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媒介事件背景分析
危机的共性要素——不确定性、紧迫性、威胁性、潜在伤害性。
危机管理不单是事件处理,而是对组织威胁性生存环境的修复和改造 危机诱因有两大类:一是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组织内部管理不善
一个组织遇到了危机,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集中报道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这常常是组织在危机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
背景分析
2011年,在中国的社会发生了不少引人关注、受人热议的媒介事件。例如会理县PS丑闻事件、“7.23”甬温动车事件、北京电梯事件。就这些事件本身来看,毋庸置疑,它们都是负面的新闻,都对政府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面对已经发生的危机,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去挽救危机,重新树立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是政府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会理县PS时间发生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会理县会与丑闻相伴,永世不得翻身,但会理县政府却用出色的危机公关平息了这场危机。与之相反,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7.23事故后的发言不当使得这一事件雪上加霜。从这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危机公关对于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意识的出现,被普遍认为发生在2003年。当时因为政府封锁SARS信息,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但这也让政府意识到政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从那以后,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2003年9月22日,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课在北京开课,当时来自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等66个部委的100多名新闻发言人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理论。此后5年,国新办组织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迅速开展起来,省,市,县,县一级部门甚至部门内部的科室都被要求学习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程。着这否意为着我国建立了完善的新闻制度、危机公关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普遍共识呢?答案是否定的。否则在现在中国也不会有如此多的遭人诟病的媒介事件。在突发的危机面前,并不是所有政府都能遵循勇于担原则,积极主动,反应迅速。新闻发言人所要学的不仅仅是打发面对记者,更是应该学会如何与舆论打交道 学会三不原则——不直接拒绝,不仓促表态,不无可奉告,并有选择的公开事实
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去考虑危机公关,即情境、资源、沟通和行为。这就要求危机处理者在时间紧迫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整合、配置相对匮乏的人、财、物资源,理顺扭曲的沟通系统。采取有效的行动策略,选择合适的新闻发言人,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进而改变危机情境并使之恢复常态。有效地危机公关,可以使危机预警更加充分,是危机管理更加有效率,使协调互动、整合资源得到保障,也是重新认知平衡和价值体系成为可能
第二篇:媒介事件读书笔记
戴畅 ***
媒介事件——上一轮新媒体冲击
——《媒介事件》读书笔记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余波之下,电视这一影响深远的媒介横空出世,给整个传播界带来了一场前所唯一的变革。
在电视走入千家万户逐渐取代了广播,把信息以更多维的方式引入家庭后,由“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都不可抑制地发生了。如果说日常电视节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休闲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那么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所提出的媒介事件则改变了更多——相比之下日常电视节目所带来的改变只能算是表层。什么是“媒介事件”?在《媒介事件》一书中,该词被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书中为媒介事件规定了三种基本脚本:“竞赛”,譬如奥运会与总统竞选辩论;“征服”,譬如登月航行及1977萨达特出行;“加冕”,譬如查尔斯王子婚礼与肯尼迪的葬礼。对以上三种事件的电视报道均属于媒介事件的范畴。当然,媒介事件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此。除遵循以上三种基本脚本运行的事件之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的媒介事件,比如纽约城市马拉松和韩国团聚事件。
不论是“竞赛”、“征服”、“加冕”这三种基本脚本还是其他类型的媒介事件,都拥有一些特殊性使其与日常的电视节目区分开来,使之事件化。从符号关系学上讲,媒介事件按的首要特征取决于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这些要素。媒介事件一经出现,势必干扰其他日常电视节目的播送,并且使得许多同期频道的混响合并成一条单声道;对事件的传播与事件的发展同时进行,且重视语言的交通化与画面的质量。从语义层面看,媒介事件一般是由组织者定位并由电视台认同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的播出过程被赋予了其特殊的核心意义,把一种或多种社会核心价值相关的象征性动作的表现置于突出地位。而从语用学上讲,媒介使得巨大的观众群心驰神往,与事件播出相伴而生的是一种收视状态:结伴观看、排斥除观看相关事件之外的其他行为、为观看做特别的准备——所谓“节日性收看”。
在《媒介事件》一书中,第三、四、五、六章分别从媒介事件的协商、媒介事件的表演、媒介事件的庆典以及媒介事件的萨满教化四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媒介事件的运行机制。简而言之,媒介事件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媒介事件是事件组织者、电视台及观众三方协商而得的产物;电视这一媒介以试图补偿观众的“在场感”而对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义,使之不同于其本身却拥有更多的意义;观众在媒介事件之中不再是完全的观看者,而是通过积极参与扮演了一些特定的角色,继而媒介事件在某种条件下真正引发了实际的变革。
由上述原理即可对媒介事件的革命性与影响力窥见一斑——电视媒介所派生的媒介事件使得传播本身第一次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但是媒介事件的效果并不仅限于此,而是在纵向、横向上都有更为广泛的延展。
这些影响纷繁错杂,但是归纳下来大致可一找到两个维度来进行归纳,即发生在事件的“内部”、“外部”与所针对的对象。
对于参与者的内部效果主要集中在组织者、传播者和观众身上。
对组织者而言,发动事件的公开承诺使得组织者在事件之前就容易在政治上受到攻击,在事件期间扮演媒介所分配的神话角色,与此同时的事件直播创造了对事件成功的压力但又提高了主演的地位,授予了他们在事件期间和之后的合法性和超凡魅力。
对传播者而言,媒介事件重新定义了新闻的原则,赢得拥护与“捐赠者”的地位,甚至提供了实验新形式新技术的机会以及也许已经衰减的热情。
对于观众而言,日常的生活节奏与焦点被打乱了,甚至自身被置于仪式脚本提议的角色
戴畅 ***
里,原有的价值观、社会界限均受到挑战,当然副产品还有家庭环境的重构和情感的宣泄。
对于机构的外部效果则更为广泛,其影响波及大众舆论、政治机构、外交、家庭、闲暇、宗教、大众仪式乃至集体记忆等等。
从大众舆论的角度看,媒介事件给其设计的机构授予地位,聚焦大众舆论并激发关于某一给定问题或一系列问题的辩论,并通过鼓励或抑制等手段影响大众舆论,有时也可使潜在的舆论趋势成型,甚至催化实质上的社会运动或影响其所在社会的国际形象。
对政治机构而言,媒介事件使公民适应社会的政治结构的需要,巩固了领袖的地位,消弱了诸如议会之类中间人的地位与直接接近高层领导人在政治传播时的选择作用,政治组织的形式与社会、政治本身也发生变化;媒介事件培育对政治和外交的公开性的期望,而其直播有时能维护国家的完整。
对外交而言,媒介事件鼓动了以峰会作为外交手段,促进外交公开并创造了一种新的外交策略——姿态外交。
对家庭而言,媒介事件暂时扭转了朝着家庭收拾模式的个体化和部分化的发展趋势,并通过与朋友、邻居的结伴观看形成了“大众空间”,便利了舆论的阐发与交流。
媒介事件还影响了人们闲暇活动的结构,并为某些体育事件创造新的交际形式。
从媒介事件对宗教的效果来看,媒介事件创造了“世俗节日”,承担一些与宗教节日一样的功能,继而模糊了神圣与世俗、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界限,但也强化了宗教等级并使权力人格化、公开教会内部的紧张和斗争。
对大众仪式而言,媒介事件使得大众意识发生重组,推动仪式形式沿小说体发方向发展,使一种“大众化”的电影摄影模式机构化,并转移了仪式的场地与形式——起居室里的小群体。
对于集体意义而言,媒介事件不仅赋予集体记忆一种物质的载体,还赋予一种框架;媒体事件打断本来的时间流向,扰乱现行的日历。媒体事件甚至编辑、再编辑集体意义,担任与宗教节目同样的功能,继而与历史的书写在定义集体记忆的内容的过程中竞争。
以上效果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自电视面世、“媒介事件”出现以来,传播活动与视觉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当然,在现今的媒体环境之下,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定义的媒介事件也势必发生剧烈的变化。但是,作为上一轮新媒体冲击的主力之一的“媒介事件”,其产生、运行于影响都可以为新一轮新媒体的研究和预测提供一些经验与启示。
第三篇:从媒介事件角度分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范文]
06级传播一班
20063527
华玉杰
从媒介事件角度分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摘要】历届奥运会首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开幕式往往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力量,正因如此自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的那一刻起,世人就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充满了期待。2008年8月8日,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开幕式时长三个半小时,“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以绘画长卷为轴,以水墨为表现形式,用赏心悦目的形式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灿烂文化。”其参与人数、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其当之无愧的成为一个几亿甚至几十亿人为之激动的“神圣日子”,是世界级的“大①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媒介事件。本文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研究分析,试图探索其表现出来的媒介事件特征、开幕式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开幕式取得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媒介事件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直播
【研究方法】下载观看了中央电视台8月8日20点至23点30分的奥运会开幕式直播节目,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分析,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精确到分。搜集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其他频道的相关节目,进行统计分析。
一、媒介事件的界定
研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媒介事件,首先要明确媒介事件的定义,究竟什么是媒介事件?对“媒介事件”的理解,一般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历史学家丹尔尼提出的“假事件”,他将假事件定义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传播学先驱施拉姆也比较认同这种观点,他曾用“媒介事件”来概括“假事件”这一现象,并将媒介事件定义为“主要是制造出来供媒体做报道的事件”。我国传播学者李彬也比较认可这种观点,他在《传播学引论》中对媒介事件的定义是“依照通常的理解,媒介事件专指历史学家丹尼尔·波尔斯丁所说的‘伪事件’,即有意安排的、非自然的人为事件。比如记者招待会、公关活动、揭幕剪彩等,都属此类。„„.事实上,我们把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事件通称为媒介事件”。关于媒介事件的第二种理解,出自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媒介事件》认为媒介事件是指“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以及大人们所经历的过度仪式——我们分别称之为‘竞赛’‘征服’和‘加冕’”。无论按照哪种观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都属于媒介事件,本文所采取的是戴杨和卡茨的观点,并以中央电视台对北京奥运会的现场直播为主要样本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分析。
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描述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长卷为轴水墨表现,共分为三部分,先是仪式部分,之后是文艺表演,最后是运动员入场式。
1、文艺表演前仪式部分:这部分约15分钟,20点15结束。包括由击缶表演构成的欢迎仪式与倒计时、艺术展示奥运五环、中国国旗入场、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主题分别为击缶而歌、历史足迹、梦幻五环。
2、文艺表演部分。文艺表演题为《美丽的奥林匹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名为《灿烂文明》下篇题为《辉煌时代》。这部分约一个小时。21点18分结束。重点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和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主题分别为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星光、自然、梦想、我和你。① 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媒介事件》 麻争旗译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前言第3页 06级传播一班
20063527
华玉杰
3、文艺表演后仪式部分:这部分将近两个半小时,其中运动员入场式将占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运动员入场式的顺序,依照205个国家或地区代表团名称的简化汉字笔画顺序排列。除运动员入场式外,还包括北京奥组委主席致辞、国际奥委会主席致辞、中国国家主席宣布奥运会开幕、奥林匹克会旗入场、奏奥运会会歌、升奥林匹克会旗、运动员代表宣誓、裁判员代表宣誓、放飞和平鸽、场内火炬传递及最终的点火仪式等。
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媒介事件特征
根据《媒介事件》框架,戴杨与卡茨认为“媒介事件的特征首先取决于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这些要素”而在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分析时发现,开幕式直播符合媒介事件要求的这些特征。
1、干扰性:“媒介事件与其他电视播出方式或样式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从定义上讲,是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事实上,它们是对惯常的干扰,干扰着正常播出乃至生活的流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改变了人们的收看经验”,“并用一种极为戏剧化的方式表明将要发生事件的重要性”,开幕式期间除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二、三、五、七套节目和高清综合频道、②央视网进行了全程直播,国内外其他频道也对其进行了直播或转播,国际奥委会市场部部长Timo Lumme在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举行的联合发布会上称,北京奥运会是目前为止奥运会历史上转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很多的转播内容,一共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5,000小时的报导和转播,报导规模是雅典奥运会的三倍.而开幕式无疑是历史上电视转播
③的高潮,在中国有8亿多观众通过电视媒体观看了开幕式.不但奥运会开幕式期间众多频道对开幕式进行直播或者转播,其他频道大多终止了正常的播出日程,制作与奥运会开幕式相关的各种节目,开幕式直播前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奥运频道和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国际频道等围绕开幕式展开充分报道,播出《开幕当天的交通》、《社会各界喜迎奥运》等新闻以及《一起看奥运》、《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奥运中国》等大量专题和特别节目。④奥运会开幕式的干扰性之强可见一斑。
2、垄断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垄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北京奥运会通过前期策划宣传,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使广大受众迫不及待的想看,这以特征主要归功于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认为“公众通过媒介知晓事件或问题,依媒介提示的角度思考,按照媒介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调整自己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看法,或者说媒介对某一事
⑤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某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中国申奥成功后,各媒体就开始关注奥运会开幕式,对奥运会开幕式的做了相关报道,并留下了“奥运会主题曲会是什么”“谁将最后点燃圣火等问题”调足了受众的胃口,是奥运会开幕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各媒体更是加大了对奥运会的报道力度,这是奥运会开幕式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从而几乎垄断了所有受众的目光。已经被传播界所否定的“魔弹理论”似乎得到了验证。但还是一小部分受众没有被魔弹击中,他们对奥运会开幕式并不期待,例如一两岁的小娃娃并不懂什么叫做奥运,就是想看她固定收看的少儿节目,这时候,奥运会开幕式垄断性的第二个特征就表现了出来,正如干扰性中所提到的,奥运会开幕式期间所有电视台几乎都在或者直播或者转播或者讨论开幕式这一话题,无论选取哪一个频道,所接受的都是开幕式,受众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它们以一种收视状态为表征,在此状态下,人们彼此相互必须收看,必须把别的一切搁在一边。电视网对同一事件的联播强调了收视的价值,乃至必要性”无论你想不想看,只要你打开电视,看的都是开幕式相关的节目。②③ 《广告大观:媒介版》2008年第9期,《中央电视台成功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腾讯财经:本届奥运会转播规模创历史之最,科技书写奥运专版新记录http://finance.qq.com/a/20080820/002536.htm ④ 《广告大观:媒介版》2008年第9期,《中央电视台成功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⑤《香港9小时6人跳楼--张国荣自杀传染他人?》 263网(http://ent.263.net/20030404/00388590.html)06级传播一班
20063527
华玉杰
3、直播性:媒介事件的直播性特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国内外多家电视台对其进行了直播,部分电视台最然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但是受众所看到的依然是“现场直播”,这是1948年电视转播首次介入现代奥运会后的60年来,第一次以高
⑥清晰度电视信号和网络新媒体的形式,全程直播奥运会的开幕式。开幕式无疑是历史上电
⑦视转播的高潮,在中国有8亿多观众通过电视媒体观看了开幕式.开幕式的直播不仅仅是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了开幕式的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给受众一种参与感,受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成就。“大众被电视媒介‘邀请’,共同加入到这一盛大的节日之中”,让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4、远地点性:奥运会开幕式,鸟巢能够容纳9万观众,但是全球却有着40亿点是观众,两相对比,那9万观众微乎其微,单靠在场的9万观众并不能创造奇迹,必须依靠大规模的直播才能够让大众为媒介事件的节日而“狂欢”,电视直播为媒介远距离传播提供了条件,使整个世界都能够看到全程看到开幕式。除此之外,就算在场的观众也很难全方位的观看奥运会开幕式,而电视直播的多机位组合,使得电视前的观众看到的场面比现场观众还要面。奥运会开幕式通过远地点的直播,使遥远地方的受众也参与到了开幕式,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个重大的媒介事件其影响是深远的,影响范围是巨大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影响。
1、奥运会开幕式干扰了受众生活的节奏和焦点。“重大仪式要求排斥对其他一切的注意”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受众的注意力全都被吸引到了开幕式这一重大仪式之中,在中国有
⑧8亿多观众通过电视媒体观看了开幕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口共13亿,除去因各种原因不具备收看能力的人基本都在看开幕式。以往来说,晚上八点可能是看电视剧的时间、可能是打牌娱乐的时间、可能是写作业的时间也可能是一家人共进晚餐的时间,但是,8月8日晚8点,8亿中国人放弃了以往形形色色的常规活动,坐到了电视机前,收看开幕式,人们的生活节奏被干扰了,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变化。
2、奥运会开幕式给起居室以新的定位。当“小众化”成为主流的时候,当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的时候,人们之间的交流日趋减少,这种现象亦出现在本应亲密无间的家人之间,一个家庭中女主人关注的可能是电视剧、美容频道、美食频道等,男主人公可能关注的是足球、新闻、股票动态,而孩子喜欢的可能是动画片、偶像剧或者娱乐节目。这种差异使起居室同一时间只能是为一人服务,以亲身经历为例,在我家,一般是爸爸拥有电视,我和妈妈各自看自己喜欢的书。并且随着“电视机成倍增长、家庭人口却不断减少,而且工作时间互相有别”电视收视变得越来越寂寞,但是奥运会开幕式改变了这种现象,“暂时扭转了朝着家庭收视模式的个体化和部分化的发展趋势事件呈现家庭假日的特征”“通过宣传事件是神圣的,并指定电视机为媒介”使电视再次成为家庭的焦点,几乎每家人都凑在电视前观看开幕式,即时是家里有多台电视机的家庭,也凑到了一起。更有甚者,为了热闹几家人聚在一起观看。电视机使起居室改变了以往冷清的状态,重新活跃起来。
3、开幕式为人们的提供了共同话题。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开幕式期间几乎人人都在关注,人们打电话、发短信来讨论开幕式,亲朋好友一起收看开幕式,人们见面后讨论的往往 ⑥⑦ 《广告大观:媒介版》2008年第9期,《中央电视台成功直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腾讯财经:本届奥运会转播规模创历史之最,科技书写奥运专版新记录http://finance.qq.com/a/20080820/002536.htm ⑧ 腾讯财经:本届奥运会转播规模创历史之最,科技书写奥运专版新记录http://finance.qq.com/a/20080820/002536.htm 06级传播一班
20063527
华玉杰
是开幕式。在一段时间内,在餐桌上、在教室里、在办公室人们讨论的几乎都是开幕式。个人认为,开幕式的这种功能甚至比奥运会的竞技比赛更强,对于奥运比赛,不同的人关注的往往是不同比赛项目,基本没有人能够观看奥运会的所有比赛,几个人聚在一起,可能甲看的是足球,乙看的是篮球,而丙看的则可能是射击,显然,奥运会的竞技比赛并没有给这三个人提供很多的谈资,最多谈一下金牌榜,但对于金牌榜,人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有多少金牌,却不知道都是哪些项目、如何赢得的,所以奥运会并不能够给所有的大众提供共同的谈资,但是开幕式则不然,很多人是完完整整的收看了开幕式,并且观看之后内心往往会有一种诉说和宣泄的冲动,于是,人们在交流这一问题时基本不会卡壳。
4、开幕式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国家凝聚力,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但向世界展示了我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展示了中国的笔墨纸砚、文字、戏曲、丝路、礼乐等灿烂的古文明,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繁荣富强,大江南北的繁荣富强、全国人民的安居乐业,这些都足以让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除此之外开幕式中展现的国旗、国歌、国徽几种呈现了国家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引以为荣的精神象征,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感、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除此之外,2008年的开幕式还有其不同与以往的意义,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顺利的一年从08年初的南方雪灾,到3·14藏独事件、“毒奶粉”事件再到胶济铁路脱轨、汶川大地震,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幸的一年,是灾难的一年,加之部分不法分子趁机散发谣言,人民中间一度出现恐慌与不安。但开幕式通过其盛大的场面以及对中国巨大成就的展示,使中国人民重新获得了信心,开幕式结束时点燃的奥运火焰更是照亮了中国并不顺利的一年,使中国从灾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以上主要是从受众角度来分析奥运会开幕式效果,因为受众研究已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开幕式的影响,不得不大量讨论其对受众的影响,下面就开幕式其他方面的影响做分析研究。
1、奥运会开幕式使中国得到了一致的国际认可,使张艺谋再次成为焦点同时提高了中央电视台的威望。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大开幕,在国内外得到了一致好评,这些好评,有对中国政治经济力量的赞叹,有对张艺谋艺术水平之高的震惊,而中国所收看到的开幕式大多是央视直播或者其他电视台转播央视的节目,从而再次提高了中央电视台的威望。开幕式后“很中国”、“很张艺谋”成为流行语。保加利亚国家电视台解说员在转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时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简直“完美无缺”,“无可挑剔”,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解说员还评论说,开幕式的电视播出效果无与伦比。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由知名导演张艺谋策划的开幕式,处处见巧思,2008名鼓手的倒数计时表演,气势磅礡,由前体操选手李宁在屋顶“漫步”,点燃圣火,再为活动掀高潮。《金融时报》认为,北京奥运开幕式无疑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开幕式,中国足以为此拿下一面金牌;过去没有任何国家,未来也不会有任何国家可以媲美中国政府为奥运投注的人力与投资……
2、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凤凰卫视的一个节目在国外的街头进行了一次观众调查,请外国人谈谈对中国电影的印象。结果,观众比较集中的印象是,人会在天上飞来飞去(指
⑨武打影片的画面),暴力,大辫子,穷困,落后。以前聊天的时候,一个现在在意大利留学的高中同学跟我说,她很郁闷,她在麦当劳打工,人家看她是中国人,总愿意问“是不是你父亲要把你卖给人家当小老婆,所以你跑出来了?”“你在家的时候能吃饱饭吗?”等等,特别是汶川地震以后她的同学有时候也会奇怪的问她“你们国家的房子怎么那么破啊”“你们是不是特别穷”等等,朋友觉得意大利人很自大,也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国际形象如此之差。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现在已经基本改变了曾经积贫积弱的面貌,但是,在 ⑨ 《中国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电影:暴力 大辫子》2007年7月27 06级传播一班
20063527
华玉杰
许多外国朋友眼中,中国仍然是贫困落后的。据统计,全世界观看开幕式的观众有40亿之巨,这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展示中国现代形象的大好机会,就像美国CNN所说的“开幕式不仅开启了夏季奥运会,更是一个国家寻找世界位置的象征性表达。这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最好的展示。”开幕式不但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还向世人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和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洛杉矶时报》称:“周五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可谓科技与传统的结合。开幕式上的声像效果,不仅给运动员们鼓劲加油,也是向世界宣布: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正昂首迈入二十一世纪,十三亿人重新迈出成为亚洲支柱的第一步。”由此可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的作用之大。
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见证了中国外交的辉煌一页。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美国总统布什来了、法国总统萨科奇来了、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也来了„„这些发达国家的政要们在这一天聚集于北京,而且还有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也共同来为北京奥运会喝彩”。⑩、80多个国家的首脑出席开幕式,刷新出席奥运会开幕式领导人的人数纪录。各国元首与贵宾的到来对中国的外交关系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使中国外交有了一个充分的、大规模的媒介事件历练,借助奥运会这一美好时刻,中国领导人与外国元首还就双边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8月7日,胡锦涛会见了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部分外国领导人,在会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时,胡锦涛表示,中国和白俄罗斯始终坦诚相待,真诚合作。在会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时,胡锦涛指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中哈关系,把中哈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
奥运会开幕式的影响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对以上几方面做粗略分析,经查阅开幕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再次就不做过多的讨论了。
五、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媒介事件成功的原因
作为一个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无疑是成功的,下面,对其成功原因做简要分析,以求探索出其成功奥秘并在其他事件上加以运用。
1、奥运会开幕式本身具有重大的价值,这是开幕式成功的内因,也是奥运会成功的根本原因。奥林匹克文化现象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奥林匹克主义代表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向往,所以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了全球的社会现代化,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为环境保护,绿色全球计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了全球多层次的互动,使奥运会的意义向纵深延伸,使之成为人们长期在经济、科技、文化多方面、多11层面的交流途径。奥林匹克文化的这些重要意义,使奥运会开幕式也跟着具有了非比寻常的重要性,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都被看做是主办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展示,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缩影,是东道主展现自己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被中国人视为中国利用自身灿烂文化感染世界、让世界更好的理解中国的绝佳机会。被外国人视为理解中国的大好机会,这使得奥运会开幕式本身有着极大的意义。纵观历史上成功的媒介事件,每一件本身都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弹劾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听证会、萨达科总统的耶路撒冷之行、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的皇室婚礼这些事件本身都具有着重大意义,也正是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决定了他们能够具有超级的规模和效应。试想一个地区的运动会开幕式无论媒体事前对其怎样宣传,对其进行什么样的“议程设置”都很难成为“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由此可见,事件本身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2、大众媒介的重大作用。虽然开幕式本身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离开了媒介,⑩11 全景网,2008年8月9日http://
7、梅笑冰:《节日意义的建立、选择和消解——媒介事件视野中的“春晚”》
8、麻争旗、徐扬《体育直播的文本意义:体育媒介事件的叙事模式》
第四篇:青岛市媒介情况分析(作业)
青岛市媒介情况分析
罗少敏20081049
主要平面媒体(报纸和杂志):
《青岛日报》,青岛日报为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1949年创刊,现为彩色对开大报,是青岛地区报业中集权威性、综合性、时效性于一体的强势媒体。新版该报定位于经济类综合日报。本报前八版为本市要闻和国内、国际大新闻,后八班为经济新闻。主要读者群是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白领阶层等中高层消费者和集团消费群,是最具有购买力的消费群,读者占200余万,是房地产、汽车、通讯、办公设备等广告客户的首选媒体之一。《青岛晚报》:日发行量一直稳定在68万份左右,市区平均每1.2万户一份,发行密度在全国同类城市晚报中名列前茅。全面报道青岛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各类新闻,同时传播世界各地最新信息。读者较为成熟,已婚比例为82.1%,读者职业在白领及其企事业单位、公司一般员工上高于总体水平。读者是家庭轿车、家用电器、计算机、各人通讯产品、食品饮料等产品的主要购买者。
《青岛早报》:是青岛地区每天出版上市最早的报纸,新闻报道全面详实、新闻专栏实用性强、版式设计新潮活泼,是市民的“早间文化快餐”,这,以强势消费群体为主要受众,占有着绝大多数的“工作事业型”、高品位、高素质的读者,他们有购买力特征,决定了该报的广告投入效率较高,是商业、房产、it、汽车、家电、通讯、医药保健等众多广告客户的首选合作伙伴之一。
《半岛都市报》:精彩源自创新,创立于1999年,已经成为山东半岛地区尤其是青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版数最多、覆盖最密集的生活类晨报。讲求新闻时效,讲真话、办实事,体察民生民情,高密度覆盖各大城市,奠定了青岛乃至半岛报业的龙头地位。至今,已经成为青岛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都市便民报》:都市便民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山东省第三产业促进会主管主办,在青岛出版发行的一份都市类综合性日报。全省发行量超过40万份.。受众主要为广大中高层市民。
《老年生活报》:是由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面向全国发行的老年专业性报纸,是山东省惟一的省级老年专业性报纸。受众主要为老年人群体。
《招商周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财经类新闻周刊。其突出解释性,体现分析性,弘扬开放性,兼顾大众性,提供背景介绍、深度报道,是一份具有独特性的视角,大容量的内涵,前瞻性的思辨,全方位的报道的精品刊物。主要栏目 特别推荐、视点、权威论坛、产业观察、都市财经、新财富、环球财经、证券投资、博彩沙龙、汽车广场、楼市看盘、休闲娱乐、招商信息等栏目,长年发布国内外最新招商引资信息、会展信息和投资策划。受众为中高层白领、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经济水平和能力。
《沿海经贸》:以服务经贸、服务社会为方向,深入研究经贸前沿课题,及时传递经贸信息,用时代的目光和角度去报道沿海地区乃至全世界最新的经济发展动向,观察分析,捕捉最令人心动的经贸热点。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打开一扇传递信息的窗口,为关注经贸生活的广大读者当好投资理财的参谋。
《品客》:《品客》杂志2002年在青岛创办,面对青岛市宠物、家装、服装、汽车、健身等行业从事广告运作,四年来积累了大量的高端客户,并有着长期 的良好合作关系。品客杂志多年来累积了丰富的策划经验,在青岛策划了大量的极具影响力的活动,如世纪夜万人蹦的、徒手攀爬颐中假日酒店(山东卫视现场直播)、青岛国际橄榄球邀请赛和青岛市两届宠物狗运动会等.主要电视媒体:
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QTV-1 《青岛新闻》、《今日》、《今晚》等新闻综合类
节目。受众群体广泛,涵盖各个年龄层次、职业层次的人群。
生活服务频道QTV—2《生活在线》《生活天天秀》《魅力青岛》《新说法》等生
活服务类节目,受众主要为30岁以上、以家庭为生活重
心的人群。收视率高于其他各类频道。
影视频道QTV—3《有一说一》《上蛤蜊》以及各种影视节目,受众群体为喜爱
影视节目、业余时间喜好休闲简单的上班族。
财经资讯频道QTV—4《今日财经》、《交易日》等财经类节目,受众为对财经类
感兴趣的人群,此类人群多具有商业头脑以及一定的经
济能力,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都市频道QTV—5《大开演界》、《体育天天说》等都市时尚类节目,受众群体为
生活健康、乐于享受、追寻时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
公共频道QTV—公共频道《discovery》、《奇趣大自然》等科普自然类节目,受众
群体为爱好科普知识的人群。年龄涵盖范围较广。
青岛地区公交频道——公交乘坐者为受众。
主要广播媒体: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汽车生活广播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音体广播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
第五篇:关于交通广播的媒介分析
关于未来交通广播的发展分析
随着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不得不承认,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媒体的竞争力正在慢慢地被各种新媒体所削弱,而想要继续把广播做大做强,除了努力巩固广播的固有优势之外,还必须注入新的理念,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发展之路。
一、媒体融合:广播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多种传播方式并行的数字化网络时代,广播正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广播媒体开始向交互性、服务性以及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1.广播与电视的合作
电视的问世,普及和发展,让曾经红火的广播日薄西山,也让它在媒体市场中的生存举步维艰。广播节目可视化,为处于尴尬地位的广播媒体,带来了一丝生机。广播作为一种非视觉媒介,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下,需要向“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当然,这种可视化并不是单纯地将广播节目变成电视节目,而是在资源共享、信息整合的前提下,力求让广播和电视这两种传统媒体共同发展。广播媒体可视化,既是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存策略。2.广播与网络的合作
互联网在带给广播等传统媒体巨大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它们提供了新的制作技术和信息来源。比如,如今随着网络和移动无限通讯技术的发展,广播可以在无线信号覆盖的任何地方发回现场报道,提高广播信息的及时性和内容的真实感。另外,网络广播的出现,使传统电台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结合起来,突破广播单一收听、线性传播的局面,实现共享和点播,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进一步实现了广播多媒体化的传播形式。3.广播与新媒体的合作
与新媒体的合作使广播更加丰富和立体,包括手机媒体、移动媒体和户外媒体等等。在新的信息时代,广播媒体正在转变思想:以分众化为基本理念,朝互动性和服务性的方向发展。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广播不仅开始与新媒体合作,也逐步尝试与其他传统媒体相融合,实现了广播作为单一声音媒体向多媒体形态的转变。实现多媒体功能,这也是媒体融合的主要特点,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车时代:带给交通广播的缕缕曙光
美国的广播业业曾经一度陷入低迷,后来却又重新崛起。当时在美国广播界里诞生了一句名言:“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而在今天的中国,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车轮子拯救广播”的神话再次上演。中国汽车时代的到来给交通广播提供了持续增长的生命周期,并形成了独特的“交通广播现象”。据媒介调查公司尼尔森媒介研究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拥有13亿人口、3.4亿个家庭和超过1000家电台的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广播市场。作为移动收听市场特别是出租车收听市场,近些年来一直是广播发展的主战场。随着不断飞速增长的私家车保有量,杭城现在的“车上一族”数量相当可观。作为一种弹性媒体,广播完全可以按照人们的日常需求为他们安排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服务。交通的发展,培育了新一代的广播听众。
1.播报权威交通讯息,满足大众出行需求首先,服务是交通广播的第一特性。虽然,广播节目本身就具有服务的功能,但是这种服务是广义上的服务。新闻咨询是服务,娱乐大众是服务,但交通节目的服务是有针对性的服务,强调的是实用性。其次,交通节目提供给受众的应该是实用的信息,所以在信息相对过剩的时代,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移动人群所需要的,要选择特定对象在特定时空中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发布。比如上下班高峰时间,路况自然是移动人群所急需的,他需要及时获悉哪条路通畅哪条路塞车,而这些恰恰是交通节目所独享的,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独家的优势资源。
2.组建专业信息团队,第一时间发回报道因为一部分出租车司机的热心支持,每天通过出租车团队了解的交通信息量大约在几百到几千条,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信息来源。另外,节目在各交警大队中设立节目通讯员岗位,目前栏目通讯员网络覆盖全省各个交警支队、大队和中队,每天可从奋战在交管第一线的交通警察手中收回数百条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并通过专业民警的点评做出温馨的提醒。这些专业信息团队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广播交通节目发挥它实时传播的优势,因为实时才显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3.作用于路上,更作用于心灵让主持人角色化、性格化,在枯燥的路况信息播报中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关怀。让交通广播不仅作用于路上,更作用于心灵。交通广播的主要听众是车上群体,因而如何在小小的车厢内解决司机和乘客的烦躁情绪显得格外重要。除了新闻、信息外,可以适当地多增加些娱乐类、文学类、音乐类的节目内容,这不仅可以提高收听率,也使司机和乘客的身心得到愉悦,让单调枯燥的车内氛围变得活泼、轻松和温馨。除此之外,搭建服务平台也是动态的交通广播走进听众的必要途径。比如前几年杭州交通之声推出的《我的汽车有话说》就是一档关于汽车消费的投诉节目,用热线沟通消费者和服务 单位,为有车一族提供一个倾诉的平台和沟通的机会。
三、树立品牌:张扬个性化凸显专业性为了让听众更容易识别和接受广播频率,广播节目就需要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建立有认知度、亲和力以及能体现自己媒体理念的品牌体系,包括宣传语、节目名称、节目包装、主持风格等等。通过数据调查发现,一个广播频率只要有10%左右叫得响的名牌栏目,就可以成为“号召品牌”,把整个频率带动起来。听众找这个频率就是听这个栏目,所谓专业频率的不可替代性,突出体现重点栏目的不可替代性。因而只有精心打造广播频率的品牌优势,才能使交通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截止2010年底,杭州市区的汽车保有量已达69.15万辆。近三年,杭州多了近29万辆车,汽车保有量猛增70%。这表明广播的车上收听市场十分广扩。在为交通广播节目的成功喝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其在未来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通广播才能稳步前行,并在特定的城市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