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的南宁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的南宁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杨麒琦,王文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8期
[摘要]人力资源成为众多资源之首,人才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南宁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通过对其人才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人才引进、培养、留用和激励等一系列人才开发建议。
[关键词]南宁人才资源开发;对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作者简介]杨麒琦,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广西南宁,530001;王文震,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人力资源,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C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8-0086-000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未来的一二十年,它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一极。南宁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前沿阵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推动;因而,积极推进人才建设工作,将成为政府部门的一个重大任务。
一、南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南宁,别称“绿城”、“邕城”,现辖六区六县:青秀区、兴宁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西乡塘区、横县、隆安县、武鸣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全市面积22200平方公里,人口659.54万人,GDP为1062.99亿元(2007年底)。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和信息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级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拥有沿海城市待遇和税收等多项优惠待遇。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并每年举办一次,使南宁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因此,研究南宁人才资源开发,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地理环境优势
南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是广西的行政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东邻粤、港、澳;西接东南亚;南临北部湾;西靠云、贵、川,南宁距离防城港、钦州、北海分别只有173、104、204公里,出海相当快捷。南宁处于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沿海经济圈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中心,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会城市,是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交通枢纽城市。
南宁,还是一座区域发展的龙头城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建设、环北部湾区域合作、南贵昆经济带等区域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经济地位优势
2008年初,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南宁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拥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是区域的枢纽城市,随着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也日益显现。2007年,南宁市GDP分别占到广西和北部湾经济区总量的18%和60%,“十五”期间,南宁市的GDP年增长率达15%,“十一五”头两年GDP增长率更分别高达15.01%和17.1%。南宁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日益显现。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与东盟经济、技术、贸易、文化、体育、旅游等各方面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博览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已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及日美等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家在南宁投资,富士康、摩托罗拉等一批世界著名企业落户南宁,南宁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与东盟双向交流的重要前沿城市。
二、南宁市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最具发展潜力城市之一的南宁,在发展如此之快的同时,却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人才接续问题。南宁市面临的人才资源不足问题有:缺乏高层次人才、会展人才、对外经贸人才,人才总量不足,结构矛盾突出,与南宁乃至整个广西的经济建设加快发展不相适应,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新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1.人才总量不足
广西要加快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北部湾开放开发,对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而据统计,2006年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人才需求总量为87.3万,2010年将达到115万左右,每年需净增加5.54万,而到2015年将达到168万,年均净增加10.6万人。可以说,现有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2005年南宁市就业人员学历、职称、技术等级构成情况表可以看到,南宁市就业人员统计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仅有10825人,只占到就业人员的1.28%,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也只
有101547人,占12.0%,而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却占到了65.9%,占了大部分;具有技术职称人员的统计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也很少,为24847人,只占到了10.57%,中级和初级技术职称人员却占到了89.43%;具有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中,高级技师仅占到了3.08%,只有2245人,技师为5894人,占到8.08%,两者加起来也只有8139人,占11.16%,高级工为21722人,占到29.78%,中级工比较多,有43085人,占到了59.06%[1]。可以看出,南宁市单位就业中、高层次的人才缺乏相当严重,人才结构也不合理,不利于南宁市的长远发展,更不利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
(二)教育投资不足,教育资源集中
1.教育投资不足
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源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南宁市的教育投资来看,教育投资相当不足,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6年南宁市的教育投资为21.26亿元,不及武汉市46.15亿元的一半,与北京市235亿元、上海市178.98亿元相比,差距更远。南宁市教育投资不及北京市的1/10。因此,南宁市在教育投资方面还得加大力度。要取得更好的人才开发效果,首先得重视教育。
2.教育资源集中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分配来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在南宁有高等院校27所,占全区高校总数的45.8%,北海3所,钦州仅1所,而防城港是广西唯一没有高等院校的地级市,南宁市的高等院校占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校的87.1%。因此,南宁市的教育资源相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其他城市来说拥有绝对的优势;也正如此,南宁市在人才开发上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南宁市的人才资源开发情况直接关系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
(三)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像大部分西部地区一样,南宁市也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而且比较普遍。一方面是本地人才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是花大量纳税人的钱去引进人才,效果并不见得很好。南宁众多科技园区和开发区由于只有硬件,没有很好的软件和技术,发展远远不及预想,个别甚至成了城市的“伤疤”[2]。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给人才搭建起更好的施展才能的平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资源不足,不能吸引高级人才;不能创造有利条件来开发和利用自身资源;人才资源重要性意识薄弱。有些企业认为,人力资源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从而导致人才流失与浪费。某些企业更是把人才当作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劳动力,不重视、不支持。只会喊口号,不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最终只会让人心凉,远走他乡。
(四)南宁与经济区内外的人才交流不够
1.南宁市与经济区内的人才交流不足
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都是一个个单独的经济实体。由于各地级市出于本市的利益考虑会采取一些地方保护措施。这样就形成了各种壁垒,阻碍了经济发展和人才流动。要推动整个经济区人力资源的发展,就必须打破各种壁垒。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整合该区域的人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证。
2.南宁市与经济区外的人才交流不够
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结构来看,经济区的外向型人才严重短缺。随着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往来越来越频繁,急需商务英语功底较好,熟悉东南亚各国法律,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市场分析洞察力及谈判能力的高级外贸人才;急需熟练掌握承揽业务、定制产品、办理进出口手续、分销作业等业务的外贸业务人才;还需要具有英语、东南亚小语种专业背景,具备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掌握现代物流技术和旅游会展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严重不足。而这些人才对南宁市来说,也不是一时就能培养出来的,单靠自身的培养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南宁既然以国际性综合大城市为建设目标,就应该放眼世界,加强与世界的合作,加强人才的交流。从现阶段来看,南宁市引进的国外高级人才还相当少,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人才交流也显得非常不足。
三、南宁人才资源开发建议
(一)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的首要性,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
人才资源在所有资源中是最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源。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应放在首位。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重要资本。要充分发挥该区的潜力,就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性,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充分挖掘人的潜力。
(二)大力投资教育培训事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教育培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社会要对教育培训的发展空前重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事养老保险等方面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深化教育改革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3]。由于与发达地区相比,南宁市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因此,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力度,是南宁市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关键的一步。
《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2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实现新突破,基本解决30多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7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4]。
目前,南宁市学校教育培训事业还有待加强,高校人才远远不足,应该加大培养投入,逐步建立一套政府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和个人自觉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鼓励部分在职员工继续深造,利用各种人才培训方式和国际培训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对口人才。主要是抓好四支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过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培养具有公仆意识,廉政、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国际国内竞争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
(三)做好引才、留才、用才等相关工作
针对前面提到的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可以从政策和环境方面考虑。通过政策、市场和事业来引导、开放门户,广纳贤能,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资历、高层次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到南宁市来创业和工作;以项目吸引人才,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事业留住人才,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实行“一站式”等便利服务,建立快捷的引才引智“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网络,推动人才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市人才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培养、引进急需的经营、创业、管理、城市规划、对外贸易、财税金融、招商引资、港口建设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高薪引才”、“高福利留才”。
(四)加强南宁与经济区内外的人才交流,共谋新发展
徐焕洲在他的《人才管理学》中认为,人才流动是指人才从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个社会群体转移的社会过程。合理的人才流动,能够在不改变现有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人才对社会群体的从属关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
1.加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合作,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是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必然要求。南宁与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在自然资源、经济结构、文化环境等方面各有特色,在科技、文化、旅游、信息和人才资源方面互补性很强。因此,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南宁市实现与北海、钦州、防城港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南宁市要紧紧抓住这一绝好时机。
2.加强与外部的合作,共谋新发展
如果是因为资金不足或者其他因素造成人才引进困难的话,那么可以在政府一级与其他发达城市进行有效的人才交流合作,构建一个合理人才流动机制。这其中应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走出去,把南宁市的具有开发潜力的人才送到外面去学习,学习一些有利经济发展的先进知识和
经验;二是请进来,短期内聘请部分专业对口人才到南宁市工作或到经济区服务,做一些关键技术的指导;三是人力资源外包,现代社会上的人力资源外包现象已经很普遍。例如,2005年英国电信公司与埃森哲咨询公司就签订了为期10年、价值达到5.75亿美元的人力外包合同,这是迄今为止全球金额最高的人力资源外包交易之一。由此可见,实施人力资源外包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对组织战略的实现有极大帮助的一种经济行为。
3.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依托,立足于国际视野进行人才开发
南宁作为连接东盟10国的省会城市,正在向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因此,一定要加大力度办好广西北部湾高新园区、科技园区,创建海外学子创业园等,使之成为世界共享全球人才和智慧的重要基地。另外,可以大力引进国际上一些一流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要引进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人才、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机构,引进国际先进培训理念与模式,为该区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南宁市统计局.南宁市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金化伦,梁金荣.点击与碰撞——思辨广西网络文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3]新世纪初的宏伟蓝图——广西“十五”计划重要文献汇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4]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徐焕洲.人才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第二篇: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情况及对策研究
一、基本现状
楚雄州全州国土面积292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万亩。2002年底全州总人口253.65万人,农业人口218.74万人,占总人口的86.2%。据统计全州共有农村人才43641人,其范围包括:一是参加科协系统组织的农函大学习,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且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的14087人(高级129人,中级1038人,初级12920人);二是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了三门以上课程,取得绿色证书的14720人;三是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种植业、养殖业方面在当地形成规模的大户业主及能工巧匠、营销能手9695人(种植能手3375人,养殖能手2544人,能工巧匠2815人,营销能手961人);四是农村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5139人(本科140人,专科803人、中专4180人)。从学历结构看,在43641名农村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034人,占2.4%;中专学历5475人,占12.5%;高中以下37132人,占85%。
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特点
1、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是初步掌握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范围,各县(市)都结合实际找准开发利用切入点,从培训、组织外出打工、表彰奖励等入手开发利用农村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打工经济”,开发农村人才,今年全州已组织输出打工人才近3000人次,大量输送到发达地区打工,使农村青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先进技术又赚到了钱,而且提升了农村人才素质。三是大力表彰农村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在开发农村人才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如元谋县委、县政府设立了“金土地”种植能手奖,表彰奖励在农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植中,取得突出成绩的20户种植能手;表彰奖励了25名农村和非公经济优秀人才,每月给予20元政府津贴。从导向上支持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勤劳致富,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从政策上支持农村种植、养殖能人形成产业龙头。四是引导、支持、鼓励农村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使农村优秀人才在专业技术协会中脱颖而出,成为带领农民学技术、用技术和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农民技术协会的建立,已成为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基地,使农村拔尖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特长得到发挥,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积极为农村人才提供服务。一是为农民评晋农民技术职称,由州科协牵头,从1989年开始组织农民参加农函大实用技术学习,州政府每年拨专款28万元资助农民参加培训,使22416名农民学到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14087名农民获得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开展“绿色证书”认证制度,从1999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及发证工作以来,全州累计培训人数达80202人,有14720人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了绿色证书,绿色证书已逐步成为种植绿色食品和外出打工挣钱的“上岗证”,成为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一种途径。三是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评定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为引导农村人才流向乡镇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为楚雄州建筑业培养了大批农村建筑人才,至今仍然活跃在城乡建筑市场上。
3、农村人才培训取得初步成效,培训工作多渠道、多形式。据调研表明,除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农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外,还有各级科协、农广校、共青团、妇联、乡党校等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在抓农村人才培训,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缓解农村急需实用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农村人才开发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农村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偏低,分布不合理。
三是对农村已涌现出的乡土人才扶持不够,引导不足。
四是对农村人才培养投入严重不足,培训工作未形成合力,农村人才职称评审认定有待规范。
四、思路和对策
结合楚雄州的实际和州委提出的“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战略,我州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应坚持“开发利用好乡土适用型人才,积极引导扶持农村拔尖人才,加大培训提高农村适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是:
(一)大力实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站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从组织上要重视,从措施上要加强,从工作精力上要倾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列上重要日程,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措施抓好抓实。要按照“开发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思路,推进农村人才成为“一人影响一家,一户带动一村,一村联动一乡”的龙头,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宽松政策和环境。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村人才资
源开发机构,农村乡土人才开发是一项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的综合性工作,领导机构的建立是做好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组织保障。为此,建议各县(市)应成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协调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具体承担农村人才的开发利用,把原来无序散落在广大农村的科技推广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能工巧匠型人才、生产开发型人才、民间艺人型人才、中介服务型人才等
有意识地进行培训提高,使其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和龙头。二是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使农村种养业大户形成龙头,在使用土地上给予优惠,积极支持鼓励农村人才向小城镇转移;在融资上,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农村人才解决资金需求;在税收上,符合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应及时办理减免手续;在政策上,对农村人才与国有人才应一视同仁。其所从事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项目应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实行专项扶持,农村人才符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条件、职业资格认定的应纳入国家统一进行。三是继续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协会的建立,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在使用、培养、集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作用。四是各级政府应大力表彰奖励在农村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农村人才,建议州政府设立“金土地”能手奖,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农村优秀人才,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
(三)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制度,加大对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是应建立农村人才培训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州农校及各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将其办成主要面向培训农村人才的基地,制定培训规划,加大招生力度,根据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人才,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提升。同时要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赋予培训农村人才的职能。二是应建立农村人才培训投入制度,州县乡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培训农村人才。三是充分发挥人事、科协、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开发农村人才中的职能作用,统一协调形成合力,为农村人才搞好服务。
(四)建立农村人才登记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农村人才提供平等就业的平台。一是建立农村人才登记制度,摸清掌握农村人才现状,为各级政府制定开发利用农村人才政策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实施“打工经济”,通过大量劳务输出培养农村人才。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门路,又为农村培养储备大量人才,同时也是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三是大力实施小城镇战略,吸引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从业人数的逐渐减少,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州要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带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让小城镇成为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利用小城镇吸引和留住大量农村人才,使农村人才尽可能地走到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位置。四是应规范农村人才职称(职业)资格认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要使农村人才的各类资格证书在社会上可信,在实践中通行,真正起到成为农村人才学识水平、能力、技能的标志,成为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建立统一、权威的农民职称(职业)资格考核晋级制度,制定一套有利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激励机制。
第三篇: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情况及对策研究范文
一、基本现状
楚雄州全州国土面积292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万亩。2002年底全州总人口253.65万人,农业人口218.74万人,占总人口的86.2%。据统计全州共有农村人才43641人,其范围包括:一是参加科协系统组织的农函大学习,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且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的14087人(高级129人,中级1038人,初级12920人);二是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了三门以上课程,取得绿色证书的14720人;三是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种植业、养殖业方面在当地形成规模的大户业主及能工巧匠、营销能手9695人(种植能手3375人,养殖能手2544人,能工巧匠2815人,营销能手961人);四是农村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5139人(本科140人,专科803人、中专4180人)。从学历结构看,在43641名农村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034人,占2.4%;中专学历5475人,占12.5%;高中以下37132人,占85%。
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特点
1、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是初步掌握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范围,各县(市)都结合实际找准开发利用切入点,从培训、组织外出打工、表彰奖励等入手开发利用农村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打工经济”,开发农村人才,今年全州已组织输出打工人才近3000人次,大量输送到发达地区打工,使农村青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先进技术又赚到了钱,而且提升了农村人才素质。三是大力表彰农村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在开发农村人才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如元谋县委、县政府设立了“金土地”种植能手奖,表彰奖励在农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植中,取得突出成绩的20户种植能手;表彰奖励了25名农村和非公经济优秀人才,每月给予20元政府津贴。从导向上支持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勤劳致富,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从政策上支持农村种植、养殖能人形成产业龙头。四是引导、支持、鼓励农村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使农村优秀人才在专业技术协会中脱颖而出,成为带领农民学技术、用技术和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农民技术协会的建立,已成为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基地,使农村拔尖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特长得到发挥,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积极为农村人才提供服务。一是为农民评晋农民技术职称,由州科协牵头,从1989年开始组织农民参加农函大实用技术学习,州政府每年拨专款28万元资助农民参加培训,使22416名农民学到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14087名农民获得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开展“绿色证书”认证制度,从1999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及发证工作以来,全州累计培训人数达80202人,有14720人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了绿色证书,绿色证书已逐步成为种植绿色食品和外出打工挣钱的“上岗证”,成为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一种途径。三是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评定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为引导农村人才流向乡镇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为楚雄州建筑业培养了大批农村建筑人才,至今仍然活跃在城乡建筑市场上。
3、农村人才培训取得初步成效,培训工作多渠道、多形式。据调研表明,除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农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外,还有各级科协、农广校、共青团、妇联、乡党校等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在抓农村人才培训,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缓解农村急需实用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农村人才开发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农村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偏低,分布不合理。
三是对农村已涌现出的乡土人才扶持不够,引导不足。
四是对农村人才培养投入严重不足,培训工作未形成合力,农村人才职称评审认定有待规范。
四、思路和对策
结合楚雄州的实际和州委提出的“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战略,我州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应坚持“开发利用好乡土适用型人才,积极引导扶持农村拔尖人才,加大培训提高农村适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是:
(一)大力实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站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从组织上要重视,从措施上要加强,从工作精力上要倾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列上重要日程,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措施抓好抓实。要按照“开发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思路,推进农村人才成为“一人影响一家,一户带动一村,一村联动一乡”的龙头,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宽松政策和环境。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村人才
第四篇: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情况及对策研究
一、基本现状
楚雄州全州国土面积292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万亩。2002年底全州总人口253.65万人,农业人口218.74万人,占总人口的86.2%。据统计全州共有农村人才43641人,其范围包括:一是参加科协系统组织的农函大学习,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且评定了农民技术职称的14087人(高级129人,中级1038人,初级12920人);二是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了三门以上课程,取得绿色证书的14720人;三是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种植业、养殖业方面在当地形成规模的大户业主及能工巧匠、营销能手9695人(种植能手3375人,养殖能手2544人,能工巧匠2815人,营销能手961人);四是农村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5139人(本科140人,专科803人、中专4180人)。从学历结构看,在43641名农村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034人,占2.4%;中专学历5475人,占12.5%;高中以下37132人,占85%。
二、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特点
1、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一是初步掌握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范围,各县(市)都结合实际找准开发利用切入点,从培训、组织外出打工、表彰奖励等入手开发利用农村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打工经济”,开发农村人才,今年全州已组织输出打工人才近3000人次,大量输送到发达地区打工,使农村青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先进技术又赚到了钱,而且提升了农村人才素质。三是大力表彰农村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在开发农村人才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如元谋县委、县政府设立了“金土地”种植能手奖,表彰奖励在农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种植中,取得突出成绩的20户种植能手;表彰奖励了25名农村和非公经济优秀人才,每月给予20元政府津贴。从导向上支持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勤劳致富,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从政策上支持农村种植、养殖能人形成产业龙头。四是引导、支持、鼓励农村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使农村优秀人才在专业技术协会中脱颖而出,成为带领农民学技术、用技术和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农民技术协会的建立,已成为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基地,使农村拔尖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特长得到发挥,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积极为农村人才提供服务。一是为农民评晋农民技术职称,由州科协牵头,从1989年开始组织农民参加农函大实用技术学习,州政府每年拨专款28万元资助农民参加培训,使22416名农民学到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14087名农民获得农民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开展“绿色证书”认证制度,从1999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及发证以来,全州累计培训人数达80202人,有14720人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了绿色证书,绿色证书已逐步成为种植绿色食品和外出打工挣钱的“上岗证”,成为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一种途径。三是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评定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为引导农村人才流向乡镇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为楚雄州建筑业培养了大批农村建筑人才,至今仍然活跃在城乡建筑市场上。
3、农村人才培训取得初步成效,培训多渠道、多形式。据调研表明,除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农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外,还有各级科协、农广校、共青团、妇联、乡党校等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在抓农村人才培训,各级各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缓解农村急需实用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农村人才开发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农村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偏低,分布不合理。
三是对农村已涌现出的乡土人才扶持不够,引导不足。
四是对农村人才培养投入严重不足,培训未形成合力,农村人才职称评审认定有待规范。
四、思路和对策
结合楚雄州的实际和州委提出的“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战略,我州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应坚持“开发利用好乡土适用型人才,积极引导扶持农村拔尖人才,加大培训提高农村适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是:
(一)大力实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站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从组织上要重视,从措施上要加强,从精力上要倾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列上重要日程,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措施抓好抓实。要按照“开发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思路,推进农村人才成为“一人影响一家,一户带动一村,一村联动一乡”的龙头,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宽松政策和环境。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村人才
资源开发机构,农村乡土人才开发是一项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的综合性,领导机构的建立是做好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组织保障。为此,建议各县(市)应成立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协调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具体承担农村人才的开发利用,把原来无序散落在广大农村的科技推广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能工巧匠型人才、生产开发型人才、民间艺人型人才、中介服务型人才等有意识地进行培训提高,使其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和龙头。二是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使农村种养业大户形成龙头,在使用土地上给予优惠,积极支持鼓励农村人才向小城镇转移;在融资上,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农村人才解决资金需求;在税收上,符合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应及时办理减免手续;在政策上,对农村人才与国有人才应一视同仁。其所从事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项目应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实行专项扶持,农村人才符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条件、职业资格认定的应纳入国家统一进行。三是继续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协会的建立,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在使用、培养、集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作用。四是各级政府应大力表彰奖励在农村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农村人才,建议州政府设立“金土地”能手奖,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农村优秀人才,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农村人才脱颖而出。
(三)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制度,加大对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是应建立农村人才培训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州农校及各县农广校、县职业中学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将其办成主要面向培训农村人才的基地,制定培训规划,加大招生力度,根据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人才,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提升。同时要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作用,赋予培训农村人才的职能。二是应建立农村人才培训投入制度,州县乡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培训农村人才。三是充分发挥人事、科协、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开发农村人才中的职能作用,统一协调形成合力,为农村人才搞好服务。
(四)建立农村人才登记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农村人才提供平等就业的平台。一是建立农村人才登记制度,摸清掌握农村人才现状,为各级政府制定开发利用农村人才政策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实施“打工经济”,通过大量劳务输出培养农村人才。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门路,又为农村培养储备大量人才,同时也是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三是大力实施小城镇战略,吸引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从业人数的逐渐减少,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州要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带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让小城镇成为农村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利用小城镇吸引和留住大量农村人才,使农村人才尽可能地走到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位置。四是应规范农村人才职称(职业)资格认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要使农村人才的各类资格证书在社会上可信,在实践中通行,真正起到成为农村人才学识水平、能力、技能的标志,成为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建立统一、权威的农民职称(职业)资格考核晋级制度,制定一套有利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激励机制。
第五篇:广西北部湾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广西北部湾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相思湖学院07国贸5班张云斐107333070548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西南和东盟三大经济圈结合。2008年2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个地方性的发展战略一旦上升到国际发展战略的高度。北部湾经济发展得到中央的重视,提高该地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吸引外资打响品牌。
与此同时,利用外资将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前在基础设施、引资方式等方面存在对利用外资的不利影响因素,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利用外资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找准定位,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提高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
一、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前景
李廷强(2010)发展建设北部湾经济区是广西区领导集体的共识和决策,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引领下,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经济加速发展,大批产业项目集聚,重点产业园区茁壮成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李彬(2008)北部湾经济区的对外开放,如何进一步确立其发展战略、探寻其发展路径。另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背景,这些条件包括中国的经济特区、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等一系列独特的背景条件。在这些条件之下,分析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战略。
王树祥、唐琮沅(2006)探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战略问题。以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基础进行集群式发展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形态,也是构成宏观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环北部湾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也面临诸多的发展机遇。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现状
董伟(201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资的利用,如何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有效地利用外资,确保复苏后经济的良性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从生产关系角度揭示资本流动的本质.正确认识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对于把外资的利用纳入可控制的范畴、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罗智波(2009)目前我国在外资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先用好内资的前提下,我国应创造更加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保持利用外资的相当规模,丰富外资利用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水平。
杜远阳林震(2007)中国一东盟区域合作,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区域内各省区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合作,使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产业则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将拉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李晓杰(2008)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开发和开放已经上升为国家“十一五”
期间的战略规划。对此区域进行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能够客观认识该区域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相对优势和劣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何大伟(2008)分析广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并利用固内外学者对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广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定量和定性预测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周仕志(2008)广西在利用外部资本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吸收外部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 水平逐步提高, 但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 广西利用外部资本的数量少、水平低, 这样的局面已经成为广西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吴飞霞(2006)对广西多年来外商投资的数据分析表明, 外商投资在广西的发展存在规模偏低、来源地不平衡、投资领域过窄等问题, 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郭晓合、戴萍萍(2005)广西应进一步全方位扩大对区外、境外、海外的全面开放,为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通过科学考量的途径,改革、调整招商引资模式,改善投资软环境,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梁文娟(2007)我区是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会很多,尤其是资金短疑的问题。因此采取何种对蓑以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资金支持促进该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利用外资发展对策研究
黄智、袁涛(2009)提出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改善投资环境、争取投资方向的多元化和吸引外资方式多样化、加强对外资项目的管理,提高外资到位率等建议,以此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增长。
莫理宁(2007)广西近年紧抓住新兴的发展机遇,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与此同时,国内利用外资形势发生了较大转变,广西必须顺势采取应对措施
唐文琳、黄琛(2010)北部湾经济区政府投融资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该经济区项目融资的数量增长和效率提高。根据北部湾经济区政府投融资现状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投融资建议,旨在解决资金短缺,进一步发挥投融资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的促动作用,使金融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黄军勇、黄晓虹(2007)为了提高广西北部湾地区的金融环境服务水平,很有必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进驻。本文在分析目前广西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探讨一些有利于加快本地区进外资金融机构的建议。
陆阳(2007)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和建设,为广西招商引膏创造了物质紊件,格建丁一十巨大的平台。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改革招商引量体制.进一步完善招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经济区授费和建设。
杨素琳、李冬华(2008):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寻找利用外资的新突破口,为广西经济贸易的发展注入新生机。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利用外资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提出新形势下广西利用外资的策略建议。
蔡幸(2008)利用外资将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前在基础设施、引资方式等方面存在对利用外资的不利影响因素,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利用外资提出了新的挑战。
廖福英(2008)广西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更为开放创新的政策举措,构建基于
市场机制的外资政策体系。重点完善促进加工制造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外资优惠政策。
吴节(2009)从现实角度和理论角度揭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招商引资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招商引资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和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
程聪、郭旭、云倩(2009)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在吸引外资方面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本文简单介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吸引外资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其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其吸引外资的几点对策建议。
四、小节与启示
从国际投资理论的角度,结合微观和宏观投资理论,对广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当前必须加强改革完善投资环境,并从引资规划和引资模式、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才能争取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绩效,发挥外资投资效应。
目前广西自身的融资能力而言,无论从自有资金积累金融机构融资潜力、资本市场融资,还是从近年来广西利用外资水平考察,都难以支撑经济区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为此,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树立开放合作的投融资理念,为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平台,最终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同时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金融的发展概况及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北部湾金融发展的思路,提出了金融机构设置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积极引导资金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金融业务要找准切入点;千方百计吸收外资;加强与东盟各国的金融合作;加强国际融资.加快金融市场培育,拓宽投融资渠道等相关建议。促进北部湾引进资金渠道发展的多样性,为北部湾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李廷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及发展前景[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1):1-8.[2] 吕余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新西部,2009,12(24):9-10.[3] 李彬.新形势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外开放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4] 雷壁翠.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经济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6.[5] 王树祥,唐琮沅.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28(5):71-73.[6] 董伟.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外资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求是学刊,2010,37(2):60-64.[7] 罗智波.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势与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2009,(5):39-41.[8] 杜远阳,林震.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对广西利用外资的影响[J].集团经济研究,2007,(33):157-158.[9] 杨武.东盟国家改善环境利用外资现状对广西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6,(3):61-64.[10] 李晓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11] 何大伟.广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预测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30(zl):136-137.[12] 罗黎明.广西利用外资现状及提高利用外资能力的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4,(5):68-73.[13] 苏辛.探讨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金融支持问题[J].学术论坛.2007,(1):110-115.[14] 周仕志.广西吸引外部投资资本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5):51-55.[15] 吴飞霞.广西外商投资趋势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1):108-111.[16] 郭晓合,戴萍萍.郭晓利用外资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初探[J].广西金融研究,2005,(2):4-7.[17] 梁文娟.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资金问题的研究[J].当代经济,2007,(19):99-100.[18] 黄智,袁涛.外资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增长的关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4):21-25.[19] 莫理宁.广西利用外资思路转变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10):202-203.[20] 唐文琳,黄琛.北部湾经济区政府投融资模式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2010,31(4):19-26.[21] 黄军勇,黄晓虹.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探讨[J].特区经济,2007,225(10):196-198.[22] 陆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招商引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1):94-98.[23] 杨素琳,李冬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下广西利用外资的策略探讨[J].中国外资,2008,(9):188-190.[24] 蔡幸.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利用外资问题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5):43-46.[25] 廖福英.广西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J].消费导刊,2008,(9):81-96.[26] 赵合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当实行灵活的直接投资资本金结汇政策[J].广西金融研
究,2008,(12):63.[27] 吴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9.[28] 程聪,郭旭,云倩.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吸引外资现状及提高引资能力的思考[J].大众商
务(投资版),2009,(6):6-8.[29] 梁戈敏.广西外商直接投资发展问题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30(5):104-108.[30] 王修志,谭艳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投融资问题刍议[J].华东经济管
理,2008,22(8):45-49.[31] 曹晓华,农飞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发展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7,(12):12-15.[32] 袁泽,李少游.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
报,2007,24(11):25-27.[33] 莫绍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问题再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
展,2007,5(9):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