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资源部防范地质灾害工作情况
国土资源部防范地质灾害工作情况、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一、今年灾情及我部防范工作情况
今年,我国气候极端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发。1至6月,全国发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32.3%、177.8%和190%。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年初开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检查、早落实,采取多种手段严防严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后8次召开全国和重要地区的汛期防范工作会议,多次发文和联合相关部门发文,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二是检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领导和司局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组检查指导。三是强化应急,派出88名专家长期驻守18个重点省(区、市),指导排查、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等。多次启动应急响应,在玉树地震和关岭滑坡等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协助和指导防范次生灾害。四是重点防范,把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作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专家协助四川、青海、重庆、湖北四省(市)开展排查和巡查,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人口密集地区、交通干道和重要工程周边灾害点再排查。五是联控联防,加强与气象、水利、铁路、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发挥部门优势,落实防灾责任,提升防控能力。通过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防范取得了显著成效。转移受威胁群众20多万,成功避让477起,避免人员伤亡14839人。仅6月一个月,全国共成功预报320起,避免人员伤亡11014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为历年来单月最多。与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增长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员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大幅减少。
重点地区防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预报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质灾害。三峡库区已连续7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汶川地震灾区2年多来,虽然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但灾民安置点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实现了主汛期地质灾害无重大群死群伤的目标。玉树地震灾区隐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隐患均被严密监控或应急排危除险。
二、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地质环境队伍(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队)作为地勘队伍的组成部分连同地勘费一并下放地方。地质灾害作为地质环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机构改革之后的10年来逐步成为一项重要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三定规定我部的职能是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历了调查、普查、工程治理从无到有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为重点的,少数隐患点实施专业队伍监测,绝大多数采取群测群防监测,逐步开始重大隐患点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区县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形成了群测群防体系
从2003年至2008年,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部署完成了1640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于此项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测群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现在全国24万处隐患点均已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有10万群测群防员。实践证明群测群防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创举,是在现行条件下最为有效的监测体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个县的调查评价程度很低,每个县只安排20万元经费,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观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后小开小裂小缝,但对较远距离的、具有隐蔽性的、比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还没有查清楚。群测群防体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职,缺少必要的经济待遇和设施配备。原因是地质灾害多数分布在山区,大多数都是贫困县,县乡政府在财政上都比较困难。
2、组建了部级和省级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机构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由1个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院、32个省级监测总站、233个市级监测分站和1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了三峡库区滑坡崩塌专业监测网。在典型地区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工作。问题是全国地质灾害行政管理人员太少,越到基层越少,绝大多数县一个专职人员也没有。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处有700多人从事地质灾害管理,我们全国都算上专职管理人员也不到他们的一半。市、县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建立的还很不普遍,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现有的机构也还存在着人员少,技术人员更少的问题。经费普遍没有保障,少数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多数是自收自支,与其公益性服务机构性质很不相宜。
3、法规规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国务院于2003年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颁
布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各省(区、市)和大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均发布实施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我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了部省两级应急专家队伍。2009年,在全国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 “十有县”(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建设,已建成321个。在全国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建设,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2007年以来,在全国先后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和“县、乡、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培训基层干部、监测人员和群众、学生300多万人。2010年,正在在全国开展针对基层国土所和群测群防员的地质灾害防治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培训10万人。
4、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逐步加强
从2003年起,我部与气象局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截至2009年,国家、30个省(区、市)、223个市、1035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今年我部与气象局又共同研究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的精度,联合发文要求所有市、县都要开展这项工作。我部与建设、交通、铁道等部门联控联防,相关部门对建设工程区、交通干道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加强。今年我部与交通部、铁道部联合发文,就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共同部署,2次邀请10多个部委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共同开展汛期检查,取得较好效果。
三、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加强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已经是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人民群众充满期盼的大事。我们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加强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一方面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1、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工作
为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必须加大基础工作力度。全国应开展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地区(300万平方公里)详查工作应加快进度,地震灾区、三峡库区等应做到普查,排查工作应纳入基础工作由专业队伍承担,并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员集中区附近2000米范围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2、建立市、县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建立市、县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是必要的,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
塌陷、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都需要监测,各地的监测机构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有所侧重。监测机构承接地质灾害调查、普查、排查等基础工作成果,可以根据成果、根据群测群防员分布,划定每个群测群防员的监测区域、监测隐患点、巡查路线等,使地调成果发挥作用。
3、以村支部书记、村长、村民小组长为主加强群测群防员队伍
实践证明村支部书记、村长和村民小组长担当群测群防员是最合适人选,他们了解当地情况、熟悉村民、富有责任心。他们当群测群防员遇有灾情险情最方便报告乡镇政府,立即就能使基层政府直接组织抢险救灾。应该给这支群测群防员队伍统一的经济待遇,应由中央财政承担他们的补助经费,这样就能把群测群防的水平提高到现阶段最高水平。
4、国家级和市、县级地灾防治指挥协调能力建设是当前应该加强的两个重要环节地质灾害现在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自然灾害,今年暴雨导致人员伤亡90%属于地质灾害。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我部作为办公室单位,组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中心。
地质灾害防治关键在基层,而我们基层最为薄弱。要加强市、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形成中央出资由专业的地勘单位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由市、县两级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承接,群测群防员使用,发现灾情险情报告市县、乡政府应急处置的防灾体系。
5、进一步加大重大地质灾害治理资金投入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责特大和重大地质灾害治理,现在用于面上的治理资金中央每年出资仅9个亿,与各地需求相比杯水车薪。如能增加到每年40个亿治理进度会大大加快。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之所以防灾工作做得好,与国家投入力度大是直接相关的。现在有些省级政府也出一些资金,但不普遍,也没有形成制度。各省都应该每年有专项纳入财政预算。市、县两级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经费也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第二篇: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严峻形势
上午10时,国土资源部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田廷山通报《决定》出台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田廷山表示,由于此次降雨过程与前期降雨落区重叠,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严峻形势。此外,今年我国先旱后雨。对于后期是否会持续出现集中降雨,田廷山表示要做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
据田廷山介绍,今年5月以前我国比较干旱,进入6月汛期以来降雨呈增加趋势,即先旱后雨。先旱会造成岩土体开裂,后雨就会使雨水下渗、把土壤冲起来造成泥石流。“后期能不能集中降雨,很难说。”他认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该做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
此外,会上有记者提问说,我国有多少地质灾害严重地区需采取搬迁避让的措施。关凤峻介绍,群测群防是具有中国特色地质灾害防治的手段,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据其介绍,过去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当中有一些零星小规模搬迁避让,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其中,组织实施最多的地区是三峡库区。关凤峻说,在我国三峡库区深山峡谷当中居住了很多人,要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危险评估,很多都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样的要陆续搬迁,但是短期实现全部搬迁不太可能,所以要分步实施。“据我掌握的情况,陕西的陕南地区准备一年投10个亿,连续10年共投资100亿(元),对约240万人实施搬迁避让。云南省10年连续投资,每年10个亿,其中有工程治理也有搬迁避让。”关凤峻说,目前中央对搬迁避让地质灾害防治给予补助和支持,责任主体在地方政府。
关凤峻强调,搬迁避让是个非常复杂的工程,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搬迁避让标准,“这个还需要各地结合实际探索”。本次出台的《决定》中有关搬迁避让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永久性搬迁,二是临灾避险,三是强调无论是永久搬迁还是临时搬迁,一定要防止人员回流,这样极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今年1-5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42起,其中滑坡168起、崩塌147起、泥石流20起、塌陷97起、其他地质灾害10起。造成51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17亿元。进入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在部分地区引发了地质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截至6月20日,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灾情424起,造成33人死亡失踪。据田廷山介绍,由于此次降雨过程与前期降雨落区重叠,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严峻形势。
为了防治严重地质灾害的发生,国土资源部于5月中旬至6月上旬派出20个检查组,对重点省份进行了检查。国土资源部将按照工作安排,重点抓好当前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日常工作。主要包括:继续做好应急值守及信息报送工作;及时派出专家组,重点加强强降雨、台风影响期间重点地区防范工作;联合中国气象局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指导开展重大隐患点应急演练;指导做好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继续执行重点时期区片专家驻守巡查指导,重点指导做好三峡库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力量,有序有力有效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和应急处置;加快《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修改完善及报批;加强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篇: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校区(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发布单位】国土资源部、教育部 【发布文号】国土资发〔2005〕153号 【发布日期】2005-07-18 【生效日期】2005-07-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校区(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5〕153号)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部分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在我国的广大山地丘陵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给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大量中小学校校区(舍)构成了严重威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中小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批示精神,有效防止中小学校校区(舍)周边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各级国土资源、教育行政部门要共同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和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监测是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手段。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汛前、汛中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中小学校校区(舍)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并指导学校做好监测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二、做好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防灾预案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环节。每年汛期前,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编制所辖区域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中小学校校区(舍)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每年汛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当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防灾预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三、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预防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中小学校校区(舍)建设,要严格执行《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关于学校网点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的规定,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督促建设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单位必须充分重视评估报告提出的防治建议,采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防治地质灾害。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中小学校建设过程中采纳评估报告提出的防治建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加强对工程活动的监管。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影响中小学校校区(舍)安全的工程建设、采矿活动的监督管理力度,对中小学校校区(舍)周边因工程建设、采矿等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行为,要依法坚决予以纠正。
五、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在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广大教职员工和中小学生预防各类地质灾害的防灾意识,增强他们临灾避险和自我救助的能力。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以上要求,抓紧在暑假期间尽快部署和开展各项工作,为今年汛期后半段和今后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明年汛前,国土资源部将会同教育部,对各地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005年7月18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国土资源部关于2009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报告
国土资源部关于2009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报
告
2009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9年灾情及特点
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840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的有197起,486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7.6亿元。2009年地质灾害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防灾形势严峻、任务繁重。三峡库区水位反复涨落和高水位运行导致的库岸变化,汶川地震灾区地震致灾作用的长期性和隐蔽性,使得这两个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极为严峻、任务极为繁重。三峡库区发生地质灾害险情灾情134起、汶川地震灾区发生地质灾害205起,但由于各项防灾措施到位,三峡库区已连续6年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汶川地震灾区除四川省汉源“8.6”崩塌灾害外未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二是西南山区仍是地质灾害重点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2009年西南地区局地强降雨极为频繁,重庆、四川和云南共发生地质灾害2217起,301人死亡和失踪,分别占全国的20%和62%。
三是在建工地因灾损失较为严重。西部地区大量的水电、公路等在建工程项目地处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深山峡谷,部分工程建设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防灾意识较差,防范措施不落实,施工不规范,引发了地质灾害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四川省在建工地因灾死亡失踪106人,占全省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的67.5%。
二、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2009年共34次作出重要批示。我部坚决贯彻落实,努力做到早谋划、早部署,落实防治措施,工作紧张有序,就地质灾害防治向国务院上报部发文、部函报、部专报文件20次。各地反应迅速、组织有力、措施得当,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全面强化。
(一)及早谋划,精心部署。
2009年2月,我部召开工作思路会,明确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路。汛前及汛中,多次召开国家、省(区、市)、市、县四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路大讨论、务虚会、研讨会,探讨近期和长远目标,探索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机制、新思路、新办法。对汶川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我部还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各地共召开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69次,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精心安排。
(二)明确责任,督促检查。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领导责任制,明确分管责任,落实工作责任,抓实直接责任。有些省还实行了省级领导包市、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骨干包户的“六包”制度。二是公开公示。通过在重要隐患点设立警示牌和防灾责任公示牌、在媒体上公开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信息等方式,将灾害信息和防灾责任制向社会公开。我部建设完成了涵盖全国10多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信息的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三是督促检查。分别于汛前和汛中,派出由部领导带队的14个工作组,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两轮专项督促检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也增派人手、调集专家,实施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的常态化管理和监督。
(三)加强指导,就地驻守。
一是驻守指导。驻守在湖北宜昌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做好24小时应急准备,密切关注三峡库区。根据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特点,2009年汛期,专门抽调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和专家组成工作组,驻守地震灾区,协助和指导工作。二是会商指导。通过卫星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对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会商,并对重庆云阳凉水井滑坡、陕西略阳凤凰山滑坡进行现场研判和指导。三是第一时间派工作组指导。2009年,我部直接派出63个工作组,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派出工作组740个,指导地方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仅10月中下旬,连续3次派出部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赴三峡库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四)强化应急,提升能力。
一是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建设。编制印发《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二是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聘请36名国内知名专家为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各省(区、市)共明确1711名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三是统筹部系统内各种应急资源。部系统19家单位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人员和设备统一调配,人员310人,设备中包括了无人驾驶小飞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探地雷达等高精高尖设备。四是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推广至市、县。目前,除30个省(区、市)开展省级预警预报工作外,223个地(市、州)、1035个县(区、市)也在各自区域内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五)群防群控,增强意识。
一是强化体系建设。开展以县(区、市)为对象的群测群防的“十有县”(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建设,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大部分省(区、市)出台专门的鼓励政策措施,首批已达标的321个“十有县”已于2009年12月公布。二是强化科技。在全国推广安装地质灾害监测报警器,全国共安装10万余套裂缝报警器和滑坡预警伸缩仪,监测效率和预警水平比以往明显提高。三是强化宣传。汛期前印制下发100万张防灾避险宣传画和50万套宣传册,各地也印制了大量的宣传材料,主要在学校和人员密集地区进行张贴和发放。四是强化演练。2009年,全国共计开展地质灾害演练586次。贵州省8月29日在遵义市桐梓县开展了一次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示范教学演练,参演人数达1300余人。
2009年,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09起,避免人员伤亡1433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与2004-2008年全国平均因地质灾害死亡失踪705人、经济损失30.1亿元(汶川地震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未列入统计范围)相比,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31%和41.5%。
三、2010年防灾形势预判及工作展望
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是局地性、突发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仍将呈点多、面广、频率高的趋势。
二是三峡库区、地震灾区仍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域。三峡库区水位消涨期间的库岸再造仍将持续。汶川地震产生了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一旦遇到强降雨,崩塌、滑坡、泥石流可能出现。
三是为扩内需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地质勘查工作不充分,施工不规范,监测防范不落实,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和人员伤亡。
为此,我部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工作的各项要求,创新机制,完善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和乡镇国土所的评估、巡查、宣传、预案和人员“五到位”建设。二是做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后续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全国层面上,开拓思路,按照不同区划,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监控和治理,同时突出城镇人口居住集中区、重要流域、交通干线、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通过后续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严密防范三峡库区水位消涨期间库岸再造引发的地质灾害。
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汛期前联合相关部门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会后共同组织开展检查,研判形势、排查隐患、完善预案,全面强化建设项目施工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是做好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西南山区、沿海台风影响地区等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强化会商、指导、检查、监督,想在先、干在前,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篇:地质灾害防范告知书
关于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
防范告知书(存根联)
:
由于近期连续强降雨,造成部分山体土质疏松,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请注意加强你处住所及周围山体的动态监测和防范,一旦出现险情,及时报告,并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
特此告知。
201年月日
关于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
防范告知书
:
由于近期连续强降雨,造成部分山体土质疏松,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请注意加强你处住所及周围山体的动态监测和防范,一旦出现险情,及时报告,并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
特此告知。
201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