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
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专业:国际商务硕士
姓名:罗琮
学号:20130136003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先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继而又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升级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在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产业转移的阶段是从加工贸易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只是不同的时期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不同的时期转移的内容不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这里的结构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意思。今后,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业,而不再像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东部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传统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景象。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物流相关的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9%。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为上海承接服务业转移做出了总体的规划。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只是发生在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以汽车行业为例,上海大众初创时,其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然后再逐步实现国产化。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有所不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向很明显。如以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台湾信息产业的投资集聚区,其中苏州已经形成以明基电脑、全友电脑和华宇电脑为核心的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这一趋势对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和招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2005年,跨国公司占据了全世界40%的生产和90%的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科研开发的90%也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毋庸讳言,这一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跨国公司往往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而且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投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唯一的投资方式,跨国并购等方式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根据这一特点,上海近年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并取得成效,至 2005年底,上海集聚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133家、投资性公司136家和研发中心177家。上海的总部经济不仅促进了上海的发展,而且对全国其他地方吸收外商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产生了辐射作用。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的一种投资行为。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了继往开来的新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2010年大大改善的宏观经济环境增加了跨国企业的盈利,提高了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将推动跨国公司利用其充裕的现金进行海外投资。同时,跨国公司也需要通过战略性投资加强其在后危机时代的战略地位。预计2011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将增加到1.3万-1.5万亿美元,增长约16%—34%,基本恢复到2008年危机前的水平,2012年将向1.6-2万亿美元挺进,有望创出新高。
(二)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份额仍将扩大
2010年,发展中经济体直接投资流入上升9.7%,而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国际直接投资下降6.9%,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率先恢复和最为活跃的地区。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缓解了发展中经济体的资本短缺,更多的机会、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将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在中国,国际资本的流入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增长,外国直接投资通过“外溢效应”与“学习效应”,使中国经济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升,从而提高了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
(三)新兴市场国家将加速对外直接投资
新兴市场国家将加速对外直接投资凭借小规模技术优势及技术地方化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能扩大海外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其净对外投资将逐步增长,最终由资本输入国变成资本输出国。近年来,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已经迈出对外直接投资步伐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贸易顺差的加大外汇储备的激增,新兴市场国家必然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价值链。就目前而言,金融危机重挫了发达国家经济,西方跨国公司纷纷收缩战线重组调整,而对于受危机打击较小的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而言,这正是乘势收购廉价优质资产扩大市场份额的良机。
以中国为例,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虽然面临金融海啸的冲击,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仍然达到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6.7%。这意味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将从“产品生产者”历史性地向“资本输出者”转变。中国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及国际投资浪潮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中国吸收国际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
2010年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达105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出约48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五。到2010年底,中国吸收外资存量5500多亿美元,海外投资存量约2300亿美元。统计显示,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及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大幅增长。鉴于今后中国服务业将继续加快发展,以及随着中西部地区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这一诱因将得到强化,新一轮向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投资的热潮可期。
(五)跨国并购占比将继续提高
跨国并购通常能够对经济形势变化较快地作出反应。2009年全球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例为67%,2010年达到90%以上,2012年预期将进一步增加。
四、中国如何应对迅猛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
对于迅猛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作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应对,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从其效应上考虑,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其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言,表现在五个方面:要素转移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加速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固有属性,国际产业转移则阻碍了发展中国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要素转移中的固有级差、产业结构成长过程中的固有产业级差、就业结构变化中的不平等收入分配、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固有级差、产业转移引起的价值盈余增长的非均衡倾向。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柄双刃剑,既具有提升产业结构、引起就业结构变化等正面效应,也会导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产业等方面保持级差,以及污染和有害产业的扩散等负效应。但从总体上看,如果利用得当,将会大大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日本、东南亚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历程,我国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及广州的迅速崛起,为我们提供了积极利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范例。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阶段性影响,而产业发展拐点的出现表明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在承接高层级的国际产业转移存在一些障碍,即体现为产业发展状况不具有承接高层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并且产业转移的综合效应为负,由此表明我国产业升级的阶段性和次序性。如果使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具有持续正向的推进作用、规避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产生拐点,就要使国际产业转移层级与国内产业发展层级在一个适度的动态级差区间,并在国际产业转移层级与产业发展层级之间形成一个动态的相互推进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友金,胡黎明.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与产业转移———兼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大国战略[J].中国软科学,2011,(3):149 -159.
[2]马子红.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裴长洪.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政策目标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6,(1):33-39.
[4]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公司,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外商投资报告[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011.
[5]王娟.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动因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5,(7):60-65.
[6]张辉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a,(5):38 -46.
[7]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6,(1):40-48.
[8]张少军,刘志彪. 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 -15.
[9]张祥.转型与崛起: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服务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12-19.
[11]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R].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2011.
第二篇:国际直接投资习题
投资方式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国际直接投资的突出特征是(D)。
A.投资方式 B、投资利润高
C、投资风险大 D、投资者拥有有效控制权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构成外国直接投资的最低股权比例为(A)。
A、25% B、50% C、75% D、100% 3.通常所说的“三资”是指(ABC)。
A.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B.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C.外商独资企业 D.外商投资企业 4.补偿贸易是一种(A)。
A、灵活利用外资 B、海外投资 C、技术贸易 D、直接投资 5.分公司和母公司的关系为(B)。
A两者相对独立
B.分公司是母公司的组成部分
C.分公司和母公司可采用不同的名称
D、分公司对自己负责任
6.分公司在将利润汇回母公司时(B)。
A.需缴纳预扣税
B.不必缴纳预扣税
B.由母公司缴纳预扣税
D.需缴纳所得和预扣税
7.子公司在东道国是独立的法人,所以(A)。A.除缴纳所得税,汇出利润时还需缴纳预扣税 B.只交缴预扣税,不缴所得税 C.预扣税和所得税均不需缴纳
D.只需缴纳所得税,不需缴纳预扣税
预扣税(withholding tax),是由东道国政府按支付给外国投资者的股利、利息、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费等所计征的税种。
8.子公司可享受“合法“避税的利益,是指(A)。
A、它可以把利润汇到避税地的另一子公司,而不直接汇回母公司
B.它可以把利润汇回母公司,由母公司再把利润汇给避税地的子公司 C.它可以不缴纳所得税
D、它可以不缴纳预扣税
9.(AB)是资本要素国际移动的主要方式,是国际投资的两种形式中的主要形式。A、国际直接投资 B、国际间接投资
C、私人投资 D、公共投资
10.(C)是国际直接投资大发展的客观前提。
A、科技革命的发生 B、社会化大生产的大发展 C、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D、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11.在现代经济社会中,(A)占整个企业总数的绝大多数。A、独资企业 B、合作经营企业
C、合资经营企业 D、合伙企业 12.避税地即(B)。
A、避税地公司的所在地 B、无所得税或低所得税的国家或地区 C、可以逃税的地区 D、无需缴税的地区 13.国际独资企业从事国外业务的基本形式是(C D)。
A、国外办事处 B、国外代理商 C、国外子公司 D、国外分公司 14.我国灵活利用外资的方式主要包括(BCD)。A、中外合资 B、补偿贸易 C、来料加工 D、对外租赁 15.设立中外合资企业的基本程序包括(ABCD)。A、立项和可行性研究 B、谈判合资企业协议、合同和章程 C、申请审批 D、注册登记
16.合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人共同设立的企业,出资人(ABCD)。
A.共担风险 B、共享利润
C、共同经营 D、对企业拥有决策权和控制权 17.公司企业可分为以下哪几个类型(ABC)。A.无限责任公司 B、有限责任公司
C、股份有限公司 D、股份无限公司
18.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共同点有(AB)。
A、股东对公司的债务均负有限责任 B、都具有法人资格
C、均可公开发行股票 D、均可随意转让股权 19.子公司具有以下哪些法律特征(ABCD)。A、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具有法人资格 B、可以公开发行股票 C、财务和母公司相独立 D、受东道国法律的管辖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1.发达国家政府鼓励对外投资,发展中国家需要引进外资,这是现代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宏观条件之一。√
2.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 3.发达国家对外国跨国公司在当地合资企业中的股权比例没有任何限制规定。× 4.国外分公司的主要业务活动一般由总公司决定。(√)
5.国外分公司具有自己独立的公司名称和章程。×
6.对于来自国外子公司的所得或者亏损,多数国家税法规定应并入母公司的盈亏额一起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7.子公司可以独立以自己名义进行各类民事法律活动。√ 8.杠杆收购就是间接收购。×
9.直接收购也被称为协议收购或善意收购。√
10.间接收购一般也被称为敌意收购。√ 11.间接收购通常是在目标公司的普通股票的市场价格下跌时发生的。√ 12.除了股票收购以外的收购方法都可称为现金收购。×
13.在国际收购兼并中,股票收购的特点是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并不会失去其所有权,而是被转移到了收购企业,并随之成为收购企业的新股东。√ 14.中外合作开发海上石油资源是一种灵活利用外资的方式。× 15.“三来一补”是一种主要的间接利用外资方式。×
16.非法人式国际合作经营企业单位的经营管理采用联合管理制.√
17.法人式国际合作经营企业单位的经营管理采用董事会制。√
投资环境
1.从各种环境因素所具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性来看,投资环境可以分为(C)A.狭义投资环境和广义投资环境 B.国际投资环境和国内投资环境 C.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 D.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2.(B)是国际投资活动的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国际投资决策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A.自然环境 B.经济环境 C.政治环境 D.法律环境
3.国际投资环境中各因素的稳定性和重要性将国际投资环境划分为(D)A.硬环境和软环境 B国际投资环境和国内投资环境 C.狭义投资环境和广义投资环境 D.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人为自然环境 4.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是(B)提出来的。
A.利特法克 B.斯托伯 C.班廷 D.道氏公司
5.冷热法与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的分析因素中相同的有(A)。
A.政治稳定性 B.货币稳定性 C.地理及文化差异 D.外商投资比例 6.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影响国际投资活动的(A)
A.各种外部情况和条件的综合体 B.各种自然资源情况 C.各种地理条件 D.各种人为因素 7.对外国投资者实行的歧视性政策包括(CD)。A.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 B.限制提成费汇回
C.对当地的股权比例要求过高 D.要求有当地人参加企业管理 8.根据等级评分法,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中的关键项目包括(ACD)。A.币值稳定程度 B.法律健全程度
C.允许外国所有权比例 D.当地资本的供应能力 9.下列因素中(ABCD)属于人为自然因素。
A.实际增长率 B.经济结构 C.劳动生产率 D.投资刺激 10.下列(CD)因素属于人为因素。
A.经济结构 B.劳动生产率 C.投资刺激 D.开放进程 11.下列因素中(D)属于“热”因素。
A.政治稳定性 B.市场机会 C.经济发展成就 D.文化一元化
国际间接投资
一、填空题
1.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因素有(利率、汇率、投资风险、政治稳定性)。2.可转换债券是指(可以转换为股票的债券)。
3.在某些国家外国债券的发行也具有历史的传统,如美国的外国债券又称(杨基债券)。日本的外国债券又称(武士债券)。
4.欧洲债券中(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债券换成等值的公司股票。5.私募债券和私募债券的区别是(是否公开发行)。
7.外国债券涉及(发行国)、(借款国)两个国家
8.欧洲债券涉及(发行国)、(借款国)(发行货币所属国)三个国家。9.若某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部分数字如下:优先股共1.5万股,面值为100元,普通股为9万股,面额为50元,资本公积为110万元,累积盈余130万元,则计算出的普通股每股净值为(76.7)元。110+130+50*9=690万元,690/9=76.7
10.股票交易的基本方式有(现货、期货、期权、股指期货)。
11.目前国际股票价格指数主要有(道琼斯、恒生、纳斯达克、金融时报、日经)。12.美国存托凭证是指(在美国发行代替股票流通的一种凭证)。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以下(D)级别的债券被称为“高收益债券。
A、AAA B、AA C、A D、BB级及其以下 2.优先股股东与普通股股东一样拥有(D)。
A、表决权 B、经营管理权 C、被选举权 D、公司财产所有权 3.公司破产后,(C)有权最先索回本息。
A、普通股股东 B、优先股股东 C、债券投资者 D、公司职工 4.能正确地反映投资者购买债券的实际收益的是(D)。
A、债券的价格 B、名义收益率 C、当期收益率 D、持有期收益率 5.通常是以衡量变化的股票价格就是(C)。
A、面值 B、市值 C、净值 D、真值 6.国际债券发行额的大小取决于(ABD)。
A、发行者实际需要的资金数量和偿还能力 B、发行人的信用评级 C、偿还期限 D、发行市场的吸纳能力 7.国际债券的利率与下列因素有关(BCD)。
A、发行者实际需要的资金数量和偿还能力 B、发行人的信用评级 C、偿还期限 D、发行市场的吸纳能力
8.国际债券的偿还期限受下列因素影响(ABCD)。
A、筹集资金使用年限 B、还债资金积累速度 C、预期市场利率变化趋势 D、发行市场的规定 9.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可把债券换成(A)。A.等值的公司股票 B.等值的黄金
C.等值的石油 D.其它付息不同的债券 10.国际债券主要分为(AD)等。
A、欧洲债券 B、美国债券 C、日本债券 D、外国债券 11.下列股价指数中,属于国际股价指数的有(ABCD)。
A.道·琼斯股价平均数 B.斯坦德。普尔股价综合指数
C.摩根·斯坦利资本国际咨询研究所指数
D.《金融时报》股价登记世界指数
12.在各种类型的股票中,通常只有()的持有人在股东大会上有投票权.A 普通股 B 优先股 C后配股 D 转换股
13.国际间接投资是一种主要以()为媒介的国际投资活动.A 商品贸易 B对外援助 C 贷款
D证券
三、判断题(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一)外国债券是国际借款人在债券标价货币所属国家之外发行的一种国际债券。√
(二)总的来说,各国政府对外国证券发行者所要求揭示的内容要比国内公司多一些。(×)
(三)全球债券是80年代初产生的新型金融工具,是在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同步发行的、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际债券。(√)
四、计算题
1.若某公司资产负责表中的股东权益部分资料如下:优先股共2万股,面额为100元;普通股为10万股,面额为50元;资本公积为120万元;积累盈余125万元。现时市价为76元,请问投资者能/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吗?
每股净值为:120+125+50*10=745万元 745/10=74.5,不建议投资。
2.某投资者于2003年6月1日以每股20元买入100股,2004年1月1日投资者分得红利,每股2元。2004年3月15日以每股24元的价格卖出该股票100股。该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是多少?
投资收益率:(24-20+2)/20=30%
3.一张面值为1000美元的债券,其利率为5%,当时的市场利率是4%,该债券的发行价格和实际利率分别是多少。
发行价格:1000*5%/4%=1250元 实际利率=4% 4.某投资者以950美元购买了一张面值为1000美元,5年期的欧洲债券,该债券的票面利率为5%。该投资这的本期收益率及到期收益率分别是多少?
本期收益率:1000*5%/950 到期收益率:(1000-900+1000*5% *5)/(950*5)
5.某投资者购买了一张面值为1000美元,利率为10%,期限为10年的债券。3年后该投资者又以1200美元卖出该债券。则该投资这投资债券的持有期收益率是多少?
持有期收益率:(1200-1000)/(3*1000)
第三篇:国际设施农业发展新趋势
国际设施农业发展新趋势
向大型方向发展:目前,国外每栋温室的面积基本上都在0.5公顷以上。连栋温室得到普遍推广,温室的栋高在4.5米以上,玻璃面积增大温室空间扩大后,可进行立体栽培和便于机械化作业。
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设施内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的调控由过去单因子控制向利用环境、计算机多因子动态控制系统发展。发达国家的温室作物栽培,已普遍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启动化。
无土栽培发展迅速:在发达国家的设施农业中,无土栽培与温室面积的比例,荷兰超过70%,加拿大超过50%,比利时达50%。美、日、英、法等国的无土栽培面积分别达250~400公顷。
覆盖材料多样化:北欧国家多用玻璃,法国等南欧国家多用塑料,日本大量使用塑料,美国多用聚氯乙烯膜双层覆盖,日本应用聚氯乙烯膜。覆盖材料的保温、透光、遮阳、光谱选择性能渐趋完善。
发展温室生物防治:为防止温室内部的化学物质的污染,发达国家重视在温室内减少农药施用量,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如荷兰温室的青椒,生物防治的商品率已经达到80%~90%。
广泛建立和应用喷灌、滴灌系统:以往,发达国家灌溉是以土壤含水量或水位为依据进行喷灌管理,现在世界上正在研究以作物需水信息为依据的自动化灌溉系统。
王立舒摘自畅高升文章
第四篇: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论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际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所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合理组织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国家间的经济政策也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在这里主要阐述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关键词:新特点与新趋势;资本市场;多极化;资本市场
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
中国已经走进了21世纪的大门。上世纪末期,中国共产党的两代领导人已经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划了蓝图,即:在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世纪的来临即意味着机遇又意味着挑战。中国不再是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国际形势的变化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发展前景,当然,其中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的方面。
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二元对抗的局面已基本结束,转而进入多极化的局面。随着中国极左政策的被否定,中国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如美、英等的关系已趋缓和。尤其是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已由对立转向广泛合作。随着上世纪末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初见成效,中国已由一个百废待兴的贫穷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四极”之一(俄、美、欧、中)。中国的声音正逐渐受到重视。这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背景。
具体来讲,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影响又可大致分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三大方面:
首先,政治军事方面。如前所述,全球政治军事形势已趋于缓和。在全球范围内,和平解决的外交手段正逐渐代替武力震慑的军事手段,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式。矛盾对立的各方逐渐认识到武力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并开始学会接受对方的意识形态。正是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的缓和,使得各国之间的和平谈判与交流成为可能。中美、中欧关系的改善正是其中一例。冷战既已结束,继续维持过于强大的军事力量已无必要。事实证明,盲目的军备扩充是吞噬政府财政预算的无底洞,同时过重的经济负担也会使民众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因而,各国纷纷宣布裁军,并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和平建设,我国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点,对维持世界和平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也深刻影响到我国对内对外政策,世界局势的缓和,使我国能够有机会将浪费与军备扩充的人力物力转移到和平发展上来。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发展,这是机遇。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上的差距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国带来了挑战。另外霸权主义也不愿意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崛起,我们还面临着霸权主义在政治,经济, 军事上的压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快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聚精会神谋发展,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世界经济形态的变化也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结构与需求。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虽然领土和资源占有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但人才培养和使用以及社会软环境的作用更形突出。前者可以通过战争或实力方式获得,后者则只能通过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形态的变化和要求对国际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利益追求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着霸权追求的方式,改变了战争的样式。
经济区域合作和全球性合作在近年均有相当进展。区域合作的发展对建立21世纪公正、合理、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都起着促进作用。近年来,欧盟经济与政治一体化的有力推进、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非洲联盟即将成立的宣告、东亚区域合作的加强以及跨区域欧亚合作的积极发展势头等,使全球政治、经贸、外交、军事安全等关系发生着新的整合,各种内容、不同形式、多层次的区域性跨国合作组织的迅速发展,为解决本地区矛盾与冲突、促进对话与合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渠道,对超级大国的单边行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区域组织的发展,使国家间的依赖与互动关系得到加强。
在经济要求的推动下,人类在建立国际秩序、制订和遵守国际关系准则上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共识。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代表性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趋于增大,国际事务中的所谓“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保证世界总体局势和平稳定的因素之一。
在冷战之后的十多年中,世界上的许多冲突带有宗教、文化和民族色彩。冷战之后,恰恰又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长足发展的时期。信息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在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上有空前的发展。这一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反应:一方面,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信息上互相交流、彼此融汇、吸纳学习的趋势发展迅猛;另一方面,文化上的碰撞和不适应浮上表层。在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产生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反弹,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一些宗教传统较强的国家也出现了原教旨主义复兴。在发达国家,实际上也出现了某种“保卫文化纯洁性”或“保护文化特性”的要求,甚至也有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回归的倾向。上述文化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和局部特征。“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可能增大。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等的传播,都可能成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进行较量的手段。
总的说来,文化的融汇是与经济社会新发展相应的总体发展趋势,碰撞是一定变动期间的必然反应,两者将导致多样化和全球化矛盾统一的一种文明发展。国际安全增生变数 全球问题亟待解决
在非传统安全问题背后实际上是若干全球性社会问题,如南北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文化相容性问题、部分发展中国家边缘化问题,等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成为全球性议题。今年,全球经济论坛和全球社会论坛两个会议对峙召开,带有相当的象征意义。以前,各国政府是国际活动的行为主体。近年来,非政府组织成为国际活动中相当活跃的行为者,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总之,当今世界处于一种旧格局崩溃,新格局尚未成型的转折时期,充满着各种变动和相对不变的因素。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和形势特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才能正确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发展自己并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
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总之面对现在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关系,以发展我国经济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达到互赢共利的效果。
参考文献:《国际经济合作》
第五篇:国际包装机械设备技术发展新趋势
国际包装机械设备技术发展新趋势
向着国际化发展是每个企业应有的目标。包装行业更是如此。
目前,国际包装机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据包装机械业信息表明,产品除必须注重质量外,包装也是直接关系到产品营销成败的关键之一,运用高效率的包装设备可提升自动化与作业效率。
包装机械根据包装物与包装材料的供给方式,可分为全自动包装机械及半自动包装机械;若按包装物的使用范围划分,可分为通用包装机、兼用包装机及专用包装机;而依包装种类可分为个包装机、内包装机及外包装机等。随着包装机械竞争加剧,种种信息表明,未来包装业将配合产业自动化趋势,朝着研发技术、人才及发展更高速包装机等方向进行,在技术发展上正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机械功能多元化工商业产品已趋向精致化及多元化,在大环境变化下,多元化、弹性化且具有多种切换功能的包装机种方能适应市场需求。
结构设计标准化、模组化充分利用原有机型模组化设计,可在短时间内转换新机型。
控制智能化控制器是机械的大脑,也就是下达动作命令的主要设备。目前包装机械厂家普遍使用PLC控制器,虽然PLC弹性很大,但仍未具有电脑(含软件)所拥有的强大功能。未来包装机械必须具备多功能化、调整操作简单等条件,基于电脑的智能型仪器将成为食品包装控制器的新趋势。
结构运动高精度化结构设计及结构运动控制等事关包装机械性能的优劣,可通过马达、编码器及数字控制(NC)、动力负载控制(PLC)等高精密控制器来完成,并适度地做产品延伸,朝高科技产业的包装设备来研发。
文章来源于中国饮料包装机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