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疗卫生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与国民福利息息相关。目前,在中国,医疗问题遭到民众的普遍诟病,与住房、教育并为人民新时代的“三座大山”。然而医疗问题在中国并非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而逐渐变得严重起来的。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虽然很低,但医疗卫生并没有成为大问题,先反还取得了不少成就。阿玛蒂亚.森就曾经羡慕中国的医疗体制,而现在印度成了我们学习的对象。里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同为社会主义的古巴,其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以古巴经济发展水平之低医疗成就之高,那是真正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由古巴再反观我国改革前后医疗绩效的对比,不能不令人感叹!在中国,对医疗体制改革的观察必须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才能看得清楚。我国的改革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缺乏民众的参与。其基本方针是逐渐放开国民的手脚,还国民以自由。可是由于民众被排除在改革权力之外,造成政府主导的改革一方面放弃了既有的政府责任,令一方面又不放弃原有的权力。我国医疗体制的半市场化、半计划化的现状就来源于此。
一、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药价虚高、检查项目杂乱。医院在逐利的倾向下,想尽一切办法给病人开高价药,一个成本为8元的药剂经过批零整个过程后实际售价高达78元。为了增加收益,医院常常给病人进行不必要的各种检查,核磁共振、心脑电图纷至而来。
(二)使用不法医疗器材、违规治疗。著名打假医生陈晓兰近十年来举报了一系列使用假器械欺骗患者的医院。这些假器械的使用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极大危害。违规治疗造成的危害同样巨大,譬如上海协和医院将本来没病姐妹俩等至少500名以上患者先后送上“宫-腹腔镜”治疗不孕症手术台。按照医疗原则,用药越简单越好,非紧急情况最好不要静脉打针。可医院在利益驱动下将静脉注射当成常规给药方式,造成大量患者不良反应乃至死亡。
(三)医疗保障覆盖面缩小。改革以来 ,我国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人口范围不断缩小。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表明: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为 4.0%、劳保医疗为 4.6%、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占 5.6%,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占 44.8%;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 9.5%、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3.1%、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 8.3%、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 79.1%。换言之 ,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 ———亦即全国近3/4的人口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扶助。如果我们综合比较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就会发现:城市医疗保障覆盖的城镇人口从1993年的 70.9%下降到 1998年的 49.8%和 2003年的43.0%;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从 1993年的 5.8%下降到 1998年的 4.7%和2003年的 3.1%。
(四)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享受的医疗服务差距越来越大。1982年到2001年,城镇医院床位数从 83.2万张增加到 195.9万张 ,涨幅为 135.3%,而农村医院床位则从 122.1万张下降到 101.7万张 ,降幅为 16.7%。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1982年,按每千人拥有的床位计算 ,最高与最低(上海和广西)之比为 3.1∶1,至 2001年 ,最高和最低(北京和贵州)之比已扩大至 4.2∶1。2007年我国城市地区婴儿死亡率为千分之九,而农村地区为千分之二十一点八,两者相差三倍有余。医疗制度改革后,城镇居民中的一些弱势群体也脱离了基本医疗保障 ,这些群体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体或家庭承担 ,而恰恰是这些群体承担能力极其有限。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 ,中国列 188位 ,在 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
(五)医疗服务价格迅速攀升。医疗改革以来 ,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及卫生费用的增长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GDP和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据测算,从 1989年到 2001年 ,按当年价格计算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 393%,而在同一时期 ,平均每一门诊诊疗费和日均住院费则分别增长了965%和 998%。高昂的医疗费用使越来越多的人看不起病。200年 ,我国患病人次数为 50.8亿 ,与 1993年相比增加 7.1亿人次;因病就诊人次数为48亿 ,比 199年减少 5.4亿次。城乡居民中有 48.9%的人有[2]病不去就诊 , 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许多人只要住一次院就会把全年的收入都搭进去还不够。贫困群体在遇到疾病时往往采取小病挺、大病拖的方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六)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改革以来 ,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卫生总费用方面,从 1978年到 2001年 ,卫生总费用从 110.2亿元增加到 5150.3亿元 ,增长了 46.7倍;去除物价因素 ,增长了14倍。同期中国 GDP增长了26.5倍 ,去除物价影响 ,增长了 7.92倍 ,卫生费用以每年平均比 GDP快 2.7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2年 ,卫生总费用占 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24%,2003年超过 5.4%。但尽管如此 ,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 ,但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 ,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 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 ,中国仅列 144位。
二、目前医疗问题产生的与原因
(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由于民营医院在市场准入及卫生部门的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医疗市场基本上为公立医院所垄断。从总资产来看,公立医院的资产为7300亿元,而民营医院的仅为156亿元,两者相差47倍。(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据我所知,我所在的镇以前也有多家民营诊所,后来镇中心医院成立后,这些民营诊所就全被关闭了。我不敢说这在全国是普遍现象,但像这样类似的行为全国肯定不少。在政府的一些文件中我们也常见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办医”的字眼,但实际上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存在着大量的不平等。首先,公立医院被认为是非营利医院,而民营医院则被归为营利医院。前者不用缴纳任何税收,而后者需要缴纳多种税收。其次这两种医院之间存在着劳动要素流动壁垒。公立医院的医生难以流动到民营医院,且不能到民营医院“走穴”。
由于公立医院目前的市场地位,垄断了大部分优秀医疗人才,民营医院常常难以招到合适的医生。三,在医保定点单位的确定上存在着对民营医院的歧视。最后,公立医院在财政上可以得到政府的补助,而民营医院则不能。
药品销售环节上同样存在着垄断。由于目前的医药合一的体制使得80%的药品由医院售出。用药处方由医生开出在医院交钱拿药,患者没有购药的选择权。
(二)政府投入不足,浪费严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1980年的20%上升至目前的60%左右;而政府同期的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却从36.2%下降到17.2%。而在欧洲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80-90%;即使是医疗卫生服务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政府投入比重也达到45.6%(2003年)。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泰国和墨西哥,这一比例分别为56.3%(2000年)和33%(2002年),也比我国高得多!从90年代下半期到现在,政府财政投入在全部医疗支出中所占比重仅为15%-18%左右,占GDP不到1%,而发达国家对公共医疗财政投入则占GDP近8%。
然而在这少量的政府支出中,也绝大部分都用在了政府官员身上。据国家卫生部前副部长殷大奎披露,在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据说,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40万干部长期占据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500亿元。以此推算,200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7595亿元,其中17%为政府卫生支出为1294亿元,850万党政干部享用80%为1035亿元,在这1035亿元中,40万干部用去了500亿元,而留给13亿人口中的绝大部分非党政干部只有259亿元。
(三)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据统计,城市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农村仅占20%;而在城市里,大医院又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这种分布状况导致医疗在城市地区某些医院的医疗资源浪费,同时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农民看病成本大。一些条件良好的医院为了吸引患者不顾实际需求引进大型医疗设备,导致巨大的浪费;同时一些地区的居民则需要出县上市才能得到足够水准的医疗服务。
(四)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医疗市场的需求者与医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的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医生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相对于普通患者掌握者绝对的信息优势。由此导致患者在接受医生的医疗服务时,无法就治疗问题与医生讨价还价以使医疗价位处于较为合理的价位。有经济学者称,信息不对称并非医疗行业所独有,其他行业如电脑、汽车市场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可是这些行业并不存在奇高的价格。但我们要知道电脑、汽车等属于一般非必须产品,而医疗服务是你不得不消费的服务。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患者只能听任医院处置而难以对自己所受的医疗服务进行评价。出现医疗事故时常常见到患者亲属到医院闹事,却不见其起诉医院,就是此因。
(五)法律监督不到位。近年来,医疗造假与医疗行骗行为十分猖獗,可是却少有受到法律制裁的。上海东方医院给不需要手术治疗的人换心换肺、装人工心脏、瓣膜和支架,导致多人死亡。一直未引起卫生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足够重视和追究。现有法律法规不完善,职、权、责规定不明确。很多属花瓶法律,中看
不中用。有些法规不仅不管用,还成为行政主管部门推托责任的和放弃追究从中获利的工具。目前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有:《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药品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大都存有严重不足。比如,《执业医师法》中,规定医生有很多不准做的事项,但没有匹配罚则。对发现医院内的假医务人员如何处理也无明确规定。比如需取得执业医师证方能行医,不能超范围行医等,但违反了怎么办?却没有进一步的规定。
(六)医院管理责权不清。“院长负责制” 的制定是借鉴了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的结果。然而我仔细比较院长负责制与厂长负责制,通过对比发现:“厂长负责制”的“职责”其实就是责任,例如“对违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规定以及职代会决议负责”、“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和产品质量不合格,严重损坏工厂信誉负责”、“对重大质量事故和产品质量不合格负责”等等。而“院长负责制”中的“院长职责”是由“厂长负责制”中的厂长“职务”、“职权“演变而来,而类似于厂长的“职责”,在“院长职责”中竟一条也没有!院长负责制尽管名义下仍在党委领导之下,但由于医院被不断放权,党委书记实际普遍成为配角。医院职工代表大会名义上可以监督院长,但由于院长掌握用人权,现实中也沦为形式。此外,医院院长不是公务员,因此检察机关也难以对其监督。公立医院虽说属于国有资产,代表政府行使所有权的国资委同样不能介入对医院的监督。并且卫生行政部门既是公立医院的出资人,又是医院的监督者,这样集所有者与监督者于一身的体制导致公立医院难以受到监督。
三、对医改方案意见稿的评价
首先整个意见稿遣词造句一片官话、套话、废话,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像这类理想性、原则性的话语满稿皆是。由此导致整个医改目标不明确、语义含混。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其实这也是上议论医改的目标。由于漂亮的话语太多,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不仅普通百姓专家也表示看不懂。方案制定需要协调先关部门,这是对的,但这个方案有十六个部门来参与设计却没有一个最高定夺者,这样就远离了协调的初衷了。各个部门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紧抓利益,其相互妥协的结果就是这部方案缺乏可操作性。怎么去做、什么时候达到什么目的全都没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主任刘国恩就评价为“态度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前后矛盾的八股文”。
医改新方案强化了卫生行政部门的权力,实行收支两条线、统购统支的政策。这与医改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方案提出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这是大原则,大家做任何具体规定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但方案下面就提出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核定收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等,这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原则是不一致的。基本药物制度加统购统销,使药品市场回到了计划经济,将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腐败。
当然这篇意见稿中也提出了“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具体目标。
四、我国医改的方向及其未来状况的预测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我认为未来的医改应首先制定一部卫生法。卫生法规定各级政府对国民医疗的支出达到一定水平,如中央财政医疗支出占到GDP的3%。为确保其执行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应建立责任机制。没有责任机制,法律就可能成为空言,我国政府早在1992年就承诺在2000年对教育的支出达到GDP的4%,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达到。可以尝试将公共卫生支出水平与各级政府行政支出相挂钩,如果上一年的卫生支出没有达到法律要求水平,那么下一年的行政预算将扣除上一年卫生支出的差额。
公立医院应实施管办分离。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再作为医院的所有者,可改为国资委行使出资人权力负责公立医院的保值增值。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纯粹的监督者负责制定医疗操作规范、卫生标准等,监督医院的行为。在公立医院建立起严格的责任制,制定医院管理条例,使管理人员能够权责对应。
还应该加强法律监督。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部门法规。由于制定者本身是医院的所有者,所以这些法律法规大都存在严重缺陷。以后有关医疗领域的各种行业规范、执业标准等应由人大委托专业机构(如世为组织)制定,再由人大表决通过成为正式的法律。
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小病自费”,农民自付比率较高。由此导致两个不良后果。
一、自付率高导致部分低收入农民没有参加参保,这将加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领域的不公。
二、真正影响农民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将保障目标定位于大病,客观上导致由于小病无钱治而拖成大病。虽然大病的自付比例低,但大病费用的绝对额大,穷人难以支付,由此导致新医和保富人不保穷人。此种情况在其他医疗保险中同样存在。可将原方案改为“小病公费,大病按比例支付”。
针对药价高的问题,走行政化之路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导致新的垄断发生加剧医疗领域的腐败。正确的做法应该放开价格管制,取消基本药物制度,取消医保定点制。在医保单位设立个人账户。病人看病时可以先不交费,待医院开出付费账单后,由医保单位按比例从个人账户里扣除一部分钱外加医保补贴一并支付给医院。此外,病人还应拥有拿医院药单到其他机构购买药品的权利。
建立分流转诊制度—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康复在社区。
此次出台的医改新方案,虽由十六个部门共同制定,但只有卫生部门享有管理权,而其他部门有责任无权力。所以才会出现“收支两条线”,药品“统购统销”制。但医改问题已经是个涉及全民的大问题,所以现在由一位副总理来协调医改小组。未来政府在医疗领域的支出一定会增加,比例会提高,不过要想制定一部具有约束性的法律不大可能。新农合中政府的补贴比例会提高,在未来几年内应该能覆盖全部农民。医保的覆盖面也会在几年内覆盖全民,此外如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等都会有很好的结果。但官员的公费医疗不大可能会取消。卫生行政部门的责任机制有望的到加强。
第二篇: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与社会稳定系统,担负着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协调公平与效率的使命。文章简要阐述了当前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制;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现状及特点
(一)、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多种就业形式的出现,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不仅覆盖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还将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的职工覆盖进来。2005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1.75亿人、1.38亿人、1.06亿人、0.85亿人和0.54亿人。社会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使老年、失业、患病、工伤等低收入社会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
(二)、建立了多方共担的筹资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资金来源主要由企业、职工个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其中,企业和职工各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1998年以来,中央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弥补地方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养老金支付缺口。2000年,国务院设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 1
金理事会,通过中央财政拨款、减持国有股及其他方式筹集社会保障的战略性储备资金。多方共担的新机制的建立,拓宽了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也增强了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
(三)、创新了社会保险制度模式
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社会统筹部分按社会平均工资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依据个人账户累计额计发。基本医疗保险也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缴费的全部和单位缴费的30%划入个人账户,主要用于个人支付门诊费用;单位缴费的其余部分形成社会统筹基金,主要解决住院医疗等大病费用。
(四)、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前,全国95%以上城市街道建立了劳工保障工作机构,为企业退休人员和低保对象提供社会化管理服务。这项工作的开展,减轻了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也为社会保障对象更好的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全国所有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都已经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0多万城市贫困人口被纳入保障范围。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仍然较窄、城乡发展失衡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主要覆盖城镇企业职工,而广大的农民则以自我保障为主,其覆盖面只有2%,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也只占总额的11%,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很突出。鉴于此,构建一个覆盖面较为广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统筹层次低、制度被分割
目前,养老保险仅陕西、吉林等几个省份实行省级统筹,多数地区仍为市、县级统筹,全国有近2000个统筹单位,形成了统筹单位内各自为政、区域自治和统筹单位间无法联接、协调和共济的分割格局。其结果,不仅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存在制度公平问题,而且地区之间保障水平和筹资责任也失衡,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携带,无法适应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三)、社会保障基金收缴和管理上存在缺陷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法不科学。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办法是现收现付制,即当前的基金收入完全用于当前的给付。这个办法最大的缺陷是存在社会保障负担的代
际转移问题。而且,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主要靠行政手段、缺乏规范性。在基金的管理上也存在缺陷,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来源构成和循环运转等管理较为混乱,也缺乏财政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四)、社会保障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监督
我国目前对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的职能监督逐渐弱化。从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看,应有的财政监控管理也非常乏力。主要表现在:社保资金既未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也未实行财政部的统一管理;对财政部下拨的财政性资金,缺乏全程的跟踪监督;尚未建立一套统一完整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财务会计制度,致使各地各部门执行的会计制度各种各样。因此,在社会保障改革的过程中,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降低了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益,还造成相当部分基金的流失。为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障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管理机构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
(五)、立法滞后
在我国,除1953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可视为社会保障立法外,还没有第二部社会保障法律。虽制定了规定和条例,但不能代替法律的作用。首先,规定和条例不具备法律的权威性,执行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其次,有的规定或条例规定得较早,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最后,有的规定和办法具有明确的临时性,即权宜之计。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需要完善
政府目前在农村推行的保障项目实质是社区保障,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社会保障的性质。无论是农村医疗保健制度、或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同时农村保障项目的管理混乱,不够科学与规范。管理体制不顺,表现为政出多门,管理多头;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成本高、基金运营不合理,保值增值程度低。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现行农村保障项目的推行带来了许多副效应。如加重了一些地区的农民负担、加剧了社区之间的不平等与“壁垒性”等。
三、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对策
(一)、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一要适应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就业形式变化的格局,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二要适时改革政府机关和事业
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既适合机关、企业、事业单各自特点,又相互衔接,便于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三要根据城镇化的进程,研究制定适应农民工就业特点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适时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首先解决他们在工伤和大病医疗方面的突出问题,同时探索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试点。
(二)、加强基金筹集和基础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是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必须依法强化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加强缴费基数的审查与稽核,建立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的诚信制度,做到应缴尽缴。进一步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加大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投入,逐步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5%-20%,并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同时,采取包括划转部分国有资产等多种形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大社会保障储备基金。
(三)、财政部门加强对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
财务会计管理是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管好用好保障资金,实现其保值增值的前提。目前我们还未能建立一套统一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财务会计制度。因此,各地在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执行的制度各不相同,这种状况极大地妨碍了政府和社会对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审计和监督。因此,财政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全面地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四)、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要抓紧制度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同时严格执法监察,加强社会保障宣传,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保缴费的自觉性,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为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得以健康发展,必须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在宏观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范,消除“多龙制水”、条块分割的状态,由政府组建社会保障委员会领导管理,负责编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划、收支标准、实施办法,指导地方组织实施具体保障项目,监督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经营和发放等。在具体执行上要依靠基层政权组织及群众性管理组织,分级分类负责各地区的具体社会保障事物的管理、执行、监督,努力建成分工协作的社会
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网络。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依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确保基金使用的安全、高效。从法律上确认农村社会保障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的性质、对象、内容标准,规范农村社会保障执行者的职责和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经济社会制度,直接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的加强,牵动着整个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它能够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同时,对实现劳动力合理流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劳动部课题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M],中国经济出版社
[2]张鸣起,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人民日报.2004.09.18,第六版
[3]石宏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4(2)
[4] 王国军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 2000(2)
[5] 期刊论文 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立法与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理论月刊
[9]期刊论文 对我国农村小城镇社区化社会保障模式的思考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8)
[11]刘芳.欧阳令南 对上海实施小城镇社会保险的思考 [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5(06)
[12]石裕东 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 [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3]王元月.马驰骋 贫困农村社会保障环境的特殊性与保障制度创新 [期刊论文]-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05)
第三篇: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
名 李亚楠 教育层次 专 科
学
号 097050115 分
校 邯郸电大
专
业 行政管理 教 学 点 邯郸电大
指导教师 马红梅 日
期 2011年4月 日
目 录
摘要„„„„„„„„„„„„„„„„„„„„„„„„„„„„„„1 绪论„„„„„„„„„„„„„„„„„„„„„„„„„„„„„„1 第1章 行政执法概述„„„„„„„„„„„„„„„„„„„„„„1 第2章 依法行政是以法治国的关键„„„„„„„„„„„„„„„„1 第3章 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3 第4章 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6 致谢„„„„„„„„„„„„„„„„„„„„„„„„„„„„„„7
摘 要
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就必须切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因此,本文针对依法行政方面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保证严格依法行政,实施依法治国,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国家权力分工的一般原理、行政机关机关与公民法人的关系,行政机关在实施依法治国中担负的责任、推动整个社会化进程的需要四个方面阐明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这一重要论点;然后针对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执法体制上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健全法制,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必要性。最后,着重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行政执法 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
绪论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关,担负着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繁重任务。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许多规定主要是靠行政机关来贯彻执行,行政执法活动是否公正、合法,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性。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探讨依法行政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执法概述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关,担负着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繁重任务。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许多规定主要是靠行政机关来贯彻执行。
(一)、行政执法内涵
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和其他享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采取的具体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相对人权利的行使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关,担负着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繁重任务。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许多规定主要是靠行政机关来贯彻执行,行政执法活动是否公正、合法,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性。
(二)、行政执法特征
1、法定性。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行政执法主体必须合法;二是其权限必须是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三是行政执法的依据必须是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2、经常性。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是一项经常性、不间断的活动,因此行政执法也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在不间断地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3、相对性。行政执法的法律关系为双方的法律关系,行政机关为一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一方。
4、单方性。行政执法是一种引起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双方法律关系的单方行为。
5、执法与行政的双重性。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主体既是法律的执行机关,又是行政管理机关。
6、强制性。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合法后,即有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执法行为的内容得以全部实现的权力。
二、依法行政是以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依法治国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它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民主监督,严格依法办事,增强法制观念等诸多内容。其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一)、从国家权力分工的一般来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在国家权力中,行政权是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部分。
1、与立法权相比,行政权最活跃,在我国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绝大部分要由行政机关来执行。行政机关在我国国家机关序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拥有的部门的最多,人数最众,涉及面最广,因此,在纸上的法律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法律,主要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
2、与司法权相比,行政权最具主动性。司法权的运用奉行“不诉不理”原则,不是给予当事人和主管机关请求,司法机关不得径自审判,因而司法权具有被动性;而行政权的运行则具有主动性,它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没有行政权的积极主动运行,依法治国就失去了主要产支柱。
(二)从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的关系来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不同,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法人、法人与法人这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而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法律地位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
1、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非平等协商关系;
2、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决定具有单方面性,即在多数情况下,行政机关的决定并不需要征得公民、法人的同意;
3、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的决定具在先进性,即公民对行政机关的决定不同意,虽然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这并不影响决定的执行。由此可见,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二者在事实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行政机关处于“强者的地位,公民、法人处于“弱者”地位,这容易出现“强者”侵犯“弱者”的情况。因此,要维护公民、法人和合法权益,保障行政权的正当行使,就必须把行政管理活动纳入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
(三)、从行政机关在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中担负的重要责任来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通过实施法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重要保证。在依法治国的方略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和立法机关的依法立法、司
法机关的公正司法,共同构成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其中,依法立法是基础,公正司法是保障,面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依法立法,就是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建立起科学、严谨和完备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立法工作,加快了立法步伐,可以说,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已经基本形成。在国家社会、政治、文化和其它领域,已经基本上做到有法可依。那么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强化严格执法,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则是一个比立法更加迫切和艰巨的任务。法律的实施是所有国家机关的任务,司法机关肩负重任,但更重要的还是行政机关,大量的法律包括经济方面的以及和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许多法律,都有要依靠行政机关去实施、去落实,面行政机关本身对效率的要求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接近于主观决定问题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要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使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切实奠定和实施,关键在于依法行政。
(四)、从推动整个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需要来看,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从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依照法律来进行。这就要求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要求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要求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以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社会氛围。而要做到这一切,关键就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加为行政机关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关,通过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对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的、文明的依法管理,不仅能使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同时也能在全社会起到很好的尊重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有助于树立起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法制化进程。
三、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一大批行政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已进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健康发展轨道。但是,与行政立法相比较,我国行政执法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是:
(一)、对行政立法的认识不够。有些行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认为行政还是用发指令、批条子更方便,依法办事束手束脚。
(二)、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泛滥。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执法中往往以自身利益
决定对法律法规的态度,对自己有利的就严格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执行不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活动简单化,随意性很大;有的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破坏法律的权威;有的行政执法机关人员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视法律而不顾,贪赃枉法。
(三)、滥用权力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三乱”违法行政现象严重。有的行政执法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擅自发文,非法向相对人设定义务,规定收费、罚款等项目,侵犯相对人的合法利益;更有的以非法吊销许可证、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等做法违法行政。
(四)、存在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一些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受地方和部门利益的驱使,不依法办事,或出具虚假证明,为当事人开脱罪责;或瞒案不报,内部消化;或以情代罚、减轻处罚。
(五)、执法主体过于分散。执法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扯皮等现象严重。各部门各自为政,分散执法,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效率低下。
四、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一)行政执法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行政执法走上法制轨道时间较晚。《行政诉讼法》公布后,才开创了以法律形式规范行政执法的先例。行政执法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点。诸如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行政执法权限不清,行政立法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执法缺乏可操作性,执法人员水平不高,经验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力量薄弱,执法工作的质量不高,执法的物质装备落后和执法人员待遇低等等,都是造成上述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
2、对行政执法的思想认识滞后。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下长官意志治理国家强大影响的惯性作用,我国某些行政领导对行政执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行政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着许多不利于行政执法的错误意识,如重人治、轻法治;只注意依法治民,不注意依法治官;缺乏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从法律的观念;存在着地方主义、本位主义、人情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不负责任的思想影响。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严重破坏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公正性、有效性。
3、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违法行政的责任追究不够严明。行政执法是一种国
家权力,而权力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否则极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产生。应该说我国行政执法监督的法律法规数量不少,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体系,但实际运行效果却不尽人意。行政执法中的种种不合法、不合理的做法和执法人员的腐败行为,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比如行政执法监督主体的非独立性、监督职能无保障、监督责任不明确、监督缺乏程序保障、监督意识淡薄等等。
(二)、为克服上述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调整和加强行政执法机构,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理顺行政执法体制。通过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组织法,从总体上明确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责权限和隶属关系,建立高效合理、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执法机构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快行政立法的步伐,尽快出台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行政检查法、行政强制执行法等,使我国行政立法体系更加细致和完善,使执行更具有依据性、可操作性。这样可使行政执法有法可依,促进立法与执法的协调发展。
2、强调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大力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行政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是严格执法的前提。各级行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并进行定期考核。同时,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恪守规范,增强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是改善行政执法状况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一支忠于人民、熟悉法律、有高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行政执法队伍。
(1)、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岗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2)、实行执法机关领导干部定期交流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
(3)、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严格实行错案追究制度,对不适应执法岗位的坚决清除。
3、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为保证行政执法合理、合法地进行,应做好以下工作:
(1)、保障监督主体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我国行政执法主体大都与所监督对象有紧密联系。比如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不能独立于其所监察、审计的对象所构成的行政系统,其检查、审计活动受到很大的牵制和拘束。只有站在无利害关系的立场上,监督主体才能作出公正的督查。香港廉政公署之所以能发挥较大的检查监督作用,正在于它的
独立性。
(2)、改善行政监督程序。行政执法监督须有严密合理的程序作保障,否则,许多监督权将无法实现。行政执法监督应公开进行,可以设置听证程序,使监督公开化,将整个行政执法活动置于监督之下。因此,应建立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全面监督体系,以保证执法全过程合法、合理。
(3)、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为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党的十五大报告特别提出了“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的工作任务。所谓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就是确定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并对其执法责任实行量化评议考核的工作制度,是政府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的一种方式。首先确立执法责任目标,然后将各种法律责任,层层分解到各级部门和相关执法人员,并将其量化,作为其责任的限定和考评的标准,做到各个执法人员明确其执法任务、根限和程序,以及行政违法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建立评议考核制度,来检验行政执法工作完成的好坏。同时,还要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奖惩制度。此外,为了切实地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还应该由人大或政府制定执法责任制的有关条例或规定,如“持证执法制度”、“投诉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执法责任制的规范化操作。
(4)、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实行执法公示制度,可以加强执法的外部制约,即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社会监督。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就是行政执法部门从公平、公开执法的基本原则出发,把行政执法各个环节向社会公开宣示,作出郑重承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从而促进行政执法状况的改善,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的一种制度。其内容包括:执法规范责任公示、执法程序公示、工作标准和质量公示、执法的工作时限公示、违示责任追究公示、社会监督公示等。为了保证公示内容得到有效的运行,还必须强化与之相适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如建立违示追究和领导连带责任制度,完善内外结合的监督网络,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监督体系。这样,在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合力作用下,行政执法监督必然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5)、实行行政机关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保证行政机关决策合法有效,切实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国家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行政机关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及有关规定,建立依法决策和重大行政决策的听证制度,克服违法决策现象,避免决策失误,保证决策合法、科学与民主。切实推进
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结 论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因此,探讨依法行政的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行政管理学》 夏书章主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行政法学》王连昌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讲座》肖扬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
4、《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孙金平2005-11-14
5、《中国公共行政学》 郭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致 谢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就已经快毕业了。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心中有一份感激之情。我首先要感谢马红梅老师的悉心指导,从论文开题,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到最后定稿,都给了我精心指导。对于本人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马红梅老师答惑解疑、不厌其烦,并且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作者再次对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任课老师的辛勤教导,是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才使我们能够学习到现代的科学管理知识。
第四篇:论我国农村村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农村村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村务公开制度是我国村民自治中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村务公开制度的好坏决定了我国农村民主监督的质量,在农村,无论是村民还是民主监督机构对村务监督乏力的原因主要是村务制度不健全,因而努力推进村务公开制度,实现村民自治中民主监督不断进步和完善,是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主要途径。关键词: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监督
一、村务公开的概述
村务公开就是村委会把村民关心的、涉及村民利益的事务定期向村民公布,并接受村民的监督。村务公开是村民民主监督的基础,事关村民的切身利益。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全面推进村级民主监督。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该向村民公开。村民委员会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情,应予纠正。经村民民主评议不称职的村干部,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村务公开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财务,二是自治事务,三是政务。财务是村务公开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财务收入、财务支出、财产、债务债权、合同兑现等五个方面。自治事务指的是除财务以外的村民委员会办理涉及本村村民利益的各类村务,主要包括兴办公共福利事业情况、农民负担情况、经济建设情况等。政务指乡镇政府下达的、需要村民配合完成的各项国家任务及行政
工作,如:计划生育、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宅基地申请批准、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等项目。
二、村务公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推行村务公开取得了积极地成果,但是在村务公开过程中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内容不真实且失真严重。虽然各地都或多或少公开了村务,但是公开的内容大部分有选择性,专挑一些不痛不痒的写一大堆,而对村干部不利的部分置之不理,让群众看不明白。有的村公务栏设在村里较为显眼的地方,使村民了解村务较为方便,但公开栏上张贴的村务多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对村民关心的或涉及村民利益的内容却不公开,如村集体支付的吃喝招待费,上级拨付的专项款,村集体兴办企业经营收支等从不公开。”即使公开,其内容失真严重,公开不及时,甚至搞”秘密公开”,即将公开的的内容不张贴在村里的”明白墙”,而是贴在村办公室。”[1]村民对村务公开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较多,尤其是涉及村财务方面的内容。有的村民说:”公开栏是糊弄人的,我们才不信呢,来参加会议是为了顶替一天的工作,也是为了不得罪干部。”[2]国家统计局城乡调查队在河北省58个县的调查表明:”有67%的村民认为村务公开内容全部真实或主要内容真实,但也有33%的村民认为虚假的东西较多,属欺骗村民,应付上级检查。”[1]这样,农民对村务公开的内容失去兴趣,认为村务公开可有可无,与自己无关,严重影响村民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
其次,村务公开的程序不规范,有较大的随意性。一些地方村务公开的程序随意性较大,是否公开、公开的内容都由村委会说了算,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不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十分简单,只粗略的列了大项,而对详细的项目从不公布,对于村民关心的财务收支状况不按程序公开,或者不公开,村民对村财务的状况一点也不清楚,这为村干部假公济私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多数村庄村务公开的形式较为单一,多以固定公开栏和公开表的方式公开村务,缺乏创新,并且公开的次数太少,有的村半年才公开一次村务,群众看到的是往往是半年或一年前的陈账陈事,公开栏成了村干部的形象工程;村务公开没有固定的程序,对于村财务收支状况应先通过民主理财小组及村民代表大会的审计才能公布,但是,有的村没有接受审计就随意公开,审计程序完全被忽略。同时,村务公开的后续工作没有做好,村干部将村务张贴到村务栏后,就直接走人,对村民提出的疑问也不管不顾。
最后,上级政府对村务公开监督不力。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现代改革的实施,没有中央政府的强有力的行政指导很难收到成效。因为在高度集权体制的条件下,没有权力上层的首肯与推进,任何来自下层的创新活动常会被压制或缺乏持久的生命力而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村民自治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与帮助下,才能不断地改进。同样对于村务公开,也要依赖乡镇政府的指导与监督。如果没有乡镇政府的支持与监督,村务公开很可能流于形式。然而
在一些农村地区,乡镇政府由于缺乏利益的驱动而忽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对村务公开只是做一般性号召,疏于认真检查指导、不注重质量和实际效果的现象严重存在,从而造成村务公开难以推进。[1]
三、完善我国村务公开的对策
我国村务公开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村务公开制度不健全导致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使村民的民主监督不能落于实处,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因而,加强村务公开,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放在我国村民自治的首要位置。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健全的制度是村务公开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为了使村务公开完善好,必须从制度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村务公开按制度实施。除此之外,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大村务公开的力度。
1、加大村务公开的宣传力度,提高村干部的村务公开意识 村务公开涉及面较广,很有可能触动村干部的自身利益,因而推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们要从思想认识入手,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向村干部宣传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等,提高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认识水平。同时,要强化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的学习。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村务公开的有关政策,领会村务公开的精神实质,做到执行党的村务公开政策不走样。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村务公开的业务知识,尤其是财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村
务公开贯彻落实好。
2、明确村务公开的形式和程序,落实村务公开的内容 要坚持公开的全面性,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全部予以公开,如村级财务收支、宅基地的使用、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等重要事项要及时公开。同时,要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机补贴、种粮直补、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的政策落实情况,都要纳入公开的范围,真正做到群众最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什么问题与群众利益最直接就公开什么;[3]总之,从源头上遏制违纪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全面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账目公开、资金使用与去向公开,落实公开的内容。
3、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实现民主监督
上级部门是监督村委会是否积极开展村公务开的主要力量,上级部门要按时督查、检查。在督查过程中,要严格村务公开的标准,完善村务公开的程序;并且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少听村干部的汇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正之风,强化审计监督。在村务公开中,财务公开是村民最关心的也是村干部容易出现纰漏的部分,因而在民主理财小组对财务公开进行监督的前提下,上级部门也要严格审查,对财务公开不执行的或执行不好的采取有效措施,限期”补课”。
除了上级监督,还要加强民主理财小组对村务及财务的监督。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坡镇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民主理财小组,根据本村经济活动情况,对每月已发生的经济业务逐笔审核,按照村务
公开的要求,村财务每季度公开一次,保证本村的各项收支情况的真实,以防止胡支乱花,侵吞集体财产,真正向农民群众交一份清白的收支表。[4] 参考文献:
[1]郭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中国政治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变量[d].浙江理工大学,2011.[2]王铭.村务公开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3]王满荣.困境与反思:村监督组织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2,(3).[4]陈幼华.提高村级民主监督的时效性[j].现代农业,2008,(1).作者简介:于娟娟(1986-),女,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方政府管理研究。
第五篇:论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山西煤炭职工联合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专
业: 工商管理
班
级: 2007工商企业管理二班 姓
名: 史 小平指导教师: 高 文 洁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论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
目前物业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但由于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起步比较晚,所亦在现实的实践和发展中任然存在一部分比较突出的问题,为解决目前物业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加强立法,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处理好物业公司与其他方面关系等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物业管理: 措施: 发展
绪论:
中国的物业管理始于八十年代初,从产生初期的感性、无序,到迅速发展狂热的中期,再到平稳和理性的后期,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多年发展 历史。现在,中国的物业管理市场已经日渐成熟,表现在,物业管理法规更加完善,政府监管物管行业也日趋规范;经过不断的行业重组,物业管理企业实力增强,市场化行为更加理性规范;专业技术重组使得物业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基本实现专业化、社会化;业主维权行为趋于理性;业主委员会的运行逐步规范并开始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物业管理发展到现在又似乎进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市场化正日渐成熟,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发展方向却又十分迷茫。这种矛盾和不平衡预示着物业管理行业变盘即将到来。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的《物权法》,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物权法》是调整财产支配管理的法律,是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最基本准则,是中国制定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制目标,《物权法》的颁布将解决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内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将对中国物业管理行业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1世纪,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进入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将会出现一个竞争激烈、管理完善、服务理念提升的时期。对物业管理行业来说,质量理念和品牌理念的角逐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形成、高新技术的应用、消费观念的更新,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从服务观念到服务方式,从经营理念到市场定位,都要作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物业管理已形成规模,其效益也越来越明。在经济效益对地方政府而言,主要体现为:减少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对住宅区,开发企业而言,能提高物业市场竞争力,使开发企业的房产畅销,加速资金周转。同时,完善的物业管理能为开发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房地产交易商和消费者。在环境效益上,住宅区内的环境和布局、治安等与整个建设风貌融为一体,提高了房地产业的综合效益。但是,目前在物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物业管理架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架构不完善,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和重新构建。其中,政府、管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责、权、利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例如,成都市近年来已竣工的住宅小区中,房屋及物业管理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管理的,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以企业管理的,三是产权单位自管的,这三种物业管理模式大约各占1/3。而其中不少物业管理往往是局部的或单一的,一些物业管理单位企业忽视自身建设,把物业管理看成只是收费服务和简单生产活动,对企业发展和专业管理水平提高,一无规划,二无措施,没有明确管理目标责任制,企业既无压力也无动力,管理不计成本,年终无核算,对该建立哪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心中无数,照搬照抄了别人的规章制度,使这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2、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
目前,小区的投资建设与物业管理脱节,没有从物业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全过程来通盘设计和全方位运作,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物业管理滞后于住房消费使用。其公用设施本来已很少,商店、学校、银行、娱乐设施等本来不足,而这些商业性网点还因种种原因“名存实亡”。
3、维修保养不得力。
小区或写字楼一旦发生故障性事件而向物业管理公司反映(诸如电梯损坏、水管泄漏、电闸破坏、防盗门失灵、墙灰剥落等),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原因是物业管理公司在这些方面无能为力。他们一不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二无配备必要的维修队及设施,一旦接获维修投诉,只能向其他相关单位报告或申请维修,这显然不符合专业物业管理规范。
4、物业管理经费难以为继。
物业管理和建设一样,也需要资金的投入,在物业管理中,应该贯彻“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形成物业管理资金的源泉。但是,传统的福利住房消费观还有相当的惯性,不少住户往往把物业管理理解为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这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宅消费原则,也是影响物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症结所在。
5、物业管理法制不健全。
全国性小区物业管理方面的法规很不健全,诸如物业管理体制、物业管理经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资质审查、住宅小区的物业验收交接等关于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为此造成了物业管理很难纳入依法管理的法制轨道,实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缺乏法制的根本保障。
6、物业管理公司与社会相关方面关系不顺。
物业管理公司在其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与街道、居委会、公安、交通、环保、卫生、市政、园林、教育、公用事业、商业及文化娱乐等部门都有密切关系。由于工作范围不明确,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小区物业管理中一大突出矛盾。
7、物业管理不到位。
目前有物业管理公司不以“物业管理”为主业,而着重于多种经营,或只限于收租金和一般养护维修,而对于如何保养好建筑物的外貌、公用部位、周围环境,主动维修设备,提高物业的使用功能和经济价值则未能很好顾及,更谈不上特约服务了。
8、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各个省(市、区)申报参评全国优秀管理住宅小区,不足全国小区总数的30%,参评城市不到全国城市的1%,有6个省会城市不出小区参评。这里既有南北经济发展差异的客观因素,也有主管部门“重建轻管”的倾向。
二、解决对策
面对上面的这些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物业管理专业性法规,规范政府、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房产开发商、居住者各自的责、权、利,以及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进一步明确物业管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一个宽松、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我国物业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轨道上迈进一步。
1、国家尽快颁布针对物业管理的专业性法律。立法上明确划分建设单位与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包括前期物业管理)。首先应当在立法中明确建设单位对开发完毕已竣工验收合格的小区住宅必须实行前期物业管理,其组成应由建设单位在当地房管部门指导下进行。规定入住率达到一定比例(如30%——50%)或首次交付使用达到一定期限,房管部门必须组织业主筹备成立业主大会,如果建设单位或前期物业管理企业阻挠业主大会成立的,一定比例(如10——15%)的业主可向房管部门申请强制成立业主大会,房管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否则,业主可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行政诉讼,状告房管部门“不作为”。业主大会成立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后,在一定期限内(如6个月)应当做出选聘新物业管理企业的决定,在选聘新物业公司期间,建设单位必须将物管条例第29条规定的竣工验收资料、技术资料说明文件等移交业主委员会保管,由业主大会授权委托业主委员会在房管部门的指导和街道办事处的配合下确定物业管理企业,定聘后,业主委员会再将上述物业资料转交物业管理企业保管。物业管理企业直接对业主委员会负责,最终对业主大会负责。以此杜绝“老子”遗祸“儿子”担罪现象发生,对现有建设单位已设立的物业管理企业,可采取限期分离办法解决,使建设单位逐步淡出物业管理行业。同时立法还应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建立建设单位、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三者互相平衡制约、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业主委员会的产生,体现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通过建立团体关系、维护共同性物业权益的强烈愿望。它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其对公共物业财产的管理权利,来自于区域内全体区分所有权人以业主公约或业主大会授权的方式所做的委托,双方之间产生的是一种类似于信托性质的民事关系。可以说,成立业主委员会这样的法律主体,是所有权人行使公寓化建筑物所有权的一种新的法律形式。但正如胡杰丰律师所说,业主委员会与业主大会的关系就如公司董事会与股东会的关系,业主委员会只是业主大会的一个内部机关,而不是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法律规定它并不具备任何法律主体资格!这对于当事人的诉讼、对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及时有效保护,以及对法院的案件审理工作都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它既不符合司法效率的原则,也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使物业管理在立法与实践中脱节,并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因此,法律应明确规定业主大会可在依法成立并登记后取得法人资格,业主委员会是大会的执行机构,它负责实施其决议,代表业主大会对物业进行有效管理。这有利于改变业主与物业公司权责不对称的状况,从而有效地缓解矛盾,并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发生。
2、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
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物业公司进行严格的资质管理,实施注册和许可证制度,扶持市场化、社会化的专业性物业管理公司,引导专业性物业公司向大型化发展,创造规模效益,并将业绩优良的物业管理公司向业主委员会进行推荐。
3、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识水平。物业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服务,最受益者是广大居民,同时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还能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可以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要加大对物业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水平,营造一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物业管理工作的社会氛围。
4、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
专项维修基金的收取、管理、使用、续筹与监督等均应明确到位,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其使用情况、利息情况定期予以公布。从实际情况看,专项维修资金的筹集一般有三种途径,第一是开发商售房时按房款2%收取,然后转给物业公司保管。第二是业主购房时不交专项维修基金,待用时再以业主大会决议形式筹集。第三是在收取物业管理费用中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平时物业管理支出,另一部分为专项维修资金。至于采取哪种方式续筹专项维修基金,也必须经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所持投票权2/3以上通过。
5、设置机构,规范管理。
国家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些法规、政策对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开发商实施综合管理,并尽快编制物业管理劳动定额,各物业各工种的工作量、材料消耗,及以机械台班损耗等做出明确的测定,使物业在竞争中一方面即可双向选择,又可防止物业行业不正当竞争。
6、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的基本要求,结合兄弟城市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的经验,加速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工作步伐,以适应住房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建议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规划局、房产局、房改办、城建局、公安局、财政局、物价局、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 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按照建设部《办法》第三条“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小区管理的归口管理工作;市政、绿化、卫生、交通、治安、供水、供气、供热等行政主管部门和住宅小区所在地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小区管理中有关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的规定,建议明确市房产管理局为市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房产 管理局要加强对物业公司的领导,建立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组织物业公司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服务水平。
7、处理好物业公司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物业管理是通过管理公司实施的,而物业公司对物业点的管理必须符合当地的政策规定,并接受属地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因此,物业公司在管理中要积极与居委会、街道办、派出所、物价、税务等单位取得联系,辅助行政机关工作,共创文明小区。内部条件包括处理好行业内部的平衡,成立行业协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重视员工素质保证基本队伍的技术力量,提供多种服务和多层次服务,以及合理收取和使用管理经费等五个方面。
8、强化管理、树立品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物业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起步比较晚,在社会的影响力还不够,相关的体制还不完善,强化管理树立品牌,建立激励机制,能步断的提升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了,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 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烈,物业管理作为我国服务行业的一份子,与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管理是否完善直接影向人们的心情和生活质量,因此面对我国目前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加强立法,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处理好物业公司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强化管理、树立品牌,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来解决我国物业管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的。
总之,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物业管理服务,不仅能使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生存和壮大,还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保庆,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
[2].http://baike.baidu.com/view/42077.htm 2008年10月7日 [3].张桂英,关于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的研究。2009年1月21日 [4].廖善康,浅议物业管理在实践中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5]王建廷 《 物业管理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