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论作业题答题
《军事理论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共100分=答题95分+卷面5分)
第一章 中国国防
1、什么叫国防、国防领导体制?中国国防的目的是什么?9分
一、国家采取的防卫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防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国防领导体制是指国防领导的组织体系及相应制度。它包括国防领导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相互关系等。它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国防的目的:就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国家的安全。
2、新中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有那些?3分
新中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铸造了一支现代的合成军队;
2、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
3、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3、我国武装力量的体制是什么?公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有那些?9分
一.我国的武装力量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3)中国民兵。
二、公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1.公民的国防权利:(1)国防建设建议权。(2)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权。(3)损失补偿权。
三、公民的国防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义务。(2)履行兵役的义务。(3)支持国防建设的义务。(4)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5)支前参战的义务。(6)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4、中国武装力量动员的主要做法是什么?现代国防动员的要求有那些?4分
一、中国武装力量动员的主要做法:(1)扩编现役部队。(2)征召预备役人员。
(3)预备役部队调服现役(4)将地方部队升级为野战部队。(5)动员和组织民兵参军参战
(6)征用急需物资。
二、现代国防动员的要求
1.动员速度要快;2.动员数量要多;3.动员质量要高;4.动员的范围要广;5.动员要力求隐蔽安全;
第二章 军事思想
5、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主要内容什么?4分
一、含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内容:(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2)人民军队建设思想;(3)人民战争思想;(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5)国防建设思想;
6、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
一、战争与和平思想: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2.世界大战是可避免的,对新时期战争根源与形式要有新认识
二、军事战略思想:1.实行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2.实行积极防御
1的军事战略方针;3.必须努力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三、军队建设与改革思想:1.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2.以改革为动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四、国防建设思想:1_新时期继续坚持全民办国防的方针;2.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3.建立有效的国防动员体制和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4.加强国防立法,增强法制意识;
7、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有那些?3分
一、军事战略理论: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流;2.立足于打赢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3.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二、人民军队建设思想:1.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2.坚持和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加强和攻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4.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
三、国防建设思想:1.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道路;3.加强全面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8、胡锦涛关于军队在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论述是什么?6分
一、对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1、它全面把握了时代发展态势和国家战略全局,提出了对军队建设的客观要求。
2、它深刻阐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持续发展带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3、它丰富发展了党的军事理论。
二、新阶段人民军队职能任务的新拓展
1、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
2、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3、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三、围绕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推进军队建设与改革
1、树立履行新使命的思想观念,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增强战略筹划、科学管理和指挥能力。
3、抓好基层,打牢基础,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4、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部队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第三章 国际战略环境
9、当今的国际战略环境的主特点是什么?2分
国际战略环境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总体缓和、局部动荡:战略力量失衡、战略关系重组;国际秩序变化、单极多极抗争。
10、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如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的军事战略是什么?5分
一、美国军事战略——试图独霸世界;
二、俄罗斯军事战略——极力捍卫大国地位;
三、欧盟军事战略——努力实现共同防务;
四、日本军事战略——争做军事大国;
五、印度军事战略——维护地区军事强国
11、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国周边安全战略方针是什么?7分
一、影响中国周边的不安全因素:
1、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对华战略极大地影响中国的周边安全。
2、日本追求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的既定目标,在后小泉时代不会发生转变。
3、台湾问题是目前牵制中国人民精力最大、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现实而迫切的不安全因素。
4、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二、中国的周边战略方针:1.坚持睦邻友好;2.加强区域合作;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四章军事高技术
12、什么是军事高技术?其分那两大类?有那些主要特点?9分
一、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高技术总称。
二、军事高技术可分为两大类型:
1、支撑武器装备发展的共性基础技术,主要包括 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性能推进与动力技术、仿真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
2、直接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侦察监视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信息战技术、指挥控制系统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核化生武器技术和新概念武器技术等。
三、军事高技术具有以下七大特点:1.高智力、2.高投资、3.高竞争、4.高风险、5.高效益、6.高保密、7.高速度。
13、精确制导武器的种类和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一、精确制导武器的种类:精确制导武器分为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两大类。
二、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1、已成为现代战场的主要打击兵器;
2、使作战样式发生深刻变化;
3、改变军事力量对比的重要杠杆;
14、侦察监视技术有那些?4分
一、地面侦察监视技术,除熟悉的光学侦察主要还有;
1、无线电技术侦察;
2、雷达侦察;
3、地面传感器侦察等。
二、水下侦察监视技术:
1、水声探测装备,主要有声呐、水下噪声测量仪、声线轨迹仪、声速仪等;
2、非水声探测装备,主要有磁探仪、红外线探测仪、废气探测仪等。
三、航空侦察监视技术主要包括:
1、有人驾驶侦察机;
2、侦察直升机;
3、无人驾驶侦察机和预警机。
四、航天侦察监视技术按其任务和侦察设备又可分为:
1、照相侦察卫星;
2、电子侦察卫星;
3、导弹预警卫星;
4、海洋监视卫星等。
15、伪装技术的实施与隐身技术的的运用有那些?3分
一、伪装技术的实施:1.天然伪装;2.迷彩伪装;3.植物伪装;4.人工遮障伪装;
5.烟雾伪装;6.假目标伪装;7.灯火与音响伪装;
二、隐身技术的运用:1.隐身飞机;2.隐身导弹;3.隐身舰艇;4.隐身坦克、装甲车;
16、电子对抗技术有那些?其作战运用有那些?4分
一、电子对抗技术有:
(一)通信对抗技术;
(二)雷达对抗技术;
(三)光电对抗技术;
(四)网络进攻技术;
(五)网络防御技术;
二、电子对抗技术的作战运用:1.电子侦察;2.电子攻击;3.电子防护:电子对抗斗争中的电子战的防护就表现在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和光电对抗这等。
17、军事载人航天系统包括那几个方面?军事卫星系统按用途可分为那些?指挥控制技术分为那四类?6分
一、军事载人航天系统包括:1.载人飞船;2.航天飞机;3.空间站;
二、军事卫星系统按用途可分为:
1、侦察卫星;
2、通信卫星;
3、导航卫星;
4、测地卫星;
5、气象卫星等。
三、指挥信息系统技术可分为:
1、信息获取技术;
2、信息处理技术;
3、信息传输技
术;
4、综合控制技术。
18、新概念武器主要有那些?新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分
一、新概念武器主要包括:
1、激光武器;
2、粒子束武器;
3、动能拦截弹;
4、电炮:电磁炮和电热炮(化学炮);
5、环境武器;
6、次声武器;
7、非致命武器:反装备非致命武器和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两大类。
二、新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四新一变”:
1、创新军事技术,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
2、创新体制编制,重组军队组织结构;
3、创新军事理论;
4、创新作战方式;
5、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19、什么是信息化战争?基本内容是什么?4分
一、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被称作信息化战争。
二、信息化战争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专家把它归纳为:一个核心,两大支柱。三个能力,四种形式。
1、一个核心:指挥控制战。
2、两大支柱:数字化战争和信息化军队。
3、三个能力:全面掌握战场信息的能力;多种有效的攻击能力;对被攻击目标实施毁伤评估的能力。
4、四种形式:精确战、计算机战、隐身战和“虚拟现实”战。
20、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是什么?4分
一、信息化战争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手段信息化;
2、空间多维化;
3、形式非接触非线式化;
4、力量一体化;
二、信息化战争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化武器装备将大量涌现;
2、信息化作战平台将成为战场支撑;
3、作战形式将发生质的跃进;
4、作战思想将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篇:200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题
200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业题
1、怎样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答:“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着重看待和解决的,不是它们间的区别,而是二者的统一,二者的联结。这应该是一个着眼点和立脚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内容,融进了民族的性格和情感。换言之,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功能。由于汉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我国自古以来的阅读和写作传统,在重视识字写字和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一向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它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会到一起的。
就特殊情况而言,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在任何语文教育工作那里总是自然而然地统一的,这既需要具备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即统一观、融会观、联结观,又需要实施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及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这就是说,仅仅理解词语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不难做到,而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有自觉的意识了。
基于此,语文工具的学习必须同人文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工具的掌握必须同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一致起来,这道理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语文课程实施的一切过程,不论是听和说还是读和写,都既是工具教育,又是人文教育。从总体而论,应该始终顾及这两个方面。教《最后一课》,只着眼于语言的朴素自然,情节的紧凑动人,而不涉及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感受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去,是说不过去的。教《给青年们一封信》而不把作者提出的三点希望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并引导学生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也是说不通的。总之,“课标”所指引的语文课程,是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的人文性的统一体,既不可简单片面地把它归为工具课程,也不可简单片面地视之为社会学科。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并不是二者择一的关系。
2、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答:语文课程目标包括:语文知识目标、语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目标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一致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并把“知识和能力”放在首位,可见其对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然而实际上,能力的目标几乎处处可见,而知识的目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只有一句肯定性的话:“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和作为《附录》的一项内容,简述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而在还未肯定语文知识教学之前,“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就首先提醒教师“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所以如此看待和处理语文知识,“课标”也阐述得清清楚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依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语文知识指的只是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第二,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数量和程度,要以“必要的”为限; 第三,衡量“必要的”的尺度,是“随文”理解的需要。对此,我们的看法是:
第一,在普通教育阶段,教学生语文知识是出于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需要,其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自然不应该也不必要系统和完整。
第二,语文知识不单为阅读所需要,也为写作、口语交际所需要,并非只“随文学习”就可得到满足。第三,语文知识的范围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也不可能只限于语法和修辞知识,比如文章构成要素知识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依据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培植的需要,普通教育阶段的语文知识应包括如下内容:
1.汉字知识 2.语法知识 3.修辞知识
4.读写、口语交际知识
5.文学知识语文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中最具有实际意义的目标,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也是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基本标志。
语文能力目标分别体现为: 1.阅读能力目标 2.写作能力目标 3.口语交际能力目标 4.综合性语文学习能力目标 5.思维能力目标
以上这些目标将分别在读、写等教学领域列举,这里从略。(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同“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样,“过程和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并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下来。但在两个“课程”关于目标的文字表述中,却很难找到表述“过程”目标的确切语句,这里也就只好空缺。
方法的目标可以表达如下: 1.阅读方法 2.写作方法 3.口语交际方法 4.思维方法
以上是对语文课程方法目标的最基本的概括表述,其从属的方法自然还能列出几个层次。因相关章、节中会有具体叙述,这里也从略。
这里似有必要简述我们的看法。
两个语文“课标”都看重“过程与方法”,体现了理念的新颖和视角的独特。方法无需说,过程也确实重要,它和结果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是目标体现为结果,即使是长远的理想目标,最终也还是要体现为结果。而过程则是动态的、变化的,是实现结果的途径,因而也就难以作为目标予以确切把握。因此,依我们之见,它虽十分重要并可以追求,却不宜作为目标表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作课程的基本目标提出,同语文能力目标并列,成为语文课程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两个语文“课标”的一大特色。它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必然产物,也是构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必然产物。
情感目标。按照心理学的界定,情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界接触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它是和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需要相联系的。它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影响,或者是积极的影响,或者是消极的影响。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标”充分意识到情感的意义和作用,以至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之一。
分别说来,情感目标应包括如下内容: 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热爱祖国科学文化的情感 3.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感 4.热爱学习和读写的情感 5.体味自然界的情感 6.关心世界多样文化的情感
态度目标。所谓态度,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持续性的行为反应,它也是两个语文“课标”重点追求的一个目标。从两个“课标”的全部文字表述看,态度目标主要包括:
1.热爱国家、民族的态度 2.热爱社会、人群的态度 3.热爱生活的态度 4.关注生存环境的态度 5.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6.自觉学习的态度
价值观目标。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标”也都把价值观目标当作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给以追求。在语文课本中,不单文学作品、议论文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即使是说明类课文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社会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的产生和形成。
语文“课标”并未对价值观的内涵作出直接解释,但从对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等一系列说明文字中,可以判断其价值观目标当包括下列基本观念:
1.正确的人生观 2.正确的社会观 3.正确的文化观 4.正确的民族观 5.正确的国家观 6.正确的自然观
3、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语文教科书?
答: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语文教科书,广义的语文教材包括以语文教科书为主体的一切可以用作语文教学媒体的材料,它构成了一个系列。语文科的教材是多种多样的,它反映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它可以区分为如下一些方面:(1)语文教科书、语文副读本、讲授提纲、教学辅导书、学习手册、学习报刊、字帖;(2)教师的板书,教师在学生作业中的改笔、评语,学生作文集;(3)图像、照片、表解、卡片;(4)字典、词典、事典、年鉴;(5)录音磁带、电视节目、电脑软件、网络等等。
上列情况表明,语文教科书只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当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一般认为,教学的基本构成因素有三个: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者间的关系,人们称之为“教学论三角形”。而在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材则是可以凭借的媒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在这里,传授和学习的内容主要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源于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教材,组织教材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和运用教材,以掌握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语文教材的多方面价值
在诸种教材中,语文教材特别是教科书,其价值是极大的。它承袭民族的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传递知识,培育语文的能力,发展思维,建立人生观。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事实正是这样:国家要通过这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形象,反映出历史、现实与发展,要从中看出本国的状况;对于编辑者来说,他们用这面镜子,表达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艺术水平和编辑能力;从出版部门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利用这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出版发行水平,进而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获得社会的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这面镜子,一方面扩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范围,一方面,又要使教科书成为最好的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从而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至于学生,语文教材特别是教科书的价值就尤为重大了。
2.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价值 语文教材是为学生编写的,其价值最终也最显著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分别说来,其对学生学习的价值体现为思想情感的、知识传递的和技能训练的三种价值。《现代教学论发展》一书中,曾这样指出语文等学科教材的三个方面:“教材总体正如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若干重内部层一般,它也有几重内部层。所谓教材总体所具有的内部层,恐怕就是情感教材层、技术教材层、知识教材层。”因此,我们对语文教材的价值也就可以从这三个层面来认识。
(1)思想情感教育价值
从思想情感教育这一层面看语文教材,其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即: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价值,伦理道德教育价值,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教育价值。在语文教材里,这三方面的教育价值大都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的,因而也就格外充实而有力。其体现世界观人生观教材的教育价值,可能不亚于政治教材,体现伦理道德内容的教材教育价值可能不亚于思想品德教材,而表达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的教材的价值,可能超过音乐、美术教材。当然,要切实衡量出这三方面价值所体现出的结果往往是有困难的,然而却是重要的。我们应用各种方式衡量其体现价值的结果,并力求其结论的可靠性。
(2)知识传播教育价值
从知识传播这一层面看语文教材,它的教育价值体现为认识教育价值和智力发展教育价值两方面。语文教材中的认识教育亦即知识教育,其价值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是它的知识包容的广泛性。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面之广,大概除了百科全书,是没有什么书籍能与之相比的。第二,是它的知识的科学可靠。凡是教材特别是教科书无不把知识的科学性当作首要实现的目标,以使教材中的知识具有最高的正确度和可信度。第三,是它的知识最为纯正健康。我们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书籍内容的纯正健康能够超过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第四,是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往往是包含着感情或者是伴随着感情而出现的,其教育作用也就分外有力。语文教材在显示出知识教育价值的同时,还有着非同寻常的发展智力的作用。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本来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启发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容,这些内容足以激发学生智力的发展,再经过编者的提示,语文课文引发思考和培育智慧的作用就得到了更完满的发挥。
(3)技能训练教育价值
从技能训练这一层面看语文教材,它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它能最直接而又最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在语文教材中,这两方面的价值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小学各种教材中,能够起到这两种技能训练作用的当然并非语文一科,但只有语文科是这两种技能训练的基本所在。在语文教材中,不管是课文、注释、语文知识,还是编者提出问题,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功能,大都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这也就使它同其他任何一种教材区别了开来。
总起来说,语文教材兼具思想情感教育、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三种价值,它是这些价值的统一体。
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它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纽带。语文教材的价值,在于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凭借它进行教学,各种文字资料,其他教学工具都只能围绕着它加以利用。
4、怎样认识语文教学过程?
答: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一向是相当复杂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对立统一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生活等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些关系是构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又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动力。因此,依据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明确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文本、教师、生活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对这一本质的把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第三篇:《教学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教学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交往说:是师生间知、情、行、意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就称不上教学活动。
2.分科课程 :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3.课程编制: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
4.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5.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就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6.教学认识方式:教学认识方式,是指教学论研究主体在思考教学问题时的思路与策略。它是教学论研究者在思考教学问题时创造或选择的,规范了研究的基本思路,提供了研究的策略。
7.教学论:教学论,是从动态的教学整体出发,综合研究教学活动和教学关系,探索教学最一般规律的一般学科。
8.复式教学:是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的时间里向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师生双主体说:第一,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师生双方互为主客体。第二,在教的过程中以教为主,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的客体;在学的过程中,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第三,从广义认识论看,认识活动包括“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
10.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教和学的形式中进行的,以传授和学习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健全的个性为目的。由学校精心组织起来的社会认识、实践的过程。
11.泰勒原理: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我们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才能确定我们正在实现这些目标?
二、填空题
1.西方目前主要的课程模式有
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环境模式
。2.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有
学生固定、教师固定
、内容固定、时间固定
、场所固定。
3.文纳特卡制的创始人是
华虚朋
。4.程序教学模式是
斯金纳
提出的。
5.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
前苏联
国
巴班斯基
(人)提出的。6.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包括
经验的事实
与
经验的过程
两层含义。7.范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
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
8.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是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占有资料
、假设
、检验。
9.赞科夫实验教学论的主要原则有
高难度原则
、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所有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0.韦尼格教学计划的三个层次是
教育理想
、智育的基本方向、知识与技巧。
三、简答题
1.如何评价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
答:第一,可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要求,使他们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因为当学生面临教师所提出的新异未知的情景时,他们已有的思维方式往往被打乱而产生混乱。第二,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并可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第三,它对各门学科并非具有同样的价值(较适用于数理学科,以情感为基础的艺术学科,则不太适用)。第四,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先行经验的准备。
2.凯勒教学系统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答: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是一种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自己定速来适应个别差异的个别化教学理论。从许多实例研究来看,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益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因此,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对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如何评价贝尔——兰卡斯特制
答:这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喀斯特(A.Bell,J.Lancaster)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创始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这里所谓的“导生”类似于在我国曾出现的“小先生”角色,但“导生”责任更大,而且“小先生”与其他学生是一道接受教师授课的。这种组织形式是在需要大规模培养学生又师资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出现的,“导生”现买现卖的这种状况是很难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的。因此,这种形式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没有生命力的。4.文纳特卡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①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每个教学单元都有详细说明; ②应用各种诊断测验检查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③通过自学及诊断测验后可自行转入另一个单元教材的学习,不受其他同学的牵制; ④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因人、因时、因事进行个别辅导。
5.对话教学对传统教学提出的挑战有哪些 答:①教学目的上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知识为目的的。而对话教学从人性出发,沿着人性的道路,走向人性,从根本上结构了传统的教学。②教学伦理上的变化
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对话教学需要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的互动交流。③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对话教学主张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坚持对话原则。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④教学思维上的变化
教学的基本要素在对话教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教师的权威被消解,学生的个性被解放,教材的中心被打破了。
6.凯勒的个人化教学系统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以掌握为指导;②学生自定学习速度;③教师用少量几次讲课来激励学生;④使用指导性教材;⑤安排学生助理。7.简述教学认识特殊说的优缺点
答:①观点:特殊认识说认为人类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一致性;认识过程顺序的一致性;认识结果的一致性等等。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有领导、有教育性”三个特点。优点:第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为指导,把教学过程看作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按照认识的普遍规律来把握教学的一般过程,找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组织具体教学活动的制高点,确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方法论前提。第二,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后继有关教学理论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维度和初步的基础。
不足:第一,重手段轻目的表现为重视知识技能的活的,轻视获得认识的结果及发展。第二,见特殊忘普遍
表现为在教学目的上重视条件性、直接性目标;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科体系忽视社会生产生活的普遍需要和活动课程;在教学形式上,重视课堂教学忽视与其他可行教学形式的有机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传递与接受,而忽视其与探究、体验的联系,进而导致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现象。第三,以局部代替整体,以认识代替实践。
8.简述泰勒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答:泰勒认为,设计任何一种课程,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 ②我们应该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③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④我们如何才能确定我们正在实现这些目标?相应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就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泰勒的目标模式在美国流行很广,对英国等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9.简述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答:①在一切可行的场合下,教师都应该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使儿童时刻体验到一种受尊重、受信任的情感。
②教材的重点要精心编制,使学生通过多渠道的活动来牢固地掌握知识。③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由教师“教”,在学生的“学”中也要渗透教、自教、互教的因素。④要用实质性评价来取代传统形式的评价,使评价起到鼓励、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10.简述潜在课程与显在课程的关系
答:其一,潜在课程并非与正规课程相对,也不属于非正规课程的范畴。其二,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是依据课程的不同属性对课程所作的分类,它们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其三,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区分的关健点是课程的呈现方式。一是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认为学生在潜在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二是在计划性上,认为潜在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三是在学习环境上,认为潜在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潜在课程界说为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把显在课程界定为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11.简述罗杰斯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答:创设情境:教师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或问题的情境。开放性探索:“开放性”的含义是指这种探索不受任何束缚,学生可以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教师只应他们的要求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对学生的观点作任何评价。个人或小组鉴别:主要是对探索过程结果的反思和讨论。
四、论述题
1.教学交往的特殊表现有哪些
答:教学特殊交往的表现:第一,交往目的教学交往的最终目的明确指向于一点: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交往主体双方——教师与学生目的的一致性,因而作为目的实现者的一方是相对稳定的。第二,交往主体
在教学交往中,交往主体是具有特定社会角色、担负不同社会期望的人——教师和学生。这就决定了他们自身属性的特殊之处,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统一。第三,交往媒介
教学交往中的交往媒介作为交往内容的物质载体与其合而为一。它主要是教材或其他知识载体,它是从人类历史所积累大量知识经验中精心挑选的,并结合主体认识特点而经过加工改造的易于学生掌握的中介物,也是学生借以社会化的工具。第四,交往机制
教学交往的组织形式更为严密,机制更为精细,尤其是教育经历了由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转变之后,其特殊性更为明显。第五,交往方式
教学交往属于非日常交往的范畴,它具有自为、自觉和理性化的特征。
2.简述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答:实现条件:在一切可行的场合下,教师都应该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使儿童时刻体验到一种受尊重、受信任的情感;教材的重点要精心编制,使学生通过多渠道的活动来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由教师“教”,在学生的“学”中也要渗透教、自教、互教的因素;要用实质性评价来取代传统形式的评价,使评价起到鼓励、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3.试述教学认识方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答:①对哲学——思辨教学认识方式理解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它理解的窄化。在教学论研究中,我们长期关注的是简单概念的界定与细化,忽略了教学理论体系化的形成。二是对它理解的泛化。这一点是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教条、片面的批判,不自觉地导致教学理论的发展往往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②对科学——实证教学认识方式运用的简单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存在试图把教学论沟建成物理学、生物学那样的学科倾向。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学论中人的本质被扭曲了。教学过程成了单一的物质生成过程,受严格的实验控制。第二,存在用自然科学代替科学之嫌。生搬硬套的使用自然科学方法必然导致教学论窒息、僵死。在教学论研究中,精确的量化是做不到的,如果精益求精,教学论中人的研究都是值得怀疑的。第三,存在过分追求价值中立性,忽视了对情感、态度、意志、伦理等带有强烈价值倾向性的因素的分析。③对待诠释——批判教学认识方式态度的极端化。这主要从两个极端表现出来。一个表现是对诠释——批判教学认识方式的不屑一顾。另一个表现就是对诠释——批判教学认识方式的盲目崇拜。
4.试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答:①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综合课程是对分科课程的改进。在内容上,综合课程仍然以间接经验知识的传递为主,只是提供的知识更为完整;在课程编制上,综合课程依然追求知识自身的系统性,但比起分科课程的严密逻辑性,它的系统性则具有相对开放的特点;在教学活动方式上,综合课程继续保持着分科课程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但开始注重学生运用多方面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②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
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是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发展的统一促进过程,但二者也有区别:在知识选择上,活动课程以现实中的经验知识为主,强调对现实知识的学习,分科课程以人类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知识为主,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在内容编制上,活动课程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开放性等,分科课程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生成体系,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在知识获得途径上,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直接经验的获得,鼓励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发现,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分科课程侧重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习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粹,强调对这些知识的反复练习与巩固;在学习性质的界定上,活动课程是一种注重过程性的学习,而分科课程是一种强调结果性的学习。
③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都打破了分科课程的统治地位,优化了学校课程结构。在知识传递上,活动课程让学生获得即时信息和直接经验,综合课程虽也提供直接经验,但它主要还是传递历史文化的优秀成果和间接经验;在组织成分上,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综合课程则以间接经验为主;在学习性质上,活动课程是过程性学习,综合课程虽也要求过程性学习,但主要还是结果性学习。5.试述批判教学论的特征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意义
答:①批判教学论主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把解放、自治与参与、人道主义等等作为教学的目标。强调学生自决能力、参与能力与团结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学是开放的教学。吸收学生参加教育决策;教学应该照顾到学生的经验,重视他们的问题,听取他们的要求;考虑学生不同的起点水平,不能歧视某些后进学生;增进师生相互关系,促进合作行为。②对教学实践的意义:第一,借助批判的教学论可以深入地把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其条件,揭示在社会条件下可能造成的教学困难。第二,强调教学的开放性,这将给教师灵活的执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等方面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就是说教师有了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余地。第三,强调社会文化条件的批判,促使教学计划的编织者在编制教学计划是尽量考虑多种具体条件,提出一些可供教师教学时参考选择的备用方案,这将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6.试述教学过程论的新发展理论及其实质与表现
答:①教学过程新发展的主要理论是教学交往理论。认为,教学是主体间文化的传承,是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启迪,并由此使个体自由生成和展示,使其各方面钱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过程需要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亮与对话,需要双方精神的交流与契合。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通过教学交往传递信息、增进了解、交流感情,同时,在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人格力量的示范和感召下,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受到触动,从而才会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或转化为实际行动。②交往实质上是说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过程。实践的主体是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认识,用许多的认识去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促进交往向更和谐、更完善、更有利于主体成长的方向发展。教师无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心,他所能做的只是与学生建构起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文本,至于学生是否接受,这就需要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教师要保证自己所创设的文本被学生了解,就必须认识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身心特点。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并不只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教材,掌握人类历史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了使这种交往顺利进行,他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对教师人格的审视和考察。
③教学特殊交往的表现:第一,交往目的教学交往的最终目的明确指向于一点: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交往主体双方——教师与学生目的的一致性,因而作为目的实现者的一方是相对稳定的。第二,交往主体
在教学交往中,交往主体是具有特定社会角色、担负不同社会期望的人——教师和学生。这就决定了他们自身属性的特殊之处,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平等与不平等的统一。第三,交往媒介
教学交往中的交往媒介作为交往内容的物质载体与其合而为一。它主要是教材或其他知识载体,它是从人类历史所积累大量知识经验中精心挑选的,并结合主体认识特点而经过加工改造的易于学生掌握的中介物,也是学生借以社会化的工具。第四,交往机制
教学交往的组织形式更为严密,机制更为精细,尤其是教育经历了由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转变之后,其特殊性更为明显。第五,交往方式
教学交往属于非日常交往的范畴,它具有自为、自觉和理性化的特征。7.试述教学模式新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
答:第一,维柯的“新科学”。人与生具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的智慧”,指引他们以隐喻、象征和神话的形成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永恒的人形式不存在的,每一种文化都必须关心人类的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的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第二,康德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集中的体现了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启发康德确立了“对象必须与认识符合”的根本原则,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因此,康德哲学的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主体性问题以及他对主体性的主观结构(理性的内化、理性的凝聚、理性的积淀)方面的分析。第三,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把经验看作现实世界的基础。他的经验包括两方面:(1)经验的事实(经验的主体或有机体所面对的对象或环境),即人们做些什么,遭遇些什么,追求什么,爱什么,相信和坚持什么。(2)经验的过程(主体对对象所起的作用),即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操作和如何经历各种事件以及人们的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显然,杜威的经验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整体,是经验者和被经验的对象的相互作用,或者说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四篇:军论复习重点
军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中国国防
一、国防的概述
1、全民国防教育日是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六。
2、国防的含义: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生存和法杖的安全保障。
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判断题)国防的手段: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主要手段是军事。
3、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逐渐成熟。
4、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
5、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主要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6、学完国防建设的主要启示:①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力量做后盾;②国防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的兴衰;③巩固国防必须建设质量高、数量足的军队;④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国防强弱的重要因素;⑤只有国家统一、名族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国防;⑥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
7、国防的基本类型:我国属于防御自卫型
二、国防法规
1、我国的国防法规在纵向结构上可分为五个层次
2、我国现行主要国防法规简介:①第一部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1997年3月14日通过;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55年问世,第二部在1984年5月31日出台,1998年12月29日江泽民修改;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1年4月28日出台;④《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出台;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6年10月29日出台;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1990年2月23日出台。
3、公民的国防义务(六方面):①履行兵役的义务(兵役义务是公民最重要的一项国防义务;②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义务;③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④保守国家军事机密的义务;⑤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⑥支持和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三、国防建设
1、国防的基本目标和职责:①巩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②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同意;③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④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⑤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2、我国国防政策:①坚持党对国防事业的领导;②积极防御使我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正确军事战略;③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④正确处理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关系;⑤坚持高科技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3、武装力量的编成: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和预备役部队;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③民兵。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①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党和国家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机构);②国防部(国家政府机构中的最高行政单位,掌管国防事务);
③解放军各总部(是指总参谋部最高军事机构、总政治部最高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98年成立)他们既是中央军委的办事机构,又是全军的领导机关;④军区(全国划分为七个军区和18个集团军)。
4、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①陆军的主要兵种是步兵、炮兵、通讯兵;②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成立于1949年4月23
日;③空军是以航空兵为主体,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④第二炮兵组建于1966年7月1日,它与海军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我国1985年裁军100万,1997年裁军50万,2003年裁军20万。军队规模现保持230万。
四、国防动员
1、国防教育:是指在和平时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树立民众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从而使每个公民积极承当国防义务和责任,在平时表现为积极服兵役、参加民兵预备役组织,在战时能够以实际行动参加保家卫国的斗争。国防教育应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判断题)
第二章 军事思想
一、军事思想概述
1、军事思想的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2、军事思想的分类:按时代划分: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
二、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兵学《武经七书》中的5部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堂堂之阵
3、中国古老兵种:步兵、骑兵、水兵。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战争、革命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2、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产生和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日,毛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
子中取得的”科学论断;1927年9月29日,毛进行了具有伟大意义的“三湾改编”,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党指挥枪的原则;1928年5月,毛总结出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为核心的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1934年1月,毛提出“革命战争史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的关于人民战争的著名论断。
②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③解放战争中达到全面成熟;④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了新发展。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无产阶级的战争观是什么P50);(2)人民军队思想{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军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②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选择题】;④创立了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坚持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创立了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制度;1947年10月创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激获要归公。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作为全军行动的基本准则。}
(3)人民战争思想P52【判断题】;(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最基本的作战方式:运动战、阵地
战、游击战)
4、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P
54四、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1、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
务
2、实现总目标和总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部队,提高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军队
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水平。
五、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军事战略思想:确立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要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要研究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把思想认识进
一步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
2、1990年12月,江创造性地提出了抓好我军全面建设的总要求:“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3、国防建设思想:①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②实现中国特
色的国防现代化;③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六、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1、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2004
底,胡郑重提出:“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
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建设思想:①维护国建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②
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
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三章 国际战略环境
三、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1、我国是个亚洲大国,与我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有14个,共有陆地边界线约
22300多千米,这些国家及其与我国的陆地边界的情况:蒙古4670千米,俄
罗斯4330千米,越南约2000千米,缅甸2000千米,印度约2000千米。
中国海疆线长约32000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有海岛约7100
个,与中国相邻的3个边缘海的总面积为468万平方千米。
2、缓和是我国当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3、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我国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台湾问题。
4、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P855、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和现实威胁P876、与南亚诸国的海岛归属争端【材料题】800字的感想30分
7、P97思考题的4、6题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一、军事高技术概述
1、高技术:当代高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
术、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是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支柱。
2、军用高技术是信息技术
二、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侦察监视技术手段:①电子侦察技术;②光电侦察技术;③雷达侦察技
术(警戒雷达、侧视雷达、相控阵雷达);④传感器侦察技术
2、伪装隐形技术:①伪装技术;②隐形技术
3、精确制导技术:什么是精确制导技术?P106(制导技术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控
制武器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武器系统战斗部准确攻击目标的军用技术,又称精确制导技术)
4、导弹制导系统主要分为:自主式制导、遥控式制导、自动寻的制导和复合制
导四大类。
5、精确制导武器的种类:①导弹(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指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或武器系统。导弹的本体一般由战斗部及引信、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弹体四部分组成。一枚完整的导弹必须具备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本身是一个飞行器这四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就不能称其为导弹。按射程分类近程导弹:射程1000千米;中程导弹:射程1000—3000千米;远程导弹:射程3000—8000千米;洲际导弹:射程8000千米以上。)②制导炸弹;③制导炮弹;④制导地雷;⑤制导鱼雷。
6、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是指综合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技术设备,实现军事信息收集、传递、处理自动化,保障队军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
7、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构成P1138、“网络中心战”的作战理论是1997年提出
9、核、化、生武器技术:①核武器(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具备即死作用)核爆炸产生五种杀伤破坏效应: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②化学武器(化学武器是指以毒计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③生物武器(生物武器是指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裁,旧称细菌武器,不具备即死作用)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一、信息化战争概述
1、信息技术的含义: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
2、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主要支柱是通讯(Communication)技术,计算机(Computer)技术和控制(Control)技术,即“3C”技术。
3、信息化战争的含义:是建立在社会信息化基础上的新型战争。P1234、信息化战争的产生与形成,主要表现形式P123—1245、信息化战争产生与形成的主要标志:①数字化军队的出现(是指装备了数字化武器装备的武装力量);②天军的出现;③信息化战场的出现;④新的作战理论的出现;⑤智能兵器的出现。
6、信息化战争的构成要素P12
5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1、信息化战阵的作战样式主要有:精确战、网络战、电子战、情报战和心理战。
2、网络战的出现是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根本性标志,在信息化战争中处于特殊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3、心理战P13
3四、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
1、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①完善自动化指挥系统;②调整军队结构;③提高军队素质(毛泽东同志
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信息化战争需要的人才,既包括一般军事人才的共性要求,也包括体现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特殊要求。大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注重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中。)
考试题型:
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70分
材料题:写对南海争端问题的感想,800字左右,30分。
1.国家统一指什么?
2.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第几部?3
3.国防教育指什么?
4.中华人民解放军有四个总部,是哪四个?各个总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通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指什么?
6.生物武器的杀伤效应如何?
7.我国军官的军衔分为?具体是哪些?
8.士兵的军衔分为?具体指?
9.高科技条件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10.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陆地争端是?
11.战略导弹按射程分类1000、1000~3000、3000-8000/8000以上
12.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几个?14
13.心理战最基本的手段是什么?
14.化学武器的效应是什么?
15.化学武器有哪些?
16.我国现行的武装力量有哪三位?(注:指的是三位一体中的三位具体指哪些)
17.中华人民解放军在何时由何人命名?
18.第二炮兵的全称是什么?由何人在何时命名?
19.在高新技术中,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是什么?
20.21.22.23.《孙子兵法》有几篇? 公元前几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221 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是什么? “三大纪律”是谁在1927年10月制定的?
24.中国古代的武经七书中有几部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5
25.我国当前有多少面积在边境问题上存在危机?
26.“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是谁向全军提出的?
27.目前现役的解放军有多少人?陆军被编成几个集团军?
28.我军的三大民主政策是什么?
29.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要求是什么?
30.什么是出现信息化战争的标志?数字化部队
31.我国公民最重要是一项国防任务是什么?
32.“C3I”中“c3”指什么?控制、通讯、指挥
33.网络中心站是1997年由哪个国家提出?
34.美国海湾战争中证实了什么系统的重要价值?网络
35.中华人民解放军于今年几月几日庆祝海军成立几周年?
36.“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作战出现于我国历史时期的那段时期?
37.中华人民解放军有几个军种组成?(答案以书为准)
38.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是怎样的?
39.国防的目的是什么?
40.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在整个人民解放军的地位是?
41.空军的主要职责及构成42.我国陆地边界线有多长?海疆线有多长?领土面积是多少?
43.我国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44.我军未来的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什么方面?
45.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几大条令?内容是什么?
46.义务兵役制度包括那两个制度?
47.数字化部队指什么?
48.什么是国家的根本标志?
49.军用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50.“三湾改编”时期提出什么?
51.陆军的主体兵种有哪些?
52.我国的恐怖威胁主要来自何方?
5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的日期
54.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
55.“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在什么时候颁布的?
56.我国百万大裁军是在那一年?
57.我军的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58.我军新时期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59.毛泽东军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60.1971年6月美国公然违背《开罗宣言》将我国的哪一部分划给日本?钓鱼岛
61.什么是我国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武装反侵略斗争?三元里
62.信息化作战的样式有哪些?精确战、网络战、电子战、情报战和心理战
63.利用原子核裂变产生释放能量的是什么弹?利用原子核聚变产生释放能量的又是什么弹? 导弹
64.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哪两弹?原子弹导弹
65.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三大兵种步兵、骑兵、水兵
66.导弹的完整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本身是一个飞行器
材料题:南海问题
第五篇:军 事 理 论(范文模版)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仅是思想,是指我国在社会时期,各阶段,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2,《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 和《李卫公问对》。
3,《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是我国古代 春秋 末期齐国人,《孙子兵法》一共13篇。4,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初步形成时期,趋向成熟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体系完善时期,四个阶段。
5,《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战争制胜的“五事”为: 道、天、地、将、和法。6,印度1947 年独立,1950年建国,与我国西藏、新疆 接壤。印度与我国的国土争议面积7~8万平方公里,印度所坚持的中印与西藏和印度的接壤边境线为麦克马洪线!(不确定)7,国防法规是指国家为维护国防利益,调整国防领域内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8,国防法规所具有的法律的一般特性有一是鲜明的阶级性,二是高度的 权威 性,三是严格的强制性,四是普遍的 适用性,五是相对的稳定性。
9,国防法规按照立法权限可分为法律层次、法规层次、规章层次、地方性法规层次。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2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和民兵 组成。
11,公民的国防权利有:提出建议权、制止和检举权、获得补偿 权。
12,国家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领土、居民、政府和主权。
13,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我国国土面积是1260万平方公里。
14,按利益的内容分类,国家利益为 既得利益、将来利益、合法利益 和 非法利益15,高科技的发展,使电子装备层出不穷,功能不断增强。现在电子武器已经可以单独作战、相互对抗、相互打击,并具有“软杀伤”和“硬摧毁”的双重功能。
16,伴随着国防科技工业这战略性产业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将按
“、、”的新体系进行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工业和科技基础,形成、、的总格局。(找不到)
17,“三战”大规模的全面建设,既巩固了战略后方,确保了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又对带动中西部和边缘少数民族的经济、特别是促进内地经济的开发、科技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8,前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与1979年提出了 新军事技术革命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发表了著名的《 第三次浪潮》。
19,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动因,是 科学技术发展、军事需求的拉动和军事理论的创新。20,为适应新军事变革,现代军队向 小型化、多能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
21,新军事变革以信息 为基因,以系统集成 为主要手段,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势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过程。
22,按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目标,国防类型可分为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
23,农业时代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因此,这一时代叫 冷兵器时代,工业时代所使用的武器为机械化武器。因此这一时代叫热兵器时代,20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龙头高新技术群不断涌现,因此,这一时代叫信息化时代。
24,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电、认知、信息 七维空间,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
25,国防动员的主体是 国家,国防动员的对象是 国防潜力资源,国防动员的实质是国防潜力的 调度与转化。
26,国防动员功能,是指国防动员在国防战争中发挥的效力作用,与国防动员的任务和目的密切相关。其中包括积蓄功能、转化功能、连结功能、威慑功能。
27,现代国防动员的主要特点包括:国家利益的整体性、国防力量的综合性、斗争形式的多样性、国防目标的多层性、国防建设系统的协调性
28,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思想五个部分,核心是 人民战争思想,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思想。
29,游击战的“十六字”决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30,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1我国周边的特点是、、、、和。
32,台湾由台湾岛、澎湖列岛、金门群岛与马祖列岛四部分组成。
33,南海由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四大群岛组成。
34,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西柏坡。
35,与我国海上相邻对的国家是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越南
36,国家利益最根本是发展和主权独立