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8:3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

第一篇: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本章教学概念较多,区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地球等都是本章教学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突破这些概念,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觉得概念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概念的对比教学、课后练习巩固很重要。

在《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这节课的教学中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地球等原理教学也是难点,必须把这些原理拓展和延伸、对比教学、课后练习巩固等教学环节加以突破。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这一原理学生掌握并不难,但非洲萨赫勒地区从传统的游牧经济向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转化,为什么会加剧荒漠化?随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迁移,农牧之争加剧,这一因素加入为什么会导致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发展呢?这些原理的获得均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具体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个案例或者是我们老师另外提供的案例,学生才能够掌握上述的原理。

要想更好地开展区域地理的案例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各种图表、图文资料清晰地展现给学生,方便我们开展案例教学,也可以把地理教学中难于想象的空间思维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模拟演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地理原理,这一点在地球运动这节书的教学中非常突出。

总之,学习区域地理应引导学生具体去分析每一个案例,从案例分析中获得地理原理,以便今后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教材之外的案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用地理原理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都是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如何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后产生的问题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能源资源的开发》是以山西省为例,《流域的综合开发》是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不论是能源资源的开发还是流域的开发,世界上都有相类似的案例,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我国长江三峡开发建设,所以本章教学通过比较教学,效果可能更佳。

在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当地的自然条件,得出开发理由——为什么要这样开发,比如本区水能资源为什么比较丰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河流流经山地丘陵地区,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为什么梯级开发是本区开发的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得出这个结论,就较好地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东北农业的发展,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两方面,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又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四方面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工业发展、劳动力、技术、国家政策、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这些原理学生不难记住,但实际应用不一定能应用得出来,比如我们在东北农业发展教学中,提问东北农业发展有利的气候因素和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哪些?学生肯定答不完整,甚至答不出来,因为学生不知道气候应从哪些方面分析?所以我们老师必须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具体事物与现象,分析得出气候因素常常从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风力、风速、自然灾害等方面入手分析,当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了,就不难答出东北农业发展不利因素:热量不足,冬季风力风速大。有利因素是:水分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低温使农作物生长时间长,低温使东北农业病虫害少,品质优良。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地理原理和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学反思

海南华侨中学 凌敏训

我在上这节课时,采用如下一些设计:

材料

4、广东省企业出口DVD,每100美元利润中,需缴纳90美元专利费用。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说,中国只赚到了一点面包屑。

材料

5、坊间通行说法:“卖产品不如卖专利(技术),卖专利(技术)不如卖标准”。

材料

6、这是整个“中国制造”的痛苦,在全球价值链条上,中国只赚取了不到20%的利润,其他80%都被国外渠道、品牌商收入囊中。(《南方周末》 2006、12、14)

思考:

1、看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

2、综合材料1-6,产业转移对我国、我省工业化进程有何启发?

六、产业转移对我国、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启发:

1、加强对外开放和合作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技术,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产业升级进程。

2、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

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品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不断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争取在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中占据有利地位

3、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接受重污染工业转移时,应加强环境评估,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感觉教学效果不错。

第二篇: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同学知道:

1、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2、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反思一:解决第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通过案例比较、联想、图文互换学习方法分析两个区域基本地理环境差异及发展的差异。可上课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两大区域: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都差不多忘记了。第二节课就尽量的把相关的图通过电脑投影出来,设计一些问题,慢慢的引导、回忆、探究,转换成为文字表达出来,效果就相对好多了。

反思二:在上第二个内容时,一开始按部就班的把长三角洲从早期、成长、后期发展的步骤讲解也觉得不是很好,我换个班反过来讲起:先现在,再中期,再早期。学生们也感兴趣,效果也还不错。

反思三:区域学习方法上应该让学生多类比的、案例联想的、图文互转等学习区域地理,特别是高三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点相对高二的要系统一些,复习时不就长三角与松嫩平原,而是把他拓展:珠三角与四川盆地等等;不光比较差异,还比较相同的;还比较有利、不利的。这样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得培养知识的迁移、文字的表达等方面基本能力训练。

第三篇: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技巧

【典例】 下面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甲、乙两盆地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2)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

(3)甲盆地的小麦品质优于乙盆地,主要是因为甲盆地()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思维过程:

答案:(1)A(2)C(3)B

方法技巧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

2011年6月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同年8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授予“西湖龙井”地理标志商标保护,保护区域包括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168平方千米的茶叶产地。下图为“杭州西湖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西湖龙井”茶园的主要分布地()

A.地形为平原B.位于山地背阴坡

C.土壤为酸性D.人口最稠密

2.关于“西湖龙井的保护生产地域为168平方千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地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B.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地内部有一定的一致性

C.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地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D.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地与其他茶叶区有差异性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第3~4题。

3.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河网密布B.雨热同期C.土质黏重D.红壤广布

4.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A.提供工业原料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第5~6题。

5.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差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6.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风沙、盐碱、旱涝B.乙——洪涝、风沙、低温

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

7.海南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为我国的边疆省区。前者位于沿海地区,岛内常规能源相对缺乏,目前正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后者位于内陆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条件。

(3)为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提出了打造“低碳海南”,共建“生态绿岛”这一目标。请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建议。

参考答案

基础梳理整合一、1.指标和方法 空间单位

2.区位特征 地理环境

二、1.30°N 中部 东北地区中部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水稻土 水田 低于 黑土 旱地 高于

2.水田 畜牧业 油菜 大豆 综合性 重化

三、耕作 粮食 桑蚕 棉花 小

核心归纳探究

【对应演练1】 答案:(1)

(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4)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5)是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

【对应演练2】 答案:(1)B(2)D

解析:第(1)题,图中反映出交通网络系统不断完善,与区外联系不断增强。第(2)题,在区域发展晚期,核心区域的发展速度趋缓,而外围空间的发展呈加速趋势;区域处于整体协调发展状态;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明显减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演练巩固提升

1~2.1.C 2.A 解析:第1题,龙井茶园主要分布在起伏和缓的丘陵地区,其土壤为酸性的红壤。第2题,龙井茶产区与其他茶叶产区有差异性,其内部的性质也相对一致,但是与其他茶叶产区的界限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3~4.3.B 4.C 解析:第3题,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4题,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5~6.5.D 6.B 解析:第5题,丁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光照丰富,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第6题,乙地位于长江以南的湿润地区,没有风沙灾害。

干燥,易起沙;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大风天气)。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增加科技投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降低能源消费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或把污染物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篇: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阐发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力法、案例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清楚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差别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的总称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差别。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①有的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界限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楚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区分清楚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区分清楚:由于目的差别,所用的指标和方法差别,人们区分清楚出的区域类型也差别。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形洲地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自然现象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阐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降的规律。

3.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河网疏密程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形洲地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疏密程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底下以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比力,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形洲地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日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件 ①栽培水稻的土壤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窘蹙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的总称活动差异 农业 耕耘方式 水地耕耘业 旱地耕耘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相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本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利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 1.差别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差别。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底下面所开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阐发形成这些个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檐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⑵底下面所开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阐发导致这些个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边高;

——建一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独特的地方的差别,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力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边的夏日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暖御寒;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日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暖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和缓墙体保暖,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独特的地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形态、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长江中下流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流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道、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差别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本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降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阐发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令人们开垦困难。耕耘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耘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施用②农业生产用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流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阐发 农业社会形态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①水稻具有单元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流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形态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程度;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瓜葛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粉碎。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粉碎。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险些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重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楚为下一级区域。

3.区分清楚: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独特的地方: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长江中下流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差别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筹办社团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路线去考查、体验认识

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面所说的的路线及到达的考查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查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景观,阐发导致各地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景观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时摆设: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力法、图示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阐发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控(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摹拟特定区域的自然历程,预测、预告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患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控(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举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象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控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控地面系统 结果 遥控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置惩罚、阐发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控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控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控监测和卫星遥控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环境举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1.5(左图)是飞机遥控影像,在阴雨天气的环境下,通过微波遥控,透过层云层雨阴隔而得到的图象,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环境。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控影像,一样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差别时间,差别遥控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环境。

可见,遥控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控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②遥控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历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屡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控影像图叠加,就可反应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控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控技术的应用规模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控技术也已经活着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控技术的应用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近况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控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控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规模、速率,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控具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点拨: 规模更广、速率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控是人的视力的延长。你赞成这种看法吗?

点拨:赞成。可以从遥控的定义阐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历程就是在遥控,眼睛至关于传感器。

课堂小结:

遥控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大多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遥控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患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应用——广泛

二、遥控(RS)技术极其应用

1.概念: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遥控的优越性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5.遥控技术的应用

第二课时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规模内适时举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独特的地方

万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及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率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查人员确定考查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⑶ 在起居中应用——GPS导航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懂得自己前进的标的目的和所处的天文坐标。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图1.8)。

GPS汽车导航(图1.8)汽车导航装配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L还通过语音提示 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

5.GPS卫星星座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最简单的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最简单的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间之间是如何通报的?

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率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间。服务中间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阅读

通过该材料大致了解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2.地理信息系统的扼要程序

教师指图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历程有一般性了解。

3.应用

应用的领域至关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

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应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通过对有关信息举行阐发、加工,建立能反应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瓜葛,展现区域布局、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阐发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形态条件举行更精确的阐发、评价。

⑶在利用遥控、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患举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⑷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

思考

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

点拨: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多维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时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说: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长。你如何理解?

点拨: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地图等方面思考。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瓜葛

⑴联系:

既互为自力发展又相互促进。

⑵区别

①遥控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举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阐发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

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举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原理和应用

数字地球是将差别空间、时间的自然、人类社会形态文化的大量信息,按天文坐标,从区域到全球举行整合,并举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测试基地。

活动

1.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患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控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如何的相互瓜葛?

点拨: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控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控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举行加工(阐发、统计)。

2.城市110指挥中间在接到报警德律风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失事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誓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图1.11)。

(1)110指挥中间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⑵110指挥中间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失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110指挥中间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失事地点的道路是不是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间又该怎么办?

点拨: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失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面所说的技术)。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间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德律风到指挥警车前往失事地点的工作程序。

点拨:接警→确认失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阐发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点拨:城市交通社团和管理、商业社团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生、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课堂小结】

现代地理学中,3S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形态生产的主要途径,现在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它们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遥控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阐发等。其中,遥控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数据,加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更新,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控信息数据地面定位目标选择、野外验证、图象分类等提供了须要的数据信息,为更好地利用遥控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三者的瓜葛可用以下简图暗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2.组成:

3.独特的地方

万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及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率和时间。

⑵在起居中应用——GPS导航

5.GPS卫星星座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扼要程序

3.应用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瓜葛 2.数字地球

第五篇: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反思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反思

泗水县实验中学2014.

王宜涛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对应的教学要求是: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上完这节课感觉有收获也有不足,现就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做一下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增加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进行导入,直观地展示,充分地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死扣教科书的局面,根据学生情况和本土实际,自己组合课程资源:包括对教材重新组合,增加了乡土地理知识的补充,补充了典型题目的做题方法技巧的练习总结,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气氛,最终的学习效果明显。

3、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发扬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可以看出,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4、有梯度地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个人能解决的独立回答,不能回答的小组协作,促进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

5、给学生展示材料和图,让学生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最终归结到课本上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读图和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6、有效地让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落实在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总结。

7、用泗水县著名的红薯、粉条加工做背景材料,用泗水县的招商引资作为课下探究,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用所学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备课时有意增加学生活动部分,在课堂上把握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过毕竟限于学生的素质和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活动还不能完全放手。

2、值得深思的是,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真的是大家讨论的还是个人的观点?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人浑水摸鱼讨论与教学无关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在个别案例上还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学生回答错误时有个别案例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下载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反思[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反思 邵营 必修3是高中数学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内容,既增添了新内容——算法,老内容统计和概率的内容和安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就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谈对......

    人教版地理必修3章末过关测试卷(1)第1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

    地理·必修3(人教版)章末过关检测卷(一)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5分×11=55分)江苏省可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

    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反思)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施英 本节课内容综合性强,抽象知识多,尤其是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从总体上还把握不好。所以在教学时我按照学......

    高中地理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精选5篇)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教学目标1、根据经纬度确定非洲的主要地形区,并结合等高线图判断非洲的地形特征。 2、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章 《 从全层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地理环境要......

    区域农业的发展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4.1《区域农业发展 ——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方法的典型性, 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反思云岗中学赵青芬 本节课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的分析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以2011年北京卷36题和40题(2)为高考实例来印证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评价先于教学设计的原则,设计了具体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有师评、生评,教学环节有合作探究、视频展示、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以及合作交流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