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时作业二十七认识区域、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课时作业(二十七)认识区域、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线区域
D.区域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
(2013·河北质检)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4.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
读我国甲、乙两地地形区示意图,回答5~7题。
5.依据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对甲、乙两地界定正确的是()
A.甲属于干旱区 乙属于湿润区
B.甲属于半干旱区 乙属于湿润区
C.甲属于半湿润区 乙属于半湿润区
D.甲属于湿润区 乙属于干旱区
6.两地区分别形成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和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共同有利因素是
()
A.两地夏季均光热充足
B.两地夏季均降水丰富
C.两地土壤类型一致,均比较肥沃
D.两地气候类型相同,均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7.甲图中的塔什库尔干是塔吉克族聚居地,仍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乙图中的白沙是国家级贫困县,是黎族聚居地,全县99%的土地是山地。造成这两地贫困落后的共同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多山地的地形B.干旱的气候
C.贫乏的自然资源D.落后的科教文化
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8~9题。
8.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
差大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9.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风沙、盐碱、旱涝
B.乙——洪涝、风沙、低温
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
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
(2013·徐州调研)P、Q、M、N为四个不同的地区。读图回答10~12题。
10.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A.PB.Q
C.MD.N
11.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区当地实际情况的是()
A.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压碱
D.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12.P地区西部沿岸的洋流属于()
A.向高纬度流的寒流B.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C.向北流的暖流D.向南流的暖流
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开幕举行。据此,回答下题。
13.各个国家的展馆均反映了该国的特色。下列展馆最能反映其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
至2011年,我国水电开发历史已达100年,100年来我国的水电开发有了长足的发展。
结合某年我国可开发水能地区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符合我国可开发水能分布最多的地区的区域发展实际的是()
A.该地区工农业发达,用电需求量大
B.该地区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C.该地区科教发达,水电开发技术好
D.该地区地质条件优越,水电建设条件好
15.在100年的水电发展历程中,我们越来越注重的是()
A.水电开发的规模
B.水电开发的技术
C.水电开发的经济效益
D.水电开发与生态建设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回答问题。(20分)
(1)
(2)(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6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3)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长江下游地区可调往乙图河流下游地区的资源是________,工程名称为________。(4分)
17.(2013·临沂模拟)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4 361亿元人民币。结合下图,回答问题。(20分)
(1)从三大自然区看①地和③地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地位于______________,④地位于____________。(6分)
(2)从三个经济地带看,数字代表的省区位于东部地带的是________,位于中部地带的是________,位于西部地带的是________。(6分)
(3)①和②所在的自治区年降水量分布各有什么特点?(4分)
(4)③所在自治区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形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4分)
课时作业(二十七)
一、选择题
1.B 2.C 该题组考查对区域含义、特征的理解。题目中的图示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及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简图,其分界线大体为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并隐含了区域划分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内容。
3.D 4.C 图示区域中的界线是县界,属于行政区的界线,应该是明确的。该界线基本与河流的分水岭一致,因此是依据海拔较高的山脉划分的。该区域存在高等院校,科技力量雄厚,加之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因此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5.A 6.A 7.D 依据图中区域轮廓、山脉走向及河流分布可知,甲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干旱区,河流流量小,多季节性河流,但夏季光热充足,绿洲农业发达;乙地为我国的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属于湿润区,因光热水充足,成为我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两地都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因历史原因,科教文化落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落后。
8.D 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天气状况;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其气候的大陆性强。
9.B 甲区域为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风沙、盐碱、旱涝等;乙区域为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旱涝灾害;丙区域是青藏高寒区,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丁区域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源不足,风沙危害制约该区域农业的发展。
10.C 11.B 12.B 第10题,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M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第11题,由图可知,P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Q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的地区,亚热带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M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N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第12题,根据P地区所属的温度带和降水可知,P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其大陆西岸有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13.D 沙特阿拉伯馆反映月亮之船承载沙漠中的绿洲,能源新城,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中国馆、巴基斯坦馆、尼泊尔馆反映的是文化精神、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征。
14.B 12.D 图中显示我国可开发水能分布最多的地区是西南地区,该地区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成为我国水能开发的重点地区;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水电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在不断提高水电开发规模和开发效益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非选择题
16.(2)(3)水资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17.解析: 第(1)题和第(2)题,是对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基础知识的考查。第(3)题,内蒙古自治区由于东西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呈由东向西递减的变化规律;西藏自治区东南受印度洋水汽多,降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变化规律。第(4)题,新疆北疆和南疆气候差异较大,表现在温度带和降水量上,是纬度位臵、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
(2)④ ① ②和③
(3)①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②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4)纬度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
第二篇: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人类利用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3.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案例: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和能源的发展。
意义: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土地污染。引起土地资源的浪费,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
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 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缺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能。(P26“阅读”)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会否产生不利的影响? 3.生物资源的利用
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P27“阅读”)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其产量和质量提高;人类有目的的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工业。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等。2.区域内转移 劳动力转移: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继续提高后,劳动力便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会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劳动力分布: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一般来讲,从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3.区域间转移
(讲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的产业升级,使低级落后的产业向欠发达区域迁徙,形成产业转移。
低级产业迁出带来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产业升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 低级产业迁入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且经济获得发展
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转移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他们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4.产业转移的结果:
实现了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产业型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类型的过渡。不利影响减少
思考: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怎么理解这句话
[课程拓展] 作为本章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不算多。但牵涉到“案例研究”和学生课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其总结性的特点要突出。而且,本节内容的出新——“产业转移与区域环境”,是典型的跨学科边缘的内容,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援用实际事例,并且尽量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教材对标准内容的延展。同样,教学中也可以借助教材牵涉到的概念、规律、案例等,进一步拓展,将拓展的知识或概念浓缩到一些即兴思考问题上。例如课件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的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显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在学习了产业转移的一些知识后并不难,但通过这种案例设问,就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当然,还有很多很好的事例可以达到同样的功效,关键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到这种拓展的重要性。
第三篇:教案--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案 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姜兰芳 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是一门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中职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根据课标,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认真研究区域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同时要根据社会、科技等的发展,不断探寻本区域新的增长点。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计划用1课时完成。本节教材以匹兹堡为例,阐述了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及时调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区域发展阶段包括: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把握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变化对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尤其是再生阶段。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情景与问题,以具体的例子来进行对区域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分析,使学生把握各阶段特点、问题、措施。
本节是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础与铺垫,与“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有承上启下的联系。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以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的阶段性; 分析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对某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人类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匹兹堡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分析,提示人们在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案时,应关注区域所处发展阶段,探索区域新的增长点; 通过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案例分析问题、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区域发展阶段的学习,能够分析本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献技献策,促进本区域的发展; 2.通过区域发展阶段的学习,充分理解我国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生属于音乐美术专业高考学生。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分析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很难抓住要点。另外,读图分析能力较弱,不善于获取图表中的信息。但因为本部分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学习兴趣浓厚。教学重点
1.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2.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区域发展阶段及存在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某个具体区域所处发展阶段及其对人类影响。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尽量多的运用图表深入浅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在每个知识点后都紧跟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教法
(1)案例分析法:用匹兹堡的案例说明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特点及人地关系特点。(2)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悬念,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易懂。
(4)问题探究法:通过层层设问,联系所学知识,寻求规律,形成理性认识,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法: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实施分组分工合作,交流合作探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2)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学,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总结法:能够由案例总结出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一般规律。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脑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知】
1.区域的特征是什么?
2.一个大洲、一个国家、一个省、一座城市是区域吗? 【导入新课】
请大家观看这几幅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品牌的汽车吗?对,它们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你知道这三种车产自哪个国家吗?(美国)美国的哪个城市呢?(底特律)。据12月3日的媒体报道:有“汽车城”之称的底特律正式宣告破产。请看下面这段视频。从底特律的兴起到衰落我们可知:城市的发展按时间是分阶段的。那么城市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呢?底特律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哪个阶段呢?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利用视频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新知传授】 初期阶段
案例分析---“钢都”匹兹堡的开发 阅读知识窗内容:“钢都匹兹堡的开发”,小组合作讨论:“钢都”匹兹堡的兴起的条件有哪些?(1)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2)苏必利尔湖附近的优质铁矿;(3)五大湖和运河的廉价水运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区域发展的案例——“钢都”匹兹堡的开发,总结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发展特点及人地关系。2.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特点: 特点
区域内城镇数目较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因素较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误区警示:
1.区域的发展都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而不断壮大的。()(错误。很多区域的发展往往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作为基础不断发展壮大的,例如我国的大庆、鞍山等资源型城市,但也有的区域发展是由便利的交通位置等其他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作为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二.成长阶段
1、案例分析–“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读后小组讨论:
(1)此阶段区域内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有何特点? 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益复杂化。(2)“芝匹带”的范围是什么? 主要沿美国五大湖分布。城市群从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城开始,经过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都”匹兹堡以及布法罗到纽约州的奥尔巴尼。(3)在此阶段后期,五大湖地区出现了哪些问题? 主要是环境问题、地价上涨,资源不足。五大湖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导致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也受到制约,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特点 特点
区域开发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群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企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有集聚走向扩散。
人地关系
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趋于紧张。
主要问题
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3.误区警示
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自始至终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问题的制约。()(错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问题是在成长阶段后期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种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生产过程中大量排放废弃物而逐渐出现的。)三.转型阶段
1.案例分析---匹兹堡的“困惑”
读“知识窗”内容后思考:匹兹堡发展面临的“困惑”是什么?
(二战后,匹兹堡面临的五大湖工业区在美国的工业地位不断下降及世界性的钢铁工业衰退,使得匹兹堡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失业率高,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口大量外迁,整个区域被称为“冰雪带”、“锈蚀带”。)2.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特点:
特点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十分不协调,趋于尖锐
活动一:读《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人口迁移图》小组讨论: 1.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大量人口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2.美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1)“冷冻地带”对人口的推力:
<1>东北部纬度偏高,冬季特别严寒,称为冷冻地带。
<2>五大湖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2)“阳光地带”对人口的拉力: <1>南部西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
<2>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旅游业及宇航、电子等新兴工业,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四.再生阶段
1.案例分析---“知识城”匹兹堡 阅读知识窗合作探究:
(1)匹兹堡城市复兴措施主要有哪些方面?
1)积极进行环境整治,压缩传统工业规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城市由制造业中心转变为服务业中心。(2)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本区发展特点又是什么? 1)环境得到治理和改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2)产业结构升级:“钢都”——“知识城”。2.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特点 特点
“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复苏
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又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1.)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产业转移),改变区域产业结构(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
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 拓展延伸】
1.汽车城“底特律”现在正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 2.威海、文登正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
【 对接高考】
1.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
B.人类往往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
C.区域内产业结构逐步复杂化;
D.出现多个工业中心,但尚未形成工业带。
2.有关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高失业率、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3.有关区域的再生阶段的叙述,哪些正确()
A、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大量工人的失业问题;
B、集中力量发展原有的传统工业,突出主导产业的龙头地位;
C、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D、人地关系逐步由紧张走向协调。课堂小结
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从时间上看:阶段式递进,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从空间上看:有一个由点(个别经济点或个别城镇)到线(工业带、城市群)再到面的过程。【作业】
1.活动二(P20)
(1)大庆的区域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2)对大庆的“二次创业”,你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3)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2.参考匹兹堡的发展历程,写一篇《底特律,路在何方》的地理小论文。【板书设计 】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一、初期阶段
1.案例分析---“钢都”匹兹堡的兴起 2.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特点
二、成长阶段
1.案例分析---“芝匹带”的形成 2.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特点
三、转型阶段
1.案例分析---匹兹堡的“困惑” 2.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特点
四、再生阶段
1.案例分析---“知识城”匹兹堡 2.区域发展及人地关系特点
第四篇: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技巧
【典例】 下面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甲、乙两盆地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2)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
(3)甲盆地的小麦品质优于乙盆地,主要是因为甲盆地()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思维过程:
答案:(1)A(2)C(3)B
方法技巧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
2011年6月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同年8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授予“西湖龙井”地理标志商标保护,保护区域包括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168平方千米的茶叶产地。下图为“杭州西湖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西湖龙井”茶园的主要分布地()
A.地形为平原B.位于山地背阴坡
C.土壤为酸性D.人口最稠密
2.关于“西湖龙井的保护生产地域为168平方千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地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B.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地内部有一定的一致性
C.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地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D.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地与其他茶叶区有差异性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第3~4题。
3.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河网密布B.雨热同期C.土质黏重D.红壤广布
4.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A.提供工业原料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第5~6题。
5.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差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6.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风沙、盐碱、旱涝B.乙——洪涝、风沙、低温
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
7.海南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为我国的边疆省区。前者位于沿海地区,岛内常规能源相对缺乏,目前正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后者位于内陆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条件。
(3)为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提出了打造“低碳海南”,共建“生态绿岛”这一目标。请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建议。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整合一、1.指标和方法 空间单位
2.区位特征 地理环境
二、1.30°N 中部 东北地区中部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水稻土 水田 低于 黑土 旱地 高于
2.水田 畜牧业 油菜 大豆 综合性 重化
三、耕作 粮食 桑蚕 棉花 小
核心归纳探究
【对应演练1】 答案:(1)
(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4)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5)是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
【对应演练2】 答案:(1)B(2)D
解析:第(1)题,图中反映出交通网络系统不断完善,与区外联系不断增强。第(2)题,在区域发展晚期,核心区域的发展速度趋缓,而外围空间的发展呈加速趋势;区域处于整体协调发展状态;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明显减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演练巩固提升
1~2.1.C 2.A 解析:第1题,龙井茶园主要分布在起伏和缓的丘陵地区,其土壤为酸性的红壤。第2题,龙井茶产区与其他茶叶产区有差异性,其内部的性质也相对一致,但是与其他茶叶产区的界限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3~4.3.B 4.C 解析:第3题,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4题,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5~6.5.D 6.B 解析:第5题,丁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光照丰富,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第6题,乙地位于长江以南的湿润地区,没有风沙灾害。
干燥,易起沙;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大风天气)。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增加科技投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降低能源消费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或把污染物处理后再排放。
第五篇:1.3.1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含答案)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从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够辩证的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理解产业转移过程中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
(1)有利影响 促进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供给各地充足的能源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负面影响
(3)应对措施
山建设 排放的工业废渣占据大量农田,浪费,破坏 污染、土地和
造成、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
合理 矿产资源,提高利用
大力治理,积极推进矿山环境
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推进 矿
合作探究一:
以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例说明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材料二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如:2002年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为14亿吨标准煤。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材料三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邻近北京、天津、郑州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1)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有哪些?
(2)煤炭开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合作探究一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正面: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等;负面:环境问题,破坏土地资源,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自主学习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大型工程:中国的、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 大利亚的(2)影响:(对调入区而言)
;澳①增加水源,扩大水域,缓解
缺水;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补偿调节
水量。
②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
。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充足的。
合作探究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示意图
(1)南水北调工程三个方案,分别是什么?
(2)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合作探究二
答案(2)有利:水量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不利:东线:土地次生盐渍化;中线:移民问题;西线:正在规划,引发生态问题
自主学习
3.生物资源
(1)负面影响: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 减少。
(2)正面影响: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提高了土地的 和改良弄产品,使其 ; 产品提高了饲养的。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属于()A.西水东调 B.南水北调
C.东水西调 D.北水南调
2.洛杉矶所处的农业带是()
A.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B.小麦和林牧业区 C.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D.亚热带作物区
3.影响上题所述农业带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光热 B.水源 C.土壤 D.地形
4.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④阻碍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下列两地区图”,回答5~6题。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5.两水域附近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A.淡水资源 B.渔业资源 C.石油、天然气 D.煤炭、铁矿
6.该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若不慎会导致当地()A.水体富营养化 B.水体放射性污染
C.外来物种入侵 D.附近水域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7.下列关于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B.在风浪较大的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可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C.导致秘鲁渔场鯷鱼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D.人类可以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帮助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因而不用担心生物资源的灭绝
二、综合题
8.读“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和“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
材料二 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1)材料一图中A地区的地形区名称是
第二亚欧大陆桥均从此处经过,其自然地理原因是
A.河套平原 路程最短 B.宁夏平原 气候适宜 C.河西走廊 地形平坦 D.柴达木盆地 物产丰富,西气东输工程、古丝绸之路及
()
(2)西气东输工程的中段B处发生了弯曲,比沿图中的虚线走了很多弯路,其主要原因是 A.缓解陕、晋两省的能源短缺 B.加快陕、晋两省的能源外运 C.为保证供气的可靠性,途经陕甘宁鄂尔多斯气区 D.拉动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发展
(3)结合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分析西部输出了资源发展了经济的原因。
(4)在西气东输工程进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简要分析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D
解析 世界上水资源的分布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的特点,从而使得很多国家都建设了调水工程,将水资源充足地区的水调至缺水严重的地区。由图中可以看出,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而许多城市、人口则集中在南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所以该地应进行北水南调。2 答案 C
解析 根据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可知,美国的中部平原为小麦带和玉米带,东北部为乳畜带,东南部为棉花带和亚热带作物区,西部的高山、高原发展了大牧场放牧业,而洛杉矶所在的沿海地区则发展了水果和灌溉农业。3.答案 B
解析 该地处于亚热带大陆的西岸,尤其是炎热的夏季降水较少,因此在这里发展水果和灌溉农业需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条件。4.答案 A
解析 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表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后易导致地面塌陷,废渣会污染环境。的危害。5.答案 C
解析 根据经纬度、河流及区域轮廓可判断,甲图位于里海沿岸,乙图位于两河流域,两区域附近共有的自然资源是石油、天然气。6.答案 D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解析 在两水域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过程中若不慎会导致水体污染,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7.答案 A
解析 B项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起到防风防潮的作用。
二、综合题
8.(1)C(2)C
(3)西部地区通过资源的输出换来了资金、技术,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扩大了就业,提高了收入。
(4)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