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高官“南海三不建议”的三点别有用心
美高官“南海三不建议”的三点别有用心
王晓鹏
2014年07月15日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7月11日,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帮办迈克尔?富克斯在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举行的“南中国海局势暨美国政策”研讨会中,呼吁南海争端方自愿“冻结”加剧南海紧张局势的挑衅行动,并提出美国的“南海三不建议”,即各方不再夺取岛礁与设立前哨站;不改变南海的地形地貌;不采取针对他国的单边行动。剥除其遣词造句上的虚假伪装便可窥知其内容设计上的居心险恶,美高官的相关“建议”存在三点别有用心。
一是美国试图成为南海争端的“仲裁者”。南海问题虽然缘起于几个声索国对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侵夺及对南沙部分海域的圈占,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因素越来越成为个别国家南海挑衅的顶门桩与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绊脚石。2012年以来,美国更是加紧了在南海周边的战略部署及外交场域的舆论准备,将手中的剑与口中的剑结合起来,意在搅乱南海局势。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已不再满足于过去在南海问题上试图充当的“中立者”、“制衡者”角色,其妄图实现角色升级,充当南海争端的“仲裁者”。正所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明知自己是局外人的美国目前正准备大张旗鼓地深度介入南海问题。
二是只要是中国推动的事,美国必然反对。从地理范围上看,富克斯的“建议”罔顾南海问题的实质是南沙部分岛礁主权争端及海域划界争议这一基本事实,将争端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南海。富氏的潜台词就是:菲律宾向仁爱礁运送“补给”中国不得干涉,菲越渔民在我管辖海域的侵渔行为中国不得执法,西沙乃至近海的油气中国不得开发,南沙岛礁的正常建设中国不得推进。总而言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已经戴定了这幅狡猾霸道的有色眼镜,只要是中国推动的事情,他们就要反对;只要是个别争端国推动的事情,不论这个国家是不是美国的盟友,不论这种行为是否合乎国际法,美方就必然支持。长此以往,美国的行为必将导致南海争端进一步复杂化和扩大化。
三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调整升级。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内核,那就是海洋战略的升级与调整。近年来,美国试图将其亚太区域的海洋战略由过去强调全覆盖威慑能力的“蓝水战略”升级为强调对目标国近海区域控制能力的“棕水战略”。该战略需要对前沿威慑、海上控制与同盟关系三大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为了整合相关要素,强化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力量存在,美方近年来积极动员其在区域内的军事盟友和潜在同盟,意图打造一条
“东海南海争端链”,形成一个针对中国海上力量发展的口袋型包围圈,而南海正是该“争端链”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海疆问题专家王晓鹏)
第二篇: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点建议
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平安无为”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基层综治网络已基本形成,违法犯罪活动呈下降趋势。但同时,我们不难看到,治安形势严峻的一面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薄弱的环节还是十分显现的。具体表现为: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突出。二是“两抢一盗”(抢劫、抢夺、盗窃)案件成为社会重大不安定因素。三是社会矛盾和纠纷引发新的治安管理难点,如土地问题、拆迁问题、下岗职工问题。另外由于群众娱乐文化生活贫乏,棋牌室四处泛滥,畸形发展,引发了大量家庭矛盾纠纷。
我就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提出三点建议:
一、有人管事,有始有终
各单位、各部门既要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更要加强协作配合,充分发挥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对于基层具体的综治工作,究竟谁主管、如何主管,谁负责、如何负责的问题,应该予以明确到人。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群防群治的社会气氛,提高人人自觉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无时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日日抓,月月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运动”主义和形式主义不可取,必须有始有终。(举例:“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卡”问题)
二、有章理事,奖惩分明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治安防范方案和各项综治规章制度。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量化评估体系,定期考核,加强督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其次,对重点场所制定重点整治方案,细化管理办法。如城镇街道、住宅小区重点整治垃圾随意倾倒,车辆乱停乱放,经营摊点占道经营现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范网络制度化,大力整治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第三,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我县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处置以及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演练,明确职责,及时有效地应对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因此,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先进典型单位和个人的好的做法,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弘扬社会正气。同时,要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原则,各单位、各部门要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切实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对因重视不够,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恶性安全生产事故、聚众闹事等事件,造成严重后果,危害社会稳定的,予以一票否决。
三.有钱办事,逐步加大
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费保障制度,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可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基层稳,才能全局安。社区、单位和行政村是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加大对他们综合治理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确保综治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管得好。同时,要在加大对乡镇技防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监控探头,在全县实现监控信息联网,最大程度地发挥监控综合应用效能。(举例:“全县各中小学门口公路减速带”问题)
平安无为,是我们每一个无为人心中的梦想和期望。我们希望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全县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到那时,社区平安了,企业平安了,学校平安了,道路平安了,一个真真正正的“平安无为”离我们还会远吗?
第三篇:园林绿化的三点建议
园林绿化的三点建议
当今中国,城乡绿化蓬勃发展,人们对绿化的重视程度也愈来愈高,城乡绿量达到了较高水平。目前,正值春季园林绿化施工的高峰期,从一些城乡绿化建设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注意做好城乡绿化的长远规划。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随处可以看到百年的欧式园林,但我国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上由于机制体制的原因,缺少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的绿化效果,能称得上“经典”的园林作品凤毛麟角。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今天栽、明天毁”的现象,对公共资源和生态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和破坏。因此,在做城市发展规划时,应将园林绿化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做到一起规划、一起设计、同步建设,对已有的园林绿化成果应尽量保护,而不是去毁坏。
第二,园林绿化设计要体现艺术性。每一条街区、一座居民小区、一处庭院都应该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以此体现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所以,在园林绿化设计和建设中,应该彰显出不同的特色和景观效果,而不应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第三,园林绿化应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应用。目前,一些地方在绿化上一味追求外来名贵树种,以此表现树种的多元化,但却忽视了当地适生树种的应用。外调苗木甚至国外进口大树的行为,一方面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一方面是树木适应性差,成活率低,而且容易造成有害物种的入侵和病虫害的发生,得不偿失。而本地乡土树种不但栽植成本小、成活率高、病虫害少、圃量相对多,而且绿化效果也不差,比如椿树、榆树、楸树、槐树等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效果就很不错。
信息整理:园林英才网转载于网络
第四篇:关于防治腐败的三点建议
关于堵住腐败漏洞防治腐败的三点建议
新一届党中央总书记提出“腐败亡党亡国”警告。极大振奋全国人民。人人知道,腐败误国误民。老百姓对腐败深恶痛绝,举国声讨。新一届中央领导有忧国忧民之心。有振兴中华民族的梦想。有真抓务实的干劲。有重塑新的文风、会风、党风、民风的决心。十八大以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宣誓,对多名省部级高官的查处,都在说明,中央领导强调的“为官发财,
第五篇:事业单位监管的三点建议
事业单位监管的三点建议
2014年4月1日起,修订后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开始实施。新细则由重“登记许可”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引入了社会监督,转变了监管方式,这对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新时期的事业单位监管,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事业单位主体责任意识
一是做好培训,促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类政策。组织事业单位学习《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变“被动接受登记管理”为“主动依规依法办事”,变登记管理“客体”身份为责任落实“主体”身份。强化其“主体”意识,促使其主动学习,自觉依法开展活动,按时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相关登记和报告公开。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自律管理。事业单位要及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制约,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工作、信息公开、责任落实等各类规章制度。一要改变目前事业单位法人治理行政化、结构单一化的局面,加快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二要强化诚信守法意识,严格按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二、强化事业单位履责的社会监督
一是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以“山东省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网”为基础,结合各级监督管理部门网站共同开辟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发布平台。事业单位法人公开、资质认可、执业许可、行政执法、绩效管理、投诉举报处理等登记管理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畅通网络、电话等多种方法渠道,接受群众的投诉监督。
二是设计事业单位法人信用公示制度。登记管理机关在完善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报告公开和实地核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出台事业单位法人信用公示制度,督促事业单位作为法人主体积极履行义务和责任,规范业务职责和范围。充分运用信用约束机制,强化信用监管、协同监管,确保社会监督行之有效。一是事前充分征集事业单位意见建议,进行广泛科学系统论证,结合各地区实际开展实施。二是信用公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确保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的及时准确。三是确保信用公示制度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开展,同时建立信用申诉机制,保障事业单位法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构建事业单位法人信用应用平台。监督管理机关加强与质监、财政、审计、金融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送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协同各相关部门将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作为其开展业务、实施行政许可、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事业单位法人“黑白名单”;借鉴金融系统的个人信用档案制度,对失信事业单位法人加强约束,进行重点监管,并根据失信程度进行相应制约。对依法开展业务活动、积极履行登记义务的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相应鼓励。
三、强化监督管理机关的实质监管
(一)提高登记效率。监督管理机关进一步提高登记效率,缩短审批时间,优化审批流程。一是制定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办事指南,明确登记流程、所需材料等事项。二是在保证审批登记基本要求下,坚持“从简、从快”原则,尽量为前来办理相关业务的人员提供方便。三是加大力度推行网上审批登记。充分利用山东省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网的审批登记平台,进行登记审批。同时,做好事业单位法人的相关培训工作。
(二)创新监管模式。在由重“登记许可”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后,要相应创新监管机制,将监管工作“化虚为实”。一是把好登记“第一关”,虽然监管重心转变,但登记仍然是事业单位监管中的重要环节。在登记中要理清事业单位法人的各项登记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二是在控制监督管理机构总编制的情况下,减少登记相关人员,用来建立一支专门的监督检查队伍,并将其培养成精干高效、秉公执法的专业队伍。
(三)强化监管权威。积极按照条例及细则严格管理,维护其权威性。细则修改前,事业单位监管是“严进宽管”,修改后是“宽进严管”。但目前监督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手段有限,必须加强监督管理的权威。一是严格执行条例及细则规定。要加强法制意识,打消个人或部门情面顾虑,严格按照规定,将处罚落实到位。二是加强与组织、审计、金融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于事业单位法人代表方面,积极与组织、审计部门配合,在组织人事上加强约束;对于事业单位法人方面,则加强与金融、质监的配合,在组织机构和社会活动上加强约束。
关键词:事业单位监管 信用体系 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