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公开背景下媒介素养论文[范文模版]
一、媒介素养的含义,及其对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意义
媒体与司法公开存在着既统一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推进司法公开,就对司法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加强司法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推动司法公开。媒介素养教育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防疫(inoculate)、释放(liberate)、赋予(em-power)。第一个阶段提倡以批判的角度使受众对粗俗文化产生免疫力。第二个阶段开始提倡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相融合。第三个阶段则开始注重媒介素养教育要能够赋予受众解读和运用媒介的能力。司法工作人员是司法公开的主体,是信息的传播者,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分析,属于第三个阶段,即赋予,不仅要求司法工作人员能够准确解读媒体传递的信息,还要学会运用媒体主动传递信息。
二、司法人员媒介素养的现实状况
司法人员作为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法律专业素养,但是与中国受众目前媒介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相似,司法工作人员在对待媒体的态度与方式还处于防疫的初级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消费型、对抗型、互动型三种。
(一)消费型
这类司法工作者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媒体,对他们而言,媒体仅仅是获取信息、参与娱乐的媒介,他们是传播的对象,也是传播的终点,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无法通过他们进行再次传播。持有消费性媒介观的受众,只接受他们认可的信息,也许会进行思考和批判,但这种思考和批判不会向其他受众进行反馈。持有这种媒介观的司法工作者,不会主动参与司法公开,在他们看来,信息传播是单向的点对点传播,而不是由点及面的多向传播,但从传播效果看,他们往往能保证信息的正确传播,因为消费性受众一般不会对信息内容进行转换。
(二)对抗型
持有对抗型媒介观的司法工作人员,对待媒体的态度比较积极,他们会第一时间对媒体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与评判,但这种评判往往带有一定的偏见。这类司法工作人员通常认为司法公开,特别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公开必然会导致媒体审批,从而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因此,他们排斥媒体,并对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观点和立场),有一种维护、加强的倾向。持有这种媒介观的司法工作人员,不会主动参与司法公开,对于被要求公开的内容也会持比较抵触的心态,在他们看来,对于媒体的信息,可以进行适度的过滤,或者说对信息进行修正后再次进行反馈,使之与他们的固有认识一致。
(三)互动型
这类司法工作人员对媒体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受众不应仅仅是媒介信息的接收器,而应成为传播的中转站,不仅将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还将进而发展成为主动地报道甚至发布信息。一方面,他们从媒体获得信息,在对信息进行梳理后向下一级受众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他们会主动借助媒体传播信息。持有这种媒介观的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公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能够很好地找到媒体与司法公开的结合点,扬长避短地传递信息,既准确传递司法公开的信息,又避免媒介审判情况的发生。
三、加强司法人员媒介素养的主要途径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是一个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能力,要提升司法人员媒介素养,更好地推动司法公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转变媒介观念,提高媒介认知
为提高媒介素养的关键在于转变媒介观念,不管是消费型的媒介观还是对抗型的媒介观,问题的关键还是对于媒体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是要转变逃避的观念,做到积极主动。媒体与司法有着共同的目标,媒体是司法公开的重要载体,对于媒体反馈的问题,要勇敢面对。二是要转变隐瞒的观念,做到坦诚相对。接受媒体监督是司法公开的内容之一,通过媒体公开信息一定要做到真实,不真实的公开不如不公开。三是要转变封堵观念,做到沟通疏导。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他媒体逐渐向自媒体转变,传播的速度更加迅速,要树立主动与媒体沟通的意识,抓好传播的第一时间。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
媒介信息的多样性要求加强对综合知识的学习。一是要加强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司法公开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熟悉哪个能公开,哪个不能公开,不然即使能熟练使用媒体也不能确保司法公开准确到位。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政治认知的成熟度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认知影响着一个人对于信息的认识与判断。加强学习能够提升个人政治认识的成熟度,从而提升对于媒介信息的判断力。三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锤炼。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把关人职能削弱,如何发布信息,发布何种信息,如何解读信息更多依靠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本人,这就对信息发布者的个人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积极参与司法公开,在实践中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是使用媒体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磨练和提升。对于司法工作者来说,每一起案件的办理,都是司法公开的一次实际演练,每一次普法宣传,每一次舆情应对,同样都是媒介素养的一次锻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媒介素质作为公民素质在媒介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化司法公开的今天更加受到关注。媒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司法工作人员的媒介控制能力和媒介信息解读能力,以及媒介信息发布能力,进而影响着司法公开的效果。而当前我们司法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还不能适应司法公开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司法公开的要求。
第二篇:媒介素养论文
【题目一】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题目二】结合你的媒介接触情况谈一谈电子媒介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JAVA技术11-01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 人类媒介发展历史(每个时期的媒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
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东方的贡献与西方的成就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电子媒介出现以后,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这就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5: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功能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报纸具有信息较为详细,信息具有可选择性,信息具有可保留性,信息成本低廉的优点。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1)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
(2)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3)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总之,信息化的社会特征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
电子媒介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 我的媒介接触情况
电视:由于是在学校住宿,所以只是周六周日回家,每周的电视时间在十个小时左右
电脑:每天没事的情况下就会与电脑接触三个小时左右,周六周日时间会延长至五个小时,所以一周与电脑接触二十五个小时 印刷:每周三十七个小时
广播:广播就是校园广播的接触每周三个小时 其他:三十个小时
二】
电子媒介对我的具体影响及政策
1、周边环境
随着周边的电子媒介越来越多,使得我将过去大量与伙伴们的接触时间用于电子媒介上面,小时候只是电视的爱好,之后就有了手机、电脑的分摊,我个人独处的时间增加了,与周围的人一起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展了知识面。
在电脑媒介上通过媒介途径我也能认识一些不在同一地区的人,交到遥远的朋友,同时在媒介上我也有保持着谨慎的心,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为自己锻造的又一把双刃剑,善意的应用将造福于社会,恶意的应用则将给社会带来祸害。因此,我不会在媒介中发表个人性的言论。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个人信息,我没有说谎的必要,同时也没有一定要去填写的必要,因为我知道在网络上信息安全性还是存在着各种隐患。在网络上的沟通我看做是与他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互动模式。
2、道德自律问题
我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是不及在现实中的,所以不存在去妨碍他人的恶意信息。即便是在网络上,我也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和朋友圈子,对于不相识的陌生人,基本不会有互动,而对于在玩游戏的,就仅仅是玩游戏。我的自律性还是比较好的,不会对游戏有依赖性,每次也都只是在无聊的时候参与一下,没有发生过为了游戏而耽误事情的状况。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时候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面对面接触,而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的间接接触。加之在互联网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因此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的安全性考虑让我不能展现详细资料,我也不能想像,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人,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当然,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识也不可忽视,依靠国家强制力有效地打击那些在信息领域造成严重恶果的行为者是必要的。
3、价值观念
电子媒介的发展让我接触到很多之前没能接触的东西,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给我带来很多新奇的感受。对于电视上的广告,虽然知道那是一种宣传,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心中还是有些对宣传的东西的认可。包括在消费方面都在慢慢朝着宣传出的所谓品牌的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电子媒介的信息传导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生活中一切要素流动的方式与规模,大大加速了生活的步伐,而它的一个直接的副产品就是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评价标准,确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十分重要。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广泛性对我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上的复杂性。
因此,我认为确立一个先进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尺度至关重要。
4、学习方式
有了手机电脑,我的学习时间变得有些混乱,电脑在课下的时间还算是正常范畴,手机的功能就占用了大量的本该学习的时间。所以,我的学习生活与非学习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而在过去这两者的界限十分明确,简单说:学就是学,玩就是玩。然而,凡是有过数字化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边玩边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在信息媒介时期,应该明确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
第三篇: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策划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策划
[摘要]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新兴媒体的诞生也如雨后新笋,风起云涌,但是新闻用户对于主流的新闻信息需求仍然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关注点。纵然媒介之间正在快速融合,但是电视媒体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具备一定优势,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电视新闻还是最为权威的传播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如何进行自身电视新闻报道的改善,保障自身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不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新闻 策划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其较之网络新闻具备更多的权威性,因此在传播的主流新闻上,仍然是以时政新闻节目为主要功能[1]。本文以某卫视的新闻节目为背景,浅析了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电视新闻不断改善自身新闻报道策划形式的途径。在此背景,文章围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报道策划为中心,从引领主流观众,借媒介融合之势造全媒传播、报道主流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已有资源,寻求新的突破、面对重大新闻要提前规划,全方位进行解读三方面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报道策划方面的理论参考。
引领主流观众,借媒介融合之势造全媒传播
目前新闻传播的模式和途径正在快速的变化,对于时政新闻而言,已经难以依靠传统的线性传播维持住一定的电视收视群体,而必须在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中,也创出一片自己的空间,进而拥有庞大的网络社群部落,赢得更多的粉丝和用户,这是电视新闻在这个新时代下要实现运营获利的必然措施。当然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也需要认知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其在?嗤?性上很高,因此在新闻传播上必须站在高处,起到一个新闻舆论领导者的角色。因此对于目前的大多数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必须在思想、言论、重大新闻事件的解析以及政策解读上都起到定海神针的效果[2]。
同时,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媒介融合的大时代。对于传统电视新闻媒体而言,保障自身的发展也必须借媒介融合造全媒传播,实现自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完美融合。就目前的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其在运作上存在着一些危机,主要体现在传播力、活力上不足,并且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上过于同质化。如果传统媒体仍然不面对问题进行改善,那么用户就只能直接选择转向,更加愿意去接受新媒体。当然,目前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已经经历了一次洗牌,至数量上已相对减少。对于存在下来的媒体,需要重视在网络上发展自身的社群部落,这是一种社交性以及分众性的表现,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互动性。除此之外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知识产权上的问题,往往传统媒体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后创造出的内容,却被新浪、腾讯等新兴媒体所无偿使用。而此时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却只有袖手旁观,观其点击量。这也说明了对传统媒体而言创建自身全媒体平台的重要性。
报道主流新闻,整合已有资源寻求新的突破
以某卫视的电视新闻节目为例,其在理想状态下的定位应当是新闻和资讯,并且严格遵循新闻发展的规律,不断去追求自身的有效信息量和资讯的时效性;强调深度报道及评论;强化新闻直播;研究细节等等。但是考虑到媒体融合的背景,对于以上的现有资源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也要在新闻行业快速变化中找到新的突破点,形成一个统一化的节目风格,并且不断改进节目的包装形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3]。
重组采访、编辑及通联协作模式,设置新闻生产调度机构
设置新闻生产调度机构,让新闻生产调度机构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起到战术枢纽和战略大脑的双重作用,同时也需要依托于新闻生产调度机构这个机制打通源自社会各个领域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新闻通道。在新闻的报道内容上除了要报道主题新闻及时政之外,也需要更加重视一些社会民生的新闻,进而增加受众面积,同时也需要不断强化新闻节目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的反应能力、报道策划以及人员组织上的能力[4]。
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各类新闻含金量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其不能将自己定位为一般的网络娱乐新闻,更应当认知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责任所在。因此面对媒介融合的背景,电视节目需要勇于创新,做出一些节目模式上创新。但是也不能仅仅是在量上不断的追求,同时也要认知到自身的使命,坚持一些该坚持的精神和思想,更多的去关心一些民生的问题。同时,也责无旁贷的做好党的政策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各类新闻的含金量。
面对重大新闻要提前规划,全方位进行解读
对于一些重大的新闻,可以采用轰炸式的形式进行报道。同时,在报道组织上也需要做好提前的规划工作,对重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同时,也要从大众的角度进行切入。将一些会议中枯燥、政策以及数字化的语言,实现口语化、通俗化以及形象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5]。
坚守舆论阵地,扩张舆论幅员,多角度打造新闻短评
目前对于很多电视新闻而言,其在形式上已经逐渐朝着新闻短评的方面上发展。同时在这个媒体之间竞争不断白恶化的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的优势也逐渐被网络媒体所超越。而面对这一现象,电视新闻如何实现自身的突破?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新闻短评。坚守舆论的阵地,站在新闻道德的制高点进行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传统电视新闻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张舆论的幅员,从多个角度打造新闻短评,进而实现全方位的治国观察。当然面对媒介融合之一大趋势,也需要电视媒体主动去和平面媒体进行联手,共同打造一个舆论的制高点,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幕后评论团队,让观众在观看新闻节目后,在心理上真正的做到心悦诚服。
主题报道深挖,报道角度、手法、形式创新
在这个时代,媒体已经不是一个稀有的事物,也就不能仅仅通过宣传任务就可以轻松的得到新闻优越感。这就需要电视新闻的记者编辑们,对主题新闻报道实现深入的挖掘。同时,在报道的角度、手法以及形式上实现不断的创新。面对会议新闻、命题新闻时,要具有自身独到的新闻线索挖掘能力,提供出与众不同的新闻[6]。
分区域对主题报道提前规划
因为大多数的主题新闻在时效性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因此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面对主题新闻分区域进行提前的规划,后期进行新闻操作。对于采访部门而言需要具备几名固定的资深记者,对一个新闻从多个角度进行深挖报道。每次大型的主题新闻报道,具有在报道进行前制定出合理的专业区域的策划方案,可以有效的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以及质量重复等诸多问题[7]。
新闻点做深做透,实现点面的有机结合
对于新闻的一些点,需要做到高度的凝练。同时,在以点为形式交代具体事务之后还需要穿插交代一些面上的材料,或者使用一些宏观、微观的数字、背景进行点向面的扩充。此外,在点扩面的措施上也可以不断补充一些新的新闻信息等等。
狠抓细节,注重声画表达
对于主题新闻报道而言,实现故事化的表达是一种极其成功的表现方式,但是并不是说主题新闻的报道就是为了故事而去找故事或者是创新故事。而要对新闻细节进行狠抓,敢于创新主题报道。同时,也要创造出比故事化描述更大的操作空?g。重视新闻的声画表达,将抽象的新闻事件形成的描述成事、人、甚至是细节。依托于电视声画对人物的感受、经历以及实践片段进行描述,做到行云流水一般的新闻报道[8]。
周边新闻取舍适当
对于一些不是主题新闻的周边新闻在报道上要做到合理的取舍。具体而言,在目前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对舆论监督、民生新闻以及调查新闻的比例扩大;此外还需要对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新闻信息进行狠抓,对于这些大型新闻不能过多的评论介入,简单的转述为最佳的报道方式。
结 语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后,对于新闻媒体界而言,逐渐步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之下,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好像安装了一个麦克风,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新闻,这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主要传播主流新闻的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其自身还是具备着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下,还是要对现在的传播模式给以创新,首先需要引领主流观众,借媒介融合之势造全媒传播;其次还需要报道主流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已有资源,寻求新的突破,重组采访、编辑及通联协作模式,设置新闻生产调度机构,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各类新闻含金量;最后还必须面对重大新闻要提前规划,全方位进行解读,具体而言需要做到坚守舆论阵地,扩张舆论幅员,多角度打造新闻短评、主题报道深挖,报道角度、手法、形式创新、分区域对主题报道提前规划、新闻点做深做透,实现点面的有机结合、狠抓细节,注重声画表达、周边新闻取舍适当,保障电视新闻在这个媒介融合大时代下进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罗促建、丘洪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探析――以凤凰卫视节目为例》,《中国电视》2013年第7期
[2]张玉河:《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3]李柏兴:《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危机事件报道的策略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5期
[4]高伟:《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线上与线下 互动传播方式研究》,《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第11期
[5]李万粒:《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栏目主持人的能力要求》,《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19期
[6]孙景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创新研究--以央视新闻创新为例》,《今传媒(学术版)》2015年第7期
[7]丁婷婷:《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探微》,《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17期
[8]王美霞:《浅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栏目的创新和发展》,《西部广播电视》2016年第14期
(湖南怀化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
第四篇:媒介事件背景分析
危机的共性要素——不确定性、紧迫性、威胁性、潜在伤害性。
危机管理不单是事件处理,而是对组织威胁性生存环境的修复和改造 危机诱因有两大类:一是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组织内部管理不善
一个组织遇到了危机,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集中报道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这常常是组织在危机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
背景分析
2011年,在中国的社会发生了不少引人关注、受人热议的媒介事件。例如会理县PS丑闻事件、“7.23”甬温动车事件、北京电梯事件。就这些事件本身来看,毋庸置疑,它们都是负面的新闻,都对政府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面对已经发生的危机,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去挽救危机,重新树立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是政府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会理县PS时间发生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会理县会与丑闻相伴,永世不得翻身,但会理县政府却用出色的危机公关平息了这场危机。与之相反,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7.23事故后的发言不当使得这一事件雪上加霜。从这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危机公关对于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意识的出现,被普遍认为发生在2003年。当时因为政府封锁SARS信息,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但这也让政府意识到政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从那以后,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2003年9月22日,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课在北京开课,当时来自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等66个部委的100多名新闻发言人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理论。此后5年,国新办组织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迅速开展起来,省,市,县,县一级部门甚至部门内部的科室都被要求学习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程。着这否意为着我国建立了完善的新闻制度、危机公关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普遍共识呢?答案是否定的。否则在现在中国也不会有如此多的遭人诟病的媒介事件。在突发的危机面前,并不是所有政府都能遵循勇于担原则,积极主动,反应迅速。新闻发言人所要学的不仅仅是打发面对记者,更是应该学会如何与舆论打交道 学会三不原则——不直接拒绝,不仓促表态,不无可奉告,并有选择的公开事实
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去考虑危机公关,即情境、资源、沟通和行为。这就要求危机处理者在时间紧迫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整合、配置相对匮乏的人、财、物资源,理顺扭曲的沟通系统。采取有效的行动策略,选择合适的新闻发言人,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进而改变危机情境并使之恢复常态。有效地危机公关,可以使危机预警更加充分,是危机管理更加有效率,使协调互动、整合资源得到保障,也是重新认知平衡和价值体系成为可能
第五篇: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案件管理 论文
浅议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案件管理工作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六百六十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对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实行统一受理、流程监控、案后评查、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综合考评等,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预警。其作用主要体现规范司法行为,服务办案活动,辅助领导决策和促进公开透明。目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决策并列,形成引领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检察机关必须以党中央最新要求为统领,推动检察工作不断提升标准、创造特色。所以,开展案件管理机制改革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促进检察机关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全面做好检察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司法改革对案件管理的要求
(一)依托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加强统一集中管理。《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24条司法办案工作应当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上运行,实现办案信息网上录入、办案流程网上管理、办案活动网上监督。检察长(分管副检察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对办案工作审核、审批,应当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上进行。第25条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对司法办案工作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全面记录办案流程信息,全程、同步、动态监督办案活动,对办结后的案件质量进行评查。业务部门案件原则上必须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运行,案管部门对平台案件进行全程、动态统一监管;每一办案流程必须完成相关节点要求,否则不能流转到下一节点,规范司法由原来的“软要求”向“硬要求”转变。
(二)建立规范机制,提高办案质量。《意见》第26条建立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案件承办确定机制。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可以由检察长指定检察官办案组或独任检察官承办。第28条建立以履职情况、办案数量、办案质效、司法技能、外部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检察官业绩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检察官任职和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第29条建立办案质量评价机制,以常规抽查、重点评查、专项评查等方式对办案质量进行专业评价。评价结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建立评查与通报机制,案管部门每年对办案人员办案情况进行评价,并记入个人司法档案中,有利于提高办案人员的执法办案责任心和办案质量。
(三)构建阳光检察,推行案件信息公开。《意见》第30条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建立健全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平台、重要案件信息发布平台、法律文书公开平台、辩护与代理预约平台,推进新媒体公开平台建设。案管部门依托信息公开平台“依法及时公开司法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把案件的办理进展情况和结果及时告知有关人员,把重要案件信息主动地向社会发布,把法律文书全面地向社会展示,才能有效扩大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范围,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渠道,让司法工作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中和关注下进行,杜绝暗箱操作。
(四)严格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增强责任意识。《意见》第36条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检察人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怠于行使或不当行使监督管理权,导致司法办案工作出现严重错误的,应当承担相应的司法责任。案件监管人员必须在思想、作风、纪律、业务能力等方面有过硬的基本素能,才能担当起检察机关““啄木鸟”光荣而重要的职责使命。
二、顺势而为,深入推进案管工作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司法规范化水平。案件管理信息化是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伴随着科技强检战略的全面实施,最高检党组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原则,依托科研院所,集中研发融办案、管理、统计于一体的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在全国四级检察院之间搭建起一个纵向贯通、横向集成、资源共享的司法办案平台。
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上线运行,对办案活动的监督提到事前、事中监督,以信息化倒逼规范化,严格、公正司法的理念融入到标准化、信息化的司法流程中,为检察机关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契机。从宏观上看,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使司法规范化理念得到提升。统一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标准化、信息化的办案流程,实现办案透明化,通过既定的操作流程对司法过程作出严格规范,在日常办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固化司法规范化理念,引导检察人员自觉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司法理念融入到 程序化的办案流程中。从微观上看,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设置了助推司法规范化建设的操作程序,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1、流程控制防止随意性司法。统一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明确办案流程、办案期限、公用文书等来规范办案活动,承办人员只有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根据配置的流程和文书进行标准化操作,可以有效地避免随意性司法。
2、分案模块有效避免分案“猫腻”。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根据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动态分案操作方法,以自动轮案与手工轮案相结合,兼容案件性质分组、案件来源分组,实现了案件的管办分离。案管部门按照各科室事先提供的案件 承办人员顺序进行后台配置,一经分案后,案件承办人员原则上不得变更。动态分案可以有效减少分案的人为因素,从源头上减少人情案、关系案、权钱 交易案,促进和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通过分案管理,案管部门能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各诉讼环节的案件办理情况,既管住了“案头”,又管住了“人头”,使内部监督迈上制度化、常态化轨道。
3、事前、事中监督弥补监管“短板”。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设置统一的收送案平台,从网上录入、归口管理开始,实现网上动态监控,每一个案件的办案流程在系统内都清晰可见,办案全程均可监控。如果有相关内容未填写,则无法进入下一环节继续操作或生成相应文书,可以有效预防司法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二)转变监管理念,增强执法办案能力。传统监管模式不同程度地暴露出监督面较窄,事后监督、监督有限的缺陷。显然,转变监管理念、建立全新的案件管理机制是检察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案件管理部门依托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对程序规范性、质量保障性进行跟踪式的动态、日常监督。
1、由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转化。案件管理部门加强对案件办理流程进行监督,可以及时掌握办案程序的规范性。通过对案件的报捕书、起诉书、判决书进行监督,及时掌握案件的办理质量,对瑕疵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让办案部门快速地进行整改,对违纪办案、违法办案提出处理意见使检察长和纪检部门迅速地掌握情况,为追究干警责任提供依据。
2、由重点监督向常规监督转化。以往监管模式是每年只对不立、不捕、不诉重点案件进行专项督察、平时检委会也是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把关,平时缺乏督察渠道,主要依赖各部门自身的管理。但每个办案部门又是一种条条分割的管理模式,互相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现将案件的进出统一集中管理,使案件的办理过程一目了然,是否超期羁押在登录过程时就可以看出来。对案件质量检查,通过跟踪式地进行个案抽查、重点督查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将监督变成常规化。
3、由个案监督向全部案件监督转化。以往加强监督的模式重在对不立、不捕、不诉案件进行监督,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监督,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进行监督,监督的是部分案件、个别案件。现将所有归属于本院管理的案件进行统一登记、录入,对案件进行全方位覆盖,检察长通过查看信息软件,可以很清楚了解每件案件的办理流程,掌握是否超期办案的情况。通过对案件质量分析,掌握承办部门、承办人员的办案水平。因此,案件管理部门是掌控办案部门的GPS,随时进行全覆盖式的监控。
(三)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理性思维处理关系。检察机关始终坚持从严治检不动摇,充分履行业务部门在公正司法中的全程直接责任、案件监督管理部门的动态管理监督责任、纪检监察部门的事后监督约束责任、政工部门的教育奖惩责任、信息技术部门的保障促进责任,形成一个自身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严密体系,共同促进司法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案管部门职能定位、履职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部门关系。
1、处理好与业务部门自身监督管理的关系。业务部门自身监督是由业务部门内部通过审查、审批和个案监督等形式,对案件质量进行检查和评定。具有更加直接、便捷等特点,是开展检察业务管理的基本着力点。但是,部门管理存在着权力行使条条化、部门化,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等弊端。案件管理部门具有独立性、客观性、中立性,对避免业务部门自身监督管理缺陷有一定作用,更便于对业务活动的统一指挥、协调、督办。但在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时,需要明确 : 一是案管部门与业务部门自身管理不能替代。各个诉讼环节的具体业务事项属于各业务部门职责范围,案管部门则侧重于案件流程监控、节点监控,对重点环节、重点案件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对案件质量进行抽查,不干预业务部门的办案工作。二是各业务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及时向案管部门报备工作开展情况,案管办及时汇总全院的业务工作情况,向上级院和分管检察长进行报告。
2、处理好与纪检部门的监督关系。纪检监查部门的监督是以办案纪律为标准,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廉洁从检、公正执法。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群众举报、线索移送等,开展调查、跟踪或者案后检查,一般不是按照司法工作规律开展监督工作。当然,检查业务管理中可能成为纪检监察发现问题的手段,如挖掘有质量问题的案件背后存在的检察干警渎职行为等,但总体来说,两者职能相互独立、互为补充。
3、案件管理与接受外部监督的关系。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立足宪政层面开展的外部权力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公安、法院对检察工作的相互监督;二是来自当事人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权利监督。毋庸置疑,检察权的外部监督对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具有重要意义。相比较而言,作为内部监督的案件管理工作,具有更及时、更深入的特点,符合司法亲历性特征,比外部监督更具有优势。但要构筑全方位的监督网,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促进和保障检察工作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