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危机管理:三鹿奶粉危机管理分析
三鹿奶粉危机管理分析
一、切入点:“2007年底,三鹿已先后接到农村偏远地区反映,称食用三鹿婴儿奶粉后,婴儿出现尿液中有颗粒的现象。”
二、措施:
(一)对外:
①建立信息小组,负责对外发布公告,联系召开记者招待会,与媒体接洽相关事宜;确立发言人,统一管理信息的流入与流出;②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说明真相;向公众及时传递真确的第一消息,阐明集团的立场并反复强调;③成立婴幼儿结石基金会,以负责、真诚的态度展示企业形象;④由卫生监督部门出面,向媒体介绍三鹿是如何通过严格的检查,保证三鹿奶粉的质量;⑤并展示最新关于三鹿集团产品的卫生检测结果报告单。
(二)对内:
①建立危机处理中心,下设生产小组与市场小组。生产小组负责协调生产和问题奶品的处理;市场小组负责联系客户,回收问题产品。在第一时间召回在农村偏远地区销售的奶粉,进行化验,找出有问题的奶制品;②由集团主动担负起孩子的治疗费,积极配合医院查找病因;③与各利益方积极沟通。对各销商坦诚相待,加快问题奶粉量,并有集团补偿经销商的损失;对奶农,要在保证奶源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收购;④三鹿集团应借此机会,对召回的问题奶粉就地销毁,摒弃行业惯例,建立行业新标准---不含三聚氰胺,提高售价,引导行业进行良性竞争。
(三)事前措施:
①要居安思危,要具有法律意识;②对危机进行预测分析;③制定危机管理计划;④成立危机管理委员会;⑤印制危机管理手册;⑥确定组织发言人;⑦事先同传播媒介建立联系;⑧建立处理危机关系网;⑨搞好内部培训。
(四)事后措施:
①在事件处理后,建立预警机制,一旦出现类似问题,立刻预警到决策层;②加强批次批号管理,使用EAS的批次批号管理,借助管理软件,重新组织奶源,组织生产。
第二篇:三鹿奶粉事件简介及危机公关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及危机公关分析 一、三鹿奶粉事件简介
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
9月12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副省长咸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看望、慰问该院收治的肾结石患儿。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家飞抵兰州,针对我省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展开专题调研。
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
10月27日,三元股份首次正式承认正与三鹿进行并购谈判。
10月31日,经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三鹿集团资产总额为15.61亿元,总负债17.62亿元,净资产-2.01亿元,已资不抵债。
12月2日,曾是三鹿集团最大液态奶生产基地的邢台三鹿乳业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河北贝兰德乳业有限公司。
12月8日,三元股份公告称,其董事会已经批准了《关于在河北石家庄成立子公司的议案》。三元股份以现金出资人民币500万元,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
12月13日前后,三鹿二厂开工复产,这是三元在“托管”模式下,启动生产的首个厂区。此后传出消息,三鹿集团的七家非核心企业已陆续开工生产,但全部更名。
12月19日,三鹿集团又借款9.02亿元付给全国奶协,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
12月下旬,债权人石家庄商业银行和平西路支行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对债务人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破产清算的申请
12月23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12月24日,三鹿集团收到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民事裁定书,一切工作正在按法律程序进行。三鹿将由法院指定的管理人(三鹿商贸公司)来管理,管理人将对三鹿资产进行拍卖,然后偿还给债权人。这一过程将在六个月内完成。
12月24日,河北石家庄市政府、三鹿集团选取20多个代理商代表,到三鹿集团商谈,最终三鹿与代理商达成还款意向。
12月25日,三元回应三鹿破产:重组方案调整须董事会决定。
12月26日—31日,法院将审查债权人申请。
12月26日,清算工作组已进驻三鹿。
12月26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公开审理张玉军、张彦章非法制售三聚氰胺案。无极县人民法院、赵县人民法院、行唐县人民法院分别开庭审理了张合社、张太珍以及杨京敏、谷国平生产、销售有毒食品三案。
12月31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田文华等4名原三鹿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被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庭审持续14小时。
1月22日,三鹿系列刑事案件,分别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无极县人民法院等4个基层法院一审宣判。田文华被判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68.7411万元。
另悉,这批宣判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的被告人高俊杰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被告人张彦章、薛建忠以同样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获二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2月1日提起上诉,田文华提出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上诉人不构成指控所涉罪名。
二、三鹿企业及其他奶制品企业公关处理分析
1、三鹿企业公关处理分析
总体说来三鹿企业对危机处理的方式并不是十分的积极。与媒体合作删除部分负面消息。走访部分消费者,目的希望他们撤销诉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于产品检测结果采取躲避,隐瞒的态度。
这样的危机处理方式其实对企业形象是很不利的,积极的危机处理方式应该是怎么样呢?应该在第一时间基本明确立场和态度,而不是回避或强制性原则。坏消息一次性和盘托出,切勿象挤牙膏式被动披露,让人觉得尚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内幕。与媒体合作,主动公布消息,强化宣传。大放承担责任,承诺配合消费者治疗,并对消费者进行赔偿、承诺退换货。
2、其他奶制品企业公关处理分析
当三鹿企业处于三聚氰胺事件中时,其他企业一直未做出任何反应,其实这样容易让消费者猜疑是否其他奶制品中是否也会有相同的成分出现,不过在政府公布检出三聚氰胺的22家乳制品企业名单后,一部分奶制品企业及时做出了相应的表态,表示出我们的产品是十分安全的,这样也在消费者中树立了企业的正面形象。
第三篇:从三鹿奶粉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
我看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摘要: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其影响力和破坏性也在逐日增加,目前已发展演化成一种的食品安全危机,可以说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食品安全危机的有效管理成为整个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并阐述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政府监督机制不完善、制度失误、管理过程漏洞百出;食品企业集团经营价值观扭曲;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淡薄;社会监督软弱无力。最后,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危机管理机制急需变革的客观现实,对我国构建新的食品危机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建议:政府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行政监管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取消食品行业的免检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检验制度;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消费者增强食品危机意识和维权观念;强化包括媒体舆论监督,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消费者监督和民间团体组织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加入食品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组织。
关键词:食品安全;危机;管理
一、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透漏出我国食品安全的薄弱,比如三鹿食品安全事件,其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损失无法估量,影响极其恶劣。到目前为止,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的不同看法和独到见解,作者从总体上把其概括为如下四点。(一)政府监督机制不完善、制度失误、管理过程漏洞百出
食品安全的监管在实践中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与质量进行检测和执法。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明确谁来监管,依据何种法律法规监管,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监管,如何监管,能不能最终保证食品安全等问题。政府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首先,目前我国食品监管制度正处于过渡时期,一方面《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正在进行,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本身也在经历改革。酝酿已久的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还没有完成,检测标准的更新滞后与高难度食品检测问题的需要。所有这些过去长期积累的监管缺陷最终以“食品安全事件”的形式全面爆发。其次,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自身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问题:质量监督与卫生监督两套功能重叠的机构和队伍,管理上混乱,责任不清;各个机构之间基本上是封闭式管理,缺乏内部纵向和外部横向的交流与沟通;食品安全监管
预警体系失灵,在危机爆发前期,不能有效预测危机并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危机爆发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严厉惩处相关的企业和个人。如果各级食品监督和质量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就可以避免很多食品危机事件的发生。如果这些监管部门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食品安全事件如果发生在资质差、不太有名的中小企业,也许影响并没有如此之大。在一个市场还不规范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一些问题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相对而言也是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让人们如此的震惊,是因为涉及的企业是名牌企业,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这是人们难以接受的。这正是由于政府在制定制度时缺乏科学的论证而造成的制度失误。起码有三点政府是没有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消极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利润,钻政策和制度的空子,作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免检制度正是让这些企业和个人有空子可钻。另一点是企业的质量保证只能证明过去和现在,不可能用一个制度确保今后的质量,免检产品及其企业的确定是从企业的资质、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以及企业产品过去的信誉等等方面严格考核而确定的,这一点一般不会存在问题,问题在于,由这种确定推断出产品和企业的今后,为其质量作保证,在现阶段是不科学的。第三点就是企业获得免检资格的途径。有谁能够保证我们的权力主体是绝对的清正廉洁依法办事而无任何的腐败可言?不考虑我国国情,盲目照办国外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就有可能出错。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更暴露出我国质监部门的监督管理过程漏洞百出。日常监管不到位,习惯于搞运动式的突击大检查;对免检产品及其企业放弃监管,认为这些企业是免检产品的信得过企业,这是认识上的偏差。而食品企业集团正是由于钻了这个认识偏差的漏洞的空子而脱离监管、昧着良心为非作歹却不为
人们及时察觉。
(二)食品企业集团经营价值观扭曲
食品企业集团在追逐企业利润最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故意隐瞒质量真相超越了企业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以野蛮的逐利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以严重的违法行为危害了社会。很多事件发生初期,食品企业集团故意向政府提供不真实信息;在明知所产食品安全中含有禁用成分后,不但不禁止问题产品出厂,反而继续生产和销售,造成事态严重扩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很多不法商人和企业唯利是图。对利益的考量大于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已经成为某些企业发展的定势思维。近年来,我国问题食品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从苏丹红一号、劣质食品安全、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去年的毒豆奶、毒饺子和毒奶粉安全事件,为什么我国的问题食品屡禁不止?这显然与一些不法商人的商德有关。一些企业利欲熏心,甚至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健康或者生命。至于为什么会如此的恶毒,作者认为是由其扭曲的经营价值观所导致的。(三)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淡薄
据报道,早在奶粉企业问题食品安全曝光前几个月,浙江省一位王姓妇女发现女婴小便困难,就怀疑是因为吃食品安全导致的,但她因交不起当地工商部门上万元的化验费,最后食品企业“赔”了她几箱奶粉了事。虽然交不起化验费是客观困难有政府制度方面的原因,但她能以赔几箱奶粉的方式来了结此事确实说明其食品危机意识非常单薄。不难看出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特别不强,致使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四)社会监督软弱无力
作者认为,我国食品行业民间团体监管机制缺位、媒体监督力度不够、竞争对手之间无相互监督、等等社会监督管理的软弱无力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民间团体监管的缺位应该是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社会监管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民间团体监督无论从经济成本、人力资源、灵活性、处理问题的速度等各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事实上一些个人甚至一些身受其害的组织团以一种“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姿态体孤身自好,为避免麻烦而对不法分子在原料奶中添加有害物质,知情不举、听之任之是食品企业事件没有得到及时控制而酿成大祸的重要原因。
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还不足以承担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里,要求得快速发展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在所难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不是放慢速度,而是坚持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解决,政府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起领导作用。因此,政府一方面从政府行为包括决策、工作、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方面,首先将自身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政策、制度、法制、道德等方面加强执政能力,领导和组织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解决矛盾和问题,避免和防止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人民高度负责,决不允许以损害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求发展,对于出现此类问题采取果断措施,毫不手软,使那些拿人民生命财产当儿戏的企业和个人得到惩罚,使他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所有这些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借助强有力的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才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防止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但是,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要做到面面俱到事必躬亲也是不现实的,很大程度上政府显得有心无力。因而由谁来做这些具体的事正是问题的症结和关键所在。作者认为除了现有的质监部门等外在监管之外社会监管不失为一个条件合适的执行者,民间监管组织也就不失为一股不可藐视的强大力量。
二、对我国构建食品危机管理机制的五点建议
(一)政府完善并强化食品危机管理机制
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虽然有很多法律法规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但都是在食品安全事故的层次上来定性和处理的,还没有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法律地位较低。我国1995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很大程度上已经滞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另外法律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标准缺失,特别是时至今日我国尚未出台一部食品安全法,这使得从农田到餐桌一长串生产链中的诸多环节还缺乏相应法律加以规范。因而我国需要对现有《食品卫生法》进
行梳理、补充和完善,制定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法》。
2、强化行政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危机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强化监督机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应依法建立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整套权力配置和组织建构方面的制度体系。国家标准制定部门要制定食品添加剂科学营养健康的详细标准;检测机构对所有食品产品实行先检验后上市的准入市制度;监督部门要运用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力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疏于监管或怠于履行职责的部门和负责人要承担公法责任。对于明知故犯、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生命为代价的生产企业及负责人要依法严加惩处,决不能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监管职能的机制体系,杜绝食品危机的再发生。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检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不完善,检测水平发展不均衡,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发展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对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资金投入,快速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科技水平。
4、取消食品行业的免检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检验制度
这项制度的目的看起来很简单,一是鼓励和扶持优秀产品,且避免它们受到重复检测的骚扰。二是节约国家有限的执法资源降低检测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多年来该制度受到了企业的热烈追捧,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得贡献。但是通过食品安全事件和本案例中的饲料事件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项制度的不成熟性。在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中更多的应该是数据上的放大,而且这项制度的实施要达到其预期目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即诚信企业经营者和公正廉洁执法者。而现实中这样的前提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假设。
就在人们对这些免检名牌产品寄予厚望,视之为安全、放心的代名词之时,像食品企业一样的一批企业没有将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看成一种责任,没有把这种莫大的信任看作是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而是在盲目逐利、快速扩张思想影响下淡化了质量安全意识,淡化了社会责任观念,甚至于漠视职业道德;免检代表的只是国家对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信任,或者说一种良好的期待,但并不表明企业会一以贯之地坚守承诺,保持最初的那份努力和认真。免检制度虽说建立在对企业的充分信任基础上,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做到了严格自律。换个角度说,在企业的诚信观念、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加强的情况下,实施质量免检制度,不仅不能促进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反而会让这些企业游离于政府部门的监督之外,在免检标志的庇护下做出偏离企业发展轨道的事情来。食品企业事件充分说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未必必然诚信!
就在企业对免检标志争先恐后趋之若鹜之时,能否真正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质量过关可以让消费者放心使用的产品的重任便落在了我们的具体制法人员肩上。然而各行各业的免检产品出现如此之多如此之严重的质量问题。作者认为这正好暴露出我们制法人员有滥用手中职权进行权钱交易胡乱发放免检标志而扰乱公平竞争的腐败行为。政府、人民对我们的官员寄予了百分之百的信任人,而现实中作为执法主体和权力主体的他们也未必必然廉洁。
(二)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食品安全事件不是企业一时疏忽而出现的一次偶然质量事故,而是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利用免检制度作出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重大责任事件,特别是对儿童健康伤害很大,性质是很恶劣的。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益最大化并没有错,赚钱是企业经营之道,如果不赚钱,谈何办企业,谈何企业发展,追逐利润是企业天经地义的事情,问题出在唯利是图上,出在道德层面上。
企业要求得赢利,首先发展是第一位,要不断提高产量,有了充足的产品,才有钱赚;其次是能卖出去,这得靠质量,消费者信不信得过你的产品愿意买你的产品。著名企业依靠自己产品长期形成的品牌,取得群众的信赖,因此著名企业一般是很注重自己的信誉,也付诸与行动上的努力保护自己的这种来之不易的无形资产。确保产品的质量,不仅要重视每个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企业高层领导的经营思想。为了维护企业的声誉,应注意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法制,坚决依法办企,不作违法的事情,不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不打擦边球;另一个是职业道德,不唯利是图,不投机钻营。在法制方面,著名企业基本都很注意,因为违法的事情最容易被发现,如有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在这方面著名企业一般不会轻易冒险,在道德层面上,有些质量问题不易外显,完全靠自律,有些企业正是在自律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存在一种投机和侥幸心理,认为出现质量问题不大容易被发现,自以为具有一定保险系数。但是这些企业正好忘记了一点,任何产品有问题,总会被发现的,是会受到谴责的,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食品企业集团铤而走险把这个历经50年打拼树立起来的品牌招牌砸的粉碎。痛定思痛,警钟长鸣!
(三)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危机意识和维权观念
危机意识是对危机产生环境的一种警觉性,由于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盲目的经验主义,往往很难形成对现状的危机意识,而危机恰恰就在此刻悄无声息的产生。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就曾经说过,“人的一半活动是在危机当中度过的”,我们的确是常常被无处不在的危机包围着,因此,树立危机意识十分必要。但是从现实来看,往往是一件食品危机事件爆发后只有人们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危机意识才有可能因此而得以形成。维权观念是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做出反应并采取一定行为的必要的思想观念,而如今的大多消费者都只是典型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草草了事,这正让不法商家的“出现问题花小代价便可息事宁人”的思想奏效,使其更加猖狂的从事不法行为更加肆无忌惮的伤害消费者。
从上文提到的浙江王姓妇女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食品危机意识非常淡薄甚至没有。食品质量有问题,小孩健康受到了威胁岂止是几箱奶粉就能补偿和解决的问题?再说她是否考虑过补偿奶粉的质量就一定有保证??如此之类的问题应该更多的发生在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农村由于经济欠发展、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农民文化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识假辨劣的能力较差,日常消费只问价格不问品质依然是不少农民的消费导向。这使得不法商人顺理成章的放心地将黑手伸向农村,据统计食品安全事件受危害相对比较严重的仍然是农村地区。
综上所述,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危机意识和维权观念也是应对和管理食品安全问题一个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媒体广告等途径来切实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危机意识和消费维权观念。
(四)强化社会监督
1、加强媒体舆论的监督
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除了极少数媒体,绝大多数媒体都表现得非常谨慎,仅以“某品牌食品安全”、“同一种食品安全”等字样进行报道。现代社会,媒体担当着社会“守夜人”的角色,被公众寄予厚望。食品危机关系国计民生,食品危机面前,媒体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在当今网络化高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情景之下,媒体不论从信息获取速度还是从信息传递速度和宣传广度上讲都有其他途径所不可企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便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人们通过电视广告等获取信息还是非常方便可行的,因而在食品危机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媒体应该积极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担当起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对不法企业经营者施加舆论压力,同时及时进行信息披露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当然这与政府机关对媒体的重视和授权也是分不开的。
2、加强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
首先声明本文所说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并不是指企业之间的彼此诋毁诽谤,也不是提倡或支持种种不正当竞争。而是利用同行业的企业对该种产品的工艺流程和质量合格标准熟知的优越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行业“黑名单”制度以便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如果某个企业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了不发和失信行为,就要被开除,而以后企业再想进到这个行业里会很难。企业破坏自身的信誉,无疑是自掘坟墓。这样做的最大特点是成员之间的自觉的相互监督,人人自律,这种“互查”和“自律”由于信息对称因而更加有效,同时也必然减少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
在这样的行规制约之下企业便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因个人失信行为而使集体利益受损,他所在 的单位、部门轻则对其个人处分,重则开除甚至追究法律责任。这样就能有效消除企业制假行为使其做到“人人负责”。这样将会对企业的信用问题起到一个良好的规范作用。久而久之,这种规范的结果势必会使人们认识到守信用可以为自身带来的长期利益。市场经济并不是“智力游戏”,看谁比谁更“聪明”,它需要的是信任与合作,任何的欺诈行为只能对诚信社会造成致命的伤害。我们之所以要推崇诚信意识,就在于诚信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防范企业产生危机的武器,诚信意识的缺失,就是企业危机的来临。
3、加强消费者监督
当今社会,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法律问题。从目前看,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普遍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消费者各种权益作了系统规定,并在章节中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九项基本权利。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知法而后是否能用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我们呼吁加强对经营者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制教育;同时加大打假治劣的惩罚力度,使其非法获利不足以支付承担法律责任的成本,令违法经营者无利可图;对屡教不改的,导致消费者人身财产受损害的行为及时向社会通告,加大对经营者的心理威慑。但经营者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就出现了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产品质量令人堪忧,虚假广告泛滥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经营者有义务,国家更有责任,国家监督经营者不得从事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并应对实施这种行为的经营者给予制裁。但消费者自身是不是也应该有所为呢?消费者要充分保障自己合法权益就要加强维权意识,许多消费者为了避免麻烦就听之任之,认为没有必要为了几元钱的小事大动干戈。一些经营者抓住消费者这样的心理,不断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当今普遍已从生产者主导转型为消费者主导的经济体系中,消费者发挥着以其选择驱逐劣质经营者、实现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投票作用。消费者社会责任的倡导和确立也自然不容回避的,并且更应切实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加强消费者监督的关键在于加强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商品性服务时,应该承担的自觉抵制直接或间接危害社会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商品和行为,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义责任。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政府质监部门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质监部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有限的实际问题,而作为直接利益主体的消费者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负责并付出努力争取有所作为。
4、加强民间团体组织的监督
提及民间团体组织监督我们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打假英雄”或者“刁民”王海。然而王海面对诸多的伪劣产品事件自己亦是力不从心。下面通过一则短述说明:“一个赤手空拳的个人要跟组织集团拼斗,力量还是微弱,我想走一条新路。”王海说,最初公司只有3个人,一人身兼数职,现在已在北京、深圳、南宁开了分公司,有将近30名正式工作人员,主要是律师,还聘有一大批兼职调查员。由于人数不多,公司没有设立董事会,王海这个老板就一直担任执行董事了,欢迎有志之士加盟壮大我们的组织。而社会对这个组织的定性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是“商业运作”的机构,因为他们也要生活。所以“职业打假人”与中国真正的消费者群体距离越拉越大。当他们以“刁民”的身份和手段去对付“不良企业”或“垄断企业”时,普通消费者只是一个“等待搭便车”的看客。因此,他们的“主要业务”最后只能是为被侵权的企业去讨回公道了。这与中国消费者对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某种期望并不兼容。这样势单力薄,不被支持他们的职业打假还能走多远?
我认为,政府、社会、个人都应该充分肯定认可并支持这样的民间打假团体。而消费者更应该改变他们的看客角色积极去融入壮大他们的力量。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多出现几个像王海一样的打假英雄和打假组织,那消费领域的伪劣产品便会有很大程度的减少,这样时食品危机事件的爆发亦不会如此频繁。
第四篇:危机管理分析
《危机管理》作业
主讲教师:孙忠群
中国*******在职研究生班
姓名:
目前,放眼周围的世界,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中处处隐藏着危机。科技发展、世界交流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机会和喜悦,但是有优势就有劣势,它们也让原本远离我们的危机轻易就来到了我们身边。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45.2%的企业处于一般危机状态,40.4%的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但25%的人不懂危机管理24.5%的人没有危机概念。
中国旅行社业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旅行社还处于“婴幼儿”阶段,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与国外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力量雄厚、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旅行社比起来还存在不小差距。中国加入WTO后,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先进技术、优质服务和丰富市场经验的外国旅行社纷纷涌入中国旅游市场,给我国旅行社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恰恰弱小的旅行社对危机的“抵抗力”十分微弱。因此,国内旅行社对于危机管理纷纷重视起来。认识危机,了解危机,确定危机管理的战略战术,吸取其他行业先进的危机管理经验,这应是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概述
(一)什么是危机
近两年国内外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在各大媒体对“美国9.11”、“非典”、“禽流感”等事件的报道中我们也会发现“危机”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正在一路飙升,这也使人们对危机的预防意识和应对经验不断增加,据调查数据显示,虽有50.4%的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危机管理”这个词,但是还有25.07%的人对危机管理不太清楚,24.53%的人则根本没有概念。而且大部分人将关系到单位和个人前途的危险事件看作危机的含意,占42.32%,35.58%的人认为危机就是突发事件,还有22.1%的人误将“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作了危机。
危机到底是什么呢?旅游业的危机又指的是什么呢?
危机(cri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inetin,其原始含义是筛选,目前,由于研究的角度差异,不同学科对危机的含义有着不同的定义。
国内著名危机公关专家游昌乔给危机下过一个简单而准确的定义,危机就是一种使企业(个人)遭受严重损失或面临严重损失威胁的突发事件,比如肯德基突然被查出食品中含有苏丹红。
(二)什么是危机管理
所谓的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从而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危机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变危险为机遇,使企业越过陷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在汉语言学家的指点之下,对中文的“危机”做了西方化的解释,颇具哲理。他说,汉语中的“危机”有两层意思组成:前一字表示“危险”,后一字表示“机遇”。也就是说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危机都意味着两层含义,即“危险与机遇”,是组织和个人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究竟带来转机还是恶化,就看危机管理是否成功了。这一说法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
如果把危机看作一匹脱缰的野马,那么危机管理就是最好的驾驭术。一批批企业在危机面前倒下的同时也有很多企业依然在危机中乘风破浪,原因何在?因为它们具有优秀的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可惜的是我们的企业以对危机管理这门驾驭术还没能深刻领会,尤其是处于旅游业中的旅行社。在我国,真正把旅行社列入企业的范畴才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又加上旅行社自身管理与经营上的一些特点,使得人们在概念中往往把旅行社与企业分而治之,于是就忽略了旅行社管理中的有些问题,对旅行社危机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向其它先进行业学习违纪管理经验,树立危机意识、进行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二、旅行社危机的形式
上文我们曾提到过所谓危机管理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从而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危机是危机管理的对象,因此在进行危机管理前首先要弄清旅行社危机的形式。
根据旅行社的经营特点,旅行社危机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一)质量危机
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这一点在旅行社经营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若想让各位“父母”们满意,为其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是最基本的前提。旅行社产品的特点就是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具有“同步性”这一显著特点,由于这一特点,使服务质量不可能被预先“把关”,发生质量问题也难以“返修”,因此,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于旅行社来说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旅行社事业发展仍处于“婴幼儿”阶段,旅游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加之很多不具备资力的旅行社以挂靠的形式存在,并一味注重经济利益,其产品质量也只能够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中国消费者协会最近根据投诉情况总结了消费者对旅游业的十大不满,与旅行社有直接关系的主要有四类:一是旅行社不遵守承诺,随意减少参观景点或旅游时间,或者是不完全履行合同;二是旅游时吃、住、行的档次低于事先约定的标准;三是为节省费用擅自将旅游者转团、拼团;四是导游强制收费、变相收费,或以增加景点为由向消费者收费,如不交钱,就在服务方面大打折扣,刁难游客。这些投诉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旅行社的旅游产品质量不过关。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加之如此混乱的旅游市场,使得旅行社在经营上极易出现质量危机。
(二)人才危机
“21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这句话说到了各家企业老板的心里。其实不仅仅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自古以来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就决定着组织竞争力。人是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有了人,企业才能运作,才能成长,才能基业长青。目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残酷的竞争,尽管表现得最直观的是市场竞争,但是纠其根源还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对企业而言,一个优秀员工离职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首先,良好的团队因某些核心员工的离职而遭到破坏,执行中的任务因此被迫中断,企业经营效率大大降低;其次,优秀员工离职所留下的职位空缺迫使企业重新花费一大笔成本培养或是寻找接替者,其间所耗费的时间成本还给了竞争对手有利的追赶机会;另外,某些核心员工的离职不仅可能带走商业技术秘密和客户等资源,同时还影响在职员工的情绪,极大挫伤团队的整体士气。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高管或其他核心员工离职直接改变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实力对比,若是集体式的跳槽,对企业来说则很有可能是致命性的打击。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了该行业的前途,而高素质人才的到来必定会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我国旅行社的本质决定了其本身的“两低”,即技术含量低和进入门槛低。种种原因使得我国旅行社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大大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品牌危机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中国企业逐渐与世界接轨,企业的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意义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品牌最后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这和很多艺术家说的“艺术到最后技艺不是最重要的,大艺术最后看的是修养”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齐白石、毕加索的画能不朽,而一些画得很工整很像的画而速朽的原因。实际上,做产品做商业与艺术也是一样的,大商家最后做的是品牌,消费者买的是精神上的原点。各种品牌在市场上的力量和价值各不相同,这表现在购买者对品牌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度上。高的品牌忠诚度可为公司提供很多竞争优势,如高水平的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公司营销成本减少了;由于客户希望分销商和零售商经营这些品牌,这加强了公司对他们的讨价还价的能力;由于该品牌有极高的认知质量,公司可比竞争者卖更高的价格;由于该品牌的信誉度高,公司更容易开展品牌拓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品牌给公司提供了保护作用。因此,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的旅行社来说,是重中之重。但是,在企业自身管理、公司间的竞争和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上出现问题则很容易引发品牌危机。旅行社普遍是中小型企业,根据“品牌危机马赫原理”——越是大品牌越不怕危机,越是小品牌越怕危机,品牌的抗击打能力与品牌的强势程度成正比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清楚地想象到品牌危机对旅行社的打击是相当大的。
(四)财务危机
在旅游企业中,旅行社是整个行业中的一个关键性的企业,而财务部、计调部、外联部、接待部则是旅行社企业中的四个重要经营部门。因为旅行社所有部门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围绕着利润来运作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务部是所有旅行社经营活动的中心,良好的财务运作是旅行社发展的基础。所谓旅行社的财务危机是指旅行社的财务状况极度恶化,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基本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旅行社在财务运作中所出现的危险和机遇。旅行社财务危机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旅行社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强化旅行社财务危机管理是现代旅行社企业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事实上,旅行社只是资金流通的中间环节,资金在旅行社财务的流转非常频繁,除去赚取的毛利外,其余均为旅行社代垫和拨付资金,所以资金的短缺一直是旅行社发展的瓶颈,也是旅行社危机的根源。原因何在?一是因为在旅行社内部的资金使用上产权不分、责任不明,再就是应收账款的适时收回问题。在旅行社的销售中,多销则有团费欠收之忧,少销则有市场失去之虑。在资金使用责任不明的“大锅饭”情况下,外联销售人员往往强调市场占有率而忽视销售所带来的收款风险。这样的操作结果是:不知不觉中将旅行社拖入了资金短缺的财务风险之中。所以在旅行社经营上,财务危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五)突发事故危机
假如100年后,有人说起“非典”,一定不会忘记有个行业堪称悲壮,那就是旅游业。一场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使这个本应阳光明媚的春季蒙上了一层灰色,更使中国旅游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身为旅游业的“龙头老大”——旅行社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突发事故并非仅此而已,大到上述所说的“非典”和最近流行的“禽流感”、小到人身伤害、行程变更、交通事故,这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的事故都可能对旅行社经营造成严重的危机。
三、如何构架旅行社危机管理体系
旅行社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多种危机,并且无论哪种危机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于旅行社来说,危机管理迫在眉睫,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突发性事件,而注重挖掘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原因日渐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危机管理呢?法国管理学家费尧曾说过,管理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危机管理也是这样,而且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所处于那一行业,它的过程是消除企业危机因素的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危机预防,危机化解,危机总结。
(一)危机预防管理
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而不在于处理危机。出色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自如应付危机。危机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危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特点与日益泛滥的电脑病毒如出一辙,感染病毒后用杀毒软件反复查杀既费时又费力,效果也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在这种情况下,建造一堵固若金汤的“防火墙”,对病毒进行围追堵截是最明智的选择。在旅行社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经营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然而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旅行社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旅行社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旅行社有危机,旅游产品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其次,树立危机意识不仅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而且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这就要对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危机的教育和培训。这既包括对员工进行普及性的教育如安全教育、居安思危的观念教育,又包括具体应对措施的培训。可以按照工作岗位对职工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与自己岗位有关的危机管理的专业知识,明确在发生危机时,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例如人事部在招聘员工时如何获得应聘者真实信息,如何介绍本社的优势、劣势、薪酬福利等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了解员工工作满意度,在人才危机爆发时如何稳定军心、安排适当的人选接替相关任务。这样既可以增强职工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可以为企业及时处理危机赢得时间。
2.引入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
对于旅行社而言,内部应该有制度化、系统化的有关危机管理和灾难恢复方面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这些流程在业务正常时不起作用,但在危机发生时会及时启动并有效运转,对危机的处理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一来,一旦危机出现,各部门、机构、员工知道做什么、说什么,而不必依靠某一个关键人物的急中生智力挽狂澜。
在危机发生时,一个企业要照顾的方方面面何其多、要处理的工作何其繁杂,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如果事前没有周全的计划、能够立即付诸实施的制度和流程、能够立即投入角色并展开工作的人员,在危机发生时反应迟缓、内外部混乱都将无法避免。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工作,由信息整合部、信息对外交流部和咨询管理部组成。信息整合部对外派出信息侦察兵来收集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评估鉴定;信息对外交流部负责应付公众、媒体、利益团体和危机之外的人,咨询管理部主要负责分析危机的影响和危机管理造成大众及相关利益集团对企业组织的看法,并提出改善的建议,把一些重要信息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
(2)决策系统
决策系统由危机管理者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他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进行决策,一般由首席危机管理者,如公司的经营决策层担任,也可由中级或基层管理者担任,但是这时必须由高级决策层授予其较大的权限。
(3)运作系统
运作系统由部门联络部和实战部组成,其中部门联络部负责联络公司内部受危机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响的部门,是正常经营地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的联系纽带,而实战部则负责将危机管理者的策略计划翻译成实战的反应策略和计划,并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
这种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不管应付何种类型、规模与性质的危机,都清楚地限定了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和目标。将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和提供给外部团体的信息分开,减少了误解和对抗,降低了对企业信誉所造成的影响,而且,旅行社可以根据需要来构建组织结构框架,将非危机时的工作头衔与危机管理中的任职分开。这样既可以避免机构的庞大臃肿,又可以提高企业应付危机的能力。对于旅行社来说,可以根据内部员工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组成危机管理框架中的各部门,如让外联部人员负责信息的采集处理、计调员承担部门联络部和实战部的工作等。3.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及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危机监测。指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搜集有关企业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企业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
2是危机预测和预报。指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危机监视与预测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企业进行危机预控和处理危机的基础与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收集和整理信息,选择适宜的方法做出判断,以赢得危机处理的时间。
3是危机预控。指企业应针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危机预警的各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前一部分的工作都是后一部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4.精心策划危机处理计划
在危机管理中,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进行监测和预控是十分重要的,但再好的监测和预控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事先制定出防范和处理危机的计划。一个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计划,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一个主导计划或原则;针对具体情境的计划;不同管理层次的部门行动计划。危机处理计划可以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危机,不会手忙脚乱,可以根据计划从容决策和行动,掌握主动权,对危机迅速做出反应。
2003年3月,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3月份销售分析显示3月下旬,江浙旅游线路和外地市场十分火爆,各种热门景点和线路的旅游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形势可谓一片大好。然而,春秋国旅针对白领市场精心开发的一些高端旅游产品,如“自由人”“纯玩团(只观光不购物)”等出现了滞销的这一现象却引起了总经理王正华的注意。通过连续几昼夜的数据搜集和分析,春秋国旅终于得出了结论:非典疫情会对中国旅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当务之急,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停退包机。4月1日至4月22日,春秋国旅将大部分包机退掉,并低价售出了为退掉的包机机票。虽然停退包机、降价出票给旅行社造成6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但如果当时顾惜眼前利益,不采取急救措施,整个旅行社的潜在损失将超过1亿元,企业无疑将被致于死地。
春秋国旅能成功避免“非典”给旅游行业带来的严重危机,得益于企业在危机爆发前的预防管理这一环节中的优异表现,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充分说明危机预防管理在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程度。
(二)危机处理策略
危机预防管理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或程度减到最低值,而无法阻止所有危机的到来,那么企业亲临危机时如何应对呢?我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计划
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当然不能照本宣科,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
2.应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要想取得长远利益,企业从危机爆发到危机化解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的短期利益,这一点,旅行社一定要切记。拿出实际行动表明公司解决危机的诚意,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弥补损失,这样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形象。
3.开辟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危机发生后,应尽快调查事情原因,弄清真相,尽可能地把完整情况告诉新闻媒体,表明公司的立场和态度以及与各界沟通的诚意,并主动向媒体和公众公布时间进展的第一手信息,取得相关媒体的理解,争取媒体的客观报道,从而使消费者能够了解事情真相。
4.选择适当的危机处理策略
处理危机的策略有很多种,如危机中止策略、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排除策略、危机利用策略。
(1)隔离策略。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连锁效应,一种危机爆发常常引发另一危机,为此,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应设法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隔离在最小范围内,避免殃及其他非相关生产经营部门。如将危机控制在国内部或国际部内、地接部或组团部内。
(2)中止策略。就是要根据危机发展趋势,主动承担危机造成的损失,如停止销售、退回团款,关闭分社等。
(3)消除策略。需要企业根据既定的危机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善于利用正面材料,冲淡危机的负面影响,如通过新闻界传达企业对危机后果的关切,采取的措施等,并随时接受媒体的访问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4)利用策略。这一策略是变“危机”为“生机”的重要一环,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能昭示出一个优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只要采取诚实、坦率、负责的态度,就有可能将危机化为生机。处理得当,就会收到坏事变好事的效果。
2005年9月,93名残疾人游客参加广东羊城之旅国际旅行社组织的香港三日游,行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缩水”,二星级酒店变成了没有窗户、不供应开水、蟑螂满地爬的“招待所”,原本一上午的购物时间被延长到两天,更令人气愤的是香港地接导游员陈某服务态度恶劣,甚至经常以歧视残疾人的语言辱骂团员。回到广州后,全体团友一致要求羊城之旅做出相应赔偿,并退还签合同时已交付的导游服务小费(每人60元)。而“羊城之旅”却表示违约的一些原因是香港地接社造成的,应由香港方面承担。最后又表示,只能以送水果形式及不再追收93名游客未交付的剩余团费(每人约50元)处理。残联代表全体游客拒绝接受这一处理方案,表示将继续依法追究该社的违约责任。
“羊城之旅”这种处理危机事件的方法不仅不能令游客满意,作为局外人也会感到心寒。如此处理危机事件的旅行社绝非“羊城国际”一家,而是整个旅行社行业处理危机事件的惯例,可以说是标准的“旅行社式”危机处理策略。旅行社所考虑的都是眼前经济利益,出现问题尽量的往外推,不能勇于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旅行社即不能在消费者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又损害了企业在同行之间的信誉和口碑,可以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举动。假如“羊城之旅”能够利用危机中止策略,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中的组团社先行赔偿原则妥善处理游客的投诉,然后再追究香港地接社的责任,此次危机就能游刃有余的化解。
上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家具厂——宏丰厂解决信誉危机的案例也值得旅行社认真学习。
1998年5月,上海《新民晚报》刊发了一则《宏丰厂,你在哪里?》的批评报道。文章报道了一对老人花一万多元买了一套“宏丰”厂生产的家具,但是家具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而那家名为“宏丰”的厂家却不知去向。批评报道刊出后,虽未找到生产劣质家具的“宏丰”厂,却给另外一家同叫“宏丰”的家具厂带来了严重的品牌危机。宏丰厂想出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办法。第二天下午,宏丰厂将投诉的两位老人、写批评报道的记者以及工商局、消费者协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请到厂里,厂长简短地介绍了一下批评报道见报前后企业的生产情况后,便引导宾客去参观生产车间和成品仓库,让“当事人”亲眼看到,此“宏丰”非彼“宏丰”,进而让当事人感到此“宏丰”代彼“宏丰”受过面临的困境。接着厂长郑重宣布:在那家宏丰企业未找到或不敢露面的情况下,他们决定代人受理投诉。厂里将派出由副厂长带领的技术小组去老人家中查看家具的情况,向老人赠送了一套优质的木制家具,并保修十年。他们还运回那套出了问题的聚脂家具,长期地置放在生产车间,让干部、工人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一架警钟。几天后,《新民晚报》以《此宏丰非彼宏丰》为题,用比批评报道更大的篇幅,报道了宏丰家具有限公司从“代人受过”到“代人受理”的感人事迹。至此,莫名的危机得以顺利化解。
这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化解危机的案例,同时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借机反弹的危机管理案例,面对毫无防备的危机,企业不是消极等待负面因素的自然消减,而是利用机会展示企业形象,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一是树立了企业为消费者负责的良好形象;二是融洽了与政府有关机构、新闻媒体的关系,赢得了他们的支持;三是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被安抚的消费者肯定会对企业感恩戴德的,消费者之间的口碑传播效果会让企业受用无穷,这种企业行为的直接与间接效果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对比旅行社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处理危机事件的策略、方法,旅行社还需要认真的学习和深刻的反思。
5.充分发挥公证或权威性的机构对解决危机的作用
利用权威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处理危机时,最好邀请公证机构或权威人士辅助调查,以赢取公众的信任,这往往对企业危机的处理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003年的非典给整个旅行社行业带来了沉痛的打击,有些旅行社关门停业,有些则只留一名员工在门市值班。在这期间,各家旅行社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在解禁后大干一场。但是其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仅境外游客来华旅游的不多,就连国内游恢复的速度也相当的慢。在这种情况下,旅行社只有借助权威性机构如政府等的言论才能使这种状况产生好转。美国纽约市的唐人街因“非典”生意惨淡,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亲自上阵,到唐人街为华人企业呼吁;新加坡政府为增加游客对新加坡的了解,专门设立了“新加坡实况现场”的网站,用即时摄像的形式,将新加坡闹市区的景象向世界播出。这些举动不仅对旅游业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其他的行业复苏也有很大的帮助。
同样,当其他危机发生后,旅行社也可以借助消费者协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协助来使企业渡过危机。
6.危机过后尽最大努力恢复企业形象
继续通过媒体向公众传达企业的信息,以实际行动表明企业重振雄风的决心和期待今后公众支持、帮助的愿望,在这一环节中,旅行社可以通过广告宣传、降价促销、举办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借此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危机的总结
危机总结是危机管理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制定新一轮的危机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应对危机管理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
1.调查分析
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系统的调查分析。计调部、人事部、财务部等哪里出现了问题就应该加强该部门的管理,做到亡羊补牢,避免同样的危机再次发生。
2.评价
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修正
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修正措施,改进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完善危机管理内容,并以此教育员工,警示同行。
4.前瞻
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旅行社应将危机产生的沉重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驱使自己不断谋求产品、市场、人才、管理和组织制度等系列创新,最终实现企业的腾飞与发展。
近几年来出现了东南亚出境旅游“零团费”、“负团费”的现象,通过自费项目不列入报价、购物提成等方式,给游客“下套”,个别领队与地陪相互“做扣”,欺骗游客,这给旅行社乃至整个旅游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旅行社产生了严重的危机。虽然有些旅行社将由“零团费”、“负团费”现象产生的游客投诉等事件妥善解决,但是这仍是治标不治本,青岛市六家出境国际社经过协商,达成共识:让游客明白消费,今后出境游的自费项目必须列入报价中。通过这一举措,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东南亚出境游所产生的危机,而且与之类似的危机也不会再次发生。
由此可见,危机过后的总结这一环节也是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古语中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旅行社在危机过后,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或失败经验,以便在日后的危机管理过程中能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以前所犯过的错误。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危及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在危机爆发前、爆发中、爆发后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就可以游刃有余的面对和解决危机事件,然而光从理论上进行指导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各旅行社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并吸取其他行业优秀的危机管理经验。只有在强大理论的支持下,从实践中摸索出适合各自企业的危机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旅行社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避开危机,保持发展的势态,处于常胜不败的优胜位置。
[参考文献]
[01] 《旅游业危机管理指南》 世界旅游组织(WTO)2003
[02] 《国内外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邓冰、吴必虎、蔡利平2006-3-23
[03] 《试论旅行社的危机管理》 纪俊超 2006-5-15
[04] 《对旅行社人才危机机管理的探讨》 纪俊超 2004-10-4
[05] 《旅行社财务危机的分析与管理》 纪俊超 2005-7-19
[06] 《旅行社危机管理之我见》杨新 长江海外旅游总公司 2005-12-5
[07] 《如何进行危机管理》 许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5-20
[08] 《危机管理》 佚名 网络连载
[09] 《企业人才流失与危机管理》 佚名 2005-11-25
[10] 《旅游业如何突破信任危机》 武汉晨报 2006-4-11
[11] 《从非典事件看中国旅游业的危机管理》 中国旅游报 2003-6-3
[12] 《2006影响全球旅游的八件大事》 潘佳 人民网 2005-12-25 [13]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Dirk Glaesser
[14] 《Risk Issu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Michael Regester, Judy Larkin
[15] 《The Management of Tourism》
Lesley Pender, Richard Sharpley
[16] 旅游经理人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8] 中国旅游报 http://www.xiexiebang.com
[19] 同行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危机管理
从“三鹿奶粉”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
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社会交往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大,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频发时期,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成为政府行政的重要课题。三鹿奶粉事件作为2008 年发生的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的突发事件,所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更检验了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我们组主要根据事件的危机性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论点即启示。
2008 年6 月28 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 肾结石 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 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迅速扩大到14 名,随后卫生部发布消息称,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一、三鹿奶粉事件的危机性质分析
本次事件发生以来引起了广大群众的集体恐慌,不仅对奶粉行业,对全社会都折射出信任危机。媒体全方位的报道,使得危机迅速蔓延,广大民众不断质疑为何从阜阳奶粉事件到此次事件的如此长时间里,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整顿。根据危机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可以判断出这是一次较严重的公共危机。二、三鹿奶粉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过程
政府危机管理主要包括危机前管理、危机中管理和危机后管理,中国政府在近几年针对突发事件,特别是危害公众利益的事件进行了必要的危机前管理,在三鹿奶粉事件中进行了有效的危机中管理和危机后管理,显示了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一)危机前管理
在 2006年初,我国就制定了 国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就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规定了相应的处置办法和处置保障。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将“及时、权威的信息公开与披露”作为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对于“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也有专章规定,规定: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对于公共突发事件,我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这说明政府危机处理机制正在日渐法制化;对于公共突发事件,我国不仅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实践中政府也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二)危机中管理
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第一时间作出了明智的反应:一是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I 级响应,成立由卫生部牵头、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二是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三是开通 问题奶粉 咨询热线,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的进展情况;四是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由质检总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检查,对不合格奶粉立即实施下架;五是尽快查明婴幼儿奶粉污染原因,组织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环节开展检查;六是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和相关责任人;七是有关地方和部门要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三)危机后管理
危机发生后,国家相关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应急响应,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立即统筹在全国范围内回收、封存三鹿相关产品,并根据事件的严重事态,采取特殊措施,立即暂时查封冻结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资产,以确保未来对受害者的赔偿。
由卫生部牵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几大部委针对问题奶粉成立民事赔偿调查小组,对问题奶粉的受害者提出赔偿方案。
另外开展打击在原奶中掺杂三聚氰胺的专项行动,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包括免去冀纯堂石家庄市委副书记等职,追究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的刑事责任等。
这些措施,能避免或减少类似的食品安全事件再次发生。对相关责任人的严肃处理,至少能让那些受害者家属得到一点心理慰藉。
三、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建议
在对三鹿等奶粉企业的处置过程之中,可以发现,政府在迅速对各个企业奶制品进行质检和发布相关行政指令之后,并没有重新恢复奶制品生产和社会供应的计划,这是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制度上的缺失 笔者认为,要更系统更科学地处理好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政府要树立危机意识
作为危机处理的主要指挥者和组织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时刻树立忧患意识,要在社会正常运行时期就预先考虑和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情况,在心理和物质上充分做好应对的准备 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应加强有关危机的学习,掌握危机的特征规律及处理措施等,增强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应经常模拟一些危机事件,让政府工作人员直接感受到危机的破坏力和应对危机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提高危机意识。
(二)政府要制定完善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尚不完整。为了使政府危机管理法制化,使危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必要加紧涉及危机管理的立法。
(三)政府要建立危机监测预警机制
三鹿奶粉事件引发了很多公众质疑:对于这种婴儿类食品,是否不应免检?是否至少应当抽检?其实这就是危机监测措施的一个方面。针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包括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健康的重大传染疫情,具较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以及一些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等等),须建立能全面有效预测、防范的预警机制。该机制强化政府责任,从中央到地方分别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险情的发生及其可能的危及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缩小在最小范围。而且,预警机构还需设立灾情防范标准并做到分级别预警与分级别抗灾。总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能使危机及其危害在发生之前就掌控于帷幄之中。
(四)政府要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和规范化的应急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机构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管理机构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尚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我国政府同样需要设立常设机构,力争做到一个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由发生险情的所在管理部门牵头,其它相关部门予以配合。由于任何突发公共事件的出现都不可能仅局限于某一部门或领域,其处理具有系统性,必然需要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突发情况一旦发生,需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应对,建立一支随时能够处置突发事件的机动应急队伍;同时还要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重视和发动非政府群众团体组织参与处理突发事件。并且在危机处理中形成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处理渠道,使突发事件处理机制走上法制化轨道。政府职能也由此转变,使之更倾向于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
(五)政府要严格规范危机事件的责任追究制度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容许出现不负责任的官员的资料显示,由公共危机掀起的“免官潮”,使许多高官纷纷下马。查处渎职干部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整体形象,因而社会各界叫好之声一片。但是,免官潮的出现也正反映了在干部的问责纠错方面尚存在深刻的机制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使问责纠错机制更加规范,而不至于使官员下马仅仅成为危机处理中“权宜之计”的应急行为。
同时,对于官员的罢免也须建立合理科学的运作机制,使其符合严格的法定程序,并与其法律责任相匹配。同时,还须对官员的行政责任给以严格界定,使其在职责范围内勇于担当,而不是上交问题、转移责任,以致造成工作的拖延与被动。总之,官员的问责纠错既不宜矫枉过正,损伤原有的制度与原则,又要实现行政责任与行政权力相统一。
(六)政府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谣言止于公开,“公关之父”艾维。李提认为,公关的核心理念是“公众必须被告知,信息公开既是政府的义务也是公民的权利,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确保政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是遏止谣言的不二法门。也就是说,信息公开的社会,是最安全的社会。从这种意义上说,一包奶粉,也是对政府危机公关质量的检验。因为,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对于关系到生命健康的公共事件,公众渴望第一时间从最权威的部门那里获得相关信息。否则,公众就会被动接受“小道消息”。对“某品牌”的猜测和相关传言,都显露出公众的焦虑与恐惧。面对恐惧,媒体公布了“某品牌”的名称,无疑是可喜的第一步。但权威信息的发布才是最好的镇静剂,这就要求政府机关必须及早介入。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应对危机的管理机制,可为有效抗御各类危机提供制度基础、领导组织保障、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