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盛顿评传》有感(5篇)

时间:2019-05-13 00:4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华盛顿评传》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华盛顿评传》有感》。

第一篇:读《华盛顿评传》有感

一个伟人和一个国家

——读《华盛顿评传》

华盛顿: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他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伟人„„

——题记

200多年来,人类所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经历了机器生产时代,又跨过第二次科技革命,正处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美国人并没有因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忘记华盛顿。因为人民是伟大的,他们决不会遗忘那些曾经为他们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优秀儿女。因为历史是公正的,经过无数次汹涌澎湃的时代的拍打与洗刷,历史最终会对人的是非功过做出公允的评价。华盛顿不是天生的伟人,更不是被别人硬捧出来的伟人,他是经过奋斗达到伟人的常人,所以在恢复了“真实”面目以后,人民更感到他的伟大与善良。诚如法国人夏多布里昂所说:“这个人看上去并不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他举止得体,不矫揉造作,他将自己的存在与祖国的存在融为一体。他的荣耀是发展中的文明的共同财产。他的卓越声誉犹如一座圣殿高高耸立着。”

“纯粹的政治家应当同虔诚的人一样,尊重并珍惜宗教和道德。”如果这句话出自普通人之口,说不定会引来哄堂大笑。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政治就意味着玩弄和践踏道德,只有在骗人的时候,政治家的嘴里才会溜出冠冕堂皇的道德词句。不过,幸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生中都在尽可能身体力行。他就是美国的国父——华盛顿。

一、传奇的一生

1、英国移民的后裔

华盛顿,他作为欧洲移民的后代,继承了不怕困难、爱好探索、敢于进取的精神;华盛顿,他在弗吉尼亚广阔的新土地上,爱好游泳、骑马,练就了魁梧的体格;华盛顿,他出身于种植园主家庭又同英国贵族费尔法克斯家族频繁交往,受到英国绅士传统的熏陶,因此在他的粗犷体魄中蕴涵着坚毅的意志力,做任何事决不半途而废,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和被克制着的丰富感情统一在一起。华盛顿,他对母亲的冷漠和对兄长的挚爱构成了感情世界中的两个方面;华盛顿,他没有进过书声琅琅的高等学府,却在自学中对数学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同日后测量土地结合成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知识和能力。

一句话,少年华盛顿的身上存在着欧洲移民的特征,英国贵族的思想传统,内向的性格和军人的气质。这些因素在他跨出第一步的时候越来越显示着某种力量。

2、年轻的土地测量员

也许,普通的知识和并不高深的技术本身并没有高昂的价值,但当它成为一种特殊需要或当机遇来临之际,这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专长、本领就有可能成为竞争者的强大武器,或者成为登上人生阶梯的石级,变成紧紧抓住稍纵即逝机遇的法宝。

华盛顿有魁梧的身体,坚强的意志,能吃苦耐劳;华盛顿胆大心细,有较好的数学和制图基础,工于测量。华盛顿本人对丈量土地跃跃欲试,想到要去谜一

般的西部,便欣然接受了勋爵的邀请,参加了以乔治·费尔法克斯为首的土地测量小组。测量土地是他通向人生道路的第一步。

或许,华盛顿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几年艰苦的野外测量生活给了他一笔比金钱和土地更珍贵的财富,那就是在青草萋萋的原野上和狂风骤雨的摔打中,他不仅练就了一副强壮的体格,而且开阔了眼界,砥砺了意志。他接触了下层的劳动人民,又培养了对西部土地的强烈感情,这对他以后的人生旅途将发生重大影响。

3、英法七年战争中崭露头角

(1)俄亥俄的冒险之行

首先,他越出了以前曾涉足测量的地域进入更广阔、富庶、遥远的俄亥俄流域,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开了他今后数次考察俄亥俄地区之先河,对他今后制定开发西部的宏伟计划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这是华盛顿投身的第一次政治活动。他的政治生涯始于参加英法争夺 北美殖民地的争端。在历险中,他学习和施展了政治手段,同法国当局争夺印第 安人,从政治角度处理英、法与印第安人的联系,认识到在政治上利用矛盾打击 主要敌人的重要性

再次,这次冒险活动也是华盛顿成为军官后的第一次行动,在旅途中,他在 选择构筑军事据点的地点方面,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闪烁着某些军事见解上的真知灼见。

最后,华盛顿在两个半月同寒冷、饥饿、死亡、敌人的斗争中,培养了他 坚韧毅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自强不息精神。可以说,这次出使为他一生的命运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他就成为弗吉尼亚“初升的朝阳”。

(2)第一次指挥战役

在英法两国争夺北美殖民地的交逐声中,华盛顿跻身军界。他率领着数十名弗吉尼亚志愿者在大草原偷袭法军取胜,却于困苦堡之役被占有优势的法军击溃投降,后来跟随英将布雷多克远征迪凯纳堡,险遭全军覆灭,身染沉疴,财产损失,军阶下降。在战争中,他的胆略、勇敢、毅力超过了军事知识,他对北美风情地理的熟悉多于打仗的实际才能。在物质上他是一个失败者,在精神上他是一个胜利者,他在挫折中崛起,在失败中腾飞,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土地测量员一跃而起,成为声誉日增的英雄,甚至为英吉利海峡两边的王公贵族所知晓。

在四年军事生涯中,华盛顿破除了对英国皇家正规军的迷信,看清了他们的弱点,同时也初尝了殖民地人民受歧视的苦味:同样级别的军官却得不到相同的薪俸,殖民地人民还不能担任高级军官„„尽管华盛顿拼命杀敌,置生死于度外,为英王建功立业,但得到的还是英国殖民当局的不信任。当时一位英国将军说:“华盛顿和许多这样的人也许有勇气和决心,但是他们没有我们这一行的知识和经验。因而他们仍无法依靠。”

但是,嘲弄历史的人往往被历史捉弄,自命为大人物的人往往被他们视为小人物的人所打倒。

华盛顿这几年的军事实践,从长远看,难道不可以认为英国当局有意无意地在培养着一名自己的“掘墓人”吗?在困苦堡的战场上,在布雷多克远征的路途中,新大陆的一代新人正在成长,一柄将悬挂于英王乔治三世头上的宝剑在砥砺之中!

4、荣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北美独立斗争

华盛顿在荣任大陆军总司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矛盾:有喜悦,也有忧虑; 有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也有对未来的恐惧和茫然。华盛顿在自己的能力与祖国的召唤之间,在舒适悠闲的庄园生活与硝烟弥漫的战场厮杀之间,在勇敢与怯弱 之间,徘徊、犹豫、选择。最后,他选定了勇敢者、强者的道路,以美洲的自由 事业为重,担起了历史的重任。

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曾经对一位军官说:“在个人抱负与帝国的命运之间,一个军人的良心无足轻重。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他认为适当的军衔,甚至在细节上斤斤计较——但是,在我们这个事业中,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既不是耀武扬威,也不是开拓疆土,而是为了保卫个人与国家利益中最高尚、最珍贵的一切。毫无疑问,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可以为国效忠的岗位,都应被看作是无尚的光荣„„

但是,华盛顿却一直在为士兵们争取他们应该得到的一切。在大风雪中,士 兵们顶风冒雪,佝偻着身子,有的披着毛毯,有的光着脚在雪地上行走,他们脚上流出的血滴在白雪上,道旁的枯树枝在风中摇曳,发出尖利的声音„„华盛顿骑在战马上,瞧着士兵们的模样,心中又是悲哀又是自豪,又是怜悯又是钦佩。这种复杂的情感在他几年后的论述中还流露无遗:“我们可以说,在尚未失传的历史书籍中,找不出一支军队像我们这支军队这样遭受着这种闻所未闻的艰苦环境。那些士兵,衣不遮体,夜无毡毯,没有鞋子,赤脚行军,从他们脚上滴下的血迹就可以找到他们的行踪,他们身上几乎没有粮食,他们穿过云雾,踏过积雪„„”

华盛顿作为一个军事家是值得肯定的,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北美独立战争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虽然他没有深邃的军事理论,也缺乏事变发生前料事如神的先见之明,但一旦事变发生,他能立即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军事主张。在战略上他以“费边”式的拖延著称,战术上却迅速敏捷,惯以奇袭巧攻,令其对手胆寒。他是民族解放战争造就的军事家,他的军事实践虽然有限,然而闪烁着这类战争特有的色彩。

5、重新出山主持制宪

在制宪会议上,华盛顿的作用不如“宪法之父”——麦迪逊,这是显然而易 见的。华盛顿既没有提出“弗吉尼亚方案”,也没有贡献“新泽西方案”;华盛顿 既没有发表长篇宏论,也没有投入唇枪舌剑的论战。

评价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的作用应该从华盛顿本人在会议上所处的地位加以考察,华盛顿所起的作用同麦迪逊不一样,麦迪逊是以他丰富的法律知识和高深的政治理论在会议上大显身手,华盛顿主要是靠他的威望、组织才能促使大会取得成功。这两人在制宪会议上的作用如同车之两轮,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平心而论,华盛顿的威望和声誉在促使会议成功上起着某种微妙的平衡和协 调作用。华盛顿参加制宪会议并担任主席,在一定程度上给会议带来了某种权威性。当时,华盛顿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英雄,在资产阶级和种植场主的眼中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领袖人物。因此他的言行在社交圈内乃至重大场合中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像制宪会议这样意见纷杂、争论不休、难以统一的场合,就更需要一个超乎各派之上、享有威望、能被各个派别所接受的人物进行调节,促成妥协,致使不同意见趋于统一,至少能使会议不致破裂。当时在美国能充当这个角色的人物,就威望而论,只有两个人:富兰克林和华盛顿。富兰克林年逾八旬,体衰力弱,重任自然落在华盛顿的身上。正如一位美国史学家所描述:“华盛顿是他那个时代的伟人,参加会议的代表们不仅尊敬、佩服他,一些代表还确实有点怕他。当他站起来时,又俨然是一位总司令。”华盛顿正是凭借着人们对他的尊敬、佩服和害怕,发挥他的特殊调和作用。

6、出任美国第一、二任总统

华盛顿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务实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虽然没有精深博大的政治理论体系,但是有坚强稳固而切实可行的政治主张。他提不出细密周详、包罗万象的治国方案,但却能为治理国家提出击中时弊、行之有效的治国方针。华盛顿不曾在学院和书本里获得系统的政治理论和学说,所以他不是“按图索骥”,根据理想、原则、理论去设计和求索美国的未来,而是更多地从国家实际出发,特别是在独立战争前前后后的长时间里,他通过切身体验了解国情,经过比较,选择治国方案。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针,实践性多于理论性,可行性大于探索性,他虽然没有炫耀迷人的理论色彩,也缺乏动人的词藻,却是应用性强的治国良方。

失败的教训有时比成功的经验给人以更深刻的教育,亲生体验过的东西往往比间接得来的知识更扎实、更真切。华盛顿曾这样说过:“在美国,没有人比我,或能比我更痛切地感到有此必要对目前的联邦制度加以改革。其他人不可能对联邦制度的弊端比我感触更深。”

华盛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人类历史处于封建专制体制与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十字路口,坚决地选择后者,拒绝前者,从而开创了人类社会制度走向当今政治文明的先例。华盛顿本来可以当美国首任国王,也可以当美国首任总统一直到死。但他却根据自己民主共和的政治理念,坚决拒绝这样做,从而为后人竖立非常好的榜样,也对创造民主共和体制做出了亲身的贡献。华盛顿深深懂得人类社会不能没有“政府”这个东西,但另一方面,他又更深地懂得“政府权力”是必须要受到制衡的,否则就必定产生暴政。这样的先见之明,使200多年来美国民主共和政府得以健康运转,而不至于滑向腐败的深渊。

美国有一位华盛顿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第一任总统是幸运的。华盛顿是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永远把持住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做独裁者。华盛顿把天赋人权的价值理想贯彻到宪政的实践和理论中,把自然法转化为宪法,实现了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完美结合。华盛顿永远无愧于美国国父的荣誉。

二、伟大的一生

美国历史上有几位起里程碑作用的总统。根据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说法:“华盛顿的任务是创立和熔铸一个国家;林肯是维护这个国家,使它避免从内部发生分裂;而他自己的任务则是挽救这个国家及其制度,使它避免因外部因素而瓦解。”根据客观的历史事实而言,确实如他所说。但是进一步分析个人的作用,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造时势”的就是华盛顿。他不但是美国历史上,而且是世界历史上不平凡的伟大人物。华盛顿的个人思想和品德对奠定美国建国和发展的模式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华盛顿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对权位的淡泊。他曾经是一个种植园的普通劳动者,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少年老,不论顺境逆境,他总是保持着平民本色,始终如一。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特别是对权力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华盛顿对权位的淡泊是发自内心的,既不像后世美国和西方政治人物那样公开争位,也不像东方传统政治家那样以退为进,暗中较劲。他要求归隐田园是真心喜爱这种生活,而不是失意的选择。这不是说他大公无私,毫无私欲,只是他的个人欲望是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满足,而不是从权位中得到满足。

华盛顿开创了政治的新纪元。他虽然大权在握,却始终听从良知的召唤,谨

慎谦卑地使用权力。他是政治家中的政治家,伟人中的伟人。后人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原来政治家还能够是这样一种形象。正是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世人,政治和道德可以良性结合到什么程度。政治并不总是无耻的代名词,也不是只有政治小人,才能建功立业。华盛顿犹如一座政治人格的灯塔,时刻提醒着拥有或想拥有权力的人们,不要在权力的迷宫里晕头转向。

1、第一个打赢了战争就回家的统帅

1775年,列克星敦的民兵奋起反抗英国殖民军。华盛顿积极响应民族义举,离开了自己的庄园,在反抗英军的斗争上,他屡立战功,在费城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他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这时他仅43岁。此后六年中,他运筹帷幄,有勇有谋,终于在1881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英军,成为美国的开国元勋。此时,华盛顿的名望和声誉如日中天,万民景仰,而当时各国普遍实行的是帝制。是实行有利于个人荣华富贵的帝制,还是实行有利于人民大众的民主共和制,只是在华盛顿的一念之间。此时华盛顿实行帝制易如反掌,而且当时军队中拥戴华盛顿的呼声十分强烈。是要王冠还是要民主共和,是要一已私利还是要百姓事业,华盛顿力排众议,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后者。为此,著名政治家杰弗逊说:“一个伟人的节制与美德,终于使渴盼建立自由免于像其它国家那样遭致扼杀。”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华盛顿坚定拒绝了对他的王袍加身。他的态度对美国消除君主制的威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他的这一选择为美国成为民主制国家开辟了道路。

华盛顿隐居庄园,英国诗人把华盛顿解甲归田比喻为古罗马英雄辛辛纳图斯,赞扬他在祖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驰骋战场,征战南北,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毫无所求的高贵品质。在华盛顿所处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凭借军权建立军事独裁或君主制度的前有英国的克伦威尔,后有法国的拿破仑。拿破仑用刺刀从地上捡起了王冠,而华盛顿却藏起了刺刀,踢开了王冠。

2、开创总统最多只连任两届的先河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1792年又连任一次。鉴于华盛顿的崇高威信,人们认为他可以终身连任,然而他当了8年总统后,却毅然拒绝第三次担任总统,从而在美国历史上创下了总统最多只连任两届的先例,为政坛民主更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后来,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二届。如今,美国仍为华盛顿创立的制度而自豪。事实上,当一个人真心为老百姓做事的时候,老百姓决不会忘记他。

中国有句古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中“高处”主要是指地位和权力。一个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人竟然甘心情愿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去当一名务农的老百姓,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合逻辑的,是不可思议的,而对华盛顿来说,却是贫民本色使然。华盛顿的优秀在于,自己不论是种地务农还是当统帅,他的骨子中始终保持贫民本色,坚如磐石,毫无动摇。平民的善良,平民的奉献精神,平民的朴素,使他善良无私而高贵。当他解甲归田之时,他并不觉得失落,而是感到顺理成章。

华盛顿从纷扰的政治舞台上从容不迫地走下来,慢慢地消失在普通百姓中间。他意志坚定,行动果敢,正直廉洁„„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与其说是意向,不如说是环境逼迫;他之所以能够战胜敌人,与其说是靠了战争艺术的超凡天才,不如说是凭借了他的明智的决策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他是克伦威尔,但没有他的野心;他是苏拉,但没有他的恶行。在他以自己的努力使祖国进入独立国家的行列以后,他自愿交出了感恩戴德的民众授予他的权力,结束了他的政治生

涯。

华盛顿作为正面指导国家前进的一位开国元勋,受命于美利坚民族危难之际,执政于合众国初创之时。在美利坚民族由争取独立的革命战争转变为百废俱兴的和平建国时期,由君主政体转为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历史转折点上,华盛顿被人民推上历史舞台克尽其职。在为自己国家建功立业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中,不乏富有政治才干、擅长权术的统治者,然兼具高尚徳性、坦诚正直者不可多得。华盛顿追求权力但不迷恋权力,身处权力顶峰但不被权力腐蚀,企求声誉但不欺世盗名。当然这不能仅仅归之于他个人的美德,而应赞颂培育他的人民。历史的转折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伟大的,也充满着危险。一个能够在这样严峻的关键时刻引领民族、国家的航船绕过暗礁险滩,胜利抵达光辉彼岸的历史人物,人民当然不会忘记他。

华盛顿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的同胞尊为“国父”,被朋友誉为伟人,被对手或反对过他的人视为值得尊重的人物。他的名字同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事业密不可分,他的业绩如同高耸入云的纪念塔牢牢竖立在美国人民的心中。拿破仑说:“华盛顿尽善尽美。子孙后代将怀着敬意把他作为一个伟大帝国的缔造者来谈论;而到那时,我的名字将在革命漩涡中消逝。”杰斐逊说:“总的来说,他是个完美的人。虽然在某些方面似乎平淡无奇,但没有任何一点是卑劣的。这样一位靠自己的品德和时运而崛起的伟人确实是前无古人的;在名垂青史的许多英雄伟人之中,他应是毫无愧色地占有一席之地的。”

一个杰出人物,在一个国家、地区甚至世界范围的某个历史时期会起到重要作用,在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留下不同程度的痕迹。真正的英雄无需书籍为他制造崇拜者,一个为人民与国家做过贡献的人是不会被人民遗忘的。

第二篇:读《闻一多评传》有感

读《闻一多评传》有感

我有幸,从图书馆借得一线装版《闻一多评传》,此书为刘-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同许多八十年代的文艺经典之作一样,八三年七月印刷第一版,而我所读之书恰为八三年诸多印刷本之一。藏至今,你迈过近三十个年头的风雨历程,经多人借阅,流传于众人之手,我拿到此书时,它已破旧不堪,灰蓝色的封面仿佛一触即破,再翻书页,字里行间,古味甚浓,些许文字也与今不同,繁简混合,可这却也没有为阅读此书带来不便,反而使我对此充满好奇,捕获了我猎取未知之事的情趣。——首先要说的话

此书之序由闻家驷所作,因家驷对一多知晓甚广,且一多为其兄,故序文中言辞平实,并无夸赞炫耀之词,仅站在众人的立场,简述其得失,更多的笔墨则放在刘烜先生作此评传的过程上,由此可见家驷对刘先生作其兄评传甚为满意,至于一多先生的功过是非,且让读者跟着刘先生的评传去获悉,去赏读。

此书约三十又二万字,一直到闻一多的出生记述到死亡,也就如时光记下每一个完整人生,由生至死,无丝毫间断停息。

至于刘先生记述闻一多之生与死,确实为与众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生之平凡,死之平凡。乍一看,生与死并无惊奇迷幻,但闻一多之死却能再平常中见真实,这样反倒能加深言辞的真实性。大凡我所览人物传记抑或评传,总以生死不凡而诱惑读者,如数代帝王生之时,天必见奇云,或是电闪雷鸣,或是巨龙腾空,竟无一人生之时,天地犹如往常;曾读林彪出生时,更是喜鹊长鸣不休,以之来暗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叫人观之,到底怀疑,真假几分,以至于读后文时也抱着幻想与怀疑的态度,把一部人物传记当作玄幻小说来读,这也就丧失了传记或评传的意义,也违背了作者美好的初衷,实为不值也!而刘先生的反其道,走真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该评传行文流畅,语言平实但又精炼,无论从前后衔接还是因果设置来看,都不乏精巧,让读者觉得顺畅上口,在无形中填充了读者的求知欲。而构思的严谨与丰富的创意也成为该评传的一大亮点。该文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闻一多先生生平之事的叙述,但作者在把握时间性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创作的根本理念,即在原有的人物事迹上丰富了其内涵,使得故事的发生在合乎常理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成分却不显得那么虚假,这也就从深层次上展现了闻一多本就不凡的一生;也体现了作者在平凡的写作手法上彰显独特,在独特的人物形象上寻求平凡,刘先生的评传功底与对一多的了解之深也就可见一斑了。且刘先生也常显独到之处,即在丰富评传内容的同时,又在较短的时间间隔上进行了巧妙的往复循环,这种笔法在一多的学生时代体现的尤为突出,一多在清华的八年学生时代以及他作为一个文学初学者的身份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将一多苗头初露的社会能力以及文学事业上的成长揉为一体,进行了前后比照,反应了一个作家笔法及思想上的幼稚到成熟,而这种局部的往复循环一直贯穿了整个评传的始终,闻一多由一名学生成为诗人,由一个诗人成为社会事业者,由一个社会设业者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拥护者,倡导者。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运用间断性循环,不但让读者获悉了一多成长历程之坎坷,而且没有让读者感受到思想情绪上的重复,乏而无味,反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在思考评传中主人公闻一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变化成长的同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充当了评传的接受者与评传主人公的膜拜者。作者还善于在视角的转换中描摹人物形象。该评传通篇以细腻而老道的笔触给世人展现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形象,这样以来,使得作者心目中的一多更加人性化,人物个性更加活泼,我们在读着文字的时候似乎就能听到闻一多激昂的演说,看到他那争锋怒斥的面容,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粗犷的喘息,对生活的感慨,对社会和祖国命运的忧虑;他不仅将这些为人熟知的鲜明个性描写出来,而且用特写的镜头将这些个性放大,成为当时奋进社会青年的个性,成为民族扞卫者应有的个性,成为社会主流所需要的人物个性。而且以此人物形象的渗透,揭示了社会现状的发展与变化。将个人命运的放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欢喜与悲哀,可见作者在揣测闻一多生存时代背景时的细致,准确,只有在熟知这些的基础上,才很好的驾驭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命运的关系,从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真正做到了写人物传记的目的和意义,也使行文更富有表现力,这就用一个时代的悲欢兴衰,说服了读者的思绪起伏。

再者,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大部分笔墨渲染的东西,也正是贯穿于全篇的一条主线,就是闻一多身上表现出来的认真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从评传主人公一多的角度来看,是对自身生活和生命的负责,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不怕苦累的高贵精神品质。他广泛的涉猎,潜心研究学术几十载,翻遍了从先秦到近代数千年的文化经典,考据了近千部古代典籍,将一个诗人的成长深深打上了学者的烙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教授,爱国主义者,反而成了他真正的代名词,他在原本不擅长的领域获得了惊人的成绩,在本就擅长的地方立足更加坚定,并将自己毕生的成果献给社会,献给水生火热中的人民,为伟大的社会理想献身,彰显了不凡的一生,作者将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最终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形象,让我们确实能耳目一新。这是作者和主人公闻一多双重的成功。

这本评传我读了近二十天,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转变了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刚开始我可能更注重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技巧,想在获悉内容之后借鉴刘先生写作手法上的处理,写作思想和思路的设置,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东西,也使作者本身的价值在我心中无形升华,这或许是我与很多读者阅读传记时不同的地方。我这也算是一次“喧宾夺主”之举,但这倒使得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与敬畏愈加深刻,对他命运与时代的理解更加细微。这还是我第一次以这种视角来阅读评传,正如站在局外的人本无心于局内事务,但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使得他们将局内事情看透,弄明白。这让我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诧异。

我在局外静观艺术成长的时刻,目睹了一个伟人的成长;在伟人呻吟的时光里,习得了艺术之长,真可谓是一件乐事啊!这时才发觉读书与感想犹如一本评传一样,随时间的推移,重视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而且会随时变更,这不是我们刻意的改变,而是一种伟大的被动。但愿读书也是一种无人能言明的评传。

后记:读完此书不久,思绪在脑海中泛滥几日,总想说点什么,但我知道,在我内心没有沉淀的时候我不能说话。恰好今夜难免,想了很多,最终还是决定写点什么,于是留下了这篇凌乱的感言。

天水师院高三:樊斌

第三篇:读《孙中山评传》有感2

读《孙中山评传》有感

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说孙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应该是没有人会有异议的。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曾经貌似强大不可一世的满清王朝立刻分崩离析,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中央政府的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于是乎,中国历史自此宣布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此后,尽管有袁氏称帝,张勋复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贵族旧势力的卷土反扑,然实则不过是两场闹剧。相较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孤立求援,法国大革命的多灾多难,中国可谓幸运地在一夜间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尽管它的不彻底性毋庸置疑,为此几遭非议,然而考虑到中国两千余年未曾中断的封建历史,推翻皇帝宣布共和无疑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纪元的到来。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史的时候,都会无一例外地提到一个人,就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最大功臣。

说孙是革命最大的功臣也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从1894年创立兴中会开始,这位革命家一生都贡献给了推翻满清和维护共和这两件大事.在前期,为推翻满清组织,他成立兴中会,同盟会,联络天下仁人志士;他倡言革命,使三民主义成了那个时代中国革命的最强音;他亲自发动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等,于是“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口号深入人心.在后期,为维护新兴的中华民国,他成立和几番改组国民党,发动和参与二次革命,护国战争,两次护法战争;其先后与诸多政治集团合作,北洋集团,南方军阀“,唯时局纷乱变迁,而其强国富民之初衷不

改”.天不负人愿,他最后与共产党合作,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希望所在.观其一生,虽几遭挫败,而奋斗之心始终不懈,直至临终还在大声疾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对中华崛起的先验感知和历史进程的超前论断.24年之后,毛泽东对他的战友们说:“取得革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还会更长„„”

孙的一生,是幸运的一生:他始终把握着时代的动向.从改良到革命,从效仿英美到师法苏俄,从三民主义到反帝反封建,孙深深地体会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也许正是这一点给了他永恒的动力,让他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指引着革命的方向.二.志大才疏的政治家

然而孙的一生,更是坎坷的一生.他经历的失败大概不亚于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位伟人.失败是他作为英雄的最好见证——惟有英雄可以经受的住这么多的失败的打击.然而,失败更是他的一生驱之不散的阴影.或许“生不逢时”是其悲剧的最好注解?

起义失败,经费匮乏。他不得不周游海外向华侨们去筹集资金。革命失败,他又被迫流亡海外。兴办实业的计划却因资金问题成了一纸空文。两次护法运动,皆因原来盟友的背叛而宣告失败。似乎每一次失败,都是运气不好,因而也总是令人扼腕叹息:“天不助我,其奈何也?”真的如此吗?

其实,他失败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在政治上的平庸和不成熟。这造成了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他的谋略的欠缺。首先,革命需要拥有一支有信仰的军队,而孙和他的同事们似乎显得过于急躁和缺乏长远

规划:或者打算发动旧军队参与,或者就是指望那么几百人的牺牲精神,也许还包括暗杀行为。这对于1912年退让大总统和二次革命,两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有直接的影响。政治是靠实力说话的,尤其军事实力更是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实力,哪来的听众?孙在政治上几遭冷遇,被嘲讽为“孙大炮”,原在于没有自己的军队。

其次,他始终以推翻满清和振兴中华民国为最高纲领,却为此不惜向别人作出原则性的退步。例如1900年运动广东独立是,他给粤绅刘学询一封信,竟然动员后者组建中央政府,可以称王称帝,信中说:“政府之格式,先以五人足矣。主政一人,或称总统,或称帝王,弟决奉足下当之,故称谓由足下裁决。”当然,据冯自由说,这是由于革命党人财政极端困难,而刘是富绅。又如,1915年2月5日,孙与陈其美,山田纯三郎,王统一拟订并草签的《中日同盟约》11条,不惜牺牲足与“二十一条”相匹敌的中国权益,以换取“日援”,讨伐袁世凯。1914年8月24日他与犬养毅的谈话甚至同意“附加任何条件”。显然,为了讨袁,他已经不惜一切,不计后果了。

梁启超指出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还有人说他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其实,不管哪一种说法,都反映了孙作为政治家缺乏深思熟虑的灵活的谋略,从而政治谋略僵化,简单化。不择手段是因为别无手段,除非放弃;善良的愿望则更反映了政治上的无力,除了静候天意之外,确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他“虽有大无畏的精神,但缺乏真正革命家所特有的冷酷”。

他常常对诸多东西浅尝辄止。例如为兴办实业作出的不切实际的设想甚至空想等等。本来,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和一些有识之士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问思想。然而在具体操作上,经世致用——将外国先进思想和理论中国化的同时却进行了简单化,只考虑了问题在中国的特殊性,而不考虑其在中国的复杂性。他对于某些社会问题,不去从人性逐利的现实角度出发,却从“仁义道德互助”愿望出发去观察。对于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些社会弊病,他只是简单地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设想,结果很难取得成效。他感到同盟会组织涣散,却并不认真研究其根本原因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之,而简单的吸取洪门实行过的方法——向他个人宣誓效忠并按指印来加强对革命党的控制。可以说,经世致用既解放了他的思想,也束缚了他的思想。其结果,或者他的理论不切实际,或者在实践中弊病百出,远远达不到设想的结果。

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25年,他从广州北上,去北平参加国民会议运动,同军阀们作最后的斗争。在他的背后,东征军正所向披靡,为着北伐大业作充分的最后的准备。是年3月12日,他带着未能“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遗憾去了。他的一生不乏缺点和错误,使得敌人对他大加诋毁。然而。正如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写的那样:“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而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苍蝇”,“他仍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也许,他更适合只做一个著书立说的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革

命家。不料造化弄人,历史偏偏选择了他来承担大任,而他也义无返顾的去做了。他做的并不成功,至少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幸运的是,他的革命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终于,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然而,历史不会忘记他,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他的伟大功绩他的爱国思想还有他的奋斗精神,将永垂不朽!

第四篇:读《李敖评传》有感(最终版)

读《李敖评传》有感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李敖是一座孤峰。作者在此书封面如是写到。

最早接触到李敖,是因为室友。见他整日捧着《李敖大全集》手不释卷,于是我便萌发好奇之心,猜想李敖究竟是何许人物?于是我百度了李敖,他头衔众多,是自由主义大师、历史学家、作家等等。他出生于1935年,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对他评价极高,争议也颇多,愈发触动了我极强的好奇心赶快去先睹为快。

在看完李敖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大学的演讲之后,我对李敖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他给我的感觉是幽默、睿智、学识渊博、极其富有激情。我想大多数接触过李敖或李敖文章的人都有一个共鸣,那就是他敢讲真话,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李敖14岁便跟随父亲从大陆来到台湾,2005年的“神州文化之旅”,是他阔别大陆56年之后再度返乡。那时的李敖,心情是激动、是担心。激动是因为终于能回到大陆看看那个令他日思夜想的地方,担心是因为多年的梦就要破碎,殊不知自己心中早已构建了一个大陆的模样。最终,李敖还是来到了北京大学。演讲第一句话便是“大家终于看到我了”,台下一片哗然。每一次演讲到触动心灵或是滑稽幽默之处,掌声总能响上十几秒。我深深地被他演讲中所折射出的博学、幽默、快言快语、正义、勇敢所动容。相信很多人在没见到李敖之前都有所担心,担心他是不是也像文章里那个“争强好斗、创古今中外告人无数、骂人无数历史”的李敖,直到见到他本人,大家心里的忧虑烟消云散。李敖是那样的有礼貌,纷纷招手与大家打招呼,友好示意。

这学期,一次偶然,我在图书馆卷帙浩繁的藏书中发现《李敖评传》,于是果断借阅,闲暇时便阅读翻看。《李敖评传》分上下集,共七百多页,终于在一周多的时间内看完。每每读到与之共鸣之处,总忍不住停顿一下,感慨李敖怎么那么有激情、学识那般渊博是我花毕生精力也所不能及的。李敖曾因国民党的迫害、因官司败诉四次入狱,感觉天都快塌下来,极度悲伤过,最长的一次牢狱长达六年之多,但他能乐观面对,把坐牢当成是一种享受,从此与世隔绝,社会的纷纷扰扰不再与他有半点关系。然后在狱中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全用来看书。李敖回忆说,坐牢结束之后,装了整整一卡车的书带走。等身著作,学贯中西,通晓古今,以及每一场演讲、每一篇文章中的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出处便在于他的勤学努力、时不我待。与其说读《李敖评传》这本书,不如说感悟李敖精神。“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大无畏,作为此生的信仰和追求。“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的自信自诩,正应了他“我深信一种强者的哲学,我拒绝做弱者”的斗士精神,这与那些“光说不做、在其位不谋其职、不顾民生疾苦、阿谀奉承的下流之风势不两立。为正义上公堂、为真理拆殿堂、为烂党布灵堂、为一言九鼎建一言堂,李敖身体力行太多,时代的发展永远需要这种精神长驻。

英雄不问出处。以李敖精神自励,我希望做一个年轻气盛的有良知有血性的年轻人。

第五篇:《诸葛亮评传》有感

读《诸葛亮评传》有感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也没有谁能像诸葛亮那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读《诸葛亮评传》一书,让我感受颇深,本书共十一章,前六章为传略部分,后五章为思想部分,史论结合,多方探讨,传略论述与思想评析融为一体,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本书根据确凿的史料,实事求是地论述他在干戈扰攘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辅助刘备刘禅父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肯定他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全面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制、哲学等思想领域的熠熠光彩。

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但我以此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别的暂且不论,今天我们但说“六出祁山”的恒心。

俗话说:“志不可一日而坠,心不可一日而放”。恒心就是生活中的一场胜利,只有懂得运筹帷幄的人才能摘取硕果。就是生活的一个定点,只有胆大心细的人才能钉的牢固;就是生活中的一种镇静,只有釜底抽薪的人才能保持恬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如果没有恒心,也许六出祁山只是一种儿戏,如果没有恒心,诸葛亮也许就是一颗陨星。恒心是一种滴水穿石的坦然,是一种破釜沉舟的纵然,是一种卧薪尝胆的欣然。

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记得白居易的名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只有像劲草一样经得起暴风骤雨的狂吹猛打才能变成一名铁骨铮铮的硬汉。

恒心,不是一筹莫展的傻等,而是 博闻强忘的把握,也不是一无所知的盲干,而是胸有成竹的巧干,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梦幻,而是鞠躬尽瘁的职守,所以,诸葛亮死得其所。

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的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他实践着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下载读《华盛顿评传》有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华盛顿评传》有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马迁评传

    (《司马迁评传》——黄新亚)之读后感 对于司马迁,一开始只知道他给后人留下一本巨著《史记》,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并不明白为何被一代作家鲁迅称作是无韵之离骚,......

    罗卫东:我的心灵史——读《哈耶克评传》有感

    罗卫东:我的心灵史——读《哈耶克评传》有感要问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影响最大的西方人物是谁,我以为是哈耶克。这个判断没有实证考察作为基础,仅凭着自己的......

    读《华盛顿广场》英语小说感想

    读 《Washington Square》的读后感Of Henry James When I first came cross this book ,I had not thought that it is a love story .After finished this book ,I have sy......

    读《华盛顿广场》英语小说感想

    读 《Washington Square》的读后感Of Henry James When I first came cross this book ,I had not thought that it is a love story .After finished this book ,I have sy......

    演讲稿-韩信评传

    卑微屈辱铸就兵家绝唱 ——韩信评传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议论、争吵关于韩信之死的种种猜测,韩信辉煌一生,最后却落得以谋反罪处死的下场,到底是何原因?于......

    蒋介石评传读后感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 ——读《蒋介石评传》有感 从小听着毛主席的事迹长大,我却渐渐对老蒋充满兴趣。也许因为老蒋是浙江人的缘故,我从......

    《孔子评传》读后感

    《孔子评传》读后感 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属于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这套丛书由匡亚明先生主编,担任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的著名学者众多,其学......

    《王国维评传》讲稿

    王国维评传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