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00:5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

作者:陈小丽 张英 汪瑾

来源:《当代经济》2011年10期

【摘要】 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圈内各方在旅游政府协作、资源协作、市场协作、交通协作及线路协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缺乏、协作深度不够、协作偏重于政府、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协作发展的对策。

区域旅游协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旅游行政或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当今世界,竞争产生效益,合作更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区域内协作整合被证明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跨越襄樊、荆州、宜昌等8地,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作为一个整体区域,以旅游产业为引擎,来推动鄂西地区乃至湖北省经济发展,圈内各地就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各地协作整合成效关系到鄂西圈乃至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当前鄂西圈旅游协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深化圈内旅游协作,提高协作效果。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现状

1、旅游政府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如2009年8市共同出资组建了鄂西圈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资本运作,扩大资本及资产规模,增强公司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投融资能力。此外,8市(州、林区)旅游局2009年正式签署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建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合作协调会议制度,每年轮值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重大问题。

2、旅游资源协作

鄂西圈8市(州、林区)各自拥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只有重新整合这些资源才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如鄂西圈内,宜昌、荆州、襄樊等地都拥有部分三国遗址,在未协作之前,它们各自宣传自己的古三国遗址旅游文化,建立协作关系后,把三国文化旅游整合成一个拳头产品推向市场,从而成为了一个品牌。

3、旅游市场协作

旅游市场协作主要包括各协作方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圈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如8市(州、林区)旅游局正式签署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就8地旅游市场开拓与整体促销作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8市(州、林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促销团前往西安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旅

游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启动了鄂西圈公众服务网建设项目,进一步整合鄂西圈经济社会、资源、生态、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鄂西圈旅游服务水平,扩大鄂西圈知名度和影响力。

4、旅游交通协作

自2008年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旅游圈的政策以来,鄂西旅游圈在交通方面进行了很大协作。如2010年武神(武当山—神农架)公路竣工,不仅使武当山至神农架旅程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而且串起了鄂西旅游圈内几大知名景点,兼具旅游走廊和交通通道双重功能;沪蓉西高速通车,让恩施至武汉车程由12小时锐减至6小时,让“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宜万铁路通车,宜昌由过去的旅游终端变成了旅游集散中心,拉长了鄂西圈的旅游线路,游客参观完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可以经由宜万铁路,继续到恩施旅游。

5、旅游线路协作

目前,鄂西圈8地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整合了圈内协作前各自分散的一些旅游线路,推出了一些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精品线路、主体线路。如推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侯乙墓—京山屈家岭—大洪山风景区—枣阳雕龙碑遗址—古隆中—襄阳古城—谷城薤山、南河风景区—神农坛景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谒祖线;恩施鱼木寨—大水井—腾龙洞—沐抚大峡谷—唐崖土司城遗址—清江闯滩—巴土圣山—下钟家湾长阳人遗址—撒叶儿荷—清江画廊—长阳清江古城—愚人岛—宜都天龙湾—柴埠溪大峡谷清江巴土民俗风情线;襄樊隆中风景区(三国文化园)—襄阳古城—南漳水镜庄—徐庶庙—明显陵—荆州城墙、关帝庙、关羽祠—华容大道—绣林镇—当阳长坂坡、关陵、玉泉寺—猇亭古战场三国文化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的跨省区精品线路,把鄂西圈内各地景点串联在一起,整体扩大知名度,并延长游客旅行时间。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

鄂西圈各地都充分认识到了协作发展的重要性,也想通过与其他地方协作来促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协作条款,故而影响协作成效。目前鄂西圈专门的旅游协作机构是湖北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鄂西圈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市(州、林区)及其县(市)级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的具体衔接落实工作,但未能在圈域范围内制定出专门的协作章程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和规章制度,以指导圈内各地更好地进行协作实践。如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范围上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因缺乏具体的协作办法和规章制度,各地为争得资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互不相让,影响规模收益获得。

2、协作深度不够

区域旅游协作应坚持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特征,但区域旅游资金、从业人员等要素应充分放开,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当前,鄂

西圈内旅游协作更多地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市场的联合促销及旅游线路的协作上,而在旅游其他要素协作上表现力度不够,如旅游资金各自筹措,旅游企业各自为营,旅游从业人员在圈域内未有序流动,也未打造鄂西圈整体旅游形象,树立鄂西圈旅游品牌等,从而影响了鄂西圈协作发展的效果。

3、协作偏重于政府

区域旅游协作的主体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两方面组成,区域旅游协作需要政府介入,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协作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企业应该是区域协作最重要的主体,区域旅游协作最终要落实到旅游企业上,光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企业的积极性,区域旅游协作是不可能持久的。现阶段鄂西圈旅游协作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旅游企业为辅助角色,旅游协作呈现出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企业多在旅游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进行协作活动,企业定位不清晰,角色边缘化,导致旅游企业在旅游协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

对于鄂西圈内各地而言,它与圈内其他地方进行旅游协作的积极性在于这一行为能否给它带来收益,预期收益越大,协作意愿就越强烈。鄂西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旅游产业协作发展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的利益,各协作方会更多关注其现实和未来利益,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决策,如果与其他地方协作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会损害自身利益,那么该地就不会主动参与协作甚至拒绝协作,从而给协作带来难度,影响鄂西圈协作成效。

三、加快鄂西圈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协作可执行度,拓展合作深度

要促进圈内旅游协作发展,必须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作章程和协作条款,内容包括鄂西圈旅游协作的目标及范围、协作对象、协作参与者、协作项目、协作可行性、协作的预期效果、协作方式、协作时间、协作进度、协作法律法规、协作后续利益分配等,否则就只能流于表面或口头,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旅游资源协作、旅游线路协作和旅游市场协作的基础上,将圈内旅游协作的领域逐步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全方位地拓展,建立统一的旅游人力资源流动和培训机制,建立统一的旅游研发咨询和旅游求助平台,建立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等,积极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市场化水平

针对很多行政办法、管理办法、法律办法缺乏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等问题,鄂西圈的发展应以市场的利益共享为原则,以市场为整合的力量,冲破区域的范畴寻求优化;加快要素市场化步伐,发挥企业的主导优势,激发地区协作活力。让旅游企业唱主角,旅游企业是圈内旅游协作的主要实施者,圈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旅游要素的整合都可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协作来实现。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分工及投资范围,继续加大为生态文化旅游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为旅游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的硬环境。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鄂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经营。

3、建立协作利益补偿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目前,鄂西圈关于利益补偿的合作协议还是空白,这个空缺必然造成旅游协作过程中的不合作或抵制行为。因此,要在市场原则的指导下,以优势资源流动为核心,以间接调控为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贸易、价格、土资、社会保障等多种政策,通过在各市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引导资源和企业的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圈内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制度,让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对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或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补偿,主要方式包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向受益多的地区征收调节税等,以体现合理、公平,把圈内协作建立在圈内利益互补、共赢的基础上,从而提高圈内各地协作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范春: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5(33).[2] 赵丽华:环青海湖旅游圈合作发展机制探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 高明、刘俊杰: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

第二篇: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

——安陆市融入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前景与策略选择

近年来,安陆市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生态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滨河园林城市”的目标,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安陆旅游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呈提速提效态势。200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5.3亿元,增长14.9%;完成财政收入3.19亿元,增长23.3%;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财政总收入9520.4万元,同比增长15.7%。

一、发展前景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安陆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旅游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势突出,前景广阔。

一是先天的地域优势。安陆位于鄂东北部、武汉西北,地处江汉平原与大洪山,桐柏山余脉交汇地带,是鄂中腹地的交通枢纽,距离特大城市武汉仅110公里,距离天河机场80公里。境内有汉丹铁路纵贯,南达武汉,西连襄樊、宜昌,东接京广铁路大动脉;有316国道经过,连通鄂中鄂西;有汉十高速穿境而过,南接武汉,北达十堰;有府河自北而下,南通长江。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

对新的发展机遇,科学谋划未来,继提请中央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后,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使安陆成为东承武汉城市圈,西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双覆盖区域,区位优势凸显。

二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安陆的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完全模仿性。22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安陆人杰地灵的文化底蕴。春秋时的楚令尹斗子文、东汉的 “天下无双,江夏神童”黄香、西晋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昌、唐代“酒饮安陆,蹉跎十年”的诗仙李白,北宋的史学家、文学家宋祁、宋庠两兄弟、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耿丹等等,成就了安陆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文化基础。“别有天地非人间”,既是诗仙对当时安陆秀美山川的赞誉,也是现在安陆生态保持的写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白兆山旅游风景区,留下了诗仙27—37岁风华正茂10年的足迹,形成了桃花崖、绀珠泉、读书台、祖师殿、洗笔池、洗脚塘、白云泉、桃花林等与诗仙有关的遗址遗迹18处。省级森林公园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风景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古银杏群落,其中千年以上的古银杏 48 株,五百年以上的古银杏 1648 株,百年以年的4683株。“五

师建军旧址”、“新四军豫鄂边区司令部”、“京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新五师医院”、“七七报社”、“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旧址和文物,为安陆披上“红妆”。

三是完备的配套设施。近年来,我们按照“基础先行,立体开发”的总体思路,从基础设施入手,逐步提升安陆旅游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汉十高速和汉丹铁路复线的建成,缩短了安陆和武汉的空间距离;旅游循环公路的贯通,景区交通更加便捷。2008年,我们又引进香港金陵控股有限公司,在我市注册成立了金林旅游风景开发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开发银杏产品、精美食品、书法艺术和民间手工艺制品等系列旅游产品。引进安陆籍回归客商投资近3亿元,新建了金榜大酒店、恒坤大酒店、桂竹庄园、六福庄园等食宿设施,旅游接待档次和水平大幅提升。大力推进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招商,吸纳社会资本3600万元,开发长寿园、桃源山庄、长架山生态农庄等体验式农家乐旅游点21个。全市拥有中高档宾馆饭店15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次,修缮景区6处,景点120多个,可供游客休闲、观光、娱乐的场所63处,大型购物中心10余家,能够满足不同档次的旅游消费需求。2008年,全市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安陆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存在问题

虽然安陆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但与圈内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正视差距,才能正确决策,创造有利条件。总体上看,安陆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在于规划设计滞后、开发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宣传促销乏力,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经营管理粗放等因素制约。规划设计滞后。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生态旅游项目的档次和内涵。开发意识不强。重点建设的旅游景点还没有形成特色,立意不高、引导不够、开发不足、产业链过短,制约了整个产业的提档升级和规模扩展。资金投入不足。交通、通信等保障设施的资金投入都非常有限,还不能与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相匹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开发和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宣传包装旅游产品不够,旅游轰动效应还未形成,导致当前知名度小,不能吸引大批的游客,尚未成为旅游热点。产业规模偏小。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司运作的产业发展机制还没有形成,旅游资源向旅游品牌转变的步伐不快,资源优势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三、策略选择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圈内城市各有特色。安陆要在圈内异军突起,就必须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培育市场,建设文化生态游胜地。

(一)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立足于安陆生态资源、红色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厚重和交通便利的比较优势,明确旅游经济的“四个定位”。一是发展目标定位:打造“李白故里〃银杏之乡〃山水安陆”的城市旅游形象,创建华中文化旅游名市。二是旅游市场定位:成为武汉至丹江口(武当山)旅游链条上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成为武汉都市“后花园”的重要一极。三是开发重点定位:定位于“一点四线”,“一点”是指以白兆山旅游风景区为中心,附带李白纪念馆及其它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安陆特色的李白故里游;“四线”是指太平寨旅游线、钱冲古银杏群落旅游线、本地文物古迹、革命教育基地旅游线,府河沿岸景观旅游线。四是功能定位: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以白兆山、钱冲、太平寨、李白文化为龙头,挖掘景点历史文化内涵,建立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库,聘请专业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和知名专家、学者,精心编制《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白兆山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安陆市河滨公园规划》、《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槎山民俗风景区规划》,做到建设一个景区,彰显一个特色,造就一个精品。

(二)整合资源,区域合作。旅游区域合作是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实现无障碍旅游。一是要实现全市相关行业的区域整合。在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古银杏群落旅游环行公路,将李白文化游、古银杏风光游、红色教育游串成片,连成线,抱团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突出发展一批农家乐、旅游纪念品商店、民俗娱乐基地等旅游配套产业,推进“行、食、住、游、购、娱”整体突破,形成完整的旅游业发展体系。二是要实现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区域合作。“大九寨”、“新三峡”等成功的旅游区域合作实践证明,景区独立接待游客的能力有限,跨地区的区域合作大势所趋。安陆比邻随州大洪山风景区,西接襄樊古隆中,与道教圣地武当山相呼应,西南可往荆门明显陵。各旅游景点如珠散玉盘,又可联缀一体。随州大洪山、京山大洪山、安陆大洪山具有地理位臵相近、旅游特色相同、文化底蕴相似的整体旅游区域合作基础,实现同类相聚,品牌共享,交通互通,市场互供,客源互动,对安陆加快开发旅游资源大有裨益。三是要实现与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当前要把市场开拓的主攻方向放在武汉及周边县市,然后逐步扩大到全国市场。要依托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合作平台,利用区域合作契机,巩固汉安合作成果,加强与武汉各旅游公司 的战略合作,推介安陆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到安陆休闲度假。

(三)传承文化,开发产品。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文化是旅游持久生命力的灵魂。文化不仅赋予旅游丰富内涵,也需要借助旅游业把潜在的核心价值挖掘转化,加以弘扬传播,使二者形质和谐,流美久远。安陆文化和旅游的持久竞争力来自于独一无二的李白文化、生物活化石的古银杏群落等“异质性”资源。传承文化就是要寻求独特文化资源的旅游传载之途,对白兆山盛唐李白文化、钱冲古银杏群落等素材精雕细琢,挖掘文化资源中那些吸引人眼球的素材,找到卖点,为游客提供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体验等有看头、有听头、有玩头、有讲头,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引导游客以文化审美鉴赏的心理参与到富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服务之中,获得独特文化历史体验、人生感悟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保护和修缮现有文化遗迹,选择性复建和修复一批古建筑,开发各种能使游客亲身参与的文化审美鉴赏活动形式,设计制作一些精美而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将虚幻的文化具象化、实体化,借助实体的遗迹、物件、旅游活动形式来实现传播。

(四)加大宣传,创建品牌。文化不等于景观,山水不等于旅游产品。安陆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占领一席之

地,必须把文化与旅游资源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底蕴的作用,着力打响李白牌、银杏牌、漫画牌和红色牌,提升了安陆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是要借助传媒的辐射力。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独特的生态资源为主题,精心制作各类介绍安陆历史遗产、旅游景点及风土人情的宣传画册、明信片、音像图文资料,运用报刊、电视和国际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让安陆的历史文化走出去。二是借助文化的吸引力。借助《李白在安陆》、《安陆李白文化》、《李白在安陆十年诗文选注》、《李白在湖北诗文选注》等李白文化学术著作,和即将在安陆召开的全国李白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李白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全国银杏学会年会和全国第十八届银杏学术研讨会、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等重大文化交流盛会,把安陆文化旅游的名气传出去。三是借助节庆的影响力。积极鄂西生态旅游圈举行的各项推介活动,强化市场营销,制作宣传车,布臵旅游商品展台,推介我市旅游景点和配套旅游产品。积极承办“李白文化节”、“银杏旅游文化节”等特色以文化节会,挖掘文化内涵,邀请安陆在外知名人士、学术界专业人士和游客参加,按体验性、休闲化、生活化、参与性、原真性、精致化的要求,精心编排线路,让客人把安陆旅游的名气带出去。

第三篇: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发言摘要

吕东升等

2009年第1期 ——构建“鄂西圈”

2008年11月10日,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林业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了“解放思想、协调发展、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等领导、专家,在论坛上纷纷建言,纵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吕东升: 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

解放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国社会依然需要解放思想,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北更需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提出这个命题,主要是基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具有三个重大创新:其一,找到了加快鄂西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鄂西与鄂东不同的区情,决定了两地不同的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切入点,推动鄂西科学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一条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其二,找到了湖北发展新的战略支撑点。省委、省政府在着力抓好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同时,一直在谋划如何使湖北的发展由“一点支撑”变成“多点支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跳出了过去非均衡发展的思维定势,使湖北发展战略覆盖了全省区域,有利于调动鄂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湖北发展新的支撑点,从而使“战略支点”更加稳固。其三,找到了落实“五个统筹”的结合点。旅游业是一种关联性极强的复合产业,兼具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与生活、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说,这种发展模式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开了先河。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统筹规划上,要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高起点、高标准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决不能走低水平、粗放型发展的老路;在整合资源上,要破除小农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上,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加大对旅游企业改造整合力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形成对内畅通、对外辐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武汉大学副校长黄进:

缩短鄂西与世界的距离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提出和构建,实质上是将鄂西圈内的8个市(州、区)从地理概念转变为实体上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念,使之与武汉城市圈彼此呼应,在全省形成两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

构建经济共同体是立圈之基。8市(州、区)要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区域联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打破地区行政界限,消除区域市场分割,整合区域发展资源,调整产业分工与布局,形成特色产业与完整产业链。在此基础上,通过和衷共济、包容互助、协同协作、共建共享,克服目前各自为政、壁垒森严、资源分散、缺乏竞争力等发展障碍,实现区域治理制度的创新,建成一个资源整合一体化、经济分工合理化、产业发展差异化、市场发育同步化、城市建设层次化和利益分配规范化的一体化实体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并最终实现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共生、共建、共赢、共享。

推进产业创新是发展之本。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圈域,鄂西圈的产业发展必须改变“升级——替代”的传统思路,而采取“升级——优化”的产业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创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和与之相关的高科技产业。

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必由之路。要以旅游为切入点,对圈域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精心策划,统一包装,整体推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通过高端旅游品牌吸引国际游客,进而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国际影响力。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彭军: 加快规划编制和实施步伐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为我们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的初步思路。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为省级规划,包括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和4个专项规划,即交通发展规划、旅游资源整合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文化保护和发展规划;第二级为市级规划,包括8市(州、区)各自的发展规划;第三级为具体的项目建设规划。

规划的主体内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文化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区域产业协同与发展、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风险管理和控制等。同时,建立省级重大项目库,遴选2008年—2010年优先开发项目。规划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生态文化保护与永续利用相结合。

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使“鄂西圈”成为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系统安全稳固、生态修复保育有效、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得益彰,民族民间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圈;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等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旅游圈;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有序、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富裕安康的科学发展圈。

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编制出一部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思维,符合湖北实际,彰显鄂西特色,可操作性较强的总体规划,做好对圈内8市(州、区)规划的指导,加强各地规划和省级总体规划的衔接。

省文化厅副厅长沈海宁:

把“珍珠”串成“项链”

从文化部门的角度讲,积极投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主要应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盘点资源。要对鄂西地区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盘点,在此基础上保护、修复、建设,充分挖掘内涵,有效加以利用,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把发展思路变为具体项目,把软实力变为硬实力。

做好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各类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现有的建设、利用力度明显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形象地讲,就像一颗颗珍珠零散分布,没有串连起来。靠什么一线穿珠,把它们变成名贵的“珍珠项链”?那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

整体联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下建立密切的协作发展机制,通过市场配置、优势产业来带动各种文化要素的整合。

做强特色。要通过各种集中展示,彰显丰富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百花齐放、蔚为大观的文化生态链,使游客在文化考察中领略不同风采,流连忘返。

打造品牌。要尽快启动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文化建设项目。积极开发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增强其争创名牌的能力。

强化保障。要完善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政策,建立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

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

发挥旅游业的引擎作用

旅游业的引擎地位,是由鄂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鄂西旅游资源富集,发展前景广阔。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外向型产业特征,对鄂西地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知名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进而更好地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的引擎作用如何发挥,取决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质量、效益、速度和水平。要认真编制发展规划,指导鄂西旅游业科学发展。建设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培植鄂西旅游业发展后劲。加强旅游产品系统集成,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旅游发展范式,提高鄂西旅游业的发展质量。破解重大发展难题,推进鄂西旅游业体制机制创新。

我们将以龙头景区为依托,整合圈内旅游资源,打造三大旅游板块(“一江两山” 板块、清江民俗生态旅游板块、荆楚三国文化旅游板块)、四大旅游品牌(自然景观品牌、历史文化品牌、民俗风情品牌、世纪工程品牌)、五条精品旅游线(三峡黄金旅游线、“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清江民俗生态精品旅游线、世界遗产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炎帝神农大洪山精品旅游线)、六大核心旅游区(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把鄂西打造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选择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企业集团、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农家乐”、旅游文化节目、旅游商品企业、旅游节庆、导游礼仪队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树立起旅游行业的标杆,使鄂西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就能高起点迈步、高标准运行、高层次推进,实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省林业局局长祝金水:

强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景观资源为对象,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开展观光度假和多种专项旅游活动,使旅游者享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它与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有所不同,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即花钱享受自然。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生态环境问题。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占全省版图面积的70%,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我省森林风景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森林资源,90%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和64%的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可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高于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对保护森林资源,帮助林区和林农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社会经济地位显而易见,其所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它也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产业。目前应选择鄂西已经实施天然林保护的地区进行试点示范,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

发展鄂西生态旅游的前提,是要树立“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理念。把加强鄂西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来部署和安排,同时还要重视发展绿色产业。鄂西地区有发展木本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食用油料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和木本食用油料林、中药材、森林食品等产业,增加鄂西地区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双赢”的发展目标。

十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吉祥:

精心打造“北大门”

我们决心抢抓机遇,努力将十堰建设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首先,强化交通先行的观念,加快构建便利快捷的大交通,使十堰真正成为连接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控制点,成为名副其实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北大门”。

第二,要强化经营资源的观念,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十堰旅游开发起步较早,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下一步,要按照经营资源的思路,加强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坚持以武当山为龙头,以“三区、三线”为载体,整合市域内旅游资源。

第三,要强化市场运营的观念,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投资者,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同时,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进一步拓宽客源渠道,拓展旅游大市场。紧紧抓住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契机,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港澳台资金,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办旅游,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要强化开放合作的观念,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路子。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8市(州、区)联席会议制度;做好与武汉城市圈对接,积极融入国内外大市场,促进“两圈”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 做好旅游产业整合文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以旅游产业整合为突破口,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空间布局、打造网络状产业链、实现持续性竞争为着力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先导,引导产业结构优化。通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各种产业的关联,并依据各种产业区域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自觉地进行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的调整,以解决圈内产业之间的低水平重构和无序竞争,形成合理的、层次分明的产业结构。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契机,构建和谐空间布局。将宜昌——襄樊——荆州打造成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将土家风情与绿色生态整合起来,做好文化与生态两大品牌,打造“民俗风情恩施州,绿色康体养生园”,形成民俗风情旅游产业集群;将荆州、荆门、随州、襄樊四地的楚文化、三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将十堰、武当山、神农架的道家文化、武术、水文化、生态、绿色有机结合,以突出道家养生,大众康体主题的系列产品,形成康体养生旅游产业集群;将已开发成熟的三峡大坝旅游区、宜昌城市旅游区打包,形成三峡风光旅游产业集群。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基点,打造网络状产业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产业整合,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关联性,其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所形成的网络状产业链体系。

以旅游产业整合为手段,实现可持续性竞争与发展。一是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发展上,确立以旅游产业为先导产业,以资源整合为导向,以产业整合为主体,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重构资源消费模式;二是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发展上,确立以生态安全为前提,以生态容量为警戒线,以生态监测为保障,以生态补偿为手段,美化生态景观,强化生态体系培育,推进生态系统建设;三是在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社会文化发展上,确立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利益协调为切入点,以多元主体参与为纽带,以制度创新为支撑,挖掘文化本质内涵,助推整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黎志: 向5A景区目标迈进

位于恩施州境内的利川市腾龙洞景区和恩施市大峡谷景区,是由香港驰生集团控股投资、恩施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经营开发的两大景区,目前总投资已超过1亿元。

2002年,我们引进香港驰生集团先后考察了江西武功山、吉林长白山、贵州梵净山和恩施的旅游资源,最后作出了投资恩施旅游的决策。主要依据是恩施旅游资源禀赋高,区位优势明显,湖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若将资源、资金、智力有机结合起来,有可能做成全国大牌景区。

目前,利川腾龙洞和恩施大峡谷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的目标是,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两个景区建成国家5A景区。在景区建设上,我们计划再投入1亿元,对两个景区进行二期开发。宣传营销将是我们今后的重点,如果说2008年是我们的精品景区建设年,那么高速公路开通后的2009年就是恩施旅游的市场营销年和起跳年。届时,一个以“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为中心,众星捧月的恩施旅游大格局将会形成。■

第四篇:湖北省关于发展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枣阳市关于打造

关于开发青峰岭山区生态旅游 的可行性报告

按照湖北省关于发展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枣阳市关于打造“名山秀水”的要求,我区组织了有关人员对我区及青峰岭林场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论证,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车河---青峰岭一日游的建议,现将论证情况汇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青峰岭山区地处枣西南山区,属大洪山余脉(亦称小洪山),西南距枣阳城区45公里。西北与襄阳接壤,东部是穿行而过的襄洪公路,南部与平林镇宋集毗临,西部与宜城山水相连,枣宜路和襄洪路在此交汇。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呈北高南低趋势。

二、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青峰岭景区交通便利,襄洪公路自山脉东麓穿行,待建麻竹高速公路经平林镇至本地10公里路程,向东40公里处有大洪山和玉龙温泉及琵琶嘴水库,向东南5公里处有四井岗油桃基地,每年桃花节游人如海,北部与熊河风景区脉脉相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自然资源丰富。青峰岭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有优美的环境、茂盛的林木资源;青峰岭林场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林业自然保护小区。

(1)植物资源:本地森林覆盖总面积达10多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8%。森林植被种类较多,生长茂盛。景区内树种有400多种,在植被群落中,人工林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水杉、柏木、樟树、女贞等;天然林乔木树种主要有麻栎、枫杨、苦楝、椿树、刺槐、楸树等;天然林小乔木及灌木有化香、山槐、腊梅、山楂、杜鹃、棠梨、黄荆条、盐肤木等;其它藤本、草本植被主要有紫藤、山葡萄、兰草、黄眉草、白芽草、蚂蚁草、狗尾巴草等;主要中草药有杜仲、麦冬、桔梗、苍术等。(2)野生动物资源:由于植被结构比较复杂,面积大空间阔,食源丰富,适宜多种动物的生存、生长,所以野生动物的种类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常见的鸟类主要有喜鹊、乌鸦、老鹰、鹁鸽、斑鸠、秧鸡、八哥、野鸡、鹌鹑、猫头鹰、布谷鸟、啄木鸟、黄莺、燕等20多种;野兽类有野兔、野猪、野羊、松鼠、麛子、蝙蝠、狗獾、猪獾、狸、刺猬等;在这些野生动物中,猫头鹰、老鹰二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有益珍稀野生动物,有21种属湖北省重点保护有益珍稀野生动物。

(3)人文及自然景观奇特。林场内有大泉眼一处、小泉眼达四处。水温常年为22°C,流量为0.012立方米每秒,徐洞沟分场的习洞,据《枣阳志》记载,因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兴游于此而得名,此洞幽深不可测,大小石洞相连,洞外有一水库景观奇特,诗曰:“习君洞前水,春色贮三千。水里群芳乱,鱼戏桃红间。波吻青峰顶,月伴碧玉眠”。大洼上的鸡冠朵,因山石自然成形似鸡冠而得名,另有雷山观、后寺、磨棋山、平顶山、棺材岭、尖山、马槽岭、石人山等景观可开发利用。主峰青峰顶海拔500米,有诗曰:枣南有名山,横绝青峰巅,山间素带绕,飘飘六月寒,五峰环拱立,群壑秀可餐,谁人发奇想,曲径通人寰。

这里属亚热带,气候温润、无霜期长、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境外有熊河水库和莺河水库相守,域内小

一、小二型水库众多如:白鹤垱水库、大泉眼水库、龙坑水库、丁木场水库、先锋水库等,“清山秀水”已具备基本条件。

(4)政府重视。近年来,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正蓬勃发展,枣阳市委、市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借助这一契机,利用招商引资,将青峰岭山区打造成枣阳的都市后花园。以引领这一朝阳产业枣阳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时机和条件都已经成熟。

三、开发利用措施

1、加强宣传和规划,提高景区知名度。林场习洞、鸡冠朵、大小泉眼等景点,通过多年的宣传,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观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游览人员达10000多人。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展示自然保护小区的迷人风景和美不胜收的传说,以吸引市内外更多的游客。目前各种民间资本已纷至沓来,通过林权转让占山用水,先期开发已经萌发。我们担心,如果该地长期被忽视,民间的无序粗放开发有可能破坏当地自然状貌,影响未来科学统一规划。

2、增设景点,合理配置。要提高旅游区的观赏价值,我们计划再配置一些新的景点。首先请有关专家对车河--青峰岭一日游进行总体规划,目前有一种线路比较明晰,入口车河吴湾至三间瓦屋(柳叶泉)徒步穿林至平顶山到过风崖,向北至棺材岭、鸡冠朵、青峰岭、习洞,向南至雷神观、尖山、后寺至王湾分场至青峰岭林场出口,或再向南至楂不开、马槽岭从车河碾子台出口。按照规划的要求,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租贷、入股等形式与单位、个人共同开发现有资源,修复重建已毁景点。其次在景区内公路两旁栽植、培育大规格绿化苗木。

3、开发旅游产品,搞好配套服务。为保证游客的吃、住、行等问题,按照市文体旅新局要求,沿一日游线路大力发展农家乐。目前从老鼠尾巴沟至青峰岭王湾一线已布点农家乐及山庄10余家,正在动工建设。从车河农场入口至三间瓦屋公路硬化和通电、通讯已纳入区“十二五”规划。在青峰岭林场计划修通场部至王湾、徐洞分场与老鼠尾巴沟贯通的林区公路,在三个分场内开农家乐服务餐馆5家,(其中王湾分场1家、徐洞沟分场1家,大泉眼分场3家)。同时利用大泉眼水源优势,开发温泉,建宾馆、澡堂,方便游客。同时整理挖掘枣南菜系,包装枣南地方土特产食品成为系列,如土酱豆、土蜂糖、土鸡蛋、土熏肉等等,真正实现有看的、有玩的、有吃的、有带的。。。

4、加强领导,组织专班。为确保旅游开发有序开展,我们计划积极向市领导反映、汇报,成立以市有关领导牵头的市旅游局、规划局、林业局、土地局、农业局等部门参与的协调小组,负责开发与保护旅游区的保护利用及具体的实施,实现旅游与资源保护双赢的目标。

枣阳市车河管理区 年 月 日

第五篇:随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工商部门对策建议

“两圈一带”研讨

随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

及工商部门对策建议

随州市工商局

黄甫国 乔问斌

近年来,随州市工商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旅游强市”的奋斗目标,立足工商职能,充分发挥服务、监管和维权作用,努力激活随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全力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一、随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随州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正在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增长极。2009年全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483万人次和27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增长80%以上。随州旅游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随州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风景名胜众多,拥有“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以及世界最大的古银杏群落之一的洛阳千年银杏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桐柏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徐家河、省级地质公园琵琶湖等著名旅 1 游景点,还有以尚市桃花、万和兰花、三里岗香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观。

二是旅游发展氛围渐浓。省委、省政府确定将炎帝神农文化作为“湖北第一文化品牌”加以扶持推介。通过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有效聚集了人气、提升了名气,随州在世界华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突破性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旅游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四大家”领导联系旅游重点项目制度,初步形成了“党政主导、企业主体、行业主管、部门配合”的旅游工作格局。

三是旅游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随州举全市之力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旅游交通、旅游咨询、旅游标识、旅游厕所、旅游信息覆盖”等五大旅游工程。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文化娱乐专业街区进一步提档升级,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炎帝故里风景区跻身2010年全省青年最喜爱的十大鄂西旅游景区之列;玉龙温泉在中南地区首屈一指,成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在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中,随州市工商部门从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入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一是抓专项整治,促游者满意。通过开展食品安全、户外广告、节假日旅游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确保饮食放心、购 2 物称心、环境舒心。二是重旅游监管,促市场规范。通过加强重点景区监管、重点行业监管和12315申投诉调处,加大了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规范了旅游商品交易市场经营行为。三是建合同机制,促旅游发展。与旅游部门协作,大力推行旅游合同示范文本,规范旅游市场经营行为。加大对违规合同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查处旅游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随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市场主体发展不足。现有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影响的骨干企业,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旅游业市场主体。由于旅游开发项目普遍投入小、块头小、运作能力低,一些景区因自身无力开发,又找不到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只好允许小业主、小商人低水平开发,或出让土地给某些部门、单位建招待所。大部分景区在旅游开发投入机制上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吸引社会资本能力不强。有的景点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产权不清,不利于市场化运作;有的景区思想不够解放,缺乏资源整合、市场合作理念,开发经营方式单一,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

(二)旅游市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多年来,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许多景区的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未跟上,食、住、娱、行、购、游的配套水平较低,可进入性较差,导致旅游目的地尚未真正形成,过境游、接待游、出差游等现象突出。旅游业规模不大,吸引游客较少,3 而且游客的消费额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缺乏有效衔接,大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建立。大部分风景区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创新不够,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少,附加值低。

(三)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各风景区仍然存在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现象,一些经营户没有在经营场所明显处悬挂营业执照和当地工商部门的举报电话,销售商品不明码标价,存在商品不合格或食品不安全隐患。有的旅行社夸大宣传或发布虚假广告,诱导游客消费。

(四)旅游产业宣传促销仍不到位。旅游资源是基础,但再好的资源如果不推介出去,让更多的游客知道,就不会转化为旅游经济。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对外宣传、推介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我市旅游宣传促销仍显乏力,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和营销,旅游产业知名度较低,依旧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等客上门”的粗放型经营阶段。

(五)旅游品牌档次不高。我市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生态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缺乏品位高、吸引能力强的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商标、服务商标注册滞后,更无高知名度的旅游商标。地方特色产品、特色小吃也未能形成品牌效应。

三、加快发展随州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

(一)加大服务力度,促旅游市场主体增量。一是围绕项目 4 建设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优化旅游市场主体准入,改善旅游市场主体服务,按照“准入门槛能降则降、审批权限能放则放、办事手续能简则简、办理速度能快则快、指导服务能优则优、服务效能能高则高”的原则,大力支持社会各方投资兴办旅游项目。二是围绕资源整合培育市场主体。按照主体整合、线路整合和空间层次整合的思路,引导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旅游产品企业、旅游运输公司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推进旅游景区集团化、旅游饭店连锁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和导游服务网络化。三是围绕旅游与文化“联姻”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俗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娱乐场所建设步伐,开发富有乡土特色、游客喜闻乐见、参与性较强的旅游节目,丰富游客娱乐内容。四是围绕特色餐饮及高档餐饮行业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对“农家乐”的提档升级、星级评定,开展“旅游餐饮名店”的推荐和“寻根节”定点接待酒店授牌活动,并在景区和市区合理规划品牌连锁餐饮。

(二)加大监管力度,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一是实施旅游活动明白工程。继续推广使用示范合同文本,引导各旅行社与旅游者签订由省工商局和省旅游局联合制订的《湖北省国内旅游合同》,使旅游者能够愉快旅游、明白消费。二是实施广告覆盖工程。对各市场主体在公交车、出租车设臵车身广告,在汉

十、随岳高速公路旁设臵大型立柱广告,在各风景区设臵各类广告加强引导服务,确保广告宣传规范、真实、合法,有效展示和提升随州旅 5 游形象。三是实施主体规范工程。在各风景区加大清理无照经营工作力度,确保经营者主体合法、经营规范,持照、亮照率达到100%。

(三)加大维权力度,促旅游消费环境和谐。一是及时调处旅游消费纠纷。各级工商部门和消费者委员会要及时受理旅游消费者申投诉,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旅游者法律法规和旅游知识宣传,引导其理性、科学消费,防止上当受骗。二是重拳打击旅游市场乱象。要从旅游申投诉入手,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欺客宰客行为;加大对旅行社拒绝履行合同、降低服务标准、欺诈经营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旅游经营者推荐评选活动,打造旅游服务品牌;加强旅游宾馆酒店监管,规范旅游购物点经营行为。三是着力搭建诚信旅游平台。以落实《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为契机,加强对旅行社管理,建立扶强扶优、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在旅游服务质量的规范与提升上实现新突破。会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旅行社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建立旅游企业信用信息库,推动诚信旅游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促旅游产业知名。旅游业是知名度经济,宣传促销尤为重要。要引导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提高对旅游市场的拓展能力。要重点围绕“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做文章,加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公益广告宣传,打造随州旅游整体形 6 象。针对不同旅游市场、不同客源,搞好分类形象策划和广告宣传。要成立专门的宣传促销队伍,强化市场分析和宣传促销。拓展宣传媒介,完善随州旅游信息网,开展旅游电子商务活动,依托和联合省内、国内甚至国外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开拓市场。通过大宣传、大促销,形成大影响,吸引大人流,产生大效益。

(五)加大品牌开发力度,促旅游产品升级。围绕做优特色旅游培育商标,加快旅游商品品牌开发,加大旅游商品商标注册力度,培育旅游商品生产重点骨干企业,引导其创建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在重点景区景点,开辟旅游购物市场,搭建旅游商品销售平台。充分发挥随州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听编钟神曲、看曾侯古墓、祭炎帝始祖、游灵山秀水”,培育旅游服务商标,打造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实现随州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跨越。

下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协作发展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

    贵州紧扣国发2号文件 将打造生态文化旅游 人民网贵阳2月16日电 (记者 张惠惠 刘又塽)记者从贵州省旅游局了解到,2012年,贵州省旅游工作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和“世界知名、国内一......

    湘西凤凰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湘西凤凰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当前,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湘西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湘西地区山川锦绣,人文灿烂,凤凰古城历史悠久,是一座著名的集自然、人文、民俗景......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大全)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如今乡村旅游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各大旅行社也纷纷开辟新的乡村旅游产品,农家乐、民俗村、古村......

    文化“中间地带”发展问题及解决对策

    文化“中间地带”发展问题及解决对策 来源:磁铁 http://www.xiexiebang.com 特别是针对一些跨领域、多重性质的文化“中间地带”,单一的政策路径设计难以奏效,推进中难以取得......

    抢抓“鄂西圈”建设机遇 推进文化旅游大发展

    抢抓“鄂西圈”建设机遇推进沙洋文化旅游大发展 中共沙洋县委 沙洋县人民政府 (2011年9月7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坚持将文化和旅游......

    衡山旅游发展电子商务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衡山旅游发展电子商务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正在迅速兴起,它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旅游企业参与......

    浅析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浅析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乡村旅游,大多数人会认为就是平常所说的“农家乐”,其实这只是片面理解,乡村旅游,是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

    旅游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推荐)

    旅游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摘要】旅游信息化是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参考其他文献来从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出发,浅析目前旅游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