印度研究所的所在地班加罗尔市,可说是世界有名的硅谷,众多著名IT企业都把实验室设立此地。在这里,华为员工能接触到在国内无法真正接触的先进技术。同时,中方员工通过与印度员工的合作,也更能促进双方的技术交流。印度人擅长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而中国员工则擅长系统设计和体系结构。所以,华为的许多项目,都是由华为中方的软件开发人员和印度软件开发人员共同承担。一般来说,华为员工外派到印度的时间为半年或一年。回国后,这些技术人员往往能成为华为技术公司软件开发和管理的骨干。这对于华为而言,是一种快速培训软件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效途径。

借助与诸多跨国公司合作的助力,一系列的对外合资项目,以及全球各地纷纷落成的研发基地,华为的国际化战略能否顺利如愿以偿呢?

2003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思科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成功进军美国市场对华为的影响可谓深刻,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华为突破了欧美主流运营商的防线,与北电、朗讯等一流设备商同台竞技。如此大胆的华为难免会“遭人眼红”。

虽然华为与思科的知识产权案最终以和解拉上了帷幕。但华为作为矛盾体再次登场的危机并没有随之消隐。“以知识产权作为武器是竞争对手对华为的一种反击方式。”徐直军直言,“在公司国际化进程中,这种可能性随时都会遇到。”

管理

与国际接轨

一位从华为出走的人对华为的评价是:华为不是缺战略,而是决策了错误的战略。重视战略为什么却在战略上频频失误?原因很简单,是管理出了问题,是对人的管理出了问题。华为的危机也正在于此。

事实上早在1995年12月内部职工的一个会议上,任正非就表达了对华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忧虑。

此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协助起草的《华为公司基本法》已经进入初稿阶段。

1996年的任正非开始把目光指向国际公司管理体系,美国HAY咨询公司香港分公司任职资格评价体系第一个进驻华为。

1997年年底,任正非先后访问了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

1998年,中国首部公司管理基本法,被业界视为中国企业在实践中探索职业化管理,同时亦作为未来秩序被中国企业清晰、系统地表述出来的《华为公司基本法》定稿出世。同年,华为成为国家劳动部两个与英国合作的“任职资格标准体系”试点企业之一。

就在《华为公司基本法》临近诞生之时,任正非开始拆巨资引进ISC(集成供应链)等供应链和产品开发的相应软件。并聘请德国国家应用研究院(FHG)的质量管理顾问,普华永道(pWC)的财务顾问和KpMG的严格审计,从而建立起“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国际先进企业管理体系,内部管理架构也开始有较大的调整。

2000年,由 IBM为IpD(集成产品开发)提供咨询,打破了华为以部门为管理结构的模式,转向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仅此一项华为付给IBM的咨询费达到了数千万美元。

IpD(集成产品开发)是关于产品开发(从产品概念产生到产品发布的全过程)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它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来管理。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从商业的角度而不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或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这是IBM历时5年总结出来的一套管理模式。华为希望穿上IBM的鞋,迅速走上国际化管理的轨道。

任正非在IpD动员大会上这样说:“世界上还有非常多好的管理,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学,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白痴。因为这个往这边管,那个往那边管,综合起来就抵消为零。所以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学习,只学习IBM。”

华为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产品开发,但是研发费用浪费比例和产品开发周期仍然是业界最佳水平的两倍以上。华为销售额虽然连年增长,但产品的毛利率却逐年下降,人均效益只有思科、IBM等企业的1/3~1/6。

产品开发流程处于企业价值链最上游,这里出现的问题通过生产制造、销售、交付、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会产生十倍百倍的放大。在分析采购业务系统时,就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本出在产品开发过程。因此,从产品开发这一源头入手,是提高产品投资收益、解决公司系统性问题的治本之举。华为花巨资引进IpD,就是希望通过变革产品开发模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费用,提升产品质量,最终能够提高产品的赢利能力。

ISC(集成供应链)管理的原则是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保证实现供应链的两个关键目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ISC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供应链,而是集财务、信息和管理模式于一体,任正非曾经说:“集成供应链解决了,公

司的管理问题基本上就全部解决了。”

据IBM顾问介绍,华为在重整供应链之前,其管理水平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而国际上其他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平均水平为94%;华为的库存周转率只有3.6次/年,而国际平均水平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商平均水平为10天左右。重整供应链的目的就是为了设计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成本最低的集成供应链,为华为早日成为世界级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华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结构性重组,按地区横向划分为8个分区,分别设立地区总裁和横向的管理系统,一切按国际标准来运作。

自身的基本功练好之后,华为人积累的经验教训逐渐上升为一种质变。自2001年到目前的第三个阶段,华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开始取得突破。根据美国《商业周刊》报导:“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得客户预算跟着缩减,也让华为的产品更有吸引力,特别是华为强调产品和其他厂牌的兼容度高,可以直接替换。”

进行中的华为国际化

华为海外即将上市,公司的全方位战略转型,以及全球巨头市场份额的下滑和裁员对策,都预示了华为国际化步伐愈加逼近目标。

华为的一位内部人士这样评价华为:华为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跨过去了,就成为世界级企业,过不去的话就……

据调查,中国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诞生,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灭亡。每十个企业中只会存活下来一个,总起来说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任正非深深知道其中的暗穴,在华为内部也多次以生存危机来警醒员工。

虽然去年华为海外市场的业绩不错,增长率达90%,占到了总业务量的30%,而且预计今年国际业务的分量会占据总量的40%。但是,急剧膨胀的国际业务使得华为人明显感觉到管理流程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速度。

华为人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研发、营销和服务体系。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上一向以价格低廉而著称,据了解,华为的价格比其他国际竞争对手的价格低30%到50%。在被称为电信行业冬天的前两年,华为就是靠着这个优势打开了运营商精打细算的钱夹子。

但是随着中国本土公司向海外拓展,海外人员所占比例逐渐上浮,人员成本也在提高。以前的优势越发消退。目前华为大约有3000多名海外员工,大约每人的补贴是每天40美元到200美元不等,主要根据员工所在地区的环境条件而定。比如在欧洲的员工每人每天是40美元,而在中东伊拉克的员工则是每人每天200美元。虽然海外人员的工资还不能同其他跨国公司的当地员工相比,但是这个逐渐扩大的团队已经使任正非感觉到了财务的压力。中国素来以人员工资低而占领国际制造业的市场,但是随着国际化的推进,这种优势在逐渐消失。

华为公司自创业以来,就一直在奉扬土狼精神,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内部的激励机制逐渐变化,以前高额的股票红利开始减少,奖金也随之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激情。华为开始从一个创业型的公司向传统的大型企业转型。华为公司以前的土狼精神开始委靡,曾经在几年前有部分员工因为公司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而辞职。

但是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庞大,公司的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于是,公司开始在研发和品牌推广上改善原有的模式。

2001年,华为研发系统开始实施CMM管理,2003年1月经过8个月验证之后,华为印度研究所正式通过CMM五级国际认证,成为极少数取得CMM五级认证的企业之一。华为北京研究所、南京研究所也先后取得CMM四级认证。

曾经有位知名的企业家说过:“国门之内无名牌”。

对于当前正处于国际化进军中的中国企业而言,能否成功地实施品牌战略,成功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既是企业国际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的标志。

华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在发达国家占据要地的高科技行业里,华为的名字还比较陌生。几年的拼抢,从国际市场上传来的却是华为公司品牌效应严重匮乏的回应。

但是事情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2004年的华为正在图谋上市,《IT时代周刊》在采访中得知,华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较大规模的结构调整,除华为技术外,华为移动、华为软件、华为投资、华为控股、华为培训学校、华为服务等公司已经或将要成立。剥离之后的“华为技术”将来会在海外上市。届时,华为的国际化品牌知名度将随之迅速提升。

据了解,以上系列公司之一的华为控股已在去年3月成立,作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其最新股东构成是:任正非:出资额3500万元,出资比例0.9

第四篇: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班级:2011级会计2班姓名:马成祥学号:P112315719

一、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现任总裁为任正非,董事长为孙亚芳。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到2008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

二、华为的全球化战略

(一)国际化指导方针

1、拒绝机会主义,踏踏实实做准备。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海外市场拒绝机会主义。”凭着这个信念,华为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海外市场一点一点啃了下来(如进军俄罗斯、欧盟、泰国)。

2、以土地换和平。对手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为了长远利益,应该与对手建立长期战略关系。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暂时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也是值得的。

3、循序渐进树立国际品牌。国际化是一步一步完成的,是与一个跨国公司合作然后再与另一家跨国公司合作推动的。华为在走向国际化的路程中通过两种途径树立国际化品牌,一是通过独立的净销售在海外打折销售中国产品,赢得客户,另一个通过并购获得一个国际品牌的使用权利。

4.以客户需求为基础

(二)研究开发

1.华为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目前,华为在FMC、IMS、WiMAX、IPTV等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都已经成功推出了解决方案。

2.华为主动应对未来网络融合和业务转型的趋势,从业务与应用层、核心层、承载层、接入层到终端,提供全网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全面构筑面向未来网络融合的独特优势。

3.华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和武汉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实施全球异步研发战略。印度所、南京所、中央软件部和上海研究所通过CMM5级国际认证,表明华为的软件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已达到业界先进水平。

(三)国际化进程的方式

为了走向全球化,任正非不断寻找这自己的方法。任正非非常崇拜毛泽东主席,因此在华为身上你总能感到毛泽东思想的存在。

1、英文化:国际化中影响效率的原因很多,如:员工职业化,管理体系建设,对本地文化的理解等等,英文能力是影响效率因素之一,它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但影响很大。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英文化越来越重要。

2、“掺沙子”行动:掺沙子:所有通过改变组织机构人员结构,注入不同于原有班子的新因素,达到改变某组织的力量对比、改变其性质、方向之目的的办法,都可以称之为“掺沙子”。核心是打破单一政治势力集聚,从不同派系的制衡中寻求控制权。

随着华为的壮大,为了更好的管理庞大的华为,任正非采取了掺沙子行动,虽然降低了管理层的效率,但却更好的有利于华为管理层的稳定,尤其是对于华为地方性机构的管理。

3、包容不同文化

4、在艰苦的地方奋斗

由于华为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全球化策略,这无疑要求员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华为国际化路径

 进入香港市场

 1997年进入俄罗斯

 1998年进入印度

 2000年进入中东和非洲

 2001年迅速扩大到中南亚、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与西门子于2003年12月签署合作协议

 2004年在英国设立欧洲地区总部

 2005年获得了最佳中国投资者大奖

 2006年与欧洲无线通信企业,全球最大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签订3G

手机战略合作协议

 2007年12月24日,华为成为无线接入网中标运营商

 2008年赢得了欧洲市场300亿美元合同中得30亿美元

 2009年与沃达丰签署加深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

 2010年华为超越了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成为全球仅次于爱立

信的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

 2011年华为与赛门铁克公司宣布双方已就华为收购华赛49%的股权达成协议

 2012年,当时最薄智能手机华为Ascend P1 S发布,厚度6.7mm。

 2013年6月18日在伦敦发布,华为Ascend P6以6.18mm的机身厚度成为全球最薄手机

(五)国际化突破

1、抓住机遇。

在2G时代,华为只是全球电信行业的闯入者,因为起步比别人晚,虽然苦苦追赶,但已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的电信设备供应商。真正扭转乾坤的机遇是3G,华为虽然没能参与3G的标准制订,但它紧跟国际巨头,凭借全球大规模的3G网络建设,华为的排名不断上升。

2、涉足新的领域。

“华为终端公司不是一个简单的手机供应商,而是秉承伙伴、定制、价值来服务于全球运营商和终端用户。我们提供不单单是手机产品,而是全球运营商发展业务所需的端到端终端产品及解决方案。”

3、取得领先。

2009年,华为在移动通信设备出货跃居全球第二。华为终端公司总裁陶景文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说道:“华为终端总共有6000多人,2008年销售额40亿美元,今年(2009年)我们的销售额将达约50亿美元”。

4、优势的体现。

华为专业高效的交付能力和分布式基站的优势使得网络的快速部署成为现实。2007年5月,华为完成了1400多个站点和多个基站控制器的建设。

三、华为的全球化战略启示

1、我们总不能等到没有问题才去进攻,而是要在海外市场的搏击中,熟悉市场,赢得市场,培养和造就干部队伍。

若三至五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抓住机会窗的时间差,一边打仗(抢市场),一边练兵(管理变革),这成为华为早期国际化的显要特点。

2、华为理念。(1)、抓住走出去的机会(2)、向竞争对手学习(3)、走出去,活下去(4)、价格战略性价比

3、适者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发展。“一旦国内市场萎缩,企业将何去何从。”任正非认为,只有走出去才有活路。一个企业只有时时刻刻有危机感,才能不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才能跟好的应对环境的变化,走得更远。

第五篇: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华为国际化战略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国际化战略的阐述分析,并结合国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相关理论知识,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华为采取的国际化战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意在让读者对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有所了解,并对战略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华为的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也为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通过对华为国际化战略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以创新与研发为利剑,拥有锐利的战略眼光的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壮阔场面。华为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范本,华为是中国的骄傲。

关键词:华为

国际化

战略

渐进式

分析

引言

华为,作为中国企业的领跑者,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用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逐步撬开发达国家的大门,走在了中华民族企业国际化的前列,是中华民族企业的骄傲。在中国著名的通信设备企业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国际化最成功的企业”,这是TCL总裁李东生的话。近几年来,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色表现,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二十五年时间里,华为在高速运转中,根据国际需要不断调整,不断总结,否定自我,学习和积累“自生经验“,又不惜巨资大规模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在学习控制矛盾和动荡的过程中,进行中西经验的碰撞、磨合和融合。在大型企业的管理方面,做出了勇敢的探索。这种吸收西方管理精髓,并与中国本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成为中国企业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一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的号召下,1996 年,华为开始了艰辛的国际化之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经营,华为似乎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国际化道路。但在华为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它面临这发展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和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动力和机制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华为无疑交给了世界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文希望通过对华为国际化战略的分析,使读者明白战略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作用,同时,给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带来借鉴。

I

目录

摘要.........................................................................Ⅰ 引言.........................................................................Ⅰ

一、文献回顾.................................................................1 1.1国际化理论基础........................................................1 1.2国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1 1.3 国际化战略层面分析...................................................2

二、华为公司简介.............................................................3 2.1华为公司介绍..........................................................3 2.2华为发展历程..........................................................4 2.3华为的愿景与使命......................................................6

三、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7 3.1华为国际化动因........................................................7 3.2华为国际化过程........................................................8

四、华为国际化战略的SWOT分析................................................9 4.1优势..................................................................9 4.2劣势.................................................................10 4.3机遇与挑战...........................................................10

五、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困境与展望...........................................11 5.1困境.................................................................11 5.2展望.................................................................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II

一、文献回顾

1.1国际化理论基础

1.1.1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跨国公司是指由在两个或多个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从出口、技术转让逐步向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升级,形成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进行跨国经营的经济活动。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由最初从事商品进出口贸易活动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组建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或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确立其在国际生产或国际市场网络中的位置。

1.1.2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企业国际化经历了几次浪潮。

第一批现代跨国公司出现在欧洲。第一家跨国公司始于19世纪初,1815年比利时的撒•高克里乐钢铁公司在普鲁士建立了子公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运费和高额关税的原因,产品难以出口,更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尝试在国外投资设厂。

第二次跨国投资热潮从1945年持续到60年代末,由美国公司主导的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经济遭受重创,美国企业获得迅速发展,美国企业不但享有本国市场,还大量进入欧洲市场。二战之后,欧洲企业重新获得发展机遇,并逐渐形成欧洲共同市场,美国的出口产品,由于关税和运费加大了其成本,无法与欧洲当地产品进行竞争,被迫开始对欧洲进行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同时,跨国公司也开始进入拉美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商品进行就地销售。

第三次跨国投资热潮以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欧洲与日本跨国公司的腾飞,起步于1970年代初,截止于20世纪末。二战之后的重建使得欧洲和日本跨国公司获得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狭小的国家疆界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到1980年代,日本和欧洲跨国公司的实力大大上升,甚至已与美国企业并驾齐驱。

第四次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始于21世纪初,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企业国际化趋势大大加速,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1.2国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国际战略:采用国际战略的企业通过把自己有价值的技能和产品推向外国市场而创造价值,这些市场中的当地竞争者们缺乏这些技能和产品,大部分的国际企业把在本国开发的各 1 种不同的产品推向新的国际市场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价值。

多国战略:采用多国战略的企业致力于最大程度地顾及地域差别,与采用国际战略的企业相同的是,多国战略型的企业也倾向于把在本国所开发的技能和产品向海外市场转移。然而,与国际战略型企业所不同的是,多国企业广泛地调整它们的产品和营销战略,使它们适应各国不同的情况。很多多国型企业的经营成本很高,当企业照顾地域差别的压力较大而降低成本的压力较小时,采用多国战略是最有意义的。这种战略的另外一个缺点是很多多国型企业最后发展成为由较为独立的各国子公司组成的松散的联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公司丧失了把核心技能和产品向全球各子公司转移的能力。

全球战略:采用全球战略的企业通过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也就是说,它们采用的是低成本战略,采用该战略的企业把它们的生产、营销和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少数几个最有利的地点进行。全球型企业一般不针对各地的情况调整它们的产品和营销战略,相反,全球型企业喜欢在世界范围内行销某种标准化产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的最大好处。

跨国战略: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和萨曼托•戈夏尔认为在当今环境中,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如此激烈,以至于企业若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发掘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经济和区位经济,它们必须在企业内部转让与众不同的能力。这两位学者还注意到,在现代跨国企业中,独特的能力并不仅仅存在于母国,这些能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的任何一个业务地点形成。采用跨国战略的企业试图同时取得低成本和产品多样化的优势,然而采用这种战略并非易事,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和降低成本的压力对企业提出了互相矛盾的要求。

1.3国际化战略层面分析

企业国际化战略包含两个层面:业务层国际化战略(business international strategy)和公司层国际化战略(corporate-level strategy)。公司层战略包括国际本土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和跨国化战略;业务层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集中差异化战略。

1.3.1 公司层战略

(1)国际本土战略(Multi-domestic strategy)

国际本土化战略是以国家界限划分市场,注重每个国家内的竞争,一个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同另一个国家市场上的竞争相互独立,以每个国家作为一个战略业务单元制定战略。

(2)全球化战略(global strategy)

全球化战略指公司在所有国家的战略策略基本一致。在全球范围内对公司的战略行动进行统一和协调,在不同国家市场销售标准化产品。

(3)跨国化战略

跨国战略寻求全球化的效率和本土化的反应敏捷地统一。如果有效实施了跨国战略,其产出将比单纯的其他两种战略好得多。

1.3.2 业务层战略

企业在确定国际化业务层战略时,首先必须分析企业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我们可以利用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方法,判别企业在国内拥有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充分利用已有的竞争优势,并利用在其他国家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弥补本身的劣势,确立业务层面的国际化竞争战略,从而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具有竞争力的领先地位。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优势所需要的四个要素。

图 1-1 国家竞争优势决定因素

二、华为公司简介

2.1华为公司介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 1987 年,民营企业,总部位于中国深圳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创新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GPRS/GSM,CDMA20001xEV-DO/CDMA2000 1X,TD-SCDMA 和 WiMAX)、核心网(IMS,Mobile Softswitch,NGN)、网络(FTTX,XDSL,3 光网络,路由器和 LAN 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mobile data service,BOSS)和终端(UMTS/CDMA)等领域。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它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它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 ICT 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 140 多个国家,服务全球 1/3的人口。

图2-1 华为公司最近五年财务概要

(注: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2.2华为公司发展历程

1987年

创立于深圳,成为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1990年

开始自主研发面向酒店与小企业的PBX技术并进行商用。1992年

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1995年

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1997年

推出无线GSM解决方案。

于1998年将市场拓展到中国主要城市。1999年

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获得CMM4级认证、CMM5级认证。

2000年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研发中心。海外市场销售额达1亿美元。2001年

以7.5亿美元的价格将非核心子公司Avansys卖给爱默生。在美国设立四个研发中心。加入国际电信联盟(ITU)。2002年

海外市场销售额达5.52亿美元。2003年

与3C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2004年

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

获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首次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2005年

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合同销售额。

成为英国电信(简称BT)首选的21世纪网络供应商,为BT21世纪网络提供多业务网络接入(MSAN)部件和传输设备。

2006年

与摩托罗拉合作在上海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开发UMTS技术。

推出新的企业标识,新标识充分体现了我们聚焦客户、创新、稳健增长和和谐的精神。2007年

在2007年底成为欧洲所有顶级运营商的合作伙伴。

被沃达丰授予“2007杰出表现奖”,是唯一获此奖项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出基于全IP网络的移动固定融合(FMC)解决方案战略,帮助电信运营商节省运作总成本,减少能源消耗。

2008年 根据Informa的咨询报告,华为在移动设备市场领域排名全球第三。

首次在北美大规模商用UMTS/HSPA网络,为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Bell建设下一代无线网络。

移动宽带产品全球累计发货量超过2000万部,根据ABI的数据,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

2009年

无线接入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

主要产品都实现资源消耗同比降低20%以上,在全球部署了3000多个新能源供电解决方案站点。

2010年

在英国成立安全认证中心。加入联合国世界宽带委员会。2011年

建设了20个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2000 万部。2012年

持续推进全球本地化经营,加强了在欧洲的投资,重点加大了对英国的投资,在芬兰新建研发中心,并在法国和英国成立了本地董事会和咨询委员会

和全球33个国家的客户开展云计算合作,并建设了7万人规模的全球最大的桌面云 推出的Ascend P1、Ascend D1四核、荣耀等中高端旗舰产品在发达国家热销(注: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2.3华为的愿景与使命

2.3.1华为公司愿景: 《华为公司基本法》第一条对华为公司的愿景作了明确的描述: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2.3.2华为公司使命和价值观: 《华为公司基本法》对其使命和价值观作为详细的描述: 【员工】第二条: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

【技术】第三条: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用我们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

【精神】第四条: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和爱生活是我们凝聚力的源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我们行为的准则。

【社会责任】第七条:华为以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作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质量】第八条:我们的目标是以优异的产品!可靠的质量、优越的终生效能费用和有效的服务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要。质量是我们的自尊心。

三、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

3.1华为国际化的动因

薛求知和朱吉庆(2008)将国际化动因分为国际化需要、国际化机遇和国际化能力三个方面。他们认为国际化需要是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会迫使企业管理者思考国际化问题,有意识地识别和挖掘国际化机会,而国际化能力制约或影响企业国际化需要的满足以及对国际化机遇的开发,进而影响到国际化战略的选择。此外,国际化动因分析还应涉及企业领导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企业是通过企业家的眼光来看待和解释环境,企业家在对技术深化、国内外市场态势、公司愿景、战略逻辑、管理过程等方面的环境扫描的基础上,挖掘国际市场的商机和成长性资源,敏锐地捕捉机会窗口并以适当的方式实施国际化战略。企业文化中的创新维度、风险偏好程度、长期导向还是短期导向均影响着企业是否做出国际化的决策。

(一)国际化需要

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而且由于政策原因,新技术应用难以大规模启动(如 3G),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华为的发展要求;此时国际市场却有着广阔空间,尤其是中东、非洲、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进入门槛低,国际电信设备制造巨头也未高度关注,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华为选择“走出去”。另一方面,华为是高科技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 10%作为研发投入,数额居全国之首,且其产品生命周期短,为取得投资回报,降低经营风险,华为需要巨大的市场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研发费用。通过进入国际市场,华为也能获得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和学习效应,继而提高效率、销售收入和利润,有利于公司长期的高速发展。

(二)国际化机遇

公司总裁任正非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为华为打开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市场提供了 难得的机遇。华为还利用各种国际展览会和论坛发言的机会宣传自己,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和把握海外市场商机。

(三)国际化能力

雄厚的实力是通信制造型企业赢得国际市场的基础,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启动国际化战略开始,华为在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向国外领先企业学习,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华为网络产品的技术领先度和价格性能比已充分具备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四)企业家精神

华为领导,主要是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使之具有比其他公司更强的对海外市场的野心和好奇心,能有意识地识别、挖掘和开发国际化机会。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起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显示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高瞻远瞩。

(五)企业文化

任正非的一段话成功注释了华为的企业文化: “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狼,企业要扩张,必须要具备狼的 3 大特性: 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的意识。”华为人发挥他们的土狼精神,对市场猎物有机敏的嗅觉,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为获取猎物不择手段。其无坚不摧的“土狼精神”既增加了华为“走出去”的勇气,也获得了公司内员工的对这项决策的认可和支持。

3.2华为国际化过程

华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决定了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该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 进入香港。1996 年,华为与和记电信合作,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这次合作中华为取得了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和记电信在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近乎苛刻的要求,也促使华为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接近国际标准。

第二步: 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重点是市场规模大的俄罗斯和南美地区。1997年华为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以本地化模式开拓市场。2001 年,在俄罗斯市场销售额超过 1 亿美元,2003 年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 3 亿美元,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1997 年华为在巴西建立合资企业,但由于南美地区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以及北美电信巨头占据稳定市场地位,直到 2003 年,华为在南美地区的销售额还不到 1 亿美元。

第三步: 全面拓展其他地区。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在泰国,华为连续获得较大的移动智能网订单。此外,华为在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沙特、南非等也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第四步: 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在西欧市场,从 2001 年开始,以 10G SDH 光网络产 8 品进入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的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北美市场既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市场,也是华为最难攻克的堡垒,华为先依赖低端产品打入市场,然后再进行主流产品的销售。另外,为配合市场国际化的进展,华为不断推进产品研发的国际化。1999 年,成立印度研究所。2000 年之后,又在美国、瑞典、俄罗斯建立研究所,通过这些技术前沿的触角,华为引入了国际先进的人才、技术,为总部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支持与服务。

根据 Johanson 和 Wiedersheim-Paul(1975)、Johanson 和 Vahlne(1977)提出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华为的国际化模式是“渐进式”的,表现为一个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incremental commit-ment)的连续形式。

1、进入国家的选择。从香港-俄罗斯/南美-东南亚/中东/非洲-欧美这个顺序中可以看出华为基本上是沿着 “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由近到远选择国家的,心理距离指“阻碍或扰乱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Johanson和 Wiedersheim-Paul,1975)。

2、进入模式的选择。从出口到合资再到创立销售/研发机构,随着华为试验性活动的增加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掌握,其对国外市场越来越有信心,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同时,华为通过开展国外经营来了解外国市场,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外国市场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华为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

四、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SWOT分析 4.1 优势(Strength)

(1)通信制造商的领先地位。华为网络产品的技术领先水平和价格性能比已具备发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海外市场创新高。市场调研公司Del'Oro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第三季度为止,华为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08年同期的11%上升到了20%左右,几乎增长了一倍,按照份额计算,华为成为当时电信市场第二大移动设备商。

(2)综合成本低。华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国内的人力成本优势,向电信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信解决方案,挑战成本的极限。华为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研发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管理人员成本、工程安装、测试、网络优化、营销费用以及售后服务成本等环节上。

(3)技术创新能力。华为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消化吸收后二次开发的专利技术,使其在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动余地较大,有低成本竞争的实力。华为的研发水平从华为专利的申请可见一端,截至目前,华为累计申请国内专利35773件。

(4)成功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运营商更看重的 是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前50强中的36家。高性价比的产品,加上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是华为屡屡获得海外运营商订单的一个主要原因。

(5)丰富的产品线和产品。华为的主要产品包括SDH光网、接入网、智能网、信令网、电信级 Internet接入服务器等,此外还有 DWDM、C&C08iNET综合网络平台、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等产品,以及CDMAIX全套产品,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属于下一代的先导型产品。丰富的产品线和产品使得华为能够响应和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为公司的发展赢得更广泛的空间。

4.2 劣势(Weakness)

(1)缺乏国际化管理人才。随着华为海外业务的进一步推进,为应对多样化的全球市场环境,公司急需多方面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支持,以帮助公司加快国际化进程。这些人才包括国际金融人才、具备跨文化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熟悉全球法律运作的法律人才、具备国际知识产权运作经验的人才、具备领先通信技术领域经验的人才等。

(2)内部管理有待规范。华为在内部管理上虽然取得了相对于本土企业的比较优势,但缺少符合国际化公司所必需的董事会设置,将使华为公司的技术决策、市场决策、管理决策三者间的衔接失衡,与国际网络及通信设备供应商相比,华为在费用管理、产品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由IBM协助建立的供应链管理上存在不小的缺陷,导致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成本将由此远远大于竞争对手。

4.3 机遇与挑战(Opportunity and Threat)

(1)世界通信市场的不断需求,中国3G未来的高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的复苏将对我国通信行业产生有利影响。中国电信重组带来网络升级与转型和3G项目启动将带来巨大的产业投资机会。同时,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全球通信设备产业出现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为行业带来趋势性投资机会。

(2)国际市场进入壁垒降低,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增加销售,相对于中国,大部分的海外市场电信网络水平还很落后,经营水平低,有机会参与,利润空间也比较大。

(3)全球化可以在全球范围实现全球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与其他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合资经营,利用到更丰富的全球资源,都有助于企业克服进入外国市场的障碍,进一步提高竞争优势。

(4)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随着市场增 10 量的减小,在传统产品市场上,收入与利润的增长已变得异常艰难。国内设备制造商恶性的价格战,产品同质化,价格不断下降,已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

(5)贸易歧视、技术标准等软性壁垒的风险。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大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这些国家在政治、安全、法律、市场、信誉等方面又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风险很大;而我国目前境外投资风险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华为目前仍未在北美市场站稳脚跟,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华为的国际化战略,特别是在北美市场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五、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困境与展望 5.1 困境

第一,当前通信行业逐渐饱和,企业网和终端市场竞争激烈。传统通信领域的利润空间已经无法保证电信设备商的长期发展,为应对未来市场竞争,华为选择“华丽转身”,随之而来的就是转型期的业务压缩、产业转移、成本提升、利润下降、市场开拓等压力。

第二,在目前全球经济,特别是欧洲与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欧盟正在酝酿的拟对中国无线通讯设备发起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与美国将对包括华为在内的 45 家企业发起“337 调查”等,都使得华为的海外市场开拓之路困难重重。

第三,电信产业对一国而言,属于国家战略性的基础产业。这一关键领域的重大行为将在短期或长期运行中与国家利益相挂钩,其中伴随的国家意志,将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和不同力度决定相关行为的利益空间如澳大利亚政府以安全为由拒绝华为公司参加澳全国宽带网设备项目投标,就充分说明,随着新一轮国际电信市场竞争的开始,华为还可能遭遇各种非价格壁垒。

第四,中东作为华为重点开拓的市场之一,政局动荡,如何规避风险成为华为继续拓展当地市场的新课题。利比亚等国发生的战乱令华为等中资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且战后的索赔之路争议重重。通过这次事件也让华为看到,在走出去的同时,如何规避风险,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

5.2 展望

首先,企业业务市场与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根据权威预测,在未来几年内,全球企业业务市场规模将达到 14000 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业务领域。因而调整公司业务架构,推出有竞争力和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并尽快在企业业务市场快速提升华为品牌的认知度,是华为欲在这一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的当务之急。进军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虽然成本较高,但高端产品的突破,不仅能够极大提升消费者体验,而且能够迅速建立起品牌的口碑。而且这一市场利润率也相当可观。其次,转型阶段的华为不断开拓多元化市场,这是其调整公司业务架构,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大好契机。比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出版业务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华为的眼光。2011 年华为联手中南传媒,开展大众阅读领域的数字出版业务,拉开了这一通信行业巨头进军新兴出版业的序幕。再次,虽然现在华为拓展海外市场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不断受挫,但不论是来自澳洲政府抵制还是美国思科的挑战,对华为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开拓海外市场遭遇的挫折,若利用得当,这些契机都可以成为华为向世界宣传其品牌与企业形象的绝佳时机。

致谢

感谢何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课,让我对《战略管理》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何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完《战略管理》这门课程,我对什么是战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方法和技巧。何老师结合自身在企业的经验讲授这门课,深入浅出,对我大有裨益。再次感谢何老师精彩的讲课,我相信,通过学习何老师的《战略管理》,我初步具备了战略眼光,我会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尹强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武汉大学,2005.2《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原书第 6 版)/(美)希特等著;吕巍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华为的企业战略》,许凌志 编著,海天出版社,2006,10 4薛求知著,《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 5牟西军.华为公司国际化实践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5.6薛求知,朱吉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战略与绩效———一个整合性分析框架与例证[J].上海管理科学,2008(1).7李婧.华为的蜕变———构建跨国营销、研发战略[J].经营与管理,2005(12).8谢文新.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9).9吴春波.静水潜流——华为国际化的启示[J].中国企业家,2004,(10).10刘建丽.华为国际化突围的内部支撑要素剖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4).11程东升.华为:全球化布局的修炼[J].21 世纪商业评论,2004,(17).

下载华为中兴国际化中所遇到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为中兴国际化中所遇到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华为中兴战略比较(小编整理)

    华为与中兴通讯的战略管理比较分析 一、公司简介 1.华为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

    药品生产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答问(写写帮推荐)

    SIA:系统影响性评估 CCA:部件关键性评估 CAPA: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URS:user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用户需求规格书 FAT:Factory Acceptance Test SAT:Site Acceptance Test......

    华为海尔国际化战略对比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持续发展,近些年中国在世界上叫的响的民族品牌越来越多,如联想,华为,中兴,海尔,TCL等,他们的成功有创始人的个人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有长远的目光,很早就选......

    项兵解析华为国际化

    项兵解析:华为的全球化战略 本案例分析了华为的全球化战略内容。研究表明,任正非有关中国企业全球化运营方面的一些创新性认知,使其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思维方......

    华为国际化经营案例分析(模版)

    华为国际化经营案例分析 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和差不多1个月时间的沉淀和补充,我们理解的华为营销攻伐之道渐渐浮出水面。虽然华为总裁任正非“国际化营销拒绝机会主义”声犹在耳......

    华为、中兴薪资和招聘流程分析比较

    中兴和华为基本算是两虎相争。华为通知面试的前一天晚上,要睡觉比较晚的时候,中兴发来了笔试通知,时间为第二天9点,明摆着和华为干上了。 两强相争可怜的是学生了,本来有两次机会......

    中兴VS华为文化(写写帮整理)

    生生不息的华为文化华为成立于1988年。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华为建立了良好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网络,市场覆盖全国,并延伸到香港、欧洲、中亚。公司现有员工3000余人,其中研究开发人......

    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图书分类号: 密 级: 毕业论文 华为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分析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ALYSIS OF HUAWEI 学生姓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学院名称 韩剑成 2013140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