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体系探讨

时间:2019-05-13 00:0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体系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体系探讨》。

第一篇: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体系探讨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体系探讨

陈雁翎

南通大学医学院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脚步不断前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西部边远乡村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方面仍有一定差距。那么,如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合理地提供满意且适度的医疗卫生服务,如何才能更好地缩小城乡医疗状况的现实差距呢?本文以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针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服务内容,深入探讨其平衡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 均等化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尤其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方案的实现更能帮助社会各界人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利与利益,使落后边远地区人民更好地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带来的温暖。

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医疗卫生事业较大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投入与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忧患感也越来越大。根据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贾康《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和2010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据显示,1978年-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从110.2亿元增长到16118.8亿元,人均由11.44元增长到1213.76元,增量很大。但2003年-2009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投入仅从831亿元增长到1277亿元,即人均年1213.76元的医疗卫生总费支出中,仅98.23元由国家财政负担。由此可见,居民个人支出远远超过了50%,我国依然是全球个人负担较重的国家。有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上高收入国家医疗保障支出占政府卫生支出比例达到38.9%,低收入国家仅为1.3%,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分别为27.9%和9.4%[4]。计算可得,我国国家医疗保障支出比例占比8.3%左右,只能划入中等偏下类国家。而这一现状的根源实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均衡。

然而从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可喜地看到国家正在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取得了有效的进步。比如说近期在湖北省16个贫困边远乡镇喜添了慈心医院,这16所慈心医院主要是用于解决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封市义工协会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温暖孤独老人;由上海长宁区文明办、区志愿者协会、虹桥街道主办的“九九重阳节浓浓敬 [2][3][1]

老情”关爱空巢老人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在虹桥宾馆举行;最新的消息显示,上海的SOS呼叫系统使用遥控系统与医疗服务中心对接,使空巢老人在困难时可以随时呼叫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从而切实解决空巢老人们的一系列生活、医疗、保健方面的种种问题;还有地区建设了癌症俱乐部,对患上癌症的人们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使他们能更加坚强快乐的生活下去;医务工作者的三年规范化培训,也是为了能够更加好的提高国民的医疗卫生水平,健全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希望能够缓和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东部农村地区的医保范围渐渐扩大,医保额度不断攀升,这种全面开花的现象更是令人欣喜雀跃,使老百姓们获益匪浅的。但是,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导致西部偏远农村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地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上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采取一些得力的措施,尽力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发达地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使两地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平衡发展,进而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宏伟目标。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含义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收入等,都享有同等权利;二是服务内容,根据国力改善、财政支出增加而不断扩大;三是服务原则与核心理念——以预防为主。其服务特点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具体内涵有筹资均等化、可及性均等化、服务利用均等化、健康均等化四个方面。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及内容

服务对象包括三大类人群,共有11项服务内容

(1)所有人群

a.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b.开展健康教育宣讲

c.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d.卫生监督协管

(2)特殊人群 a.0~6岁儿童健康管理

b.孕产妇健康管理

c.老年人健康管理

d.中医药健康管理

e.预防接种

[5]

(3)患病人群

a.慢性病患者管理(如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b.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四.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的策略一(针对现状)

(1)加大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尤其是加大对疾病控制中心的经费投入。宏观上应明确国家、社会、个人的支出比例,切实起到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作用。从2015年起新“五年计划”开始,政府可将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快速提高,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基本医疗卫生的分配比例应提升至55%以上,以确保各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运行经费,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建设。由编办组织、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修订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人员编制和结构标准,并建立适应发展的调整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拨付专项经费,大力引进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包括农村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增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干预措施,进一步协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及其激励、评估、推广机制,加快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快速提高干预措施、生命科学成果在我国GDP中的贡献率,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机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医卫人员的职业培训、资格考评、职称晋升等体制和机制。使临床医护人员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使公共卫生医师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实现疾病预防与诊治的有机结合。

(4)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城乡慢性病数据库,适时扩大服务范围。建立有效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医生增补机制和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加快“乡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程,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水平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实施非传染性慢性病综合管理、农民健康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降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漏种率等项目,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所能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5)对我国城乡、地区卫生资源配置进行战略性调整。首先要把卫生投入的重点放到农村和西部,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受众面达到最广,努力解决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各种地方病、慢性病、艾滋病、乙肝等的控制力度,确保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受益。其次,努力构建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医疗保障服务制度,采取多种办医形式,实行更加开放、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加盟西部地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业的开发投资,以解决小城乡、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快西部地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行和公平性。

五.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的策略二(针对人群)

针对所有人群:

(1)发挥网络功能,为每位社会成员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档案。从社会成员的出生到死亡,个体成长过程的健康状况、所患疾病等均记录在案,形成网络文件,方便查阅。在社会成员患病就诊时也可随时取阅,便于医务工作者的信息采集。此外,公民健康档案应有专业人员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对公民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尤其是农村及西部等卫生条件不理想地区的受众人群。使群众了解一些常见病、地域多发病的普遍症状及预防原则,更好地控制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使人民群众拥有健康的体魄。(3)发挥好社会公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监督协管的权利,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保障。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有权对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发挥监督权利。社区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的好与坏,都需要社会公民的一致监督。这样才能使人人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所带来的福利。

(4)切实发挥好青少年志愿者的力量,体现青少年的人生价值。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的老龄化加重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不能对我们的社会老人抛之、弃之,他们是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他们曾经在社会中创造过属于他们的辉煌,我们应对他们倍加珍惜与敬重。此时就该发挥青少年的力量,多做志愿服务工作,尤其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青少年们从志愿服务中不仅能获得自我的价值提升,还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减轻老龄化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

(1)加强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对这三类特殊人群应进行高密度的频繁体检,实行健康动态观察,确保这三类特殊人群的身体健康有所保障。

(2)对学龄期儿童加强预防接种。确保没有一名儿童有漏接现象,对儿童均应有单独的疫苗接种管理体系,实现对易感传染病、常见病的地毯式扫描清除。

(3)加强中医药学的宣传与植物药学的应用,发挥国粹精华。做到预防到位,将各种常见疾病、易感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针对患病人群:

(1)对慢性病患者应加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加强人们对慢性疾病的认识,了解常见慢性病的预防措施,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使尽可能多的人都生活在健康幸福中。

(2)对重度精神病患者应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与治疗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不抛弃、不放弃。对残疾人员的关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指标之一,是社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

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受众面涉及每一名中国公民,从而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缩小东西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全民“病有所医”[6],人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革所带来的利益,真正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或不得大病。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公布《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J].首都公共卫生,2010.[2]贾康.“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J].财政研究,2011(07):2-13.[3]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J].中国乡镇企业,2010.[4]程杰,赵文.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医疗卫生支出:WHO成员国的经验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4):57-62.[5]张永梅,李放.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综合评价[J].贵州社会科学,2010(5):56-61.[6]廖新波.医改就是要“病有所医”[J].人力资源开发,2013(3):8-9.

第二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荐)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历来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做自己的理想目标,并认为这是一个在社会主义社会就要持续推进、进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以发达的生产力、累积的社会财富为现实基础,更需要以发展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健康为前提条件。作为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健康,就会失去一切,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了。只有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才有最基本的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最稳固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才有最坚实的支撑。此外,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设定,确立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向覆盖全体居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受益,也有助于减少疾病流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既要大力发展经济,也要注重促进公平正义。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如果不是“人人”,而是只有一部分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方面,这种服务往往会成为一种“特权”,而不能享受这种权利的常常又是弱势群体,此时反而会加大社会不公;另一方面,没有资格享受这种服务的人也会千方百计地利用其他方式来谋取这种权利,形成所谓“绿洲效应”,从而导致不公平行为的蔓延。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济互助,有利于社会和谐。对于个人来说,将来会患什么病、需要多少钱等相关因素是不可预知的,因而发生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比其他经济、社会风险更大。一旦发生大病,此时仅靠单个人自身的储蓄积累往往是无法承受的。应对疾病风险,更应该依靠参保群体之间的横向再分配和共济互助。也就是说,靠大多数不生病的人,用基本上不影响自己生活的少量资金投入医疗保险项目,以帮助少数生病的人渡过难关;而不生病的人在投入资金的同时,也享有了在自己生病时获得帮助的权利,这是一种符合大数定律的“双赢”,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社会稳定和谐。

撑起护卫人民健康的保护伞

说起医改,可能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随着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日渐凸显,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医改的性质、方向以及具体方案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成为近两年全国“两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20多年的医改历程,恰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鲜明地反映出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状况,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基本上建立起一个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农村集体经济相适应的,由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组成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模式僵化的弊端不断显现,农村合作医疗也逐渐难以为继。1985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医改的逐步推进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很大的活力,解决了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但也带来了公益性质淡化等一些副作用。与此同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卫生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药价虚高、医患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深入分析,果断决策,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卫生问题。近年来,除了加大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遏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势头等具体措施,还重点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到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支持。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决定在农村地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主要做法就是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农民个人筹资一小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一大部分。由于解决了农民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广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高涨,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速度越来越快。原计划是2010年达到农村地区“全覆盖”,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2008年就能实现“全覆盖”。

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针对除城镇职工以外的非从业居民(主要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适时推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试点工作已于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始启动,2008年将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

此外,自20世纪末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覆盖的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从1998年的5%增长到2007年第三季度的64.6%。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人数达到7.3亿人,超过农村常住人口的90%以上,若以户籍人口计算,则达到86%。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参保人数已经达到1.80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41亿人,两者相加为2.21亿人,大约为城镇常住人口的40%,若以户籍人口计算,则已近50%。

医疗保障体系是整个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部分,对于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一轮医改的初步方案已经制定。在方案中,将继续促进建立覆盖全民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三项不断衔接的制度,恰似一座稳定牢固的三角架,高高撑起一把护卫全体居民健康的保护伞,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全民健康提升到更高水平

目标是灯塔,指引着航船的方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设定,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的健康素质的需求,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也是蓝图,需要全面细致的规划,脚踏实地的建设。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走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制度,从基础性框架起步,朝着更加全面的水平发展;从覆盖面不够大,朝着逐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发展。

当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关键在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好这一制度,首先我们必须把握“两个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公益性是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本质属性,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命线。要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加大卫生投入,坚决杜绝那种“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没钱莫进来”的现象。二是“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俗话说,“良医治未病”。“预防为主”,就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和长远利益,重视诊治“未病之病”、“欲病之病”。“以农村为重点”,就是要更加关注农民健康问题。农村一直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的“短板”,新增卫生投入与制定政策要优先向农村倾斜,使农民最终与城镇居民享有同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西医并重”,就是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西医、中西药相协调。这两大原则,是医改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共同组成的。建立好这一基本制度,也就意味着要推进四大体系协调发展。

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是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网络,特别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这样有助于抵御像“非典”那样的突发性重大传染病的侵袭。

建设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参与、依法创办医疗机构,这样可以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性的医疗卫生需求,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建设医疗保障体系,重点是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相互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慈善事业为补充,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引导群众合理就医,这是实现“病有所医”的基础性制度保障。

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重点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国家基本药物实行招标定点生产、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保证群众基本用药,这样有助于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从根本上减轻群众药物费用负担。

为了保障上述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还要深化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医疗服务与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监管体制等改革,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把全民健康不断提升到更高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正在从事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面对未来,我们豪情万丈。只要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13亿人全部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更加伟大的世界奇迹就一定能够实现!

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怎么解决看病难

提起看病,很多人都有过去大医院就诊的经历:挂号排长队,候诊等半天,反复检查太折腾,开大处方花钱多„„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难”。前不久,一部讲述医院故事的电视剧《医者仁心》,在央视和一些地方卫视热播。剧中全景展示了一家大医院“凤凰涅槃”、重获患者信任的过程,也真实再现了人们熟知的各种看病难现象,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得到了一定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这一“顽疾”,党和政府正不断深化医改,努力打造一条人人“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共有7项: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困难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农村(社区)改水改厕,贵州等6省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共有9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检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

深度解读

深化医改的5项重点任务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 问诊看病难:症状缓解还需治疗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生了病,本来就很难受,如果看病再变成一件难事,就更加让人痛苦。“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前几年流行的顺口溜透露出人们对看病难的抱怨与无奈。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看病难,中央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2009年4月,一张医治看病难的“药方”——深化医改方案,在历经3年的讨论和修改后,正式公布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两年来,深化医改全面铺开,取得一定成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7项重大服务和9类基本服务免费向居民提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2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建、改扩建近两万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展开,预约挂号等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正向全国推广。

深度解读

我国医院的等级

我国医院按其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各级医院经过评审,确定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愈一个人的疾病,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医治看病难顽疾,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导致看病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有的刚开始理顺,有的还未触及;医改政策的全面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效果也待逐步显现。总的来看,当前看病难虽有所缓解,但仍较突出。仔细分析,主要难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医院看病排长队是看病难的主要表现。

权威声音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陈竺(卫生部部长):新医改方案立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按照顶层设计的思路,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实现全面系统解决居民看病就医问题、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绝对性的难。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导致的,表现为缺医少药,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这种看病难已基本上解决,只存在于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偏远地区。

相对性的难。这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导致的,主要发生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太多、队太长、等太久。挂号、交费和拿药,一般要折腾大半天时间。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为了能挂上号,有的彻夜排队,有的全家总动员、轮流上阵,苦不堪言。这种难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贵”而“难”。这是由于医药费用负担重导致的。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6.8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193.9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更超过了农民年人均收入。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这种难与前两种难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看病难的程度。

可见,解决看病难,依然任重而道远。必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缓解看病难上取得扎实进展。

深度解读

数字“十二五”健康新目标

◎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比“十一五”末增加1岁。

◎婴儿死亡率降至12%。,比“十一五”末下降8%。

◎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比“十一五”末下降27%。

◎提高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比“十一五”末下降21%。

◇ 合力保基本:织就医疗惠民网

国民的健康水平,事关民族发展、国家兴衰。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提供基本保障的内容与范围也不尽相同。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提出了“保基本”这一重要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具体来说,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使群众尽量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通过全民医保,降低个人医药费用支出。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对常用药合理定价、保障供应,让患者能用上实惠管用的药。这三项内容,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解决看病难的基础性工作,对实现人人“病有所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保基本”工作逐步推进,但总的看,目前的标准和水平还比较低。我们既要量力而行,努力做到广覆盖、可持续;也要尽力而为,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标准和水平,为全体人民织就一张从防到医、从药到保的基本医疗惠民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投入、促均等。确保基本服务项目和重大服务项目免费向群众提供,必须依靠雄厚的资金保障。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同时,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快覆盖农村和困难地区,逐步实现均等化。比如,今后5年,将为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水平、上层次。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2011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将提至每人每年200元,住院费报销比例提至70%,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5万元。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使参保群众权益得到更好保障。2011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较少的省区,逐步实现省级统筹。

北京市推进“一老一小”保险实现医保全覆盖

2007年开始,北京市将城镇老年人和学生儿童纳入大病医疗保险,惠及180万人。2008年又将47万城镇劳动年龄内的无业居民纳入大病医保,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添内容、广覆盖。目前我国已确定了307种基本药物,今后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基本药物目录“扩容”,增加更多药品种类。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2011年年底基本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今后5年,其他医疗机构也将逐步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010年起,安徽省基层开展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药价普降30%—50%。

◇ 着力强基层:群众看病更便捷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最方便的还是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普遍使用基本药物,具有看病“便”和“廉”的独特优势,是大医院的“前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让它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前些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度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窘境,群众小伤小病也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提出“强基层”的明确要求。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530亿元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国家又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将有力推动基层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虽然有了崭新的设备、宽敞的诊室,但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群众前来就诊。因此,不仅要继续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也要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政策传真

国家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

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提高新农合对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补偿比例。截至2011年4月,全国已有9059名患儿获得救治,患儿家庭个人支付费用比试点前降低60%。预计2011年9月底,全国所有农村白血病、先心病患儿,包括部分城乡协同推进地区的城镇儿童将都能受益于这一政策。此外,农村居民新增病种医疗保障试点工作也加快推进,优先将乳腺癌、宫颈癌、农村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和耐多药肺结核等病种纳入试点范围。

服务网络遍基层。强基层,首先是构筑完善的医疗服务网。要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合理规划布局,增加医疗点。2011年将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有1—3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吸引高层次人才

哈尔滨市近年来加强基层建设,吸引不少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该市香坊区成高子镇中心卫生院的47名医护人员中,有27人是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他们深受患者信任。

培养人才固基层。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人才是关键。基层工作重心是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需要全科医生这个“多面手”,而目前基层合格的全科医生比较匮乏。2011年,国家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创新激励政策和方式,通过契约服务、按人头付费、开办诊所、边远贫困地区工作提供特殊补贴政策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把人才留在基层、稳定在基层,当好群众健康“守护人”。

对口支援助基层。单靠基层自身,短期难以强起来,还需借助外力。国家已制定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要求每所城市三级医院通过派出医生、实行托管等多种形式,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鼓励、支持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坐诊、定期巡诊;落实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

英国的全科医生制度

英国居民可在社区医院选择一名全科医生,由其负责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生病时一般先找全科医生就医。全科医生由国家发给全额工资,因而可以专心为居民诊疗。

此外,还要通过减免诊疗费用、提高看病报销比例等倾斜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进一步降低基层诊疗费用,吸引患者来就医。并探索建立基层与大医院的转诊机制,引导群众养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习惯。

北京市社区医院就诊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不断增强社区医院吸引力。一是完善公益性。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社区医务人员吃上“皇粮”,有效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常用药品实现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比大医院平均下降36.1%。二是多渠道引进好医生。采取接收应届毕业生、返聘大医院退休医师等方式,不断提高社区医院诊疗水平。三是实行转诊制度。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开展对口协作,患者通过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比直接到大医院挂号还方便,且免收挂号费。四是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居民可以通过签约形式,得到常见病诊疗及健康管理等基本医疗服务。目前,到基层就诊患者比重已由2006年的5%提高到42%左右。

百姓心声

◎医生是守护生命的天使。他们的价值在于用医疗技术救人,而不是靠卖药挣钱。

◎为什么手机能漫游,医保却一直不能全国“漫游”呢?这很不合理,很不方便。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关键就是要能够买到便宜药。如果像以前一样,药品一降价就“见光死”,老百姓还是得不到实惠。

◎一般的感冒发烧,我现在就去社区医院,方便又便宜。干嘛非要扎堆去大医院呢?有时候,观念一换天地宽。

◇ 姓公要为民: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

2010年2月,16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朝着回归“公益性”这一共同目标,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作出部署,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到试点探索与全国推广共同开展的新阶段。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着主体地位。据2009年统计,我国医院总数为19822家,其中公立医院为14086家。

公立医院大多拥有优质医疗资源,承担着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2010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同时,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一直都是看病就医各种矛盾聚集的“重灾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对公立医院采取了国企改革的思路,实行放权搞活政策。很多公立医院通过小病大看、卖药提成、重复检查等手段进行创收,运行机制发生扭曲,趋利性增强,公益性淡化。加之一些公立医院管理不善,就医流程设计不合理,少数医务人员服务“冷、硬、顶、拖、推”等,加剧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是缓解看病难的重点和关键。

也要看到,作为最主要的医疗服务终端,公立医院与药企药商、医务人员、患者、医保机构等各方切身利益纠缠在一起,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其他各方面改革都绕不过的“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复杂性强,影响医改全局,事关医改成败,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处理好深层次问题。为此,深化医改提出“两条腿走路”:一些保障公益性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可先行试点;一些体现公益性的具体便民措施,要尽快推开。

云南省昆明市试点管办分开

2010年年底,昆明市试点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成立市医院管理局和市医院发展中心,前者负责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后者则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义务,承担政府开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管办分开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依法对各类办医主体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医院公益性目标的实现。

安徽省芜湖市试点医药分开

近年来芜湖市推进医药分开,成立药品管理中心,接收公立医院的药品购销权,医院药房改为其下属的药品调配中心,医院不再经营药品。药品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全市基本用药目录,建立统一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这一改革举措切断了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链,仅2009年就减少当地群众药费支出6117万元。

理顺体制,推进医药分开。

当前公立医院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体制机制不合理有关。要坚持“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立符合公益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子。尤其是要推动医药分开,通过探索新的药品采购供应模式、医药收支分开核算等多种途径,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投入到位,完善补偿政策。目前,政府投入一般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仅靠这些投入,无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政府将加大投入,补偿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后减少的收入或亏损,并落实对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的投入,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保障。

优化流程,改善就医服务。不少看病难问题,实际上是由就诊流程复杂、服务不够人性化造成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诊疗流程来解决。目前,全国1200多所三级医院普遍推出便民惠民措施,比如,推出就医“一卡通”、提供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服务,缩短病人候诊时间;控制不必要的诊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等。

陕西省子长县加大公立医院改革补偿力度

2008年以来,陕西省子长县开展以创建“平价医院”为主题的公立医院改革。将全县公立医院由差额预算单位改为全额预算单位,医务人员津贴补助和人才培养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更新由县财政负担。通过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既解决了医院建设发展问题,又调动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 医者需仁心: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看病”说成“看医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生职业的特殊重要性。医生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是能否看好病的关键因素,决定最终疗效的,往往不是药物,不是设备,而是医生。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性,他们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同于普通服务。医患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患者往往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只能依赖于医生的诊断。在世界各国,医生通常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

我国目前有800多万医务人员,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就医服务量,为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医生群体的社会形象被扭曲,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职业尊严感受到冲击。这既有医生的问题,更有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医务人员正当收入过低、公立医院实行鼓励创收的考核机制等,“逼迫”一些医生开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过度诊疗,甚至还有少数医生吃拿回扣、收受红包,引起患者不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生是患者求医看病的希望,也是医药卫生事业的主体力量,广大医生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是关系到缓解看病难、深化医改的大事。改革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安心从医,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从政府来说,要创造有利于医生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使其价值和地位得到应有体现。理顺分配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取消“以药补医”,体现医生劳动价值,改革绩效考核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完善医生规范化培训,试点多点执业,鼓励医生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为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吴孟超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人民医学家”。

旦正草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村医,2011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邓前堆

云南省福贡县怒族村医,28年来溜索出诊,被誉为“索道医生”。

从医生自身来说,要恪守职业道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必备的基本价值追求。当病人以生命健康相托,以信任之心相与,医生不仅要以医术相助,更要以仁爱之情相应。要把患者健康放在首位,以关心体贴的态度为患者服务,在赢得患者尊重中实现职业尊严和事业发展。

从广大患者来说,要理解和信任医生。要充分认识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尊重医生的劳动和付出。面对病魔,需要医患携起手来,相互配合,共渡难关。还要看到医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相当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甚至无法治疗,不能苛求医生包治百病。

在重大紧急灾害事件当中,广大医护人员在抢救群众生命安全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挂号少排队,看病也不贵,人人有医保,健康乐逍遥!”这是一位网友对解决看病难的热切期盼。党和国家正在回应百姓呼声,不断深化医改,努力缓解看病难,我们相信,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将逐步变为现实。

第三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农民的健康状况是很值得关注的。近几年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河北廊坊地区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二、调查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为我们开展各项社会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人们物质水平逐渐提高,对各项事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基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国家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农村医保就是一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民心,适合国情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感于农村医保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认识和了解国家如今的医疗现状、社会医疗环境的严峻和医疗市场的现实,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

这次调查实践为全体成员提供一个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实践平台,让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以外得到更加现实的历练,充实自身的课余生活,使课余生活更加有意义,并且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以后走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大学生对医保制度的各项方面调查,充分了解农村居民的意见和看法,以便更好地让我们理性的认识我国现行的医保制度

三、调查对象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津人,我觉得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故乡有一个了解,就针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这方面来说,对于贫富差距较大的故乡来说,应该可以较为普遍的反应出这方面的贫富差距,因此,就在翠玲区、城北等各个地还有樊村、小梁等各个镇进行了调查。

四、调查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于广场以及繁华街区的人进行调查,通过走访对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以及村里的中老年人进行调查。

五、调查结果

农民的医疗情况以及医改情况,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的情况,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通过农民的讲述和问卷反应的情况,如今农村村医的整体素质还不高,毕竟文化程度是以中专文化程度最多,村医的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过系统正规医疗培训的人太少村医的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过系统正规医疗培训的人太少,只占38.5%,很多都是几十年前,响应政府号召,从干赤脚医生开始的,所以在调查中,也发现年龄在60岁以上的村医也占到了46.2%。农村信息传播缓慢,知识更新的太慢,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村医的培训力度,也开始广泛设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站,但培训多数是短期培训,很少有系统、正规的培训,设立的站点也没有配备相应的设备。2)当问及农民医疗

费用时普遍反应是医疗费用较高,难以接受,因为农村绝大多数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所以要牵涉到不可避免的问题 — 每年医疗费的支出。村民收入低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医药费依旧居高不下,药品价格偏高依然是农民心中的心病。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遇到村上家有癌症患者的老太太,她向我诉说药价太贵了,然而她做手术需要7-8万元,根本拿不出来,只能靠不停的吃药来维系生命,但是就这样,每年药费还是要花费掉2万多元,几个子女都被她这个病拖累的生活潦倒困苦。在农村这样因为高昂医疗支出而困苦的家庭其实不在少数。3)在问卷调查表里一项关于对国家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满意情况,选感到满意的这项有61.9%,近40%的人选择了很不满意这项,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调查过程中,不难发现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出了了一些问题。很多村民聊自己对医疗保险这个政策的看法,而他们的共同看法是:这个政策很好,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多实惠。继续探究这个问题,这其中村民主要反映了两个问题。首先是报销管理的问题,有反映服务态度恶劣,私自改变报销比例,改变报销对象等等。怎么改变报销对象呢?一位村医透露说其实很简单,如果两人关系密切,就在开报销单的时候,虚报病情,虚报医药费,这样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报销更多的钱!这也就是老百姓戏称的“不花钱看病”。第二个问题就是小病当大病看,把药价提高。农民没钱看病,当然想报销一些费用,但是现在的规定是只能达到一定费用才能报销,一些农村医院抓住农民的这个特点,哪怕你只是咳嗽,都给你开一堆药,就算其他药不能吃,那就开补药。通过这种方法来为医院增加收入。在调查中,我们遇到了一位外地户口的老板,当问及对当地医保制度的认识时,她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清楚。而且她也没有参加当地的医疗合作。村政府负责办理医保卡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外地户口不在参保范围内,他们可以在所在单位参保或居住满两年后把户口迁入所在地,而对没有正规单位的外来户口,他们的参保就成了一个问题。

六、结论与建议

加强对村医的培训,提高素质,而且政府应改善村医的工作环境,加快步伐配备一些基本的设备,并在原来基础上提高村医的收入,这样才能提高村医从事医疗服务的积极性,转变他们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现在就业形势复杂,很多医学生找不到工作,应该积极引导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更多的医学专业适用人才,让更多的医学生能够下基层,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同时,应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改善村医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在政策上给以优待,吸引优秀大学生扎根农村,为更多的农民服务。需要在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管理。对于农村医疗工作者,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杜绝这些有损农民利益的现象。当然,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已经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有了很大改观,这是党和国家努力的结果。但是农民吃不起药,看不起病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提高村医队伍素质和农村卫生服务功能。同时,国家对农村医疗的投入需要加大,社会对农村医疗的关注需要集中,更多改善农村医疗现状的政策需要出台。药品价格需要更加透明,才能避免一些不法药商提高药价,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需要减轻医疗花费的负担。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始终是国家民生问题的热点,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能够真正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难题,能够真正让广大的农民做到安心看病,放心买药,真正减轻他们的负担。而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医学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更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去努力引导身边的大学生,让更多的医学生学成后能够下到基层,真正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对于针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多关注外来人口的情况,加大宣传,让他们了解到当地的有关制度,积极引导

他们加入农村医疗合作中来。

七、个人小结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位我们开展各项社会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人们物质水平逐渐提高,对各项事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基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国家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农村医保就是一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民心,适合国情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感于农村医保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认识和了解它,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我们把毛泽东思想概论社会实践课程的主题定为农村医保,在此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受益匪浅,对中共以及中国政府以民为本的理念有了深切的体会。

首先,我们了解到农村医保的内涵。农村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19%。农村医保制度,可以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参保农民可以选择不同医院就诊,一般采取就近原则,选择不同医院的报销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对住院患者的报销比例比较大。可以分为慢性病,特殊病种,意外伤害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

探究实行农村医保的原因,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从本质上是因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中共的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现阶段,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其次,中共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

其次,我国的国情也决定了我们实现农村医保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农民问题不容忽视,而且,基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差异,我国城乡比重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加上农村医疗已经很差,医疗设施以及医疗人员的配备不足使得农村医疗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农民很难有途径得到及时的有效援助。

另外,我国实行农村保障制度也是借鉴国外社会保障成果的体现。通过中外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人民就医看病早已不成问题。这必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的有效政策并且结合国情,建立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实行农村医保是保障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健康水平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主人公意识的增强,广大农民也逐渐的意识并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农村医疗的顺畅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有利益解决农民就医的资金途径问题,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

当然,关于实行农村医保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这就不一一列出,为具体了解农村医保实行情况,我们这一组选择了南通市陆洪闸村作为实践对象。在此我们了解到农村医保的具体形式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几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基本形式,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即每年农民交一定数额的合作医疗资金,集体与政府也可投入一部分,共同形成专项基金,农民就医时就可以按一定比例报销医药费,南通市路洪闸村就是采用这样一种形式,其参保率达到了98%以上,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对农村医保有一定了解,他们都表示自愿参保。并积极缴费,而合作医疗的形式也确实给他们带来实惠和便利,同时他们也对农村医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许多可改进之处。比如:适当减少参保费用,提高报销率,简化参保,就医,报销程序等。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积极深入农民,倾听农民心声,反应农民意见,完善医保制度。

农民就医难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农村经济薄弱问题,缺少必要的资金。因此,让农民富起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已城带乡,以工促农,让农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同时要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区域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另外另外,就是有关人口流动的问题,今年来农民工逐渐增多。引发一系列问题,就医就是其中之一,外来人口在所在地要主动去了解当地制度中有关自己利益的部门,主动向政府寻求帮助;同时,政府人员要更加关注外来人口的生活,就医,教育等各方面情况,关注他们的利益,另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农民就医光依靠农村经济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适当增加投入资金,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就医情况不同,所以在农村医保制度实行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农民生活状况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各地政府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时间调整制度。

农村医保这项惠民政策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够真正发挥功效,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增长见识,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强化社会责任感,关注民生,注重实践,这是我们的一大收获!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又是人生的大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培养了我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体会社会,增进个人社会责任感。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我独立处世的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我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第四篇:完善考评体系 优化纳税服务

完善考评体系 优化纳税服务

近年来,随着税收理念的变化,我国税收管理正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的纳税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对服务实效的量化评价指标和及时调整服务方向的长效机制。由此,建立一个内容规范、指标量化的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将是今后税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纳税服务考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纳税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税务机关已在积极的落实“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政务公开”、“监察员评议”、“行风评议”等多项考评制度,但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仍然比较落后,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主要表现在:一是考核评价主体错位。当前,纳税服务质量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征税主体的自我感觉,纳税人的意见仅处于参考地位。考核评价重视上级考评,忽视地方考评;重视内部自身考评、忽视外部群众考评。二是考核体系侧重于对税收执法情况的考核,少有涉及纳税服务的。税务机关对有关纳税服务的反馈信息只能进行简单地堆砌,未能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评价具有表面性、分散性和事后性。

(二)缺少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现行考核更多的是定性考核,对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缺少量化指引,一方面导致考核等次差距拉不开,不称职的人难以评定出来的结果,影响了考核作用;另一方面不利于纳税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科学反映服务情况。

(三)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制约不到位。目前,纳税服务在形式上多样化,但在监督机制上却较为单一,基本停留在纳税人不举报税务机关不查处的层面上。对税务人员的征管不作为、程序不到位、时限不合法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主动的监督评价办法。实际工作中,导致了税务人员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的后果。

(四)评价交流渠道少,未能满足纳税服务评价的需要。目前,税务机关获取评价意见的渠道主要是开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等,对象及举办时间相对固定,使得服务意见的征求存在形式单

一、涉及面窄、“时机”错位等问题。

(五)考评结果权威性不足,激励机制后劲不足。一方面现在的考评多是定性考评,考评结果仅仅用“称职”、“不称职”或“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表示,导致税务人员和纳税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认可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一些考评的结果没有兑现,最突出的是个人荣誉的不兑现,仅仅发挥了考核的经济杠杆作用,忽视或回避了考核结果与干部个人荣誉、岗位调整、职务晋升等方面,大大减弱了考评机制的激励力度。

二、建立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

(一)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纳税人满意度。通过建立起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税务机关可以依照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评价,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标准,完善服务制度,从根本上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

(二)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税务机关节约纳税服务成本。目前,纳税人直接接受纳税服务的渠道主要有两个: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和中介机构的税务代理服务。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评价,适时调整服务内容和形式,将部分纳税服务留给市场,以节约纳税服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三)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提高服务水平。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人员职责,通过对考核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可促使系统内部形成赶、学、比、超的良好工作氛围,激发税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服务质量。

(四)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改善征纳关系,提升税务机关的社会形象。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税务机关客观评价自身的服务水平,找出服务短板,改进服务模式,增强解决争议的能力,形成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导向的不断优化的服务机制,进一步树立税务机关良好的政府形象。

三、建立和完善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

(一)结合纳税服务工作特点,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一是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形成税务机关自身综合评价,上级机 关考核评价,纳税人评议,政府评议和第三方独立评价等多元评价机制;二是要采用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开展纳税服务评价工作,使考核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三是强化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业务,满足新的服务需求。

(二)科学设定纳税服务评价指标。以《纳税服务工作规范》为依据,围绕纳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项义务两大方面的情况,对纳税服务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形成纳税服务指标体系,以利于分析、比对,科学的做出考核评价。一是要完善岗位责任制,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把税收相关实施法规细化为岗位工作标准、权限、责任,使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全面了解自己职责。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计划和各岗位的职责,确定考评指标。考评指标可分为公共部分考评指标、岗位职责考评指标两个大类。公共部分考评指标主要对税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工作纪律、举止行为、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考评,考评其能否切实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激励其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创造性;岗位职责考评指标因岗制定,主要从各类业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引导工作人员夯实业务基础,提高综合素质,调动积极性,督促其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责。

另外,考评指标的设计要全员参与,广泛征询人员意见。只有实现各部门联合、全员参与,才能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整 体的服务意识,才能使评价指标更加科学、更有助于反作用于各项工作。

(三)完善日常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管理。要建立咨询、举报、投诉、建议为一体的服务体系,设立服务投诉电话和征求意见箱,广泛征求各界意见,诚恳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内部主动检查监督能力,推行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领导监督职能,坚持领导值班服务制度,注重平时对各岗位工作的检查监督。

(四)利用新科技,创新考评手段,畅通税企沟通渠道。一是发挥网络作用,引导纳税人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质量进行评价,如开展网上征求意见、网上举报、网上评价等活动;借助网上论坛,与纳税人进行网上互动等,提高意见反馈的时效性。二是扩大参与考核评价的范围,全面征集意见。利用纳税服务平台、手机短信、电话访谈等手段,与各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进行交流沟通,收集建议。

(五)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考评结果的综合运用水平。纳税服务考评的最大作用在于促进服务不断改善,对反馈意见及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是体系核心所在。如果只重视考评的组织和实施,忽视考评的后期工作,就会弱化大家对考评结果的认知程度。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评的激励作用,一要搞好考评结果的分析。考核结果必须公正、公开,既对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又要对个性问题进行分析。二要加大考评结果的宣传力度,扩大考评结果的辐射面,施加先进典型的影响力。三要进一步强化激励功 能,把考核评与激励有机结合起来,从荣誉、职务、物质等方面对先进进行奖励,调动工作人员献身税务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纳税服务已经成为税务机关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税务机关的重要职责。只有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税收工作宗旨,以纳税人满意为最高工作标准,急纳税人之所需,想纳税人之所想,不断完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使纳税服务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实现和谐征纳关系。

第五篇:医疗卫生“四大帮扶体系”

医疗卫生“四大帮扶体系”

陕西省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医疗卫生帮扶体系建设提升健康扶贫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17到2020年,通过医院对口帮扶、大病救治帮扶、服务保障帮扶、精准结对帮扶“四大帮扶体系”的建设,全面帮扶96个有脱贫攻坚任务县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重点帮扶11个深度贫困县、500个深度贫困村。

2016年底,陕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8.3万户228.7万人,其中因病致贫20.2万户,患病人数77.8万人。陕西省帮扶方式包括医院帮扶、公共卫生计生机构帮扶、管理人员帮扶、医务人员帮扶等。帮扶内容包括加强医院对口帮扶体系建设,激发健康扶贫活力;加强大病救治帮扶体系建设,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加强服务保障帮扶体系建设,增强健康扶贫发展后劲;加强精准结对帮扶体系建设,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协调组织签订帮扶协议,根据功能定位和发展实际,向县级医院派驻1名院长或者副院长,至少5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团队(中医医院可派驻3名)驻点帮扶,帮助开展日常诊疗服务,建立临床诊疗科目,加强近三年外转率排名前5-10位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提升内科、外科、部分危急重症等诊疗能力。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每万名居民至少有2名全科医生,每千农村服务人口配置的比例不低于1名乡村医生。到2019年,30万人口以上的贫困县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原则有1所规范化村卫生室。

下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体系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体系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完善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如何完善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09年4月27日)近年来,我县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预防为......

    医疗卫生服务承诺书

    医疗卫生服务承诺书 1、礼貌热情服务,实行24小时应诊,不推诿、训斥、刁难病人。尊重患者知情权,保护患者隐私权。 2、实行收费项目、标准公开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根据患者病......

    榆中县探索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走出新路子(精选合集)

    榆中县探索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走出新路 子 编者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探索

    坚持与时俱进 发展卫生事业隆化地区卫生服务建议的探索 重庆南川市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汪力关键词:隆化地区卫生服务,探索,建议和发展摘 要: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最关心本部门本......

    医疗卫生服务承诺书(大全5篇)

    医疗卫生服务安全生产职责 根据市局和乡政府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以及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我作为本单位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本职工作负有直接监管责任,职责如下: 一、严格执行医疗......

    探讨如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探讨如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学术沙龙筹备方案(草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愈来愈高,为解决这一日益凸出的矛盾,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

    优化信访绩效考核体系

    优化信访绩效考核体系 王浦劬 龚宏龄  2013-05-21 06:17: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5-20 第05版 国务院《信访条例》(2005年)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

    市场营销体系优化整合

    市场营销体系优化整合电信产业是变化最快、变化最大、变化最多的行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运营商以不同的方式蚕食着我们固有的市场份额;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