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发展方式——为湖南旅游赢得竞争新优势
转变发展方式——为湖南旅游赢得竞争新优势
胡 金 文
初夏江南,百花争艳。湖南各大旅游景区游人如织,一片兴旺。全省旅游饭店客房需求量价齐升,旅游客运车辆供不应求。元至五月,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68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4%。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调查指数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湖南旅游业在去年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今年更是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转变发展方式——为湖南旅游赢得竞争新优势。
眼光更远——
把握发展大势,创新思路促转型。
“旅游业也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湖南旅游发展的整体竞争力”,这是湖南省旅游局长杨光荣在年初学习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时,对全省旅游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去年,湖南省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099亿元,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登上了新台阶。但湖南旅游人深知,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国旅游业得以全面恢复,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全国旅游业发展风起云涌的新形势下,湖南旅游业以往确立的发展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保持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速度,是摆在湖南旅游决策团队面前的重要课题。
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为湖南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为指导,湖南旅游决策团队经过认真学习和研究,结合当前湖南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新形势下旅游业转方式、促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即通过改革创新,抢抓机遇,逐步推进旅游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低端建设向高端拓展、由资源耗费向低碳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由普通接待向优质服务、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由产品促销向品牌营销转变。按照旅游发展全球化的理念,瞄准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潮流,加快推进湖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既要大力推进旅游业本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要发挥旅游业的优势,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出贡献。
力度更大——
推进六大举措,谋划竞争新优势。
面对机遇和挑战,湖南旅游人以敢为人先的豪迈气概全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不以小而不为,不以难而不克,行动快,措施硬,力度大,成效喜人。
一是改变旅游发展年度考核办法,降低数字考核指标,促进旅游工作重心转移。在2010年初对全省各市州2009年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的项目中,取消了对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计划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项,只保留对旅游接待增长率的考核,降低了数字考核指标在总体考核项目中的比重。另外增加了对各市州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调查指标的考核项,并公示了全省各市州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这一减一增的变化,在全省各地引起很大反响,有效促进各市州旅游业发展由追 求产值指标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型,自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二是创新旅游项目管理机制,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继续强力推进“251”项目工程,即重点支持20个省级旅游重点项目,50个市级旅游重点项目,100个县级旅游重点项目。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旅游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建立旅游项目动态信息库和旅游项目动态考核及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全省旅游项目和旅游企业结构。以旅游发展规划为总揽,加强旅游各要素项目聚群建设,打造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复合型旅游转变的基础条件。以提升旅游消费各环节生产力水平和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推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向优势景区、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形成现代旅游业核心发展区域。再通过其辐射扩张作用,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区域旅游业发展,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整体规模。张家界、南岳、韶山、凤凰等地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成效已初步呈现。
三是倡导低碳化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企业节能减排,为建设“两型社会”做贡献。为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长沙市于去年在全国率先决定全市各宾馆、酒店、招待所等旅游接待单位不得免费向客人提供一次性日用品,以减少一次性日用品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举曾引起旅游全行业较大争议,但最终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和拥护。在湖南省旅游局的支持和倡导下,长沙市的先进经验在全省多个旅游城市得到推广。与此同时,湖南省旅游局还在全省饭店行业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创建绿色旅游饭店活动,积极推进“油改气”、中水净化和废热回收利用工程,推广使用节能灯泡和无磷洗衣粉。目前,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已成为旅游企业 和广大游客的自觉行动,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今年上半年,全省旅游星级饭店总收入同比增长率将达到12%,但物耗成本反而降低3%左右。
四是改进旅游促销方式,强势推广“锦绣潇湘、快乐湖南”品牌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今年上半年,湖南致力开创旅游宣传推广新局面,着力推进旅游促销由产品推介向品牌营销转变。以政府主导,企业跟进,多方联动为运作模式,通过大报、大台、大刊、大节、大会等载体的传播力优势,在境内外强势推广“锦绣潇湘、快乐湖南”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以新的创意持续开展了“湘景、湘游—湖南人游湖南”,“湘景、相约—中国人游湖南”,“湘景、相邀—外国人游湖南”,以及“体验高铁梦幻之旅”、“看世博 游湖南”等系列旅游促销活动,全省十四个市州以“大长沙”、“大湘西”、“大湘南”三大旅游板块形式整体亮相,向国内外游客全面展示了湖南景色优美、交通便捷、服务优质、快乐无限的旅游新形象,极大地提升了湖南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是转变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实施旅游标准化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规范发展。湖南大力实施旅游标准化发展战略,有效推进旅游工作由行业管理型向产业配育型转变。在全面贯彻实施旅游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积极推进旅游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并在今年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旅游服务 经营基本条件》、《乡村旅游服务 星级评定准则》、《乡村家庭旅馆 基本条件与评定》、《旅行社星级划分与评定》等四个旅游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实施。湖南省旅游局相继召开了旅游地方标准发布会,贯彻落实湖南省旅游地方标准工作会,隆重举行了全省首批星级旅行社,旅游家庭旅馆以及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旅游购物示范点授牌仪式,并在《中国旅游报》、《湖南日报》等媒体公示了相 关旅游企业名单。湖南旅游地方标准的出台和实施,规定了行业准入条件,明确了企业努力的方向,给予了游客知情权和选择的空间,提供了管理监督的依据,创新了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对于进一步规范旅游相关行业的建设与发展,维护旅游市场良好秩序,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六是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和促进旅行社做大做强。为进一步发挥旅行社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湖南省旅游局改革以处罚为主的旅行社传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旅行社兴则旅游业旺”这一旅游发展规律,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的若干意见》,出台十六条具体奖励扶持措施,促进旅行社做大做强,《意见》指导思想明确,涉及内容全面,扶持措施具体,方便实际操作。既是旅游管理部门引导和促进旅行社企业做大做强的具体措施和有效手段,又是旅行社企业完善管理、发展壮大的发展目标和行动指南。《意见》的出台,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了国家旅游局的高度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全省旅行社开拓进取、做大做强的工作热情。
责任更重——
服务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天地宽。
“湖南旅游业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充分发挥好旅游业在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促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湖南省旅游局2010年旅游工作总体思路明确提出要“服务发展大局”,充分体现了湖南旅游人心志高远、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的精神。
启动“3521”创建工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丰富旅游供给,保护旅游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 挥旅游业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湖南旅游局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200个“旅游特色名村”、10000个“乡村旅游区(点)”的宏伟计划,即“3521”创建工程,并报请省政府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和省旅游局长任常务副组长、省直相关厅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以加强政府主导,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推进创建活动的开展。“3521”工程因其直接惠民惠农而得到了全省各地的积极响应。岳阳平江县、长沙靖港古镇、吉首乾州古城、益阳“三湘第一村”等一大批旅游先进县、镇、村正在抓紧完善和积极申报。目前,“3521”工程创建标准在抓紧制定之中,相关工作正按计划有序展开。
举办首届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促进城乡旅游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湖南旅游局计划在2010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首届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利用湖南国际旅游节这个品牌节会平台,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网博会,旅游商品博览会优秀参展商品评选等活动,重点展示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文化艺术品、旅游食品、旅游服装、旅游时尚用品、酒店用品、园艺设备、游艺设备等全省九大类特色旅游商品和省内部分旅游景点、旅游饭店、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展示、宣传、推介全省最富市场潜力的旅游商品,推动全省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繁荣和活跃旅游商品市场,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区居民和涉旅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
搭建旅游校企对接和人才招聘公益平台,发挥旅游业在“促 就业、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去年,湖南省旅游局率先在全国成功举办旅游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今年3月27日,湖南省第二届大型旅游企业人才招聘会在长沙隆重举办,全省40多所旅游示范院校、150多家旅游饭店、100家旅行社、50个旅游区(点)和部分外省旅游企业共470多家旅游企业进驻招聘会场,共提供了11184个工作岗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社会待业青年约4万多人次进场应聘。有近万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或签约,18968人填表登记,45725人进场咨询和观摩。为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促就业、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湖南省旅游局决定自今年开始,将人才招聘会工作常态化,定于每年三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六举行,争取成为旅游人才招聘会的一大品牌,以进一步搭好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院校(系)、旅游企业三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选拔旅游行业急需的各类人才,既为广大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渠道,又为做大做强湖南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展望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湖南旅游业,潜力巨大,影响广泛,在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湖南旅游业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湖南省旅游局行业管理处 联系电话:***
第二篇:长江游轮旅游转变发展方式
游船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长江游船在三峡旅游逐渐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江游轮产品已经从三峡区域向万里长江推进,预计今后长江游船产品将会形成短、中、长线产品多样化的特征。
长江游轮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人们追寻高雅时尚生活和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但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长江游轮旅游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
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
1.游客需求的多样化已使传统的长江旅游产品难以为继。从旅游方式来看,目前的三峡游船产品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人们在经历观光旅游阶段之后,市场逐渐进入到个性化、休闲化时代,度假性旅游在蓬勃发展,而游船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长江游船在逐渐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方向发展,长江游轮产品已经从三峡区域向万里长江推进,预计今后长江游船产品将会形成短、中、长线产品多样化的特征。
2.功能单一的小客位游船已难以适应市场需要。长江游船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提供食、住为主要功能,客位数大都在200个以内。但在三峡库区形成后,传统的长江游船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迫使长江游轮旅游从单纯地追求数量规模的外延扩张型发展模式,转变到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上来。单个游船客位数不仅可以发展到300多个,而且要更加注重娱乐功能和消费功能,目前投入营运的“长江壹号”、“世纪之星”等游船功能齐全,适应了市场需求。
3.传统的长江游船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长江旅游实行完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埃及尼罗河游轮旅游、俄罗斯伏尔加河游轮旅游实行的则是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即政府有统一的行业管理政策,有集中归口管理的部门,游船审批与市场发展相匹配,实行总量控制;行业管理精细,经营相对集中。产业政策分散,无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游船审批过滥,行业管理粗放,经营各自为政,是制约长江游轮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长江游轮转变发展方式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长江三峡旅游是典型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头领导和经营、复合型的旅游产品。由于市场监管不力,行业管理滞后,导致市场经营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整体和局部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不同单位之间、沿岸之间各自为政。
因此,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归口长江游轮管理,建立统一的经营平台,使其经营环境更加有利于调动和发挥长江游轮企业自身的积极性,这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行业主管部门更好地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市场推手问题。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也可以说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是企业。但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市场推手,应该是政府。首先是要给予政策支持,包括制订长江游轮产业发展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税收政策。例如,对长江游轮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在控制污染方面的投入,可以考虑给予财政补贴。其次,明确限制性法规,比如对长江游轮企业申请新的运力,必须建立新建运力审批,并归口由长江船东协会具体负责(可在协会下设立游轮分会),对运行时间较长、船体结构已不符合长江游轮新规范的老、旧游轮,应进行淘汰。再次,要严格政策的落实,如,对违反规定在长江上进行污水排放的游轮,不仅要采取征收高额补偿费的惩罚措施,而且还要责令游轮企业限期安装污水处理装置予以改正,同时还要对违规审批的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进行修订,使其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既有引导作用又有监督控制作用,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实施途径问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核心是要靠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为什么一直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究其原因:一是长江游轮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氛围,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政府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如自主创新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成果奖励、提高有功人员待遇、税收支持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定相应政策;三是缺乏相应的保护力度。如企业对游轮的知识产权,包括游轮的商标、徽记、标识、名称、线路等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政府应支持先进,限制落后,引导企业主动自主创新、靠新技术和高质量增强竞争力。
三峡大坝水位提升后,长江游轮企业正大力开发新型标准化系列游船,而船舶污染是一个大课题。为了实现防污染目标,在实现途径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技术推动、政策扶持、加强管理等。
三、未来的主要发展战略
一要大力推进长江游轮船型标准化、大型化,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提升长江游轮旅游的生产力水平。要出台相关政策,并充分运用《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政府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和地方配套资金的运用机制,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积极推进现有船型比选和适应发展需求的标准船型研发工作;增量投入,计划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投资建造载客280-350人的长江第四代游船,到2020年长江干线运输船舶实现标准化、大型化和系列化的目标。
二要着力优化游轮运输生产结构。要结合长江干支流的特点,逐步形成市内夜游轮、重庆到宜昌的支线游轮、重庆到上海的全线游轮及长江游轮与海上游轮相对接等不同的生产运输结构,促进游轮形成专业化运输体系;整合航运企业经营资源,鼓励和引导大型游轮企业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集约化、网络化的游轮生产运输,提高单船效率和效益。
三要优化长江游轮码头布局。积极推进上海国际游轮中心、武汉中游国际游轮中心和重庆上游国际游轮中心建设,重点发展丰都、巫山、奉节、秭归、荆州等沿江主要港口游轮码头,使之成为综合性的专业化、现代化港区,并不断推进码头功能旅游化、综合化、配套化。
四要从政策导向上入手,在船舶标准、能耗指标、机型选择、污物排放、环保建材使用、防污染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提高长江游轮企业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水平,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绿色长江旅游,促进和谐长江建设。
五要更新发展理念,统筹把握长江游轮旅游与长江沿岸城市旅游综合体系的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游轮旅游服务质量,努力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和舒适、便捷、个性化的游轮旅游公共服务,让长江游轮旅游成为客户的满意选择和人民群众喜爱的出行、旅游方式。
六要积极培育长江游轮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大长江游轮二次消费力度,通过加强领导、系统开发、整体推进、规范管理、政策配套等措施,增加游船二次消费效益贡献。同时还要集中优势资源对涉外游船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打通低成本融资渠道,从而实现“一个带动(带动其他旅游产业发展)、三个延伸(实现向景点和旅游接待延伸,向地面旅游业务延伸,向全程入境自联
业务延伸)”。
第三篇:加快转型发展 打造新竞争优势
加快转型发展 打造新竞争优势
耕耘金融事业33年,张建国对行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判断力。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以来,带领建设银行以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取得丰硕成果。在谈及新常态下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时,张建国行长认为必须立足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与国家各项战略导向保持高度一致。以转型发展打造市场竞争的新优势,为改革助力“保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2015年新年伊始,中国银行业改革与转型话题持续深度发酵。2014年民营银行破冰的“鲶鱼效应”尚未完全显现,“互联网+”思维乘着“两会”的东风强势逆袭,大有加快转变银行业经营理念与竞争格局之势。与此同时,酝酿20余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在即,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或超预期。多重挑战“不期而遇”,并发而起,新常态下的中国银行业何从发力,如何于挑战中寻机遇,从转型中找发展,打造市场竞争的新优势?近日,带着上述问题,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
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在即
银行业须加快审慎经营转型
本刊记者:2015年3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公布,并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一项酝酿已久的金融改革制度,您认为此时推出会对银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建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建立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于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存款人角度看,这一制度的推出将改变储户“政府隐性担保、存款无风险”的传统意识,使大家更加关注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选择较为安全的金融机构。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将强化其风险意识,促使各金融机构更加理性揽存、稳健经营。
从金融稳定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有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构建存款类金融机构市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从银行业市场格局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存款人对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银行的信心,为其加速发展创造公平适宜的外部环境。
从深化改革的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一方面将打破商业银行存款无风险、难以破产退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使其真正成为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为加速乃至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业利润产生的影响有限,但短期内为存款人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建设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存款保险制度,积极维护客户利益,确保稳健经营持续发展,为促进金融稳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本刊记者:今年两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最后要放开,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或许打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窗口。您认为当前实现利率市场化还面临哪些问题?
张建国:2014年11月至今,人民银行已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已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在改革过程中,会伴生三个问题:一是银行存款成本上升问题,进而推动全社会融资成本上升或居高不下。二是银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三是风险偏好变化与信用风险爆发的几率增加。
为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首先应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其次应强化融资主体自我约束,增强利率敏感性。要强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增强利率敏感性。要弘扬契约精神,营造诚信环境,强化民营企业信用约束和社会责任,对恶意逃债、赖债行为加强法律制裁。要强化居民风险意识,追求高收益必须承担相应的高风险。此外,还应提高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创新利率风险对冲工具。
“一带一路”提速人民币国际化
国家战略催生银行业转型新机遇
本刊记者:不久前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到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并指出要强化金融合作。这将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张建国:“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常态下构建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实施,自贸区建设加速进行,高铁核电等优势产业进军世界,中国这艘千年前就已乘风破浪、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船再次扬帆起航,驶向广阔大洋的姿态已渐清晰。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势必融合到这一战略框架及其所衍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支持下,“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在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经贸往来,西部和沿海特色产业等方面快速发展,将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大量而稳定的业务机遇。首先,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带动经济较薄弱的西部地区,形成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逐步将内陆沿边地区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拉动特色优势产业、海洋经济、能源产业的发展。其次,我国在基建、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通过“一带一路”的跨国合作,能够助力国内优势产业“走出去”,在全球树立品牌,并消化国内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因此,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产业转移等领域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战略的实施能够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提供融资新渠道,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推动地区金融合作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去年年底,建设银行去马来西亚筹建分支机构,我们看到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非常欢迎“一带一路”战略,他们都很希望“一带一路”战略能带动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契合各国的共同需求前提下,减少壁垒,推动人员和经贸往来,激发经济活力和合作潜力,将在经贸合作升级、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等方面为我国银行业带来新市场、新路径。
本刊记者: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出台,亚投行也将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平台,其与丝路基金的设立必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请您谈谈对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看法?
张建国: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经济金融与全球经济金融必将进一步高度融合,人民币国际化已成大势所趋。目前,人民币在海外市场的结算量、保有量已经很大,并且仍在扩大,但人民币在境外作为世界货币的基本功能尚未得到应有体现,应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民币“能出去、愿持有、用的多”的吸引力问题。
一是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这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基本前提。短期可以保持人民币汇价双向波动,但长期应维护币值稳定,这样才能增强国外境外持有人民币、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并不断增强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
二是要利用我国在大宗商品进口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人民币计价和人民币清算。在部分大宗商品交易中,尽可能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时机成熟时,还要推广至其他领域。
三是要提升对外输出人民币的能力,优先推进单边资本项下可兑换。一方面通过人民币投资带动人民币输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援助、国际合作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人民币投资;另一方面从战略角度与重要贸易伙伴及友好国家加快开展更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快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输出能力。
四是优化银行业国际布局,提升全球服务能力。近几年,我国大型银行国际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应在更多市场为人民币的使用和持有搞好服务,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承担好资产管理、清算中心的职责。
本刊记者:建设银行在服务和支持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方面有哪些实际举措?
张建国:近年来,建设银行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通过自身转型发展,不断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14年6月,建设银行被指定成为伦敦人民币清算行,被赋予了人民币国际化更广阔的意义,这也是对建设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巨大肯定。
最近两年,建设银行“走出去”的步伐非常坚定。建设银行已经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1家一级海外机构,组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网络,建设银行国际业务的增长幅度,也远远高于国内银行业务的增长幅度。预计到2015年底,建设银行海外机构将达到30家,布局海外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海外的服务网络增强以后,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将会起到更好的支持帮助作用。
2014年全年,建设银行支持“走出去”项目405个,实现签约额逾150亿美元,支持出口近5747亿美元,覆盖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底,建设银行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承办的第一个“一带一路”重大“走出去”项目——国家电网埃塞俄比亚12.8亿美元出口信贷银团项目正式签约,为2015年全行大规模开展“走出去”国际融资业务吹响了号角。下一步,建设银行将以出口信贷、跨境担保、跨境并购融资、跨境供应链融资、项目融资等优势产品为依托,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优化行内业务流程;以重大项目、重点客户为突破点,搭建总分行、母子公司、条线间联动营销平台,进一步挖掘优势行业与客户的业务需求;以境外机构、子公司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海外布局,强化境内外联动,统筹利用各机构优势为“走出去”企业服务。
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面临新趋势
风险管控向常态化管理转型
本刊记者:最近,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多家上市银行陆续发布了2014年经营业绩年报。盈利增速放缓,不良贷款率有所攀升成为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全行业增速近三年来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您对此如何解读?
张建国: 2014年不良率反弹是整个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2014年,建设银行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不良资产风险管理年活动,总行、分行都牵头处置重大风险事项,通过打包处置的方式,不良资产收回的比率达到了35%,可以说是积极应对不良率上升、主动化解风险的结果。2014全年,建设银行计提了619亿元的拨备来应对资产质量下降。处置了70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核销了320亿元坏账,这确实对我们的净利润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压力(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银行业净利润增长速度下降将是一个趋势。一方面是整个经济下行造成资产质量的压力。今年面临的风险情况将更加复杂,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还在加大。地方政府债务确权及转换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相关行业造成冲击。银行是典型的亲周期行业,宏观经济下行,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也面临很大压力。银监会的分析表明,今年不良率还可能上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持续加大,迫使银行动用部分计提拨备。另一方面是价格的问题,主要是人民银行大幅度不对称调息带来的影响。我们将从资产质量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尤其是控制风险等方面,来应对这方面的压力。
基于此,2015年建设银行风控工作将从“非常措施”向常态化管理转型,从事后处置向更注重事前防范的全流程管控转型,以守牢风险底线、积极服务全行转型发展为主线,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夯实基础,创新手段,强化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促进全行转型发展。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化解力度,提高处置效率和效果,同时争取政策支持,拓宽不良贷款处置途径,挖掘市场潜力,引入市场化机制,借助子公司平台,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三是发挥前中后台风险“三道立体防线”作用,前移风险管控关口。四是守牢合规底线,推进内控合规管理方式转型。全员合规是全行稳健经营的必要前提。合规管理将落实到每个网点、每个业务流程、每个岗位上。
本刊记者:2014年建设银行正式确立了新时期战略转型发展规划,并启动了内部机构的集约化调整改革。2015年,建设银行转型发展战略将如何落地?
张建国:新常态下,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必须立足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与国家各项战略导向保持高度一致。通过自身转型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不断创造新价值,以转型发展打造市场竞争的新优势,为改革助力“保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2014年年底以来,建设银行对内部机构进行了一系列集约化调整,总行设立资产管理部,与投资银行部合署办公,集团客户部调整为战略客户部,电子银行部调整为网络金融部,同时成立新的渠道与运营管理部,负责全行营业性业务运营管理、营业网点管理以及集约化处理等职能的业务支持和服务。2015年这类调整还将继续,争取为建设银行的战略转型提供组织架构方面的有力保障。
在优化治理架构、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建设银行还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按照总书记对建设银行提出的“三个能力”建设要求,大力提升区域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服务水平。目前,已制定并下发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七大服务领域、六大产品配置、六大推进举措的细化措施,全力保障国家在“一带一路”关键领域的融资需求,打造支持“一带一路”经贸往来的金融大动脉。
2015年是建设银行全面实施新时期战略转型发展规划元年。建设银行将紧紧围绕向综合性银行集团、多功能服务、集约化管理、创新银行、智慧银行五个方面推进转型,全面建设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现代商业银行集团,主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加快推动传统经营模式向大资产大负债模式转变。探索编制集团大资产大负债经营计划,打造大资产管理平台,加强集团资金全量管理,提升金融市场业务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推动单一服务模式向差别化综合服务模式转变。开展综合金融服务下的综合营销、综合定价和综合考核;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业务,打通各类资金供求通道;健全跨区域、跨条线、跨境联动机制,搭建集团层面业务协同平台。
三是加快推动传统网点经营模式向全面渠道经营模式转变。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远程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渠道,打造“智慧银行”类服务体系,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强化线上线下协同。
四是加快推动统一管理模式向统一性与差别化管理相结合模式转变。细化分类管理,资源配置向客户基础好、资本占用少、成本较低、价值创造力强的业务、产品和区域倾斜。
五是加快推动传统信息系统管理向大数据管理模式转变。尽快完成全行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提升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为转型发展提供专业化支持。
第四篇:四川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四川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在“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大背景下,四川旅游如何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
面临“旅游业的属性和功能认识不够全面、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不够、旅游管理和服务的随意性依然存在”的问题,四川旅游如何寻求突破,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2010年,是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决胜之年;也是完成“十一五”目标、为“十二五”发展积蓄力量的关键之年。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四川旅游以行动作答
机制改革先试先行
要实现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合力,是增强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我省旅游业正在以更广阔的视野开展旅游业改革试验,推进旅游产业整体改革步伐。
【点击】2010年一开年,成都便发布了全新的符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目标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布局规划。在其规划的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中,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作为“成都市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主要承载区”,成为了焦点所在。
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将打造山地运动度假、温泉休闲度假、康疗养生度假、文化娱乐度假、生态美食度假、商贸会展、科普教育7大核心产业链,并实现旅游的“高山探险、中山度假、低山休闲”多层次的服务配套。占地1000平方公里的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则正沿着休闲度假的道路绘制蓝图。按照“现代田园绿洲,西部中央公园”的总体发展定位,整个区域将分为景观农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主题游乐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和康疗养生旅游五大主题功能区,打造西部一流的国家级休闲旅游目的地。
目前,我省已向国家提出申报成都为“国家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
【延伸阅读】不仅在成都,旅游业改革试验的探索和试点在全省多个领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以乐山、广元、遂宁等为试点,我省探索旅游线路统筹落地的实施,进一步整合旅游要素,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的效益,延伸旅游产业链。
整合省、市(州)、县(市、区)和旅游企业的旅游宣传促销资源,探索构建整体联动营销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和优势叠加,逐步形成实际有效的宣传推广长效机制。
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实现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管理的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避免多头管理,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
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综合制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系统配套政策,探索专项政策突破,逐步将应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
优化配置旅游要素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发展基本思路是整体规划,打造一批观光精品,实现了旅游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发展从“点”的开发向“轴”、“片”推进,从注重景区开发向“景区、城镇、通道”并重,构建旅游目的地体系,形成更多的区域旅游增长极。【点击】坐拥峨眉山、乐山大佛两大世界遗产的乐山市,旅游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游客人数、门票收入居全省景区首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乐山如何牢牢把握在四川旅游版图中的领先地位?转变发展方式是关键,而推动旅游线路从线性据点式到中心辐射式的突破是一条重要途径。
按照规划布局,首先是构建“一区”。发挥“乐峨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作为休闲度假旅游区、世界遗产旅游供给基地、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的综合性功能,使乐山既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又成为游客转往周边景区的集散地,带动周边区县旅游业蓬勃发展。
第二步,狠抓“夹江—沙湾—峨边—金口河自然人文生态风情游线”、“井研—五通桥—犍为—沐川—马边民俗文化和特种体验游线”开发。有计划地包装推出夹江千佛岩、沙湾郭沫若故居、美女峰、峨边黑竹沟、金口河大峡谷、井研大佛湖、五通桥古镇、犍为罗城古镇、嘉阳小火车、沐川川西竹海、马边大风顶等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动静结合的深度体验空间。
同时,将“两线”上具有独特性卖点的旅游产品按市场需求串珠成链,形成长短不
一、功能各异、形式多样的放射型动线,对“一区”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延伸阅读】目前,我省正在编制《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围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四川旅游目的地体系规划》、《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四川藏区旅游发展规划》等重点规划,目的就是要围绕旅游线路优化全省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围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可进入性,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地区发展促进旅游要素的产业化发展,围绕对旅游属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探索旅游业社会功能的实现途径和载体。
由“点”到“轴”再及“片”,一系列围绕旅游线路优化全省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的行动在巴蜀大地上全面开花
在遂宁,27个景点串珠成链,打造“中国观音故里祈福如愿之旅”、“中国死海漂浮休闲之旅”和“中华侏罗纪公园探秘体验之旅”3条旅游线路,覆盖了近百家星级饭店、旅行社、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镇和加油站、自驾车服务站等配套服务设施。
在广元,剑门关与昭化古城两个4A级旅游景区强强携手,共同创建剑昭5A级旅游景区。同时,以剑昭旅游线为突破口,推进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统筹,开发打造了周边等多处景区景点,处处游客火爆。
在甘孜,“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雏形初显,沿线的旅游城镇都将按照标准优化游览栈道和导识系统,新建7家宾馆酒店、贡嘎神汤国际疗养中心、4座国际会议中心。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将更加齐全,旅游服务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持续优化产品结构
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当前我省旅游发展的一个特征。因此,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路径之一就是要积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点击】2010年3月31日,温江区国色天乡国际度假区主体项目之一“亚洲最大的水上主题乐园”正式破土动工。作为成都首个主题旅游复合型项目,国色天乡国际度假区总规划用地约6000亩,由4座主题公园、1座五星级主题度假酒店和1条1.5公里长的时尚主题商业街组成。
国色天乡主题乐园是温江旅游的一张名片,为温江带来了巨大的人气,但旅游资源的相对单一,以及周边配套设施的不完善,让许多游客都无法在这里长时间地停下来,因此温江开始谋划着转型。“国色天乡国际度假区”正是温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之作。
国色天乡国际度假区建成后,将形成明显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在大幅度增强项目的优势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将实现从单一的主题游乐到休闲度假的产业高端化转变。以此为开端,温江将按照“主题游乐、休闲度假、高端旅游商品和现代都市农业”的产业定位,培育以乡村旅游度假、主题游乐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建设高品质、集约化的旅游综合体。
【延伸阅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我省着重从两方面着力 一是围绕旅游市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传统观光产品品质,积极开发成都平原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川南及攀西度假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体育旅游、自驾车旅游、地震遗址旅游、都市商务会展旅游、川西高原特种旅游、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绵阳科技旅游等新兴产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九寨沟、峨眉山、都江堰等老五大旅游区,侧重深度开发,创新业态,变“景区经济”为“社区经济”;实施“全省国家级旅游资源景区化”,分期分批创建成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物和市场新热点;制定标准和提供政策,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旅游度假区开发,开展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试点,推进攀西、川南自驾车旅游营地建设试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从而形成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二是通过打造旅游文化商演品牌、建设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购物中心,提升“娱”、“购”两个薄弱环节发展。同时,积极促进“资讯”、“安全”等旅游配套要素发展,努力形成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林业、创意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涉旅要素,将旅游新兴领域和业态纳入产业要素范畴,促进旅游产业要素的发展与升级。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是我省发展旅游的运作模式。主体不强,则市场不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企业竞争力,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真正市场化,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之举。
【点击】2010年7月初,四川旅游发展集团在成都挂牌成立,多家旅游企业整合、抱团,成为了我省发展旅游产业一只重要的“市场之手”。作为具有国资背景的旅游业龙头企业,新组建的旅游发展集团将整合全省优质旅游资源,重点发展酒店服务业、旅游商业地产、旅行社和旅游投资业务。
展开四川旅游发展集团的规划蓝图,发展脉络清晰而紧凑:用1年时间对集团全部子公司的资产关系进行完全整合,使集团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实体;在3年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在5年时间内,实现资产总额翻两番,接近100亿元。
按照发展计划,旅游发展集团将依托现有酒店和新建酒店,发展酒店服务业;整合四川国旅、四川中青旅两大旅行社,打造西部地区旅行社龙头企业;以现有存量土地为基础,通过增资扩股、收购、共同开发等方式,打造以旅游为核心概念的CBD。此外,还将寻找有潜力、未开发的景区资源进行投资开发。
【延伸阅读】探索我省旅游转变发展方式的实施路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需要从3个方面入手。
加快推进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尤其是推进旅行社创新经营模式,通过指导旅行社从单一的咨询服务功能转为多维的信息交流,帮助旅行社向复合型企业转变。
优化旅游企业发展的投融资、金融、税费、土地等政策环境,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限制,为各类企业提供公平的经营环境。今年我省已经启动了旅游土地、用水用电等政策的专项调研,研究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合理政策。
鼓励旅游企业加快市场化运作,推动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战略企业。同时,实施“旅游企业小巨人计划”,促进旅游小企业规范成长。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旅游业步入大众化时代,更加关注服务于大众的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点击】在2010年全省旅游信息工作会上,四川省旅游行业服务平台、美景面对面、四川旅游信息港3个旅游信息产品首次亮相,引起了业界极大关注。通过旅游行业服务平台,旅行社可对旅游团队实时管控,针对散客实现创建线路、下单、支付等一系列操作,而电子印章的使用,保证了旅游合同的安全真实。通过美景面对面,游客可远程预览四川各大景点的现状。四川旅游信息港,则将旅游信息、服务、产品等融为一体,以文字、图片、视讯等多种形式,提供景区景点、精品线路、票务租车、特色餐饮以及娱乐、购物、医疗设施、银行网点等信息查询。
在接下来3—5年的时间里,我省将围绕旅游信息高地实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将基本建成一个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旅游信息综合开发平台。目前,全省启动旅游信息立法、编制《西部旅游信息高地建设总体规划》、修订《四川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等工作已经逐步开展。
【延伸阅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信息化服务、咨询服务、交通服务、志愿者服务、投诉处理服务、救助服务等为主体,我省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正在有序进行中。
按照省政府确定的与重庆合作的“一极一轴一区块”战略布局,率先在成都都市圈增长极8个市开展“旅游信息共享”的试点;通过旅游信息标准化和地方立法工作,建立一套科学的旅游信息采集长效机制。整合全省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信息以及政府公益信息和行政信息,通过各类旅游要素信息的实时更新,搭建一个服务广大游客、旅游企业和各级政府的数字化旅游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旅游资讯全覆盖工程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媒体导向作用,拓展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百姓需求的立体咨询服务体系。
增强灾区造血功能
灾区旅游业的进一步恢复和振兴,不仅是我省旅游市场培育新的增长极的关键所在,也是使灾区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灾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点击】金秋10月,经过两年灾后恢复重建,阿坝州茂县坪头村以一个独具羌族特色村庄的全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农房建好了,风貌改造也完成了,如何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保证村子的可持续发展?村委会提出了“村两委会+公司+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村两委会牵头,注册成立茂县水风羌寨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全村农户以土地和住房自愿入股,公司统一出租给经营商,由经营商将房屋改造成乡村旅游酒店。坪头村村委会主任余崇恩说,这样不仅避免了恶性竞争,也可以让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在公司里实现就业。在整合资源、突出优势的同时,也找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带动全村共同致富。
村民王安元算了一笔账,他以一平方米6元和一亩3000元的价格,把300平方米的房屋及门前4亩果园租给了公司,“一次性租了5年,租金就有10多万元。”王安元说,自己在外务工,又多了一笔收入。
像王安元这样的村民,在坪头村还有30多户,目前已有大陆希望、恩威集团、大洋硅业等7家公司进入坪头村投资乡村旅游酒店,总投资已经超过500万元。
【延伸阅读】为增强灾区旅游业的造血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我省实施了“新五大行动”:
灾区旅游培训行动。针对灾区旅游发展特点,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在今年年底前,对6个重灾市(州)组织实施22期共3100人次的灾区旅游人才培训。
灾区创建A级旅游景区指导行动。我省组建了专家工作组,加大对灾区创建A级旅游景区的指导力度。年底前,6个重灾市(州)将力争创建20家A级旅游景区。
灾区旅游产品打造提升推介行动。包装、设计、推出100条展现灾区新貌、体现民生巨变,融合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观光休闲等多种元素的旅游精品线路,构建灾区旅游线路产品体系。灾区旅游宣传促销行动。以“见证重建奇迹·感悟大爱崛起”为主题,宣传推介灾区旅游新产品和新线路,在四川旅游信息网上开设灾区特色旅游专栏,展示灾区全新整体形象和精神风貌,反映灾后恢复重建奇迹。
灾区旅游商品打造行动。利用灾区的优势资源,组织专家进灾区定点指导,帮助设计、开发、宣传推介具有灾区特色的震源石纪念品、羌绣、绵竹年画、葫芦雕绘、牛角制品等各类旅游纪念品和商品,促进灾区群众就地实现再就业,进一步增加灾区群众经济收入。
第五篇: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不仅是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更是实现旅游业发展两大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下面,我就新郑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新郑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推动新郑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另一方面,新郑发展旅游业具有较大优势。新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众多,文物古迹遍布全市,现在拥有黄帝故里、具茨山、郑国车马坑、郑韩故城、郑风苑、好想你工业园等一大批知名景区(点),被誉为黄帝故里、民族圣地、红枣之乡、中华第一古都。近年来,新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全党抓经济、全民抓创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党建作保障”的总基调,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具备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其次,新郑应如何发展旅游业。新郑发展旅游业,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着力推动大新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做大做强新郑旅游产业。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高起点、高品位做好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为先。没有科学规划,旅游业发展壮大将无从谈起。我市要加强旅游开发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在科学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前提下,制定出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为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行动指南。去年以来,我市邀请同济大学对《新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至2030年)》进行修编,对黄帝故里二期扩建工程进行规划,对郑韩故城遗址近期实施保护区《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启动段城墙遗址保护及景观工程实施性方案》完成了编制,当前要做好三个规划的评审工作,努力编制出一部起点高、操作性强的新郑市未来20年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一旦确立,要科学推进,分步实施,建一处成一处,资金不到位,宁可停一停,等一等,也决不能改变规划,制造垃圾工程。同时,各景区也要结合当前实际,编制相应的景区发展总体规划,以指导各景区的旅游发展。二要大手笔、大力度搞好旅游宣传。重点是要创新宣传方式,加大推介力度,打造新郑旅游品牌,使新郑旅游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具体来说,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将新郑旅游形象宣传纳入全市对外交往和宣传计划,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要与旅游宣传有
机结合,统筹安排;第二,加强旅游宣传平台建设,打造更新及时、信息全面的新郑旅游网站,制作质量精美、通俗易懂、吸引眼球的新郑旅游的宣传光盘、书籍、地图等宣传品,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节庆活动等所以能使用的形式和手段进行大力度、全方位的宣传推介;第三,加强合作,多方联动,充分借势,形成合力,增加名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淮阳、卫辉等具有姓氏寻根资源县市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寻根品牌。总之,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推介,最大力度地使新郑这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韩故城、红枣之乡、中华第一古都等旅游名片远近闻名、世人皆知。三要全方面、全角度营造旅游大产业发展态势。新郑旅游业要形成大产业,必须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努力形成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态势。第一,要加大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进程。近期,要加快推进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黄帝故里景区二期修缮工程、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升级改造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坚持依靠社会参与、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引进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优势资本、民间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重点引进大型企业和外资,鼓励以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投资经营特色旅游项目。第二,要大力推进交通和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道路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继续进行旧城改造和小游园、小广场建设,积极搞好景区绿化及厕所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改善旅游环境。第三,要大力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对旅游企业要给与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大服务力度,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以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展现我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实力,促使旅游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要多题材、多措施开发旅游商品。要加大新郑本地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地方名优旅游商品品牌。一方面,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六大要素,充分利用新郑特独的区位交通优势,结合黄帝文化、红枣文化等旅游资源,深入研究、挖掘和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征、题材独特、款式新颖、别具一格、有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旅游商品地方产业化,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形成一批名优旅游商品品牌,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争取在我市境内建设河南省最大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土特产购物中心和旅游商品集散地,使新郑成为广大游客“中原之旅”必到之地,从而最大限度地把旅游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五要严要求、严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对新郑旅游行业严格要求、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新郑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不仅是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过程。因此,必须努力克服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积弊,更加重视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便利化和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视提高服务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在这方面,首先要严要求。景区要严格对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标准、旅游星级饭
店和农家乐饭店要对照星级饭店标准和服务标准,开展微笑服务、人性化服务,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旅游从业人员要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旅游业管理人员要围绕“作风正,业务精,素质高”的总体要求,加强培训,着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队伍。其次要严管理。旅游主管部门要严格规范旅游市场,全面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对旅行企业定期进行行业标准、服务质量、旅游投诉、旅游合同及保险、管理档案等行业规范检查,坚决打击违法经营、旅游购物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对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价格监管,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实行明码标价。
我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有各级各部门及全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新郑旅游业发展一定能在“十二五”时期取得新的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