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0:2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城建环保组

按照安排,我们对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握了一些基本情况,形成了共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沿黄土石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陕西省三大特困区域之一,涉及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6个县,均属革命老区县,其中佳县、吴堡、绥德和清涧四县还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该区北起府谷墙头镇,南至清涧县双庙河乡,南北400多公里,东西15公里。(其中:府谷、佳县、吴堡三县县城坐落在黄河边上。)共包括44个乡、镇、办事处、1167个行政村、1293个自然村。涉及13.2万户、46.41万人口,其中:常住户6.15万户、常住人口21.6万人。总劳力21万个,其中从事农业劳力9.8万个。规划区总土地面积3696平方公里,耕地12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8万亩,人均1亩多。

该区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1℃,年平均降水420-510mm左右,无霜期150-170天。气象灾害严重,有干旱、洪灾、冰雹、霜冻等类型,其中以干旱发生最多,威胁最重,基本上是十年九旱。该区沟壑纵横,沟壑密度为4.58公里/平方公里,全市四河四川均由该区注入黄河,由于雨季集中,水蚀、重力侵蚀强烈,年侵蚀模数为2-3万吨/平方公里,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该区土壤贫瘠,俗称“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砲”,且黄河沿线大多是石崖峡谷,有些地段无人居住,沿线400余公里仅有96村3万多人居住。

该区域以农业为主,工业、服务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农业以种植红枣、洋芋、糜谷、杂豆和养殖为主,其中红枣面积70.2万亩,洋芋种植面积10.4万亩,糜谷11.2万亩,杂豆21万亩,家畜存栏55万头(只);区域内有企业1327个,其中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504个,资源开发企业823个,企业吸纳劳动力2.2万个。区域内有乡镇中学20所,布点小学92所,教师总人数2241人,在校学生总数12544人。有乡镇卫生院44个,村卫生室933个,取得职业资格的医师746人。2011年,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144.8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72.4亿元,林业22.8亿元,乡镇企业产值43.2亿元,其他6.4亿元。乡镇财政收入8.11亿元,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沿黄土石山区的开发与建设工作,成立了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制定了沿黄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规划,开工建设了沿黄公路。通过连续不断的扶持,该区域红枣主导产业基地已基本形成,现有挂果红枣面积55万亩,正常年景产鲜枣30.3万吨,仅红枣人均纯收入可达1900元左右,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县乡道路有所好转,出境通往山西公路四条,44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99%的村通了电,并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民收入结构有所变化,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外出务工明显增多,据调查统计,该区域外出务工劳力11.2万个,劳均收入过万元。社会事业有了一定发展,村村通电视、电话信号,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建起了移动通讯基站。

二、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差。该区域林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人口密度高达124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2.65亩,有近三分之一的村人均耕地不足1亩,并且,土壤肥力低下,土地瘠薄,降雨量小,粮食产量低。仅有草地30.3万亩,羊子存栏14.9万只,户均只有1.1只。人居环境差,交通不便,有5.6万人需要搬迁而找不到合适安居地点。

(二)基础设施落后。该区公路总里程6144.2公里,其中:柏油(水泥)路1355.6公里,砂石路3594公里,有507个村无砂石路,占总村数的42%,其中:382个村不通大车,占总村数的32%。现有生产大车4262辆,三、四轮8360辆,摩托车2.37万辆。从2009年起修建的沿黄公路,至今没有完成,严重制约沿黄山区的经济发展。人畜饮水困难,一些乡村饮用高氟水。据统计,尚有407村9.6万人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原有水地6.13万亩,因设施老化、损坏,现在80%以上已经起旱。农村学校数量少,教学设施不齐全,有少数孩子因上学路途遥远而辍学。乡村医疗点少,多数以卖药为主,大多不具备医治条件,群众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区域贫困面大。沿黄6县除神木、府谷两县外,其余4县均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我市列入吕梁山片区的核心区。现有贫困村139个,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1%。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2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45.2%。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占63.3%,家庭经营性收入占23.6%,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因病、因灾返贫人口占到贫困人口总数的32.4%。

(四)矿产资源缺乏。该区域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差,仅在吴堡、佳县探明有煤、煤层气、盐岩、浊氟石、磷矿等外,其他地方基本没什么资源,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因而,沿黄一些乡镇的领导对发展经济、改变面貌缺乏信心。

(五)劳动者素质低。在18-40岁的青壮年劳力15.9万人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仅占2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文盲率高达8.5%。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劳动力技能低下,只能依靠重体力劳动微薄的收入为生,劳务输出稳定难、收入低的问题相当突出。当地群众对政治形势、方针政策以及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强,扩大再生产能力弱。

三、加快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认识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发展机遇,高度重视沿黄土石山区的开发建设加快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发展,推进扶贫攻坚,推进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对于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裕、民生、生态、文化、和谐”的幸福榆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发展具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规划,成为国家级扶贫攻坚主战场,可能享受国家对连片特困地区资金、项目等全方位的支持,可以争取得到中省更多的投资,这对于改善基础设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是扶贫攻坚规划与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陕西省支持榆林跨越发展以及榆林市振兴南部战略举措等多重扶持政策叠加,对于加快区域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动力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机遇;三

是区域内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特色产业日益壮大,积累了一定物质基础,干部群众形成了加快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共同意愿,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积累了丰富的扶贫开发经验,对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可见,沿黄土石山区加快发展,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地区的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以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坚持生态化建设,城镇化带动,产业化支撑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挖掘发展潜力,努力将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打造成全国连片特困地区经济跨越的引领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区、民生发展的先行区。

2、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沿黄土石山区建设规划的落实

市政府已制定了沿黄土石山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提出了分两步走的目标任务,2015年要使沿黄土石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事业率先发展,基础设施实现跨越,扶贫攻坚取得突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20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得到保障;返贫率和贫困发生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就业充分,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区域协作机制全面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实现。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要狠抓规划的落实工作。首先,要明确政府职责。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应由市政府牵头,各县人民政府负责,充分发挥各县的主体作用,推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区域开发成效作为考核贫困区域党政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县上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抓好规划落实。其次,要落实部门分工。市沿黄办要强化职能作用,加大组织协调工作力度。市发改委、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加强协作,合力推进规划实施。特别是要全力做好与国家部委片区牵头单位的衔接和协调工作,积极落实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抓好规划实施。第三,要完善考评体系。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由市考核办牵头,发改、扶贫、财政、人社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片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没有完成建设任务的县乡领导干部,要追究责任;对在区域开发中表现突出的县乡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3、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针对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内各地在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条件、发展方向等。要按照“三带、三区”的思路,创新发展,全力提高发展水平。

“三带”:①全力抓主导产业建设,形成沿黄红枣产业带。沿黄是红枣的优势产区,要象延安抓洛川苹果一样,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抓质量,抓品牌,提升红枣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榆林要策划、整合、推出红枣品牌,形成统一的拳头产品。②尽快完成沿黄公路建设,并依托南北大通道,建设红枣市场,形成红枣产品开发经销带。沿黄公路建设对带动沿黄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争取资金,提高等级,早日贯通。③精心规划,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形成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带。重点开发黄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宗教文化和红

色革命文化五大主题旅游组团。主要包括:佳县白云山道观、东方红纪念园,绥德扶苏墓、佳县木头峪民俗文化村,清涧袁家沟、毛泽东诗词园诞生地,吴堡毛主席东渡黄河旧址,府洲古城,神木二郎山等。特别应在开通沿黄公路的基础上重视对黄河峡谷、黄河漂流、古村镇、红枣生态、历史古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并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强旅游景区建设,打造“黄土神韵、黄河神韵”新品牌,建成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在此基础上利用旅游业带动发展农家乐、手工等特色产业,力争将绥德石雕、清涧石板画、佳县手工地毯、陕北剪纸等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三区”:①近岸区,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每个县重点抓好1-2个重点乡镇,每个乡镇重点抓好1-2个中心村,扶持建设以红枣为主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培植农民红枣专业合作社。使全市红枣形成产业化经营和统一的品牌化经营格局。②远岸区,依托区域产业基础,重点扶持烤炉和保鲜库建设,推广栽培、烘干、加工等技术,提高红枣的抗灾能力。③工矿区,要围绕服务工业企业后勤需求,加大务工技能培训,加大特色种养业的发展,使山地苹果、高原红葱、优质蚕桑得到发展。

4、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继续实行市内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沿黄贫困县的财政扶持力度,继续实行富裕县与贫困县结对帮扶制度;二是实行项目倾斜,统筹安排,将扶贫、以工代赈、农村“五通”、民生“八大”工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向沿黄贫困县倾斜,资金捆绑使用;三是结合土地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鼓励沿黄地区对土地、林权流转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形成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应;四是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沿黄地区贫困农户优先纳入享受该项政策的范围;五是对沿黄地区农户优先享受“两项制度”衔接的有关政策,并且做到低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六是对于开发空间较大,产业明晰的沿黄地区贫困村,优先纳入国家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范围进行扶持。七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要以国家革命老区振兴板块扶贫试验示范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外,市上应设立扶贫开发专项资金配套实施,各县区视财力状况落实配套资金的同时,要动员、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为开发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赠款捐资,为建设家乡做贡献。

5、要搞好资源配置,支持沿黄地区经济发展

要整合地下矿产资源,实行资源配置市域一体化,外配置、内开发一起抓。对有地下资源的县,要加快开发力度和进度;对没有资源的县,市上应配置资源上项目,使南北均衡发展。可以先搞一些试点,带动沿黄土石山区的经济发展。

6、有计划地推进移民搬迁

对于那些人居环境很差,经济发展潜力不大的村庄,要分期分批地实行移民搬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将移民搬迁与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吸纳、园区承载、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体安置等多种形式进行移民搬迁。重点抓好三种类型的移民搬迁:一是扶贫移民搬迁。主要针对农民生活贫困、增收困难、人居环境差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搬迁。二是生态移民搬迁。对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因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威胁和负重影响地区的居民进行搬迁。三是避灾移民搬迁。对地质活动频繁,洪水、滑坡、泥石流、崩

塌等自然灾害严重,生产生活用地受到威胁,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居民进行搬迁。

第二篇: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为改善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群众基本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实现贫困人口持续、快速、稳定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针对该地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状况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中段西岸,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镇,南至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包括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米脂、榆阳、延川、延长、宜川、黄龙、宝塔等13个县(区)、95个乡镇、2362个行政村,总人口112.7万人。该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育滞后,人均耕地不足1亩。“十一五”末,16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仍有31.3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7.8%。陕北洛河峡谷地带包括延安市甘泉、富县、洛川、黄陵4县20个乡镇、323个行政村,19.3万人。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增收缓慢。“十一五”末,16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4.3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2.3%。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住房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发展、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目标,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同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重点镇建设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统筹兼顾、体现特色”的原则,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和类型,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4坚持资源整合,联合共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使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实施范围及目标任务

(一)实施范围。

1黄河沿岸土石山区(95个乡镇)。

府谷县6个乡镇:府谷镇、孤山镇、黄甫镇、麻镇、清水镇、武家庄镇;

神木县4个乡镇:贺川镇、马镇、万镇、沙峁镇;

佳县13个乡镇:朱家坬镇、佳芦镇、木头峪乡、坑镇、螅镇、店镇、大佛寺乡、康家港乡、通镇、刘国具乡、朱官寨镇、金明寺乡、乌镇;

吴堡县4个乡镇:岔上镇、寇家塬镇、郭家沟乡、宋家川镇;

绥德县4个乡镇:枣林坪镇、义合镇、定仙焉镇、吉镇;

清涧县5个乡镇:玉家河镇、高杰村镇、双庙河乡、解家沟镇、石盘乡;

米脂县7个乡镇:印斗镇、银州镇、石沟镇、桃镇、杨家沟镇、桥河岔乡、沙店镇;榆阳区8个乡镇:古塔镇、大河塔镇、镇川镇、麻黄梁镇、鱼河镇、青云镇、清泉镇、鱼河峁镇;

延川县10个乡镇:延川镇、永坪镇、贾家坪镇、禹居镇、文安驿镇、马家河乡、杨家圪坮镇、延水关镇、土岗乡、关庄镇;

延长县9个乡镇:郑庄镇、郭旗乡、黑家堡镇、七里村镇、安沟乡、张家滩镇、交口镇、雷赤镇、罗子山镇;

宜川县9个乡镇:丹州镇、交里乡、秋林镇、牛家佃乡、云岩镇、阁楼镇、壶口镇、英旺乡、集义镇;

黄龙县7个乡镇:石堡镇、三岔乡、界头庙镇、白马滩镇、圪台乡、瓦子街镇、崾先乡;宝塔区9个乡镇:蟠龙镇、梁村乡、姚店镇、冯庄乡、青化砭镇、甘谷驿镇、南泥湾镇、麻洞川乡、临镇。

2洛河峡谷地带(20个乡镇)。

甘泉县6个乡镇:桥镇、下寺湾镇、石门乡、城关镇、劳山乡、道镇;

富县5个乡镇:茶坊镇、牛武镇、张村驿镇、直罗镇、张家湾镇;

洛川县5个乡镇:凤栖镇、永乡、交口河镇、杨舒乡、朱牛乡;

黄陵县4个乡镇:桥山镇、店头镇、双龙镇、阿党镇。

(二)搬迁任务。

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2011-2020年计划搬迁安置4.95万户1983万人,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搬迁安置11.9万人,平均每年搬迁2.38万人,榆林市每年搬迁1.43万人,延安市每年搬迁0.95万人。

1黄河沿岸土石山区。

2011-2020年规划搬迁4.25万户17.03万人,其中榆林市11.94万人,延安市5.09万人。“十二五”期间共搬迁10.22万人,其中府谷县1.32万人、神木县0.48万人、佳县

1.86万人、吴堡县0.54万人、绥德县0.48万人、清涧县0.9万人、米脂县0.96万人、榆阳区0.62万人、延川县0.66万人、延长县1.08万人、宜川县0.38万人、黄龙县0.33万人、宝塔区0.6万人。

2洛河峡谷地带。

2011-2020年规划搬迁0.7万户2.8万人,“十二五”期间共搬迁168万人, 其中甘泉县0.48万人、富县0.43万人、洛川县0.24万人、黄陵县0.53万人。

(三)具体目标。

通过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努力实现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提高的目标。一是贫困户有安全、经济、实用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二是每个中心村有1—2项主导产业,每户有1—2人掌握实用技术,红枣主产区人均红枣种植面积达到2亩以上,农场安置的群众人均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2亩,现代农业园区安置的群众户均15—2亩高标准设施大棚,果区户均2亩以上果园,工业园区和进城落户群众做到有业安置。三是安置区交通、电力、通信、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完善,达到当地城镇水平。四是搬迁户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均等化。五是项目区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稳步提高。六是搬迁户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搬迁到工业园区和城镇的群众收入达到当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搬迁到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农场或农业园区群众的收入达到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四、安置方式

(一)进城落户定居及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安置。

鼓励有条件的群众进城落户定居,结合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民在城镇或工业园集中居住。10年计划安置7.64万人,占安置总数的38.6%。

(二)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集中安置。

选择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沿公路或川道地区的村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10年计划安置8.95万人,占安置总数的45.1%。

(三)农场和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安置。

以国有农场和规划建设的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置换土地权属,建设城镇化移民新区。十年计划安置1.81万人,占安置总数的9.1%。

(四)旅游景区集中安置。

结合宜川壶口瀑布、神木西津寺、佳县白云山道观和清涧袁家沟、宝塔区南泥湾等旅游景区建设,集中安置搬迁户。10年计划安置0.83万人,占安置总数的4.2%。

(五)五保户安置。

农村五保对象不再重新建房,统一纳入民政集中供养机构安置。10年计划安置06万人,占安置总数的3%。

五、建设内容

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6部分,各项目建设标准按相关行业标准执行。

(一)房屋建设项目。

房屋建设项目包括在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农场、工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建设房屋。搬迁安置规模在100户以上的属于集中安置,其他方式的搬迁安置属于分散安置。移民搬迁应结合城乡统筹发展,以集中安置为主,对分散安置从严审批,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原则上按2000人以上规模建设。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巷道硬化、村组道路、人畜饮水、电力、新能源等。

(三)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项目。

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项目包括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环境整治、学校、卫生室、警务室、文化室、活动广场、阵地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等。

(四)产业开发项目。

产业开发项目包括现代农业基地在内的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项目扶持、良种良法引进、技术推广、市场体系建设、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等。

(五)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

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农民创业及实用技术培训、劳动技能培训、建立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

(六)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包括小流域治理、村庄绿化、退耕还林(草)工程等。

六、投资概算及补助标准

(一)投资概算。

规划概算总投资107.5亿元,其中房屋建设项目投资55.7亿元,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等项目投资51.8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64.51亿元,其中房屋建设项目投资33.44亿元,占51.8%,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建设和生态建设等项目投资31.07亿元,占48.2%。

(二)补助标准。

1集中安置点住房按每户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种类型建设,搬迁户按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标准选定户型,分别负担1万元、2.5万元、4万元建房费用。省级财政每户补助1.5万元,市、县财政补助1.5万元,其余资金通过整合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试点、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治理和土地治理等项目资金统筹解决。2经审核批准,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户,超出面积费用由搬迁户负担,最大面积不超过125平方米。

3分散安置搬迁户的建房资金,财政按每户3万元的标准补助,补助资金省上承担50%,市、县承担50%。

4特困户由政府免费提供住房,面积控制在30-50平方米,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解决。

5搬迁安置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原则上纳入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不再重复建房。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建设任务重,要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抓好项目规划和实施。省上成立的陕北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和移民搬迁工作指挥部负责协调解决移民搬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移民搬迁工作的指导。市、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搬迁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搬迁任务。要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的原则,实施综合配套,提高建设水平。

(二)搞好产业开发,加快搬迁户增收步伐。各有关市、县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移民新村主导产业,优先将信贷资金、实用技术培训资金等用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及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等。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土地,实现集中规模经营,增加搬迁户收入。

(三)完善配套政策,促进项目建设。省级相关部门和市、县两级政府要研究制定土地权属置换、宅基地审批、新村规划、房屋设计、子女上学、户口迁移、社会保障和农民就业创业相关配套政策,减免有关费用,减轻群众负担。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加大对搬迁户和迁入地群众的扶持力度,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四)健全规章制度,规范项目管理。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项目指导、督促与检查工作,计划任务下达后,要逐级做好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工作。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资金监管与审计工作,推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

附件:1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分类表

2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任务分解表3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资金投入表

第三篇: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开发试点项目规划报告

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开发试点项目规划

报告

(2011-2015年)

延川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0年十二月

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开发试点项目规划报告

(2011-2015年)

一、基本情况

1、区域状况

(1)延川县辖8镇6乡,346个行政村705个自然村,总户数4.4万户,总人口1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总土地面积198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58076亩,其中基本农田187402亩,总劳动力71681人,其中从事农业劳动力59859人。

(2)延川县位于延安市东北部,黄河西岸,地处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2009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2.5亿元,农业生产总值4133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73亿元,2009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260元。延川县是革命老区县,毛泽东曾率领红军几经延川,召开重要会议,扭转了陕北战局。延川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内贫困村集中连片,截至2009年底仍有3.8万低收入人口。延川县国家林业局命名的“ 中国红枣之乡”。天赐红枣富地,延川红枣久负盛名,清道光年间就有百里成林之说。

2、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1)目前已累计发展到38.7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8.5万亩,年产量达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达1380元。红枣产业覆盖贫困户9400户、贫困人口3.3万人,贫困户人均红枣收入达1100元。延川红枣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目前全县已有红枣品种50多个,分为鲜食、制干和兼用品种三大类,主要品种为狗头枣、条枣、大木枣、脆枣、团圆枣、梨枣、骏枣、赞皇大枣等10多个优良品种叫响国内外市场。

(2)为了提高红枣生产附加值,实行产业化推进,我县的锦春、资航、宏达、兴盛、延黄、巨金等6个红枣加工企业,通过扩规模、上设备、引技术、出精品,逐步发展壮大。现年红枣加工生产能力已达到1.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7多亿元,税利2900多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800个,吸纳贫困人口600个,使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500万元。

(3)在市场建设上,主要实行“农户﹢协会﹢公司”的销售模式。目前,已组建5个红枣专业合作社,开设6个省外销售窗口,建成3个红枣专业市场,培育红枣经纪人156人。延川仅靠红枣红枣专业合作社,年可销售1.5万吨,销售收入可达6000万元。

(4)当前,全县发展红枣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群众投入困难,县政府财力不足,企业资金运转困难,红枣科技应用水平较低,是制约红枣产业开发的“瓶颈”,严重困扰延川红枣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

(1)项目区自然条件是红枣的优生区。

延川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6℃,年日照时数2558小时,无霜期172天,常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红枣生长,项目区距 远离城镇,污染较小,优良的环境条件是生产绿色食品的优生区。境内土层深厚,光热资源丰富,温差大,属红枣最佳优生区。

(2)项目区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优良的品种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延川有红枣栽培历史已有几百年,百年以上的红枣随处可见。经过长期的栽培,已有独具特色的栽培品种,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红枣因其适应性强,易成活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欢。近年来,红枣价格稳中有升,群众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市场营销意识都有了进一步的高。

(3)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红枣产业。

县委、县政府为大力发展红枣产业,采取有利于发展红枣产业政策措施,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促进了红枣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4)红枣产业发展的市场优势。

红枣用途广泛,国际、国内市场一直销路旺盛。一些红枣龙头企业所生产的红枣系列产品部分获得出口证书,目前红枣已出口美国、东南亚及俄罗斯等国家,境内外市供不应求。红枣是我国出口的传统商品,也是国际干果市场上一项重要的大宗商品,市场销路和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发展潜力巨大。

三、规划的总体思路及基本原则

1、总体思路

延川县委、县政府为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明确提出“规模化 建设、产业化推进、市场化经营”的红枣产业发展思路,提出“全县上下抓枣,村村户户有枣,干部群众人人懂枣,农民脱贫致富靠枣”的号召,突出抓好红枣产业基地建设、扶持加工企业、科技推广应用和营销市场建设,提高红枣产业规模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2、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依托当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加快发展区域优良品种,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2)坚持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原则。以对低产园逐步改造,同时新建一批优质高效的红枣科技示范园,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快红枣基地建设步伐。

(3)坚持规模化与效益化优先原则。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区域发展,科学管理,规模经营,效益优先。

(4)坚持标准化与市场导向原则。以科技为支撑,推广应用优质红枣丰产栽培技术与山地微灌技术等科研成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值。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品种。

(5)坚持产业化发展原则。实施产业带动战略,积极发展红枣加工业,打造地方名优品牌,提高产业化水平。

(6)坚持贫困群众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拓展“基地+协会+农户”、承包经营、农民合作经营等多种组织形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经营模式,努力使贫困群众从 中受益。

四、规划目标任务及投资

1、项目建设任务(1)基地建设。①新发展枣园2万亩。②低产园改造3万亩。(2)扶持加工企业。

①扶持延川县锦春枣业有限公司,建1000吨冷藏库一个,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购臵制冷设备2套;实施红枣深加工项目一个,新建生产厂房、库房等建筑3000平方米,购臵红枣浓缩生产设备一套,配套水、电、暖工程。

②扶持延安资航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建800吨冷藏库一个,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购臵制冷设备2套;实施红枣深加工项目一个,新建生产厂房、库房等建筑2000平方米,购臵红枣姜汤粉生产设备一套,配套水、电、暖工程。

(3)科技推广及应用。

①扩大繁育苗圃建设面积500亩。②培训枣农17000人次。

③红枣新技术研发。研发红枣抗裂果技术、优质红枣丰产栽培技术、山地微灌等三项技术,研发枣茶、枣粉等两个新产品。

④新建普通烤炉170座。⑤新建自动化烤炉10座。(4)营销网络建设。①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②建设红枣专业市场5个。③建设红枣信息网络平台10个。

2、项目投资

(1)基地建设。总投资1100万元,其中省级投资330万元、地方配套110万元、自筹资金6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600万元。

(2)扶持加工企业。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地方配套160万元、自筹资金34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500万元。

(3)科技推广及应用。总投资820万元,其中省级投资70万元、自筹资金75万元、申请国家投资675万元。

(4)营销网络建设。总投资25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675万元。

项目总投资3170万元,其中省级投资400万元,占总投资的12.6万元;地方配套270万元,占总投资的8.5万元;自筹资金475万元,占总投资的15万元;申请国家投资2025万元,占总投资的63.9万元。

五、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2011年底,项目收益6450万元,当年投资全部回收。项目建成后,到2015年底,项目收益25302万元,投资全部回收,实现产值50000万元,可实现利税850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红枣纯收入达5000元。

2、社会效益。项目的实施,把红枣主导产业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在同等重要位臵,实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地区差异,促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构建“和谐延川,魅力延川,富裕延川”提供了重要保证。

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推动当地林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我省加速实现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有重大意义。良好的生态条件又能够为投资经营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项目的实施,贫困户人均红枣纯收入可达4200元,使 0.8万贫困户,2.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3、生态效益。

红枣基地实施后,红枣面积增加,可提高森林覆盖率,使枣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提高生态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六、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县上成立延川县陕北红枣产业开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农业副县长担任,成员单位有扶贫办、枣业局、财政局、林业局、农行、信用社、科技局及各乡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并研究解决红枣产业开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资金保障。在资金投入上,实行多元化投资渠道,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尽其力”的原则,整合各 类资金,集中投入实用。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接受相关部门监督,保证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发挥应有效益。

3、技术保证。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聘请专家、现场培训和外出学习的多种培训方式,学习掌握新的管理技术,特别在品种、整地、育苗栽植、修剪、施肥供水、保花保果、防治病虫、烘烤技术“八大环节”上要有新的突破,为红枣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群众参与。群众既是项目的受益者,又是参与项目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投工投劳,积极发展红枣产也。

第四篇:山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 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而“三农”问题表现最为突出、最为迫切的是在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山区抓起。

**区是一个农业大区,而东南部山区乡镇面积又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受自然、区位、交通等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

慢,“三农”问题较为突出,所以,东南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全区全面奔小康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做为起“龙头”作用的规划,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把东南部山区作为研究的重点,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的巨大作用,以规划引导、项目带动为手段,优化配置、整合各种资源,努力促进东南部山区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

第二部分 现状分析

一、概况

**地处**省中部,从**城市群发展格局上,是**省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于**市域中部,是**城市组群之一,全区现辖3个办事处、15个镇、3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全区总面积1000.06平方公里,总人口69.35万人。

**东南部山区是**地势较高的地区,辖淄河、东坪2个镇,张庄、峨庄、太河3个乡,区域面积370平方公里,总人口9万人。该区域处于**东南部,南邻博山区、沂源县,东邻青州市、临朐县,属于大鲁山林水洞生态区,是**市的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山体、植被较多,自然生态环境非常优秀,区内有马鞍山、峨庄瀑布群,梦泉、太河水库等自然风景区。

二、“三农”问题的表现特征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均衡的态势,东南部山区与全区的平均水平差异显著。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农业人口:全区总人口69.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万人,占总人口的49%;东南部山区总人口9.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59万人,占总人口的6.4%。

(2)人均收入:城区人均收入10528元,全区农村人均收入5332元,东南部山区人均收入2560元。

(3)产业结构: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65.1:32.7,东南部山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5:20:35。

(4)居民点规模对比:全区平原乡镇 11 个,215个村,500人以下的村35个,东南部山区5乡镇共141个村,其中500人以下的村68个,达总数的近50%。

(5)人口密度:全区总面积1000.06平方公里,总人口67.35万人,每平方公里内670人;东南部山区总面积370平方公里,总人口9.15万人,每平方公里内270人。

三、制约发展因素

(1)资源环境容量潜伏着一定危机。由于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加剧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强度,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态势。

(2)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该区域为**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强制性的限制。

(3)交通条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东南部山区山体、水域较多,自然地形起伏较大,内部交通条件非常差;境内只有洪峨路、博幸路、黑太路三条县乡路与外界相连,距离城区最近的村民居住点与城区的距离也在10公里以上,农民出行非常不便。

四、优势条件

(1)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区域内有马鞍山抗日遗址、齐长城及其附属设施遗址、齐桓公的活动史迹、隋唐时期的庙宇、宋代农民起义军的遗址、近千年的古楼等特有的人文自然资源。

(2)自然植被覆盖率高。该区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林地34.2多万亩,山林覆盖率22.8%,有大片的森林植被斑块,并存有大量的国家级保护植物,生态质量优秀。

(3)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巨大的地势差异使区域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独立完整的生态水系、丰富奇特的地质景观、多彩多姿的生物资源、潜力很大的泉、瀑水景、保留较好的山地民居,使它蕴藏着世外桃源般的魅力。

(4)气候条件、空气质量优秀。由于区域地形地貌的影响,东南部山区同北部平原区气候条件差别很大。夏天山区平均气温比平原区低5℃左右,非常适合避暑纳凉,加之地势高,视野开阔,大气洁净,能见度好,具有消夏避暑等良好的气候条件。

第三部分 规划研究

一、规划思路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只有“生产发展”,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因此,新农村的规划首先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做为“三农”问题表现突出的东南部山区的规划,更应该抓住“生产发展”这条主线,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制定山区发展目标。

东南部山区山体、水域面积占80%以上,特殊的地形条件致使“一产”的集约、机械化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东南部山区承担着城市“绿肺”及“饮用水源地”的重要任务,“二产” 的经济受到强制性的制约。因此,要发展东南部山区经济,就需

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以乡村田园、自然风景、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为依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带动东南部山区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规划方法

1、整合资源,构建大旅游规划框架。东南部山区是一处自然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具有一定规

模的旅游地,但各景区整合不力,建设中缺乏大创意,大手笔,以至于出现低水平建设,粗放式经营,产业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如不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科学规划,势必影响东南部山区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所以,规划要坚持“区域整合”的原则,一是将区域内的不同资源进行整合,合理的进行分工,统筹考虑各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分布和共享,充分利用“马鞍山、齐长城、峨庄山野生态”等品牌效应,大力培育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项目;二是站在**区、**市乃至**省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将区域内资源与周边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多种旅游线路组合和联合促销手段,使东南部山区的旅游能有机地融入周边的整体旅游环境中去,在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思想指导下构建系统完整的规划框架。

2、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新农村的全面发展。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在山区新农村规划编制中,应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

(1)旅游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是比较容易直接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根据东南部山区地域宽广、居民点分散等特点,可以规划一些以采摘、农家乐、传统耕种、民俗大院等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形成家庭收入。

(2)旅游开发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提供旅游休闲产业需要的文化内涵。

(3)充分考虑旅游开发对村容村貌、文明卫生建设的客观需要。规划中要考虑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对农村村容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治理等方面多下功夫。农家民俗接待户要追求民居风格的特色化,硬件酒店化。要破除农村房屋建设“一张图”的陈旧习俗,打破村庄面貌“千村一面”的局面,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化等特性,形成与乡村环境协调、富有区域乡土特色、满足休闲生活需要的个性化民居。

(4)通达性是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条件,发展东南部山区交通是规划的重中之重。在区域规划的编制中,要注意做好该片区的对外交通联系,做到与公路建立方便的连接。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内重要景点之间交通联系。

3、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首先,东南部生山区既是生态资源经济区又是城市的生态敏感区,应慎重处理在开发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因此,该区域的开发建设要强化对山体的保护,努力增强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有计划的形成山区生态廊道,围绕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资源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合理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第五篇:新城区开发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为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更好地指导具体实际工作,根据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部署和要求,近日,我深入xx新城区、相关村委会及农户家中进行调研,认真了解xx新城区开发建设情况,查找制约加快推进xx新城区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研究对策措施,现将调研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城区建设进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东西南北中”的发展战略,以打造具有亚热带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xx著名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团结拼搏,锐意创新,切实加快xx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战略,推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一)新城区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一是路网和管网建设基本形成。截止目前,新城区路网除8号路、9号路因征地拆迁原因暂不能动工外,其它2、3、4、5、6、7路道路建设及绿化等工程已基本完成,铺设管网18.03公里。二是行政商务办公区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新城区内已批准启动并建设的行政办公设施有州级行政中心、县级行政中心等23个建设项目,其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疫楼、怒江消防抢险救援指挥中心、xx检验检疫局怒江办事处综合实验楼、县公安局商品综合楼等5个项目已竣工。州级行政中心、同心广场、县级行政中心等正紧张施工。三是房地产开发初显成效。集居住、商业、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山水蓝岸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建设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6亿元。二期工程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9837.3万元。

(二)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有序开展。在征地拆迁安置过程中,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至目前,新城区累计完成征地3075亩,累计完成供地2162.45亩。完成排路坝、龙竹坝、赖茂河等5个安置点建设,累计完成拆迁148户,完成安置86户。拆迁农户有269户981人,其中为13户49人办理了农转非,将316名特困人口纳入低保。

(三)规划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是对整个新区进行了科学规划,认真编制了《泸水县新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并于2004年10月通过了省人民政府审批,确定了新县城建设范围。二是完成了新城区绿化规划设计。三是完成赖茂河以北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工作。四是认真做好规划管理工作。根据《泸水县新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州级行政中心、县级行政中心、州电网公司等29个单位开发用地共857.92亩的建设项目用地审批、选址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实际调研,我认为新城区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新城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加快土地收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户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县级财政困难,上级补助资金有限,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二)拆迁安置规划滞后,拆迁安置工作缓慢。新城区建设一直以来拆迁工作存在边拆迁边安置的现象,原先分散的5个安置点已全部安满,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没有整体规划新的安置点,农民拆迁安置进度缓慢。

(三)综合政策不配套,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大,群众普遍认为现有土地和房屋补偿标准偏低,原有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目前难以实施。随着物价的上涨,省公布的土地平均年亩产值的提高,失地农民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的出现,群众观念意识的转变,新城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但新城区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缺乏完善的综合配套政策,未对现有地价按照国家法律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重新测算,导致目前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很大。

(四)失地农民的素质偏低,就业渠道窄,群众生活难以保障。xx新城区涉及的拆迁群众以前大多是靠种地为生,文化素质比较低,生活技能差,几年下来,原征地款已基本用完,又没有就业途径,生活难以保障。

(五)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新城区规划用于行政办公用地450.02亩,其中因未拆迁而不能提供的土地还有181.67亩。很多原未规划在新城区的单位目前纷纷提出申请到新城区安排土地,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六)行政单位的土地划拨价格偏低,无法平衡投入土地成本。在新的形势下,由于拆迁的农户较多、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的标准逐年增高等原因,原先一直采用的25万元/亩的土地行政划拨价已无法平衡土地成本,急需提高土地行政划拨价格。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上,主要有发展历史性因素影响,建设条件的限制,建设资金不足的约束以及体制机制的原因等。同时,主观上主要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城区建设的意识还不强。二是推进新城区建设科学发展思想解放还不够。三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重大难题的能力还不强。四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还不够。

三、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通过深入调研,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加快xx新城区建设,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现行的征地拆迁安置标准是2003年制定的,由于物价上涨,时间跨度大等原因,规划区农户已普遍无法接受,征地拆迁安置工作进展缓慢。为维护被征拆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是要对征地补偿标准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当地年产值等进行准确测算,适时、适当调整。二是要按照现行的物价水平尽快出台新的拆迁补偿政策和标准,采取发放临时过渡补偿补助费,搬家补助费等方式,并对拆除房屋补偿以结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给予补偿。

(二)实施综合配套措施,妥善解决拆迁农户安置问题和后续发展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调整安置规划,加快安置点建设。下一步,共需安置农户138户,其中下赖茂临时安置点62户(含未安置8户),计划安置在丙腮西坝安置点;待拆迁的76户中,目前急需拆迁的2户和污水处理厂4户,计划安置在下赖茂丙腮西坝安置点。其余70户规划建设两个安置点进行安置。第一个安置点拟在9号路与8号路交叉路口西面(赖茂老公路上方),计划安置15户。第二个安置点拟在县地震台西北面坡地上,计划安置55户。必须要积极筹措资金,先建设好安置点,再开展拆迁工作。二是对在拆迁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要想方设法予以保障救济。第一,实行“困有所济”,征地拆迁后为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户办理“农转非”,对符合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要列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征地拆迁后部分失地的农户,符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城市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第二,实行“老有所养”,按照《xx省人民政府颁发xx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的通知》(云政发〔2008〕226号)精神,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筹集,政府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根据国家确定的土地级别,每亩增收不低于2万元的资金,专项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并财政部门从国有土地出让纯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建立基本养老保障风险准备金。第三,实行“病有所医”,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农转非的人员,符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条件的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范围,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待遇。三是积极帮助被拆征地迁农户实现就业,使其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下一步,在江堤1、2、3期、新城区路网的绿化、清洁卫生及管护工作岗位和各行政事业机关单位的保安、保洁工作岗位,以及在建筑建设工地的用工方面,尽量安排失地农民,力争安排150个以上就业岗位,实现户均安排1人。同时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收入,保障其稳定的生活来源。

(三)提高行政划拨用地价格,促进城市经营良性循环。由于征地、拆迁、安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加,新城区原行政划拨用地25万元/亩已无法平衡土地成本,应提高行政土地划拨价,扭转城市亏本经营状况,促进城市经营良性循环。

(四)适当调整规划,加快新城区建设。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尽快对xx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将大南茂片区纳入总体规划。根据xx城市的用地实际,对1号路以下的片区和黎山公园等原先确定的规划重新进行用地性质调整,并分地块委托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xx新城区怒江大道(1号路)以下部分大部分规划为商业用地,由于xx中心城市人口较少,没有足够的居民和人气,商业用地无法加快开发进度,应把商业用地适当调整为商住用地,适当提高城市建筑的容积率。

(五)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尽快催收新城区已供土地单位的土地款,加强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对于赖茂河以北片区372亩土地收储问题,要采取“整体打包”贷款方式,州县共同努力,积极争取向金融部门贷款7000万元,一次性收储土地。加快推进赖茂河以北片区土地的收储和开发工作,推动新城区建设。

(六)严格规划管理,节约用地。xx新城区面积较小,土地容量有限。建议统筹规划好州、县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区域,该进入新城区的单位才进入新城区,该安排在老城区的单位必须安排在老城区,合理利用好xx有限的土地资源。

下载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课课件开发建设调研报告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优质课课件开发建设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多媒体教学对推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给推进多媒体教学提供科学参考,本学期初,系部领导及骨干教师成立专题......

    关于开发农村人才与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文 章来 一、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领域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处理好农村人才开发与整体人才开发的关系。农村人才开发是整体人才开发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工......

    关于开发农村人才与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大力开发农村人才 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农村人才。抓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是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和推进整体性人才资......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在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已探索出一条加快科学发展......

    员工培训与开发调研报告

    员工培训与开发调研报告 小组成员:刘丹王静 蒋艳月潘彦 汪先怡浅析富士康员工与培训现状 第三组:王静 刘丹 蒋艳月 潘彦 汪先怡 富士康企业在2010年发生连环跳备受人们的关注,......

    新城区开发建设问题调研报告(五篇)

    新城区开发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为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更好地指导具体实际工作,根据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部署和要求,近日,我深入**XX区、相关村委会及......

    关于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调研报告(定稿)

    关于加快石湖景区开发建设的调研报告石湖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为进一步加快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景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处领导班子对景区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经梳理,现将......

    新能源开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五篇范例)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不但迅速消耗着地球亿万年积存下的宝贵资源,同时也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