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完善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如何完善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09年4月27日)
近年来,我县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克难奋进,锐意改革,着力创新,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从整体看,卫生事业的发展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有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102个。县直机构7个,从业人员总数44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33人,中专学历126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78人,初级职称161人;乡镇卫生院11个,共有职工998人,其中退休302人,在岗696人,在岗人员中有专业技术人员483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74人;村卫生室84个,乡村医生402人。2008年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年门诊26.8万人次,出院18235人次。乡镇卫生院按照“一乡一院”、“县办县管”模式,其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由县卫生局统一管理,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对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管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健全,队伍稳定。
二、作法与成效
(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一是抓龙头,提高县级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为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我县县级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城”目标,我县结合区域卫生总体规划,规范设置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250余万元,完成了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工程、医技楼建设工程,自筹资金600万元购置西门子CT、彩超等高端设备,极大改善了就医环境。通过引进一批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县级医疗卫生队伍,选送一批青年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深造,医务人员素质大幅提高,县直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中,具备中高级职称的达186人,占42.3%,聘请市一医专家,帮助县人民医院开展专科建设,提升了县级医疗服务水平。二是抓中心,加强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与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对11个乡镇(管理区)卫生院按照“一乡一院”、“县办县管”模式,其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统一由县卫生局管理。三年来,积极利用新一轮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项目,累计为各乡镇卫生院装备150余件(套)、总价值200余万元的项目设备。争取国债项目资金近300万元,规范化建设乡级发热门诊、免疫接种门诊11个,对9个乡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楼进行了维修改造,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具备中高级职称的由196人,占28.3%。队伍素质、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三是抓基础,夯实村卫生站网底建设。自筹资金248万元,按照“三定”(定机构、定人员、定标准)、“五统一”(机构统一设置、人员统一调配、药品统一配送、业务统一安排、财务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将全县336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集中建设了集妇幼保健、疾病控制和基本医疗保障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卫生室84个,定编乡村医生402人,“乡村一体化”覆盖率达100%,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里人同样的医疗服务,基本上达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四是大胆探索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合作机制。形成了村、乡、县逐级转诊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凸显出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乡镇卫生院的纽带作用、村卫生室的网底作用。县人民医院以“托管”方式帮助资市镇卫生院、秦市乡卫生院和普济镇中心卫生院恢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受到了上级肯定。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框架基本建立。一是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作协调”的要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层层落实了责任制。同时在县疾控中心建立了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处理。二是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按照“以防为主”原则,加强对农村预防保健三级网络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疾控中心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三是建立了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要求,充实和完善了县人民医院的急诊力量和设施,进一步发挥其紧急救援的龙头作用。四是建立和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了县级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增加了卫生监督的覆盖率。五是建立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体系。以县疾控中心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室为末梢,建立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系统。从而完善了群防群控网络,确保达到早期发现疾病隐患,在第一时间内予以控制的目标。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初显成效,农民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我县于2007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两年来,通过采取适当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及报销比例、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推行单病种付费模式、严格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及网上实时结算等措施,不断优化了实施方案,完善了补偿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县参合农民明显受益,参合农民的就诊住院人次明显增加。实施新制度之前,受经济条件和落后思想的影响,农民群众“小病躺、大病扛”的现象还很普遍。新制度实施后,广大参合农民的住院率明显提高,已由基线调查时的2.24%上升到目前的4.86%,有效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新的进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尚有差距,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应急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预防与医疗、中医与西医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农村卫生基础总体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一)财政投入不足。据初步调查,目前,承担农村卫生服务的县、镇、村三级卫生机构的运转经费主要还是取自市场,政府卫生事业投入经费尚不到医疗卫生机构运转所需经费的5%。卫生事业经费供给不足,而导致多数医疗机构生存困难,有的连按时兑现工资都难以保证,何从谈得上发展。这些状况在相当的程度上导致“重医轻防”现象,使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弱化。
(二)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医疗卫生单位人员多,人才少,全县卫生系统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占在职职工总数的32.75%,专科以上学历占29.14%。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中心,通过调查,目前乡镇卫生院技术人才紧缺状况普遍存在,村卫生室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的问题更为突出。
(三)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较薄弱。乡镇卫生院房屋简陋,业务用房拥挤。有6 个卫生院无救护车,医疗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差,诊疗手段仍然是“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与群众医疗需求不相适应。
(四)三级网底防保功能失衡。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最基层单位,承担着传染病疫情报告、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村民健康教育、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及一般康复等工作,是与农村广大群众健康靠得最近,联系最密切的网底。乡村医生是老百姓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健康保护者。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这样平凡却又重要的最基层的卫生队伍没有足够的重视,对村卫生室投入不到位,村医基本工资无保障,承担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中心工作的积极性下降,造成防保责任心松懈,任务难以完成。这种状况在局部地区加重了当地百姓医防不足的问题,老百姓意见很大,同时这也是一些地区公共卫生安全的火点。
这些困难和问题的产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也有人们对卫生事业公益性质认识不足、体制性障碍没有克服、创新意识不强等因素。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从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强化管理等方面标本兼治。
四、对策与建议
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统筹解决好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卫生,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发展目标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目标,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努力方向。在发展政策上,要把发展农村卫生作为整个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政府工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把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作为着力点,把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农村卫生的改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落实相关卫生投入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财政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农村公共卫生基本要求,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的通知》指出:“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事业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局应参照公务员管理,全额预算拨款;县级财政应安排专款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妇女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执法等公共卫生事业经费。对乡镇卫生院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重大疾病防治给予全额预算补助;对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重大设备购置给予专款扶助;对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和乡村医生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同时,设立职工继续教育基金和基本医疗服务补贴,改变过去“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
(二)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训规划,加快培养面向农村的公共卫生、中医中药、全科医学人才。制订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轮流下派卫生技术人员到技术人才匮乏的乡镇卫生院工作,凡晋升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二年以上。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人员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执业资格。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乡村医生,招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充实补充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队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过剩的,也可下派到村卫生室工作。
(三)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针对目前农村卫生房屋陈旧,设备短缺的薄弱环节,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填平补齐,整体筹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装备基本医疗设备,改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同步加强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村卫生室建设。
(四)加强农村卫生网底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由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乡村医生队伍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成。要 构建以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巩固和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制度,按照方便群众、合理确定服务半径的原则,科学规划,创建相对集中、集体办医、功能整合的中心村卫生室,使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之间的松散管理模式转为集约式管理。规范医疗秩序,同时把卫生监督工作贯穿于群众看病用药,就医安全的全过程,细化到群众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由财政适当予以补偿,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几点思考
关于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几点思考
自1993年全国税制改革会议提出“纳税服务”概念以来,我国关于为纳税人服务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明确把为纳税人服务作为税务机关行政行为的组成部分,并将纳税服务工作作为税收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研究部署。这表明我国的税收理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体现出中国税收管理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格局迈进。现代纳税服务体系,是新时期税收征管模式下服务内容的系统化和制度化的综合纳税服务机制,是传统纳税服务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近年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可,其相关考核评价理论也不断运用各级行政机关工作考核中。在考核评价纳税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上,各级税务机关也作了充分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考核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但目前,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系统性、规范性,考核评价结果也缺乏客观性,在当前形势下,“以纳税人为本和以纳税人为中心”已成为现代纳税服务体系的核心和税收工作的发展方向。在以持续提高社会满意度和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纳税服务体系下,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评价将成为衡量税务机关服务质量的标准。而当前的纳税服务工作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服务需求、服务满意度不能通过有效途径了解掌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服务评价无法直接反馈税务机关,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中目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在于未建立起一种能客观反映服务质量的评价机制制度。传统的纳税服务评价考核制度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长期以来,评价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好与坏的方法,主要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和省、市局组织的创建规范化办税服务厅、评选服务标兵等活动,获取评价依据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开座谈会、走访、打电话、问卷调查等,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方法不够统一,评价工作开展不够规范,对各渠道反馈的信息只是进行简单地收集和堆砌,评价结果无法进行统一的比较。
二是缺少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纳税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主要停留在办税环境、语言、态度、效率等表面层次,基本未涉及对规
范化、个性化服务的评价,对征管质量和执法行为更缺乏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且不能对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统计和量化分析,纳税服务评价具有表面性。
三是缺乏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制约。对纳税服务的监督较为单一,基本停留在纳税人举报税务机关不查处和税务人员的不廉洁行为方面。对税务人员的征管不作为、程序不到位、时限不合法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主动的服务监督评价办法。
四是缺少专门的考核评价组织机构。纳税服务考评工作没有专门的评价组织机构,也未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考评机构工作职责。评价主体多数是由税务部门本单位人员组成,评价方式以临时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为主,考评工作的组织开展缺少阶段性、全局性、系统性,对评价结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优化纳税服务的对策思考
一、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具有系统性
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具有规范性
三、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
四、绩效考核评价主体应具有多样性(内部外部考核)纳税服务的考核评价采取内外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考评委内部考核以纳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纳税服务保障机制建立运行情况为主;纳税人外部评价以纳税人对纳税服务工作成效和纳税服务工作影响的评价为主;第三方独立调查则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价。外部评价指标以纳税人对国税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评价为核心,考核国税机关是否为纳税人法定权利的行使和法定义务的履行提供方便。第三方独立调查内容以纳税服务质量状况为主,主要包括总体服务质量、分类服务项目、各环节服务质量调查以及服
务意见建议等。
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获取考核评价信息:
(一)考评委内部考核。考评委对国税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纳税服务工作的成效进行考核。考核的依据来源于纳税服务质量检查、执法考核系统、综合征管软件等途径获得的相关信息。
(二)纳税人外部评价。通过开展纳税人满意度调查,获取纳税人对国税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客观评价。纳税人满意度调查采取问卷调查、12366服务热线调查、电子邮件、网上调查、当面交谈等方式获取。
(三)第三方独立调查。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调查机构、科研机构或专业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对纳税服务质量独立进行全面科学评价。独立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层抽样,获取不同类型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状况的评价。
在纳税服务评价方法上,我局根据指标设计的不同,创新评价工作思路,突出被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评价主体地位,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对纳税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即纳税人评价、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纳税人评价是指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绩效的评价,通过定期测评与即时测评、接收投诉相结合的方式,其信息主要是通过对纳税人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接收投诉等方式获得,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40%;内部评价是指税务机关自身开展的评价,其评价信息的获得来自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记录,涵盖了税收征管
工作流程中的大部分涉税事项办理的时限、质量等情况,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40%;第三方评价是指通过委托独立于征纳之外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进行评价,受托方的调查测评工具、方法、流程以及抽取样本的数量、范围等,由其按需求独立确定,税务部门按需要提供必要的协助。调查测评报告由受托方出具,供税务部门借鉴利用,占纳税服务评价总分值的20%。三个方面评价的综合结果作为对一个单位(部门)和职工纳税服务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纳入对单位(部门)的目标考核和对职工的年终考核。
建立第三方评价考核机制,由纳税服务主体以外的专业机构对纳税服务进行考核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测评、考核打分等多种形式,对纳税服务主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持续改进税服务水平提供重要参考指标等。
五、绩效考核评价效果应具有持续性不能一票否决制,按%定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所以在纳税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上,不能简单地就考核而考核,更应注重评价效果的持续性。在纳税服务绩效评价中,应建立“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机制。在纳税服务绩效评价过程中,由评价部门通过考核评价及时发现纳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按评价体系要求进行奖惩,并实时反馈结果,纳税服务主体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限期整改,评价部门再对整改情况进行针对性回访。通过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反馈情况、整改完善、跟踪回访等步聚,就能确保纳税服务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实用性、评价效果的持续性,就能促使纳税服务主体不断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就能实现“始于纳税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纳税服务新格局。
建立纳税服务评价机制的设想与思路
作者:四川省宜宾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
随着税收理念的重大变化,我国税收管理将从“纯管理时代”、“微笑服务时代”向“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格局迈进。本文结合四川省宜宾市国家税务局近几年来以纳税服务评价机制为基础,构建纳税服务体系的实
践,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纳税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粗浅探索与思考。
一、当前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纳税服务工作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服务需求、服务满意度不能通过有效途径了解掌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服务评价无法直接反馈税务机关,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在于未建立起一种能客观反映服务质量的评价机制。传统的纳税服务评价考核制度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长期以来,评价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好与坏,主要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和省、市国税局组织的创建规范化办税服务厅、评选服务标兵等活动,获取评价依据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开座谈会、走访、打电话、问卷调查等,评价的主体、内容、对象、方法不够统一,评价工作开展不够规范,对各渠道反馈的信息只是进行简单地收集和堆砌,评价结果无法进行统一的比较。
二是缺少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纳税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主要停留在办税环境、语言、态度、效率等表面层次,基本未涉及对规范化、个性化服务的评价,对征管质量和执法行为更缺乏具体的考核评价指标,且不能对服务质量进行科学的统计和量化分析,纳税服务评价具有表面性。三是缺乏对服务质量的监督制约。对纳税服务的监督较为单一,基本停留在对纳税人的举报税务机关不查处和税务人员的不廉洁行为方面。对税务人员的征管不作为、程序不到位、时限不合法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主动的服务监督评价办
法。
四是缺少专门的考核评价组织机构。纳税服务考评工作没有专门的评价组织机构,也未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考评机构工作职责。评价主体多数是由税务部门本单位人员组成,评价方式以临时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为主,考评工作的组织
开展缺少阶段性、全局性、系统性,对评价结果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建立和运用新型纳税服务评价机制
(一)创立纳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的核心。在设计指标时,应以《纳税服务工作规范》为主线,结合新时期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新要求,覆盖机关、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对纳税服务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对每一项考核评价进行配分量化,使考核结果能以分值形式直观体现。形成三类评价指标:即纳税人评价指标、内部评价指标和第三方评价指标。指标设计既要直观简洁,方便评价人较快作出评价结果;又要系统全面,涵盖纳税服务工作各环节。每项指标量化其分值,并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不能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标,进行科学地转化。内部评价指标,主要提取CTIAS软件和税收执法管理系统的数据,一般按指标量值评分;对于不能量化的外部评价指标,先将指标的量值恰当地划分为区间,每个区间对应量值进行赋值配分,实现指标的转化。外部评价指标,采用5级量表的方法量化,即:采用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和不满意5级,相应赋值配分。指标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开放式的指标体系,使评价指标具有时代性,满足不同时期对纳税服务工作的不同要求。评价指标的设置
和权重随着形势、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变化以及纳税人需求的日益提高,及时进
行调整、修正、补充和完善。
(二)创新纳税服务评价方法
在纳税服务评价方法上,突出被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评价主体地位,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纳税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即纳税人评价、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纳税人评价是指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绩效的评价,通过定期测评与即时测评、接收投诉相结合的方式,其信息主要是通过对纳税人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接收投诉等方式获得,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40%;内部评价是指税务机关自身开展的评价,其评价信息的获得来自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记录,涵盖了税收征管工作流程中的大部分涉税事项办理的时限、质量等情况,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40%;第三方评价是指通过委托独立于征纳之外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工作进行评价,受托方的调查测评工具、方法、流程以及抽取样本的数量、范围等,由其按需求独立确定,税务部门按需要提供必要的协助。调查测评报告由受托方出具,供税务部门借鉴利用,占纳税服务评价总分值的20%.三个方面评价的综合结果作为对一个单位(部门)和职工纳税服务质量评价的最终结果,纳入对单位(部门)的目标考核和对职工的年终考核。
(三)完善纳税服务评价管理
一是成立评价工作委员会。评价工作委员会统一进行制度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修正、资料收集、意见反馈等工作,并督促评价结果的应用。纳税服务评价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征管股(科),负责处理评价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纳税人评价每季度进行一次统计计分,内部评价每月进行一次统计计分,第三方
评价半年进行一次。以上三类评价结果每半年进行一次综合计分。
二是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委员会办公室将纳税人评价、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的半年计分结果先分类归集得出分值,然后对应所在岗位和个人,按照40%、40%和20%的比例计入个人的纳税服务总分值中。部门得分根据各部门的个人平均得分情况确定。评分统计完成后,将部门和个人的纳税服务得分结果进行公示,将评价结果纳入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和公务员的考核,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并根据得分值由高到低评选一定数量的税收服务标兵能手,给予
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三篇:探讨如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探讨如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学术沙龙筹备方案(草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愈来愈高,为解决这一日益凸出的矛盾,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才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此,省科协学会部将在我市举行“探讨如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学术沙龙活动。届时,省科协领导、省级有关专家和景德镇市科协领导、景德镇市专家将莅临学术沙龙现场指导。为确保学术沙龙会议筹备工作稳妥、有序,取得圆满成功,现制定筹备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强化农村医疗服务功能,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二.主办单位:江西省科协
三.承办单位:乐平市科协
乐平市卫生局
四、活动时间、地点
1.活动时间:二0一一年九月中旬,会期一天。
2.活动地点:①乐平市东方大酒店(学术交流讨论);②待定(交流参观)
五.参会人员
1.参会领导:
①省科协有关领导、景德镇市有关领导。
②乐平市领导:
王颖军市委副书记
王细妹市政府副市长
2.专家:省、景市有关专家,乐平市有关专家
3.乐平市卫生局:局长黄天赐;副局长吴晓琴;部分乡镇卫生院、部分市医院相关医务人员和有关工作人员。
4.乐平市科协:主席袁晓玲;副主席李涛及有关工作人员;
六.工作安排
1.邀请省、景市科协领导来乐,确定参会名单。(责任单位:市科协,时间:)
2.邀请省、景市卫生专家来乐,确定参会名单。(责任单位:市科协,时间:)
3.确定参加会议的农村医院及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农医局等相关人员(农村医院18人,市直医院4人)(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4.围绕如何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主题,通知相关人员针对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实际情况,找出若干典型问题,提前准备会议交流内容,安排相关人员依次进行发言并与专家交流讨论
5.安排参会人员用餐(市科协),卫生局安排一次宴请。
6.联系市电视台、报社记者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科协)
7.落实参观地点。(责任单位:乐平市卫生局):
8.会议通知及其它筹备事项。(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市科协)
七、活动主要内容
1.市政府副市长王细妹主持会议。
2.市委副书记王颖军致欢迎词。
3.省科协领导就本次学术沙龙作指示。
4.乐平市卫生局局长黄天赐介绍本市当前农医卫生服务建设情况。
5.省、景市有关专家就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方面工作提出建议或意见。
6参会医务人员就有关实际问题提问,并与专家交流,讨论。
7.市政府副市长王细妹对本次学术沙龙做活动总结讲话。
8.参观学习(地点:由乐平市卫生局选定)
第四篇:关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思考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思考
摘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减轻县级医院的负担,控制农村医疗费用,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及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观念滞后,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缺乏且服务水平低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基本医疗项目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比例偏低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制度建设滞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缓慢。为了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要创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观念,建立合理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配套机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和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对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卫生事业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开创了卫生工作的新局面。而在十而五期间,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依然是我们党和人民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国民人口总数中占有绝对地位,因此做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医改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农村社区参与、县级和乡镇卫生机构指导下,以村卫生室为主体,以乡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农村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农民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和需求为导向,以农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和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农村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然而,由于与之相关的观念陈旧、资源缺乏、政策及制度建设滞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缓慢。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解之题。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主体为村卫生室,这意味着它主要是以村为地域范围进行提供。在其服务的地域范围内,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履行着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弱势群体保健、卫生监督和卫生信息管理六大基本功能,它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安全。当前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有以下4 个方面的意义。
1.1资金投入不足,资源缺乏
虽然按照国家新医改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要求,对镇县级卫生机构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农村医疗卫生结构,却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村卫生室的数量较少,基础设施建设差,工作条件简陋,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1.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不完善
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人员是乡村医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赤脚医生”出生,他们大多存在学历低,年龄大,对知识的掌握严重不足等情况,这些对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数字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难以给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服务,难以赢得广大居民的信任与支持。
1.3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制度建设滞后
虽然我国自1983 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但是,总体上来说其操作性不强。比如,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来说,没有统一的工资收入规定和职称评定标准,未建立全科医务工作者入户诊疗时人身安全保障法规,没有系统的全科医生培训及资格认证标准,缺乏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控制及技术标准的认证和评估标准,缺乏全国统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村医感到职责与待遇不配套,极大地挫伤了村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到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落实及卫生室服务质量。1.4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医务人员信息技术素质偏低,农村居民对信息化认识程度不高,农村卫生信息化实施不规范。而且资源分布不均, 卫生信息专业人才匮乏, 宣传不到位, 没有规范的技术标准和信息化建设规范。2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2.1 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
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村级卫生室要加大资金投入,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提高村医业务素质,健全完善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具体包括努力改善村医的生活、工作环境等。
2.2 创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观念
要以观念创新来带动制度创新,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该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组织实施具有公益性质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事业,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各部门职责,对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进行长期、持续和有效的宣传。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应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服务形式,转变服务态度,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变分体式服务为综合式服务。农村居民应该认识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便捷性和节约性的特点,树立花钱保健防病是投资健康的观念,积极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去。2.3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应该树立“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第一资源” 的新理念,把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首要选择。建立适合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应该有步骤、分阶段地培养全科医护人才,以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对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应该采取培训、轮训、短期学习班和在职函授及媒体教育等多种形式,使其尽快实现由专科医护人员向全科医护人员的转变。教育部门应该对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别在大学和中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对于新进入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人员,一律应该持证上岗,学历、职称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聘用。为了稳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员队伍,应该完善与他们工作相关的工资待遇、编制、职称评定和人身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使他们能够安心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2.4不断完善村医保障机制
村级卫生室的医疗卫生服务主体是村医,对象是农民。村医的待遇、风险、养老得不到保障,会造成很多的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到对农民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和热情。乡村医生的工作被规范化,利益却被边缘化的现象,希望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并制订出合理、规范的村医保障机制,切实还村医一个稳定环境,还农民一个放心村医。
2.5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在创新观念、资金到位和人力资源充足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农医疗区卫生服务质量就成为必然。而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提高它的服务质量。为了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应该适时出台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化措施。比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控制标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会对卫生服务的发展产生拉力,吸引农村居民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进而产生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推力,从而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6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不仅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 更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卫生服务管理的现代化, 应有信息化作为有力支撑。通过信息
化建设, 可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 提高卫生资源整体合力, 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
第五篇: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体系探讨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体系探讨
陈雁翎
南通大学医学院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脚步不断前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西部边远乡村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方面仍有一定差距。那么,如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合理地提供满意且适度的医疗卫生服务,如何才能更好地缩小城乡医疗状况的现实差距呢?本文以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针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服务内容,深入探讨其平衡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 均等化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尤其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方案的实现更能帮助社会各界人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利与利益,使落后边远地区人民更好地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带来的温暖。
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医疗卫生事业较大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投入与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忧患感也越来越大。根据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贾康《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和2010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据显示,1978年-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从110.2亿元增长到16118.8亿元,人均由11.44元增长到1213.76元,增量很大。但2003年-2009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投入仅从831亿元增长到1277亿元,即人均年1213.76元的医疗卫生总费支出中,仅98.23元由国家财政负担。由此可见,居民个人支出远远超过了50%,我国依然是全球个人负担较重的国家。有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上高收入国家医疗保障支出占政府卫生支出比例达到38.9%,低收入国家仅为1.3%,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分别为27.9%和9.4%[4]。计算可得,我国国家医疗保障支出比例占比8.3%左右,只能划入中等偏下类国家。而这一现状的根源实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均衡。
然而从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可喜地看到国家正在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取得了有效的进步。比如说近期在湖北省16个贫困边远乡镇喜添了慈心医院,这16所慈心医院主要是用于解决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封市义工协会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温暖孤独老人;由上海长宁区文明办、区志愿者协会、虹桥街道主办的“九九重阳节浓浓敬 [2][3][1]
老情”关爱空巢老人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在虹桥宾馆举行;最新的消息显示,上海的SOS呼叫系统使用遥控系统与医疗服务中心对接,使空巢老人在困难时可以随时呼叫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从而切实解决空巢老人们的一系列生活、医疗、保健方面的种种问题;还有地区建设了癌症俱乐部,对患上癌症的人们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使他们能更加坚强快乐的生活下去;医务工作者的三年规范化培训,也是为了能够更加好的提高国民的医疗卫生水平,健全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希望能够缓和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东部农村地区的医保范围渐渐扩大,医保额度不断攀升,这种全面开花的现象更是令人欣喜雀跃,使老百姓们获益匪浅的。但是,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导致西部偏远农村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地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上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采取一些得力的措施,尽力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发达地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使两地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平衡发展,进而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宏伟目标。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含义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收入等,都享有同等权利;二是服务内容,根据国力改善、财政支出增加而不断扩大;三是服务原则与核心理念——以预防为主。其服务特点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具体内涵有筹资均等化、可及性均等化、服务利用均等化、健康均等化四个方面。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及内容
服务对象包括三大类人群,共有11项服务内容
(1)所有人群
a.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b.开展健康教育宣讲
c.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d.卫生监督协管
(2)特殊人群 a.0~6岁儿童健康管理
b.孕产妇健康管理
c.老年人健康管理
d.中医药健康管理
e.预防接种
[5]
(3)患病人群
a.慢性病患者管理(如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b.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四.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的策略一(针对现状)
(1)加大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尤其是加大对疾病控制中心的经费投入。宏观上应明确国家、社会、个人的支出比例,切实起到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作用。从2015年起新“五年计划”开始,政府可将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快速提高,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基本医疗卫生的分配比例应提升至55%以上,以确保各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运行经费,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改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建设。由编办组织、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修订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人员编制和结构标准,并建立适应发展的调整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拨付专项经费,大力引进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包括农村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增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干预措施,进一步协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及其激励、评估、推广机制,加快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快速提高干预措施、生命科学成果在我国GDP中的贡献率,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机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医卫人员的职业培训、资格考评、职称晋升等体制和机制。使临床医护人员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使公共卫生医师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实现疾病预防与诊治的有机结合。
(4)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城乡慢性病数据库,适时扩大服务范围。建立有效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医生增补机制和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加快“乡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程,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水平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实施非传染性慢性病综合管理、农民健康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降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漏种率等项目,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所能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5)对我国城乡、地区卫生资源配置进行战略性调整。首先要把卫生投入的重点放到农村和西部,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受众面达到最广,努力解决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各种地方病、慢性病、艾滋病、乙肝等的控制力度,确保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受益。其次,努力构建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医疗保障服务制度,采取多种办医形式,实行更加开放、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加盟西部地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业的开发投资,以解决小城乡、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快西部地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行和公平性。
五.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的策略二(针对人群)
针对所有人群:
(1)发挥网络功能,为每位社会成员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档案。从社会成员的出生到死亡,个体成长过程的健康状况、所患疾病等均记录在案,形成网络文件,方便查阅。在社会成员患病就诊时也可随时取阅,便于医务工作者的信息采集。此外,公民健康档案应有专业人员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对公民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尤其是农村及西部等卫生条件不理想地区的受众人群。使群众了解一些常见病、地域多发病的普遍症状及预防原则,更好地控制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使人民群众拥有健康的体魄。(3)发挥好社会公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监督协管的权利,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保障。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有权对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发挥监督权利。社区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的好与坏,都需要社会公民的一致监督。这样才能使人人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所带来的福利。
(4)切实发挥好青少年志愿者的力量,体现青少年的人生价值。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的老龄化加重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不能对我们的社会老人抛之、弃之,他们是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他们曾经在社会中创造过属于他们的辉煌,我们应对他们倍加珍惜与敬重。此时就该发挥青少年的力量,多做志愿服务工作,尤其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青少年们从志愿服务中不仅能获得自我的价值提升,还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减轻老龄化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
(1)加强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对这三类特殊人群应进行高密度的频繁体检,实行健康动态观察,确保这三类特殊人群的身体健康有所保障。
(2)对学龄期儿童加强预防接种。确保没有一名儿童有漏接现象,对儿童均应有单独的疫苗接种管理体系,实现对易感传染病、常见病的地毯式扫描清除。
(3)加强中医药学的宣传与植物药学的应用,发挥国粹精华。做到预防到位,将各种常见疾病、易感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针对患病人群:
(1)对慢性病患者应加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加强人们对慢性疾病的认识,了解常见慢性病的预防措施,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使尽可能多的人都生活在健康幸福中。
(2)对重度精神病患者应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与治疗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不抛弃、不放弃。对残疾人员的关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指标之一,是社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
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受众面涉及每一名中国公民,从而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缩小东西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全民“病有所医”[6],人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革所带来的利益,真正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或不得大病。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公布《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J].首都公共卫生,2010.[2]贾康.“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J].财政研究,2011(07):2-13.[3]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J].中国乡镇企业,2010.[4]程杰,赵文.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医疗卫生支出:WHO成员国的经验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4):57-62.[5]张永梅,李放.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综合评价[J].贵州社会科学,2010(5):56-61.[6]廖新波.医改就是要“病有所医”[J].人力资源开发,201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