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对策

时间:2019-05-13 00:0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对策》。

第一篇: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对策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对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之中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并认为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报告也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方面将中国列为倒数第四位。这两份报告使中国的医改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从那以后,关于医疗改革的争论愈演愈烈。有人认为,应该坚持由政府来主导,还有人认为,应该坚持市场的走向。那么中国内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到底何去何从?

建国初期的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

翻开编年史可以看到:新中国非常重视人民的医疗卫生工作。1949年10月,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革命战争时代打下的基础上正式开始起步。一系列会议召开了,卫生工作的原则和计划确立和制定出来;一系列机构建立起来,周恩来甚至担任了全国爱卫会的第一任主任;毛泽东的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传遍全国,一系列措施实行起来,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展开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短短时间内,中国的卫生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东西方冷战的国际背景决定了中国必然是以苏联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为蓝本,设计中国自己的制度框架。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步建立了以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医疗和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照顾服务体系,医药卫生体制首次成功实现重大制度性革命与结构性变迁,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医疗卫生体制。

为了改变瘟疫肆虐、疾病流行和缺医少药的状况,彻底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振兴中华民族,政府接管、改造、重建了原有的医药体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工作单位为基础的福利制度。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事业单位的干部、在乡伤残军人和部分在岗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公费医疗预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病人门诊和住院费用均由政府负担,个人基本无须付费。国营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则实行劳动保险的医疗制度,各项劳动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或资方负担,因工负伤、残疾、疾病、非因工负伤致残、工人与职员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死亡、养老、生育时享受相关保险待遇,企业还有责任为其职工兴办集体劳动保险和职工生活福利救助事业。亿万农民则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人民公社所属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资金,各地的合作医疗采取农民之间合医合药、合住院合门诊、合预防合保健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性、广覆盖、低水平、综合性和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国民身心健康状况。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是非常成功的、卓有成效的,创造性地建立了适合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健康照顾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在相对封闭和有限的国际空间背景下,主要借鉴苏联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需要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工人阶级当家做主、集体主义福利文化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特点,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一、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基本上将所有国民都纳入某种形式的健康保障体制之中,用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解决了世界总人口22%的基本医疗问题,极大改善了国民的健康状态。

二、创造性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四大方针。

三、创造了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三大法宝”的(县、乡、村)三级网络、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

四、深入广泛、积极主动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疾病、移风易俗,显著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最重要和最具说服力的是,全国人民的人均期望寿命由建国时的35岁提高到2000年的71岁,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建立了完整的医药卫生体系,大大降低了地方病和传染病的危害等。

总体来看,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中指出的,当时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公费医疗和劳保制度对患者约束不足,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最大的感受就是“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拍张X 光要自己去“跑”片子,想住院没“后门”不行„„而享受公费医疗的人都或多或少地钻制度的漏洞,开回大量的药存在家里,直至发霉变坏。所有这些,是当时人们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支持态度的背景。

没有受益者的卫生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卫生改革与发展成为公共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保制度创新同步进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创新相互交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首先始于医院内部的经济核算、经济管理与承包经营责任制。经过改革,初步改变了我国医疗机构不计成本和核算的状况。1980年代中期,现有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与急剧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突出。因此如何扩大、发展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和提供医疗服务成为卫生改革的中心议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企业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化,医疗服务市场化趋向越来越明显。

1990年代早期,如何解决滥办医和办医滥的问题,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别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成为医药卫生改革实践的重点。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卫生改革超越“卫生系统内部”范围。2000年,国务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标志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前所未有的综合性、系统性、结构性和制度化改革发展建设时期。2002年,国务院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极大丰富了卫生体制改革的内涵。这样,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国初步建立了现代健康照顾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制度框架。

综观20多年来的改革,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这些变化表现为,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立,药品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但是总体来说,20多年的改革基本是失败的,效果越来越差,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议题格外尖锐突出,健康照顾与医疗保险已成为制度性不平等的根源。同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越来越小,医疗资源浪费闲置问题突出,城乡居民两

周患病率不降反升,应就诊、应住院而未就诊、未住院比例不断提高,医疗费用增长幅度远超过百姓承受能力,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差别扩大,健康不平等与不公平的问题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不断增多,出现“上不满意、下不满意,卫生部门自己也不满意”的改革结果,卫生体制改革成为没有“受益者”的改革。

世界各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说明,衡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败与否的主要标准是:是否有效地改善全体公民的身心健康状况,是否以国家、企业、家庭、个人可以负担的费用来提供优质、低价、适宜的健康照顾服务,健康照顾服务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协调,国家、企业、个人是否从卫生改革中获益,等等。当然我们在否定20多年来卫生改革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其中健康照顾服务“社会福利”性质不明确,卫生改革目标和国家福利责任含糊不清,卫生改革措施市场化取向明显和卫生改革理论政策研究严重滞后等问题是改革失败的重要结构性、制度化成因。

改革暴露出的问题及失败原因

我认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非常低,只有有钱的人才能享受服务。农村人口中,有医疗需求,但因为钱的问题而无法就医的占40%,而城镇人口中类似情况也占到了36%。

二、医疗费用上涨。如果不改变现状,我担心中国的医疗费用还会进一步上涨。

三、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平等性。医疗费用的昂贵自然限制了一部分人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没钱看不起病。

四、国民总体健康水平的改善速度放缓。目前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为71岁,而我认为,这并不是改革后的成果,而是医疗改革之前的成绩让中国人受益至今。

五、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独特性在于多部委参与医疗卫生方面的决策和管理,资料显示竟达11个部门之多。能否协调好各部门的职能关系到下一步改革能否成功。

回顾中国医改的全过程,失败的原因之一直指政府。中国政府的职能逐渐弱化,政府对医疗卫生部门的财政投入也日益减少,其直接后果,形象地说,就是医生们每天早晨醒来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挣足够的钱养家糊口。医务人员工资的构成比例很能说明问题,5%~20%是国家提供和保证的,而其余的80%~95%要靠医务人员从病人那里挣出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一方面医疗费用不可遏制地上涨,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临床治疗,而同等重要或者说更重要的疾病预防工作就相应地受到忽视和弱化。在过去的20年~25年间,中国改变了改革前注重预防为主的做法,转向发展昂贵的专科治疗性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2002年部分国家医疗支出资金来源统计表明,中国政府的公共投入为16%,而私有化程度很高的美国达44%,澳大利亚为66%,德国为82%,日本为85%,丹麦则高达87%。而从纵向比较,1980年中国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占40%。这一数字的下滑程度显然是惊人的。看到这组数字我们就不难理解,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公平性排名中,中国为何排在第188位,名列191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

然而即便是已经很少的投入,花得也不是地方。原因之一,政府投入的2/

3花在了只占全部人口1/3的城镇人群身上,而大部分农村人口享受不到这部分投入。原因之二,政府投入的68%花在专科医院的临床治疗方面,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预防性等不适宜市场化的机构和部门。

对策:重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范围广泛,内容繁多,目前正处于政策模式选择与健康照顾制度框架设计的战略机遇期,卫生改革现状不容乐观。勇于承认失败并正视这一现实是改善和变革现有体制的基础。20多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为现代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社会福利制度框架设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卫生改革实践证明,疾病不仅仅是个人的麻烦和不幸,而是典型的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题,这意味着国家应在健康照顾服务领域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确保所有公民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公认性质是“社会福利”,而非“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福利事业”,这意味公民有权从国家、社会那里获得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基本做法。

卫生改革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公正,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平等与不公正,只有那些能够有效降低或消除健康照顾领域中不平等、不公正的卫生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与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大医疗保障的范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更多公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进而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公民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质量。

医药卫生服务的性质是“社会福利”,政策范畴属社会政策与社会市场,而非经济政策与经济市场,这就意味着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应从社会投资、社会预防、健康促进和协调发展角度看待健康问题。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卫生改革不能照搬、模仿企业改革模式,健康照顾是“去商品化服务”,只有按照社会市场的运作逻辑,特别是依据公民权利和人类健康需要理论才能发展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医学。

从以上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我们不难总结归纳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按照“一个制度,多个标准”的基本原则,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系统性、连续性和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根据世界各国成功经验和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我认为应按照“一个制度,多个标准” 原则,改革现有医疗保险制度框架,重新建构现代的、覆盖全民和具有社会平等取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谓“一个制度”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个标准”是指根据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经济状况确定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这样就可以将所有国民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之中,从而确保所有公民在患病之时得到国家应有的基本健康照顾服务。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很大,因此中国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首先,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在上述11个部门之上的更高级的领导机构,制定一个10年~15年的远景目标,明确政府的责任,协调各部委相关部门的职责权利,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不适于市场因素发挥作用的领域,保证老百姓能够公平地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其次,政府应该为医疗卫生的非营利部门提供足够的资金,特别是保证公共

卫生领域工作人员的收入。

第三,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特别是针对广大的农村人口。

第四,建立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价格及安全性的监督和调控的机制,这也是医疗卫生机构成功引入市场化因素的关键前提之一。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历史经验已证明,“广覆盖、低水平”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可行的。目前建立这种保险制度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也已经具备,中国社会与政府完全有经济能力建立“广覆盖、低水平”的全民性医疗保险制度,关键是人们的观念所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照顾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不言而喻,按照“一个制度,多个标准”原则设计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优点非常突出,它既保障健康公平与平等目标,又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条块分隔的健康照顾服务的制度化整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避免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等棘手难题,发挥医疗保险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建立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是世界各国健康照顾的“国际惯例”和成功经验。

第二篇: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

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摘要说到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医疗问题无疑是凸显的无法回避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了百姓的口头禅,成了相声小品的段子,足以见得医疗问题有多么影响民生。医疗改革被视作医疗问题的救星,过去的医疗改革有没有成效,今后的医疗改革又要往哪个方向走。关键词医疗改革 医疗卫生服务 农村 城镇

背景在中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看病难、看病贵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医疗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目的从我自己的看法上来说,一是要改善医疗经济体制,减少医疗成本,降低看病费用,二是完善行医道德标准,提高医疗机构的道德水平,让医疗真正去作用于治病救人,三是完善工作体制,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就医等候时间,提高医疗的便利性,进而达到普及。

一、1985-2005医疗改革20年的变化主要体现

(一)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立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在医疗保障体制方面,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绝大部分地区迅速瓦解,各级政府试图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一直未见明显成效。城镇地区,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一种新型的统一模式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障(保险)体制逐步建立。

(三)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是商业化、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在供给层面,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各种资本都可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基本上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限制,新建医疗机构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定位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

(四)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

(五)在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方面,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综

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

二、20年改革的不足

(一)政府卫生支出过低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1980 年的20%上升

至目前的60%左右; 而政府同期的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从36.2%下降到17.2%。而在欧洲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80-90%;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泰国和墨西哥,这一比例分别为56.3%(2000年)和33%(2002 年),也比我国高得多。

(二)医院的收费构成不合理

医院的经常性收入分为四块: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差价和大型设备检查收费。政府补贴已经急速下降, 医疗服务收费如挂号费、治疗费、床位费、手术费的价格, 又远远低于实际成本。那么,医生的工资就只能指望后两项了。以药养医、重复检查, 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将医改混同于企改, 走“市场化”道路

医改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疗机构自主权,鼓励自主创收获利,基本上复制了国企改革的模式。在这种“市场化”政策的引导下,医疗服务机构逐渐成为具有独立经营意识和机制的利益主体,依靠市场来谋求发展。然而,医疗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市场。医疗行为的严重市场化不但导致高价医疗,更使得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日益严重。

三、当前医疗改革的思路诟病

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不少仍与医疗卫生事业基本规律和发展要求存在矛盾,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目前的不少改革思路与做法都值得商榷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严重后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开始进一步推进。能够面对问题、正视现实,加快推进改革固然值得肯定,但改革能否获得预期的进展及良好的效果则是另一问题。从总体上看,目前正在推行的不少改革思路及做法都值得进一步商榷。

(二)公共卫生领域的改革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政府投入不足的确是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业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除投入不足外,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割裂问题、公共卫生组织体系之间的条块分割问题、公共卫生机构组织与管理上的体制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偏离等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没有综合性的配套改革,仅靠增加政府投入,解决不了以上这些矛盾。即使在投入问题上,也需要以体制完善为基础,尤其是要建立不同层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与资金筹集机制。否则即使增加了政府投入,也无法确保公共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严重

“抓大放小”难以保证“可及性”。尽管商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已经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但至今国内学术界对此不愿意进行认真的反思,商业化、市场化的舆论和呼声依旧很高。很多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实际推行的改革措施依然是进一步商业化、市场化。不少地方还套用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出

售、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民营化。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今后应如何确立医改方向

医疗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结合以往经验教训以及现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立法

通过立法来保障公民的基本医疗权利。建设社会注意法制国家,强调立法先行。尽快完善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政策,确保医疗改革法制化和科学化。

(二)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

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还能够从根本上扫清传统医疗体制对劳动力流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等形成的障碍。

(三)明确政府职责

医疗制度改革仍要走市场化的方向,这是被各国验证了的,但市场化必须走有管理的市场化之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之路。各级政府要把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关心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和改善领导。政府要强化在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确定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建立责任制,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增加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医疗的公益性。

(四)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

在具体运作上,公众就医时可以只支付需要个人付账的那一部分,其余由医院定期凭详单向医保机构结算。医保机构聘请专家项目和价格进行审核,然后商谈价格,约束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五)优化卫生投入结构

确定保障重点,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落实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医疗保障补助经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防止资源向高端服务、高购买力地区集中,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差距。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保健中的作用,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六)建立并逐步完善筹资与组织管理体制

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费用负担方面的比例。在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可以考虑增加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重,以减轻个人负担。

总的来说,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是中国医改的目标与方向,才是我们国家应该努力的方向,相信未来,中国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医疗面貌,看病不贵,看病不难。

参考文献:

[1] 北京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话说北京医疗改革..专利文献出版社,2001.12

[2] 编委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解读与新型城乡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构建实施手册,2008

[3] 王红漫.大国卫生之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4] 欧高敦.医疗改革从何入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

[5] 金大鹏, 医疗卫生绿皮书.医院院长论坛,2006.3

[6] 杜乐勋/张文鸣/黄泽民.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人保部.医保付费实行三大改革.人民日报,2011.6

[8] 弋玄.中国医疗体制改制规划书.个人博客,2007

[9] 金光华.农村医疗项目商业计划.农村医疗专项研究服务站,2003.4[10] 葛延风、贡森等著.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6

第三篇: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杨青

来源:《财经界》September,2007

浏览次数:532 文字大小:【大】【中】【小】 关键字:中国医疗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更是各专家学者讨论的学术热点。既然要讨论改革,那么就必须找出问题,只有明确了问题,才能确定改革的方向及思路。多年来,关于医疗体制问题研究的文章已经非常多,讨论也很深入。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医疗体制问题主要表现为“看病贵”、“看病难”,而这两大病象又集中说明了三大问题: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费用上涨急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城乡居民认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20多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是不成功的,这集中体现为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医疗费用负担不公平、低收入人群医疗可及性下降、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幅度有限等等。尽管人们对这些现象的存在没有多大争议,但对改革失败的原因却众说纷纭。

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归结起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65%的城乡居民在寻求医疗服务时必须完全依赖自费,有65.7%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无论是公家出的社会的医保也好,商业保险也好,什么都没有,有25%的城乡居民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医疗。由于没有医疗保险,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3%,但就诊率却只有13.4%;城乡居民两周患病未及时就诊的比例接近五成,达49%。卫生部部长高强在报告中也指出:2005年,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再加上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只有不到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在农村地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1.7亿,不到8亿农民的四分之一,而且保障能力非常有限,每个人只有30元钱。所以说,社会化医疗保障覆盖面窄,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2)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的低覆盖率,首先也就损害了医疗体制的公平性。而这种公平性差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筹资公平性;二是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人口只占少数且范围不断缩小;三是卫生服务利用的文章编号:1009—2781(2007)09—0049—02公平性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其报告中也指出: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报告,中国卫生系统的绩效被列为全球192个国家的第144位,卫生筹资的公平性被列为全球倒数第4位。

(3)医疗费用急剧上涨,国民总体健康水平改善速度减缓。医院业务收入迅速增加,医院硬件建设和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带给我们的是医疗卫生费用的过快增长。在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支出当中,用于医疗费用支出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高居80%以上,造成疾病预防、公共卫生服务等环节则因资金、人才的缺乏而机构萎缩。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近8年来,全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这与医院的利益驱导密切相关,也与政府医疗政策执行偏差相互关联,致使医疗机构重医疗轻预防,在诊断中过度用药、过度检查。

综上所述,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的症结在于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费用上涨急剧三个方面。接着本文将针对性提出解决的对策。

二、基于问题的医疗体制改革对策

针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针对性改革措施:

(1)

建立涵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社区医疗保险模式仅仅扮演补充性的角色。商业性医疗保险的兴起,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但是,同自愿性的社区医疗保险一样,商业性医疗保险的困难在于应付“逆向选择”难题。保险公司为了盈利,往往在风险规避上想尽办法,尽可能把医疗风险高的人群排除在外,从而使社区医疗保险所面临的单向逆向选择变成了双向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的普遍存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可能普遍覆盖所有人群。要取代自费模式,离不开国家的介入。国家介入的方式有多种:①强制民众储蓄;②直接经办医疗保险,在自愿基础上鼓励民众参加或者强制民众参加;③强制所有公民加入民间兴办的医疗保险,同时强制民间保险机构以一种大体一致的服务包接纳所有申请者;④直接从一般税收中出资。强制性医疗储蓄的出现可以帮助所有人实现医疗费用风险在其健康与生病时期分摊,但是由于这一制度缺乏在健康人群与生病者之间分散风险的机制以及完全缺乏再分配机制,无论是从风险分担还是从公平的角度来看,都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其适用范围不太广泛。

国家也可以通过建立自愿性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国民提供医疗保障。一般而言,国家必须为参保者提供补贴以保持参保费用低廉,而且必须是非营利性,否则便同商业性医疗保险无异而缺乏吸引力。中国改革前的合作医疗属于社区医疗保险,而近来的新型合作医疗已经由县政府接手,成为一种国家兴办并且给予补贴的、自愿性、非营利性的医疗保险。公共救助模式,也就是医疗救助模式,仅仅覆盖贫穷者,虽有助于增进公平,但在分散风险性方面无所作为,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充其量只能成为必要的补充。由于美国以商业保险为主、社会保险为辅,因此医疗救助(Medicaid)就成为其医疗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直到社会医疗保险的兴起,以强制性保险取代了自愿性保险,医疗保障制度的抗风险性和公平性才得到极大的增强。比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更进一步,则是公费医疗体制,亦即全体国民无论贫富,均可获得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

(2)

运用经济管理手段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我国基本国情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医疗卫生机构到底是公益性、福利性,还是市场化、企业化的性质,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笔者认为,可以各取所需。对于那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来说,他们有能力、有权利享受“高档”的医疗服务。对于这部分群体的医疗服务可以让合资医院、民营医院等盈利性医院去承担。而对于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及城镇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方便、快捷、又好又省地看好病,他们不需要奢华的诊室和富丽的病房,不需要面面俱到的高档检测,政府有责任还他们一个实惠有序的就医环境。

在短期内,政府的经济投入还不可能完全满足医疗市场的多层次需求,最科学的办法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的医疗资源(包括人,财,物等资源),迅速调整目前高、尖、精的医疗设备和资深专家都普遍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形成的城市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医疗设备利用不充分、专业技术人员拥挤浪费的布局,在政府统一调控下,有目标、有重点地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应自上而下地建立起层次分明的医疗网络。省级大医院宜以攻克重大疑难疾病为目标,在高级医疗设备上有所专攻,集中一个专业投大、投强,投全,避免大医院之间盲目攀全、攀洋、攀新所造成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市县级医院宜以攻克大病为目标,只需投入能满足临床需求的设备即可,完全不必要花巨资去进技术前沿的大设备。城市社区及乡镇基层医院宜以攻克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只需一般设备即可。省、市县、乡镇三级医院之间,宜以区域就近为前提,建立起医疗互助绿色通道,请专家会诊或向上转送危重病人,宜尽可能舍弃一切繁琐手续,营造层层机构有所专攻,以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

多重手段及多方主体合作以抑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

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是多种因素形成的。虽然有体制、机制、医药购销、医院内“大处方”和不必要的或重复的、昂贵的理化检查、过度医疗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政府的调控、制约责任。因为费用上限的界定大都是政府物价部门的责任。医疗费用的上涨幅度大于城市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必然导致中低收入阶层看不起病。另外,医药购销中间环节过多,但药品层层剥皮,价格一路上扬,完全靠市场调节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政府参与解决,以减少中间环节的非技术性剥皮,使患者用到价格与技术含量相符的药品。

调整医院评价指标。近十几年来,医院的成绩往往与经济效益挂钩,评先进医院、百佳医院也往往看医院营业额多少,多数先进医院、百佳医院与经济收入有关,医院在做自我介绍或宣传时,也往往以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的一个标志。这里,我们并不否认一般情况下,经济效益好,往往代表患者多、医术高、信誉佳。但过份强调或突出这一指标,会带来相互攀比,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后果,往往会忽略其他方面的建设。而医院管理者在追求经济效益与追求“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在实践中很可能是顾此失彼。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大多停留在口号上,而实践操作层面上明显不足。

因此,国家、医院、城乡居民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医疗费用在合理区间适度变动,达到优化医疗体制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丽,郭圣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研究[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2]刘霖.医疗市场化与政府角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3]余绪鹏,冷火萍.近年来中国医疗体制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01)

[4]顾昕.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5,(06).[5]赵玉川,蒋烽.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2,(19).[6]范阳东,王小丽,谢玉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与原因的再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5):295-297.[7]范阳东,王小丽,谢玉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与原因的再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5):295-297.[8]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J].载《社会学研究》,2004(5)。

第四篇:医疗体制改革

医疗改革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话题,关于日前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内外对中国改革新启程充满期待。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通篇布局深化改革,渗透民生之情。

《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决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意味着,深化医改要纳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改革中去。总体上看,三中决议提升了医疗卫生综合改革的统筹层次,强调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对政府明确提出了建机制的要求,对公立医院改革要求提速,对医疗服务体系一体化整合进行了谋篇布局。

《决定》对比十八大报告、医改十二五规划和2013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等重要文件,有几点重要不同:一是关于五个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突出“统筹”二字,五个领域不再是“单兵突进”,提升了综合改革的地位。

二是“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也是新提法,相对于过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说法,体现了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这隶属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部分。三是关于公立医院改革,强调了“加快”二字,并且在取消“以药补医”方面,没有区分县级公立医院和城市公立医院,二者要求相同。四是在落实政府责任中,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的要求,这在落实政府办医、强化政府监管职责的基础上,还强调了政府建立公益性运行机制的职责要求;其中,“适应行业特点”区别了医疗卫生同一般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同。五是关于分级诊疗,首次将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的主体由“全科医生”拓展到“社区医生”,这将扩大“健康首诊制度”的实行范围;而且首次明确了“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美国住院医师匹系统等机制创新或将成为参考经验。

《决定》第十二部分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行文虽短,却内涵丰富,意味深远,照亮指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进之路,对中医人来说,更添了一重欣喜和振奋。

在《决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药的发展再次被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部署安排,其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从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发,到国家“十二五”规划单列一节中医药内容,再到不久前《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中医药单列为第四项主要任务,中医药的发展日渐进入党和国家的大局谋划,越来越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民众利益紧密相连。如今,眼下,中医药系统要做好“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这篇大文章,先需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找准方位,谋划布局,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比如,在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中,发挥作用,彰显优势;在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中,深度参与,勇担重任;在健康服务业发展大潮中,瞄准市场需求,找准切入点,善用社会力量拓展各类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等。

医患关系也是一个普通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2012年3月哈医大杀医事件、2012年11月天津杀医事件„„近些年我国各地频频爆发医患矛盾,重则杀医,最终酿成世间悲剧。有人指出,医患矛盾急剧恶化的背后,是国民素质低下,各种职业医闹、蛮横无理的病患家属把就医治疗当作只赚不赔的买卖。这样的批评绝非无道理,毕竟医学再发达,也还没到拯救众生的地步。对医学常识、医疗水准的信息匮乏,兴许能够通过更卖力的宣传来引导人们理性思考,接受医学的有限性。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是广大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医患纠纷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跟医疗管理体制、社会价值观、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不科学以及道德意识都有关系。医疗管理体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医疗体制的病态首先体现在公立医院制度上。我们的公立医院制度实行着一种僵化的规则,其表现就是拥挤、排队、疏离和冲突。由于医疗资源大量集中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对病患群体形成了聚拢效应。大量病患拥挤于这类医院,而资源又极其短缺。为了应付庞大的病患人数,院方不得不执行僵硬的制度规则,整个公立医院的就医诊治的流程就像流水线。医生看诊也只能分配给每个患者平均5-10分钟左右,有的医生抱怨甚至连上厕所时间也没有。

《决定》提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些给广大的医生指出了新的出路和希望。

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卫生行政部门既监督医疗机构日常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又要承担公立医疗机构的举办职能。同一部门既负责监管又负责举办,容易造成顾此失彼,难以充分发挥管理和举办两项职能。

据报道,深圳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已经迈入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改革的“深水区”,挂牌成立了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原来由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承担的公立医院举办职责被划归市医管中心,深圳公立医院人、财、物的监管将由医管中心全面接管,而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的职能也将进行转型。

医管中心的成立,实施“管办分开”可以让卫生部门专门进行行业管理监督,切断监管部门与卫生机构之间的利益联系,推动监管的统一、公平、公正。解决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深圳公立医院走向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期待今后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第五篇:医疗体制改革

导语: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全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缓解和克服“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

国务院2013年7月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对2013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工作进行了安排。《安排》提出,2013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攻坚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的关键一年。要明确任务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持续深入推进改革。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健全城乡居民低保、医疗、教育、法律等救助制度,改革完善孤儿保障、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

卫生部在《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指出,继续完善新农合制度,推进基层综合改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国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40元左右。优化统筹补偿方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力争实际报销比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8万元,提高门诊报销水平,逐步降低个人自付费用比例。

此外,还卫生部还指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落实便民惠民服务措施;做好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等;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卫生监督。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到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

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在10年基础上提高1岁。

二、当前现状

从2009年中国政府颁布医改方案到2013年已经4年,这4年来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公共卫生不断强化、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展非常迅速,目前城乡居民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对所有城乡居民的全部覆盖,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也在稳步发展,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目标得到落实,国家确定了基本药物目录,要求基层机构都使用这个目录,这个目标也是很顺利的实现了。

然而,虽然进展很大,但是我们认为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在医药卫生领域进一步改革的空间还很大,挑战还很多。我们的很多政策还不完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在涉及到医药卫生管理的部门很多,当然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存在着管理部门过多、职责不清等一系列的问题。

【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 打破医疗资源行政化垄断

新华网网友:打破目前的医疗资源行政化垄断,实现医疗资源的社会化是解决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体制中的所有严重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医改的必由之路

观点二 医改要由政府来主导 机构和职能的创新尤为关键

人民网网友“凡人如歌”:没有政府主导的医改注定难以成功。像提高医生待遇、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公立医院管办分离这些机制的实现都离不开政府主导。而实现这些功能,机构和职能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

观点三 公平性是医改的关键

人民网网友“二人世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一个公平的社会保障是我们应得的权利,确实是医改的关键。

【专家怎么说】

医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仅通过一个文件来督促落实是不够的,还需要中央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这才能让相关工作真正“落地生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姚岚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来看,各试点医院通过制度创新,效果初步显现。建议深化医改

要继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同时注重政策的叠加效应。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要下决心进行改革:取消药品加价,取消以药养医,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完善医院内部管理结构,同时要加强县级以上医院的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

——十八大代表、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院长谭海涛

【政府怎么办】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提出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县级公立医院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而补偿机制是我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随着医改的深入,补偿机制被时代的洪流推向了风口浪尖。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试点县级医院的补偿由过去的服务收费、药品加称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改革后的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将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这就是公立医院改革的补偿机制。

医改前,我国公立医院普遍执行的是按批发价格购进药品后,西药按15%,中药按25%~30%加价出售,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43.7%,构成公立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卫生部医改办公立医院改革组组长孙阳说,破除“以药养医”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取消以药补医机制的条件日渐成熟。一是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二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广覆盖,筹资标准逐步提高,医保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三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更加明确,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为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提供了重要财力保障。

[探索异地就医即时报销]

异地就医,一般是指参与医疗保险人员在参保统筹地区以外发生的就医行为。参保人办理异地就医确认手续后,才能在经认定的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从中国政府网站获悉,2013年,有关部门将“大力推进异地就医结算,逐步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选择在部分省份试点,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

在基金统筹层次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级统筹。提高医保机构管理服务能力。总结实践经验,大力推进异地就医结算,逐步推开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选择在部分省份试点,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机制。

在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将统一规划,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标准化和信息系统建设,继续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疗

保障管理服务。

而在大病保险方面,将鼓励企业、个人购买商业大病补充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基本医保之外的健康保险产品。

[强化医疗保险保障制度]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文件指出要将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合三大医疗保险的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要求继续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我们认为09年新医改以来我国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医保后的政府工作重点开始逐步向提升保障质量转变,政策改革方向总体符合预期,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新农合基金收入已达到2400亿(人均筹资300元),根据文件要求我们测算2013年我国新农合医保基金的收入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其在医保体系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收入约7000亿),新农合基金收入规模的扩充总体也有利于基层药品消费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在保障范围方面,文件要求继续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的保障工作,考虑新农合基金以优先保障大病为主,我们认为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类等重症疾病仍会受到政策支持,从而带动相关药品在基层市场的逐步放量。

[医师协会拟建立黑名单]

中国医师协会已正式启动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在公示考核结果的同时,医生“不过关”的原因也有望对社会公示。这意味着,因医德医风问题未通过考核的医生将被列入“黑名单”。

目前中国执业医师人数超过200万,一旦“黑名单”制度建立,200余万执业医师的信息将全部“留底备案”,有医德医风问题的医师即使前往其他地区执业,流入地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只要登录相关信息网站,就能一目了然看到该医生的“历史问题”。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说,若被评估医生医德医风确有问题,则将其列入“黑名单”,协会将建议所有医疗机构不再聘用该医生。“推广有利于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建设,同时这个制度也不是一辈子不可以执业了,而是说这次考核中进入黑名单,如果下次考核通过还是可以执业的,但我相信没有一个医生愿意进这个黑名单。不是为了惩戒,而是为了督促人更加为患者提供符合医疗道德和水准的服务。”

[权威论述]

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要把推进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

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李克强

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职能。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李克强

中国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医改直面这两大差距,从保基本开始,从强基层起步,向农村和中西部倾斜,因而得到了广大群众拥护。

——李克强

在深化医改中,要通过创新运行、管理、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制度,破除“以药补医”,合理调整利益格局,形成使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疗机构添活力的机制。

——李克强

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将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致力于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习近平

医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巩固成果,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把医改推向前进。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和改革发展的新挑战,要如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们愈发感到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只有进一步总结经验、坚定信心、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才能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卫生部部长 陈竺

结语: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体现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承担着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光荣使命。虽然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供给短缺、特别是优质资源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的状况没有改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和区域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化医改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路径,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开展深化医改各项工作,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下载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医疗体制改革

    一个行业,只有在市场竞争的环境里才能发展和壮大。在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支付了资金就能得到相应的服务,服务者得到越高的资金就能付出更高质量的服务。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医疗体制改革-民生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与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

    医疗体制改革工作报告

    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卫生院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分解2011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安政发[2011]6号)文件......

    医疗体制改革五篇范文

    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特殊性和群众必需性,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以药养医,药厂和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医疗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医疗服务市场化,利益驱动;医风医德有待......

    关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质改革逐步缓解群众就医问题医疗体制改革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 ,我国医疗改革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 ,资源分布不均 ,初级医疗服务滞后 ,药......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矛盾分析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矛盾分析 [北京老冒小中] 于 2005-08-21 13:41:38上贴 在目前我国所有的社会问题当中,最直接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同时也是让老百姓最不满意的行业......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2008-04-23 21:03:51| 分类: 【医疗保险】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胡 涛 (本文字数:3206)《改革与战略》 2008年第3......

    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则范文

    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疗卫生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与国民福利息息相关。目前,在中国,医疗问题遭到民众的普遍诟病,与住房、教育并为人民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