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转方式中增创发展新优势(xiexiebang推荐)
在转方式中增创发展新优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四川省南充市,紧紧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在转方式中增创发展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改造传统农业。为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南充市积极吸引龙头企业前来投资,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千万头生猪、百万担蚕茧、百万吨柑橘、百万亩速生林、百万吨优质粮油五大特色产业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主体、协会组织、金融支撑的“五位一体”运行机制,将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车间”搬进村,帮助农民破解分散经营、资金短缺、致富无门的难题,形成“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10个,带动86万农户发展致富。
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南充市紧紧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实施“项目推动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瞄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大企业、好项目招商引资,以园区聚企业,以企业兴产业;加大丝纺服装、汽车汽配、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增强产品竞争力和产业支撑作用。经过努力,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同时,积极发展商贸、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川东北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
促进民生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的,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面对被征地农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的现状,南充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从人民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事情入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持续开展“十大民生工程”和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大力推进廉租房、拆迁还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同时,将棚户区改造开发的运营收益全部用于民生项目,就地统筹实施就业、医疗、教育、文体等配套项目建设;集中财力,解决165个小区、6.5万户居民水电气欠容欠压等问题;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化解乡镇历史性债务。
加强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南充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重把好环评关,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说“不”。加强环境保护监管,运用行政、法律和舆论监督等手段制止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同时,积极加大环保投入,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城区空气质量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年日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嘉陵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Ⅲ类标准。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南充市委书记)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了强大动力。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会精神上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全会对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部署要求,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让改革开放旗帜高高飘扬,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党带领人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不懈探索强国富民之路,开辟出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道路,创造了一个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的体制,形成了一套为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而提供根本保障的制度,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正是在这些意义上,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成为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广东人民对改革开放体会最切、情感最深。广东伴随着改革开放起飞、壮大,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省跃升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3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广东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作出的改革开放决策是英明、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历史也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总书记去年岁末视察广东,对广东深化改革开放寄予厚望,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窗口作用、试验作用和排头兵作用,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希望广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为广东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广东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在新的起点上更进一步,必须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明确新阶段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用改革开放增添发展动力、增创发展优势。胡春华书记日前在省委召开的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要做到三点:一要继续解放思想。切实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打开解放思想的总开关,以对党的事业、对全省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使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二要加强调查研究。要在吃透中央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全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开展调研,提出深化改革的具体意见。
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谋划和推动改革,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共同推进改革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三要对我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具体部署。要坚持从大局出发,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突出抓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统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使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增强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合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深化改革中自我完善和继续发展。但是毫无疑问,改革也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今天的改革更多遭遇“众口难调”的困扰,如何确保效率与维护公平,如何鼓励竞争与保障底线,如何尊重差异与凝聚共识,各种关系对立统一于一体,对我们的工作构成种种挑战。全省上下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全会明确的改革总目标充满必胜信心,努力聚合改革正能量,争创广东发展新优势,开拓广东工作新局面。我们相信,改革开放的伟力充分激发出来,广东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姜异康:努力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山东拥有的又一个国家战略。为做好这一工作,我和省里的领导同志注意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近一年来,我先后到沿海7市、30多个县(市、区)和120多个基层单位实地调查,召开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座谈会30多次。我们有条件、有信心通过创造性的模式、路径、载体,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今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山东拥有的又一个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山东的干部群众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围绕如何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我和省里的领导同志注意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近一年来,我先后到沿海7市、30多个县(市、区)和120多个基层单位实地调查,召开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座谈会30多次。今年初,省委、省政府组织35个省直部门开展了12个重大问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央关于发展海洋经济重大战略决策的认识,感受到了蓝色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结合实际就深入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工作研究和指导。
抓住机遇深化思路,谋划蓝色经济大发展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一项紧迫任务。我们注意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摸清省情,科学谋划,着力推动战略规划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认清大势,把握内涵,凝聚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共识
21世纪是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当前,沿海国家纷纷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抢占海洋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产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山东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机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引擎,对于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调研中,大家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意味着思想观念要有重大转变,发展思路要有重大创新,生产力布局要有重大调整,发展环境要有重大完善。因此,既要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又要充分认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立足省情,找准优势,增强建设蓝色经济区的信心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在发展蓝色经济、服务全国大局中肩负重要责任,也有着独特优势
和良好条件。一是区位资源条件好。山东半岛是全国最大的半岛,有3345公里的陆地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生物60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53种。二是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山东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集中了全国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员,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个。三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山东有国家一类港口24个,青岛、烟台、日照3个亿吨大港,去年全省港口吞吐量8.6亿吨。四是经济支撑能力较强。山东经济基础比较雄厚,蓝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2010年,蓝色经济区域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占全省的47.5%;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09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蓝色经济区充满了期待,干事创业积极性高,精神状态好。我们有条件、有信心把这些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通过创造性的模式、路径、载体,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广泛动员,重在实干,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尽快开局起步
为了使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我们先后召开十多次专题工作会议,组织各级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吃透国务院批复意见和《规划》内容。随着工作的推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领导小组进行整合,强化职能、统一决策,沿海各市均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把科学规划摆到突出位置,组织力量先后完成了1个总体规划、7个区域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构成了科学配套的规划体系。在工作推进上,突出实效,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督促措施。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现场观摩会。今年9月,开展了蓝黄两大战略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分3个组到9市100多个现场检查了园区、企业和重点工程实施进度,引导各地集中精力抓落实、见效果。
从调研和督促检查情况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形成了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各地思想统一,勇于创新,站位比较高,思路比较新,抓得比较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蓝色经济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正加速释放。今年上半年,该区域实现生产总值10430.1亿元,增长11.7%,占全省的47.7%;1-8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9.4%。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
在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
注重科学布局,统筹协调联动,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沿海7市51个县(市、区),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3315万,全省其他地区为规划联动区。围绕规划确定的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四大功能定位”,我们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了
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在主体区,按照“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具特色的经济功能区和重要城市群;在联动区,打造海洋产业联动发展平台,与主体区互为促进、融合发展。把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十二五”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从区域布局、政策扶持到工作安排,都充分衔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国家战略,但又有内在联系,我们注意将两大战略实施统筹考虑、紧密衔接,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在实施蓝黄两大战略的同时,充分发挥胶东半岛优质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快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积极推进国家确定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加快省会建设,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准的沂蒙革命老区参照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加快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
瞄准高端突出特色,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产业发展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我们必须依托现有优势和发展基础,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上,按照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品牌化要求,调整优化海洋渔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现代远洋渔业、滨海特色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创建全国重要的出口海产品安全养殖区。在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上,坚持自主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基地、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优势产业集群。在海洋第三产业发展上,着重培育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涉海商务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海洋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强化载体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创平台支撑新优势
项目落地,产业发展,需要有载体承接,形成辐射带动。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在载体建设上抓了四个重点。一是抓一批重大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今年先后在北京和香港、台湾举行了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加快现有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谋划启动一批重点项目。2010年,区内已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接近400项,总投资1.15万亿元;今年又筛选总投资5255亿元的126个项目。二是抓园区转型升级。蓝色经济区范围内有省级以上园区68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6个。我们积极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园区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鼓励符合条件的园区扩区和区位调整,探索不同园区之间合作交流、政策叠加和区域整合的有效方式。三是抓特色板块。谋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功能板块”,集中培育成为若干“高地”。在青岛西海岸,着力打造东北亚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国际期货交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自由贸易港区、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滨海旅游度假区。在潍坊滨海,着力打造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和蓝黄“两区”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威海南海,着力打造滨海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四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陆海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建设体系、安全清洁的资源保障体系、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目前,沿海港口68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机场、铁路、公路、水利、重大电源等项目开始发挥作用。
科学开发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增创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是科学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也必然是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过程。按照规划对海洋空间的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和开发方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完善了集中集约用海管理体系。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加快建设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节能工程,积极创建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和城市,打造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建立健全海陆污染同防同治联动机制,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组织实施了一批海、湾、岛、岸、滩生态建设工程,改善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打造人才高地,增创科技人才新优势
发展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总体水平和海洋强国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海战略,以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目前,山东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依托青岛科教优势和国际影响力,谋划提出建设“蓝色硅谷”,未来5年打造4个海洋科技功能区。与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4年投资4.5亿元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加快建设几所高水平、体现海洋科技特色的工科院校,在沿海7市规划建设一批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创新合作模式,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了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制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泰山学者”、“万人计划”、创新团队等重点人才工程,打造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用足用好政策,支持先行先试,增创创新发展新优势
鼓励各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工作创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增添动力和活力。为切实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其发挥出最大效应,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政策,逐项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明确责任主体。加强了与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海洋局等10多个部门签订了省部合作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18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拿出2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蓝黄两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撬动其他资金的投入。设立了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初定为300亿元,首期募集资金规模不低于80亿元。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组建了山东海洋投资公司、山东海运公司和山东能源集团。
不断探索创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由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时间还比较短,许多工作有待深化,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调研中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规划》确定的一批重点特色园区,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聚集度还不强、层次还不高、特色还不够突出;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管理体制、发展机制还不够活,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还不够强,科技型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政策落实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策优势效应还没有充分体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港口整体合力和优势不够明显等。结合调查研究,我们对进一步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形成了几点思考。
⒈思想认识水平要再提升
针对当前思想认识实际,要做到“四个更加”,即更加自觉从全局高度认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站在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找准定位,主动呼应,主动对接,主动融入,加快推进;更加深刻认识蓝色经济区建设给山东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抓关键,出亮点,见实效,真正把机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更加清醒看到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更加主动地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勇于创新创造,大胆探索实践,拓展发展新空间。
⒉主题主线要再突出
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做到“四个加快”,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海洋科教资源较为富集的优势,推动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⒊规划实施力度要再加大
围绕规划实施,要着力抓好“五个突出”,即突出抓好产业园区建设,抓紧研究出台现代海洋示范园区建设和管理办法,促进各类园区转型升级;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海洋优势产业重大项目,保持投资强度,增强项目建设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省际、区际和环海大通道,统筹规划港口发展,优化整合资源,建设港口集疏运体系;突出抓好未利用地开发和集约用海,加快修订海洋功能区划,抓紧开展未利用地开发和管理试点工作;突出抓好建设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⒋组织协调要再强化
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组织协调作用,健全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督促检查,实行严格考核,完善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沿海和内陆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劲”,搞好衔接配合。鼓励山东中西部地区参与蓝色经济区建设,积极支持,全面对接,协力发展,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第四篇: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转变发展方式增创发展优势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转变发展方式增创发展优势;一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共创两岸关系更加美好未来;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民惠民;切实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把殷切期望化为前行动力。
学习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进福建发展海西建设步伐
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
——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是全省干部群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归结起来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希望福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机遇意识,牢牢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指导、推动福建加快发展的宝贵良机,乘势而上,积极作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抢抓机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八闽城乡的每一个巨大变化,海西建设的每一次长足进步,无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如今,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战略决策和国务院《意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刻。机遇稍纵即失,发展时不我待。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既是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全面指导,更是对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强力推动。我们要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看到成绩,也看到差距与潜力,增强信心,增强紧迫感,以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敢于突破,勇于超越,勇于先行先试,使推动发展的视野更宽,办法更多,胆子更大,步子迈得更快。只要是有利于发展,一切创新、创造,都应大力支持,都应大胆去试。
抢抓机遇,要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对照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紧密联系自身实际,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细化完善工作举措,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当前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快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做好规划,科学确定平潭开放开发的功能定位,务求在先行先试上取得突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加快培育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思想是否解放,解放到什么程度,最终都要看行动。抢抓机遇,用好机遇,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必须立足真干实干,以务实的作风推动工作落实。要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求真务实,改进作风,真正树立“实干是真功夫、落实是真本事”的理念,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而不是一级说给一级听,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干劲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敢于负责,敢抓敢管,认真履职,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胡锦涛总书记对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寄予厚望,对我们既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嘱托。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勇于担当历史重任,动员和团结广大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中实干真干,拼搏进取,把福建发展好,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好,让党中央放心,让总书记放心。
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强调,福建要增创发展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就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历时已有一年多的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那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就我省来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在要求,也是从我省资源禀赋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转变刻不容缓,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形势要求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觉性,有时还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下大决心花大气力调整结构、优化产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壮大实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国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加快转变就要积极突破。既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部署,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又要把握重点,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时提出的“五个着力”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推进。
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围绕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最大限度发挥投资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加快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布局。密切跟踪国际产业的发展方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善于扬长避短,切实把我省生态、港口、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支撑。我们要把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开展自主创新,力争在一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上实现突破。构建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做好“三农”工作,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综合改
革建设试点,加快培育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好,发展才能持续。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抓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精心保护好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活力、动力所在,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国企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加强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重要讲话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勇于攻坚克难,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国务院《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努力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是职责所在。
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与人民群众共度新春佳节,这本身就是感人心怀的爱民亲民之举。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里,对民生高度关切,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扩展经济发展的内涵、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如何切实做好?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要以“四个继续”为重点,即在继续优先发展教育、继续扩大就业促进创业、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相关政策,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就业乃民生之本。扩大就业,需要通过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通过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等,统筹做好就业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要在政策制定与制度安排等方面,着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人各得其所,施展才干;
社会保障为群众“遮风挡雨”,解百姓燃眉之急、后顾之忧。我们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在城乡社会养老制度、低收入群众帮扶救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住房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扎实做好维护稳定各项工作,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要加强基层建设,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提升基层建设的工作水平;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落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平安建设。
帮助和支持老区人民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也是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在政策制定及资金投入等方面,扶持帮助老区又好又快发展,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老区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我们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壮大经济实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不渝地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推进为民惠民政策的落实,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我们的发展事业就一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一定能够凝心聚力,共同加快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
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
——四论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充分利用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优势,建设两岸交流沟通平台,推进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加强同台湾基层民众的交流交往,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积极的贡献。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一要求,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发挥更大的作用。福建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闽台间有着深厚的“五缘”渊源。近年来,我省积极把握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抓住中央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在促进闽台产业对接、加强台商投资区建设、推动“海峡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经贸合作更加深化,交流交往更加密切,平台作用更加凸显,在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是中央部署的战略任务,是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重大使命,是全省干群应该肩负起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按照中央对台工作的决策部署,发挥优势,积极探索深化闽台经贸、文化等多领域交流合作的新途径、新形式、新举措。
发挥优势,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重在营造良好环境,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凡是对广大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我们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办,并且说到做到。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来闽探亲旅游、交流合作,在闽定居生活、置产置业。我们要继续围绕中央对台工作部署,努力构建长期稳定的闽台合作机制,在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创业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切实维护台湾同胞的合法权益,把台湾同胞共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热情保护好,使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从中受益,不断发展壮大支持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
深化闽台交流合作,必须发挥福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把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与做好对台工作有机统一起来,敢于先行先试,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抓住台湾产业加快向外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争取和积极承接一批台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到我省落户,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加快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抓紧规划,科学确定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建设区域开发,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以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为指导,力求在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经贸、文化、人员往来、平台载体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增强先行的动力和活力。继续办好海峡论坛,突出民间性、社会性、广泛性,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打造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闽台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我省有责任、有条件、有优势、有基础。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上来,先行先试,积累新鲜经验、形成有效机制、争取更大突破,努力打造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推动两岸同胞大交流、两岸经贸大合作、两岸关系大发展,以实际行动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弯道超越增创洼地崛起新优势
滨海:努力以弯道超越争创洼地崛起新优势
4月25日,春光明媚。站在滨海港大堤上远眺,三艘大型搅吸式挖泥船发出“轰隆隆”的机鸣声,将海里的泥沙吸起通过长长的管道送到纳泥围埝区,这是中电投滨海港煤炭码头一期工程的施工现场。作为储配煤中心项目的基础工程,这里要建设1个10万吨级和1个7万吨级煤炭卸船泊位,1个3.5万吨级和1个5万吨级煤炭装船泊位,2个1000吨级内河装船泊位,还有煤炭堆场等,预计2014年底前建成。
今年以来,滨海县以“五大会战”统领全年的各项工作,一季度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92亿元,同比增16.9%,税收占比达80.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485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15.3%;工业投资38.5亿元,同比增22.7%,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五大会战百日竞赛”推进会上,滨海县委书记、县长李逸浩说:“市委朱书记在滨海调研时对滨海发展提出了‘弯道超越、跨越发展、洼地崛起’的目标定位,是我们在较长时期内必须坚持的目标定位。全县上下要紧紧围绕这个定位,保持激情,争先进位,跨越赶超,确保月月都有新进步、季季都能迈大步,努力以弯道超越争创洼地崛起新优势。”
“百日竞赛”提振干群精气神
4月10日,滨海县举行了“五大会战”百日竞赛推进会,23个先进单位从县委书记李逸浩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印有鲜艳红旗的奖牌。在第一阶段的考核中,这23个单位夺得红旗,作为保旗单位,他们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将再接再厉、奋力拼搏保排头,夺旗单位在表态发言中更是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奋力赶超夺红旗。
“我们不怕困难,但是一定要有战胜困难的办法;我们不怕落后,但是一定要有奋发争先的勇气。”滨海县时刻牢记上级领导的嘱托,通过组织“五大会战(会战项目建设、沿海开发、城市建设、城乡统筹、民生工程)”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发展、洼地崛起”的奋斗目标,并以五大会战百日竞赛活动,转变干部作风,提振工作状态,以输不起的危机感、等不及的紧迫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确保实现“双过半”各项目标任务。
在“五大会战”百日竞赛中,滨海县把各镇区、各单位分成五个组开展竞赛,比招商引资,看谁突破重大项目成绩好;比项目建设,看谁组织推进工作进度快;比主要指标,看谁进位争先成绩优。主要考核竞赛期间实施项目建设、沿海开发、城市创建、城乡统筹、民生工程等五大会战类项目新增的固定资产实际投入量,以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同时成立了“五大会战百日竞赛”指挥部,负责整个活动的统筹协调和督察推进,下设分指挥部,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推进活动,及时会办解决活动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来到江苏华荣橡胶机械有限公司建设现场,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工人们抢抓当前晴好天气,打足人员机械,全力保障建设进度。公司位于县工业园北区,主要生产各类规格的机械式硫化机、液压式硫化机等,总投资5亿元。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进入4月份以来,我们积极投身全县项目建设会战百日竞赛,瞄准6月份试投产的既定目标,全力做好协调配合工作,督促施工单位保质保量,大赶快上,全力加快建设。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后,可实现年销售8亿元,税收4000万元。”
特色产业拉动经济快发展
在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锦翔化学助剂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500亩,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亚太地区最大的脂肪胺、表面活性剂生产企业——飞翔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目前,投资4.5亿元的一期项目全部
投产达效,从去年7月份进入试投产以来,已经陆续接到了10多份欧美订单。全部建成后将为国内最大的塑料和橡胶助剂生产基地。”由于园区优质的生产环境与快速、高效的菜单式服务,让飞翔集团高层在锦翔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后,决定追加投资5亿元,收购滨海恒盛化工有限公司项目,并将集团30亿元的飞翔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落户在此,计划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东部沿海地区年销售超7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园。
滨海抢抓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大发展机遇,选准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产业发展特色项目,提升滨海产业发展的层次。坚持招引“龙头型、基地型、品牌型、科技型”重大项目,从项目的市场前景、科技研发能力等方面考量项目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实现投入的有效性,引领拉伸加粗产业链条,做大经济总量。目前,全县42家新材料企业中,2012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就有15家,上市公司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骨干企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如今,滨海流体装备产业园顺利通过中国通用机械协会评审,正式升格为“国家级流体装备产业基地”,正以其风声水起的发展态势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关注。滨海沿海工业园专门成立了新医药、新材料两个产业招商局,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集中优势资源,扎实推进新医药、新材料产业两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让新特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弯道超越的强劲动力。
“十送群众”服务社会大民生
4月22日,滨海县东坎镇中心医院在三里社区开展“进百村 访千户 暖万民 送健康 ”的活动。专家们免费为社区党员居民量血压、检查血糖、B超检测,查体看病。还就怎么预防食物中毒、结核病防治知识、麻疹的症状和预防、碘缺乏病防治等开展健康咨询、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受到了广大社区党员居民的一致好评。
今年初,滨海县以一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实施“进百村、访千户、暖万民”千人行动计划的意见》,在全县实施“进百村、访千户、暖万民”千人行动计划,分类组织各级党员干部、专业人才深入基层一线,成立10个“百人专业服务组”,开展“十送”活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将“十送”作为密切与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并把这项活动贯穿全年。
“十送”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百名机关干部送政策,帮助后进村选优配强“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发展富民产业;百名政法干警送法律,排查社会矛盾,实施法律援助,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百名骨干教师送知识,蹲点支教,送课下乡,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百名医师护士送健康,开展义诊咨询服务,对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行康复指导;百名文艺人才送文化,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百名农科行家送技术,集中授课培训,现场指导促进农民增收;百名建设人员送项目,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百名窗口标兵送服务,提供行政审批、证照办理等服务;百名银行职员送信贷,提供信贷服务和信贷咨询;百名爱心人士送温暖,对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援助、医疗救助、办理城乡低保等服务。
滨海县加快改善民生,夯实发展基础,围绕“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大力推进十三类、40件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六大类、60个民生项目建设。一季度,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500套,建设安置房3万平方米;“关爱工程”加快实施,镇区敬老院建设不断加快,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自然增长机制已经建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启动,组建了滨海水务发展公司;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业人口参合率继续保持100%,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扩大到二十类、25个病种;校安工程全面铺开,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特色产业带动谋划新优势 项目突破积蓄后劲促发展 民心工程激活发展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